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形態學知識點總結_第1頁
人體形態學知識點總結_第2頁
人體形態學知識點總結_第3頁
人體形態學知識點總結_第4頁
人體形態學知識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形總結第三章 頭部第一節 顱部一、顱骨 顱頂 額頂枕區 顳區 顱底顱骨(skull):由23塊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可分為腦顱和面顱。腦顱骨面顱骨顱的整體觀顱骨的連接新生兒顱的特征及生后的變化顱部的體表標志一、腦顱骨(8塊) 額骨(frontal bone) 蝶骨(sphenoid bone):蝶骨體(body):蝶鞍(sella turcica);垂體窩(hypophysial fossa) 大翼(greater wing):圓孔(foramen rotundum);卵圓孔(foramen ovale);棘孔(foramen spinosum) 小翼(lesser wing):小翼與體的交界

2、處有視神經管(optic canal);不成對 小翼與大翼間的裂隙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翼突(pterygoid process):翼管(pterygoid canal) 篩骨(ethmoid bone): 篩板(cribriform plate): 多孔的水平骨板,構成鼻腔的頂。雞冠(crista galli)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篩骨迷路(ethmoidal labyrinbth):篩竇;眶板(orbital plate) 枕骨(occipital bone): 枕骨大孔(foramen bone); 枕髁(occipit

3、al condyle)成對 顳骨(temporal bone):鱗部(squamous part):下頜窩(mandiquamous fossa);關節結節(articular tubercle) 鼓部(tympanic part) 巖部(petrous part):弓狀隆起(arcuate eminence);鼓室蓋(tegmen tympani);內耳門(internal acoustic pore);頸動脈管(carotid canal);頸靜脈窩(jugular fossa);莖突(styloid process);乳突(mastoid process);莖乳孔頂骨(parietal

4、bone) 二、面顱骨(15塊)上頜骨(maxilla):上頜體():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 四個突:額突 顴突 牙槽突成對 腭突鼻骨(nasal bone) 淚骨(lacrimal bone) 顴骨(zygomatic bone) 下鼻甲(inferior nasal concha) 腭骨(palatine bone) 不成對 下頜骨(mandible): 下頜體:牙槽弓 下頜支:冠突 下頜頭 頦孔 下頜角 下頜孔犁骨(vomer) 舌骨(hyoid bone) 三、顱的整體觀顱頂面觀: 冠狀縫(coronal suture) 矢狀縫(sagittal sutur

5、e) 人字縫(lambdoid suture)顱后面觀: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顱側面觀:顳窩顳下窩(infratemporal fossa):上頜骨體和顴骨后方的不規則間隙。向上借卵圓孔和棘孔與顱中窩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內借上頜骨與蝶骨翼突之間的翼上頜裂通翼腭窩。翼腭窩(pterygopalatine fossa):為上頜骨體、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間的窄間隙。向內借腭骨與蝶骨圍成的蝶腭孔通鼻腔。 翼點(pterion):1、顳窩前下部較薄,在額、頂、顳、碟骨匯合處最為薄弱,常構成H形的縫,即翼點。2、臨床意義: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常

6、有血管溝),臨床X線檢查及手術中宜注意。翼點受外力打擊骨折時易造成腦膜中動脈前支破裂,形成硬膜外血腫。 顱底面觀:1、顱底內面觀: 顱前窩(anterior cranial fossa):雞冠、篩板、篩孔顱中窩 (middle cranial fossa):視神經管、眶上裂、垂體窩、圓孔、卵圓孔、棘孔、頸動脈管內口 中央部(蝶鞍區):垂體 垂體窩 海綿竇(cavernous sinus) 外側部顱后窩(posterior cranial fossa):枕骨大孔、枕內隆凸、 頸靜脈孔(jugular foramen)、 內耳門、 乙狀竇溝、舌下神經管2、顱底外面觀 :枕髁、舌下神經管外口、頸靜脈

