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及解析_第1頁
初中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及解析_第2頁
初中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及解析_第3頁
初中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及解析_第4頁
初中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及解析一、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閱讀練習1.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后面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無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戰!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乙]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注釋]①管寧、華歆:漢末魏初時名士。②捉:檢,拾。③嘗:曾經,④軒冤: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祿。(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字詞。①尊君在丕②元方入門不顧③華捉而擲去之④寧讀書如^(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寧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3)結合[甲][乙]兩文,說說我們應當樹立怎樣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頭看;代詞,代指金子;原來從前。(2)①陳太丘(便)丟下(他)而離開了,(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②管寧把席子開,與華散分席而坐,說:你(已經)不是我的友了。”(3)①以禮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誠信交友(或真誠交友)。【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詞,同否“。顧”:古今異詞,回頭看。(2)句中的舍:放棄。去:離開。乃:才。子:指你。”幾個詞是賦分點。(3)《陳太丘與友期》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管寧割席》,出自《世說新語德行》,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誠實待人等。故答案為:⑴同否”;回頭看;代詞,代指金子;原來從前;⑵①陳太丘(便)丟下(他)而離開了,(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②管寧把席子開,與華散分席而坐,說:你(已經)不是我的友了。”;⑶①以禮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誠信交友(或真誠交友)。【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⑵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美;⑶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注意,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的表現)。”朋友慚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乙)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掉鋤,就像看到瓦石一樣。華歉卻撿起來,(但是著見管寧的神色不對勁)又扔了金于離開。兩個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一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于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2.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元方賣宅陸少保①,字元方,曾于東都②賣一小宅。家人將受直③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買者聞之,遽④辭不買。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選自《唐語林》)【注】①陸少保:即陸元方。少保,官職名。②東都:指洛陽。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曾士東都賣一小宅/王我如浮云B.但無出水處L/止增笑人C子侄以為言_/我宜秋日勝春朝D.丕爾/尊君在£(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3)對于文中的陸元方,有人說他傻,有人贊他好。請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B(2)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3)說話辦事誠實正直,這是十分可貴的。元方寧愿宅子賣不出去,也絕不欺騙人,這種誠實無欺、為人正直的品質值得歌頌。【解析】【分析】選自《唐語林》。作者:王說。年代:北宋。(1)A:在/對;C:埋怨/說;D:表否定/通否"。故選Bo這房子非常好,(2)這句話的意思是:買(房子)的人要求拜見。于是元方告訴那人說:這房子非常好,只是沒有排水的地方罷了。”可以根據句意進行停頓。(3)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解答此類題型,要注意:寫出感悟最深的一點;絕對不能脫離文章內容;要運用議論性的語言;語言通順、有條理。從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不爾,是欺之也”可以看出陸元方的誠實,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故答案為:⑴B;⑵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⑶說話辦事誠實正直,這是十分可貴的。元方寧愿宅子賣不出去,也絕不欺騙人,這種誠實無欺、為人正直的品質值得歌頌。【點評】⑴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⑶答題時應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義,結合中心作答,結合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注意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比喻等修辭;成語。偷梁換柱把作者的在該文章中的觀點、體驗換成自己的話再重新演繹一遍。【附參考譯文】陸少保,字元方,曾經在洛陽城賣一棟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賣了換錢,買(房子)的人要求拜見。于是元方告訴那人說:這房子非常好,只是沒有排水的地方罷了。”買(房子)的人聽到(他說的話)后,立刻拒絕不買了。子侄們埋怨了他幾句,陸元方說:不這樣,這是欺騙對方了。”3.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小題。