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人類學
1.導論
1.1人類學學科名稱的爭論
?人類學的術語來自希臘文anthropos(人)+k)gia(科學),即人的研究。
?詞源追溯到亞里士多德(Aristotle),Aristotle使用時,沒有人的研究的涵義。
?1501年,德國學者亨特(M.Hundt)《人是萬物之靈》中,在人的研究的概念上使用了
該詞。
,英文形式Anthropology最早出現于1655年的《抽象人類學》一書中。
廣義人類學包括:
①體質人類學(physicalanthropology)
②考古人類學(archaeologicalanthropology)
③語言人類學(linguisticanthropology)
④社會文化人類學(socialandculturalanthropology
?廣義人類學的分法在歐洲盛行一時。目前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已
從人類學中分化出去。歐洲的人類學主要是指社會文化人類學。
?廣義人類學的范疇一直運用于美國。美國的人類學體系如
美「體質人類學生物人類學
國
京C考古人類學
學
<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
社會文化人類學
<應用人類學
?民族學應用廣泛,目前中國、法國和日本部分沿用此概念;
?后來德國、英法的研究傳統出現分歧:
-德國(包括北歐、俄羅斯等)保留民族學的概念,關注于物質文化背后的民
族精神和文化,并以研究大眾共享文化為特征;
-英法民族學與社會學諸多因素整合,改造成“社會人類學”,研究社會組織、
經濟、政治制度和宗教儀式等。
?德國的思潮傳到美國,形成與英法不同的研究風格,稱為“文化人類學”,即研究一
個民族的整體文化特征;
?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以后,成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人類學名稱/
國家(區域)研究傳統
美國文化人類學
英國、法國社會人類學
德國/歐洲大陸民族學
中國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
?圍繞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與民族學產生的諸多爭論,說明了學科并存的局面,
可以將其視為研究同一門學科。
?“研究人類的社會生活的,叫做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亦即我們所說的民族學”
(楊堂)。
?“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所包括的范圍其實是相同的,只是前者從技術和事物的
研究出發,然后及于決定社會生活方式的超技術方面的儀式和政治活動;而后者卻
是從社會生活的研究出發,然后及于表現意識和政治活動的技術事物。好比是同樣
兩本書,內容分章相同,但安排的順序及頁次各不相同”列維一施特勞斯
(Levi-Strauss);
1.2人類學的研究領域
1.2.1生物人類學
?研究人類的生物屬性,強調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續性,將人視為動物的一部分來研究。
生物人類學主張在人與動物之間延續性的分析中,展示那些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
特征.
?生物人類學的前身為體質人類學,主要采用生物學的方法研究人,同時也成為一種
社會思潮。它所主張的“物競天擇”理念,為種族、國家、民族、群體、宗教之間
的競爭提供了理論依據。
?人類學家對生物人類學背后的進化論思想進行了反思,轉而關注于人與自然界之間
的連續性,舍棄種族差異研究。
?生物人類學出現以后,體質人類學轉向人性的遺傳學研究,從而使體質人類學以外
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
?個案研究1:旅游觀光業對墨西哥村民健康的影響
?墨西哥MargaliDaltabuit與美國ThomasL.Leatherman,研究旅游業對Yucatan東海
岸瑪雅社區的影響(1998)。
?職業模式變化:傳統上的農業生計-*跨國旅游行業一男人從事建筑,女人成為旅館
招待。
?飲食結構變化:相對平衡的飲食結構一垃圾食品和可口可樂。
?新的飲食和職業模式對人有不利影響。
?卡路里的過量攝入以及碳酸飲料、點心食物并不能改善營養狀況,而是有許多負面
的影響……旅游經濟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尚不明確,但是它對家庭關系和家戶經濟的
影響,尤其會使女性成為受害者(DaltabuilandLeatherman,1998)。
1.2.2考古人類學
?通過研究物質遺留物——工具、住所遺跡、骨化石等文化遺跡來分析史前的人類及
其歷史。通常考古學家研究史前生活場所挖掘出的材料,一些考古學家通過化石來
研究原始人類,其他一些研究較近的文化,重構他們的生活方式。
?早期的考古學家傾向于研究挖掘出來的工具、建筑和其它史前的古器物。他們對此
進行精確的分類,根據組合來描述史前的古器物。最近,考古學家采用不同的方式
看待人工制品。他們用這些遺留物來重構制造和使用這些史前古器物的那些人的生
活。
,個案研究2:加納的Kintampo
?1988以來,JoannaCasey在加納東北角的Birimi遺址從事考古學研究,了解大約3000
一3500年曾經存在的文化。
?有關Kintampo需要回答如下問題:他們從哪里來?同誰進行交換?家畜在它們的經
濟中重要嗎?他們是否種植糧食作物?如果種植,是哪種作物?他們如何定居?兩
性之間如何分工?
?Casey一直研究現在生活在遺址周圍的人。她將她們制作、種植和工作錄像以便揭
示那些謎團。這些方法,稱為etho-archeaology,即研究現在生活的人類以獲得有關
過去人們如何生活,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方面的線索。如今這種類推已成為考古學
的有力工具。
1.2.3語言人類學
?分析語言以及人們運用語言的方式。19世紀、20世紀初,人類語言學關注與描述語
言學(descriptivelinguistics),記錄世界上的各種語言,分析語法,編纂字典。例如
FranzBoas對KwaKwaka'wakw語言的研究。
,1785年,英國學者WilliamJones開創了比較語言學(comparativelinguistics)研究,目
的在于識別語言之間的聯系,界定較大的語系,如印加語系等。
?描述語言學的工作遠沒有結束。今天的人類語言學家提出了新問題:即人們如何應
用語言進行互動?
