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04-2015 深圳市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_第1頁
SJG 04-2015 深圳市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_第2頁
SJG 04-2015 深圳市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_第3頁
SJG 04-2015 深圳市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_第4頁
SJG 04-2015 深圳市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圳市地基處理技術規范主編單位: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工勘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批準部門: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施行日期:2015年4月7日根據《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十一條 [2010]42號文件)的要求,規范修編組在總結深圳市三十年來的地基處理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教訓、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技術理論和方法和廣泛一、修編后的規范主要內容是:1.總則;2.術語、符號;3.基本規定;4.9.水泥土攪拌法;10.砂石樁法;11.剛性樁法;12.樁網法;13.高壓噴射11對原規范中總則、符號、基本規定、換填墊層法、加載預壓法、強夯法、深層攪拌法、高壓噴射注漿法、托換法和注漿12新增添了排水固結沉降計算方法,單樁承載力靜載荷試驗方法及深圳二、本規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負責管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技術顧問:黎克強張曠成本規范參編人員(以下按姓氏筆劃為序)王啟文王賢能丘建金劉國楠江輝煌吳旭君吳傳清本規范技術編輯人員:趙園園余穎慧劉琦龔曉南顧寶和顧國榮周國鈞葉觀寶平勇潮2 12術語、符號 23基本規定 64復合地基設計計算 85換填墊層法 6排水固結法 217強夯法 44 10砂石樁法 12樁網法 13高壓噴射注漿法 15托換與糾傾法 16其他地基處理方法 附錄A單樁豎向承載力及變形模量靜載荷荷試驗要點 附錄B復合地基靜載荷荷試驗要點 附錄C軟土地基固結后的穩定性分析計算方法 附錄D用現場實測資料推算沉降量及固結度計算方法 附錄E深圳市第四系地層劃分及特征 附錄F深圳市第四系黏性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 本規范用詞說明 條文說明本規范。1.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文件:關于修編《深圳地區地基處理技術規范》的通知(深圳節能[2010]42號文件)。1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范》1為提高地基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和增強穩定性而采取的人工處理地基的方2.1.2復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subgrade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或加筋,形成增強體,由增強體和周圍地基土共同承擔荷載的地基。2.1.3軟弱地基softground由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或其它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2.1.4加筋土墊層法Geosynthetics,cushionofreinforcedearth,stripsand在需加固的土體或換填的土體中鋪設土工材料以增強土體的抗拉、抗剪強度和整體穩定性的地基處理方法。2.1.5換填墊層法cushion清除地基表層的軟弱土層或不均質土層,用堅硬、粗粒土石材料部分或全部置換,經分層夯實,以提高其承載力,減少沉降和不均勻沉降的地基處理方法。2.1.6堆載預壓法preloading在地基土中設置排水體,并對地基進行堆載預壓,使地基土在排水過程中固結的地基處理方法。2.1.7真空預壓法vacuumpreloading在地基土中設置排水體并形成密封系統,其內抽真空形成負壓,使地基土排水固結的地基處理方法。2.1.8動靜排水固結法preloadingdynamicconsolidation對設置排水體的地基進行堆載預壓和夯擊,使地基土加速排水固結的綜合處理方法。2.1.9強夯法dynamiccompaction利用高強度的夯擊動能對地基土多次夯擊,使一定范圍內的地基土體壓密,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減少沉降的地基處理方法。 2 2.1.10強夯置換法dynamicreplacement利用高強度的夯擊動能將塊石、碎石或礦渣等堅硬粗顆粒材料夯入軟土地基,使其形成密實的墩體,以增強地基強度,減少沉降的地基處理方法。2.1.11水泥土攪拌法cementdeepmixing,admixturestabilizationgwit采用以水泥為主的固化劑,通過深層攪拌機械將軟土和固化劑強制攪拌混合,形成一定強度的樁加固體,與其周圍軟土形成復合地基的地基處理方法。2.1.12砂石樁法sand-gravelpile,sandandstonecolumns采用振動、沖擊沉管等方式在地基土中形成井孔,再將碎石、礫砂或合適的建筑廢料振擠入孔中,形成碎石或礫砂的密實樁體,并和樁周地基土組成復合地基的地基處理方法。2.1.13剛性樁法rigidpile采用素混凝土樁或鋼筋混凝土樁等剛性樁及樁頂褥墊層構成豎向增強體,和樁周地基土組成復合地基共同承擔基礎荷載并減少地基沉降的地基處理方法。2.1.14樁網法pile-netcompositefoundation,pile在剛性樁上鋪設加筋土墊層并在樁頂設置樁帽,以增加樁體承擔荷載比例的地基處理方法。2.1.15高壓噴射注漿法jetgrouting采用高壓在鉆桿下端的噴嘴噴出水泥漿,形成噴射流,以此沖切并與土體混合,使之在有效作用范圍內形成強度較高的水泥土加固體的地基處理方法。2.1.16注漿法grouting利用液壓、氣壓或電化學方法,將水泥漿或其他化學固化劑注入被處理的巖土體孔隙、節理裂隙等軟弱結構面中,使其形成強度高、抗滲性能好、穩定性高的復合土體的地基處理方法。為提高既有建(構)筑物地基的承載力或糾正基礎不均勻沉降,采用工程措施,以改善地基土的性狀,并使建(構)筑物荷重轉移到新的加固體上,從而確保建(構)筑物繼續安全使用的補強措施。2.1.18糾偏技術techniquesofdeviationrectification由于基礎不均勻沉降,產生建(構)筑物偏斜,為使其能安全使用,而采取使其歸位、扶正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3 A——基礎底面積;A.——單根樁承擔的處理面積;A,——樁的截面積;A——假設實體基礎側表面積;b——基礎底面寬度,荷載板寬度;C——垂直固結系數;Dp——塑料排水帶當量換算直徑;d——樁身直徑,荷載板直徑;de——豎向排水體影響圓直徑或樁分擔處理地基面積等效圓直徑;E?——土層變形模量;Es——土層壓縮模量;E——復合土層的壓縮模量;fk——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k——樁體單位截面積承載力特征值;fk——樁間天然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fspk——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h?