7、孔、舌下神經管內孔、莖乳孔、破裂孔顱前面觀:額區:眉弓 眉間 眶(orbit): 錐體形 底眶上孔、眶下孔、 尖視神經管 上壁淚腺窩 內側壁淚囊窩、鼻淚管(nasolacrimal cananl) 下壁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眶下溝、 眶下管 外側壁 骨性鼻腔(bony nasal cavity):骨性鼻中隔。上、中、下鼻甲,上、中、下鼻道,蝶篩隱窩。 鼻旁竇(paranasal sinuses):額竇(frontal sinus) 上頜竇(maxillary sinus) 開口于中鼻道篩竇(ethmoidal sinus)前、中群 后群開口于上鼻道 蝶竇開

8、口于蝶篩隱窩。 骨性口腔(bony oral cavity)四、顱骨的連結顱骨的纖維連結和軟骨連結:縫: 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 軟骨 骨顱骨的滑膜關節: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構成:下頜窩 下頜頭 關節結節 特點:關節盤 運動:張口、閉口、 側方運動、 前進后退。 五、新生兒顱的特征及生后變化 面顱小,鼻旁竇尚未發育,各顱骨間未完全愈合,在多骨交界處,間隙的膜較大,稱顱囪(cranial fontanelles),前囪(anterior fontanelle):最大,呈菱形,位于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接處顱囪后囪(posterior fontanelle):位于矢

9、狀縫與人字縫會合處,呈三角形。六、顱的體表標志眉弓:為位于眶上緣上方,額結節下方的弓狀隆起??羯锨雄E:有時成孔,位于眶上緣的內、中1/3相交處,距正中線約2.5cm。頦孔:通常位于下額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頜體上、下緣連線的中點,距正中線約2.5cm。翼點:位于顴弓的中點上方約兩橫指處,額、頂、顳、蝶四骨在此相接,呈“H”形。顴弓:由顳骨的顴突和顴骨的顳突共同組成髁突:位于顴弓下方,耳屏前方。下頜角:位于下頜體下緣與下頜支后緣相交處。乳突: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內方有莖乳孔,面神經由此孔出顱。枕外隆凸:位于枕骨外正面正中的隆起。二顱頂(一)額頂枕區額頂枕區境界前為眶上緣,后為枕外隆凸和上項線,

10、兩側借顳上線與顳區分界。 皮膚 淺筋膜(其內血管神經分為耳前組和耳后組)頭皮額頂枕區 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顱骨外膜(二)顳區位于顱頂兩側,介于顳上線與顴弓上緣之間。皮膚顳區 淺筋膜顳肌及顳筋膜骨膜(periosteum)第二節 面部皮膚與淺筋膜面部的肌肉腮腺面部的血管淋巴及神經一皮膚與淺筋膜:面部皮膚薄而柔軟,富于彈性,含有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淺筋膜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其中頰部脂肪聚成團塊,稱頰脂體。臉部皮下組織少而疏松,淺筋膜內有神經,血管和腮腺管穿行。二面部的肌肉: 面部的肌肉包括面肌和咀嚼肌。面肌:面肌屬于皮膚,薄而纖細,主要集

11、中在眼裂,裂和鼻孔的周圍,又稱表情肌,由面神經支配。顱頂肌:薄而闊,由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組成,前面的肌腹位于額部皮下稱額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稱枕腹。眼裂周圍眼輪匝?。撼时饴褕A形,分眶部,瞼部和淚囊部。鼻孔周圍鼻 肌口裂周圍 口輪匝肌 降下唇肌 頰 肌:包括輻射狀肌和環形肌枕額肌額腹 咬肌masseter muscle:咬肌粗隆;作用:上提下頜骨顳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作用:上提下頜骨,也可使下頜骨向后咀嚼肌 翼內肌medial pterygoid muscle:作用:上提下頜骨并使其向前運動 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muscle:作用:單側收縮

12、使下頜骨向對側方向移動, 雙側收縮使下頜骨前移翼內肌位于顳下窩的下內側部,翼外肌位于外側部。兩肌腹間及其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中,有血管與神經交錯穿行。三腮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管橫過咬肌,穿過頰肌開口于上頜第二磨牙牙冠平對的頰粘膜處。腮腺是最大口腔腺,略呈椎體形,底向外側,尖向內側突向咽旁,分為深淺兩部。腮腺管開口處粘膜隆起稱腮腺管乳頭。腮腺咬肌筋膜是覆蓋于腮腺和咬肌表面的筋膜,為頸深筋膜淺層向上的延續,在腮腺后緣分為深,淺兩層,包繞腮腺形成腮腺鞘,兩層在腮腺前緣處融合,覆蓋于咬肌表面,稱為咬肌筋膜。四面部的血管淋巴及神經1面部的血管:面部的動脈:面動脈facial artery:來源頸外動脈