?個案研究3:尼泊爾的情書
?LauraAhearn大學畢業以后在尼泊爾教了兩年英語。第三年進入研究生院研究人類
學。Ahearn在尼泊爾又呆了兩年時間完成有關語言人類學的博士論文。這時她已熟
練掌握了村民使用的尼泊爾語言。
?當她返回到尼泊爾時;她曾經教過的那些學生長大成人并與她成為密友。她突然發
現許多年青的配偶在戀愛期間就秘密交換情書,因為當地人不允許約會,也不允許
兩個人同時出現于公共場合。其中一些結婚的人給了Ahearn上百封情書。現在讀寫
能力有助于改變包辦婚姻的傳統做法,允許青年人自由選擇。
?Ahearn也分析了信中的語言。在長時間的信件交換中,戀人之間尋找共同的興趣愛
好,表達愛、體驗以及有關誤解、生氣的種種體驗,承諾保守秘密,男子要求盡快
結婚,女方的不愿,等等。
1.2.4文化人類學
?研究現在人類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意義體系。文化為什么不同?一樣的人為什
么有不同的文化?
?文化人類學收集關于文化的信息,發展理論來解釋文化模式間的同與不同,來說明
文化對人究竟意味著什么?
■民族志,對某一文化的深入研究。文化人類學家在自己的文化或者工業化社會的其
他文化中從事民族志工作,例如農民社區、農業社區、移民群體、職業群體,等等。
?民族學,目標在于發現影響社會行為的普遍規律或者模式。民族學通常暗示文化間
的對比--種或另一種文化的跨文化研究。
1.3.人類學的方法
1.3.1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fieldwork)、實地調查或田野研究(fieldresearch,fieldstudy),是一種直接
進入社會文化環境調查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人類學家搜集資料和建立通則的主要依
據。
?反實證主義方法論認為,任何一種社會事項都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既然文化是具體
的和特殊的,因而不能采用一般的方法去調查,必須運用深描(thickdescription)的
方法,一個個地深入研究,亦即田野工作。
?這種參與式的實地考察,要求研究者跨越文化鴻溝,投入到一種新的民族生活方式
中去。雖然“田野”隨時代的發展內容不斷變化,但田野工作這種人類學傳統研究
的范式卻隨歷史和社會的變遷流傳至今。
1.3.2國外田野工作的演進
A摩爾根與田野工作
B哈登與田野工作
C博厄斯與田野工作
D馬林諾夫斯基與田野工作
E馬林諾夫斯基以后的田野工作
A摩爾根與田野工作
?摩爾根曾參加過一個由少數思想激進的青年組成的文學社。不久,文學社轉變為一
個研究印第安人的學會,稱為“大易洛魁社工作為會員,摩爾根屢次訪問印第安人
居留地,并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847年摩爾根被易洛魁人中的塞內卡部落鷹氏族吸收為其成員。其后受紐約州大學
所托采集印第安人的物質文化資料
?1851年他將調查成果發表,定名為《易洛魁聯盟》。此書的出版使摩爾根的田野工
作方法開始為人類學界所矚目,并打破了此前依靠傳教士、探險家、政府官員以及
旅行者對部落群體的描述和記載進行研究的安樂椅上的人類學家的“空想”。
B哈登與田野工作
?1898-1899年,英國人類學家哈登(AlfredCort.Haddon)領導的托列斯海峽探險成為田
野工作發展的轉折點。
?在這次對新幾內亞東南岸的土著文化進行調查的過程中,人類學家對田野工作的意
義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田野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C博厄斯與田野工作
?在哈頓和其他的英國人類學家將人類學科向田野工作方向推進的時候,弗朗茲?博
厄斯(FranzBoas)也在人類學中發展著這一方法。
?1897年博厄斯及其學生組成喳士皮北太平洋探險隊,對亞洲東北部和美國西北部的
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的關系進行調查。為揭開美國印第安部落定居于保留地之前
的文化,他調查了許多在定居前親身經歷過傳統的部落方式的印第安老人。
?博厄斯所進行的田野工作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獲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吸引了大批
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因此被尊為“美國人類學之父”。
D馬林諾夫斯基與田野工作
,20世紀上半葉,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owMalinowski)在Trobriand的田
野工作成為田野工作的典范。
?馬林諾斯基以"參與觀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的研究方法搜集了關于特羅布
里安德島島民實際生活的田野工作資料,并從功能論的意義上詮釋部落社會的生活
方式所具有的整體功能涵義。
?他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文化人類學者的生活與工作提供了范例,即“在這里
(beinghere)"、"到那里(beingthere)"、"回到這里(cominghere)w三階段。
?馬林諾斯基從被觀察者的角度(thenative,spointofview)分析他們的文化。馬林
諾夫斯基對田野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成功的實踐使得同行紛紛仿效。田野工作逐漸
成為各國人類學界普遍運用的基本方法。
E馬林諾夫斯基以后的田野工作
?二戰后,殖民地區新興了許多國家,田野工作漸漸在比較開放的人文背景下進行。
?20世紀60年代后,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他們本國的社會。
?美國人類學家施耐德(M.DavidSchneider)《美國親屬制度》(AmericanKinship)
?法國布迪厄(PierreBourdieu)《作為文化再生產的法國教育》(FrenchEducationas
culturalReproduction)
?當代歐美人類學家中還有多對歐美出現的各種社會文化群體,諸如不同移民群體、
艾滋病群體、癌癥群體、吸毒群體等進行研究,并把研究對象放到更大的社會體系
直至全球化、政治經濟中去考慮。
1.3.3國內田野工作的發展
>20世紀初,一批先驅學者走入田野:董作賓等人進行考古發掘;凌純聲在松花江下