——孔隙水初始水頭高度;k——滲透系數;l——基礎底面長度、樁長、孔距;m——面積置換率;N——樁、土應力比、注漿可灌入比; 4 Pk——基礎底面平均壓力值;Pcz——基礎底面處土的自重壓力;Pe——先期固結壓力;q?——加載速率;qp——樁端土的承載力特征值、樁端端阻力特征值;qs——樁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R——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s——沉降量;s——次固結沉降量;s?!探Y沉降量;s,——某一時刻沉降量;t——固結時間;U,——某一時刻地基土平均固結度;U,——地基土徑向平均固結度;U?——地基土豎向平均固結度;z——基礎底面下換填墊層的厚度;zn——地基沉降計算深度;γ——天然重度;λ.——壓實系數;Pa——干密度;θ——壓力擴散角53.0.1在選擇地基處理方案前,應進行下列工作:1收集場地的巖土工程勘察;2收集場地擬建建(構)筑物上部結構和基礎設計要求等資料;3收集場地自然環境條件、鄰近建(構)筑物基礎設計資料、場地周邊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地質災害以及場地周圍的地下管線類型和分布;4收集與本場地同類的工程地基處理經驗、設計方案、施工方法和處理后的使用效果。3.0.2在選擇地基處理方案時,應考慮建(構)筑物上部結構、基礎和地基的共同作用等要求,并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用適宜的地基處理方案或調整上部結構和地基處理相結合的方案。3.0.3地基處理方案的確定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工程結構類型、基礎荷載、使用要求、環境條件、材料情況、施工條件和鄰近建(構)筑物的相互影響等因素,初步選定幾種可供比選的地基處理方案;2對初步選定的地基處理方案,應依據地基處理技術要求分別從地基處理方法原理、適用條件、預期處理效果、材料來源、工程造價、施工機具類型和施工過程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各種因素,進行計算分析,經技術經濟綜合分析、對比,從中選擇最佳的地基處理方案。必要時也可選擇多種方法組成的綜合處理方案;3對重要工程或大型地基處理工程,在選定地基處理方案后,應根據建(構)筑物安全等級和場地復雜程度,在施工前選擇有代表性的場地,進行已選定地基處理方案的現場試驗或試驗性施工,同時進行必要的測試和檢測,以檢驗處理效果和修正、完善地基處理設計參數,選擇合適的施工工藝,預測最終處理效果。3.0.4經處理后的地基,當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而需要對本規范確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進行修正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基礎寬度的地基承載力修正系數取值為零;2基礎埋深的地基承載力修正系數取值為1.0。3.0.5處理后的地基承載力應滿足下式要求: 6 式中fspk——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fspu——地基處理后由靜載荷試驗取得的極限承載力(kPa);P——基礎底面平均壓力值(kPa);K——安全系數(不小于2)。3.0.6經地基處理后,地基應滿足設計的承載力、變形、穩定性、抗液化和防滲及滲透穩定等要求。若在地基壓縮層范圍內存在軟弱的下臥層時,應驗算軟弱下臥層的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3.0.7對受較大水平荷載作用或位于斜坡上的建(構)筑物,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應進行地基穩定性驗算。3.0.8地基處理施工前施工單位應依據地基處理設計編制施工方案,進行施工工藝適用性試驗,確定施工參數。施工技術人員應掌握所承接工程的地基處理目的、加固原理、施工工藝、技術要求及質量標準,并做好技術交底。3.0.9地基處理前,應制定施工過程質量檢測和監測方案。地基處理施工中應由專人負責質量控制,做好施工記錄。對于在施工過程中有質量檢測或監測要求的,應委托有資質的專業單位制定施工過程質量檢測和監測方案,對施工全過程進行檢測和監測。3.0.10地基處理完工后應按本規范及現行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工程質量檢測和驗收。每一地基處理場地應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進行檢測,當施工過程委托有資質的專業單位檢測時,其檢測結果可作為竣工驗收檢測資料。對建(構)筑物地基的承載力和變形參數的檢測應采用平板載荷試驗。地基處理后,對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規定需要進行地基變形計算的建(構)筑物,應繼續進行工后沉降觀測,直到沉降達到相對穩定為止。74復合地基設計計算1水泥土攪拌樁、旋噴樁、剛性樁復合地基,其樁土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式(4.0.1-1)估算:式中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fk——施工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kPa),宜考慮樁施工對樁間值fk;m一面積置換率,等于樁(墩)的截面積Ap除以設計要求每一根加固體所承擔的處理面積A,即(樁、墩)平均直徑,de為一根樁(墩)分擔的處理地基面積的—復合地基類型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β樁端地基土的承載力折減系數α樁身強度系數λ水泥土攪拌樁和可取0.5~0.9,差值大時取高值;取大值,對旋噴樁,剛性樁強夯置換塊石墩8 2對砂石樁或強夯置換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在初步設計階段,也可按式(4.0.1-2)估算:fspk=[1+m(N-1]fsk式中N——樁(墩)土應力比。宜由現場實測確定,無實測數據時,對強夯塊石墩可取3~5,當天然地基土強度低取大值,反之取小值;對砂石樁,黏性土可取2~4,粉土和砂土可取1.5~3,天然地基土強度低取大值,反之取小值。fsk——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宜由現場實測確定,當樁間土有明顯擠密效果時,可取fk=ηfak,η為樁間土承載力提高系數,可按靜載荷荷試驗確定。fk為天然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kPa)。3當樁-土復合土層之下還有軟弱下臥層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進行軟弱下臥層承載力驗算。4.0.2復合地基中加固體(樁、墩)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應通過現場單樁靜力載荷試驗確定。在初步設計階段,無實測數據時可按以下公式估算:1對剛性樁、水泥土攪拌樁、高壓旋噴樁,可按式(4.0.2-1)和(4.0.2-2)且由式(4.0.2-1)計算所得結果應等于或略大于式(4.0.2-2)計算所得結果,使之與樁身材料強度相匹配:式中Ap——樁的截面積(m2);R?!獑螛敦Q向承載力特征值(kN);up——樁的周長(m);n——樁長范圍內所劃分的土層數;qs;——樁間第i層土的側阻力特征值(kPa),應據勘察報告提供的指標按現行廣東省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DBJ15-31取值;l,——樁間第i層土的厚度(m);9qp——對柔性樁樁端地基土未經修正的承載力特征值(kPa),應據勘察報告提供的指標選用;對剛性樁應按現行廣東省標準《建筑地基α——樁端地基土的承載力折減系數,可按表4.0.1取值;f.——樁體材料強度(kPa)。