13、走行分支(內眥動脈)上唇動脈下唇動脈 鼻外側動脈上頜動脈maxillary artery:以翼外肌為標志可分為三段第一段 下牙槽動脈inferior alveolar artery 腦膜中動脈middle meningeal artery 第二段 頰動脈 buccal artery 第三段 上牙槽后動脈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眶下動脈 infraorbital artery 顳淺動脈 superfacial temporal artery面部的靜脈:面靜脈facial vein:面靜脈經眼靜脈與海綿竇交通。 危險三角:臨床上通常稱兩側口角至鼻根部

14、的三角區域稱“危險三角”。因為面靜脈在口角以上部分無瓣膜。當口角以上面部感染處理不當,如擠壓化膿處時,可導致細菌栓子沿上述交通途徑至海綿竇,造成顱內的繼發感染。下頜后靜脈 retromandibular vein翼叢 pterygoid plexus:位于顳下窩內,翼內,外肌與顳肌之間的靜脈叢。2面部的神經:面部的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支配面肌活動的是面神經。三叉神經:為混合性神經,發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三大分支,其中眼神經和上頜神經為感覺性神經,下頜神經為混合性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的運動。眼神經:其最大神經額神經的終末支稱眶上神經(supraorbital nerve)三叉神經節

15、經海綿竇、眶上裂入眶分布于眶內結構1 額神經-眶上神經眼裂以上皮膚2 淚腺神經-淚腺(與顴神經交通)3 鼻睫神經-眼瞼、角膜,鼻背。上頜神經:三叉神經節經海綿竇、圓孔、眶下裂入眶分支:1. 眶下神經眼裂與口裂之間的皮膚2. 上牙槽神經3. 顴神經(導入副交感纖維)下頜神經:為三叉神經中最大的分支,發出的運動支支配咀嚼肌。頰神經buccal nerve耳顳神經auriculotemporal nerve顳部皮膚,并將舌咽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導入腮腺舌神經lingual nerve舌前2/3粘膜、司一般軀體感覺并有面神經的鼓索加入下牙槽神經inferior alveola nerve下頜牙齒,終支為頦

16、神經mental nerve口裂以下皮膚咀嚼肌神經運動性,支配4塊咀嚼肌。面神經facial nerve:在顱內因穿經腮腺而分為三段。 面神經的五組分支 顳支temporal branches顴支zygomatic branches頰支 buccal branches下頜緣支 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es頸支cervical branches3面部的淋巴 下頜下淋巴結 腮腺淋巴結第三節 口腔口腔(oral cavity)可分為前庭口腔和固有口腔一、 口唇(oral lips)人中 鼻唇溝 牙齦二、 頰(cheek)位于口腔兩側,由粘膜、頰肌、皮膚構成。在上頜第二磨牙

17、牙冠相對的頰粘膜上有腮腺管乳頭,是腮腺管的開口。三、 腭(palate)硬腭(hard palate)腭的前2/3,骨性基礎為上頜骨的腭突及腭骨的水平板,表面有厚而致密粘膜覆蓋軟腭(soft palate)腭的前1/3,其基礎是橫紋肌,表面亦有粘膜覆蓋。 腭舌弓 腭咽弓 腭帆 腭垂(懸雍垂) 四、 牙(tooth,dens)牙冠(一)牙的形態 牙頸牙根牙腔(dental cavity)髓腔(pulp cavity) (二)牙可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乳牙(deciduous teeth):從出生后67個月開始生長,三歲左右出齊,共20個。恒牙(permanent teeth):67歲時乳