游從事赫哲族的研究;芮逸夫從事碧羅雪山像俅族的調查;顏復禮、商承祚從事廣
西凌云瑤人的調查;龐新民、姜哲夫從事廣東北江、廣西瑤山的瑤族調查;黎光明
從事川西羌、彝民族的調查。
>此外,吳文藻、楊剪等人從事清河鎮和前八家村的田野工作;顧頡剛等從事民俗探
訪;陳達、陶孟和等從事社會研究,從此田野工作在中國得以發展。
>費孝通在對江蘇省吳江縣開弦弓村進行田野工作的基礎上,1939年發表博士論文
《江村經濟》。馬林諾夫斯基稱其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
碑”。
>同一時期基于田野工作的研究還有的《祿村農田》(費孝通)、《金翼》(林耀華)、《易
村手工業》(張子毅)、《昆廠勞工》(史國衡)。
>建國后,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民族識別等研究得以繼續。
>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內的田野工作被迫中斷。此時臺灣的凌純聲、衛惠林、李亦園
對臺灣域內的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展開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廈門大學進行了閩臺惠東人研究,以及閩臺社會文化的比較
研究。中山大學則進行了珠江三角洲的調查。
>“回訪研究”:《金翼續篇》(莊孔韶);《三訪江村》(費孝通);《“江村”農村生活
近五十年之變遷》(宋林飛);南開大學對定縣,江西省社科院對尋烏縣進行的實地
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系采用影視人類學的方法,對三峽工程
所涉及的村落文化進行研究;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在陜北榆林的黑龍潭和米脂的楊家溝進行了長期的參與觀察,
主要從事民間習俗和信仰研究,試圖回答國家與民間如何溝通的問題。
1.3.4田野工作的方法論地位
>田野工作是人類學家注重面對面(facetoface)的接觸以及視覺探索的必然產物。它
發端于摩爾根,完善于馬林諾夫斯基。從一定意義上說,田野工作的成功采用創造
了現代人類學。
>田野工作歷經變遷,逐漸演化成為一種人類反觀自身社會與文化的工具。
L4.人類學的核心概念
1.4.1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判斷一個文化要從文化持有者本人進行,而不是以我們的標準進行。從
字面意思看,這種觀念需要我們學習當地的語言;在廣泛的意義上,它意味著我們
必須通曉當地文化的基本概念、意義和思維模式。
?民族中心主義基于我們自己文化的價值觀來解釋和判斷其他文化。人們習慣于那些
把我群體和他群體——我文化和他文化區分開來的行為、傳統、標準、價值觀和信
仰。
1.4.2整體觀
?人類學的整體觀:理解文化的任何方面,都必須尋找它與文化其他方面的聯系;文
化整體觀是人類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后來又發展成為人類學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基礎
之一。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文化整體觀”,“文化整體性的觀點是新人類學最重要的特點
之一,……新人類學將任何存續的文化都看是一個整合的統一體或系統,在這個統
?體或系統中,每??個元素都有與整體相聯系的特定功能”;
個案研究5:蘭辛對巴厘灌溉系統的研究
StephenLansing1983年返回到Sukawati的巴厘人村莊,研究宗教、生態與農業之間
的關系。Lansing發現村民反對"綠色革命"(GreenRevolution)。
?巴厘的官員和學者長期以來認為巴厘的寺廟屬于“宗教”,巴厘的稻米灌溉屬于''經
濟"。Lansing在兩者之間建立了聯系。
?經過一千年的發展,巴厘人已經形成?種稻米生產的體系,它可以維持生態平衡,
人、稻米、水、山坡、鴨子、鰻酮、青蛙整合到運行順暢的功能體系中。
2溝通的意義
2.1語言符號
?符號:能夠傳達給我們其它含義而非其本身的東西。
?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將語言符號分成“能指”和“所指”兩方面。
-能指:能夠指稱某種意義的成分(音響形象、名稱)。
-所指:符號指示的意義內容(概念、事物)。
?語言符號的一個根本性特征是任意性,語言符號形式和表示的意義之間的關系是任
意的。
-不同的語言用不同的聲音符號表示同一意思。
2.2語言與言語
?索緒爾還區分了語言(language)與言語(speech)。
-語言:一個人能夠理解和被別人理解的全部語言習慣。是言語活動中社會成
員約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
-言語:具體的語言運用,即一次次內容形式不盡相同的具體講話。具有個人
特色。
?言語以語言的存在為先決條件。語言反過來以言語為前提條件。
2.3語境與意義
?什么是語境
-Malinowski最早提出語境(context),用以解釋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并
區分兩類語境:
1.文化語境:即交際雙方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環境,包括話語產生
的整個文化背景。
2.情景語境: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景。
-關于語境的觀點:
1.上下文,能夠補充、更正、說明、否定上下文。
2.發生語言行為的實際情景,說者、聽者、場合、話題以及參與者的
主觀因素。
3.某個社團的社會文化,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
?弗思將語言作為社會過程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認為意義''不僅與一個特定景象和聲
音的環境相聯系,而且深深根植于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活動中”。
?格爾茲認為,文化是一張意義之網,它由同屬于某個社會文化群體的人們合力編制
完成。只有在意義網絡達到的地方,以及意義內涵共通的世界,聲音和事件才能被
了解,信息才能經由傳達而鑲嵌進共同意義體系。只有共同擁有這張意義之網的人
們,才能了解其中的意義,也能夠互相作用、建構意義。
2.4語言與認知
?薩丕爾―沃爾夫假設
-20c初,FranzBoas提出語言是否塑造文化?