對剛性樁,取樁體材料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對水泥土攪拌樁、旋噴樁,取與樁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內水泥土試塊(砂土和粉土采用邊長150mm的立方體,其它土層采用邊長為70.7mm的立方體,也可采用邊長為50mm的立方體)、在標準養護條件下設計齡期(對豎向承載的水泥土攪拌樁宜取90d,工期允許時可取28d、60d)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平λ——折減系數,可按表4.0.1取值。樁的長度除滿足式(4.0.2-1)外,還應根據建筑對變形要求及土層結構等因素綜合考慮。2對砂石樁,可按式(4.0.2-3)估算:3對于小型工程的人工填土強夯置換復合地基,可按式(4.0.2-4)估算:式中K,——強夯置換造成的墩周擠密區的強度增長系數,取1.2~1.5;C——墩周原狀土不排水抗剪強度(kPa)。4.0.3復合地基中樁可采用正方形或等邊三角形布樁形式,其總樁數可按式式中n——布樁總數(根);A——上部結構物基礎底面積(m2);m值可按式(4.0.1-1)或式(4.0.1-2)反算而得。4.0.4復合地基變形計算應符合下列要求:1復合地基的變形包括樁、土復合土層壓縮變形和復合土層以下未加固天然土層壓縮變形,總變形量按下式計算:式中s——復合地基總變形量(mm);s?——樁、土復合土層壓縮變形量(mm)。一般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中的分層總和法估算;S?——復合土層以下未加固天然土層壓縮量(mm)。可參照現行國家標2復合地基變形計算深度應大于復合土層厚度,并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有關計算深度的其它規定;3樁、土復合土層壓縮量可按下式計算:式中y——樁、土復合土層壓縮量經驗系數,宜按當地經驗取值,無經驗時Po——相應于作用的準永久組合時的基礎底面處的附加壓力(kPa);Eps——基礎底面下第i復合土層的復合壓縮模量(MPa);z,、z-1——基礎底面至第i、i-1層土底面的距離;ai、ai-1——基礎底面計算點至第i、i-1層土底面范圍內的平均附加應力系數。4對水泥攪拌樁、高壓旋噴樁復合土層的壓縮變形量s,可按下式計算:式中P?——攪拌樁或高壓旋噴樁復合土層頂面的附加壓力值(kPa);P?——攪拌樁或高壓旋噴樁復合土層底面的附加壓力值(kPa);l——攪拌樁或高壓旋噴樁的樁長;Eps——復合土層的復合壓縮模量(Mpa),可按式(4.0.5-3)計算取值。5當按本規范附錄B做了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取得復合地基綜合變形模量Espo時,可按下式估算復合地基的總變形量s:式中b——復合地基最終變形量(mm);基礎寬度(m);P?!鄳诤奢d效應準永久組合標準值的基底附加壓力(kPa);Espo——復合地基綜合變形模量(Mpa),按本規范附錄B試驗要點求得;ψ——經驗系數,缺乏經驗時,可按表4.0.4取值。表4.0.4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方形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片筏基礎注:1表中矩形基礎系指基礎長邊與短邊之比a/b=1.5~4;條形基4.0.5復合土層壓縮變形計算所需復合壓縮模量或復合變形模量值應由載荷試驗確定(見本規范附錄B),無條件時可按以下公式估算:1砂石樁、強夯置換墩等散體材料樁復合地基的復合模量可按下式計算:式中Esps——復合土層的壓縮模量(MPa);Es——樁(墩)間土的壓縮模量(MPa)。采用天然地基土的壓縮模量;Espo——復合土層的變形模量(MPa);Eo——樁(墩)間土的變形模量(MPa)。宜按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宜按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采用天然地基土的變形模量;N——樁、土應力比,取值見本規范式(4.0.1-2)。2水泥土攪拌樁、高壓旋噴樁等柔性樁復合地基復合模量可按下式計算: 及山地不均勻地基的處理,或地面標高低于基底設計標高時的地基填筑土的處5.1.2換土墊層材料主要采用砂、碎石、石粉渣、砂質黏性土和礫質黏性土5.1.3加筋土墊層由成層分布的多層水平加筋增強體材料等土工合成材料,應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伸長率不大于4%~5%、有較強的耐式中P?——對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墊層底面處的附加壓力值(kPa);faz——墊層底面處經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墊層底面處的附加壓力值可分別按式(5.2.1-2)和(5.2.1-3)計算:式中b——條形基礎或矩形基礎底面的寬度(m);l——矩形基礎底面的長度(m);Pk——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值(kPa);Pe——基礎底面處土的自重壓力值(kPa);z——基礎底面下墊層的厚度(m);θ——墊層的壓力擴散角(°),宜通過試驗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對非加筋換填層,可按表5.2.1采用;對加筋墊層,當加筋材料為土工合成材料時可取20°~35°,加筋材料為土工格柵、土工格室、土工筋帶網時可取30°~40°,當層間填料為砂石材料時取大值,為黏性土時取小值;當加筋材料只有一層時取小值,當加筋材料為多層時取大值。中砂、粗砂、礫砂、礫石、石粉渣、砂夾65.2.2換土墊層的厚度不宜小于0.5m,加筋墊層的厚度不宜小于0.9m,且均不宜大于3m。5.2.3非加筋土換填墊層底面的寬度、長度應滿足基礎底面應力擴散的要求,可式中b'——條形基礎或矩形基礎墊層底面寬度(m);I'——矩形基礎墊層底面長度(m)。整片墊層底面的寬度(或長度)可根據施工的要求適當加寬(加長)。5.2.4換填墊層的承載力宜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載荷試驗的承載板直徑或邊長不宜小于墊層厚度的1/3,且不宜小于1.0m。5.2.5墊層頂面寬度可從墊層底面兩側向上擴展,按基坑開挖期間保持邊坡穩定的當地經驗放坡確定。砂及砂石墊層頂面每邊超出基礎底邊不宜小于300mm。當素土墊層厚度小于2m時,基礎外沿至墊層邊沿不小于厚度的1/3,且不宜小于300mm;當素土墊層厚度大于2m時,可適當加寬且不小于700mm。5.2.6非加筋墊層承載力和壓實系數,初步設計時可按表5.2.6選用,施工圖設計時應通過試驗確定。換填材料類別最大干密度(pa)或壓實系數(2e)卵石、碎石砂夾石(其中卵石、碎石占全重的30%~同上土夾石(其中卵石、碎石占全重的30%~中砂、粗砂、礫砂、圓礫、角礫、石粉渣(Ⅱ)加筋土墊層法5.2.7加筋土墊層底面尺寸除應滿足5.2.3條外,還應使每層加筋材料均超過基礎底面兩側足夠長度,并由基底壓力擴散線外側筋材的抗拔安全性確定,缺乏試驗數據時可按以下公式計算:式中L,——第i層加筋材料長度(m);B——基礎底面寬度b或長度I(m);z,——第i層加筋材料到基礎底面的距離(m);T——加筋土材料極限抗拉強度(kN/m);fp——加筋土材料與土的界面摩擦系數,由試驗確定,無試驗資料時,在初步設計階段,土工織物可取,土工格柵可取0.8tanφc;φ。為墊層土壓實后的等效內摩擦角(°),視壓實程度不同,對黏性土,可取20°~25°,對砂土,可取25°~35°;y——筋材上方墊層土重度(kN/m3);d——墊層上方基礎埋深(m);0——擴散角,見5.2.1條。5.2.8在加筋區域的邊緣或端頭,當形成臨空邊坡時,還應進行加筋土邊坡穩定計算以確定加筋材料錨入填料內的錨固長度。5.3施工(I)換土墊層法5.3.1換填材料應分層鋪筑,逐層壓實。壓實機械宜用平碾、振動碾、振動壓實機、插入式振動器和羊足碾等機械。應根據具體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機具通過現場度取200~300mm。非加筋土填層采用重錘夯實時,夯錘的質量宜為15~30kN,均下沉量以及有效夯實深度等。最后兩遍平均夯沉量,黏性土宜取10~20mm,砂土宜取10mm。過5%。