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設計浙江專版選修四講義第2課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1頁
歷史新設計浙江專版選修四講義第2課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2頁
歷史新設計浙江專版選修四講義第2課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3頁
歷史新設計浙江專版選修四講義第2課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4頁
歷史新設計浙江專版選修四講義第2課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學考報告】考試內容考核要求必考加試“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c“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b“貞觀之治”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c考點一“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c)1.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2.選賢任能,虛懷納諫(1)不拘一格,重用太子謀士魏征。(2)揚長避短,提拔房玄齡和杜如晦為左右仆射。3.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強調“存百姓”的思想。4.以民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體現仁義為本,刑罰為末的原則。5.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方法技巧]歌謠法歸納“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善納諫吸取教訓,重人才興國造福。存百姓休養生息,行均田輕徭薄賦。慎用刑仁愛體現,善科舉文德永固。要點“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原因史料一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隋主殘暴,身死匹夫之手……”(煬帝)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貞觀政要》史料二(貞觀五年)戊申,初令天下決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進蔬食,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史臣曰:……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貞觀之風,到今歌詠。——《舊唐書·太宗本紀》思考據史料一、二,歸納“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提示存百姓、與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訓;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納諫。1.唐太宗曾向大臣表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太宗能形成這種可貴的認識,主要在于()A.得益于李斯的不斷勸諫B.非常熟悉《資治通鑒》C.對隋朝的滅亡感觸深刻D.深受道家學派的影響解析A、B兩項中的人物和史書不屬于唐朝,存百姓的思想屬儒家思想。而隋朝因暴政而亡,符合題意。答案C2.唐太宗說:“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乎?”(《貞觀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B.革新政治C.興科舉以儒為師 D.“存百姓”的思想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把百姓比喻為樹根,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昌盛,體現了“存百姓”的思想,故D項符合題意。答案D考點二“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b)角度表現政治(1)選賢任能,虛懷納諫:①“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如對魏征的任用;②用人揚長避短,如對房玄齡、杜如晦的任用;③善于納諫,如魏征的進諫和太宗的納諫。(2)注重民本,制定《唐律》。經濟(1)馬牛布野,糧價低廉。(2)休養生息,實行均田制,輕徭薄賦。(3)強調“存百姓”思想。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1)戰而后和:武力討伐,隨后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2)設置機構:①在東突厥設置羈縻府州,以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官職世襲。②在西突厥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3)冊封首領:西北各族首領請尊唐太宗為“天可汗”,他們的后嗣由唐朝冊封。(4)和親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對外關系(1)鼓勵對外交往①設置鴻臚寺,作為接待各國使者的官方機構。②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在中國居住、做官,與中國人通婚。③唐朝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2)寬容的宗教政策①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經。②大量翻譯佛教經典,景教、回教、摩尼教傳入中國。(3)重視傳播唐文化①中國的古代典籍、詩歌、藝術、典章制度等在朝鮮半島上廣泛傳播,高麗、百濟,特別是新羅,大量吸收漢文化。②貞觀年間,日本在唐文化的影響下,進行了“大化改新”,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過程。要點“貞觀之治”的表現史料一太宗曰:“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史料二唐太宗以民為水,君為舟,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可不畏懼!史料三《資治通鑒》載:“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后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史料四高麗王朝、安南的李陳黎三朝,“參用唐制,歷代遵行”。思考(1)根據史料一,說明唐太宗的用人標準是什么?試舉一例說明“如其有才,雖仇不棄”。(2)根據史料二,概括唐太宗的安民思想與措施。(3)根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太宗為何能夠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和擁護?(4)根據史料四,說明唐太宗推行什么外交政策?提示(1)標準:才能。例證:魏征原來是太子謀士,李世民任他為諫議大夫、宰相。(2)思想:“民惟邦本”,強調“存百姓”。措施: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3)唐太宗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4)推行友好開放的外交政策。1.(2017·浙江湖州期末)中國古代的某位帝王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選項能體現該帝王上述民族政策的是()A.