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學第二章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_第1頁
土地資源學第二章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_第2頁
土地資源學第二章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_第3頁
土地資源學第二章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_第4頁
土地資源學第二章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第一節 氣候要素特征分析第二節 地學要素特征分析第三節 水文及地球化學特征分析第四節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第五節 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第六節 社會經濟特征分析第一節 氣候要素特征分析氣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對流層的下部,即與地球表面產生直接水、熱交換的大氣層的各種統計狀態(如積溫、降水量等)和物理過程(如升溫、蒸發、焚風等)。氣候主要從宏觀尺度影響土地資源條件和土地利用分區,即由于光、溫、水條件的差異,或根據熱量區的劃分,決定了我國東西、南北兩大系列的土地資源地帶性分布規律,以及全國的土地利用分區。影響土地資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氣候要素:光太陽

2、輻射溫熱量水降水一、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統中一切過程的能量基礎,總量受緯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的影響,一般低緯度地區的太陽總輻射高于高緯度地區,高原地區高于平原地區。評價太陽輻射條件的指標因素:光照強度、光照長度、光照質量1.光照強度:正常人眼對0.4-0.7um可見光的平均感覺程度,一般用日照時數表示。日照時數與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有相似的趨勢。我國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地區日照時數在3000h以上,四川貴州的較小,東部地區,由南向北遞增,廣州為1910h。光照強度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強光照有利于植物生殖生長,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營養生長。2.光照長度指日長,即一個地區從日出

3、到日落之間可能日照的時數,因緯度不同而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3.光照質量指太陽輻射中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等部分的比例,隨緯度、海拔高度、大氣干燥度及季節的不同而異。二、熱量資源熱量分布的總趨勢是與緯度大致平行,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呈帶狀排列,不同的氣候帶,有其相應的自然景觀、土地類型以及土地利用特征。衡量指標主要有溫度、積溫、無霜期、生長期與多年極端低溫平均值1.溫度日均溫 0農耕期日均溫 5多數喜涼作物及大多數牧草生理活動的起始溫度喜涼作物生長期日均溫 10喜溫作物生理活動的起始溫度,絕大多數喬木樹種發芽和枯萎的臨界溫度活躍生長期日均溫 15對低溫特別敏感的喜溫作物的安全播種溫度喜溫

4、作物安全生長期2.積溫 指日平均溫度的累積日均溫10:一年內日平均溫度10的溫度總和。3.無霜期、生長期與多年極端低溫平均值無霜期:每年的終霜期與初霜期之間的無霜天數無霜期100d農作物生長受嚴格限制無霜期100d-130d種植喜涼作物特殊意義的10積溫等值線(東部季風氣候區)積溫等值線(東部季風氣候區)積溫指標地理界線氣候帶農業土地利用1700大興安嶺北麓以北寒溫帶極早熟,一 一1700-3500大興安嶺北麓長城中溫帶一 一,春小麥3500-4500長城秦嶺淮河暖溫帶二 三,冬小麥4500-6500秦嶺淮河南嶺北、中亞熱帶一 二或一三6500-8000南亞熱帶一年三熟三、降水降水決定土地資源

5、的水文條件,決定一個地區的土地資源利用利用及其生產力。1.降水的時空分布與土地利用的宏觀布局400mm等雨量線以西以北,氣候由半干旱區逐漸向西過渡到干旱和荒漠區,主要是牧區;800mm等雨量線是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分界線,以北以旱作農業為主,以南以水田農業為主2.地形與降水山地的東南坡和南坡為豐雨區,西北坡和北坡為焚風區和焚風谷地第二節 地學要素特征分析地學因素是一種區域性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巖性等。地學因素使區域內的光、溫、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氣候規律控制下進行重新的組合分配,而產生了不同的土地資源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分析局部地區土地資源特征的主導因素。一、地形地貌對區

6、域土地資源特征的影響 地地 形形 地地 貌貌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地貌類型地貌類型水熱條件再分布水熱條件再分布積溫積溫生長期生長期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制約人類活動制約人類活動土壤侵蝕土壤侵蝕農田基本建設農田基本建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灌溉和機耕條件灌溉和機耕條件建筑工程投資建筑工程投資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平原平原直接決定直接決定土資質量土資質量利用方式利用方式坡度坡度 坡向坡向 垂直地帶性垂直地帶性 水水平原對土地資源特性的影響平原類型影響(北方)影響(南方)山前平原一定坡降,排水好,水資源豐富,水土條件優越沖積平原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主要農區,耕地人口集中湖積平原