18、牙開始脫落,恒牙的第一磨牙首先長出,除第三磨牙(智牙,遲牙)外,其余各牙在14歲左右出齊。全部出齊共32個(有的人智牙終生不出)。臨床上,常以被檢查者的方位為準,以“十”劃分為四個區,并以羅馬數字IV標示乳牙,阿拉伯數字18標示恒牙。(三)牙組織牙本質(dentine):構成牙的大部分 釉質(enamel):全身最堅硬的組織,位于牙冠部的牙本質外面牙骨質(cement):包在牙根部的牙本質外面牙髓(dental pulp):位于牙腔內,由結締組織、神經、血管共同組成 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四)牙周組織 牙槽骨(alveolar bone) 牙齦(gingival)

19、(五)牙的血管和神經上頜牙的動脈來自上頜動脈的分支上牙槽動脈、眶下動脈;神經來自上頜神經的上牙槽神經。下頜牙的動脈來自下頜動脈的分支下牙槽動脈,經下頜孔入頜管;神經來自下頜神經的下牙槽神經。五舌 舌(tongue)以橫紋肌為基礎,被覆黏膜,有協助咀嚼,攪拌,吞咽食物,感受味覺和輔助發音的功能。舌的形態:分舌尖,舌體和舌根三部分,舌體和舌根以界溝為界,界溝尖端有一小凹,稱舌盲孔。舌黏膜:舌背黏膜上有許多小突起: 絲狀乳頭 菌狀乳頭 輪廓乳頭 葉狀乳頭味蕾:卵圓形小體,頂端有小孔,稱味孔。在舌根背部黏膜內,有許多由淋巴組織組成的小結節,稱舌扁桃體。舌下面的黏膜在舌的中線上,形成一黏膜皺襞,向下連于

20、口底前部,稱舌系帶,在舌系帶根部的兩側有一對小圓形隆起,稱舌下阜,下頜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開口于此。由舌下阜向口底外側延續為舌下襞。其深面藏有舌下腺,舌下腺小管開口于舌下襞表面。舌肌 舌固有肌 肌纖維 縱行 橫形 垂直 舌外肌 頦舌肌genioglossus:在臨床上較為重要 舌骨舌肌 莖突舌肌 舌的神經支配:舌的一般感覺受下頜神經的舌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舌的味覺受面神經的鼓索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受舌下神經支配。 口腔腺:又稱唾液腺 大唾液腺 腮腺parotid gland 下頜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小唾液腺第四節 鼻

21、外鼻(external nose)鼻鼻腔(nasal cavity) 鼻旁竇(paranasal sinuses)一外鼻外鼻有鼻骨和軟骨作支架,被覆皮膚和少量下皮組織。 鼻根:外鼻上部較窄與額部相連的部分 鼻背:鼻根向下延為鼻背 外鼻 鼻尖:外鼻上部末端為鼻尖 鼻翼:鼻尖兩側呈弧狀隆突的部分 鼻唇溝:。從鼻翼向外下方到口角的淺溝 二鼻腔 鼻腔以骨和軟骨為基礎,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部分,每側鼻腔又借鼻閾分為固有前庭和固有鼻腔。(一)鼻前庭:鼻腔前下方鼻翼內部較寬大的部分,起于鼻孔,止于鼻閾,覆蓋皮膚,生有鼻毛。(二) 固有鼻腔:覆蓋黏膜 上鼻甲:上鼻道 (在上鼻甲之后上方有 與鼻腔頂之間的凹陷部分

22、稱蝶篩隱窩 時可有最上鼻甲)鼻腔外側壁中鼻甲:中鼻道 下鼻甲:下鼻道鼻中隔(nasal septum):由篩骨垂直板、犁骨及鼻中隔軟骨構成,被覆黏膜。鼻中隔前下份區有一易出血區,即Little區或Kiesselbach區,此區血管豐富而為之表淺,受外傷或干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 嗅區: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鼻腔黏膜 呼吸區:其他區三鼻旁竇(四對) 上頜竇(maxillary sinus) 額竇(frontal sinus) 開口于中鼻道鼻旁竇 篩竇(ethmoidal sinus)前、中群 后群開口于上鼻道 蝶竇(sphenoidal sinus)開口于蝶篩隱窩(一)上頜竇上頜竇是鼻旁竇中