-20C中葉,這一問題經由EdwardSapir&BenjaminWolf討論后,又稱為
Sapir-Wolfhypothesise
-S叩ir認為,真實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人類集團的語言習慣建立起來
的,人在客觀世界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受語言的支配。
-Wolf認為,語言決定使用者的思維。語言間的重要差別引起認知上的差異,
至少與認知上的差異有關,自稱為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relativism
?語言與認知相互作用
一方面,人們怎樣感知和經歷世界受著語言的影響。
-另?方面,語言又帶有不同生活經歷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根據不同文
化發生變化。
2.5語言與文化
?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經驗
Boas觀察來自Kwakiutl部落的客人如何感受紐約生活體驗?(P183)
-描述他對曼哈頓摩天大廈的冷漠態度,“我們蓋房子是一棟接著一棟,你們
是把一棟房子堆積在另?棟房子上”。
-對水族館不屑一顧,“我們把這種魚扔回湖里”。
-站在紐約時代廣場,觀看奇特表演。
-出神地望著飲料和三明治,覺得回到神話故事中。
?語言是一種文化行為方式
-Malinowski提出,語言是“人們的一種行為方式,而非思想的對應符號”。
-Ma認為語言在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他會對著社會的發展并根據特定要求
而進化。語言的性質和使用也反映了社會的具體特性。
?語言反映文化變遷
-CBA(酷斃了)。賢惠(閑東嫌西你最會)。BMW。LKK(老殼殼,老古董)
-ni3demaomitai2ke3ai21e
?語言與文化交流
Kongfu、資訊、作秀、CEO、WTO、ATM、SARS、MBA、Taikongnaut,
?跨文化交流
EdwardHall指出,文化決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達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維方
式、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正是這些在一般情況下十分明顯、習以為常,然而很少
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行為。(P186)
2.6交際民族志
?話語分析。話語分析(discourseanalysis),研究人們實際上講話的方式,尋找非正式
談話的規則或模式。例如,我們在談話中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停頓、打斷,或者類
似于"youknow","uh"等插入語。
,非語言交流(nonverbalcommunication)。面對面交流時,人們不僅使用語言、輔助語
言,而且還運用身體姿勢等非語言交流方式。例如,手勢、面部表情,或者個人空
間。
話語分析案例
在香港舉行的商業人士、英裔北美商人的商務會談中(P189),
?一個中國商人說:“因為現在我們大部分的產品在中國生產,嗯——現在還不能肯定
1997年以前政府過渡時期會有什么樣的表現。還有,從經費考慮,我認為對于電視
廣告問題我們得謹慎一些。因此,我建議我們在萊格高公司作出決定以后再作打算”。
?西方人會說:“我建議我們在萊格高公司作出決定之后再作打算。這是因為從經費考
慮對于電視廣告問題我們應該謹慎一些。另外,現在我們大部分產品在中國生產,
現在還不能肯定政府在1997年以前的過渡時期會有什么樣的表現。”
?東亞人的表達方式
?Y(話題、背景或原因)
?X(說明、主旨或行動建議)
?西方人的表達方式
?X(說明、主旨或行動建議)
?Y(話題、背景或原因)
?話語焦點的不同
?西方人認為話語的開頭最重要。
?亞洲人傾向從話語的后面部分尋找信息。
,話語/交際民族志(ethnographyofspeaking/communication):人類學家研究語言現象時
運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關系研究的傳統流派之一。
?由海姆斯和甘柏茲在1960s初使用的方法,用于分析語言在社會文化聯系中的使用
問題。只有聯系話語表達所涉及的事件或交際事件,才能領會在有關場景中使用的
言語意義。
?海姆斯(D.Hymes)的“交際能力”
?喬姆斯基提出“語言能力”,指說話人一聽話人具有的關于語言的知識。該
知識主要是一種語法知識,人們利用它可以創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
?海姆斯提出“交際能力”,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包括創造出合乎語法句子
的語言能力,還包括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語言能力是組織并規范使用語
言的能力,交際能力是選擇并恰當運用語言的能力。
?甘柏茲(JohnJ.Gumperz)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交際民族志強調與語言交際相關的民俗文化因素。
?研究方法是研究者長期居住一個社區,觀察社區的各個方面,使研究者以本
地人眼光解讀交際代碼系統及其文化意義。
?不僅注重同一族群內部的交際差異,同時也關注不同民族跨文化交際研究。
?交際失敗是文化差異導致的(PI92)?
討論
?如何理解粵語保衛戰?
3鄉村與城市
3.1鄉村人類學
3.1.1小農的鄉村社會
?小農:前工業社會的鄉民、農人,出現于古代文明社會,并延續至今。
?19C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民一農場經營者開始出現。西方國家發展出新的農耕
模式和工業化農場,其特點是高度機械化、資金密集運作,近年來發展為跆國農業
綜合企業。
?鄉村人類學(ruralanthropology)認為,亞非拉的農民生計是以家庭為生產和社會組織
的基本單位。
?家庭成員是主要農耕勞力,盡管有時也雇工。
?生產依賴傳統的簡單工具。
?農民社會是大社會的一部分,共享一套象征系統。他們的行動與觀念可以滿足多種
調試功能,婚禮、喪禮、宗教慶典或收獲祭祀具有象征意義,讓人們度過情緒危機;
同時群眾的儀式參與,使意識形態和信仰得到共鳴,村民的人際關系得到加強。
3.1.2農作與灌溉的人類學
?人工灌溉:將水引到田里、管理澆地和隨后排灌的人工技術或行為系統;
?如何解決水資源的管理?尤其是勞動力合作模式和土地、水的使用權?