(甲)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乙)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持小狼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豎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一豎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得小狼二。(1)下列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LB.意限甚意甚倉皇C.相去數十步意與日上D.比舍此2M吾前狼假寐(2)下列劃線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兩狼之并驅如故豎下視區B.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宋之丁氏C.有聞而傳之者匝頃刻兩斃D.投以骨以刀劈狼首(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B.乙文牧童的智慧與勇氣、狼的急迫焦躁與疲于奔命,活靈活現,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C.狼雖是兇殘的動物,但兩牧豎利用狼的母愛天性而殺害狼未免過于殘酷,張揚的是人性中惡的一面。D.《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明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3處)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答案】(1)B⑵B3)D(4)屠戶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的。(5)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解析】【分析】(1)A.通只",只/停止。B.這里指神情、態度。C.距離/消失。D.于是/才。故選Bo(2)A.位于主if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代詞,代指狼。B.助詞,的。C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折。D.代指狼/用。故選Bo(2)解答此題,需要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敘述思路,結合關鍵語句概述回答。《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故選項D錯誤。故選D.(3)句意為:屠戶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乃悟:才明白。假寐:原意是不脫衣服小睡,這里是假裝睡覺的意思。寐:睡覺。蓋:原來是。(4)句意為:大狼聽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環顧,發現了另一棵樹上的小狼,于是便丟下這個,急奔到另一棵樹下,連抓帶嚎跟先前一樣。故斷句為: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故答案為:⑴B⑵B⑶D(4)屠戶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的。(5)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⑵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注意結合語境理解一詞多義。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注意通讀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選項正誤。⑷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結合語句的內容來劃分即可。劃分節奏主要依據句子的結構,一般是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之間、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要停頓。【參考譯文】一個屠戶在晚上回家,擔子里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屠戶在路上遇到了兩只狼,緊隨著他走了很遠。屠戶害怕,把骨頭投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從他。屠戶又把骨頭投給它,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腳步,但是之前得到骨頭的狼又跟上了。骨頭已經沒有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的處境很危急,擔心前后受到狼的攻擊。屠戶看見田野中有個麥場,場主在里面堆柴,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向麥場,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著刀。狼不敢上前,眼瞪著屠戶。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頭,又劈砍幾刀殺死了狼。屠戶正想要走,轉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圖想要鉆洞進入柴草堆來攻擊屠戶的后面。狼的身體已經鉆進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后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殺死了這只狼。屠戶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乙)有兩個牧童,在山里發現了一個狼穴,里面有兩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樹上,兩棵樹之間大約相隔幾十步遠。一會兒,大狼回來了,進洞一看,兩只小狼不見了,非常驚慌。一個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讓小狼嗥叫。大狼聽見后,仰起頭尋找,憤怒地奔到樹下,一邊嚎叫著一邊抓爬著樹干。另一棵樹上的牧童也扭著小狼讓它哀鳴。大狼聽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環顧,發現了另一棵樹上的小狼,于是便丟下這個,急奔到另一棵樹下,連抓帶嚎跟先前一樣。這時,前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嚎叫起來,大狼又急忙轉身奔到第一棵樹下。就這樣,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來回跑了幾十趟,漸漸地腳步慢了,嚎叫的聲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臥在地上,很久不再動彈。兩個牧童從樹上爬下來細看,大狼已經斷氣了。牧童得到了兩只小狼。.文言文閱讀一《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論語》一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語。①尊君在丕②相委而去③吾且三省吾身(2)請結合語境填上省略的成分。()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3)試想,《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會像曾子一樣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覺得友人會反思些什么呢?用現代漢語回答。【答案】(1)同否”;舍棄;每天(2)元方;家君;君;家君(3)友人想:我今天沒按約定,是不守信用啊;對著孩子罵他父親,是沒有禮貌啊;下車拉元方的手,有沒有誠懇呢?