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考點突破:古詩的結構_第1頁
2023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考點突破:古詩的結構_第2頁
2023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考點突破:古詩的結構_第3頁
2023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考點突破:古詩的結構_第4頁
2023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考點突破:古詩的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詩的結構1閱讀下面的這首唐詩,完成下題。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第三聯“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以及將要離開時依依惜別的深情。B在本詩中起提綱挈領、統率整首詩的句子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C本詩的結尾用“南望”的景物來作結,詩人把目光投向遠處,呼應、深化了開頭的忘歸之情,表達了詩人對勝景的留戀向往。D尾聯“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一句在描寫上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以遠處樓臺的鐘鳴之音表現出山中月下的幽靜。閱讀下面這首唐詩

2、,完成下面各題。別房太尉墓杜甫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注】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時拜相。至德二載(757),為肅宗所貶。763年卒于閬州,死后贈太尉。謝傅指謝安。說苑載:吳季札聘晉過徐,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歿,解劍系其冢樹而去。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還是駐馬暫留,來向亡友致哀,可見二人友情之深厚。B頷聯寫詩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強化了壓抑哀傷的氛圍。C尾聯寫林花紛落,鶯啼送客。“唯”字與首聯“孤墳”照應,暗寫房瑜身后凄涼。D本詩既有對朋友

3、的推崇和情誼,又有對朋友過世的哀痛,還有對安史之亂的憂慮。3律詩有起承轉合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既各自獨立,承擔不同作用;又彼此連貫,彼此照應。請分析這首詩頸聯的獨立性與連貫性。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紅蕉柳宗元晚英值窮節,綠潤含朱光。以茲正陽色,窈窕凌清霜。遠物世所重,旅人心獨傷。回暉眺林際,摵摵無遺芳。注摵摵:擬聲詞,形容葉片掉落的聲音。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描寫紅蕉葉子濃綠滋潤、紅色花瓣光華閃閃,體現了紅蕉分外艷麗的形象。B頷聯通過對紅蕉外觀的描寫表現了紅蕉之美,更表現了紅蕉堅強不屈的特質。C“遠物”,遠處的事物,這里既指眼前盛開的紅蕉,也指因客游他鄉

4、而處境悲涼的詩人。D第六句寫詩人由眼前的紅蕉聯想到自己客居他鄉的處境,不禁發出身世之感。5本詩的尾聯堪稱精妙,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蠶麥二首(其一)蘇轍疏慵自分人嫌我,貧病可憐天養人。蠶眠已報冬裘具,麥熟旋供湯餅新。擷桑曉出露濡足,拾穗暮歸塵滿身。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錢追四鄰。【注】蘇轍晚年因政見與當政者不和被免官賦閑在家,還曾一度被褫奪俸祿。一家老小主要靠種地為生。此詩即寫于這一時期。社:此處指秋社,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報謝。6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詩風格清淡,既無華麗辭藻、難解詞匯,又能對仗靈活、格律工

5、細語言駕馭純熟。B首聯說因為自己的懶散招致別人的嫌棄,好在老天有眼還肯眷顧我這貧病之人。C頷聯寫蠶吐絲作繭,冬裘已備,麥子成熟新湯餅可供食用,表達了衣食不愁的喜悅之情。D頸聯表現了勞動的艱苦辛勞。農人早出采桑,露水濕足;撿拾麥穗,日暮方歸。7本詩銜接自然邏輯嚴謹,體現出七言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請結合詩句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清明黃庭堅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徽宗崇寧二年(1103),蔡京、趙挺之等人對舊黨的迫害愈烈,黃庭堅受到羅織。

6、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綿山被燒死。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以“清明”為題,既點出此詩寫在清明節,又能從清明掃墓的習俗自然聯想到人的生死問題,甚至擴而大之。B頷聯春雷啟蟄、萬物復蘇,春雨充沛、潤物無聲,寫出了大自然的生機盎然之景,引發下文作者對人世命運的思考。C“乞祭余”用孟子中的典故:齊人偷吃了祭余酒肉不算,還要恬不知恥地回家向妻妾炫耀。這是對向蔡京之流的諷刺。D尾聯生發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詩人內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塵,流露出無限感傷之情。9清人方東樹說:“山谷之妙,在乎迥不與人,時時出奇”。

