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消除瘧疾工作技術規范樣本_第1頁
河南省消除瘧疾工作技術規范樣本_第2頁
河南省消除瘧疾工作技術規范樣本_第3頁
河南省消除瘧疾工作技術規范樣本_第4頁
河南省消除瘧疾工作技術規范樣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消除瘧疾業務工作規范目錄第一章機構、人員及職責第二章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第三章病例診療和疫情匯報第四章病例診療及預防第五章殺蟲劑室內滯留噴灑第六章殺蟲劑浸泡蚊帳第七章流行及防治現實狀況調查第八章媒介按蚊調查第九章疫點調查和處理第十章監測第十一章相關突發事件處理第十二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第十三章人員培訓第十四章資料搜集和管理第十五章督導附錄:《瘧疾診療標準》第一章機構、人員及職責一、機構(一)省級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設原蟲病研究室。(二)市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寄生蟲病防治科。(三)縣級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寄、地科。(四)鄉級鄉(鎮)衛生院應設防保組。(五)村級行政村應設村衛生所(室)。(六)各醫療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設預防保健科(室)。二、人員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鄉防保組織和村衛生所等,全部要依據消除瘧疾工作進程,結合本行政區域服務人口、服務面積和地理條件等,合理配置對應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三、職責(一)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依據《河南省消除瘧疾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河南省消除瘧疾實施方案》要求,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年度具體工作方案和預算計劃。2.依據行動計劃和全球基金國家策略瘧疾項目(以下簡稱:NSA項目)要求,制訂適合全省消除瘧疾技術方案,并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提供技術指導,進行督導和評價。3.依據全省診療病人需要,向相關部門提出抗瘧藥種類、數量計劃。4.根據行動計劃和NSA項目要求,對一、二類縣督導消除瘧疾中各項方法落實,組織開展瘧疾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和疫點處理,對消除瘧疾形勢進行分析、評價和反饋。5.組織、指導國家級和省級瘧疾監測點監測工作。6.參與和指導瘧疾突發疫情調查和控制,和其它和瘧疾預防控制活動相關重大突發事件處理工作。7.根據行動計劃和NSA項目要求,組織開展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活動,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對相關部門和基層開展健康促進、健康教育活動提供技術指導。8.組織編寫培訓教材,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開展學術活動和信息交流,引進和推廣優異技術。9.負責搜集相關資料,項目報表上報,完善財務和物質管理,總結消除瘧疾工作經驗和問題,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家項目辦匯報工作倩情況,提出改善提議。(二)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依據行動計劃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本轄區消除瘧疾工作計劃,提出工作經費預算。2.組織、指導消除瘧疾工作和NSA項目標實施,做好檢驗、督導工作。3.指導和參與一、二類縣消除瘧疾工作中方法落實、組織開展瘧疾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和疫點處理,對消除瘧疾工作形勢進行分析評價。4.指導和參與設在本轄區內國家級或省級瘧疾監測點監測工作。5.參與突發疫情和相關突發事件調查和處理。6.組織、指導開展健康促進、健康教育活動,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7.搜集消除瘧疾工作相關資料,加強調查研究,總結消除瘧疾工作經驗和問題,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提出改善工作提議。(三)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依據上級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NSA項目要求,提出落實、實施具體工作意見和經費預算。2.組織實施行動計劃中和NSA項目標各項方法,定時檢驗、督導和反饋方法落實情況,并對方法效果進行評價。3.領、發和管理抗瘧藥及診療器材、試劑等。4.組織開展瘧疾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和疫點處理,并立即分析、匯報疫情形勢。對鄉、村級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5.幫助并參與設在本轄區內國家級或省級瘧疾監測點監測工作。6.組織、參與突發疫情和相關突發事件發覺、匯報及調查和處理工作。7.指導全轄區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工作,中心鏡檢站定時抽查一定數量陰性血片和陽性血片,嚴格控制血檢質量。并對鏡檢人員進行培訓。8.開展消除瘧疾健康促進、健康教育活動。9.搜集和消除瘧疾相關資料。做好報表上報,財務和物資管理和使用。10.定時向上級匯報消除瘧疾工作實施情況。(四)鄉(鎮)防保組1.依據上級要求,組織實施各項消除瘧疾工作,確保各項方法全方面落實。2.搜集、登記、上報和訂正瘧疾疫情。3.做好抗瘧藥、項目款及物資領取、使用和管理。4.對全部病例要經過化驗室明確診療,監督病例規范診療,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和疫點處理。5.督促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工作,并做好血檢登記,按時上報相關材料。6.立即發覺、匯報突發疫情和相關突發事件,并幫助和參與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突發疫情和相關突發事件調查和處理。7.配合和參與上級在當地開展專題調查、研究、關鍵監測等工作。8.開展消除瘧疾工作中健康促進、健康教育活動。對村級衛生人員進行培訓。9.搜集和消除瘧疾相關基礎資料。