?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對中國東南部農業的研究表明,東南地遠離中央集
權的中心,需水利灌溉從事稻作農業,因而福建、廣東擁有發達的宗族組織。
?巴博德(BurtonPasternak)提出,水利系統是否可以促成宗族團結?要依據灌溉的
性質以及土地分布的情形而定,具有地方的多樣性。
?臺灣中社村在嘉南水利系統建成以前,灌溉池塘促進了宗族的團結;
?打鐵村的水利系統卻促進了非血緣間的聯合。
?巴博德認為,邊疆地區不是宗族成因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屏東平原的客家人,在
面對地方族群爭奪土地和水源,以及山地民族的威脅時,也會促成超越親族的聯合。
3.1.3農民本性
,1920S恰亞諾夫(A.V.Chayanov)倡導認識農民和農民社會,并加以改造。
?農民經濟具有獨特體系,遵循自身的邏輯和規則,因此在市場經濟之下仍可以繼續。
?小農經濟理論
-恰亞諾夫對1917年革命前俄國的小農進行研究,提出小農經濟可以解釋一
些傳統農業社會長期停滯的原因。
-小農戶的產品為了滿足家庭自身消費,而不是追求最大利潤。在生產上依靠
農家勞動力,不需要雇傭;
-小農經濟依照一個農戶家庭人口周期的分化,家庭結構決定家庭經濟規模;
-農民的貧富分化不是由商品化引起,而是隨著家庭周期性變動的人口結構一
一勞動者與消費者比例的變化決定。
?中國小農的邊際報酬
-中國近6個世紀以來的持續狀況,農業產出的擴展足以趕上人U的急劇增
長,主要因為勞動超密度投入的“過密化”所致;
-內卷化(involution):黃宗智在研究中國農民社會時,延伸了格爾茨研究印尼
爪哇稻作經濟的發現,即生態的穩定性、內向性、人口快速增長、高密度耕
作情況下邊際報酬收縮的現象稱為“內卷化”。
?邊際效益遞減:在一個地區或行業,當資本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再增加一單位的
資本投入,其效益就會減少。
?沒有發展的增長?
黃宗智認為,中國華北的小農家庭能夠容忍較低的邊際報酬。家庭農場必須
在擁有過量勞動力的情況下運作,這樣相對過剩的勞動力無法或不愿找到農
業外就業的出路時;在極低邊際報酬下工作以滿足家庭消費需要。
3.1.4經濟人類學的設問
?農民社會是個體自私自利(self-interest)的經濟?
?農民社會是社會和政治的經濟?
?農民社會是文化和道德的經濟?
農民社會是自私自利的經濟?
?經濟是有效使用資源獲取和滿足特定目的過程,強調個體利己主義的行為動機,個
人利益的最大化;
?經濟是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滿足物質需求的過程,強調文化和社會系統對個體選擇
的限定;
?布迪厄用慣習(心智或認知結構,人們經山這些結構處理社會世界)批評個體理性
選擇的局限,認為鄉民社會的人們是慣習的選擇。
農民社會是社會和政治的經濟?
,從涂爾干的集體意識到雷德菲爾德的俗民社會(folksociety),?直討論人的社會性存
在?
?社會的個體認同一個群體,理解人們的行為,就需要研究群體的行為規范,探討人
們形成群體和運用權力的方式;
?1940S前,福建福清縣規定六都附近生產的薪柴,不許運出六都以外,白云渡所產
木材才可以運到縣城。鄉族集團限定商業行為的距離不計成本,社會政治裁決經濟?
農民社會是文化和道德的經濟?
?MaxWeber認為,個體道德具有比社會壓力更大的效力。人們在特定地區成長,學
會一套道德訓誡。道德對他們的社會合作能力產生重要影響,既是文化的經濟,又
是道德的經濟;
?經濟、交換、消費并不是按照商品的供需關系,而是注入文化、道德的因素;
?云南西鎮家族企業,依靠人倫關系、鄉土信用獲得民間地下信貸,而不是尋求國家
銀行的貸款。
3.1.5重新認識農民行動
?斯科特。amesScott)《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認為,小農的集體
行動,基本上是防衛性和復原性的,是為了對抗威脅生計的外來壓力,對抗資本主
義市場以及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入侵(2002);
?考察1930s越南義安、河靜的蘇維埃,緬甸的沙耶山起義,總結了動因:
?政府征收稅收的手段以犧牲農民為代價;
?農民失去生存退路;
?“道義經濟"(themoraleconomy)原則,引起農民反抗的最低限度。當政者違背農民
的社會平等觀,對其索要達到無法忍受程度引起義憤。
3.2城市社會
3.2.1世界城市社會
3.2.1.1城市的起源
-水利學說,維持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有行政管理的需要,因而形成城市;
-管制學說,爭奪、戰爭導致戰敗族群歸順強大族群的管制需要;
-貿易理論,遠距離貿易需要組織商品生產、進出口、再分配以及貿易保護的
機構與設施。
3.2.1.2都市化進程的背景
?產業結構變化,由小農經濟轉向工業型經濟,并伴隨著商業和服務業擴展;
?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農民向都市轉移,城市吸納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口,國
家和區域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大;
?都市生活方式增加了組織性、時間觀念和快節奏;
?人際間的血緣關系削弱,地緣和業緣關系增強。
3.2.1.3早期都市研究
?1930S,社會學、人類學利用“社區研究”(communityresearch)對城市社區開展研究;
?林德夫婦(R.S.Lynd&H.M.Lynd)《中鎮》(Middle-town),運用民族志對都市的正
式與非正式結構、社會角色、權力、價值觀作以整體研究;
?華納(W.L.Warner)運用研究澳大利亞土著的方法,招募助手展開民族志調查,出版
《揚基城》;
?懷特(W.F.Whyte)運用“參與觀察”進入波士頓的一個意大利貧民區,研究街頭巷
尾的“街角幫”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以及活動方式,出版《街角社
會》;
?甘斯(H.Gans)在「前UrbanW/kgers中,比較郊外社區與都市生活方式的不同,研
究族群性和非都市社會組織及其關系模式;
?牛博(E.Liebow)研究了華盛頓一個街區下層黑人男性的生活方式,TallyrsCorner:A
StudyofNegroStreetCornerMem。
3.2.1.4歐美農民的進城方式
?英國方式,15C末一19c中葉,圈地運動強制性的勞動轉移,一方面向城鎮非農業
轉移,另一方面向美國移民;
?德國方式,在強烈的文化認同影響下,農業勞動力轉移以家鄉附近的小城間,近鄰
的鄉村流動占主導,單個人的流動居多,群體流動較少:
?法國方式,人口流動慢,過分集中于巴黎。法國城市化早期的新勞動階級保持與鄉
土社會的聯系;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進城農民及其后代融入城市;
?美國方式,1920S—1970S,自由遷移模式,速度快、規模大。
3.2.1.5發展中國家都市研究
?鄉村移民者的適應問題
-鄉民的價值觀、古老的親族和社會關系在都市中如何轉變?