7、賞析這首詩在行文思路上的藝術特色。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夷門歌王維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非但慷慨獻良謀,意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1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但故事主人公由公子無忌(信陵君)變為夷門俠士侯嬴,從而成為主要是對布衣之士的一曲贊歌。B這首詩是古體詩,標題中的“歌”與長恨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C七八兩句,強調侯嬴、朱亥二人的卑微地位,意在突出卑賤者的智勇,同時也表現了公子不以富貴驕士的精

8、神。D最后兩句專寫侯生,慷慨豪邁,又濃郁的抒情風味。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困惑,侯生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么呢?11請簡要概括出本詩的寫作思路。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傷春陳與義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注】甘泉:秦漢行宮,在今陜西淳化縣甘泉山上,此處代指宋皇宮。飛龍:舊時以龍比天子,此處指宋高宗。向延閣:長沙太守向子湮。1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詩人借助匈奴入侵時,烽火可以直達甘泉宮的典故,直敘國事的危急。B由“初怪”到“豈知”,既寫出了詩人感情的變化,也展現了朝廷節節

9、敗退的局面。C詩人白發如霜,漂泊異地,因國家動蕩,雖睹煙花燃放之美景,也盡是滿懷傷感。D在廟堂無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軍抗金,給人帶來了一絲欣慰,讓人看到了希望。13后人評價本詩“此詩已在氣味上逼近杜甫之詩”,請結合作品從思想情感與結構技巧兩方面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日汪藻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云將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茅茨煙瞑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汪藻,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南宋文學家。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描繪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江南春日風景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B詩的頷聯和

10、白居易“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繪了春日唯美最致。C“桃花嫣然出籬笑”和崔護“桃花依舊笑春風”均用擬人手法、表達對春日的喜愛。D尾聯和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詢一樣,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15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讓整首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少年行雍陶【注】不倚軍功有俠名,可憐球獵少年情。戴鈴健鶻隨聲下,撼珮驕驄弄影行。覓匠重裝燕客劍,對人新按越姬箏。豈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風白發生。【注】雍陶(805?)。字國鈞,成都人。出身貧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進士第,曾任侍御史、國子毛詩博士、簡州刺史,世稱雍簡州。后辭官閑居,養病傲世

11、。不知所終。16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開篇描繪了一位不依仗軍功卻重俠名、縱情于蹴鞠的少年行獵者的形象。B詩人通過側面描寫的方式,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出了少年矯健的身姿。C詩歌圍繞“少年”逐層精細描寫,刻畫這個英武灑脫、尚義高志的豐滿形象。D詩中的“少年”可能是詩人想象虛構出來的人物,以此折射自己的生活理想。17詩的最后兩句有什么含意?怎樣理解它和前六句的關系?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赴邠寧注留別李益身承漢飛將,束發即言兵。俠少何相問,從來事不平。黃云斷朔吹,白雪擁沙城。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注邠寧:唐代方鎮名,治所在邠州(今陜西彬縣)。18下列對這首詩的

12、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自言為飛將軍李廣之后,年少就習兵法,流露出對軍事才華的高度自信。B俠少的問詢,激起了作者對世道不公的憤慨,暗示了前往邠寧從軍的緣由。C作者慶幸能響應招募、前往邊鎮征戰,并堅信自己將橫戈沙場、贏得功名。D作者前往邊鎮之際作詩留別,卻不為離別而感傷,慷慨豪邁之情溢于言表。19本詩頸聯有何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房明府罷長寧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要自趨丹陛,明年雞樹親。注明府:唐時對縣令的通稱。要:應該。雞樹:古代中書省的別稱。20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13、)A首聯對仗,意境闊大,句中“萬里”言距離之遙遠,“五湖”言恩澤之廣大。B“未滿”句寫房明府任期未滿而求退,“歸閑”句寫他要歸家過閑居生活。C頸聯寫遠峰因晴顯得更近、柳樹因雨顯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襯托凄惻別情。D本詩運用敘述、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表現出作者與朋友間的深情厚誼。21元人范德璣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本詩頸聯為“轉”,體現怎樣的變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曉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襲美陸龜蒙平波落月吟閑景,暗幌浮煙思起人。清露曉垂花謝半,遠風微動蕙抽新。城荒上處樵童小,石蘚分來宿鷺馴。晴寺野尋同去好,古碑苔字細書勻。注襲美:皮