(五)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開展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工作,立即發覺、診療瘧疾病例。2.對全部確診病例,均要做好登記,填寫傳染病匯報卡,按《中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要求,農村在二十四小時內、城市在12小時內上報到轄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3.對全部病例要經過化驗室明確診療,并進行立即、規范診療。4.對病例診療過程中藥品毒、副反應采取對應處理方法。5.發覺突發疫情或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立即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并配合、參與突發疫情或相關突發事件調查和處理。7.配合、參與相關督導檢驗、專題調查、關鍵監測工作。8.開展健康教育和相關咨詢活動。9.幫助搜集和消除瘧疾相關基礎資料。(六)村衛生所及個體醫生1.對瘧疾病例進行主動、被動偵查,對發覺血檢對象,采血制片送鏡檢站,或介紹患者到有鏡檢條件當地衛生機構檢驗瘧原蟲。2.對全部病例要經過化驗室明確診療。3.立即規范診療瘧疾病例,并立即匯報疫情。4.組織落實個案病例調查、疫點處理、休止期診療、滅蚊等各項控制方法實施。5.立即發覺和匯報突發疫情和相關突發事件。6.搜集、保管和消除瘧疾相關工作資料。第二章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一、目標經過對發燒病人顯微鏡血檢瘧原蟲,實施病例偵查,立即發覺病人,并以帶蟲發病率評價流行動態和評價消除瘧疾工作真實性。二、血檢方法(一)鏡檢工作程序1.采血對象:臨床診療為瘧疾、疑似瘧疾和不明原因發燒病人(簡稱三熱病人)。2.化驗單:臨床醫師開具化驗單,叮囑患者到化驗室血檢。3.登記:鏡檢人員對血檢對象根據登記本要求進行登記。4.采血消毒部位:用75%乙醇對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多在手指末端,也可在耳垂采血。5.采血方法:消毒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被檢者手指尖稍下方或輕輕捻轉耳垂邊緣,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針,快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協同擠出血滴。6.血膜制作:取清洗過玻片2張,1張做載片,1張做推片,要求推片一側邊緣光滑,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夾持推片中部,用推片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該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將左下角血液涂于載片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劃圈涂成直徑為0.8cm圓形厚血膜(厚血膜厚度以一個油鏡視野內可見到5~10個白細胞為宜)。用干棉球抹凈角上血漬,然后將推片下緣平抵載玻片中線,當血液在載玻片和推片之間向兩側擴展至約2cm寬時,使兩玻片保持25°角,從右向左快速向前推成舌狀薄血膜。推制時速度要均勻,血滴大小,推片和載片之間夾角大小和推片速度快慢等全部可影響血膜厚薄。制成薄血膜應在玻片上形成一層平鋪血細胞,細胞之間相互接觸而不相互重合。7.血膜染色前保留和處理: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鉛筆將受檢者號碼寫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對厚血膜進行溶血處理,但新制作厚血膜干后可直接染色。未處理血膜放置時間,夏天不宜超出48小時,冬天不宜超出72小時。8.吉氏染色:取PH7.0~7.2緩沖液或蒸餾水2ml,加入吉氏染液2滴,混合均勻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鐘,然后水洗、晾干。9.鏡檢:在后血膜上先滴香柏油一滴,用油鏡(100×)鏡檢。鏡檢應從厚血膜上沿開始,從上而下,從左至右,再由右至左,往返一行接一行,一個視野接一個視野按次序地查完整個血膜。在厚血膜中要依據瘧原蟲核、胞漿、瘧色素三個條件判別是否為瘧原蟲。看完血片后,要立即登記,若為陽性,應立即按血片編號登記原蟲種、期、以防差錯。10.瘧原蟲計數(1)定量計數:用厚血膜每個視野中所觀察到瘧原蟲平均數可粗略地估量出瘧原蟲密度。這種方法簡便,缺點是計數瘧原蟲數受血膜厚度影響,在流行病學上不宜用作定量分析。中國常見此方法將密度分為6級:①厚血膜查見瘧原蟲數在10個以內,統計實際數字;②血膜查見瘧原蟲數在10個以上,但平均每個視野不到1個蟲,統計“少”;③100個視野中查見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1~5個,統計“+”;④100個視野中查見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6~10個,統計“++”;⑤100個視野中查見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11~100個,統計“+++”;⑥100個視野中查見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100個以上,統計“++++”。(2)厚血膜瘧原蟲計數:在制作厚血膜同時,計數每μl血中白細胞數。然后鏡檢厚血膜,計數每個視野中瘧原蟲數和白細胞數,通常情況下計數200個以上白細胞即可,密度很低時計數1000個。用下式算出瘧原蟲密度。瘧原蟲數÷白細胞數×每μl血中白細胞數=瘧原蟲數/μl血。假如無法進行白細胞計數,則以6000個白細胞/μl血計算。(3)薄血膜瘧原蟲計數:在涂制薄血膜同時,計數每μl血液中紅細胞數,也可按男性500萬個/μl、女性按450萬個/μl血計算。鏡檢薄血膜,算出紅細胞瘧原蟲感染率,然后按下式算出瘧原蟲密度。紅細胞瘧原蟲感染率×紅細胞數/μl血=瘧原蟲數/μl血假如瘧原蟲密度較高,檢驗1000個紅細胞即可,但瘧原蟲密度低時,則應檢驗更多紅細胞。可按公式N=45.5×(I-P)÷P確定需檢驗紅細胞數。式中N為需要檢驗紅細胞數,P為1萬個紅細胞中瘧原蟲數,I為血樣單位(以1萬個紅細胞計算),45.5為常數。另外,血膜不一樣區域視野中紅細胞瘧原蟲感染率有較大差異,通常血膜后端和邊緣部瘧原蟲密度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鏡檢時不宜只檢驗一個角落,應順玻片橫軸檢驗。鏡檢時,應該統計下所觀察到多種瘧原蟲,不要籠統地記作混合感染。11.陽性病人2小時內報給防保人員。陽性和陰性血片全部要保留備查。(二)鏡檢工作管理及要求1.縣級中心鏡檢站,每個月底負責血檢登記本、全部陽性血片和陰性血片搜集和統計,并復檢全部陽性血片及抽查5%陰性血片。同時負責血檢登記本、染色劑、二甲苯、甲醇和潔凈玻片發放和鏡檢器材養護。立即掌握工作進度,發覺問題立即糾正。2.鄉級以上衛生機構鏡檢站,不要漏檢上述血檢對象。