-家庭或家族,鄰居、同事、朋友形成的社會關系,維持集體活力的認同和歸
屬感是鄉民在都市中生存的基礎;
?志愿團體,以認同和生存為慰籍,幫助新的移民則適應城市環境。
?農村來的少數民族,都市中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可進行民族特征、文化適應、文化
中斷、文化變遷的研究。
3.2.1.6都市人類學研究方法
?網絡分析法
-從個人活動追溯全面社會關系的方法;人際關系、群體關系、社會組織關系;
-自我中心分析的一種形式,可以對具體社會的網絡進行歸納和比較;
?情景分析法
-英國人類學家運用該法分析非洲都市的流動性和異質性,以此揭示社會行為
的動機和社會關系的分析方法;
-參加聚會(婚禮)的成員動機進行分析,揭示聚會者的意圖、交往、沖突;
?時間歷史分析法
-研究事件分成多個時段,用時間作為人生歷程和歷史事件的線索;人生山教
育、婚姻、工作、退休構成;社會事件由歷史事件構成;
-生命周期就是一個人一生中形成的生活階段與生活模式。
3.2.2中國都市進程研究
3.2.2.1中國城鄉的連續性
?雷德菲爾德在對墨西哥鄉村社會的研究中,開創了把部落、鄉村、城市和現代化城
市相互貫穿起來進行比較研究的路子.
?1937,拉德克利夫-布朗稱贊雷德菲爾德的“部落一農村一鄉鎮一城市”連環比較
研究為文化研究的范例。
3.2.2中國都市進程研究
?施堅雅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提出區域體系理論,認為不僅大區域具有核心
一邊緣結構,它的每一層次上的區域系統均呈現和大區域的核心一邊緣結構類似的
內部差別。
?每一個區域體系均是一個有聯接點的、有地區范圍而又有內部差異的人類相互作用
體制。
?一個體系處在不斷有規律的運用之中,包括商品、服務、貨幣、信息的流動。
?3.2.2.2推拉理論
?鎮和市處于一個體系的中心,起著連接和整合時空中人類的活動。
?推拉理論(pushandpulltheory)
研究人口遷移和城鄉移民的基本理論。它認為在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人口之
所以遷移、是因為人們通過遷移可以改善生活條件。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條件改善的因
素就成為拉力,流出地中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就成為推力。
?“推拉失效”,戶籍制度
322.3中國的農民進城
行政主導型的農轉工。計劃經濟體制下,安置因建設征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城工作的一種
制度。
2.農轉居
-已取得城市戶籍身份機關干部、知識分子、工人等的配偶或其他直系親屬經
批準由農業戶籍轉為非農業戶籍;
-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轉為非農業戶口。
3.個體主導型的農民工
3.2.2.4都市階層與族群
?移民階層
基本假設:城市對于新來者是一種新的社會環境,而一個新來者面臨新的環境、制度和行為,
需在一個不相同的社會中尋找工作和住處。
?移民階層適應
-尋求適應策略,主要通過親屬關系等擴大社會聯系:
-描述移民在城市新社區組織和結構模式的轉變;
-描述在異質性都市形成的新認同問題。
-都市族群
-族群構成的因素,文化、政治、經濟、人口、地理位置、歷史;
-群體凝聚力與行業壟斷地位;
-政治操控與族群資源動員;
-群體的邊界。
4婚姻與家庭
4.1婚姻的定義與功能
?婚姻組建兩個個體、兩個群體之間的聯系,主要功能是創建新的社會關系、家庭(配
偶與姻親),為重要的性、經濟和教育活動提供基礎(LindaStone,1997)。
?性規則;
?經濟合作;
?兒童教育;父母、村莊的長者、親屬以及教師
4.2婚姻的形式
?婚姻標志著兩個群體之間的聯系和行為規范,因而反映了基本的文化規則。
,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arrangedmarriagesversuslovemarriages):文化如何定義自我?
,單配偶制與多配偶制(monogamyvspolygamy);?夫多妻(polygyny)與一妻多夫
(polyandry)o
4.3作為交換的婚姻
?一種看待婚姻的途徑,將婚姻視為兩個親屬群體之間的交換。
,彩禮與嫁妝(bridewealthanddowry);
,服役婚(brideservice);
?相互平衡的婚姻交換。
4.4婚姻規則
?族外婚與族內婚(exogamyandendogamy)o族外婚禁止同一社會群體內部的人結婚
(中國的同姓不婚);族內婚規定婚姻必須發生在群體內部(印度的種姓,美國的同
類婚homogamy);
?亂倫禁忌(incestprohibitions):近親繁殖存在生理上的弊端;亂倫禁忌是本能嫌惡的
反映;有利于家庭間、氏族間建立聯盟;防止角色沖突;
?SigmundFreud認為,一起長大的孩子相互吸引,所以禁止他們結婚;
?EdwardWestmarck強調長期生活在一起會使人性欲冷淡,因而養成一種回避的習慣:
,MelfordE.Spiro(1958)研究了以色列的集體農莊,發現人們不鼓勵在同儂莊長
大的孩子結婚,這種情況也很少發生,將其歸因于性冷淡;
?ArthurWolf(1995)在中國臺北的研究中,也發現密友之間缺乏興趣,認為生命中
的早期交往阻礙了性吸引。
,表親婚(cousinmarriages)。交叉表親婚(cross-cousinmarriages),兄妹孩子之間的婚姻
(中國的姑舅親);平行表親婚(parallelcousinmarriages),兄弟的孩子,或姐妹的孩
子之間的婚姻(主要存在于阿拉伯人社會中);
?社會性的修復:如果沒有男性傳承人怎么辦?如何保持世襲傳承?
