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施教與儒家的教育傳統_第1頁
孔子施教與儒家的教育傳統_第2頁
孔子施教與儒家的教育傳統_第3頁
孔子施教與儒家的教育傳統_第4頁
孔子施教與儒家的教育傳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孔子施教與儒家的教育傳統第1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梅貽琦(著名教育家、清華故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 也。” 大學是創造新思想新知識的地方,也是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的地方,大學還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地方。 所有的知識都是分析工具。第2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第一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反思第3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1. 孔子施教的社會背景 1)禮崩樂壞: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2)戰爭頻繁:社會長期處于動蕩之中 3)制度更替:專制政治制度現象倪端

2、4)社會分化:“士”階層崛起 春秋戰國長期的戰爭最終導致專制政治取代貴族宗法制度,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更加有效的暴政取代了舊的暴政,并非社會進步。 二、幾個需提前說明的問題第4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夏桀及商紂皆因暴政亡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亡國制度是主要原因。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國語 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專制政治暴虐的程度遠遠超出了以前。第5

3、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2. 孔子施教活動的實質 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不是他對自己的理性和觀點的學術性反思,不是學術研究活動,而是他在實踐層面帶頭反省自己的言語、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是否每日都有進步。 孔子的施教本事上是道德實踐活動。他領導的是一個道德修身團體,而非學術研究團體。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很少就他提出的道德觀念的對錯及合理性問題進行討論。例如,子路對孔子的批評大都是關于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原則方面的。第6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3. 孔子的教育是私

4、學還是官學 1)孔子是自己招弟子,自己收學費,不向君主負責。孔子自己決定教育內容、方法、目的,魯國君主不干涉。(學術下移) 從上述角度看,是私學。 2)孔子辦教育經過魯國君主的批準,教學的內容都是君主提倡的,贊同的,也是大眾推崇的。孔子繼承了西周官學的精神,目標(仕),內容(六藝),為官方培養人才,有利于官方的統治。從這個角度看,是私學化的官學。第7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一)孔子的原創性思想成就: 1. 儒家的創始人,給予“仁”、“禮”以新的含義,并作為治世的基本方針來提倡。還有其他一些具體的觀點,也有創新性。 2. 整理文獻。孔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編纂:詩、

5、書、禮、易、春秋。 3.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有很多原創性貢獻。例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舉一反三、溫故知新、不悱不啟等。(二)弟子的成就: 1. 弟子的數量:孔子一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史記孔子世家。三、孔子及其弟子及思想成就第8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2. 孔子對弟子的評價: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 孔子弟子中有名的大概有20多人。除上述10人外,還有:曾參、原憲(子思)、漆雕開、公冶長、宓不齊、澹(dan)臺滅明、顓(zh

6、uan)孫師(子張)、公西赤、曾點、有若等,這些人大都得到孔子的贊揚。 另外有名字記錄下來的總計大概有50多人。第9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3. 孔子弟子的成就 1)道德成就 他們以孔子為思想導師和道德導師。 崇尚仁義、虛心好學、安貧樂道、忠孝、慎獨、潔身自好、剛強勇武、見義勇為、殺身成仁。 其中最突出的有顏淵(安貧樂道)、子路(死于衛國內亂)、曾參(孝行)等。 孔子的一些弟子以自己高尚的行動表明他們對孔子學問的尊崇,豐富了儒家的思想內涵。第10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2)政治成就 孔子本人曾做官,努力想改變現實,恢復禮治

7、,但沒有成功,被迫流亡。 他的弟子有很多在外面做官,仲弓、冉有、子貢、子路、宰予、子游、宓不齊、子思、高柴、公西赤等,還有閔損、顏淵、曾參,不愿做官。原憲先做后辭。 子夏、澹(dan)臺滅明帶出眾多弟子。,特別是子夏,培養出一批很優秀的人,對魏國政治影響很大(為魏文侯師)。 子貢外交成就很突出,但無正史記載。第11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3)子弟的思想原創性貢獻 曾參強調君子“慎獨”禮記大學,還在孔子相關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了“孝”的思想大戴禮記曾子大壽; 子張主張“君子尊賢而容眾,嘉能而矜不能” (論語子張),擴展了孔子“愛”的思想; 漆雕開主張人性有善