血片制作、染色要嚴格根據工作程序要求實施。每個月30日將血檢登記本、陽性血片和陰性血片一起交縣級中心鏡檢站歸檔、復檢和抽查。同時領取下月所需潔凈玻片及其它用具。3.各鏡檢站要做到當日采血,當日染,當日鏡檢,立即報結果。接診后要隨時在血檢登記本上登記,統一編號,登記項目齊全。避免過后補登而造成一個字跡不良后果。(三)快速診療試條鏡檢站在有條件時也可采取快速診療試條(RDT)進行輔助檢測。RDT檢測陽性者,須采集并保留血片備查。1.操作方法:用一次性采血針在耳垂或手指末端采血,吸收10μl血,加至測試條上,再加1滴試劑A(含溶血緩沖液和膠體金標識特異性抗體),待吸干后,加1滴試劑B(洗滌緩沖液),直至吸干。不一樣試劑盒按該產品說明書操作。2.結果判定:試紙條上方出現一條不連貫紅色條帶,為質控條帶,表示操作規范;另外,無線性條帶為陰性;可見線性條帶比質控條帶顏色淺為+;可見線性條帶顏色同質控條帶為++;可見線性條帶顏色比質控條帶略深為+++;可見線性條帶顏色深于質控條帶為++++。第三章病例診療和疫情匯報一、目標立即、正確診療瘧疾病例,快速診療、解除病人疾苦和降低傳輸,并依據疫情匯報,分析流行動態,制訂對策,不停加緊消除瘧疾進程。二、病例診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根據《瘧疾診療標準(WS-259-)》進行瘧疾病例診療。關鍵依據:(一)流行病學史曾于瘧疾傳輸季節在瘧疾流行區住宿、夜間停留或近二周內有輸血史。(二)臨床表現經典臨床表現呈周期性發作,天天或隔天或隔兩天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發冷、發燒、出汗等癥狀。發作數次后可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癥病例出現昏迷等癥狀。(三)假定性診療用抗瘧藥作假定性診療,3天內癥狀得到控制。(四)試驗室檢驗顯微鏡檢驗血涂片查見瘧原蟲。瘧原蟲抗原檢測陽性。其它詳見《瘧疾診療標準(WS-259-)》。(五)病例確診后種類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卵形瘧。(六)其它尚不含有顯微鏡檢驗瘧原蟲或快速診療試劑條條件單位,初步診療為疑似瘧疾病例者,可采制血片就近送往或介紹病人到有條件單位經試驗室檢驗確診。也可經過假定診療結果給確診或排除。二、匯報(一)匯報時限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參與消除瘧疾工作人員,發覺瘧疾病例時,城鎮于12小時內,農村于二十四小時內應經過網絡上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匯報后應立即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二)病例分類匯報1.凡依據試驗室檢驗間日瘧、惡性瘧病例,按間日瘧、惡性瘧匯報。2.疑似病例經假定性診療后確診者,應依據臨床表現分為間日瘧、惡性瘧病例匯報。3.對非洲回歸人員,在原蟲形態上一時無法分清間日瘧、惡性瘧者,可先按惡性瘧病例匯報。消除瘧疾后期應送血樣進行基因分型確診。4.混合感染病例,按1例病人匯報;種類按通常認為臨床癥狀較重者匯報,如惡性瘧原蟲和間日瘧原蟲混合感染,按惡性瘧病例匯報。三、質量控制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個體醫生,要掌握瘧疾診療標準和疫情匯報相關法規,正確診療和立即匯報病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定時檢驗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個體醫生對病例診療、登記和匯報立即、正確情況。第四章病例診療一、目標經過對病例進行規范抗瘧診療,肅清病人體內瘧原蟲而治愈病人,降低再燃和復發率;降低和遏制瘧原蟲對抗瘧藥產生耐藥性和耐藥程度;消除傳染源,控制傳輸,鞏固消除瘧疾結果。二、瘧疾規范診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對發覺瘧疾病例均應根據衛生部下發《抗瘧藥使用標準和用藥方案》進行診療。(一)間日瘧診療氯喹:口服總劑量1200mg。第1天600mg,頓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mg;第2、3天各服1次,每次300mg。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從服用氯喹第1天起,同時服用伯氨喹,天天1次,每次22.5mg,連服8天。(二)間日瘧休止期根治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天天1次,每次22.5mg,連服8天。(三)預防服藥(選擇以下一個)1.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每個月1次,睡前服。2.氯喹:每次服300mg,每7~10天服1次。3.氯喹總劑量基質1200mg,第1天服600mg,第2、3天各服300mg;伯氨喹總劑量基質120mg,天天服30mg。(四)疑似瘧疾病例假定性診療氯喹總量600mg頓服或兩次分服,每次300mg,間隔6~8小時。(五)輸入性惡性瘧診療依據惡性瘧原蟲對抗瘧藥敏感情況,選擇以下一個療法進行診療,但采取任何一個療法后,均須加服伯氨喹總量45mg(成人),天天頓服22.5mg,連服2天。1.非重癥惡性瘧診療(1)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口服總劑量8片(每片含雙氫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劑2片,首劑后6~8小時、二十四小時、32小時各服2片。(2)蒿甲醚注射劑:肌注每次80mg,連續7日,首劑加倍。(3)復方蒿甲醚:成人總量16片(每片含蒿甲醚20mg和本芴醇120mg),每次服4片,第1天服2次,第2、3天各服1次。(4)雙氫青蒿素加咯萘啶:成人總量雙氫青蒿素300mg、咯萘啶800mg,天天1次口服雙氫青蒿素150mg、咯萘啶400mg,連服2天。2.重癥惡性瘧診療(1)蒿甲醚注射劑:肌注每次80mg,連續7日,首劑加倍。病情嚴重時,首劑給藥后可每4~6小時肌注1次,每次肌注80mg,直至患者清醒后改每日肌注1次。(2)青蒿琥酯注射劑:靜脈注射每次60mg,連續7日,首劑加倍。病情嚴重時,首劑給藥后可每4~6小時靜脈注射1次,每次推注60mg,直至患者清醒后改每日肌注1次。(六)注意事項危重病例,優先采取青蒿琥酯靜脈推注,并加強對癥診療和支持療法。增加注射次數時,應在增加注射前采血鏡檢并計數原蟲密度,標準上患者清醒后應停止增加注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人群,應在醫務人員監護下服用伯氨喹。孕婦、1歲以下嬰兒、有溶血史者或其家眷中有溶血史者應禁用伯氨喹。(七)年紀組服藥劑量1歲以下服成人劑量1/8~1/10;1~3歲服成人劑量1/4~1/6;4~6歲服成人劑量1/3;7~12歲服成人劑量1/2;13~15歲服成人劑量3/4;16歲及以上服成人劑量。三、常見抗瘧藥中毒處理(一)通常標準服用過量抗瘧藥中毒時,應立即停藥,皮下注射鹽酸阿樸嗎啡5mg催吐;用高錳酸鉀溶液或溫開水洗胃,至洗出液變清為止,并灌注適量導瀉劑,盡可能排盡藥品;臥床休息,多飲糖水或靜脈滴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并加強護理。