,叔接嫂(levirate);
,女性丈夫;鬼婚(Nuer);
4.5居住模式(postmaritalresidencepatterns)
?婚后居住模式是繼嗣規則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
?新居制:與夫婦雙方的親屬分開單獨居住;
?雙邊居:輪流與丈夫和妻子的親屬居住;
?從父居:同丈夫的父母居住;
?從母居:同妻子的母親居住;
?從舅居:同丈夫的母親的兄弟居住:
?從姑居:同妻子的父親的姐妹居住;
?從妻居:同妻子的親屬居住;
,從夫居:同丈夫的親屬居住;
5巫術、宗教與儀式
?所有文化都含有超自然觀念,都具有與超自然進行溝通的途徑;
?超自然事物:神、靈魂、鬼等;
?超自然的權力,也有相應的儀式幫助人們度過特殊時刻,尤其是生命周期中的重要
時刻(出生、成年、結婚與死亡)。
5.1什么是宗教
?廣義的宗教:所有的信仰形式。
?EdwardTylor:宗教是對精神存在的信仰,是人類理解他們的經驗及生活于其間世界
的一種努力。
?JoachimWach&PaulTillich:信仰系統、儀式活動和組織性關系,其目的是處理人
生面對的終極關懷問題,例如可能會破壞人類社會關系的現實威脅,死亡、不公正
的遭遇、挫折、戰爭;教義用以應對實際經驗的矛盾。
?CliffordGeertz:宗教就是“一個象征體系;其目的是確立人類強有力的、普遍的、
恒久情緒與動機;其建立方式是系統闡述關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觀念;給這些觀念披
上實在性的外衣;使得這些情緒和動機仿佛具有獨特的真實性”。
?恩伯夫婦:宗教就是與超自然相關的任何一整套態度、信念和習俗。
5.2宗教的分類
,制度化宗教(institutionalreligion):具有嚴格的宗教組織、成員、儀式、經典和體系
化的宗教類型,宗教事務與日常生活分開;
?分散性宗教(diffusedreligion):信仰活動擴散到日常生活中,沒有嚴格的宗教組織、
經典、體系化和教義。
?“在中國社會中,宗教不明顯甚至難以被觀察到,不像在許多其他文化傳統中(如
歐洲或是阿拉伯文化),宗教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因素存在。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宗
教角色在中國社會的這種不顯著性,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分散性宗教占主導地位以及
制度性宗教的相對弱勢來解釋”(楊慶壁,《中國社會中的宗教》P268)。
?“分散性宗教在社會生活的所有主要層面廣為流行,維系著社會制度的穩定;而制
度性宗教雖然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組織性的力量,在整個中國社會系統中
不能成為強有力的結構性因素”(楊慶氈,《中國社會中的宗教》P270)。
5.3宗教的起源
?早期的人類學家致力于描述和解釋宗教行為。如果宗教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那
么就應當有一致的理論來說明。
,19世紀歐洲學術的一項重要進展,JamesFrazer的《金枝》(TheGoldenBough)
,JamesFrazer旨在解決發生于意大利Nemi湖畔Sacredgrove的儀式。
?“內米的圣林中有一棵大樹,無論白天黑夜,每時每刻,都可看到一個令人毛骨悚
然的身影,在它周圍獨自徘徊。他是個祭師又是個謀殺者。他手持一柄出鞘的劍,
不停地巡視著四周,像是在時刻提防著敵人的襲擊,而他要搜尋的那個人遲早要殺
死他并取代他的祭師職位。
?而這就是這兒圣殿的規定:一個祭司職位的候補者只有殺死祭師以后才能接替祭師
的職位,直到他自己又被另一個更強或更狡詐的人殺死為止”(弗雷澤《金枝》,中
譯本,徐育新等譯,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第2頁。)
?Frazer的目的不只在于說明這一歐洲古俗,而是將其放到泛文化的背景之上,”如果
我們能夠指出像Nemi承襲祭司職位那樣野蠻的習俗在別處也存在;如果我們能夠
發現導致這種習俗的動機;如果我們能夠證實這些動機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廣泛地甚
至普遍地起作用,且在各種不同環境中形成了具體相異總體相同的習俗;
?最后,如果我們還能夠說明這些動機連同它們所派生的習俗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確實
還活動著,那么,我們就完全可以斷定在更遠古時代,正是這些同樣的動機誕生了
Nemi的祭司職位承襲的習俗”(弗雷澤《金枝》,中譯本,徐育新等譯,大眾文藝出
版社,1998,第3頁。)
?宗教活動理論強調社會或者個體。
,EmileDurkheim在TheElementaryFormsofReligious入價(1912)中,強調集體表象(the
collectiverepresentations)(如今我們叫做文化)提出宗教儀式實際上就是社會本身,
即道德共同體的戲劇化(dramatization)。
?緩解個體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所承受的焦慮,例如加入儀式。
?從總體上說,宗教和宗教儀式對于個體和社會起到了多重功能。
5.3.1巫術、科學與宗教
?JamesFrazer認為,巫術與科學在認識世界方面是相似的,兩者都認為時間的演替完
全有規律可循,可以準確地預見到。
?Malinowski提出,民眾的知識分為兩個范疇:自然知識與超自然知識。巫術與宗教
屬于超自然知識,用于控制危險的、反常的、不確定的事物,是解除憂慮的有效方
法。
?MichaelF.Brown重新考慮了巫術、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界限,講述了秘魯東北部亞馬
遜熱帶雨林中Aguaruna女性飼養雞雛時哼唱的一首歌曲(1997)。
?這首歌曲似乎是巫術,它呼喚一種特殊的靈魂使雞雛長大。一邊唱歌時,?邊用一
