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清潔供熱技術導則_第1頁
城鎮清潔供熱技術導則_第2頁
城鎮清潔供熱技術導則_第3頁
城鎮清潔供熱技術導則_第4頁
城鎮清潔供熱技術導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城鎮供熱協會標準CDHA

P46CDHA××××-2020

城鎮清潔供熱技術導則

TechnicalguidelineforCleanheatingincity

(征求意見稿)

2020-××-××發布2020-××-××實施

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發布

1總則

1.0.1為推動城鎮供熱事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清潔供熱,

制定本技術導則。

條文說明:目前,我國北方地區清潔供熱比例較低,根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關

于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熱的要求,國家十部委聯合印發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

(2017-2021年)》,為落實規劃的有關要求,制定本技術導則。

1.0.2本導則適用于城鎮清潔供熱系統的新建、擴建及改造,涵蓋熱源、熱網、熱力站和熱

用戶。

1.0.3城鎮供熱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應優先采取先進、成熟的清潔供熱技術措

施。

條文說明:《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中指出,清潔供熱包含以降低污

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為目標的取暖全過程,涉及清潔熱源、高效輸配管網(熱網)、節能建

筑(熱用戶)等環節,應通過合理的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

1.0.4城鎮清潔供熱技術應用時,除應符合本標準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

定。

1

2術語

2.1清潔供熱

指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余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核

能等清潔化能源,通過高效用能系統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供熱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

放和能源消耗為目標的全過程,涉及清潔熱源、高效輸配管網(熱網)、節能建筑(熱用戶)

等環節。

條文說明:本條術語來源于《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

2.2可再生能源

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條文說明:本條術語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2.3集中供熱

從一個或多個熱源通過供熱管網向城市或城市部分地區熱用戶供熱。

條文說明:建設部關于印發《城市集中供熱當前產業政策實施辦法》的通知中認為:大、中

城市供熱能力在7WM以上(鍋爐單臺容量在10t/h以上),民用建筑供熱面積在10萬平方米

以上;小城市供熱能力在3MW以上(鍋爐單臺容量在4t/h以上),民用建筑供熱面積在4

萬平方米以上的為集中供熱。

2.4分散供熱

單一熱用戶的供熱系統。

條文說明:在《供熱術語標準》中,關于分散供熱解釋為:熱用戶較少、熱源和供熱管網規

模較小的單體或小范圍的供熱方式。

2.5供熱輸配系統

指能源站到熱用戶的輸配管網,包括建筑物熱力入口。

2.6熱用戶

從供熱系統獲得熱能的用熱系統。

2.7多能耦合供熱

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熱源的集中供熱系統。

2.8地熱能供熱系統

通過地熱井,利用地下熱水或地下蒸汽以及人工方法從干熱巖體中獲得的熱水與蒸汽的

熱量為主要熱源的供熱系統。

條文說明:定義來源于供熱術語標準,地熱能可分為淺層地熱能、深層地熱能。淺層地熱能

是通過地源熱泵換熱技術利用的蘊藏在地表以下200m以內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溫度

低于25℃的熱能;深層地熱能包括地下深度200~3000m的地熱能及地下深度3000m以上的

干熱巖所具有的熱能。

2.9電供熱

本標準的電供熱是指采用電直接供熱的形式。

2.10核能供熱系統

指以低溫泳池堆和核電機組熱電聯產為主要熱源的供熱系統。

2.11清潔供熱指標

指清潔供熱系統的能效指標、能耗指標、排放指標,涵蓋熱源、輸配系統、熱用戶等環

節。

2

條文說明:能效即能源利用效率的簡稱,是指用能設備、裝置(系統)對供給能量的有效利

用程度,如熱效率等。能耗指標:主要包括燃料消耗、電力消耗、水源消耗指標等。排放指

標:主要包括: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煙氣黑度等污染物的排放。

3

3清潔供熱指標

3.1一般規定

3.1.1在清潔供熱項目設計文件中,應標明與能效、能耗、污染物排放有關的設計指標及參

數,并在工程建設完成后進行驗收,各項指標應達到設計要求。

條文說明: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施工圖等各個階段設計文件中,應明示各項能效、

能耗、污染物排放指標,作為項目立項、評估、設計、審查、驗收、運行的依據。

3.1.2熱電聯產能效能耗指標通常包括:發電煤(氣)耗、供電煤(氣)耗、供熱煤(氣)