【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不”屬于通假字,委”屬于古今異義詞。(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據句意補充省略的內容。根據語境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陳元方回答說:我的父親等待您很久您還沒有到,我的父親已經離開了。據此答題即可。注意此題應補充文言詞語。(3)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有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禮貌,是否真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等。答題時句式盡量要和論語中曾子的句式一致。故答案為:⑴同否”;舍棄;每天⑵元方;家君;君;家君⑶友人想:我今天沒按約定,是不守信用啊;對著孩子罵他父親,是沒有禮貌啊;下車拉元方的手,有沒有誠懇呢?【點評】⑴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⑵本題考查補充句子省略內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根據語境不寫出合適的文言詞語。⑶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題的關鍵是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據此答題即可。.閱讀下面《論語》節選語段,按要求答題。子路①曰:衛君②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路曰:宥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④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⑤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⑥而已矣!”(《論語子路》)【注】①子路: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②衛君:衛國國君。③正名:使名正,糾正名與實不相符合的情形。④闕如:空缺的樣子。⑤錯:通措”。放置。⑥所茍:茍且的地方,馬虎的地方。(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衛君待子而為政/為人謀而不忠乎B則刑罰不工/過空不至C.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溫故而知新D.君子壬其言/壬我如浮云(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3)結合文段內容,談談孔子為什么要提出正名",他又是如何看待芷名”的。【答案】(1)D(2)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3)孔子認為當時名不副實的情形已經造成了社會認識上的普遍混亂不堪,孔子認為芷名說”這項工作是一切政事中的重中之重,應當擺在首要的位置。【解析】【分析】(1)A動詞,做,這里是支持的意思;介詞,替。B正中,這里是公平的意思;中午。C所以;學過的知識。D對,對于。(2)根據句意及語法結構斷句,這句話的大意是:仲由太粗野了呀!君子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通常是采取先不發表意見的態度。根據題意斷三處的要求,可知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方法是: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3)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結合文意分析,當子路問孔子倘若衛國君主用您來主持政事,您將要把什么事擺在首要的位置呢?”孔子回答說:辨正名實關系是一定要做的吧?”可見孔子認為辯證明實關系”這項工作是一切政事中的重中之重,應當擺在首要的位置。孔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后,然后就分析原因,他認為名實關系如果不辨正會導致一系嚴重的后果:首先是語言交流就不會順暢,接著是做事情就不會成功,繼而會導致禮樂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就沒有基礎,因此不會有成效,進一步導致刑罰也不公平允當;最后導致刑百姓無所適從了。總之,會造成了社會認識上的普遍混亂不堪。故答案為:⑴D⑵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⑶孔子認為當時名不副實的情形已經造成了社會認識上的普遍混亂不堪,孔子認為芷名說”這項工作是一切政事中的重中之重,應當擺在首要的位置。【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課外的文言詞語解釋時,要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⑵本題主要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做這樣的題,首先要掌握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從特殊標志詞切入:1.句首標志詞:①發語詞或嘆詞:夫、蓋、若夫、嗟夫等;②時間詞:是時、昔者、既而等;③謙詞:下官、竊、寡人等;④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吾、余、予、爾等;⑤疑問詞:何、孰、安、胡等;⑥復音虛詞:然則、是故等。2.句中標志詞:以、于、為、而、則等連詞。3.句尾標志詞:①語氣詞: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復音虛詞: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對話標志詞:曰、云、語等。⑶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需要在文章各個部分尋找關鍵的詞語,提取關鍵的信息來組織表達。【附參考譯文】子路說:倘若衛國君主用您來主持政事,您將要把什么事擺在首要的位置呢?”孔子說:辨正名實關系是一定要做的吧?”子路說:宥這樣做的嗎!您竟然迂腐到這樣的地步了!您要正什么名呀?”孔子說:仲由太粗野了呀!君子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通常是采取先不發表意見的態度。名實關系如果不辨正,那么人們(對同一名稱有著不同的理解)語言交流就不會順暢;語言交流不順暢,做事情就不會成功;做事情沒有成效,那么禮樂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就沒有基礎,因此不會有成效;禮樂方面的建設沒有成效,那么刑罰也不會做得公平允當;刑罰不公平允當,百姓就無所適從了。所以君子給一個事物命名,必然是可以言說的;言說一個事物,必然是可以實行的。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說,沒有一點茍且馬虎的地方罷了。”.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日: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朱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字詞的含義。①俄而雪驟②俄而雪驟③差可擬(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②未若柳絮因風起。(3)對文章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結尾補充交代了謝道鎰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贊賞謝道鎰的聰穎和才氣。