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第18課《井岡翠竹》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第18課《井岡翠竹》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第18課《井岡翠竹》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第18課《井岡翠竹》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第18課《井岡翠竹》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第18課《井岡翠竹》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井岡翠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基本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文章層層推進的結構和寓情于竹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和分析文章內容及文中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句式及其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革命戰爭年代井岡山軍民的勇敢與頑強,學習以井岡山人民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了解時代背景并體會井岡翠竹所象征的堅強不屈、默默奉獻、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難點

學習寓情于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分組合作探究法、講授法、問答法。

課前準備

1.井岡山翠竹圖片;

2.查閱井岡山的相關資料;

3.課文朗讀音頻。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基本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了解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的竹。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我國古今文人,愛竹詠竹者也眾多,如蘇軾就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井岡山的翠竹是什么樣的吧!

作者簡介

袁鷹(1924—2023),原名田鐘洛,江蘇淮安人,作家。曾發表過《白楊》《筏子》等優秀作品。他的作品以散文最為著名,散文題材廣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會的人情風貌,跳動著時代脈搏。

文本鏈接

井岡山,在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在此處的統治力量薄弱。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與湘南起義農民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后,留下一部分紅軍堅持井岡山的斗爭。

整體感知

1.聽朗讀音頻。

(1)感受文中濃郁的帶有抒情意味的語句。

(2)體會其中洋溢著對井岡翠竹及其所代表的井岡軍民的濃烈贊美之情。

2.在作者眼中,井岡翠竹有哪些特色?

郁郁蒼蒼、密密麻麻、修直挺拔;甘于奉獻,勇挑重擔,堅貞頑強,吃苦耐勞,不屈不撓。

3.這是一篇什么樣體裁的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

記敘文(散文)。主要講述了井岡翠竹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同階段發揮的重要作用。

課文精讀

1.作為自然界的竹子,井岡山的翠竹有哪些特點?

竹多,竹密,有的修直挺拔,有的亭亭玉立。

2.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士們用井岡山的翠竹做過哪些事?

搭帳篷,做梭鏢,盛水,蒸飯,做扁擔和吹火筒,擺過竹釘陣等。

3.根據語氣,指出下列語句的類別。

“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釘當武器了,然而誰又能把它們忘懷呢?"(疑問句/反問句)

“這是什么?這不是紅軍的硝鹽罐嗎?要不,是給山頭的紅軍送飯來了吧?”(疑問句/設問句)

“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感嘆句)

“可是,看著那一眼望不到邊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趕快送到那些需要它們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感嘆句)

“快些送我們下山去吧,莫要讓我們等老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多么需要我們啊!"(祈使句)

如今,你若是在井岡山許多山坳走過,便能看到一條條修長的竹滑道。(陳述句)

4.辨析下列語句所用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運用排比、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示井岡山竹多,井岡山竹美,井岡山竹像紅軍戰士般機警、沉著,表達了對井岡山竹熱情的贊美。

(2)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前一句運用反復、頂真、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毛竹當作人來寫,賦予它“不低頭”“不彎腰"的品質與精神;后一句運用反復、頂真、排比的修辭手法,展現竹子所遭遇的種種磨難,突顯竹子強大的生命力:表達毛竹的堅韌不拔。

(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引用古詩,表達井岡山翠竹旺盛的生命力,且表現井岡山人有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的性格特征。

(4)二十年過去了,毛竹依舊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岡山終于換了人間!

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既抒寫了井岡翠竹重生的現實狀態,又暗示了新中國的成立。

(5)為了搭起滑道,他們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懸巖絕壁;為了找尋水路,他們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灘。

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黨的好兒女開發建設井岡山所經歷的艱苦、付出的辛勞。

(6)你看,你看,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來了嗎?