種叫做浮萍的水生植物葉子喂雞雛。Brown指出,浮萍的葉子有利于家禽的生長。
這里的“巫術”看起來更“科學”。
?Brown認為,嚴格區分巫術與科學是錯誤的,它通常是因為我們的無知。
5.3.2交感巫術(sympatheticmagic)
,相似律(thelawofsimilarity)------"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通過模仿可以實現想做
的事;基于相似律的巫術稱為“順勢巫術”,或“模擬巫術”;例如,摧毀對方的姓
名或畫像等。
?小兒常常落井,為避災,常做一偶人代替小兒投入井中,這種行為稱作破災破煞。
,接觸律(thelawofcontagion)------"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后還會繼續
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基于接觸律的巫術稱為“接觸巫術”;例如,接觸大樹會長青,
對對方指甲、頭發施加巫術會挫敗對方。
?在涼山彝族,奴隸主發現奴隸逃走,除派人尋找外,還要請巫師施行巫術,方法是
把奴隸丟下的破衣片招來,放在石磨內磨,由于布片不易磨下來,便認為奴隸也必
然在山間轉來轉去,找不到逃生的路;奴隸為能逃出虎口,也以巫術對抗,一般在
逃走時,背一小扇石磨,頂在頭上,這樣奴隸主磨的布片就會很快掉下來,自己也
能逃跑成功。
PaulRozin&CarolNemeroff近期的巫術研究
?他們認為,交感巫術的規律也許是普遍的信仰,或者是思維的規律。他們相信,在
美國文化中這些規律是決策的重要因素。
5.4神圣的力量
,萬物有靈論/泛靈信仰(animism),
?是對超自然存在物最普遍的一種信仰形式,這種信仰認為各種精靈使自然有
了生命;將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
?泰勒(EdwardTylor)提出animism,認為萬物有靈論是宗教的最小定義,是多
神教(polytheism)和一神教(monotheism)的基礎;
?泛生信仰,馬雷特(RobertMarett)將非人格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稱為泛生信仰
(animatism),例如美拉尼西亞人mana。
?婆羅洲的一個族群相信稻子有靈魂,舉行宴會留住靈魂以防莊稼歉收;
?一個亞洲北部的族群殺了一頭熊后,剝掉熊皮,其中的一個人穿上熊皮,其他人圍
著他跳舞,唱歌說這頭熊是俄國人殺的,與他們沒有關系。
5.4.1馬那
?超自然力量往往被視為人格化力量,但事實不一定如此,馬那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馬雷特稱這種非人力量的觀念為泛生論(animatism)。
?馬那遠非人格化的力量,它極端抽象,是感覺不到的一種力量。在一定情況下,馬
那=美德、聲譽、權威、好運、感化、運氣。
?美拉尼西亞人認為,馬那是一切物體所固有的一種力量。馬那本身無形,但是可以
顯現出來。
?他們認為,一個人在戰斗中取勝,是因為護身符所包含的馬那在起作用;一個擅長
耕種的農民,仍要依靠馬那獲得豐收,所以要在田間造一個祭壇。
5.4.2禁忌
?Taboo是波利尼西亞人用來表達馬那危險的一個詞匯,
?原初意義為一件事物因為有如此多的馬那或者超自然的力量而被禁止,如今廣泛應
用于被禁止的事物。
?夏威夷某些沖浪的海灘就是禁忌,只為那些擁有眾多馬那的首領保留:
?最高的皇族也擁有許多危險的馬那,只有與擁有同樣多馬那的自己的姐妹結婚才是
安全的;
5.4.3圖騰(totems)
?"totem”來源于北美東部阿爾岡琴語系(Algonquian):
?原意為在人與自然之間起到神秘聯系的親屬(relative),
?通常用來指美國西北海岸的圖騰柱(totempoles)。
?圖騰是特定部族鐘愛的精靈,他們相信精靈守護著他們,從不捕殺、食用認為是那
種形態的動物;
?圖騰是特定的符號,以區別氏族;
?圖騰是加上某些特點的拜物教;
?圖騰多為動物,而圖騰動物憑它的血有神性。通過獻祭儀式,人與圖騰神之間就構
成了聯系;
?Frazer認為,圖騰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崇拜的物體。他們相信自己與它們之中的
任何一個都維持著極為密切而特殊的關系。個人與圖騰之間是一種自然利益的結合:
圖騰保護人們;人們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示對圖騰的崇敬。圖騰分為三類:
?部落圖騰;
?性圖騰;
?個人圖騰;
?Durkheim認為,圖騰是氏族的象征,氏族成員憑借圖騰可以辨認自己的團體,是團
體一體化的反映,同時又是團體存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租賃公寓轉租合同協議書
- 2025合同解除補償協議書
- 2024-2025學年度湖南省株洲世紀星高級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 景德鎮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理試題
- 25年一月份全屋隔音棉驗收補充協議
- 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課件(統編版2024)
- 助殘委托服務協議
- 幼兒園常見事故預防和處理
- 李努生:對加強廉政建設的思考
- 2025安全巡查員技能提升合同模板
- 美國地圖高清中文版
- 金屬監督監理實施細則
- 不銹鋼304焊接工藝評定報告PQR(全氬弧)
- 正確認識汽車太陽膜課件
- 工程建筑給排水外文文獻翻譯1
- 曲線上梁的平分中矢坐標計算方法解讀
- DB4201∕T 646-2021 軌道交通工程運營期結構監測技術規程
- 200句話搞定上海中考單詞(精華版)
- 船舶輔鍋爐的自動控制系統分析
- 第三章第四節2--厚壁圓筒-應力
- 建設工程監理費計算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