(二)氯喹中毒口服氯喹中毒時,約在服藥后1小時內出現頭昏、心跳、氣短、臉色蒼白、發紺、出冷汗、說話困難、失語、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中毒癥狀。體檢可見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心音微弱、心律不齊、心率減慢以至停搏。對氯喹急性中毒現在尚無特效解毒劑,可酌情采取以下方法對癥處理。1.用異丙腎上腺素1~2mg,溶于5%葡萄糖250~500ml溶液中,靜脈滴注或舌下含10mg,每2~4小時1次。2.用阿托品0.5~1mg皮下注射,必需時2小時反復應用。嚴重時可用1~2mg溶于10%~2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脈注射,每0.5~1小時注射1次,連給2~3次。3.如出現心房纖維顫動,可靜脈注射鹽酸普魯卡因胺和氯化鉀,注射時需注意患者血壓。4.用氫化可松10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5.心音消失,立即進行心臟復蘇術。6.對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者,應立即使用人工起搏器。7.人工呼吸、給氧和其它對癥診療方法可酌情應用。(三)伯氨喹中毒伯氨喹可引發嚴重毒性反應,如變性血紅蛋白血癥、急性溶血。伯氨喹對骨髓有抑制作用,可引發嗜中性粒細胞降低。伯氨喹和乙胺嘧啶適用,也會增加毒性。處理方法以下:1.嚴重發紺或伴有頭昏、胸悶、心悸及呼吸急促等缺氧癥狀時,應立即停藥,以美藍(亞甲藍)1~2mg/kg體重,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靜脈緩慢注入。也可口服美藍,天天服150~300mg,小兒每歲服10mg。2.出現血紅蛋白尿時,應立即停藥,靜臥,氫化可松100~300m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4~6小時1次,減輕溶血和改善微循環。如溶血嚴重,必需輸血。3.補液,堿化尿液和預防腎功效衰竭,并給足量維生素C等。四、質量控制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個體醫生和相關人員,要熟練掌握瘧疾病例抗瘧診療及其毒、副反應處理方法,規范診療多種瘧疾病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定時檢驗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個體醫生對病例診療立即、規范情況。第五章殺蟲劑室內滯留噴灑一、目標殺滅以室內吸血或棲息為主媒介按蚊,來降低媒介按蚊密度,控制局部疫點,降低發病率。二、準備(一)測定不一樣墻面吸水率將噴霧器內裝入一定量水,均勻地噴灑在預先劃好一定面積內墻面,使其達成濕而不步驟度。將噴霧器內剩下水倒出計量,用原水量減去余水量,再除以噴灑面積,即得出該墻面單位面積吸水率。通常瓷磚、玻璃表面吸水量為25~50ml/m2,油漆、涂料表面吸水量為50~75ml/m2,石灰面75~100ml/m2,水泥面100~150ml/m2。計算公式墻面吸水率(ml/m2)=(原水量-余水量)÷噴灑面積(二)計算殺蟲劑使用濃度按殺蟲劑使用濃度(%)=使用劑量(g/m2)÷墻面吸水率(ml/m2)×100計算。比如:奮斗吶作滯留噴灑,每m2使用劑量為0.03g,測得墻面吸水率為100ml/m2,則殺蟲劑使用濃度(%)=0.03÷100×100=0.03%。(三)所需殺蟲劑量計算按所需殺蟲劑量(g)=使用濃度(%)÷原藥濃度(%)×配制噴灑液量計算。比如:用奮斗吶噴灑,原藥濃度5%,殺蟲劑使用濃度0.03%,配制噴灑液量為10000ml,則所需殺蟲劑重量為0.03÷5×10000=640(g或ml)。三、噴灑(一)程序1.以居民組為單位,逐戶登記需噴灑房間,并測量噴灑面積。2.移離噴灑房間內靠墻物品,清掃墻面。3.依據不一樣墻面吸水率,在較大容器內配制不一樣類型墻面對應殺蟲劑濃度噴灑液。4.選擇扇形噴頭壓縮式噴霧器。5.按不一樣墻壁在噴霧器中裝入對應墻壁殺蟲劑濃度噴灑液,逐戶、逐房間噴灑,并做好統計。6.自上而下對墻壁均勻噴灑,達成濕而不步驟度,墻面要全部覆蓋。(二)注意事項1.噴灑時室內能夠移動物品盡可能搬至室外,不能移動者應以紙張覆蓋,尤其是食物、衣被等,以免污染。2.櫥柜等表面,標準上應噴灑,但應取得戶主同意。3.全部操作過程應避免對地面、水源等污染。4.噴灑液配置地點要遠離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妥污染地面后,經雨水沖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魚等中毒。5.全部配制噴灑液及清洗器械水均應噴灑到墻面上(包含室外),切勿傾入水源或地面。6.噴灑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作業時穿長袖上衣和長褲,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作業結束后應立即清洗,預防中毒。四、噴灑時間和頻次常規噴灑應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10天內完成,通常每十二個月1次;局部暴發流行時應視控制流行需要隨時進行,第2年則視實際需要確定是否再噴灑。五、質量控制在噴灑期間,要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現場,督導、檢驗工作開展情況。縣(市、區)疾控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為主,抽調人員包村負責噴灑組織、協調和實施,確保噴灑質量。第六章殺蟲劑浸泡蚊帳一、目標經過殺蟲劑浸泡蚊帳,以驅避、殺滅入室吸血媒介按蚊,降低人蚊接觸機會和降低媒介按蚊密度,達成控制局部流行,降低發病率目標。二、準備(一)測定不一樣質地蚊帳吸水率在容器內裝入一定量清水,將干蚊帳浸入,待均勻濕透后擰至濕而不滴程度,以吸水率(ml/m2)=[容器內裝入水量(ml)-量容器內余水(ml)]÷蚊帳面積(m2)計算不一樣質地蚊帳吸水率。(二)計算不一樣質地蚊帳浸泡液殺蟲劑使用濃度計算公式為:殺蟲劑使用濃度(%)=要求浸帳劑量(g/m2)÷吸水率(ml/m2)×100。(三)計算所需殺蟲劑量計算公式為:所需殺蟲劑劑量(g/ml)=浸帳液濃度(%)÷使用殺蟲劑原藥濃度(%)×配制浸帳液量(L/ml)。為了操作方便,應依據以上計算方法,按當地大、中、小蚊帳面積,算出1頂不一樣面積蚊帳所需殺蟲劑原藥量(ml)。這么,在實施1帳1盆浸泡時,即可按蚊帳規格取一定量原藥加入對應量水中即可。(三)召開會議以居民組為單位,召開會議,宣傳部署浸泡蚊帳目標、意義。(三)蚊帳登記以居民組為單位,逐戶登記蚊帳,并同時通知居民清洗蚊帳、曬干備浸。三、浸泡在居民居住較集中地域,先在較大容器內配制不一樣質地蚊帳浸泡液備用。再依據待浸帳質地和面積,盛適量對應質地蚊帳浸泡液于盆中,將帳浸入揉搓,使帳均勻浸濕,達成濕而不步驟度。如若帳未浸透可再加浸泡液,如若浸透后尚留浸泡液,可留于盆中用于下頂蚊帳浸泡,但勿再倒回大容器內。在居民居住分散地域,可一帳一配浸泡液。四、注意事項浸泡后蚊帳,在盆內或掛在陰涼處干后使用。但十二個月內勿清洗。全部操作過程應避免對地面、水源等污染。