耗、供熱電耗、綜合供熱煤耗、發電廠用電率、生產廠用電率、熱電比、總熱效率等。

3.1.3鍋爐能效能耗指標通常包括:燃料耗量、電耗、水耗、鍋爐熱效率等。

3.1.4熱網、熱力站及熱用戶能效能耗指標通常包括:熱耗、電耗、水耗、主要設備換熱效

率、綜合熱效率等。

3.1.5供熱系統排放指標通常包括: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煙氣黑度等。

3.1.6對于清潔供熱新建或改造項目,新建或改造完成后年節約常規能源代替量、二氧化碳

減排量、氮氧化物減排量、二氧化硫減排量、粉塵減排量等,應符合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等

相關文件的要求。

條文說明:在供熱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中,應制定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技術措施,并明示

有關能耗、污染物排放指標,以便在下一階段工程實施中落實和檢驗。

3.1.7清潔供熱系統應符合國家及地方有關環保及節能方面的現行標準規定。

3.2熱源能效指標

3.2.1熱電聯產機組設計性能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大中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GB

50660以及地方的有關標準。

條文說明:《大中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GB506605.4中規定:

1、計算機組設計標準煤耗率所用的汽輪機熱耗率,宜取用汽輪機供貨合同中供方向需

方保證的熱耗率。

2、計算機組設計標準煤耗率所用的鍋爐效率,宜取用鍋爐供貨合同中供方向需方保證

的效率。

3、計算機組設計標準煤耗率所用的管道效率宜取用99%。

4、機組設計發電標準煤耗率和機組設計供電標準煤耗率的計算應采用《大中型火力發

電廠設計規范》中附錄A的計算方法。

3.2.2熱電聯產項目綜合熱效率不應低于國家及地方有關規定,同時,當設計文件中有規定

時,不得低于規定值。

條文說明:熱電聯產綜合熱效率:

QE36

rg100%

029.3B

式中:0—綜合熱效率,單位為百分數(%);

4

Qr—供熱量,單位為吉焦(GJ);

4

Eg—供電量,單位為萬千瓦時(10kw?h);

B—總標準煤耗量,單位為噸()。

在《熱電聯產項目可行性研究技術規定》(2001年修訂版)中規定了各類熱電廠熱效率

指標:常規燃煤熱電廠:1、全廠年平均總熱效率大于45%;2、全廠年平均熱電比應符合

下列要求:(1)單機容量為1.5~25MW的供熱機組,其年平均熱電比應大于100%;(2)單

機容量為50、100、125MW的供熱機組,其年平均熱電比應大于50%;(3)單機容量為200、

300MW的供熱機組,其在采暖期的平均熱電比應大于50%。常規燃氣輪機熱電廠:1、全

廠年平均總熱效率應大于55%;2、各容量等級燃氣輪機熱電聯產的熱電比年平均應大于

30%。

3.2.3燃煤、燃氣、燃油鍋爐運行熱效率應符合以下規定:

1燃煤煤粉鍋爐應大于或等于89%;

2水煤漿鍋爐應大于或等于90%;

3鏈條爐、循環流化床燃煤鍋爐應大于或等于75%;

4燃油鍋爐應大于或等于89%;

5燃氣鍋爐應大于或等于89%,燃氣冷凝式熱水鍋爐應大于或等于97%,燃氣冷凝式

蒸汽鍋爐應大于或等于95%。

條文說明:

鍋爐運行熱效率:

Qg

g

qGgcg

式中:g——鍋爐運行熱效率(%);

Qg——檢測器具鍋爐供熱量(GJ);

3

qgc——燃料低位發熱量(燃煤GJ/kgce、燃氣GJ/Nm);

3

Gg——檢測期間鍋爐燃料輸入量(燃煤kgce、燃氣Nm);

3.2.4生物質能供熱系統應具有較高綜合熱效率,按表3.2.1所示。

表3.2.1生物質供熱綜合熱效率

生物質供熱系統優秀合格不合格

90%>η≥

生物質熱電聯產綜合熱效率η≥90%<80%

80%

90%>η≥

大型生物質鍋爐供熱綜合熱效率η≥90%<80%

80%

90%>η≥

戶用生物質采暖爐綜合熱效率η≥90%<70%

70%

條文說明:生物質供熱系統綜合熱效率是評價系統對能源利用程度的指標。本條參考了《民用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采暖爐具通用技術條件》,并結合對全國多個大型鍋爐供熱項目和熱電

廠的測試和調研,確定了系統綜合熱效率的各個得分范圍。綜合熱效率計算方法如下所示:

5

QE+

oBQ

oo,net.ar

式中:o——綜合熱效率;

Q——供熱量;