23、最大的一個 前壁:向內略凹陷,即上頜骨體前面的尖牙窩 后壁:較厚,于翼顎窩毗鄰上頜竇 內側壁:即鼻腔之外側壁,有上頜竇口(開口于中鼻道) 上壁:眶的下壁 底:即上頜骨的牙槽突(二) 額竇 額竇位于篩竇前上方,額骨內外板之間,左右各一。一般為三角錐形。 (三) 篩竇 篩竇由大小不一、排列不規則的小氣房系統組成,共約318個。 前群:氣房較小,約56個。篩竇 中群:即篩竇內的氣房,平均約3個。 后群 (四) 蝶竇 蝶竇位于蝶骨體內,左右各一,各自通過其前壁的孔開口于蝶篩隱窩。第五節 咽一 位置與形態咽(pharynx)上起顱底,下至第6頸椎高度接續事關,前壁不完整。 鼻咽(nasopharynx)

24、咽 口咽(oropharynx) 喉咽(laryngopharynx)(一) 鼻咽鼻咽是咽喉的上部,介于顱底和軟腭之間,經鼻后孔與鼻腔相同。頂后壁:鼻咽的頂和后壁相互移行相連,呈傾斜的圓拱形。 咽扁桃體(pharyngeal tonsil):頂后壁黏膜下豐富的淋巴組織。 咽鼓管咽口:在鼻咽的兩側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約1cm處,呈鐮狀或三角形。鼻咽 咽鼓管圓枕(tubal torus):咽鼓管的后外1/3為咽鼓管部,前內2/3為鼓管軟骨部,軟骨部的內側端環繞咽口的前、上、后方形成的明顯隆起。 咽鼓管扁桃體(tubal tonsil):咽鼓管咽口附近黏膜內的淋巴組織。 咽隱窩(pharyngeal

25、recess):咽鼓管圓枕后方與咽后壁之間的凹陷。(二) 口咽 口咽是咽腔的中部,介于軟腭至會厭上緣平面之間。舌會厭正中襞:舌根候補一黏膜皺襞與慧眼相連。 會厭谷:襞兩側的凹陷。口咽 腭扁桃體(palatine tonsil):淋巴組織與上皮緊密聯結構成的淋巴上皮器官。 咽淋巴環: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所組成。(三) 喉咽梨狀隱窩(piriform recess):在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黏膜下陷形成。 (四) 咽肌 咽下縮肌 莖突咽肌 咽縮肌 咽中縮肌 咽提肌 咽鼓管咽肌咽上縮肌 腭咽肌第六節 視器 角膜(cornea) 眼球壁 外膜(纖

26、維膜) 鞏膜(sclera) 虹膜(iris) 中膜(血管膜) 睫狀體(ciliary body):睫狀肌,睫狀小帶眼球脈絡膜(choroid) (eyeball) 內膜(視網膜) 虹膜部 盲部視器(visualorgan)(retina)睫狀體部 脈絡膜部視部房水(aqueous humor)內容物 晶狀體(lens) 玻璃體(vitreous body)眼瞼(eyelids)眼副器結膜(conjunctiva)淚器眼球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一眼球(一) 眼球壁 角膜:占前1/6,無色透明,無血管,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 外膜(纖維膜) 鞏膜:占后5/6,乳白色,不透

27、明,有鞏膜靜脈竇(sinus venous Sclerae),鞏膜距的前外側一環形管。 瞳孔(pupil) 虹膜眼前房(較大),眼后房(較?。航悄づc玻璃體之間的縫 隙。虹膜角膜角:虹膜與角膜交界處。瞳孔括約?。╯phincter pupillae):近瞳孔緣的肌上皮細胞的環形,由副交感神經支配。 瞳孔開大肌(dilator pupillae):由交感神經支配。中膜(血管膜)脈絡膜:占中膜后2/3,具有營養視網膜,吸收眼內分散光線避免擾亂視覺的功能 睫狀突(ciliary processes):前部皺襞。睫狀體 睫狀小帶:由睫狀體發出,與晶狀體相連。(中膜最肥厚部分) 視部視神經盤(optic