14、日休,字襲美,與陸龜蒙為詩友。2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閑景”二字統領全詩,引出下文寫景的內容,“思起人”三字照應題目“寄襲美”,表達了對皮日休的思念之情。B頷聯寫景動靜結合。天快亮時詩人早起賞景,看到露珠清透,花謝剩半,蕙蘭新抽嫩芽,在風的吹動下搖曳多姿。C詩人出門所見皆蕭條之景,荒城登高看到打柴童子小小的身影,低處細察,溫馴的鷺鳥夜宿醒來在苔蘚上踩出痕跡。D回文詩是我國古代詩歌藝術中一種獨特的樣式,本詩正讀倒讀都是一首完整的詩歌,意趣盎然,體現了詩人的巧思。23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對“回文”的釋義是:“回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此詩回文后首聯為“勻書細

15、字苔碑古,好去同尋野寺晴”。請從“意境特點”“結構作用”“表達情感”的角度簡析回文后的首聯。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江城子江景蘇軾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注:湘靈:湘水女神,相傳原為舜妃。楚辭九歌有湘夫人。24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三句寫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作為人物背景畫面,與彈箏女相映成趣。B“一朵芙蕖”兩句,既實寫水面荷花,又以荷花比喻彈箏的美人,起到一語雙關的效果。C“煙斂

16、云收”寫煙霧斂容,云彩收色,與滕王閣序中“纖歌凝而白云遏”異曲同工。D全詞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將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耐人尋味。25結合全詞,從藝術結構和手法角度賞析“人不見,數峰青”的精妙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海陵喜雨甲戌四月晦日賦賀鑄閏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蕭騷。清風卷地換塵世,白雨入林翻海濤。殊勝農兒踏車健,少寬病夫揮扇勞。須晴徑買一漁艇,想見橫塘深半冥。2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點明雨至時間和雨前景象,既照應了副題中的“晦日”,也暗含了作者喜雨的原因。B大雨既至,農人們內心充滿了對天降甘霖的喜悅之情,仍然在雨中興奮地踩踏著水車

17、。C尾聯用“須”“想見”寫詩人的計劃與猜測,大雨過后池塘水漲,正好可買艇游玩一番。D詩人有民生情懷,在詩中表達了他對農人的關心,這與觀刈麥中所表達的情感相似。27詩歌的第二聯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贈錢征君少陽李白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秉燭惟須飲,投竿也未遲。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注征君:不應朝廷征辟的隱士。2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描寫詩人在風光明媚、景色優美的暮春時節獨自飲酒的場景,營造了恬淡嫻靜的隱居氛圍。B頷聯承接上聯第二句,語帶雙關,既說春光將盡、余日無多,又暗示錢已風燭殘年;“各”字突出了錢

18、少陽兩鬢斑白,人至暮年。C頸聯寫典型的隱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帶有一種無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飲酒的感懷。D尾聯反用呂尚渭水垂釣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詩,在對錢征君才能稱頌的同時,又對他不遇于時的遭遇略感惋惜。29本詩在結構安排上頗為精巧,請結合全詩分析頸聯在結構安排上的巧妙之處。參考答案:1B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 “在本詩中起提綱挈領、統率整首詩的句子是”錯誤。“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不能起提綱挈領、統率整首詩的作用。“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提綱挈領,統率全篇。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勝事”和“賞玩忘歸”的描述。 故選B。2D3(1)獨立性:頸

19、聯的獨立性體現在頸聯承擔“轉”的作用。由頷聯的沉痛悼念轉到回顧友情,由頷聯寫眼前轉到寫回憶,由頷聯的墓前景物轉到典故意象,由前兩聯的壓抑轉到溫馨。(2)連貫性:頸聯對房琯的推崇和與房琯的深厚友情,照應頷聯,道出來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意更悲,明轉暗承。“覓徐君”來到墓前,與尾聯“鶯啼送客”相連貫。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對安史之亂的憂慮”理解錯誤,此詩表現了詩人對亡友的悼念以及對國事的殷憂和嘆息,安史之亂此時已經平息,故“對安史之亂的憂慮”過渡解讀。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頸聯為第三聯,在整首詩中起到“轉”的作用。依據頷聯詩句含義可知,謝傅,指謝安

