《兼愛》教學設計_第1頁
《兼愛》教學設計_第2頁
《兼愛》教學設計_第3頁
《兼愛》教學設計_第4頁
《兼愛》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兼愛》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講授選文。2、引導學生理解墨子對人世間種種禍患、篡奪、仇怨、憎恨產生因素的思考,理解墨子對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的思考。3、引導學生思考“兼愛”學說的啟發意義。4、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富必侮貧,貴必敖賤特上弗覺得政、士不覺得行故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5、體會\'兼愛\'思想內涵,進一步思考其對當代社會的意義。教學重難點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說理辦法。學時安排2學時第1學時一、導語1、由“引入話題”部分導入。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這時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舊的政治、經濟秩序乃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快速的變更中。到處充滿著大國攻小國、大家篡小家、強凌弱、眾暴寡、富侮貧、貴傲賤的不合理現象。甚至出現下層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慘狀。就是在這樣一種動亂不安的時代里,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國際”和平主義的倡導者誕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親眼目睹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為廣大平民利益而著想的解決社會危機的方針和方法,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綿延不絕的源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著真理和抱負而不懈地奮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啟迪力量,因此,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墨子的偉大思想王國吧!2、故事導入:有一種虔誠的教士,想懂得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于是上帝親自帶他前往。他們首先來到地獄,只見那里有一口巨大的鍋,正燉著香噴噴的肉湯;全部人都圍坐在大鍋周邊,每人手里都拿著一把勺子。可是他們個個面黃肌瘦、兩眼無神。原來,勺子的柄非常非常的長,以至于難以掌握。他們每個人都極力想從鍋里撈起肉湯送到自己的嘴邊,彼此之間互相干擾,成果誰也喝不到肉湯,永遠生活在饑餓之中。上帝說:“這就是地獄。”教士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么天堂中的人一定用的是正常的勺子了。”他們又來到天堂,出乎教士意料的是,那里是同樣的鍋,同樣的勺子。但那里的人個個紅光滿面,十分幸福。原來,他們每個人用勺子舀起肉湯之后都送到對面的人嘴里,并且互相配合、彼此協作,大家都不會挨餓。上帝說:“這就是天堂。”點評:地獄里的人也都各自盛上一勺,但是他們都只顧著自己,不懂得互相著想,因此他們總是吃不到食物,永遠飽受饑餓的煎熬。如果全部人都能為對方想想,都獻出自己的關愛,那么世界上就不會再有地獄,那么天堂的陽光就會永遠給我們溫暖!二、墨子生平及思想介紹1、生平墨子(公元前467—公元前376),名翟(dí),我國戰國時期出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及重要代表人物。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并有著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種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重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種有相稱文化知識,又比較靠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種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步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后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種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種學派,并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一生的活動重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主動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余力的反對兼并戰爭。墨家是一種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組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能夠“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后退。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普通的親信弟子達成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宋、齊,北到鄭、衛,南到楚、越。2、墨子的學說思想重要涉及下列幾點: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博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規定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他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愛非攻是墨子最出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對的認識戰爭的本源,也不能分辨戰爭的不同性質,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義的空想。尚同尚賢:墨子把“兼愛”思想運用到政治上,提出了“尚賢”和“尚同”的主張。“尚同”即“上同”,就是在“尚賢”的基礎上,“壹天下之政”,他認為造整天下混亂的本源是人們的思想認識不同,因此規定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施義政。“尚賢”則涉及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規定上面理解下情,由于只有這樣才干賞善罰暴。墨子規定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覺得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這就反映了當時平民階層但愿打破宗法等級制度,爭取本身政治權利的心聲。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這里表面上是繼承了傳統的宗教思想,但實際是借來作為包裹平民階層意志的大旗和推銷“兼愛”思想的強大靠山。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并且特別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借鬼神威嚇統治者,就是”明鬼“。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特別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于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圣王同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規定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非樂: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據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即使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解決政務,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反對音樂。這里完全取消了精神生活,反映了小生產者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想,固然含有片面性,由于它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非命:墨子首先必定天故意志,能賞善罰惡,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務于他的“兼愛”,另首先又否認儒家倡導的天命,主張“非命”。認為認得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通過人的主動努力,就能夠達成富,貴,安,治的目的。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發明力的消磨與損傷,因此提出非命。這是一種對人的主體能動性的自覺,是要借助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變化社會現實。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的學說以實用為主,缺少深厚的理論基礎,他的諸多主張都是針對現實中的缺點而發的,墨家這種突出的實用理性,不僅使其著作存在諸多前后矛盾之處,并且理論適應性很差,一旦時過境遷就失去了存在基礎。因此荀子說“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三、熟讀課文,糾正學生不對的的讀音。四、學習重難點字詞句1·通假既以非之(“以\'通\'已\')天下之難物于故也(“于\'通\'迂”)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辯\'通\'辨”)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要\'通\'腰”)教馴其臣(\'馴\'通“訓\')破碎亂行(\'碎\'通\'萃”)貴必敖賤(\'敖\'通\'傲”)2·古今異義仁人之所覺得事者(古義:用來……的,拿來……的;今義:因果關系的連詞。)