B.謝太傅認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諷刺兄子胡兒撒鹽空中差可擬”不恰當。D.柳絮”一喻給人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有深刻的意蘊。【答案】(1)不久,一會兒;急;相比(2)①謝太傅高興地說: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3)C【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俄而"擬‘都是古今異義詞。(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欣賞:高興的樣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譯為:謝太傅高興地說: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么?"②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飛舞。故此句可以翻譯為: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ABD理解正確。C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諷刺兄子胡兒撒鹽空中差可擬”不恰當,而是對謝道堀的贊賞。故答案為:⑴不久,一會兒;急;相比⑵①謝太傅高興地說: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⑶C【點評】⑴此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⑵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關鍵語句,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文章寫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個選項并作出選擇。.閱讀下文,完成題目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1)上文選自《?,其編者是南朝的(人名)。(2)翻譯文中劃線句子: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3)下列選項中對上文理解不正確的是()A.門外戲”一詞突出元方只是孩童,襯托出他雖年幼卻聰慧識禮的形象。.尊君在不?”語氣直接,表現出客并沒有認識到自己遲到失信的錯誤。C.下車引之”是友人慚愧的表現,他無言以對的狼狽襯托了元方的形象。D.大門不顧”表現出了元方聰明智慧、善于言辭又知書識禮的人物形象。【答案】(1)世說新語;劉義慶(2)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他。(3)D【解析】【分析】(1)《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2)注意關鍵詞:弓I:拉,這里有友好的意思。顧:回頭看。(3)D.人'門不顧”表現出了元方的本真性情和坦率的品質。故選D。故答案為:⑴世說新語;劉義慶;⑵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他;⑶Do【點評】⑴對于課本上的課文,不能偏頗,大致內容和主題以及涉及到的文學常識還是應該心中有數的。更不能放棄課內只顧課外,要從課內中學到語文的基礎知識及賞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課外的拓展閱讀結合起來,做到課內外結合,使語文能力和素養得到提高;⑵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美;⑶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注意,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出選擇。【參考譯文】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證①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還。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日:解名②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注釋:①證:托。②解名:這里指考中舉人的榜單。(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先還_()(2)翻譯文中畫線句。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3)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語來概括。【答案】(1)返回,回來,回家(2)榜單的最后一名是孫山,你兒子在我孫山的后面。(3)名落孫山【解析】【分析】(1)考試時,也可先理解整句話的大意,再來推斷加點詞的含義。這句話的大意是先回到故鄉。故還”的意思是返回,回來,回家。(2)這道題考查的是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這句話的重難點詞語有:解名,指考中舉人的榜單;盡處,最后一名;更,還。(3)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從文段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可以看出,孫山是中榜的最后一名,而鄰居的兒子,名字還在孫山的后邊,也就是說沒考中,落榜了。孫山不好明說,這樣比較委婉。因此,成語就是名落孫山故答案為:⑴返回,回來,回家⑵榜單的最后一名是孫山,你兒子在我孫山的后面。⑶名落孫山【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對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系上下文,根據語境作出判斷。⑵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⑶本題考查成語的積累,注意結合文意概述。【附參考譯文】吳國有一人叫孫山,是個說話詼諧風趣的才子。孫山去別的城參加科舉,同鄉人托孫山帶兒子一同前往。同鄉人的兒子未被錄取,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孫山先回到故鄉,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說:中舉人的名單上最后一名是孫山,您的兒子排在我后面呢。”.閱讀選文,回答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乙]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期返而食。”起日: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③?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注釋]①[吳起]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③[歟yu的末語氣詞。(1)解釋下列劃線字①尊君在工.()②下車上()③()④明日早()(2)翻譯下列句子。①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3)根據語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A.君與家君期日/中B.下車引/之C起不/食待之D.令人/求故人(4)讀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對守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請結合文段內容并談談你對守信”的看法。