20、。詩人以謝安的鎮定自若、儒雅風流來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見其對房琯的推崇備至;再依據注釋,說苑載:吳季札聘晉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徐君已經去世,于是解劍掛在徐君墳的樹上而去。詩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對亡友的深情厚誼,雖死不忘。作者在本聯由頷聯的敘寫眼前的沉痛哀悼“轉”到回顧過去的友情的回憶,由前聯凄涼壓抑氛圍的渲染“轉”到本聯典故意象的溫馨,無不體現此聯“轉”的獨立性。但在本聯獨立的同時由與其它三聯相互照應,體現著其連貫性。本聯寫作者對房琯的推崇備至,這又照應前兩聯,道出他為何痛悼的原因。特別是“覓徐君”來到墓前,這與尾聯“鶯啼送客”相連貫,整首詩布局嚴謹,前后關聯十分緊

21、密。4C5結構上,緊扣詩題“紅蕉”,呼應前文對紅蕉的描寫。內容上,斜陽下眺望樹林,草衰葉落,一片凄涼,除了紅蕉之外,其他花盡數凋零。尾聯渲染了肅殺凄清的深秋節氣,反襯了紅蕉的不凡。情感上,表達了詩人對紅蕉的喜愛,以及自身處境艱難的孤寂、悲涼之情。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C.“也指因客游他鄉而處境悲涼的詩人”錯誤。“遠物”僅指紅蕉,對于從京城到來的詩人來說,此地的紅蕉就是“遠物”。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尾聯“回暉眺林際,摵摵無遺芳”意思是遠眺夕照山林間,落木蕭蕭無遺芳。詩人將目光轉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葉聲中,看不到一朵鮮花。從結構上看: “無遺芳”緊

22、扣詩題“紅蕉”,呼應前兩聯對紅蕉外在美貌和內在精神的描寫。從內容上看:這本是秋冬之景,在詩中,將遠處的這一片蕭條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紅蕉,疊放在一起,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斜陽下眺望樹林,草衰葉落,一片凄涼,除了紅蕉之外,其他花盡數凋零。渲染了肅殺凄清的深秋節氣,反襯了紅蕉的不凡和可愛。從情感上看:群芳已經消失,最后只剩下紅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紅蕉,性命也終難保,那么,無人關照的“旅人”的命運可想而知,表達了詩人對紅蕉的喜愛,以及自身處境艱難的孤寂、悲涼之情。6B7本詩首聯以“天養人”為起句,點出豐收的自然前提。頷聯緊承首聯寫豐收的成果。頸聯話鋒一轉,從天助寫到自助,即要想取得豐收的成

23、果也離不開人的辛勤勞作。尾聯寫面對一年來得之不易的大豐收,自己借來千錢也要參加四鄰鄉親舉辦的秋社祭祀活動,表達對豐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詩達到了結構上的圓合。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賞析能力。B.“因為自己的懶散招致別人的嫌棄”錯,原文是詩人“自分”也就是自認為別人嫌棄自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懶散。從蘇轍當時所處的被朝廷貶官甚至被褫奪俸祿的政治環境看,這里的“嫌”所表達的應該是政治上的牢騷和不滿,此句中既有譏諷也有自嘲。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結構特點的能力。首聯“貧病可憐天養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還肯眷顧我這貧病之人,點出豐收的自然前提。頷聯緊承首聯寫豐收的成果。蠶吐絲作繭

24、,冬裘已備,麥子成熟新湯餅可供食用,表達了衣食不愁的喜悅之情。頸聯表現了勞動的艱苦辛勞。農人早出采桑,露水濕足;撿拾麥穗,日暮方歸。頸聯話鋒一轉,從天助寫到自助,即要想取得豐收的成果也離不開人的辛勤勞作。尾聯意思是家家都不辭辛苦大辦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動,慶祝來之不易的大豐收;面對如此熱鬧的慶祝場景,詩人自己雖然貧病不堪,但也要借錢來買貢品像四鄰那樣獻上誠心。表現了作者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到此全詩達到了結構上的圓合。8D9首聯一面寫秾春煙景,桃李欣欣而笑;一面寫掃墓時節使人聯想到野田荒垅,發生死之悲。一笑一愁,對比強烈。頷聯、頸聯分承“佳節清明”和“野田荒垅”。頷聯極寫春天的蓬勃生意,是“佳節”