在東突厥設羈縻府州 B.在蒙藏地區特封活佛C.在六部下設鴻臚寺 D.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解析材料“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說明唐太宗主張對其他民族要一視同仁。為此,唐太宗的少數民族政策是在東突厥設羈縻府州,故A項正確;清朝時在蒙藏地區特封活佛,故B項錯誤;鴻臚寺的職能是接待各國使者,與民族政策無關,故C項錯誤;“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是秦始皇時期,故D項錯誤。答案A2.(2017·浙江名校協作體聯考)(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春秋時期的齊魯文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唐貞觀十八年,太宗曾告誡太子李治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因為有此認識,所以唐太宗能說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和“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簡寬”之類話語。值得注意的還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他對邊疆少數民族并非一味征伐,而是注重和平交往。太宗晚年總結自己的民族政策時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據《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編寫(2)綜合本題信息并結合所學,簡述唐太宗的為政之道是如何體現“齊魯文化”的思想核心的。答案(2)體現:心存百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從民本思想出發,慎用刑法;主張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提高進士科地位;允許東突厥部眾內遷,設置羈縻府州加以管理;對吐蕃采取和親政策,使唐蕃關系變成“翁婿”關系,推動了儒家文化的傳播。考點三“貞觀之治”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c)唐太宗在位時期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該局面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如下:(1)盛世局面: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民族和諧: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加強了民族融合。(3)開放外交: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色彩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4)治國策略:唐太宗善于納諫和用人,成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5)制度創新:完善了隋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要點“貞觀之治”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史料一史料二下圖是玄奘從天竺取經返唐,官員、僧侶和佛教信徒在路邊迎接取經隊伍和經書的場景。思考(1)史料一中唐太宗以什么方式處理與吐蕃的關系?有何意義?(2)根據史料二,我們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提示(1)和親。意義: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加強了民族融合,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2)淺層信息:可據此了解到唐太宗時期人們的衣飾、信仰等習俗,交通、運輸工具等狀況。深層信息:開明的宗教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對外文化政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1.唐太宗一反前代“貴中華,賤夷狄”的做法,而撫九族以仁,這一政策說明當時()A.統治者放棄了對邊疆用兵B.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較開明C.各族之間關系一直非常和睦D.統治者通過冊封各族首領以鞏固邊防解析唐太宗放棄了傳統的“貴中華,賤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體現了唐朝統治者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B2.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頻繁,最根本的原因是()A.唐朝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唐朝對外交通十分發達C.統治階級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D.唐代非常重視對外貿易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能力。本題要求回答的是“最根本的原因”,即起決定作用的因素。B、C、D三項原因都決定于A項。答案A課時演練一、選擇題1.“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史上為政寬容、對外開放和國力強盛的時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誰的英明統治()A.隋文帝 B.唐太宗C.武則天 D.唐玄宗解析“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時期創造的盛世局面。答案B2.誰當得起“千古一帝”?中國歷代帝王吧發起的網上投票活動。數據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據不包括()A.開創“貞觀之治”局面B.靈活有效的民族政策C.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析A、B、C三項都體現了唐太宗的歷史貢獻,D項是漢武帝的舉措。答案D3.唐太宗分析隋朝滅亡的教訓,得出的結論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里的“水”和“舟”是指()A.人民群眾和封建君主 B.大運河和隋煬帝的龍舟C.國家政策和經濟發展 D.封建暴政和農民起義解析唐太宗所言“水”和“舟”的關系,顯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是個普遍規律而非特指,選項A更合適。答案A4.唐太宗自評:“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繼位)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這段話體現的唐太宗的統治思想是()A.“存百姓” B.知人善任C.濟世安民 D.輕刑薄賦解析據“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可判斷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故選B。答案B5.(2017·浙江杭州七校聯考)唐太宗時期開始設置的羈縻府州,是唐代管轄民族地區的一種地方制度。這一制度()①是唐政府對民族地區實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②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③得到了少數民族首領的擁護④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在羈縻府州,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都督、刺史,并且這些官職子孫世襲,因此,該制度是唐朝對民族地方的一種間接統治形式,①說法錯誤,排除含①的選項。