7、 牧業或非農業,含鹽量高重要糧食和水產品基地濱海平原 降水少,脫鹽差,農業受限制降水豐沛,脫鹽好,肥力較高二、地質條件分析主要體現在地表的巖性及其礦物組成以及風化母質的性狀等方面。巖石、礦物及其風化物的性狀對土壤的理化性質具有顯著的影響,從而制約著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其生產力。另外,地表的巖性、礦物組成及其風化母質的性狀還會影響地下水的存儲條件以及水質,從而制約土地資源的利用。1.巖性及礦物質組成主要通過土壤和地下水影響土地資源的特征,巖石是土壤形成的母質來源,對土壤的性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響地下水資源的儲存條件與水質,對土地類型演化有一定的作用。火成巖(玄武巖)南方:化學風化強 土層深厚,土壤

8、肥沃北方:不易風化,土層薄,不易利用火成巖(花崗巖)南方:化學風化強 淋溶強多沙 偏酸 貧瘠北方:物理風化顯著,土層厚,宜種果樹和板栗沉積巖砂巖丹霞地貌,土層厚,富含鉀,易水土留失石灰巖南方喀斯特地貌北方貧瘠紫色砂頁巖 南方易風化,優質農用地北方,難風化,養分難以發揮變質巖石英巖堅硬,難風化,養分貧乏,難利用片麻巖一般較易風化,風化物特征類似酸性巖母質類型影響殘積物多在山地、丘陵頂部,碎屑堆積,性質組成與基巖一致坡積物在山坡或山麓,性質組成與基巖基本一致洪積物山前平原,地下水豐富,可以作為農業區沖積物沖積平原或三角洲,平坦、土層厚,養分水分充足,主要農業區湖積物湖積平原,質地粘重,富含有機質,

9、肥沃風積物養分貧乏,透水持水能力強,易水蝕海積物沙灘或水產養殖2.成土母質成土母質第三節 水文及地球化學特征分析水文條件包括地表水文資源和地下水文地質;地球化學分析主要研究一些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化學元素的遷移和積聚的規律。水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某些地區的某些元素在土體、風化殼、潛水,甚至深層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會影響該地區的生物以致人類的健康,影響土地資源的質量與開發。一、地表水質量、數量、時空分布影響土資的特性及其利用1.地表水空間差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水量減少,水的礦化度逐漸提高,硬度增加;30mg/L 數萬mg/L東部多為重碳酸鹽鈣質水,向西變為氯

10、化物鈉質水2.地表水的影響流水作用1)影響地貌類型,進而導致地面形態以及沉積物狀況的不同2)影響農業灌溉用水及洪澇干旱災害3)水土流失二、地下水1.主要是地下水的水質和礦化度水質:理化性質,溫度、氣味、導電性和放射性、化學成分礦化度:含有各種化學成分的總量,用1L水中含有可溶性鹽的克數來表示 3g/L,不易農用和飲用2.掌握其質、量、分布及其與地表水的關系,合理利用,避免盲目開采三、區域地球化學條件地球化學分析:化學元素的遷移和積聚的規律1.地理因素影響1)氣候因素 溫度與降水的差異導致的風化殼中化合物和相應元素淋溶遷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

11、3 干旱區 半濕潤和半干旱區 濕熱區土壤和地下水中相應元素淋失或積聚規律:自濕潤區向干旱區,Na+ Cl- SO42- Mg2+等離子含量提高,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2)地形因素的影響溶解度低的鹽分離子如Ca2 + 、CO32- 、 H CO3-首先析出滯留在地勢高的地方,而溶解度高的鹽分離子如Na+ 、Cl-、Mg2+隨著水流繼續遷移至低處,因此地勢低洼的地區地下水含量相對較高,土壤易產生鹽漬化。氟元素也多發生于干旱地區的潛水中,地表水氟含量的正常值0.2-0.5mg/L,華北、西北、東北某些地區偏高, 0.2-0.5mg/L產生氟骨癥。2.地質因素影響 1)地

12、質構造與深層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密切相關,不同的地質構造層具有不同的水化學成分。2)地下水的化學成分與其巖石礦物質元素的種類高度相關巖石類型水的特征花崗-流紋巖離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輝長-玄武巖離子含量中等,主要是Ca2 +、H CO3-、Mg2+,pH6.7-8.5,SiO2含量高砂巖長石砂巖雜砂巖離子含量高, Ca2 + 、Mg2+ 、H CO3- 、Na+, pH5.6-9.2,SiO2含量低到中粉砂巖黏土頁巖離子含量高, Ca2 + 、H CO3- 、Na+、 SO42-、 Cl-,pH4-8.6,SiO2含量低到中石灰巖白云巖大理巖離子含量高Ca2 +、