浸泡液配置地點要遠離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妥污染地面后,經雨水沖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魚等中毒。剩下浸泡液及清洗容器水切勿傾入水源或地面,可刷于門簾或紗窗上。操作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作業時穿長袖上衣和長褲,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作業結束后應立即清洗,預防中毒。對浸泡時因故未浸泡蚊帳,做好掃尾補浸。五、浸帳時間和頻次常規浸帳應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10天內完成,通常每十二個月1次;暴發流行時應視控制流行需要隨時進行,第二年則視實際需要確定是否再行浸泡。六、質量控制各級在浸泡蚊帳期間,要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現場,督導、檢驗工作開展情況。縣(市、區)疾控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為主,抽調人員包村負責浸帳組織、協調和實施,確保浸帳質量。第七章流行及防治現實狀況調查一、目標了解瘧疾流行現實狀況和防治工作開展情況,掌握實際疫情動態和防治工作中微弱步驟,為制訂消除瘧疾階段性計劃、評價防治效果提供依據。二、抽樣方法依據氣侯、地形、原蟲及媒介種類、流行現實狀況等原因,把轄區內分為不一樣區域,在各區域中隨機抽取若干個縣開展調查。被選縣(市、區)依據各鄉流行現實狀況,把各鄉(鎮)分為流行程度高、中、低三個類型,在各類型中隨機抽取若干個村開展調查。依據各行政村流行現實狀況,把各行政村分為流行程度高、中、低三個類型,在各類型中隨機選1~2個自然村開展調查。三、內容及方法(一)流行現實狀況1.瘧史率:對目標人群以瘧疾診療標準為依據,采取逐戶訪問家庭關鍵組員方法,問詢近1年或2年內家庭組員中瘧疾發病情況,并具體統計家庭人數,患者姓名、性別、年紀、發病時間等。2.居民或小學生原蟲率:對居民或小學生采血制厚、薄血膜,吉氏染色鏡檢瘧原蟲,并區分瘧原蟲種類,計算原蟲率和多種瘧原蟲比率。3.居民或小學生瘧疾抗體率:對居民或小學生采制濾紙干血滴,以間接熒光試驗檢測瘧疾抗體及滴度水平,計算瘧疾抗體率及幾何平均滴度。(二)防治方法實施情況1.疫情匯報:對照同期疫情匯報病人名單,調查瘧史病例是否和疫情匯報病例相符,是否有漏報病例,并和上年同期進行比較,計算瘧疾病例疫情匯報率、漏報率和疫情升降。2.病例診療及抗瘧診療情況:對瘧史訪問中發覺瘧史患者,問詢和統計以下情況,了解相關方法實施情況。(1)何處就診和確診。(2)是否血檢瘧原蟲,了解病例血檢率和病原確實診率。(3)發病時間、確診時間、抗瘧診療時間,計算病例診療、診療距發病時間,了解病例診療、診療立即率。(4)服用抗瘧藥種類、數量及天數,了解病例抗瘧診療率及正規診療率。(5)診療結果,了解病例診療效果,計算再燃率及復發率。3.間日瘧病例和/或關鍵人群休治或服藥情況:在瘧史訪問中,對屬于休止期診療或服藥者,了解其是否服藥及服藥種類、數量及天數,了解休治或服藥服藥率及正規服藥率。4.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開展情況:(1)查看鄉(鎮)衛生院內科、兒科等醫生和抽樣村鄉村醫生門診日志,統計初步診療中屬于血檢瘧原蟲對象者,再和鄉衛生院化驗室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登記對照,統計血檢對象血檢率。(2)查看鄉(鎮)衛生院化驗室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登記本,統計血檢人數和曾進行血檢自然村數,以鄉或化驗室負責血檢范圍人口及自然村數為分母,分別計算血檢率和血檢自然村覆蓋率。(3)檢驗鄉(鎮)或化驗室近1個月血片,了解血片制作、染色合格率,并按當初存放陰性和陽性血片數量,各復檢一定百分比(陰性血片不少于50張,陽性血片全部復檢),了解血檢結果符合率。(4)殺蟲劑室內滯留噴灑或浸泡蚊帳滅蚊情況:在實施殺蟲劑室內滯留噴灑或浸泡蚊帳滅蚊地域,應統計被訪居民家庭房間數或蚊帳數及其噴灑數或浸泡數,計算房間噴灑率或蚊帳浸泡率。(5)居民防蚊、滅蚊情況:統計訪問居民中夏秋季室外露宿人數、使用蚊帳人數,安裝門簾及紗窗及室內使用殺蚊劑人數,了解居民防蚊、滅蚊情況。(6)居民瘧防知識知曉情況:向訪問成年居民,提問患瘧疾時有何癥狀?防蚊、滅蚊為何能預防瘧疾?患瘧疾時為何要全程足量服用要求藥品?等問題,依據回復正確是否統計居民瘧防知識知曉率。(7)鄉(鎮)及鄉村醫生瘧防培訓情況:了解鄉(鎮)及鄉村醫生是否經過瘧防知識和技能培訓,并經過回復相關瘧防基礎知識了解其瘧防能力水平。(8)瘧防資料保管情況:了解縣(市、區)鄉(鎮)及鄉村醫生處瘧防資料搜集是否齊全及保管情況。(9)抗瘧藥使用、管理情況:檢驗縣(市、區)鄉(鎮)及鄉村醫生抗瘧藥領、發及使用是否有統計,是否妥善保管;在農村市場、藥店檢驗有沒有零售抗瘧藥及種類。四、質量控制省、市、縣(市、區)各級要派出專業技術骨干人員全過程督導、檢驗調查工作開展情況。調查過程中要嚴格根據方案實施,發覺有不符合要求或有顯著邏輯錯誤者,要重新選點調查。五、關鍵統計指標居民瘧史率(%)=有瘧史人數÷訪問人數×100%。居民或小學生原蟲率(%)=原蟲陽性人數÷血檢人數×100%。居民或小學生瘧疾抗體率(%)=抗體陽性人數÷檢測人數×100%。疫情漏報率(%)=未報病例數÷(已報病例數+未報病例數)×100%。瘧防知識知曉率(%)=能正確回復人數÷被問詢人數×100%。第八章媒介按蚊調查一、目標掌握一定區域內傳輸瘧疾媒介按蚊種類、生態習性和傳瘧作用,為制訂防制計劃、評價防制效果提供依據。二、抽樣方法被選市依據當地已掌握媒介按蚊種類及其傳瘧作用,把全市分為不一樣區域,在各區域中再依據不一樣瘧疾流行現實狀況和地形、地貎、氣溫、氣濕等,各抽取若干個縣開展調查。被選縣(市、區)依據當地已掌握媒介按蚊種類及其傳瘧作用,在不一樣媒介地域中再依據不一樣瘧疾流行現實狀況和地形、地貎、氣溫、氣濕等,各抽取若干個點鄉開展調查。被選鄉(鎮)依據各行政村流行現實狀況,隨機選1~2個自然村開展調查。三、調查內容及方法(一)種類1.定時或不定時于白天和夜晚在人房、畜舍、空房、室外植物叢、農作物大田、洞穴、橋涵和堆放物空隙等按蚊棲息場所,用捕蚊管捕捉按蚊,在解剖鏡下進行蚊種判定。2.在多種按蚊幼蟲孳生地,如稻田、池塘、溪流、澆灌溝渠、沼澤地邊緣、小型積水、竹洞、樹洞、石穴等處撈取幼蟲,對幼蟲或待羽化后成蚊進行蚊種判定。(二)密度調查1.人工小時法:在居民區選擇4處有代表性居民住室,于晨間1人在每處住室中按蚊棲息場所(墻壁、蚊帳內外、懸掛物等)捕蚊15分鐘。捕蚊總數即室內密度(只/人工小時)。也能夠一樣方法調查畜舍、空房或其它場所密度。2.蚊帳內捕蚊法:在有代表性居民點,晨間捕捉50~100頂夜晚有些人睡覺蚊帳內全部按蚊,以平均每頂蚊帳內捕蚊數作為密度(只/頂)。3.室外人誘捕法:黃昏或通宵在居民區和孳生地間,懸掛一頂不開口蚊帳,帳底邊離地35cm,一人坐于帳中,不停地捕捉飛入帳中按蚊,以一定時間內誘捕按蚊數為密度(只/夜或小時)。誘捕時間及其長短,可視密度高低和調查密度用途而定,通常在蚊蟲吸血活動高峰時進行,如從日落后半小時開始,通宵捕蚊或捕捉一定時間等。但每次或每個調查點之間應一致,方便對比。4.燈光誘捕法:在一定場所安置誘蚊燈,以一定時間內捕蚊數作為密度(只/小時或夜)。5.