用粉細砂做填筑料時,應摻入25%~30%的碎石或卵石,且均勻分布,最大粒徑不宜大于50mm。碾壓夯實振動能量較大時,換填材料粒徑不宜大于5.3.6素土墊層的土料宜選用砂(礫)質黏土為宜,土料應過篩,有機質含量不超過5%,土料中不得夾有磚、瓦和石塊等透水材料。素土墊層的夯(壓)實應設計要求的填土夯(壓)實后達到的干密度,可按室內擊實試驗和現場測得的最縫處應夯壓密實。上下兩層的縫距不得小于500mm。(Ⅱ)加筋土墊層法5.3.8加筋土墊層的每層填料厚度以300~500mm為宜,層間填料必須分層壓實,且壓實系數不低于0.94。加筋材料與填石、混凝土路面之間宜鋪設200~ 5.3.11在加筋區域的邊緣或端頭,宜將筋材固定或向上彎起回折錨入上層填料2采用環刀法檢驗墊層的施工質量時,取試樣點應位于每層厚度的2/3深度處。檢驗點數量:每個單體工程不少于3點。對整片基礎的大基坑,面積小于300m2時,每30~50m2應不少于1個檢驗點;面積大于300m2時,每50~100m2應不少于1個檢驗點。對條形基礎,每10~20延米應不少于1個點。對獨立柱基,應不少于1個點且滿足整片基礎檢測數量的要求;應小于4m。檢驗點數量:每個單體工程不少于3點。面積小于300m2時,每10~15m2應不少于1個檢驗點;對整片基礎,面積大于300m2時,每20~30m2應不少于1個檢驗點。對條形基礎,每10延米應不少于1個點。對每個獨立柱基,應不少于1個點且滿足整片基礎檢測數量的要求; 1采用靜載荷試驗檢測,單位工程每500m2不少于1個點,且不得少于3個2采用標準貫入試驗或動力觸探試驗,單體工程每200m2不得少于1個點,且不少于3個點,每一獨立基礎下不少于1個點,條型基礎每20延米不少于13對非建(構)筑物或大面積地基墊層工程,可視工程重要程度檢測頻率適6.1.1排水固結法包括堆載預壓法、真空預壓法和動靜聯合排水固結法。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吹填土等飽和軟黏土地基。而動靜排水固結法僅適用于淤泥土厚度小于7m的城市道路或場區地坪等對地基工后沉降要求不嚴格的地基處理工程。6.1.2排水固結法處理地基前應對處理區域進行詳細勘察,查明地基土層類型、分布和性狀,查明地下水賦存及補給條件等。對各軟土層應進行土工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和靜力觸探試驗,確定土的物理力學指標,主要是土的固結系數、滲透系數、前期固結壓力、壓縮指數、抗剪強度、孔隙比和固結壓力關系曲線等。6.1.3根據建(構)筑物及場地的使用要求和工期要求,應確定排水固結處理的技術要求,包括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固結度、竣工后剩余沉降量、差異沉降量及交工面高程等,并以此作為設計和施工的控制標準。6.1.4在地基處理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監測,監測項目有:地面沉降、分層沉降、側向位移、孔隙水壓力等項目。根據監測獲得的資料分析地基的處理效果,并確定卸載時間。6.1.5在沒有工程經驗條件下,對重要的工程,排水固結地基在設計、施工之前,應選擇地質條件具有代表性場地進行試驗,以取得設計和施工的技術參數。(I)堆載預壓法6.2.1堆載預壓法地基處理設計應包括如下主要內容:1預壓荷載設計,包括選擇加載方式、確定預壓總荷載、荷載分級及加載速2水平排水墊層設計,包括水平排水墊層的構造、厚度等,以及排水盲溝和集水井的布置等;3豎向排水體設計,包括豎向排水體選型,以及確定其斷面尺寸、間距、深度、排列方式和布置范圍等;4地基土固結度和沉降分析,包括竣工后剩余沉降量、差異沉降量和卸載時 6地基處理場地的變形(地面和分層沉降、側向位移),地基土內超靜孔隙載下受壓土層各點的有效豎向應力大于擬建建(構)筑物荷載引起的相應點的附加應力。堆載預壓荷載持續時間一般不小于6個月;2堆載體的頂面面積不得小于建(構)筑物基礎外緣尺寸。于800mm,水下砂墊層的厚度不宜小于1000mm,砂被厚度不宜小于700mm;3砂墊層宜采用黏粒含量不大于5%的天然中砂、粗砂或礫砂、也可采用4砂源缺乏地區經充分論證后,可沿塑料排水板板頭鋪設砂溝、透水軟管5堆載預壓地基處理面積較大時,應在水平砂墊層中設置相互連通的縱橫根據匯水量進行計算,排水盲溝間距宜為50~80m。2袋裝砂井的直徑不宜小于70mm;砂井或砂石樁直徑不宜小于300mm;塑料排水板的當量直徑可按下式換算:式中Dp——塑料排水板當量換算直徑(mm);α——換算系數,無試驗資料時可取α=0.75~1.00;b——塑料排水板寬度(mm);δ——塑料排水板厚度(mm)。3豎向排水體的平面布置可采用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每根豎向排水體的有效影響圓直徑de和豎向排水體中心距s的關系宜按下列規定采用:等邊三角形排列:4豎向排水體的間距應在滿足地基處理技術要求及工期要求前提下計算確定,其間距可按井徑比n(n=de/dw,dw為砂井或砂石樁直徑,或n=de/Dp)選用。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的間距可按n=15~20選用,普通砂井或砂石樁的間距可按5豎向排水體的平面布置范圍,應超過地基處理場地范圍,對建(構)筑物地基預壓時應超出基礎外緣4~6m;6豎向排水體的設計深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以抗滑穩定性控制的工程,豎向排水體設計深度應超過最危險滑動面2)對以沉降控制的工程,如軟弱土層厚度不大,豎向排水體應貫穿軟弱土層。當軟弱土層厚度很大,設計深度應根據工程對地基的穩定性和變形量的要求計算確定,若施工設備條件達不到設計深度,則可采用超載預壓等方法滿足設計要求。設計深度與超載量應由計算確定。對于豎向排水體未能貫穿的部分軟弱土層,應計算其沉降變形量。6.2.5排水固結的計算分析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大面積均布荷載及一級或多級等速加載條件下,時間t所對應荷載的地基壓縮土層的平均固結度可根據下列兩種情況進行計算: 1)當豎向排水體貫穿壓縮土層時:式中U.——t時間點對應的地基土層的平均固結度(%);n——總加載級數;,——第i級荷載的加載速率(kPa/d);∑Ap——各級荷載的累加值(kPa);T?1、T,——分別為第i-1級及i級荷載從零點起算的加載的起始和終止時間t——堆載預壓全過程時間(d)(從零點起算);α、β——參數。根據排水固結條件,按表6.2.5采用。豎向排水固結向內徑向排水固結豎向和徑向排水固結α1β注:1Cv——地基土的豎向固結系數(m2/d),以固結試驗確定;3H——土層豎向排水體的深度,當豎向排水體貫穿至透水性良好的地層(如中粗砂層、礫砂層等)時,按雙面排水條件計算,H為土層厚度的一半(m);4Fn——與井徑比(n)有關的系數:2)當豎向排水體未貫穿壓縮土層時: 式中U,—t時間整個地基壓縮土層的平均固結度(%);Q——豎向排水體貫入比(豎向排水體深度與整個壓縮土層厚度之比);U?——設置豎向排水體部分土層的平均固結度(%),根據豎向和徑向排水固結條件,按式(6.2.5-1)估算;U?——豎向排水體以下壓縮土層的平均固結度(%),將豎向排水體底面作為排水面,根據豎向排水固結條件,根據土力學有關公式估算;H?——豎向排水體貫入的土層厚度(m);H?——豎向排水體以下壓縮土層厚度(m)。2對長徑比(長度與直徑之比)大,井料滲透系數較小的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應考慮井阻、涂抹和土層擾動影響。當考慮井阻、涂抹和擾動影響時,固結度可按如下方法確定:1)有經驗時,可按式(6.2.5-1)或(6.2.5-3)計算出地基平均固結度再乘以經驗折減系數,折減系數可取0.85~0.95。2)無經驗時,可直接按式(6.2.5-1)、(6.2.5-3)計算,此時Fn取為F,F按式(6.2.5-5)確定:F=F'+Fs+F式中kh——天然狀態下土層水平向滲透系數(cm/s);ks——涂抹區土的水平向滲透系數,可按1/3~1/5的ks——涂抹區直徑與豎向排水體直徑(或當量換算直徑)的比值,可取2.0~3.0,對中等靈敏黏性土取低值,對高靈敏黏性土取高值;L——豎向排水體深度(cm);qw——豎向排水體縱向通水量,為單位水力梯度下單位時間的排水量(cm3/s),qw=kwπd2/4;kw為排水體材料滲透系數,d為其直 1)采用e-logp曲線,計算公式為:C——第i層土層的壓縮指數;Poi——第i層土層的自重應力平均值(kPa);2)采用e-p曲線,按式(6.2.5-11)計算:式中eo;——第i層土層中點的對應于自重應力Poi由e-p曲線查得的初始孔隙ψ——沉降計算經驗系數可取1.1~1.6,預壓荷載大,地基土壓縮性大4與堆載預壓時間t對應的沉降量st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U,——時間t(從堆載預壓始點起算)對應土層的主固結平均固結度;可用式(6.2.5-1)或(6.2.5-3)計算。