E——供電量;

Bo——試驗期間消耗的生物質燃料總量,kg;

Qo,net.ar——生物質燃料的收到基低位發熱量,kJ/kg。

3.2.5太陽能供熱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太陽能集熱系統效率均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規定,當

設計文件無明確規定時應分別符合表3.2.2(1)、3.2.2(2)的規定。

表3.2.2(1)不同地區太陽能供熱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

太陽能資源區劃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采暖系統太陽能空調系統

資源極富區f≥60f≥50f≥40

資源豐富區f≥50f≥40f≥30

資源較富區f≥40f≥30f≥20

資源一般區f≥30f≥20f≥10

表3.2.2(2)不同地區太陽能供熱系統的太陽能集熱系統效率

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采暖系統太陽能空調系統

η≥42η≥35η≥30

條文說明:太陽能保證率是衡量太陽能在供熱系統中所提供能量比例的一個關鍵性參數,也

是影響太陽能供熱系統經濟性的重要指標。太陽能集熱系統效率是衡量集熱器環路將太陽能

轉化為熱能的重要指標。效率過低無法充分發揮集熱器的性能,浪費安裝空間,因此必須對

太陽能集熱系統效率提出要求。本條規定中指標具體取值范圍引用了GBT50801-2013《可

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中相關規定。

3.2.6水源熱泵機組的制熱性能系數可參照表3.2.3中的規定。

表3.2.3水源熱泵機組的制熱性能系數

制熱性能系數COPh(W/W)

名義制熱量

類型嚴寒A、嚴寒C寒冷溫和夏熱冬夏熱冬暖

Qh(kW)

B區區地區地區冷地區地區

地下Qh≤1504.004.004.004.104.104.20

水式Qh>1504.404.404.404.504.504.60

地埋Qh≤1504.204.204.204.404.404.50

冷熱管式Qh>1504.404.404.404.504.504.70

水型地表Qh≤1504.204.204.204.404.404.50

水式Qh>1504.404.404.404.504.504.70

污水Qh≤1504.204.204.204.404.404.50

源Qh>1504.404.404.404.504.504.70

說明:熱泵機組性能參數參照GB/T19409-2013和GB30721-2014

條文說明:本條規定了不同類型的熱泵機組性能系數的參照指標。性能系數是衡量地源熱泵

6

系統的一個重要指標,參數過低,系統可能還不如常規能源系統節能,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其

作出規定。本條規定的性能系數參考了參編單位的產品數據及國家標準得出。

3.2.7空氣源熱泵機組標準工況下的制熱性能系數可參照表3.2.4中的規定。

表3.2.4空氣源熱泵機組標況下的制熱性能系數

制熱性能系數COPh(W/W)

名義制熱量

類型嚴寒A、嚴寒C寒冷溫和夏熱冬夏熱冬暖

Qh(kW)

B區區地區地區冷地區地區

Qh≤503.003.003.003.103.103.20

渦旋式

Qh>503.103.103.103.203.203.30

單級螺桿Qh≤2003.103.103.103.203.203.30

式Qh>2003.203.203.203.303.303.40

單機雙級Qh≤2002.702.702.702.802.802.90

螺桿式Qh>2002.802.802.802.902.903.00

說明:制熱性能參數參照GB/T18430.1-2007

3.3熱源能耗指標

3.3.1熱源能耗指標應符合表3.3.1中的規定。

表3.3.1熱源能耗指標(單位:mg/m3,煙氣黑度除外)

燃煤熱源效率指標(kgce/GJ)燃氣熱源效率指標(Nm3/GJ)

供熱系統類型

約束值引導值約束值引導值

熱電聯產22182720

區域鍋爐房43383027

分棟/分戶供熱--3230

條文說明:熱源能耗,是在統計期內熱源對外供熱所消耗的燃料折算為標準煤的消耗量。區

域鍋爐房及熱電廠的燃料消耗與用戶熱負荷的特點及大小相關,與系統熱媒參數有關。表中

數值主要引自GBT51161-2016民用建筑物能耗標準表6.5.1,依據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統計

的2018年-2019年采暖季21家區域鍋爐房供熱企業數據,調整了規范中規定的區域鍋爐房

燃氣熱源效率指標,統計數據中單位供熱量燃氣消耗量最高值37Nm3/GJ,最低值27.3

Nm3/GJ,高于規范中約束值的有7家,低于約束值的有14家,占比為66.7%,約束值調整

成30Nm3/GJ,引導值調整成27Nm3/GJ。

3.3.2鍋爐房單位面積耗電量應符合表表3.3.2的規定。

表3.3.2鍋爐房單位面積耗電量

供熱建筑單位面積耗電量(kWh/m2)