28、 disc):在內面,與視神經的起始處的白色隆起黃斑(macula lutea):在視神經盤的顳側稍下方(約3.5mm)或兩個內膜盤距離的黃色區域,其中有一凹陷稱中央凹(fovea centralis)感光最敏銳。睫狀體部盲部虹膜部 眼的折光裝置: 角膜 房水 晶狀體 玻璃體(二) 眼球內容物房水及房水循環 睫狀體生成房水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鞏膜靜脈竇眼靜脈晶狀體囊晶狀體:雙凸透鏡狀,有彈性,無色透明,不含血管和神經。 晶狀體上皮(晚期白內障,晶狀體極度混濁,人工晶體能改善視力 晶狀體纖維玻璃體 二眼副器(一)眼瞼 eyelids 眼瞼分為上瞼和下瞼,上下瞼之間的裂隙稱瞼裂,內外端成為內

29、眥和外眥皮膚皮下組織眼瞼眼輪匝肌 瞼板瞼結膜(conjunctiva)(二)結膜conjunctiva瞼結膜結膜球結膜:移行于角膜上皮穹窿結膜 結膜圍成的囊狀腔隙稱結膜囊眼板腺 tarsal gland (三)淚器淚腺(lacrimal gland)淚腺分泌淚液淚小管(lacrimal ductile)| 淚器 淚囊(lacrimal sac)結膜囊淚鼻管(nasolacrimal duct)|上、下淚點|上、下淚小管|淚囊|鼻淚管|下鼻道(四)眼球外肌 (五)眶脂體上直肌瞳孔向上內 眶脂體:對框內各種結構起彈性墊 下直肌瞳孔向下內保護作用,前部脂肪相當眼球運動內直肌瞳孔向內的關節窩。外直肌瞳

30、孔向外上斜肌瞳孔向下內下斜肌瞳孔向上外上瞼提肌提上眼瞼二 眼的血管和神經(一) 眼動脈(ophthalmic artery)視網膜中央動脈(central artery of retina)眼動脈最重要的分支脈絡膜動脈(睫后短動脈)虹膜動脈(睫后長動脈)睫前動脈(二)眼的靜脈眼上靜脈眼下靜脈視網膜中央靜脈渦靜脈睫前靜脈(三)神經眼球視神經 眼球感覺三叉神經的眼支上斜肌滑車神經 外直肌展神經 其他眼球外肌和上瞼提肌動眼神經-副交感神經 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面神經的副交感神經 瞳孔開大肌交感神經第七節 前庭蝸器 前庭器(vestibular apparatus)前庭蝸器(vestibulocochl

31、ear organ) 聽器(auditory apparatus)前庭蝸器按部位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中耳收集傳導聲波,內耳中含聽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聽感受器感受聲音位覺感受器感受頭部位置變動和運動速度。一、外耳外耳(external ear)包括耳郭(auricle)、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鼓膜(tympanic membrane) 耳郭:耳垂(內部無軟骨,僅含結締組織和脂肪,為臨床常用的采血部位)耳輪 對耳輪 耳甲 耳甲艇 耳屏 對耳屏外耳道 軟骨部 外1/3骨部 內2/3 全程呈“S”狀彎曲、皮膚薄、缺少皮下組織耵聹腺分泌耵聹鼓膜(tympa

32、nic membrane) 二、中耳中耳(middle ear)包括鼓室(tympanic cavity)、咽鼓管(auditory tube,pharyngotympanic tube)、乳突竇(mastoid antrum)和乳突小房(mastoid cells)。(一) 鼓室1、 鼓室是位于顳骨巖部的不規則小腔,有六個壁:(1) 上壁:蓋壁,為分隔鼓室及顱中窩的薄骨板。鼓室炎癥可經此侵入顱內。(2) 下壁:頸靜脈壁,為分隔鼓室及頸靜脈窩的薄層骨板。鼓室手術時易傷及頸靜脈而引發嚴重出血。(3) 前壁:頸動脈壁,即頸動脈管的后壁。此壁上方有鼓膜張肌半管口和咽鼓管鼓室口。(4) 后壁:乳突壁,