【答案】(1)同否”;拉,牽引;舊的,原來的;第二天(2)①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我)先離開了。②想要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D(4)參考答案:守信,是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軍信服??…不守信之人,則連七歲小兒都瞧不起他……【解析】【分析】(1)本題注意:尊君在不(f: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明日:第二天。(2)①重點詞有:相,偏指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代詞,通之",我;委,丟下,舍棄。②重點詞有:服:使??…信服。信:守信用。(3)A.君與家君/期日中。B.下車/弓|之。C.起不食/待之。D.正確。故選D。(4)在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內容,理解主旨的基礎上,結合【甲】段或者【乙】段發表對守信”的看法。可從正面說,可從反面說。可就【甲】段來談,可就【乙】段來談,也可兩段聯系起來談。示例:守信是最大的禮貌,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們有時并不在意,可是那確實實實在在我們應該學會守信,否則我們在朋友那里很難得到真正的友誼。故答案為:⑴同否”;拉,牽引;舊的,原來的;第二天;⑵①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我)先離開了。②想要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⑶D;⑷參考答案:守信,是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軍信服??…不守信之人,則連七歲小兒都瞧不起他??…&【點評】⑴解答本題要借助于平時的知識積累,因此平時要對文言詞語歸類記憶。如文言實詞可從詞類活用、古字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方面歸類。解答此類題目時,如遇到課本中學過的,可運用聯想法,結合語境,分析比較;⑵翻譯文言文句子要遵循a-一對應,字字落實”的原則,把文言文句子對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注意翻譯出來的句子要做到字字準確,忠于原文,通順規范;⑶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⑷答題時應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義,結合中心作答,結合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注意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比喻等修辭;成語。偷梁換柱把作者的在該文章中的觀點、體驗換成自己的話再重新演繹一遍。【附參考譯文】【甲】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乙】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啊,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進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0.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曾子殺彘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②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③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參。②女:通汝",你。③特:只,只是,只不過。(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顧反為女殺彘/元方入門不顧B.特與嬰兒戲耳/門外忠c子而不彳a其母/則是無任D.韭所以成教也/韭人哉(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答案】(1)D(2)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3)告訴我們: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說到做到,以身作則。【解析】【分析】(1)A顧反:我從街上回來;回頭看。B開玩笑;嬉戲,玩耍。C相信;不講信用,沒有信用。D不。(2)這句話的大意是:現在你欺騙兒子,是教育他學會欺騙別人,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據此可知這句話的斷句方法是: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3)結合短文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這篇短文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只要圍繞誠信答題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⑴D⑵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⑶告訴我們: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說到做到,以身作則。【點評】⑴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解答詞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再根據語感和結構進行劃分。⑶本題考查個性化閱讀能力。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解答時,只要能結合文章內容并聯系實際,談得到的啟發,言之有理即可。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老。”【乙】回年二十九,發盡白,早死。孔子哭之慟,日: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①為好學?”孔子對日有顏回者好學,不遷②怒,不貳過③,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刪改)【注】①孰:誰。②遷:轉移。③貳過:重復犯錯誤。(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慍一②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③發盡白④今也則亡(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②自吾有回,門人益親。(3)從【甲】、【乙】兩文中可以看出顏回有哪些可貴的品德?請簡要概括。【答案】(1)生氣,惱怒;以??…為快樂;全部;無(沒有)(2)①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這點做老師了。②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近我。(3)安貧樂道,好學,不遷怒別人,不犯同樣的錯誤。【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樂”這里是意動用法,亡”是通假字。(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故:這里指學過的知識;可以:可以憑借;為:成為。