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展現井岡山建設者開山伐竹的成果,表達作者對井岡山建設者的頌揚。

(7)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運用擬人、反復、對偶的修辭手法,升華井岡山人革命氣節與革命精神的象征意義,表達贊美與歌頌。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本文表達了對具有各種各樣使用功能的井岡翠竹的贊美之情,對甘于奉獻、樂觀向上、勇挑重擔、不屈不撓、堅貞頑強、吃苦耐勞的井岡山人的贊美與頌揚之情。

第二課時

復習提示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井岡翠竹》的行文思路,初步感受了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井岡翠竹及其象征的井岡山人的贊美之情。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優美的抒情散文。

鞏固理解

1.為什么說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建立時,這里的竹子為戰士們提供了許多的用處;面對白匪的封鎖,井岡老表冒著生命的危險用竹筒給山上的紅軍送糧食;以毛委員長和朱軍長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紅軍隊伍用毛竹做的扁擔下山挑糧,他們在此之后經過漫漫長途,直到進入北京城取得革命的勝利;紅軍下山之后,面對血雨腥風,井岡山的毛竹同井岡山人民一樣,堅貞不屈;新中國成立后,黨派來的好兒女秉承當年老紅軍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開山伐竹,并將這些毛竹運送到山下去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2.第6自然段中為什么要寫到兩位老表?

展示井岡山人曾為紅軍做過的貢獻,表達井岡山軍民間渾厚的情感。

3.第6自然段中,為什么要引用紅軍唱的歌?

表達紅軍戰士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他們的這種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與井岡山人堅韌的品格一脈相承。

4.第7自然段中為什么說“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

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一方面竹子做的扁擔結實耐用,故當年毛委員長和朱軍長帶領隊伍下山挑糧;另一方面把無產階級革命家比作竹扁擔,他們能挑起一副關系全國人民的重擔,并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5.“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人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之間的竹橋,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長。”這四個“一天比一天"描摹出一番怎樣的場景?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風雪一天比一天大”突顯了天氣的惡劣;“人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猛"突顯人們不向惡劣的天氣屈服,他們迎風雪而上,干勁十足且精神抖擻;“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之間的竹橋,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長”表明人們伐竹的速度快、效率高。四個“一天比一天"描摹出一番熱火朝天的伐竹場景。這樣寫,既照應了前面對井岡人不屈不撓形象的刻畫,也突顯了井岡山建設者們對祖國的建設滿腔熱忱,表達了對這些井岡好兒女的熱情歌頌與贊美。

6.如何理解“這些青翠的竹子,沿著細長的滑道,穿云鉆霧,呼嘯而來。它們滑下溪水,轉入大河,流進贛江,擠上火車,走上迢迢的征途”?

“穿"鉆”“呼嘯"滑”“轉"流”“擠"走”,一連串的動詞,既展現翠竹熱火朝天奔向全國各地的繁忙景象,又表達了翠竹(井岡山人)能為國家做貢獻的歡悅之情。

7.文章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稱來記敘?

(1)第二人稱的使用,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2)本文以竹喻人,把竹當作人來寫,抒情時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竹子,便于抒情。

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紹井岡山的翠竹。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寫革命戰爭年代,紅色政權建立時,井岡山翠竹為井岡山上的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用途;紅軍下山后,井岡山翠竹堅貞不屈并等待紅軍的歸來。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領導的井岡建設者們伐竹、運竹,積極參與現代化建設。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升華主題——歌頌翠竹所象征的井岡山人甘于奉獻、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文章主旨

本文以竹為題,從竹寫起,以竹喻人,明寫井岡山翠竹從革命戰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經歷的凡此種種,暗喻井岡山人甘于奉獻、堅貞不屈、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表達對以英雄井岡山人民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的熱情贊美與歌頌。

寫作特點

1.層次清晰。先寫五百里林海里的井岡翠竹,后寫革命戰爭年代井岡翠竹甘于奉獻、堅貞不屈,再寫新時代井岡山翠竹積極參與現代化建設,最后升華主題,歌頌翠竹所象征的井岡山人甘于奉獻、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2.線索明了。文章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一線串珠,貫通全文。

3.首尾呼應。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發端,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結束,行文前后連貫,自然流暢。

4.語言優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既表達豐富的含義,又增加文章的美感,突顯作者對所歌頌對象的熱情贊美與深厚喜愛。

板書設計

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