5次固結沉降量sa可采用下式計算:式中Cai——次固結系數(無因次量),室內實驗或現場測試在主固結完成之后,試驗荷載不變的條件下,其孔隙比與時間對數關系曲線上的直線t——次固結沉降量計算時間(從卸載時間起算);t——相對于主固結完成100%的時間(從零起算)在無試驗數據情況下,次固結系數(Ca)可用以下公式估算:式中w?——土層初始含水率(%);C.——土層壓縮指數。6卸載完成后剩余沉降量可按下式估算:式中△s——卸載完成后,對應使用荷載的剩余沉降量(m);其他符號同前。7預壓荷載下,對于正常固結軟土地基中某點在任意時間t時土的抗剪強度,可按下式計算:式中tn——加固過程中地基土t時刻的抗剪強度(kPa);Teo——加固前天然地基土的抗剪強度(kPa),可用十字板剪切試驗現場△T——抗剪強度增量(kPa);△o?——該點的附加豎向應力(kPa);η——土體由于剪切蠕動等因素而引起強度衰減的折減系數,可取(Ⅱ)真空預壓法2確定真空預壓工藝、要求達到的膜下真空度、地基土固結度和抽真空時1真空預壓區域邊緣應大于工程場地輪廓線,每連接,分區面積宜為20000~40000m2;設計值不宜小于85kPa;當加固區土層條件復雜時,真空預壓荷載設計值不宜小于80kPa;布均勻,并保持在80kPa以上;1)真空聯合堆載總壓力應以滿足工后剩余沉降量及工期要求為準;2)真空聯合堆載預壓時,堆載體的坡肩線應與真空預壓邊線重合;3)膜上堆載宜在真空預壓滿載10d后進行; 4)堆載應根據本規范第6.2.5條要求進行地基整體滑動穩定性分析,并5真空預壓荷載持續時間宜不小于3個月,且連續7d沉降速率<2mm/d。若進行計算,濾管橫向間距宜為6~7m,縱向間距宜為30~40m。1密封膜宜采用2~3層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單層密封膜的技術要求應最小抗拉強度(MPa)最小斷裂伸長率最小直角撕裂強度(kN/m)厚度縱向橫向密封墻應達到消除真空預壓有影響的深度范圍。密封墻厚度不宜小于1.0m,黏土拌合后墻體的黏粒含量應大于15%,滲透系數應小于1×10-5cm/s;4真空預壓密封膜上宜有一定厚度的覆水保護。應計算分析覆水圍埝穩定工織物(如復合土工布、編織土工布條)。1抽真空設備宜采用射流泵,在進氣孔封閉狀態下,其真空壓力不得小于2抽真空設備宜均勻布置在加固區四周,必要時也可適量布置在加固區中率和工程經驗確定,每臺設備的控制面積宜為900~1100m2備開啟數量宜超過總數的70%。2真空預壓地基最終豎向變形按本規范第6.2.5條規定計算時,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可取0.8~0.9,真空聯合堆載預壓法以真空預壓為主時,ψ可取0.9。6.2.14動靜排水固結法處理地基必須設置良好的水平和豎向排水系統,包括豎6.2.16塑料排水板間距可按本規范第6.2.4條確定,可取0.8~1.5m,常用1.0~6.2.17砂墊層厚度可取1.0m,每隔30~50m宜設置縱橫向盲溝,盲溝交點處應設集水井,集水井底面應低于砂墊層頂面0.5m,用水泵強排水至加固區以外,6.2.18在軟土表面上宜覆蓋厚度3.0~4.0m填土層(含砂墊層厚度),方可在填10遍進行夯擊,夯擊能可從1500kN·m逐漸加大到3000kN·m以上,達到設計要 6.2.20強夯間歇時間應根據軟土中動孔隙水壓力消散80%以上所需時間確定,宜為7~14d。6.2.21每遍夯點的夯擊數可按下列要求確定:1夯坑深度宜小于軟土上覆填土厚度的1/2~1/3;2第n擊以后連續二次夯沉量比前一擊更小,則單點擊數定為n擊;3動孔隙水壓力增量顯著下降之后(一般可取△u≤2kPa)應停夯,待孔壓消散4在強夯與堆載作用下,軟土固結沉降量達到設計要求為強夯的最終收錘標準,否則應增加強夯遍數直至軟土固結度滿足要求。6.2.22每遍強夯開始前,均應選擇有代表性區域進行試驗性夯擊,通過實測夯沉量和孔隙水壓力監測等確定夯擊能、夯點擊數和間隙時間。6.2.23動靜排水固結法加固地基的平均固結度、固結沉降計算可依據同類工程相關經驗和施工過程沉降曲線進行分析計算。6.3.1施工前應做好下列準備工作:1施工前應充分收集和熟悉施工現場自然環境、地層結構、周邊條件和施工條件等資料,并應對設計條件進行復核,無誤后方可施工;2清除施工作業區內、周邊和地下對施工有影響的障礙物;3陸地施工時,應平整場地,清除地表塘埂、植物等,按施工圖布放施工區域邊界線,并測量施工區的地面高程;4水上施工時,應在施工區域附近設置水尺;采用GPS定位時,需完成對船用GPS定位系統的比對測量;根據船舶的性能及施工安排設置船舶定位用的地錨或錨墜;確定施工通道和船舶停靠、避臺風碼頭。1當加固區表層土太軟無法直接鋪設水平排水墊層時,應采取鋪設工作墊層、竹笆或復合土工布等施工措施。工作墊層可用土、砂填筑,墊層應表面平整,2陸上施工遇有漁塘時,應排水后晾曬,挖除植物層、鏟平塘梗;3水平排水墊層的材質和鋪設質量滿足設計要求,且水平排水墊層中應無淤 泥包和泥砂混合現象。真空預壓排水墊層應無尖石、鐵器等有棱角的或尖銳的硬4設置排水盲溝時,盲溝滲濾料應采用碎石或中粗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盲溝滲濾料應用反濾型土工布包裹。1塑料排水板的性能指標應滿足設計要求,并宜采用可測深的插板機具,芯板材料宜選用原生料。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1)塑料排水板應有質量證明文件,外包裝應牢固、完好,并具有防紫外線2)施工現場塑料排水板應堆放整齊,應采取措施以防止塑料排水板被雨淋、浸泡、暴曬、破損和污染,已破損和被污染的塑料排水板不得在工程中3)塑料排水板施工所用導管,管尖平端與導管靴應配合適當,應防止插入地基中的帶體扭曲、斷裂和濾膜破損;4)打入地基的塑料排水板宜為整板;5)塑料排水板需要接長時,必須用濾膜內芯帶平搭接的連接方式,搭接長度宜大于200mm,且連接牢固,濾膜應包裹完好并做好檢查記錄;6)打設時回帶長度不得超過500mm,且回帶的根數不宜超過總根數的5%。施工中應杜絕跟帶現象;7)塑料排水板打設動力應根據施工條件選擇,對振動敏感區段不宜采用振8)陸上施工機械的行走方式采用步履式、履帶式或軌道式等,設備的接地壓力應適應軟弱地基承載力的要求;9)塑料排水板水上作業船應能在允許的風、浪、流條件下保證施工質量,并有完善的定位功能,有水深測量裝置,并具有監測和控制回帶功能;10)打設過程應做好施工原始記錄。施工應逐根自檢,不符合驗收標準時,應在臨近板位處補打;11)一個施工作業區段塑料排水板驗收合格后,對打設塑料排水板時在墊層上形成的孔洞可用砂料填滿;12)塑料排水板預留地表的長度不得小于200mm,在驗收合格后埋入地表 其實際灌砂量(不包含水的重量)不得小于計算值的95%。普通砂井施工時,應1)砂袋應采用透水性能好,且具有足夠抗拉強度及一定抗老化和耐腐蝕2)砂袋不得中斷、縮頸或膨脹等。灌入砂宜用風干中粗砂,直徑應滿足3)砂袋放入井孔后,袋口應用尼龍繩或鐵絲扎緊;4)袋裝砂井所用套管內徑宜略大于砂井直徑;6)砂袋應埋入到設計深度,誤差不得大于300mm,砂袋應高出砂墊層頂面100mm以上。2)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5%;2當堆載材料為建(構)筑物地基的一部分時,填料和壓實度應滿足本規范1)預壓處理區邊界地基土的側向位移速率不大于5mm/d;2)地基沉降速率不大于15mm/d;3)孔隙水壓力增長值與荷載增長值之比不大于0.6。 管施工應滿足下列要求:1)濾管可采用鋼管或塑料管,外包土工織物等濾水材料;3)濾管連接件與濾管連接牢固,連接長度應不小于100mm;4)濾管及其連接件在預壓過程中能適應地基變形;5)濾管出膜處宜通過出膜器與真空泵吸水管連接,且應保證密封效果。3密封膜應采用抗老化性能好、韌性好和抗穿刺性能強的不透氣材料。鋪設密封膜應滿足下列要求:1)密封膜加工后的邊長大于加固區相應邊長4m,當加固區地質復雜時,適當加長密封膜并松弛鋪設;2)密封膜應采用雙熱合縫的平搭接,搭接寬度應大于150mm,熱合不緊或熱穿現象或有孔洞時應及時修補。