故此句可以翻譯為: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這點做老師了。②回:顏回;門人:弟子、學生;親:親近。故此句可以翻譯為: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近我。(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理解和分析,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好學,不遷怒別人,不犯同樣的錯誤的人。故答案為:⑴生氣,惱怒;以??…為快樂;全部;無(沒有)⑵①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這點做老師了。②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近我。⑶安貧樂道,好學,不遷怒別人,不犯同樣的錯誤。【點評】⑴此題考查解釋文言實詞的能力。文言實詞的解釋要求準確并符合語言環境,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時要注意積累、背誦,尤其注意課下注釋中出現的詞語,必須重點記憶,答題時可按記憶回答。課下注釋中沒有的詞語可以結合上下文來理解,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特殊現象。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還要注意分析和扣準得分點,即重要的實詞、虛詞和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⑶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這樣的題,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附參考譯文】【乙】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可惜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孫叔敖為嬰兒之時,出游見兩頭蛇殺而理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①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日:蛇今安在?”日: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日: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選自《新序雜事一》)【注】①向者:從前,過去,這里指剛才"。②有陰德者,天報以福:積有陰德的人,上天就會降福于他。(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A.其母問其心溫故而知新B.恐去母而死也/去后乃至C恐他人又見/恐前后受其敵D.吾聞有陰德者/不若無聞也(2)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3)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孫叔敖是個怎樣的人?【答案】(1)A(2)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3)見兩頭蛇,殺而埋之”表現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現出他的孝順;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表現出他的仁慈。【解析】【分析】選自《新序》。作者:劉向。年代:西漢。A項,故:原因,緣故/舊的,原來的;B項,去:離開;C項,恐:擔心;D項,聞:聽說。故選Ao(2)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這句話意思是:他游玩時,看見一條長著兩個頭的蛇,便殺死它埋了起來,回到家里就哭起來。根據意思劃分朗讀節奏即可。(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題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讀了這則故事,從孫叔敖遇蛇、殺蛇、埋蛇的事情,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無私善良,能處處為他人著想優秀品質;他恐去母而死”,則表現出他的孝順。據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為:⑴A;⑵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⑶見兩頭蛇,殺而埋之”表現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現出他的孝順;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表現出他的仁慈。【點評】⑴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⑶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題需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

【附參考譯文】孫叔敖幼年的時候,曾經游玩時,看見一條長著兩個頭的蛇,便殺死它并且埋了起來;“(我)聽說看見長兩只(他)回到家里就哭起來。母親問他為什么哭泣,孫叔敖回答道:頭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剛才我看見了一只長有兩頭的蛇,所以害怕我會離開母親而死去。“(我)聽說看見長兩只他母親說:蛇現在在哪里?”孫叔敖說:我擔心別人再看見它,就把它殺掉并埋起來了。”他母親對他說:我聽說積有陰德的人,上天會降福于他,所以你不會死的。”等到孫叔敖長大成人后,做了楚國的令尹,還沒有上任,人們就已經都相信他是個仁慈的人了。.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選自《聊齋志異牧豎》)③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乙)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①。豎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一豎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②號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選自《聊齋志異牧豎》)③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1)下列每組句子中,劃線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相去數十步/一狼徑2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倉皇C以刀劈狼首/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D.其「犬坐于前/及其家穿井(2)下列對選文相關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寫的一部文言長篇小說集。的故事,多為鬼狐的故事。的故事,多為鬼狐的故事。B.B.(乙)C.(甲)的意思,文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是:口無停聲/足無彳^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豎"是童仆”文中的屠”是指屠戶,即以宰殺牲畜為職業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牧豎”指牧童。豎"是童仆”D.(甲)文顧野有麥場”和(乙)文跑號如前狀”分別是省略句和倒裝句。