士聞鼓音,破碎亂行(古義: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亂;碎,通\'萃\',聚集;今義:破成碎塊。)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古義:從,跟從,跟隨。而,連詞\'來\';今義:連詞,上文是因素、辦法等,下文是成果、目的等。)3·一詞多義以不相愛生(由于)以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用)人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連詞,表并列)之是以仁者非之(代詞\'它”)此何難之有焉(助詞,賓語前置標志)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詞\'的\')惡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厭惡)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壞的,不好的)獨今諸侯獨知愛其國(惟獨,只)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獨自)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難道)4、串解課本中其它重要詞語。五、學生朗誦課文。六、布置作業熟讀課文。做課后練習。第2學時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狀況二、看題目及課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愛,交相利”?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有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三、理清課文思路1、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體體現?2、“天下之害”產生的因素是什么?3、“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如何實踐?4、“士君子認為“兼相愛”“于故”,墨子是如何舉了哪三個例子來回應的?四、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很迂闊難行嗎?對你有什么啟發?提示:能夠見仁見智。正面: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需要克服人本身的諸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應當是可行的,并不迂闊;作為一種抱負目的則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實踐這樣一種學說,有助于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像墨子說的,通過奉行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以達成“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目的,仍然令人向往。兼相愛學說給人的最基本的啟發是: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時間或安靜學習時大聲談論,有的人為了求快,打飯或看病時喜歡插隊。這些人就屬于那種自愛而不懂得相愛的人。人應當從只懂得自愛而不懂得相愛、只懂得自利而不懂得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溫馨的群體以及令人備感舒適的人際關系。背面墨子因不明了社會治亂的本源,從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與\'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兼愛\'“同利\'的主張。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他沒故意識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此種主張只是一種善良的幻想。五、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從歷史進程看,儒學早于墨學。墨子曾學習于儒門,接受過孔子思想的訓練,后來深感儒家厚葬浪費財物而貧民,服喪時間太久傷害身體而妨礙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門戶,墨子的許多學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業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來師從墨子,并成為墨家學派的出名人物。由此可見,墨家學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從儒家學派分化出來并與之相對抗的學術團體。兼愛:墨家主張的兼愛是無差別的,而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打個比方說,墨家認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應當互相愛惜;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而儒家認為我是中國人,我更愛中國人;我是雷州人,我更愛中國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認為,儒家對“禮”的見解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腳,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賢能的王公大人們踩了你的腳呢?你爹踩了你的腳呢?他們卻沒有必要道歉——由于王公大人們比你賢能,你爹是你的長輩,是你的親人。(儒家主張禮不下士人)墨家對此予以了揭發與批駁:王公大人們不是最賢能的人嗎?他們憑什么不還禮呢?不講禮難道還是賢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禮”也就是有階級的禮,虛偽的禮、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禮了吧!再者,你爹對你來說不是比陌生人要親嗎?那么他為什么反而能夠不還禮了?難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講禮,親人反而能夠不講禮了?這樣的禮不是顛倒的嗎?非攻:反對現行戰爭。(儒家支持賢能君王發動戰爭,支持“仁義”的大國兼并小國,主張“賢”人消亡“不肖”之人)節葬:反對厚葬,活著的人尚有不溫飽的,那么為什么還要在死人身上耗費那么多呢?反對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別鄙視這個主張,認為墨家鄙視祖先,是野蠻人)節用:反對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繁文縟節,反對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負擔。認為越是賢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應當節儉。(儒家認為物質的使用與尊貴是成正比例的。)非命:認為沒有什么天命,命運是由我們自己掌握的。宿命論是剝削階級的遮羞布,是他們為了他們貪婪殘暴的勾當而編織出來的——我富有,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窮,為什么呢?由于你命當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會變化的,你只能等待被命變化)非儒:反對儒家的親疏尊卑之別,儒家根據死者與當事者的親近程度劃分了服喪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規定你服喪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能夠根本不用理她。墨家與儒家尚有許多方面不同,大家能夠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六、寫作特點見“有關鏈接”最后一段七、課后題一、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墨子主張“兼相愛”,兩者有什么不同?提示:兩種主張都有人要關愛別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張的愛是有差等的(例如對父親的愛跟對其別人的愛不同),因此《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意味著在愛別人中,以親近自己的親人最為重要。墨子主張的愛,則是普遍的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的愛。因此孟子批評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二、墨子認為,人人都只是愛自己而“不相愛”,是社會混亂動亂的因素;而孟子認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沒有“仁義”,必將造成國家敗亡(見教材“王何必曰利”一節)。他們二人的觀點與否有相通之處?提示:墨子認為,人們只懂得自愛而不懂得相愛,會使人只懂得自利而不懂得利人,種種社會問題由此產生。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意味著超越只懂得自愛自利的偏狹,做到愛人利人。孟子把仁義高懸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從追逐私利的偏狹中超脫出來,以含有更高的道義層面上的關心和追求。孟子的仁重要意味著對別人的同情和體貼。在超越自愛自利和關愛別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張顯然是相通的。附:出自墨子的成語1、墨守成規釋義:原意是墨子捍衛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果實,原為褒義詞,但是由于歷史因素,變為了貶義詞。墨守:戰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辦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變化。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覺得準的也。”示例:墨守成規,不敢勇于發明也決然是和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辯證規律在藝術創作上的運用》)2、快馬加鞭釋義:給快跑的馬再抽幾鞭,使它跑得更快。用來形容:快上加緊,疾弛疾馳,或用以比方不停努力,繼續邁進。述源:《墨子·耕柱》:“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則。’”故事:墨子學生耕柱子,聰穎過人,但不知發奮努力,墨子總是責怪他。耕柱子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