25、的最好說明。頸聯運用對比,表達了對奸臣丑惡人生的鞭撻。尾聯在語意上承接上聯的愛憎分明,表達對小人當道、政治黑暗的深深憤慨。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詩人內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塵,流露出無限感傷之情”錯,表達詩人對仕途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深深憤慨。故選D。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結構思路的藝術特色的能力。首聯描寫清明之時兩幅不同的畫面。“佳節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開之時,百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桃花李花盛開于春風之中,似有歡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是人們上墳祭祖的日子,走到墳場,只見荒冢累累,心中自然會生出許多凄涼。“桃花與荒冢”“笑與

26、愁”對比強烈。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承“佳節清明”句寫春天的蓬勃生機。頸聯寫人,“人乞祭余驕妻妾”,通過齊人于璠間乞食這一典故寫了愚人的行為。 “士甘焚死不公侯”,乃是通過介子推的故事表現了賢人的氣節。承“野田荒垅”句,運用對比,表達了對奸臣丑惡人生的鞭撻。尾聯意思是,他們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知道呢?現在留下來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表達賢愚不分的慨嘆、蓬蒿滿眼之感觸。這首詩在行文思路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對比和用典。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于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

27、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10D11前四句寫出了七雄爭霸天下的局勢,趙國的燃眉之急,魏王的態度;中間四句寫信陵君禮賢下士;最后四句贊揚侯生。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表明了作者的困惑”錯,“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意思是,侯嬴甘愿以身命報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歲老人別無所求。作者對侯生這么做,只有贊美,沒有困惑。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本詩共十二句,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寫七雄爭霸天下的大勢,后寫“竊符救趙”事件的成因。以“何紛紛”三字道出天下大亂的局面,以“益圍邯

28、鄲怠”退出情況的緊急,以“不救”二字表現出形勢的嚴峻。五至八句,寫信陵君禮遇侯生。連用兩個“愈”字,一是寫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寫出魏公子的禮賢。“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兩句,巧用原文,點化為對仗句。九至十二句專寫侯生,與首段呼應。以“獻奇謀”,即策劃竊符救趙及奪晉鄙軍寫出其智;以“向風刎頸”寫出其義。末兩句寫得慷慨豪邁,感人頗深。12C13(一)思想情感方面體現出“沉郁”之風:反對朝廷消極茍安政策。詩人對南宋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卻逃跑的行為,表現出極大的不滿,此情與杜甫之詩中經常表現出的憂患意識極為相近;歌頌抗金志士愛國壯舉。詩人對向子湮等愛國人士紛起抗戰的愛國壯舉,進行了

29、高度熱情地謳歌,此情與杜甫之詩中經常表現出的家國情懷極為相近。(二)結構技巧方面體現“頓挫”之美:本詩首聯感嘆朝廷無策抗金,此為首頓;頷聯流露出詩人對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聯寫向子湮率軍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線希望,詩情上揚。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 “煙花”是指“春天艷麗的景物”,而不是“煙花燃放之美景”,如“煙花三月下揚州”指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分析詩歌結構技巧的能力。題干中說“此詩已在氣味上逼近杜甫之詩”,結合作品從思想情感與結構技巧兩方面簡要分析。考生要知道杜甫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在

30、思想上內容方面,杜甫詩歌常常表現為愛國憂民的情懷;在結構方面表現為節奏的跌宕起伏。可從思想情感角度分析本詩的“沉郁”之風,從結構技巧角度分析其“頓挫”之美。首聯,上句“廟堂無策可平戎”是說朝廷對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漢代匈奴入侵、晚間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宮,來表示由于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抵抗,使得金兵長驅直入、從邊境到達內地。這兩句感嘆朝廷無策抗金,直將矛頭指向皇帝。頷聯,承上直寫南宋小朝廷狼狽逃奔的可悲行徑,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體化。對這種敵人步步進逼、朝廷節節敗退的局面,詩人憂心如焚,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國勢卻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詩人的傷感,流露了詩人對高宗的失