(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表現狼的貪婪、兇殘、狡詐和愚蠢。(乙)文大狼身上體現出偉大的母愛,牧豎殺狼的行為是出于無聊的殘忍,表現的是人性中的惡的一面。B.(甲)(乙)兩文在刻畫狼時,都運用了動作和神態描寫。C.(甲)文表現狼的狡詐時主要寫兩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迷惑屠戶;(乙)文中開篇寫牧豎謀分捉之”,下文寫狼的行動,從正面體現牧豎的聰明機智。D.(甲)文結尾部分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頃刻兩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余味無窮。(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②豎下視之,氣已絕矣!【答案】(1)B⑵A(3)C(4)①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增加笑料罷了②牧童從樹上下來一看,大狼已經斷氣了【解析】【分析】(1)A.去:距離/離開B.意:神情C.以:用、拿/來D.其:其中/代詞,他故選Bo(2)這道題考查對文言基本知識的了解。A.錯在文言長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故選Ao(3)這道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理解。C.錯在從正面體現牧豎的聰明機智”。正確理解:下文寫狼的行動,從反面體現牧豎的聰明機智。故選Co(4)這道題考查的是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第一句的重難點詞語有:變詐,作假,欺騙。幾何,多少。止,通只”,只是。第二句的重難點詞語有:下,名詞作動詞,下來。絕,停止。故答案為:⑴B;⑵A;⑶C(4)①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增加笑料罷了②牧童從樹上下來一看,大狼已經斷氣了【點評】⑴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詞語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在平時注意對常用文言詞語的理解和積累,注意結合語句的意思進行理解,判斷理解詞語的一詞多義,考生要注意平時的積累。⑵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逐項審讀,仔細辨析,判斷正誤。⑶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好辨析,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選項進行逐項的審讀,結合文章的相應內容進行比照,判斷說法的正誤。⑷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附參考譯文】甲文譯文:一名屠戶很晚回家,擔中的肉賣完了,只剩下骨頭。途中有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戶很害怕,拿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一只狼仍然跟從。又拿骨頭扔給另一只狼,后得到骨頭的狼停了下來,可先得到骨頭的狼又跟了上來。骨頭已經沒了,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擊。往旁邊看田野里有打麥場,場主將柴草堆積在打麥場中,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跑過去,放下擔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眼睛像閉上了,神情很悠閑。屠戶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頭,又連砍幾刀將狼殺死。正要走,轉過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身子已經進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后邊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殺死了它。這才明白前邊那只狼假裝睡覺,用來誘惑敵人。狼雖狡猾,但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罷了。乙文譯文:有兩個牧童,在山里發現了一個狼穴,里面有兩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樹上,兩棵樹之間大約相隔幾十步遠。一會兒,大狼回來了,進洞一看,兩只小狼不見了,非常驚慌。一個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讓小狼嗥叫。大狼聽見后,仰起頭尋找,憤怒地奔到樹下,一邊嚎叫著一邊抓爬著樹干。另一棵樹上的牧童也扭著小狼讓它哀鳴。大狼聽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環顧,發現了另一棵樹上的小狼,于是便丟下這個,急奔到另一棵樹下連抓帶嚎。這時,前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嚎叫起來,大狼又急忙轉身奔到第一棵樹下。就這樣,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來回跑了幾十趟,漸漸地腳步慢了,嚎叫的聲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臥在地上,很久不再動彈。兩個牧童從樹上爬下來細看,大狼已經斷氣了。.課外閱讀朱文公受騙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為施針熨之術②,旋覺輕安③。公大喜,厚謝之,且贈以詩云:幾載相扶藉瘦笫④,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詩徑去⑥。未數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針時。亟⑦令人尋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嘆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詩,恐其持此詩誤他人爾。”(注釋)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學家、教育家。謚文”,世稱朱文公。②熨:中醫外治法之一,用藥熱敷。③旋:一會兒。④笫:一種竹子,可用來做手杖。⑤勃窣:跛行,一病一拐地走。⑥徑:就,即。⑦亟:急忙,趕緊。(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①厚謝之之②但欲追索其詩但(2)將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文。(注意加點字的意思)未數日,足疾大作_,甚h針時。(3)朱文公的神態經歷了由“"的變化,從他想要追回詩作的做法來看,他是一個的人【答案】(1)他,代道人;只,只是(2)沒過幾天,腿病發作得非常厲害,比沒有針灸時更嚴重。(3)大喜;嘆息;為他人著想/有責任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平時注意多積累歸納,加強對文言文中重點實詞、重點虛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的理解與識記,并學會遷移運用。之”,代詞,代指道人”;但”,古今異義,只,只是”。做題時要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2)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然后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