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說課稿_第1頁
我與地壇說課稿_第2頁
我與地壇說課稿_第3頁
我與地壇說課稿_第4頁
我與地壇說課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與地壇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我叫李汶娥,來自西南交通大學。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我與地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課堂設計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一、教材分析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的第七課的文章。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說,第一冊的課程主要是強調“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這幾個方面。這些都是新課改中對學生能力的一些具體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這么簡單,它所蘊涵的情感和哲理是本單元中的其他課文所沒有,也是不能相

2、媲美的。此篇課文僅為節選的一、二部分,讀本上還有剩余的三至七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在課后閱讀剩余的部分,從而加深對作者當時心境的感悟。概括起來講,這篇文章能夠很好的訓練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體味作者心境,領悟人生哲理的能力。二、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知識與技能目標:(1)、掌握文中特殊景物的描寫和特殊詞匯如“坍圮”“熨帖”“意蘊”“猝然”“雋永”等詞語的形、音、義。(2)、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體會作者對人生命運的智慧認識。(3)、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2、過程與方法目標:(1)、掌握誦讀散文的技巧與方法。(2)、通過對文章主題的分

3、析體會學習散文的過程。(3)、通過文章藝術手法的學習掌握散文學習的一般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文章內容的學習學會正確對待人生的挫折。(2)、感受母愛,懂得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3)、培養主動關心殘疾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進而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2)、將古園的景物描寫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結合,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3)、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4)、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2、教學難點:(1)、理解“我”、“地壇”、

4、“母親”三者的關系。(2)、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四、教法與學法1、說教法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對自讀課的要求,準備采用自學、討論、探究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具體措施如下:(1)、采用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由題目“我與地壇”,文章第一部分寫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對“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寫了“母親”,對全文進行整體的思考: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這三者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2)、采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

5、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3)、采用探究式,讓學生找出自己最為欣賞的一兩出語言,讀一讀,并說一說它美點,并模仿著寫出一兩個句來。寓思維訓練于聽、說、讀、寫之中,提高閱讀分析鑒賞能力,把個人鉆研與小組討論結合起來,互相補充,群策群力,使知識轉化為能力。2、說學法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是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章等方面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在這一事實前,我主張學生要充分感知課文的內容,主要運用以下的學法:朗讀理解法、質疑提問法

6、、自主討論探究法、對比法。五、課堂設計本篇課文的課時我分為2個課時進行。第1課時主要是進行導入和作者簡介,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理解;第2課時則是主要分析課文的內容等。為了讓教法學法得到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堂設計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情景導入,喚起感受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于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2、簡介作者,走進內心。史鐵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0歲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

7、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七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全國獲獎,并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展示課件)。3、理出線索,體悟意義過渡語:作者截癱后,在十五年漫長的歲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說獲獎,思想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這樣的變化與什么有關?(1)、自讀第一部分,思考以下問題。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地壇,置身于其中,看到了那些景物?他們各有什么特點?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解決方法:化為小問題,閱讀提煉,互相討論。展示成果:地壇“荒蕪冷落

8、”具體景象:琉璃剝蝕,朱紅淡褪,雕欄坍圮。但無法掩蓋的是它的生氣與活力。老柏滄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正是這些吸引了我,使我走進了地壇。置身與其中作者看到了許多有生命的東西。蜂兒穩停,螞蟻疾行,瓢蟲升空,露水滾動、聚集,摔開萬道金光。滿園草木竟相生長,片刻不息。印證了“荒蕪并不衰敗”。我終于明白了: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至于如何活的問題也將會在地壇的萬千景象中找到答案六個譬如:落日燦爛,魚燕高歌,腳印猜想,古柏永站,氣味想起,播散味道。讓人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聞、去品才能明了。(學生回答以書上原句為主)。(2)、自讀第二部分。提供閱讀思路:地壇給予作者的感悟僅僅是外在的力量,究竟是誰給了他生存的啟發,成為他走上文學之路的精神支柱。仔細閱讀第二部分,試著去體會母親的種種心態。化為小問題:母親在我獨自跑到地壇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我是如何體味母親的用心良苦及無視這份真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找出問題的答案)()、在母親離開的歲月里,我又是如何徹悟的?4、閱讀反饋,挖掘情感。點撥:成長中的我們是否都曾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可否為我們講述與母親相處的感人情節抑或是遺憾、虧欠、內疚的生活畫面?點撥:能否用一兩句話形容你心目中母親的形象抑或是你如何理解母愛的偉大?總結:有了地壇的自然力量再加上母親的人性給予,史鐵生終于闖開了一條成功之路。但這僅僅只是一股源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