31、望之情。頸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發感慨,扣著題目寫“傷春”。由“每歲煙花一萬重”的春,引起“孤臣霜發三千丈”的傷。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無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表現了詩人傷時憂國的感情。尾聯,詩人認為向子湮以疲憊、力弱的部隊,敢于冒犯野獸一般的金國侵略軍的鋒銳之氣,是具有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的。“疲兵敢犯犬羊鋒”,不僅筆調蒼涼悲壯,而且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向子湮衛國精神的無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氣勢凌云。在“廟堂無策可平戎”的局面下,還有向子湮的“疲兵敢犯犬羊鋒”,使人看到了線希望,在憂傷之中帶來了一點欣慰。可見從思想內容上看,本詩表現出的對朝廷不抵抗的不滿和對向子湮愛國壯

32、舉的贊賞與杜甫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極為相近,體現出“沉郁”之風。從結構技巧方面,本詩也體現出“頓挫”之美。根據對詩句的理解,本詩首聯感嘆朝廷無策抗金,此為首頓;頷聯流露出詩人對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聯寫向子湮率軍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線希望,詩情上揚。14C15作者以春日出游的見聞感受為主線,把對春日的喜愛之情傾注于綿綿春雨、野田風光、籬邊桃花、茅茨雞啼四個富有春日特征的畫面之中,從而使整首詩的春日風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均表達對春日的喜愛”錯。崔護“桃花依舊笑春風”表達的是落寞之情。故選C。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結構特點及鑒賞詩歌內容

33、、情感的能力。題目問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讓整首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要抓住“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一句,分析詩歌寫了哪些內容;再抓住“作者如何讓整首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分析這些景物當中蘊含的情感線索。春日這首詩把春日出游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轉出渡頭水鳥嬉游,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蒙,沽衣微濕,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于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游長卷,盎然春意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

34、構”手法,即又靠情節連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游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悅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蒙霧氣,沾衣欲濕;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悅,感受的新鮮,則回環相貫。16C17含義:哪里知道儒者心中的悲苦,只能對著秋風悲吟,徒生

35、白發。表現詩人身為儒者的懊悔之情。關系:前六句是詩人借少年任俠的形象,表現自己對少年俠氣的向往;最后兩句直抒胸臆,抒發詩人自己對讀書入仕的反思與悔恨;后兩句與前六句形成鮮明對比,一貶一褒,抒發作者對少年豪俠生活的向往、對儒者悲哭生活的追悔。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C.全詩并非都圍繞“少年”展開,最后兩句說的是“儒者”,全詩是圍繞“俠”字展開的。故選C。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含義及分析詩歌結構的能力。詩歌最后兩句是反問句,“豈知”意思是:哪里知道;哪里知道儒者心中偏于悲苦呢?“吟向秋風”即面對秋風吟詩,“白發生”感嘆自己已生出白發,卻仍一事無成,充滿對自己身為儒者而非

36、俠客的悔恨之情。詩人自己是一位出身貧寒的儒者,詩歌前六句都在描寫一位俠名赫赫、身手矯健、意氣風發的少年游俠,結句則感嘆自己作為儒者心中充滿悲苦,哪里像少年游俠那樣自由自在呢?所以前六句寫游俠是表達了詩人對少年俠氣縱橫的向往,而結句則直接抒發了自己未能成為游俠,卻成為了儒者的悔恨之情。前后形成對比,更加突出了詩人內心的悔恨。18B19內容上:展開想象(通過虛寫),描繪了烈烈北風吹散黃云、皚皚白雪掩映沙城的奇偉壯闊雄渾的邊鎮風光,營造了蒼涼壯闊的意境渲染了蒼涼壯闊的氛圍,抒發了對戍邊征戰的向往。結構上:為尾聯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作鋪墊。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B.“激起了作

37、者對世道不公的憤慨”理解有誤。“事不平”本意為打抱不平,“從來事不平”一句指詩人一直以來都有抗擊邪惡、鏟除不平的正義感,也指前往邊鎮、抗擊外敵入侵、保家衛國的正義行為。故選B。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句作用的能力。頸聯的意思是:朔風吹散了層層黃云,白雪簇擁著邊塞沙城。這兩句是寫景,寫出了塞外邊關黃云蔽日,朔風勁吹,白雪皚皚,沙城矗立的雄渾景象,展現出一派邊塞城鎮獨特的風光,“黃云”“朔風”“白雪”“沙城”等富有邊塞特色的意象,作者刻意選擇了“黃”“白”等單調色彩,構成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畫面。這兩句也流露出詩人對于邊關風光、戍守征戰的向往之情,為尾聯“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中表達自己有幸響應招募,