叮人率(1)在夏秋季居民普遍露宿地域,以日落后半小時至21點1人室外人誘捕捉按蚊數加晨間帳內捕按蚊數除以帳內睡覺人數即叮人率(只/人、夜)。(2)在居民無露宿且防護設施完善地域,則僅以晨間帳內捕按蚊數除以帳內睡覺人數即叮人率(只/人、夜)。(3)蚊帳使用率極低地域,可依據居民睡覺場所,采取室內或室外人誘法如居民上午夜在室外乘涼,下午夜在室內睡覺(多不用蚊帳),可采取上午夜室外人誘,下午夜在室內人誘,以二者捕捉蚊數為其叮人率(只/人、夜)。如無室外乘涼習慣,則通宵室內人誘即可。三、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調查內容應視調查目標確定。和媒介防制相關生態習性包含以下方面。(一)季節消長在1年中按蚊活動季節,逐旬或月以密度調查中1種方法觀察,其結果即季節消長。(二)棲息習性定時在白天對居民區內人房、畜舍、窯洞、閑置房、地下室、堆放物空隙等和居民區周圍山洞、橋涵、植物叢等各類可能有蚊蟲棲息場所進行搜捕,了解多種按蚊對棲息場所選擇性和停棲地點。(三)吸人血比率選擇一個含有代表性、比較孤立小自然村,在按蚊密度高峰季節,早晨對全部人房、畜舍及其它場所已吸血按蚊進行搜捕,立即制作蚊胃血標本,以血清學方法進行胃血判定,計算捕自各場所按蚊和調查點按蚊種群吸人血比率。對野棲或偏野棲按蚊,則采取野外棲息場所捕捉吸血蚊,制作胃血標本,進行胃血判定措施。吸人血比率計算公式為:吸人血比率(%)=人血陽性標本數÷測定標本總數×100%。(四)經產卵蚊比率(M)調查方法是解剖觀察捕自多種場所按蚊卵巢表面氣管枝未稍形狀,或卵泡管上有沒有結節,區分是已產卵蚊(經產卵蚊)還是未產卵蚊,計算經產卵蚊比率(M)。公式為:(五)孳生習性普查多種水體,具體統計有幼蟲孳生水體類型和特征,如水體大小,流水還是靜水,水混濁度,水溫,pH值,水流流速,有沒有水草,是否遮陰,四面環境和和居民區距離等等。(六)媒介能量(C)調查按以下公式計算。公式中ma為平均叮人率;a為叮人習性,即按蚊天天吸血頻率(按每2天吸血1次即為0.5)×吸人血指數;p為天天存活率,由經產卵蚊比率(M)×從羽化到第一次產卵2.8天數倒數;1/-lnp為預期壽命,即天天存活率倒數;pn為感染蚊比率×瘧原蟲孢子增殖期天數(按10天計算);b為按蚊對瘧原蟲人工感染率。四、對殺蟲劑敏感性調查:見監測一章。五、調查頻度立即間每隔3~5年于按蚊活動季節進行。六、質量控制(一)加強督導省、市、縣(市、區)各級要派出骨干專業技術人員全過程督導、檢驗調查工作開展情況。(二)固定調查人員除參與調查人員要經培訓后上崗外,要固定每個調查點人員,以免因為個體和技術差異造成結果不一致。如因為每個人對蚊蟲誘力常有顯著差異,當每次誘捕時為不一樣人員,捕蚊只數可能會出現顯著偏差,這么觀察季節消長可能會出現誤導。第九章疫點調查和處理一、目標查明疫點原因、范圍、影響程度等,制訂防治對策,釆取有效方法,預防疫情擴散。二、疫點確定瘧疾病例經網絡直報后4日內,對病人開展個案流行病學調查。依據瘧疾診療標準,經過查閱病例登記、訪問病人、檢驗血檢結果等核實病例診療是否正確。三、調查內容及方法(一)疫點現實狀況調查1.現患率:依據瘧疾診療標準,采取訪問居民和結合門診就診情況,了解調查時尚處于臨床發作病例數,計算現患率。2.帶蟲發病率:在疫點開展主動病例偵察,經過巡診主動對現癥發燒病人和近1個月內有發燒史者采血鏡檢瘧原蟲,計算帶蟲發病率。3.瘧史率:依據瘧疾診療標準,采取訪問居民方法,對近2年內有瘧史者填寫個案調查表,計算瘧史率。4.發病率:依據瘧史病人發病時間,統計發病顯著多于常年同期病例數,計算對應時間內發病率。5.居民或小學生原蟲率:對訪問居民或小學生并采血制成厚薄血片,吉氏染色、顯微鏡檢瘧原蟲,計算原蟲率。6.居民或小學生瘧疾抗體率:對訪問居民或小學生并采血制成濾紙干血滴,以間接熒光試驗檢測瘧疾抗體水平。(二)確定蟲種1.復查發燒病人血檢瘧原蟲陽性血片及居民或小學生帶蟲情況,了解蟲種。2.依據病例抗瘧診療效果,初步了解流行蟲株對使用抗瘧藥敏感程度,必需時進行測試。(三)傳輸媒介調查1.在多種按蚊棲息場所捕捉按蚊,了解按數種類。2.調查按蚊叮人率。3.以叮人率觀察結果,結合相關流行病學參數,確定傳輸媒介蚊種和主、次要媒介蚊種。4.了解關鍵媒介按蚊吸血和棲息場所。(四)原因調查1.搜集當地近5~自然氣候(氣溫、濕度、降雨)資料,分析近期有沒有適宜瘧疾傳輸原因改變。2.搜集、調查疫點及其周圍地面積水面積和性質、耕作制度等有沒有適宜媒介按蚊孳生改變。3.調查居民生活、生產習俗有沒有增加人蚊接觸機會改變。4.調查疫點及其周圍大牲畜種類、數量和喂養方法、地點改變情況。5.了解有沒有來自高瘧區返回流感人員,和她們在高瘧區及在當地瘧疾發病情況。6.了解疫點及其周圍抗瘧方法落實情況。7.了解有沒有突發事件,如地震、水災、戰爭等造成人口流動或聚集情況。綜合分析上述調查結果,確定疫點成因。(五)范圍調查1.以疫點為中心向周圍擴大調查,了解近期疫情匯報是否有發病增多或出現不明原因發燒病人異常增多倩情況。2.在疫點周圍地域,以鄉村醫生為主實施主動病例偵查,對發燒病人采制血片送鄉衛生院檢驗瘧原蟲,立即發覺病人。四、疫點處理(一)傳染源控制實施主動病例偵查和立即診療病人在疫點(區)內由鄉村醫生逐日巡診,做好以下工作:1.對發覺發燒病人一律采血、制片、送檢。2.凡含有經典瘧疾臨床表現者,立即給規范抗瘧診療。3.對臨床表現不經典疑似瘧疾病例,給假定性診療,并依據其后血檢結果和診療效果,排除或確診。對確診者完成規范抗瘧診療。4.實施疫情日匯報,立即掌握疫情動態。(二)媒介按蚊控制媒介控制應依據按蚊種類及關鍵媒介吸血、棲息習性采取針對性方法,降低按蚊密度、縮短按蚊壽命和降低人蚊接觸機會為標準。1.不管何種類型地域,均要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教育居民黃昏不在室外乘涼、夜間不露宿、合理使用蚊帳、室內使用殺蚊或驅蚊劑、裝門簾紗窗、野外作業涂驅避劑等,有效降低人蚊接觸機會。2.在以主吸人血和室內棲息蚊種為關鍵媒介地域,可實施居民室內殺蟲劑滯留噴灑或浸泡蚊帳方法。3.在以主吸畜血和偏野棲蚊種為關鍵媒介地域,可實施畜體和畜舍殺蟲劑噴灑,結合消除孳生地及在不可消除孳生地噴灑殺蟲劑或生物制劑綜合性方法。4.開展媒介按蚊叮人率監測,評價媒介控制方法效果。5.必需時測試關鍵媒介按蚊對常見殺蟲劑敏感性,指導殺蟲劑選擇。(三)開展居民抑制性服藥視情況開展不一樣對象居民抑制性服藥。1.服藥方法:間日瘧暴發時采取氯、伯4日療法,即成人第1天頓服氯喹600mg(基質),第2、3天各頓300mg,且連續4天天天頓服伯氨喹30mg(基質)2.服藥對象:以自然村為單位,依據流行程度確定。(四)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提升居民自我保護意識和瘧防知識知曉程度,主動參與、配合各項控制方法落實。(五)加強監測建立、健全監測網絡,做好各項監測工作。五、質量控制控制工作應在當地政府領導和直接參與下實施。省、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派人參與各項控制方法實施督導、檢驗、考評和評定,對發覺微弱步驟立即糾正。第十章監測一、目標在消除瘧疾前期,立即了解和全方面掌握瘧疾發病動態、流行趨勢。在消除瘧疾后期為相關原因變動情況提供科學依據。二、監測內容及方法(一)常規監測常規監測是指在流行區和非流行區均應開展監測,監測內容是發覺診療病例、開展個案調查和處理突發疫情。1.病例定義:依據瘧疾診療標準(見附件),瘧疾病例可分為:(1)疑似病例:含有流行病學史和疑似瘧疾臨床表現。(2)臨床診療病例:含有流行病學史和經典瘧疾臨床表現或疑似病例經假定性抗瘧診療有效者。(3)確診病例:臨床病例血檢發覺瘧原蟲或瘧原蟲抗原檢測陽性者和無臨床癥狀但血檢發覺瘧原蟲者。