地區

燃煤鍋爐房燃氣、燃油鍋爐房

寒冷地區(居住建筑)1.5~2.51.5~2.0

嚴寒地區(居住建筑)2.0~3.21.8~2.5

條文說明:燃氣、燃油鍋爐房電耗數值引自GB50839-2013供熱系統節能改造技術規范表

4.2.2-2;根據統計數據,燃煤鍋爐房電耗指標低于GB50839-2013規范中的數值,采用統計

數據作為電耗指標。截止到2018-2019采暖季為止,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共統計了30家燃煤

鍋爐房供熱的企業,單位面積耗電量最高值6.95kWh/m2,最低值0.64kWh/m2,高于規范

7

中上限值的有6家,占比為20%;故燃煤鍋爐房供熱建筑面積耗電量調整成寒冷地區為

1.5~2.5kWh/m2,嚴寒地區為2.0~3.2kWh/m2。

3.3.3供熱系統一級網單位面積補水量應符合表3.3.3的規定。

表3.3.3一級網單位面積補水量

類別一級網單位面積補水量(kg/m2月)

熱電聯產<4

區域鍋爐<3.5

條文說明:數值參考GB50839-2013供熱系統節能改造技術規范表4.2.4,并根據協會統計

數據做了修正,單位面積補水量按(kg/m2月)計算更為合理。

3.4熱源排放指標

3.4.1熱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223及地方現行標準的規定。

條文說明:在GB13223《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4.3、4.4分別規定了全國火力發電

鍋爐及燃氣輪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重點地區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重點地區,

是指根據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在國土開發密度較高,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或大氣環境

容量較小、生態環境脆弱,容易發生嚴重大氣環境污染問題而需要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

的地區。

3.4.2鍋爐房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271及地方現行標準的規定。

條文說明:在GB13271《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4.2、4.3、4.4分別規定了在用鍋爐大

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新建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重點地區鍋爐大氣污染物特別

排放濃度限值。

3.4.3除符合3.4.1、3.4.2規定外,大氣污染物排放還應符合《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

(2017-2021年)》中的規定。

條文說明:在《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中規定,既有燃煤熱電聯產、

燃煤鍋爐房應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在基準氧含量6%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

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生物質熱電聯產新建項目在基準氧含量6%條

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

3.4.4國家及典型地區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詳見附錄A

條文說明:附錄A給出了國家及部分地區現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

3.5熱網、熱力站、熱用戶指標

3.5.1供熱系統設計供、回水溫度應考慮熱源、熱網、熱用戶系統等因素,結合具體工程條

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3.5.2一級熱網的輸送效率應大于95%;二級熱網的輸送效率應大于92%。

條文說明:管網輸送效率應符合現行標準《供熱系統節能改造技術規范》GB/T50893第4.3.4

條的規定。

3.5.3新建及改造管網應進行水力分析,管網水力平衡度應控制在0.9~1.2之前。

8

條文說明:水力平衡度計算應按下式計算:

G

ny

Gyj

式中:n——水力平衡度;

3

Gy——各建筑熱力入口(或熱力站)規定循環水量,單位m/h;

3

Gyj——各建筑熱力入口(或熱力站)實際檢測循環水量,單位m/h。

3.5.4熱網熱損失應符合下列規定:

表3.3.3熱水管網單位長度溫降

沿程溫降℃/km

項目

約束值引導值

地下敷設熱水管道0.10.08

一級熱網

地上敷設熱水管道0.20.16

地下敷設熱水管道0.080.06

二級熱網

地上敷設熱水管道0.160.13

條文說明:管道保溫在滿足經濟厚度和技術厚度的同時,應控制管道散熱損失,檢測沿程溫

度降比計算管網輸送熱效率更容易操作。該數據引自DB11/T1477-2017供熱管網改造技術

規程。

3.5.5熱力站單位面積耗電量應符合表3.5.5的規定。

表3.5.5熱力站單位面積耗電量

地區供熱建筑單位面積耗電量(kWh/m2)

寒冷地區(居住建筑)0.8~1.2

嚴寒低區(居住建筑)1.0~1.5

3.5.6熱力站供熱期單位面積補水量應符合表3.5.6的規定。

表3.1.8熱力站供熱建筑每月單位面積補水量

熱源形式供熱建筑單位面積補水量kg/(m2·月)