答案B6.如圖是坐落在印度的玄奘塑像。當年玄奘西游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唐太宗在洛陽親自召見了玄奘。這說明唐朝當時采取的對外政策是()A.重視與印度發展友好關系B.唐太宗崇佛C.唐太宗看重玄奘的個人才華D.唐朝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兼收并蓄解析唐太宗的對外開放政策中對待外來文化兼收并蓄,A、B、C項表述都是片面的。答案D7.(2017·浙江東陽中學模擬)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又說:“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就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材料所體現的唐太宗在民族關系上的治國思想是()A.治理好國家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B.具有籠統排外傾向C.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D.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相結合解析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關鍵是完整理解題干所給的材料的意思,特別是“朕獨愛之如一”和“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的意思,A符合題意。答案A8.《步輦圖》描繪了松贊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請求通婚的情景,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采用冊封的方式迫使少數民族政權臣服唐政府B.憑借先進的經濟文化形成對周邊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通過互派使者的方式維持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D.通過和親的手段有效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注意題干限定“實質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項正確。答案B9.(2017·浙江湖州模擬)“或許因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帶有少數民族血統之故,因此無論胡漢,都能一視同仁。這種作風對有唐一代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下列選項中體現唐太宗“這種作風”的是()A.選官不拘一格,用人揚長避短B.選其(突厥)酋長,使入宿衛C.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D.對宗教一體扶植,“示存異方之教”解析A項屬于選才方面;B項屬于民族政策方面;C項屬于科舉制度方面;D項屬于宗教方面。答案B10.貞觀年間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說法不符合史實的是()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間傳入中國B.朝鮮、日本的僧人來中國求學C.長安成為西來佛教東傳的中轉圣地D.玄奘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解析佛教早已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而景教、回教、摩尼教則是貞觀年間傳入國內的外來宗教。答案A11.假設你生活在唐太宗時代的長安,你可能見到的現象不包括()A.唐政府中出現了鴻臚寺這一機構B.一位中國人娶了一名羅馬女子C.唐政府中出現了金發碧眼的官員D.鑒于佛教太過興盛,唐太宗下令滅佛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唐朝時中外交往頻繁,鴻臚寺是專門接待各國使者的官方機構,唐政府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居住、做官、與中國人通婚。唐太宗提出“示存異方之教”,故D項錯誤。答案D12.下列有關唐太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是封建時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B.推行民族團結政策,在位期間實現了民族平等C.在納諫、用賢方面為后世帝王做出表率D.具有極強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的精神解析唐太宗時期,雖然實行了一些開明的民族政策,但并沒有真正實現民族平等。答案B二、非選擇題13.(2017·浙江溫州十校聯合體聯考)在璨若星辰的歷史人物中,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封建帝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唐太宗)《帝范》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突厥貧弱,吾收而養之,計其感恩,入手骨髓,豈肯為患!——《貞觀政要》材料三(1)材料一是唐太宗對自己一生“功大于過”的貼切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濟育蒼生,其益多”的三個事例。(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為了加強對突厥地區管理而實施的地方行政制度,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基本特點?(3)指出材料三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所描繪的歷史情景。用一句話歸納材料三中“唐蕃會盟碑”的歷史地位。解析第(1)問,結合唐朝在政治經濟制度建設上的措施,列舉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濟育蒼生,其益多”的三個事例。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唐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行政機構的史實,可知唐太宗為了加強對突厥地區管理而實施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羈縻州府;第二小問,結合唐代羈縻州府設置情況的史實,總結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特點。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步輦圖》繪畫內容,可知名畫《步輦圖》所描繪的歷史情景;第二小問,結合“唐蕃會盟碑”影響,總結“唐蕃會盟碑”的歷史地位。答案(1)事例: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或租庸調制)。(2)制度:羈縻府州。特點:以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相應官職可以世襲(或子孫世襲,各安其主);不編戶籍,不上貢賦。(3)情景:松贊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請求通婚。(或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使臣。)地位:是漢藏兩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