2.病例發覺和匯報(1)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實施職務人員,全部要依據病例定義對發燒病人中病例做出初步診療。(2)凡有條件單位,對初步診療病例,采制血片顯微鏡檢驗瘧原蟲或以快速診療試劑條對病例進行確診,并分出間日瘧或惡性瘧。(3)尚不含有顯微鏡檢驗瘧原蟲或未使用快速診療試劑條單位,采制血片就近送檢,或介紹病人到有條件單位經試驗室檢驗確診。(4)交通不便偏遠農村,對臨床診療病例可依據臨床表現分出間日瘧、惡性瘧或未分型瘧疾;對疑似瘧疾病例,可經過假定性診療確診或排除。(5)對全部病例和疑似病例,均要做好登記,對臨床診療病例和確診病例,一律填寫傳染病匯報卡,按《中國傳染病防治法》中相關疫情匯報之要求上報疫情。3.個案調查:對包含疑似病例、臨床診療病例、確診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并填寫個案調查表。4.突發疫情監測(1)判定標準:凡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視為突發疫情。①近3年無病例發生鄉(鎮),1個月內同一行政村發覺5例及以受騙地感染病例,或發覺惡性瘧輸入繼發病例。②近3年有病例發生鄉(鎮),1個月內同一行政村發覺10例及以受騙地感染病例,或發覺2例及以上惡性瘧死亡病例。(2)發覺和匯報①行政村衛生室或個體鄉醫中防保責任人,要熟悉本村近3年各月發病水平,并隨時掌握近日發病情況,如發覺病例異常增多且連續l個月發病數達成突發疫情判定標按時,應立即以最快通訊方法匯報鄉(鎮)衛生院防保組。②鄉(鎮)衛生院防保組熟悉全鄉各行政村近3年各月發病水平,并隨時依據匯報和其它路徑掌握近日各行政村發病情況,如發覺某村病例異常增多且連續l個月發病數、非惡性瘧流行區出現輸入繼發惡性瘧病例達成突發疫情判定標按時,要立即赴現場調查核實,情況無誤時應快速匯報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③縣級及以上疾病控制機構接到突發疫情匯報后,應該在2小時內立即向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同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匯報,同時經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匯報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不得瞞報、漏報、緩報。(3)調查和處理:按暴發流行調查和《瘧疾突發疫情處理預案》要求實施。(二)關鍵監測1.是指在流行區選擇有代表性點,除對常規監測內容加大監測力度外,對影響瘧疾流行原因也要開展監測。2.關鍵監測依據國家《瘧疾監測方案》實施。第十一章相關突發事件處理一、概念相關突發事件指由忽然發生有利于瘧疾流行社會、自然原因異常改變和突發和瘧疾控制活動相關公共衛生事件;所謂處理是在相關突發事件發生時,為預防發生瘧疾暴發或流行應采取方法。二、處理標準突發事件處理,應遵照以下標準。要在各級政府領導下,以人為本,做好充足準備,建立完善機制。立即發覺和匯報,組織嚴密,行動快速、有序。要依據事件種類和性質,科學地采取因時、因地制宜、有所側重綜合性方法。三、處理目標突發事件處理要實現以下目標。全部突發事件均應在發生瘧疾暴發或流行之前發覺、匯報和實施處理方法。實施處理方法事件,90%以上不發生暴發或流行。發生暴發或流行應立即遏制危害程度,并使流行控制在事件地域,不向周圍地域蔓延。四、處理方法(一)人員流動事件大批非瘧區人員流入瘧區,可引發進入人員中瘧疾暴發或流行;瘧區人員流入非瘧區(包含經防治流行已控制地域),引發流入地域居民瘧疾暴發或流行。1.種類:常見人員流動事件有以下多個。(1)經濟開發、筑路、興修水利等引發民工集中及移民活動。(2)戰爭或社會動亂造成難民流動。(3)旅游、經商、移民等人員流動。2.方法:應采取以下方法。(1)對來自瘧區流感人員:①快速經過訪問調查掌握流感人口瘧史率。②快速經過血檢篩檢流感人口中帶蟲者。③對2年內有瘧史及帶蟲者,給抗瘧診療,但對來自抗氯喹地域者,能夠青蒿素類藥品替換氯喹。④必需時對全部流感人員給集體診療。⑤在蚊蟲活動季節,全部流感人員要避免露宿并合理使用經菊酯類殺蟲劑浸泡蚊帳。(2)進入瘧區流感人員:①立即在進入人員中開展瘧疾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提升其對瘧疾防治知曉率和自我保護意識。②在蚊蟲活動季節,全部進入人員要降低室外活動和避免露宿,并合理使用菊酯類殺蟲劑浸泡蚊帳。③對進入流行程度較高地域人員,在流行季節可實施預防服藥。(3)流感人口進入地域:在流感人員及其周圍地域居民中采取以下方法:①開展瘧疾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對瘧疾防治知曉率和自我保護意識。②開展主動病例偵察,對發覺病例立即、規范抗瘧診療。③開展以消亡蚊蟲為關鍵內容愛國衛生運動,降低按蚊孳生地,降低按蚊種群數量。加強個人防護,降低人蚊接觸機會。④視媒介按蚊種類和密度,必需時實施殺蟲劑室內噴灑或浸泡蚊帳。⑤視媒介按蚊種類、密度和瘧疾流行程度,必需時在傳輸季節實施居民集體預防服藥和傳輸休止期集體服藥。(二)生態環境改變一些有利于瘧疾流行原因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可造成瘧疾暴發或流行。1.種類:常見有以下多個。(1)氣溫改變:氣溫升高或日均氣溫≥30℃(2)興修水利:興修水庫、開挖渠道等擴大按蚊孳生地。(3)水利設施性質改變:大型積水因某種原因改變為小型或表淺積水,有利于一些媒介按蚊孳生。(4)耕作制度改變:旱田改為水田,單季稻改為雙季稻等擴大按蚊孳生地。(5)牲畜數量或喂養方法改變:牲畜數量降低或由分散喂養改變為集中喂養等,全部可使一些主吸畜血媒介按蚊轉吸人血。2.方法:生態環境改變事件,全部是首先經過媒介按蚊原因改變而引發瘧疾暴發或流行,應采取以下方法。(1)立即開展媒介按蚊密度監測,掌握其密度改變情況。(2)開展瘧疾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對瘧疾防治知曉率和自我保護意識。(3)開展主動病例偵察,對發覺病例立即、規范抗瘧診療。(4)常常開展以消亡蚊蟲為關鍵內容愛國衛生運動,降低按蚊孳生地,降低按蚊種群數量。加強個人防護,降低人蚊接觸機會。(5)視媒介按蚊種類和密度,必需時實施殺蟲劑室內噴灑或浸泡蚊帳。(6)視媒介按蚊種類、密度和瘧疾流行程度,必需時在傳輸季節實施居民集體預防服藥和傳輸休止期集體服藥。(三)自然災難事件1.種類:能夠造成瘧疾暴發或流行自然災難有以下多個。(1)暴雨:暴雨成災,造成居民流動,無防蚊方法,人蚊接觸機會增加,災后地面積水擴大,按蚊種群數量增加。(2)降雨量增多:降雨量增多,形成內澇,地面積水擴大,按蚊種群數量增加。(3)干旱:在常年地面積水豐沛地域,因干旱改變了一些積水性質,使其成為按蚊孳生地,按蚊種群數量增加。(4)地震:地震發生時居民流動,無防蚊方法,人蚊接觸機會增加。2.方法:自然災難造成瘧疾暴發或流行基礎原因,一是媒介按蚊種群數量增加,二是因為災民流動及原有防護設施喪失和防治方法不能實施結果,所以應采取和流感人口事件和生態環境改變事件基礎相同方法,但還應尤其注意以下幾點。(1)指導災民選擇遠離按蚊孳生地臨時居住場所。(2)避免人、畜混居,應將家畜、家禽喂養于居民點周圍。(3)現癥病人盡可能使用經殺蟲劑處理蚊帳,并對其居住場所及周圍實施滅蚊。(四)和控制活動相關公共衛生事件1.