13、Mg2+ 、H CO3-,pH7.0-8.2,SiO2含量低板巖片巖片麻巖離子含量低到中等,Ca2 +、H CO3-、Na+,pH5.2-8.1,SiO2含量低第四節 土地資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壤是土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的類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質及其生產力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土地資源的特征、開發利用方向及其生產力的高低,對土壤因素的評價往往是土地資源評價的核心。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質1. 剖面 影響土壤水分、溫度和肥力狀況2.土層厚度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夠利用的、母質層以上德土體總厚度。最佳土層厚度100cm,臨界土層厚度50cm。耕層:土壤表層經耕作熟化的土層。農作物最佳耕作層厚度20-

14、25cm3. 土壤質地 指土壤礦質顆粒的組成比例,反映土壤的透水性、通氣性、保水性、保肥性和供肥能力以及耕作性能。一般分為沙土、壤土和粘土三大類。壤土是農業生產較為理想的類型,多發育在平原地區,由沖積母質發育而成。原因:沙粒、黏粒比例適中,大小空隙適當,通氣和保水性能好,保肥和供肥能力強,熱量狀況屬于暖溫型,水、肥、氣、熱較為協調。4. 土壤有機質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促進團粒結構形成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由于帶有正負兩種電荷而增強土壤的促肥供肥性能。 5.可溶性鹽類 指由Na+ Cl- SO42- Mg2+ CO32- ,H CO3-, Ca2 +等形成的鹽類土壤可容鹽類總量0.3%影響根系對

15、水分的吸收;達到0.5%時,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達到0.7%時作物嚴重減產;1%時成為鹽化土壤,作物難以生長。6.土壤pH值7為中性,良好;6.0-7.0偏酸性,多發生在降水量大土壤淋溶強烈的地區;7.0-8.0微堿性,多數作物不受影響;8.0-9.0弱堿性,部分蔬菜和經濟作物受影響;9.0以上,強堿性,作物難以生長。7.土壤石灰質 1)影響pH值,影響土壤養分的有效程度,如石灰質高時,易與磷酸根結合形成磷酸鈣,導致磷肥失效2)膠結形成結核或硬盤,阻礙根系發育,成為障礙層次二、土壤的綜合性狀1.土壤肥力反映土壤肥沃程度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指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養分、水分、空

16、氣和熱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應。有四大肥力因素,即營養因素(土壤養分、水分)、環境條件(空氣、熱量)、土壤有機質、各養分含量和組合關系土壤肥力分級:參評項目一般包括土壤環境條件(地形、坡度、覆被度、侵蝕度),土壤物理性狀(土層厚度、耕層厚度、質地、障礙層位),土壤養分(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儲量指標、養分有效狀態(速效磷/全磷、速效鉀/全鉀),評定結果可劃分瘦土、熟土、肥土和油土等級別。2.土壤水分狀況反映土壤供水能力影響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含量、補給與排泄,水分狀況影響土壤肥力1)植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據研究,每形成一份干物質平均消耗300份水2)

17、土壤水分對土壤養分,空氣與熱量狀況等一系土壤性質都有重要影響。如土壤的氧化還原,微生物活動,溫熱情況,礦物風化,養分的溶解轉化移動情況等,均受土壤水分狀況的影響。3.土壤的適宜性 土壤的所有各種形狀滿足不同作物的生長要求的程度,是進行土地自然適宜性評價和土地生產潛力評價的主要指標。三、我國土壤的分布大陸性系列 灰棕漠土 灰漠土棕漠土青藏高原高山土 紅黃壤漂灰土暗棕壤棕土褐土黑壚土灰鈣土黑土灰黑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黃棕壤黃壤 紅壤赤紅壤磚紅壤東北海 洋 性 系 列 圖圖1 中國土壤地帶性分布模式中國土壤地帶性分布模式第五節 土地資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1)區域生物物種或生態系統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18、直接引起土地資源類型或利用類型的更替2)區域植被類型或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形成景觀多樣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類型或土地資源類型劃分的主要依據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特征1.生物多樣性:某一區域內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2.生態系統的特征(1)開放性 物質循環,能量單向流動(2)動態性 生態平衡也是一種動態平衡(3)自我調節性 調節能力有限(4)開放性和演化性 產生、發展、消亡二、植被植被對土地系統的生態調節功能(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2)調節氣候,保護環境(3)防風固沙,保護農田(4)固結土體,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根系,枯枝落葉層第六節 土地資源的社會經濟特征分析一、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二、土地資源的區位特性三、土地經濟生產力和土地報酬遞減律一、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1.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