密封膜宜鋪設2~3層;3)鋪膜時風力不得大于5級,并從上風側開始鋪設;4)壓膜溝內的密封膜緊貼內側坡面鋪平;5)密封膜應按設計要求采用覆水、土工織物保護層等方式進行密封保護。4密封膜周邊采用壓膜溝進行密封時,壓膜溝的開挖與回填應滿足下列要1)壓膜溝深度和寬度滿足設計要求;2)壓膜溝內外坡平整,無砂料存在;3)壓膜溝內回填不含雜質的黏土并回填密實;4)壓膜溝內的塑料排水板沿邊坡伸入到加固區內的水平排水墊層中20cm5當采用密封墻時應隔斷真空預壓影響深度范圍內的透水層,施工宜采用深層攪拌樁工法,攪拌樁直徑不宜小于550mm,搭接寬度不宜小于200mm,不宜少于雙排,成樁攪拌應均勻,密封墻的深度、厚度、水泥摻入量和滲透系數應滿足設計要求。6抽真空設備的位置和數量應滿足設計要求。抽真空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1)正式施工前,先應進行試抽,試抽氣時間宜為4~10h,發現問題應及 2)正式抽氣階段膜下真空度應保持在600mmHg以上,平均固結度應達到3)抽氣期間應經常檢查密封膜,有破損時應及時修補。1)連續抽氣使膜下真空度穩定地維持在80kPa以上,直至沉2)沉降穩定標準為:實測地面沉降速率連續兩次7d平均沉降量小于或等1夯錘宜采用直徑為3.0~3.5m、錘重150~200kN的扁平錘。采用履帶式起重機時,可在臂桿端部設置輔助門架。通常每10000m2安排一臺強夯機;2軟土上覆填土材料宜采用碎石土、砂土或礫(砂)質黏性土,以利于強夯3強夯施工步驟和檢查工作應符合本規范第7章相關規定;4強夯施工時,淺層沉降板的隆起量不宜超過10cm,每一遍夯擊后實測的動力孔隙水壓力增量宜大于20kPa。4)地基土分層側向位移(測斜); 周邊建(構)筑物的位移和沉降監測;1)每項工程應選擇1~3個工程地質條件復雜,且有工程代表性的特征斷2)地面沉降觀測基準點不得少于3個,且應設在施工影響范圍外穩固的地3)地面沉降觀測點布置,條形場地間距宜為30~50m,大面積場地應按4)分層沉降觀測孔宜布置在地基土的分層界面上。對于厚層軟黏土,可每5)側向位移監測點宜布置在側向變形較大的部位,每一特征斷面上宜布置2~3個測斜孔;6)孔隙水壓力觀測孔宜布置在壓縮變形和剪切變形較大的部位,可沿豎向間隔2~3m布置一個孔壓計;7)邊樁觀測點應布置在預壓區邊沿坡腳5m內,沿坡腳走向每10~30m布接,測頭應合理布置,每1000~2000m2設置一個。1)孔隙水壓力和地表沉降在加載初期每天1次,中后期2~4d觀測1次;2)膜下真空度在加載初期每2h觀測1次,穩定一周后每12h觀測1次;3)其余監測項目在加載初期每1~2d觀測1次,中后期3~5d觀測1次;4)加固區周圍有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時,側向位移應加密觀測頻率;6觀測數據應及時整理與分析,并繪制觀測物理量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的圖件或觀測物理量的時程曲線,如沉降平面等值線圖、沉降斷面圖、沉降-時間過程曲線等。 7應根據現場實測資料來推算最終沉降量、固結度及工后剩余沉降量、差異沉降量,并以此確定預壓卸載或結束地基處理時間。對主要以地基承載力或穩定性控制的建(構)筑物,卸載或結束前軟土層增長的抗剪強度還應滿足設計要求。最終沉降量及固結度推算可按本規范附錄D的規定執行。6.4.1施工質量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前應對原材料的質量與性能進行檢驗:1)對不同來源的砂井和砂墊層砂料,必須取樣進行顆粒分析和滲透性試驗;2)塑料排水板在使用前應按規定進行抽樣檢測。同批次生產、用于同一工程的塑料排水板,每20萬延米抽樣檢測不得少于1次,不足20萬延米時應抽樣檢測1次;不同批次的塑料排水板應分批次檢測。當存放超過6個月時,使用前應重新抽樣檢測;3)塑料排水板主要質量檢測項目應包括縱向通水量、塑料排水板抗拉強度、濾膜抗拉強度、濾膜滲透系數和濾膜等效孔徑等;4)真空預壓密封膜應抽樣檢查抗拉強度、斷裂伸長率、梯形撕裂強度、頂破強度和厚度等指標。2預壓排水固結處理前應進行十字板抗剪強度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和鉆探取樣做室內土工試驗。加固前的地基土檢測應在打設豎向排水體前進行;3對于抗滑穩定控制的工程,應在預壓區內選擇代表性地點指定孔位,在不同加載階段、卸載前進行不同深度的十字板抗剪強度試驗和取土進行室內試驗,以驗算地基的抗滑穩定性、檢驗地基的處理效果并為卸載提供判據。6.4.2竣工驗收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1加固后的驗收檢測應在卸載后3~5d進行;2豎向排水體處理深度范圍內及其底面下受壓層,經預壓所完成的豎向變形和平均固結度應滿足設計要求。3預壓排水固結處理后的場地地基土應進行十字板抗剪強度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和鉆探取樣做室內土工試驗,以檢驗處理效果,單位工程檢測數量宜為每200m2不少于1個孔;4對于建筑物地基應進行載荷試驗,單位工程抽檢數量宜為每500m2不少于1個點,且不得少3個點,對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筑物地基應增加抽檢數量,對非 建筑物地基且大面積處理場地地基可適當減少抽檢數量,宜為每2000m2不少于1個檢驗點;5預壓后的地基處理檢測報告中應對固結沉降、強度增長和其他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并對加固效果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給出明確的評價;6當堆載填料為建(構)筑物地基的一部分時,填料應按本規范第5.4.1條要求進行質量檢驗。7.1.1強夯法適用于處理松散的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黏性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7.1.2強夯設計前應按第3.0.1條要求收集相關資料,應重點查明擬加固范圍內軟弱土層分布、厚度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對于深厚填土,應查明其填筑歷史、填土成份,并應對填土進行必要的現場測試和室內土工實驗以查明其物理力學性質;并應收集強夯影響范圍內的臨近建(構)筑物、重要管線等資料。7.1.3強夯施工前,應在施工現場選擇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試驗區進行試夯,試驗區的數量應根據建筑物場地復雜程度、建筑規模及建筑類型確定。當地質條件簡單,工程技術要求不高且已有成熟的強夯施工經驗時,可不進行專門的試驗區試夯,但在全面施工前應先進行小規模試驗性施工。7.1.4當強夯施工所產生的振動對鄰近建(構)筑物或設備產生有害的影響時,不宜用強夯法。影響不產生有害后果時,亦應設置監測點,并采取開挖隔振溝等隔振或防振措施。7.2.1強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應根據現場試夯或當地工程經驗確定。對于一般道路、堆場、建筑物室外地坪等變形要求不嚴格的填土地基,在缺少試驗資料和經驗時,也可按表7.2.1預估;但對于建筑物地基的填土厚度大于10.0m的場地,表中參數僅作為方案階段預估時參考,實際施工前應通過試夯確定其有效加固深注:1強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應從夯后地面起算;時為50~100mm;當單擊夯擊能為4000~6000kN·m時為100~150mm;當單擊夯擊能為6000~10000kN·m時為200~250mm;當單擊夯擊能為10000~15000kN·m時為250~300mm;3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生過大的隆起,隆起量應小于200mm。用2~3遍;對于滲透性較差的細顆粒土,夯擊遍數可適當增至3~5遍;若點夯夯完成后,應以低能量(1000~1500kN·m)進行滿夯,滿夯時每點夯2~3擊,當單點夯擊能大于6000kN·m時,宜增加滿夯遍數。滿夯后,應整平場地至交工面標高,并用重型壓路機碾壓6~8遍。的消散時間(宜按超靜孔隙水壓力消散80%或以上所需時間)。