控制方法改變:在組織、經濟、決議、流行程度等原因中止或改變原有控制技術方法,所造成瘧疾暴發流行,應采取以下方法。(1)立即向上級匯報相關情況。(2)親密注視疫情動態,發覺有疫情回升等情況時,立即采取針對方法。2.群體服藥反應:在開展群體性服藥時,因為服用藥品本身原因或劑量原因可造成群體藥品中毒,應采取以下方法。(1)立即向上級匯報相關情況。(2)立即停止服藥。(3)立即按所服用藥品中毒處理方法處理。(4)調查引發中毒原因。(5)加強宣傳教育,穩定群眾情緒。3.群體性癔癥:在開展群體性服藥時,因組織、宣傳不力或其它不確定原因發生群體性癔癥,釆取方法同群體服藥反應。第十二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一、目標普及瘧疾防治知識,改變人群不良衛生行為,提升防護意識和技能。宣傳預防控制瘧疾策略、方法,政策,提升人群接收和參與瘧疾預防控制工作依從性和參與主動性。二、標準瘧區居民均應是瘧疾防治健教對象,但應把高危人群和文化水平較低、家庭主婦、學齡兒童等列為關鍵。依據不一樣地域流行程度、人群經濟水平、文化程度、生產生活習俗確定不一樣健教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常常性和突擊性相結合,分散性和集中性相結合。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相結合,重視改變不良衛生行為。依據健教效果評定情況,調整、確定健教范圍和頻次。三、實施步驟(一)調查1.調查內容:包含小區組織機構、相關政策、服務和環境,目標人群瘧疾和和瘧疾相關知識知曉率、對當地瘧疾診療和預防方法態度、行為情況等。2.調查方法(1)定性調查:包含個案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經過調查,對目標人群和小區組織需求和符合當地民族、文化習俗及適宜于目標人群傳輸方法有清楚了解。(2)定量調查:可在防治之初或整個過程中采取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對所調查指標給予量化。調查結果采取相關定性和定量方法進行分析,找出需要開展健康教育各個關鍵方面和步驟。(二)材料搜集和制作依據調查結果發覺問題,搜集、制作健教材料。1.搜集和瘧防相關音像片、公益廣告片、張貼畫和折頁、培訓教材等,并針對需求進行選擇或修改。2.補充制作為目標人群喜聞樂見健康教育材料。(三)培訓對各級負責瘧疾健康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人員要開展培訓,提升她們相關技能。培訓內容包含: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基礎概念及其和瘧疾防治關系。2.常見傳輸策略、人際傳輸技巧、材料制作。3.瘧疾傳輸和預防基礎知識、瘧疾診療和規范診療。4.流感人口瘧防工作組織、管理等。5.開展農村小區健康教育、建立村瘧疾預防制度(如納入村規民約),促進人群對使用蚊帳、發覺病例認知度,提升對規范服藥依從性。四、健教內容和瘧疾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防治計劃、防治策略和方法。瘧疾危害、傳輸路徑和臨床表現。當地瘧疾流行歷史、現實狀況。預防控制基礎知識。五、傳輸活動方法傳輸活動方法,應因地制宜,既要考慮群眾喜聞樂見,又要考慮傳輸資源情況,而且應伴隨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和社會、科技發展和時俱進,以收到最好效果。(一)大眾媒體傳輸對家庭婦女和廣大居民,選擇以大眾傳輸方法為主干預模式。1.省、縣級電視、廣播電臺義務為瘧疾預防宣傳教育提供無償宣傳。2.部分電視覆蓋率低地域采取縣級電視臺VCD光盤播放、差轉臺方法播放。流行季節每1~2周1次在黃金時段播放。3.村廣播站在農閑期間播放相關節目和采訪,每1~2周1次。(二)小媒體傳輸和小型咨詢活動適合于流感人口相對集中場所,如在邊境口岸、工地、村委會、街道和就近診室。1.組織流感人員、民工進行集中宣講或觀看VCD,使之對瘧疾及其防治有基礎認識并配合瘧防活動。2.在鄉衛生院、商場集市、鄉鎮政府等地點和少數民族節日,以科普展覽和招貼畫等形式進行宣傳,提供咨詢服務。(三)人際傳輸經過人際交流傳輸瘧防知識時,應選好場所和對象,以取事半功倍之效。1.和教育部門合作,利用中小學常規健康教育課(或和體育、生理課結合)對中小學生采取集中式人際傳輸,開展參與式、滲透式教育,輔以發放小折頁和宣傳單等健康教育材料,增加學生相關瘧疾傳輸和防治知識,每學期2次。激勵學生之間同伴教育,如專題班會。利用學校廣播站、黑板報等,由學生自己組織活動。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經過學生影響家長。學生經過帶回招貼畫、折頁等方法向父母宣傳預防瘧疾知識、保護家庭安康。2.經過街道婦聯、村婦女主任向婦女開展宣傳,呼吁鄰里間相互關愛,立即發覺和診療病人。3.鄉村醫生利用診所或出診機會隨時宣傳瘧疾預防知識,確保病人完成全程服藥。(四)政策和協調1.針對流感人口瘧疾管理,在流感人員及民工集中地域應形成一個管理協調委員會,由衛生、公安、小區、工地、民政、婦聯、教育等部門代表組成。2.在民工較集中地域臨時戶口等管理制度中,應加入瘧疾病例或可疑病例登記匯報要求。3.在有瘧疾流行鄉、村,激勵村委會將防蚊滅蚊、發燒病人立即就診和匯報等列入村規民約。六、效果評定指標瘧防知識知曉率(%)=瘧防知識及格人數÷調查人數×100%;瘧防方法依從率(%)=某項方法依從人數(戶數)÷實施某項方法人數(戶數)×100%。七、資料搜集統計開設健教課程學校數、班級數、人數和課時數。統計發放宣傳材料數,刷寫、張貼宣傳口號數,播放錄像資料次數,板報、展版、專欄期數,發放健教材料份數,豎立警示標牌數。舉行培訓班次數和參與人數,廣播和播放錄像次數。統計報紙宣傳稿件數、期數和份數,廣播、電視播放稿件數和次數。搜集健教效果評定資料。第十三章人員培訓一、目標提升各級參與消除瘧疾專業技術人員和實施全球基金項目人員專業理論水平、管理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二、標準人員培訓要落實基礎培訓和項目實施工作培訓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標準。三、培訓內容及方法(一)理論培訓班培訓對象為村級以上醫療機構業務人員和疾控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內容為消除瘧疾基礎理論知識、項目各項工作實施方法,全球基金項目管理知識等。(二)專題培訓班1.新技術、新方法推廣對象為縣級以上疾控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內容為新技術、新方法理論基礎、技術操作等。2.專題技術培訓:對象為縣級以上疾控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事此專題技術工作人員,如血檢瘧原蟲人員、從事瘧疾診療臨床醫師等。內容包含此項技術理論基礎、操作規范、質量控制等。3.以會代訓班:結合某項工作部署,對此項工作中相關技術進行培訓,對象為負責此項工作技術人員,關鍵用于鄉(鎮)及村醫級。內容包含實施此項工作意義、目標、技術操作關鍵點、注意事項、統計方法等。4.帶教:由專題技術工作人員,在正常工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