33、上部有乳突竇開口,由此向后連于乳突小房。開口稍下方有一錐形隆起,為錐隆起,內藏鐙骨肌。(5) 外側壁:鼓膜壁。鼓膜上方為顳骨鱗部骨質圍成的鼓室上隱窩。 鼓膜臍鼓膜(tympanic membrane) 錘骨前襞錘骨后襞 松弛部:上1/4部分 緊張部:下3/4部分光錐 (6) 內側壁:迷路壁,為內耳外壁。此壁中部隆凸稱岬,岬后上方的卵圓形孔洞稱前庭窗,為鐙骨底封閉;岬后下方的圓形孔洞稱蝸窗(圓窗),活體時有膜覆蓋,稱第二鼓膜。前庭窗(卵圓窗)后上方的弓形隆起稱面神經管凸,內有面神經通過,骨壁甚薄,中耳炎癥或手術時易侵及面神經。2、 三對聽小骨:錘骨(malleus)、砧骨(incus)、鐙骨(s

34、tapes)3、 兩塊聽小骨運動的肌:鼓膜張肌、鐙骨肌4、 一支神經:鼓索(二)咽鼓管作用:連通咽腔和鼓室,平衡鼓室及外界大氣壓,調節鼓膜振動分為骨部和軟骨部(三)乳突竇和乳突小房二者為鼓室向后的延伸。乳突竇是鼓室與乳突小房間的小腔,向前開口于鼓室,向后與乳突小房相連通,初生兒時已發育完成。乳突小房為顳骨乳突內的含氣小腔三、內耳(internal ear)內耳道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神經:前庭蝸神經、面神經動脈:迷路動脈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組成,全部在顳骨巖部的骨質內,位于鼓室和內耳道底之間。(一)骨迷路(bony labyrinth)(外淋巴)1、前庭(vestib

35、ule)2、骨半規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外骨半規管(水平骨半規管)、前骨半規管、后骨半規管 壺腹 單骨腳,總骨腳 3、耳蝸(cochlea) 螺旋蝸管 前庭階 鼓階蝸頂 蝸底 骨螺旋板 蝸軸(二)膜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內淋巴)1、橢圓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橢圓囊斑(macula utriculi)位覺感受器球囊斑(macula sacculi)橢圓囊斑、球囊斑管理頭相對于地面的位置,如頭傾斜則刺激斑內毛細胞。 2、膜半規管(membranous semicircular ducts)膜壺腹:壺腹嵴 cris

36、ta ampullaris 位覺感受器,對旋轉運動起反應3、蝸管(cochlear duct) 蝸管前庭壁 螺旋器(Corti 器)聲音的傳導1、空氣傳導2、骨傳導第二章 背部陳子亮 李日涵 英天舒 脊柱vertebral column(一)椎骨的一般形態脊柱(vertebral column)是由24塊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骨連接構成。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椎骨vertebrae椎體(vertebral body) 椎弓根(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 椎弓(vertebral arch) 椎弓板 (lamina of vertebr

37、al arch) 棘突(spinous process)1個突起(7個) 橫突 (transverse process)2個 上關節突 2個 關節突 (articular process) 下關節突 2個椎孔(vertebral foramen)-à 椎管 (vertebral canal)椎間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胸椎(thoratic vertebrae) 橫突末端前,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棘突向后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第一胸椎與第九一下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2、頸椎(cervical ver

38、tebrae)頸椎有橫突孔,第26頸椎棘突短而分叉。第37頸椎側緣突起稱椎體鉤。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唇緣之間形成鉤椎關節, (Luschka關節)。椎孔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transverse foramen),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第六頸椎橫突末端前方的結節特別隆起,稱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經其前方通過第一頸椎 呈環狀寰椎 atlas 第二頸椎 有齒突樞椎 axis第七頸椎 棘突長隆椎 the vertebra prominens3、腰椎(lumbar vertebrae)棘突寬而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后方。棘突間隙較寬,可作腰椎穿刺術。4、骶骨(sacrum bone,sacra

39、l) 岬 (promontory) 骶前孔(anterior sacral foramina) 骶后孔(prosterior sacral foramina) 骶管(sacral canal) 骶角(sacral cornu) 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5、尾骨(coccyx)第二節 椎骨的連接椎體間的連接二、 椎骨的連接 椎弓間的連接 突起間連接(一)、椎體間的連接1、椎間盤(interyertebral discs)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間的纖維軟管盤,又兩部分構成,中央部為髓核(nucleus pulposus),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為纖維環(anulus fibr