8、有惡論衡本性,與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 子夏在孔子死后思想上呈現出與法家思想結合的特征。 第12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與蘇格拉底及其弟子比較: 蘇格拉底有弟子百余人。 其中較為突出的有:逍遙學派的柏拉圖、墨加拉學派創始人歐幾里德、犬儒學派創始人安提西尼(他培養了另一個哲學大師:第歐根尼)、昔勒尼學派創始人阿里斯提普(善是快樂)、史學家色諾芬、教育家伊索克拉底等。 特別是柏拉圖,他的原創性貢獻遠遠地超過了自己的老師,成為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第13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4)孔子弟子成就

9、總結: 孔子弟子:德行一流,政事二流,思想原創力三流。 問題一:弟子的成就能否作為評價老師教育成果的標準之一。 問題二:弟子“德行一流,政事二流,思想原創力三流”能反映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些問題? 問題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的教育事業有什么意義? (正面和負面影響)第14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5)基本結論: 孔子在培養弟子的品德方面非常成功 孔子在培養弟子的政事能力比較成功 孔子在培養弟子的思想原創力方面很失敗。 當前人類已經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相互競爭的主要方面。對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當審慎的思考、全面的評價,

10、認清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決不能不加分析和批判地照搬照用。第15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一)孔子施教的目標扼殺了弟子對孔子所教學問的反思意識。 1.孔子要求弟子們學習、理解、接受“道學”,最終要在內心確立對道學的“信”使“道學” 轉化成自身內在的信念。作為信念的觀念比一般觀念(含科學知識)對人的實際生活影響更為根本。 2.只有把道學內化為信念,該觀念才能成為一種內在的道德自覺。 3.孔子教育方法的實質是知、信、行三合一。信則不疑,不疑則無反思和批判。四、為什么孔子弟子的思想原創力很低第16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二)孔子的治

11、學態度堵塞了弟子的質疑道路。 孔子的治學態度應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對“已治之學”的態度,二是對“未治之學”的態度。 未治之學: “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 ,到老時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述而,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論語述爾,在69歲時,他仍然十分恭謹地向漁父請教“道”的問題,莊子漁父。 已治之學: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

12、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第17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不仁”是很重的責罵。孔子的循循善誘在哪里,誨而不倦在哪里? 孔子曾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意思是那些不喜歡探究學問之“如之何”的弟子,他是沒有辦法對其進行教導的。但現實中孔子所說的“探究學問之如之何”只能是弟子對他所教學問的正面探究,而不可能是質疑和批判,因為后者在他看來是離經叛道的表現,是得不到鼓勵和認可的。然而,懷疑精神是思想創新的直接推動力,當弟子們的質疑之路被阻塞時而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表現出堅信不疑的態度時,他們在思想上原創能力必然受到會極大

13、的束縛。第18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三)孔子的探究問題的方法不利于培養弟子的創新能力 以“弟子問仁”為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而由已,而由仁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吾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 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以上均出自論語顏淵。 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

14、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 “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論語雍也第19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1.請關注老師和弟子問答的特點。 2.請關注孔子的思維特點,這一點在宰予問三年之孝中也有表現。 3.一般來說,人們在探討一個問題時如果不對其中的核心范疇的定義進行深入的研究,即不去把握該范疇的本質,勢必會影響對這類問題的理解。忽視邏輯的思維是沒有深度的,孔子探討問題的方式顯然不利于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現在很難知道孔子的弟子們在不清楚

15、“仁”的具體定義而僅知道它的某些具體表現的情況下,內心是怎樣理解和把握這一范疇的。 第20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思維方法對教學方法效果的制約: 1.不探討認識對象的本質的、一般的性質,“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這些演繹方法就無法被有效運用。 2.學思結合的不可操作。孔子說:“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怠” ,還說:“吾償終日不食,終夜不睡,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為政。 為什么孔子認為單純的“思”無益? “思”是“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與“學”不同的另一類方法,單純的“思”并非無益,關鍵是如何“思”。孔子之所以把“學”與“思”區隔開來,合理的解

16、釋只能是在孔子那里,“學”不包含“思”,“學”是如何正面理解、接受和踐行儒家的道德觀念,既是一種道德實踐行為,也是把所學內化為信念的行為。第21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思”既是單純地對這些觀念進行的領悟活動,自然為孔子所反對。一種“思”如果不趨向于嚴密的邏輯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走向頓悟或玄想,其內容則是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請看:“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父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材,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 顏淵是孔子和其他弟子公認最聰明的弟子,在這里他一方面由衷地夸贊孔子