38、一定會在邊塞征戰中取得功名,建功立業的豪情做鋪墊。20C21變化:表達上,由上文記敘、議論結合轉為寫景;情感上,由上文對朋友的贊美,轉為表達對朋友的深情與不舍,以及對朋友的美好祝福。效果:使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平鋪直敘;融情于景,含蓄動人,使詩意鮮活生動。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襯托凄惻別情”錯誤,本詩雖是送別詩,但并沒有過多地寫別情,而是重在表達對房明府的贊美和期望。全詩的情調較為歡快,別情并不凄惻。第三聯的寫景,景色優美,是對送別之地周圍環境的描寫,它襯托的應該是較為歡快的情緒,含有對房明府的祝福。故選C。2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起承轉合”是詩文

39、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開頭;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轉折;合:結束。“轉”是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頸聯“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寫遠峰因晴顯得更近、柳樹因雨顯得清新。這句內容上是寫景,而前兩聯“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的內容卻是寫景記敘和議論,所以這是一轉。“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表達的是對朋友的贊美,而“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通過對送別之地周圍環境的描寫,來表達對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這是又一轉。效果:“轉”就是為了避免平鋪直敘,制造一些波瀾,為表達主題準備。可從這幾個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記敘、議論結合轉為寫景,使

40、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平鋪直敘;通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來含蓄的表達情感,使表達情感含蓄而鮮活生動。22C23意境特點:開篇描繪了靜謐安閑的意境。結構作用:“晴”字統領全篇,引出下文寫景的內容,通篇寫的是放晴之后的景色;“同尋”二字照應題目“寄襲美”。情感表達:表達了想要和友人一同賞景的期望和對朋友的思念之情。解析2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的鑒賞評價能力。C.“所見皆蕭條之景”錯誤。“石蘚分來宿鷺馴”寫的是閑適、趣味盎然之景,并非蕭條。故選C。2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相關詩句意境特點、理解結構作用評價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詩回文后首聯為“勻書細字苔碑古,好去同尋野寺晴”。首先理解句意:生有苔

41、蘚的石碑上的字跡精細勻稱,因為喜歡便選擇一個晴朗的天氣一同去找尋遠在荒郊野嶺的寺廟。生有苔蘚荒郊野外可見遠離鬧市少有人來的僻靜之處,所以意境特點是靜謐、悠閑、自在的。開篇創設寧靜悠遠的氛圍,自得一份閑情雅趣,奠定了情感基調為悠游自在閑適淡然。其中的“晴”字總領下文,結構上“苔碑古”“同尋”照應題目“曉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襲美”,點明同游的人為“襲美”,并引出下文寫景的內容,“馴鷺宿來分蘚石,小童樵處上荒城。新抽蕙動微風遠,半謝花垂曉露清。人起思煙浮幌暗,景閑吟月落波平”。通篇寫的是天氣放晴之后的景色,情感上表達了詩人在晴朗的日子里產生了閑心雅趣想要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襲美一同外出尋覓野寺,以便欣賞美景

42、感悟自在閑適的美好時光,字里行間更寄寓一份美好的心愿,難忘友情,于是心生期盼,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所愿和朋友喜相逢,并一起到山水田園間追尋快樂生活,不負好山好水好時光。24D25(1)結構上“數峰青”照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雨過山青的景象,自然、貼切又不露痕跡。(2)側面烘托樂曲的魅力。曲終人散后,只見青翠的山峰仍靜靜在山水之間,用環境烘托樂曲的魅力,贊美演奏者技藝的高超,言有盡而意無窮。解析2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議論”錯。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43、詞中沒有“議論”。故選D。2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注意要從“結構”和“手法”兩個角度賞析。“人不見,數峰青”一句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用環境烘托樂曲的魅力,贊美演奏者技藝的高超,言有盡而意無窮。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在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數峰青”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26B27內容上:呈現雨前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