40、osus),又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組成,富于堅韌性,牢固連結各椎體上下面,保護并限制髓核向周圍膨出。PS:椎間盤突出癥:頸腰部的纖維環前厚后薄,纖維環破裂時,髓核容易向后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和脊神經。椎間盤突出多發于腰部(常見于第4、5腰椎或第5腰椎與骶骨之間),也可發生于頸下部(第5、6頸椎或第6、7頸椎之間)。2、前縱韌帶(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位于椎體前面,寬而堅韌,上至枕骨大孔前緣,下至第1或第2骶椎體前面,有防止脊柱過度后伸和椎間盤向前脫出的作用。3、后縱韌帶(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41、)位于椎體后面,窄而堅韌,起自樞椎并覆蓋樞椎椎體的覆膜相續,向下達骶骨,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椎弓間:黃韌帶(二)、椎弓間的連結 棘間韌帶 突起間: 棘上韌帶-項韌帶 橫突間韌帶 關節突關節黃韌帶(ligamenta flava)黃韌帶是連接相鄰亮椎弓板間的韌帶,由黃色的彈力纖維構成。作用:將上下椎弓板連為一體,協助圍成椎管,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棘間韌帶(interspinal ligamenta)位于相鄰棘突之間,前接黃韌帶,后方移行于棘上韌帶和項韌帶之間。棘上韌帶(supraspinal ligamenta)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間的縱行韌帶。在頸部,從頸椎棘突尖向后擴展成三角

42、形的彈性膜,稱項韌帶。橫突間韌帶(intertrasverse ligamenta)是連接相鄰椎骨的橫突之間的韌帶。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ligamenta)是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構成,屬平面關節。 寰枕關節(三)、寰椎與枕骨及樞椎的關節 寰樞關節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為兩側枕踝關節和寰椎側塊的上關節凹構成的聯合關節,屬二軸性橢圓關節。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三個關節:(1)、寰樞外側關節:1對,由寰椎側塊的下關節面與樞椎上關節面構成。(2)、寰樞正中關節:由齒突與寰椎前弓后面的關節面和寰椎橫韌帶構成。寰

43、樞關節被下列韌帶增強:齒突尖韌帶 翼狀韌帶 寰椎橫韌帶 覆膜(一)動脈枕動脈肩胛背動脈(頸橫動脈)椎動脈(一)脊神經后支枕大神經第三枕神經臀上皮神經臀中皮神經(二)脊神經前支胸背神經 肩胛背神經(三)背部筋膜(屬于深筋膜)胸腰筋膜p 包裹在豎脊肌和腰方肌周圍,可分三層 p 三層筋膜在腰方肌外側緣會合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 p 腰背筋膜炎副神經(accessory nerve)由延髓橄欖后溝發出,從頸靜脈孔出顱后,自胸鎖乳突肌后緣中、上三分之一交點處斜向外下,經枕三角至斜方肌前緣中、下三分之一交點處深面進入該肌,支配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三脊髓及其被膜、血管和脊神經頸膨大 前正中裂腰骶膨大 后

44、正中溝脊髓圓錐 前根終絲 后根馬尾 脊神經脊髓節段:共31節段 頸髓8節 胸髓12節 腰髓5節 骶髓5節 尾髓1節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脊髓節段 椎骨序數第14 頸髓 與同序數椎骨相對應第58頸髓 -1 = 椎骨序數第14胸髓 -1 = 椎骨序數第58胸髓 -2 = 椎骨序數第912胸髓 -3 = 椎骨序數腰髓 平對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 平對第一腰椎脊髓的被膜&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網膜蛛網膜下隙&軟脊膜齒狀韌帶腰椎穿刺層次:皮膚 皮下組織 棘上韌帶 棘間韌帶黃韌帶 硬膜外隙 硬脊膜 蛛網膜 蛛網膜下隙脊髓動脈&椎動脈的分支脊髓前、后動脈&節段性動脈危險區脊柱的正常影像學X線檢查 CT檢查 MR檢查 第四章 頸部分區、肌肉、甲狀腺一、固有頸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