17、教育方法之好,另一方面又發自內心地感嘆理解孔子的觀念如此之難,這種矛盾的心理恰恰說明孔子所傳授的學習方法難度是相當大的。第22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四)弟子們對孔子的態度制約了自身的創新意識 1.“子路問于孔子曰:魯大夫練而床,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荀子子道 2.“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 這兩個典故,一個是弟子認為孔子在應知的范圍內無所不知,只是弟子問問題的方式

18、不對,另一個則認為孔子之賢就像日月一樣不可企及、無法超越。設若這兩則發生在孔子得意門生之間的對話是弟子們對他的普遍態度,則說明弟子們實際把孔子看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道德完人。第23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在孔子那里“學”不是一個單純的學習過程,而是同時還是一個不斷提高德行的過程,德性越高,也就意味著“學”的越高。既然弟子們認為孔子之賢如同日月,也就同時承認了孔子之學高無人能及 。孔子和弟子們一樣把自己看作比弟子們更高的思想與道德的先知先覺者,他既孜孜不倦地追求“道”,也以傳“道”者自居。他的弟子,不論是先進弟子,還是后進弟子,不論在年齡上與他的差距有多大或

19、多小,也不論在德行上的修行有多高,對他來說始終都是道德上的后進者。弟子們對他的這種態度在他看來恰恰是積極向上的表現,是道德修身的必要條件。第24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這句話是在道德實踐領域的需要尊崇的原則,而不是針對孔子的道德觀念的懷疑,因為孔子本人就是“仁”的極力倡導者。弟子們可以懷疑孔子的行為是否符合“仁”,但絕對不會懷疑孔子倡導的“仁”這一觀念本身的合理性,在現實中弟子們恰恰是把孔子看作是踐行“仁”的最高境界的人。 孔子的“當仁,不讓于師”與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有本質區別,前者是道德

20、上的信條,后者表現出對真理的客觀態度,不是指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25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孔子的很多主張并非不合理,問題的關鍵在于孔子對這些主張的態度以及他對弟子的要求恰恰是在導引弟子們在只信不疑的前提下把這些觀點推向極致。例如“孝”的主張,無論是在倫理學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但如果把“孝”推到極致,就會對思想及社會的進步產生危害,曾參的愚孝不是偶然的,是孔子引導的結果。 安貧樂道固然可貴,但若因此忽視健康也是得不償失的:顏淵之早死或許也與孔子的教育有關。 第26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第二部分

21、 孔子施教與中國的教育傳統第27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孔子、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生始終是高度肯定和認可孔子為儒家確立的基本觀念、道路和方法,不論在何時、何種情況下,儒家在為中國社會尋求治理之道的時候,都以它們為基本的立場和出發點,而從不懷疑它們、質疑它們和批判它們。 教條主義是中國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對當代中國也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五四以來對儒家的批判,只是去了政治化,深層次的惡劣影響并未消除。任何一種被我們視為能有效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思想,都有可能被推崇到類似于專制政治時代儒家地位的程度。 這一點與西方思想傳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一、孔子開創了儒家教條主義傳統

22、第28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 專制政治最需要的就是人們在思想上對它所提供的信條采取儒家對待孔子的那種只信不疑的態度,只要把孔子的思想加以過濾和篩選,使對孔子的思想的詮釋符合自身的需要,并利用專制政治權力把這種詮釋加以權威化,儒家的教條主義與專制政治就可實現充分的結合,孔子思想中的合理成份成了專制政治的招牌,儒家的教條主義則起著鞏固和強化專制政治的作用,例如三綱五常。 儒家最終能成為中國專制時代的正學是由其內在的邏輯決定的,尊孔運動在中國專制政治時代之所以歷久而不衰,其外在原因是專制政治的追捧,內在原因是儒家自孔子時代就已形成的教條主義。 。二、孔子的施教為儒家與專制政治的結合確立了內在邏輯。第29頁,共35頁,2022年,5月20日,15點59分,星期二三、開創了中國教育的教條主義傳統 在封建時代,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成為不可觸碰、不可懷疑的真理。一代代的學者和思想家們喪失了對孔子思想的辨識力,一味地推崇和做正面解讀。教育過程注重對“道學”的理解、掌握、記憶和運用,輕視對知識的批判和創造,缺乏對所學知識的批判和懷疑意識。 兩漢的經學教育和唐朝開始的科舉教育都是典型的應試教育。 在儒家的意識形態地位喪失后,對孔子思想不加分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