對于重要工程,基,間隔時間不宜少于2~4周;對于滲透性好的地基可連續夯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式布置。第一遍夯擊點間距可取夯錘直徑的于6000kN·m的工程,第一遍夯擊點間距宜取處理深度的0.6~0.8倍。必要時,緣的寬度宜為基底下設計處理深度的1/2~2/3,且不宜小于3.0m?,F場試夯。試夯時,應進行夯前檢測和現場監測(如土體夯沉量、孔隙水壓力、分層沉降和測斜等),并根據不同土質條件待試夯結束一至數周后,對試夯場地1點夯錘重可取100~400kN,常用150~250kN,滿夯錘重可取100~150kN,3錘體上宜對稱設置若干個上下貫通的氣孔,孔徑可取200~300mm;4點夯錘底靜接地壓力值宜為25~60kPa,對于細顆粒土宜取較小值。 度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如塊石、碎石或建筑垃圾棄渣等),并采用人工降水方法6重復步驟5,按設計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準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7換夯點,重復步驟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的夯擊;10當滿夯完成后地坪標高低于竣工要求地坪標高7.3.7施工前應查明影響范圍內建(構)筑物的結構和基礎形式、地下管線的類3按設計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每擊的夯沉量、最后兩級的平均1強夯竣工驗收主要應采用現場靜載荷試驗(如2.0m×2.0m或3.0m×3.0m的壓板),單位工程抽檢數量為每500m2不少于1個點,且不得多于3個點,對復雜場地或重要建(構)筑物地基應增加抽檢數量;2當采用標準貫入試驗或動力觸探試驗進行竣工驗收時,單體工程每2不得少于1個點,且不多于3個點,每一獨立基礎下不少于1個點,條型基礎每20延米不少于1個點;3對非建(構)筑物地基或大面積簡單處理場地地基,可視工程重要程度適料及加固處理場地鄰近建(構)筑物、地下管網等資料。大于500mm,粒徑大于300mm的顆粒含量不宜超過全重的30%,黏粒含量不宜大于5%。 2當強夯置換墩和墩間土的共同作用形成復合地基承受荷載時,處理加固范圍應大于基礎范圍,每邊超出基礎外緣的寬度宜為1/2~2/3倍墩長,且不小于3m。對于一般路基,處理加固范圍宜超出路堤坡腳外2/3~1倍墩長;3采用整體置換時,強夯置換處理范圍應滿足基礎底面應力擴散或抗滑穩定性的要求。8.2.5強夯置換墩位的布置應根據基礎類型、荷載大小和基礎底面平面形狀等因1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宜采用墩式置換,強夯置換墩獨立承擔荷載,按工程的需要布置強夯置換墩的位置和數量。筏形基礎宜采用墩式置換,強夯置換墩獨立承擔荷載或強夯置換墩和墩間土的共同作用形成復合地基承擔荷載,可采用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滿堂布置;2路堤、油罐、堆場等基礎宜采用墩式置換,強夯置換墩和墩間土的共同作用形成復合地基承擔荷載,可采用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滿堂布置;3當采用整體置換時,可采用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滿堂布置。滿堂布置可取夯錘直徑的2~3倍,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可取夯錘直徑的1.5~2.0倍,整體置換可取夯錘直徑的1.5倍以下。8.2.7置換墩的計算直徑可取夯錘直徑的1.2~1.3倍。8.2.8強夯置換法的單擊夯擊能和置換深度應通過試驗確定,單擊夯擊能不得小于3000kN·m。8.2.9夯點的夯擊次數應通過現場試夯確定,并應同時滿足下列條件:1墩體穿透軟弱土層,且達到設計墩長;2累計夯沉量為設計墩長的1.5~2.0倍;3最后二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規范第7.2.2條的規定值。8.2.10強夯置換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下列規定確定:1強夯置換墩的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單墩載荷試驗確定;2確定淤泥、淤泥質土等飽和軟土強夯置換處理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時,可只考慮墩體,不考慮墩間土的作用,其承載力應通過現場單墩載荷試驗確定。對其他地基土可按復合地基考慮,其承載力可通過現場單墩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 3采用強夯置換法對地基進行整體置換時,可將整個置換體當成一個換填碎石墊層,置換體的承載力特征值宜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并應進行下臥層承載8.2.11對于無現場載荷試驗資料的小型工程的人工填土等地基,強夯置換墩單墩承載力特征值可按本規范式(4.0.2-4)估算。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可按本規范式(4.0.1-1)計算。8.2.12強夯置換地基的變形可按以下規定估算:1當設計采用強夯置換墩獨立承擔荷載,置換墩的變形包括墩體的壓縮變形s?和墩底面以下土層的壓縮變形S?:1)置換墩體的壓縮變形si(mm)可按式(8.2.12)估算。式中P?——置換墩頂面的附加應力值(kPa);P?——置換墩底面的附加應力值(kPa);Ep——置換墩體的變形模量(MPa),可用現場單墩載荷試驗確定;l——置換墩的墩長(m)。2)置換墩底面以下壓縮變形s?可按本規范第4.0.4條規定計算確定。2當設計采用強夯置換墩和墩間土的共同作用形成復合地基承擔荷載。復合土層的變形模量可按本規范式(4.0.5-2)估算;3整體置換地基的垂直變形由置換體自身垂直變形和下臥層垂直變形組8.2.13采用強夯置換處理后的復合地基整體穩定可采用圓弧滑動法驗算,復合地基土體強度指標可采用復合地基土體綜合強度指標,也可分別采用置換墩體和墩間土強度指標分別計算。8.2.14當路堤、油罐和堆場等柔性基礎采用墩式強夯置換地基時,塊石墩頂應鋪一層顆粒級配良好壓實墊層,其厚度宜為墩間距之半,墊層材料可與墩體相同,粒徑不宜大于100mm。8.3施工8.3.1根據經驗或強夯置換試驗結果,預估場地夯后地面抬高值,根據基礎埋深 確定場地起夯面標高,夯前應將場地挖填、平整至起夯面標高。施工場地應能滿足強夯機械施工的需要。施工前,必須查明施工區周圍及場地范圍內須保護的建筑物、地下構筑物、擋土墻和地下管線等的位置及標高等,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8.3.2施工機械宜采用有自動脫鉤器裝置、與夯錘質量相匹配的履帶式起重機或其它專用設備。采用履帶式起重機時,可在臂桿端部設置輔助門架,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防止落錘時機架傾覆。8.3.3強夯置換法的夯錘宜為圓形,直徑宜為1.0~1.6m,夯錘的長徑比應大于1.0,夯錘應采用鑄鋼材料,錘底按地靜壓力可取100~200kPa。8.3.4強夯置換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驟進行:1清理并平整施工場地,當土層松軟,機械無法行走或存在夯錘丟失的風險時,可鋪設0.5~2.0m厚的粗砂或細碎石墊層。此墊層厚度應計算在起夯面之下的墊層總厚度中;2布置置換點位置,并測量場地高程;3將夯錘平穩提起置于置換點位置,測量夯前錘頂高程;4起吊夯錘至預定高度,夯錘自動脫鉤下落夯擊夯點,并逐擊記錄夯坑深度。當夯坑過深發生提錘困難時停夯,向坑內填料至與坑頂齊平,記錄填料數量。如此重復直至滿足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準,完成一個墩體的夯擊。當夯點周圍軟土擠出,影響施工時,可隨時清除,并在夯點周圍鋪墊碎石,繼續施工;5每個墩體在最后一次填料完成后,應對墩體頂部用大直徑夯錘進行加夯以保證上部墩體密實;6按由內而外、隔行跳打原則,完成全部墩體的施工;7用方格網測量場地高程,計算本遍場地抬升量。當抬升量超過場地設計標高時,應用推土機將超高的部分推除;8在規定的間隔時間后,采用滿夯進行施工,滿夯施工要求見本規范第7.2.3條及第7.3.5條。8.3.5強夯置換施工時最初兩擊的單擊夯擊能可適當降低,并應及時往夯坑添加填料,也可采用大直徑扁平夯錘,防止夯錘丟失。8.3.6強夯置換施工時應詳細記錄施工過程中的各項參數及相關情況,其他施工監測、施工管理的要求見第7.3.8、第7.3.9條。 地基竣工驗收承載力檢驗,應在施工結束后28d進行;2強夯置換后的地基竣工驗收時,承載力檢驗除應采用單墩載荷試驗檢驗外,還應采用動力觸探、物探(如地質雷達、瑞利波探測法)等有效手段查明置3強夯置換地基載荷試驗和置換墩著底情況檢驗數量均不得少于墩點數的1%,且不得少于3點;對于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筑地基應增加檢驗點數,檢驗數量不得少于墩點數的2%。9.1.1水泥土攪拌法分為噴漿攪拌法和噴粉攪拌法,常用噴漿攪拌法。若用噴粉攪拌法,必須有儀器設備進行噴粉計量和檢測攪拌質量。9.1.2水泥土攪拌法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素填土以及標貫擊數不大于15擊的黏性土、砂土等地基。當地下水具有腐蝕性及pH值小于4的酸性土、處理有機質土、泥炭質土、塑性指數Ip大于22的黏土以及無經驗地區地基,應采用針對性措施并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水泥土攪拌法不宜在泥炭土和存在較強地下水滲流的砂土中使用。9.1.3設計前應搜集地基基礎設計資料及詳盡的巖土工程資料,特別是填土層的厚度、組成成份;軟土層的分布范圍、分層情況和固結狀態;地下水位、地下水滲流速度和地下水腐蝕性;土的含水量、塑性指數、標貫擊數和有機質含量等。9.1.4施工前應用現場的軟弱土層進行水泥土的室內抗壓強度試驗,選擇合適的固化劑、外摻劑、摻入比和水灰比,為設計提供所需齡期下各種配比的強度參數。對豎向承載的水泥土攪拌樁宜取90d齡期(工期需要時可取28d或60d)立方體試塊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承受水平荷載的水泥土強度宜取28d齡期的立方體試塊無側限抗壓強度,同時提供該齡期下的抗剪強度指標值及抗拉強度指標值。9.2.1水泥土攪拌樁所用固化劑宜根據實際需要選用32.5級以上復合硅酸鹽水泥或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摻入比宜為被加固土重的10%~20%。水泥漿水灰比可在0.50~0.60之間選用。9.2.2根據工程需要可選用具有早強、緩凝、減水和節省水泥等性能的外摻劑,但應避免污染環境。9.2.3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的設計主要是確定樁徑、樁身設計強度、置換率、樁長、水泥摻入比、布樁方式和樁頂褥墊層。9.2.4豎向承載攪拌樁的樁長根據復合地基對單樁承載力的要求及變形要求確定,并宜穿透軟土層到達承載力相對較高的土層。9.2.5水泥土攪拌樁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a應通過現場單樁載荷試驗確定,在 初步設計階段,也可按式(4.0.2-1)及式(4.0.2-2)估算。在初步設計階段,也可按式(4.0.1-1)估算。樁可在基礎平面范圍內布置,但獨立基礎下的樁數不宜用正方形或等邊三角形布樁形式,其總樁數可按本規范式(4.0.3-1)計算。9.2.8豎向承載的水泥土攪拌樁復材料可選中砂、粗砂或級配良好碎石等,且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0mm。9.2.9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的變形包括復合土層的壓縮變形s?和樁端以下未處理土層的壓縮變形s?,可按本規范第4.0.4條規定計算確定。頭葉片不得少于2層且不多于4片,葉片寬度不宜小于100mm。攪拌樁正式施定施工方法及施工參數,試樁數可選3~5根。9.3.4水泥土攪拌樁施工時,設計停漿面宜高于樁頂設計標高300~500mm,樁 不得超過1%。樁長不得小于設計樁長,樁位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樁徑偏差不得大于4%,攪拌頭的直徑應每根樁檢查一次,其磨損量不得大于10mm。提升)速度和次數應符合施工工藝要求,并應有專人記錄。深度記錄誤差不得大于50mm;時間記錄誤差不得大于5s。9.3.10當漿液達到出漿口后,樁底噴漿應不小于30s,使漿液完全到達樁端并攪9.3.11攪拌機預攪下沉時不宜沖水,當遇到較硬土層下沉困難時,方可適量沖9.3.12施工時如因故停漿,宜將攪拌頭下沉至停漿點以下0.5m,再噴漿提升。若停機超過3h,宜先拆卸輸漿管路,清洗輸漿管路。9.3.13壁狀加固時,相鄰樁的搭接時間不得大于24h,如因特殊原因超過上述 9.3.14攪拌樁施工時,鄰近不得進行降排水作業。在地下水滲流較快的地層施3開挖檢驗:在成樁7d后,隨機選取施工總樁數的5%進行淺部開挖,直至停漿面下0.5m,目測檢查上部樁身攪拌均勻性,量測成樁直徑;對有搭接要求芯樣,評價攪拌均勻性,檢驗水泥土抗壓強度;芯樣直徑不宜小于80mm,鉆入持力層深度不得小于3倍樁徑,檢測數量為施工總樁數的0.5%,且不少于3根;測數量應分別為總樁數的0.5%~1%,且每項單位工程不少于3根樁。10.1一般規定10.1.1砂石樁法適用于處理松散砂土、粉土、黏性土和填土等地基。對飽和軟黏性土地基,應在施工前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10.1.2砂石樁法也可用于處理液化地基和標準貫入試驗擊數N≤10的松散砂土地基。10.1.3采用砂石樁處理地基應準備設計、施工所需要的有關資料。對飽和軟黏性土地基,應有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指標;對砂土和粉土地基應有地基土的天然孔隙比、相對密實度、標準貫入試驗擊數或動力觸探擊數;還要收集砂石料特性、施工機具性能等資料。10.2.1砂石樁孔位宜采用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砂石樁直徑可根據地基土質情況或成樁設備等因素確定,通常采用300~800mm。對飽和軟黏性土地基宜選用較大的直徑。10.2.2砂石樁的間距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對粉土和砂土地基,不宜大于砂石樁直徑的4.5倍;對黏性土地基不宜大于砂石樁直徑的3倍;對素填土和雜填土地基,樁孔間距可為砂石樁直徑的2.0~2.5倍。初步設計時,砂石樁的間距也可按下列公式估算:1松散砂土地基可根據擠密后要求達到的孔隙比e?來確定。等邊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 式中s——砂石樁間距(m);d——砂石樁直徑(m);ξ——修正系數,當考慮振動下沉密實作用時,可取1.1~1.2;當不考慮振動下沉密實作用時,可取1.0;eo——地基處理前砂土的孔隙比,可根據標準貫入試驗擊數對比求e1——地基擠密后要求達到的孔隙比,可根據要求達到的密實度選emax、emin——砂土的最大、最小孔隙比,可法標準》GB/T50123的有關規定確定;Dri——地基擠密后要求砂土達到的相對密實度,可取0.70~0.85,要求愈密取大值,反之取較小值。2黏性土、填土地基等邊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式中Ap——砂石樁截面積(m2);m——面積置換率??砂幢疽幏妒?4.0.1-2)確定。10.2.3砂石樁樁長可根據工程要求和工程地質條件通過計算確定:1當松散砂土層和軟弱土層厚度不大時,砂石樁樁長宜穿透被加固土層,打入硬土層內1.0m;2當松散砂土層和軟弱土層厚度較大時,對按穩定性控制的工程,砂石樁樁長應不小于最危險滑動面以下2m的深度,同時滿足穩定要求;對按變形控制的工程,砂石樁樁長應滿足處理后地基變形量不超過建(構)筑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并滿足砂石樁加固體下臥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