熱電聯產<6.5

區域鍋爐房<6.0

條文說明:數值參考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統計數據,熱電聯產供熱的企業有59家,其中90%

的企業供熱建筑單位面積補水量均值為7.6kg/(m2·月),區域鍋爐房供熱的企業有31家,

其中90%的企業供熱建筑單位面積補水量均值為7.8kg/(m2·月),考慮區域鍋爐房所供熱力

站供熱半徑相對較小,故標準更為嚴格。

3.5.7建筑物耗熱量應符合表3.5.7的規定。

表3.5.7建筑物耗熱量指標

建筑折算耗熱量指標(GJ/m2·a)

省份城市

約束值引導值

北京北京0.260.19

9

天津天津0.250.20

河北省石家莊0.230.15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0.360.27

遼寧省沈陽0.330.27

黑龍江省哈爾濱0.390.34

山東省濟南0.210.14

河南省鄭州0.200.12

西藏自治區拉薩0.290.15

陜西省西安0.210.12

甘肅省蘭州0.280.20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0.310.2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0.360.29

條文說明:該表數據引自GBT51161-2016民用建筑物能耗標準表6.3.1。

3.5.8室內溫度不應低于設計溫度2℃,且不宜高于設計溫度1℃。

條文說明:各個采暖房間室內溫度基本一致是供熱運行調節的目標,不應存在室溫過高的浪

費現象。

10

4清潔供熱方式選擇

4.1一般規定

4.1.1清潔供熱方式的選擇應符合城鎮供熱規劃要求,應綜合考慮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關

系,并符合當地城市發展總體要求。

條文說明:清潔供熱方式的選擇應符合城鎮供熱規劃的要求,城鎮供熱規劃是城市規劃的組

成部分,城市發展的要求是城鎮供熱規劃的基本依據,城市發展總體要求是宏觀目標的要求,

供熱規劃及其方案是具體目標,應體現宏觀目標的要求,并對宏觀目標的要求提出修正意見,

達到宏觀和微觀統一、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統一、資源供應和消費統一等。

4.1.2清潔供熱方式的選擇應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經濟情況,因地制宜,科學分析,在同等

條件下,優先利用本地區能源資源及低品位能源。

條文說明:清潔供熱方式的選擇應充分結合當地的資源、經濟等條件,充分分析比較確定最

優方案。城鎮供熱應充分利用清潔能源,以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為前提,鼓勵采用新

技術發展清潔供熱。清潔供熱方式多樣,可以分為清潔燃煤、天然氣、電、地熱、太陽能、

核能、生物質能、工業余熱等。從目前我國能源資源和使用情況看,煤炭是最主要的供熱能

源,清潔燃煤的使用,對清潔取暖占比影響較大,其次是天然氣。油品分為輕油和重油,受

國家資源條件制約,一般不鼓勵發展油品供熱。太陽能在供熱領域是一種輔助形式。

4.1.3產熱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余熱等清潔熱源宜并網運行,實現多源互補,統一調度運

行。

條文說明:可再生能源、余熱等多種形式的清潔熱源,應充分利用既有管網,實現多熱源聯

網運行,多熱源聯網運行可以解決部分熱源的不確定性、波動性,是供熱安全的需要。熱源

的投入應綜合考慮供熱安全、污染物排放、能源高效利用、運行費用等因素。各地已集中供

熱管網為基礎,多源互補,統一調度,最大程度的做到經濟運行、清潔運行。

4.1.4供熱系統設備應采用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產品,能效指標不應低于國家現行標

準規定的節能評價值。

條文說明:供熱系統設備應優化參數取值,最大限度地接近實際運行需求。

4.2供熱方式選擇

4.2.1以煤炭為主要供熱能源的城鎮,應采取集中供熱方式,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優先選擇燃煤熱電聯產和工業余熱為主的集中供熱系統,輔以其他清潔供熱調峰

和補充的供熱方式。

(2)對沒有燃煤電廠和工業余熱資源的地區,宜選擇以大型清潔燃煤鍋爐房為主的集中

供熱,輔以其他清潔供熱調峰和補充的方式。

條文說明:以煤炭為主要供熱能源的城市,必須采用集中供熱方式,目的是為了集中和有效

地解決燃煤污染的問題。

4.2.2天然氣供應有保障的地區,可采取分散燃氣供熱方式,對于集中供熱的系統,也可作

為熱電聯產調峰熱源。

條文說明:天然氣有保障的地區采用分散燃氣供熱,可以節約管網投資和減少輸配損失。

4.2.3對于非連續性熱源獨立供熱系統,應設置蓄熱裝置用于供熱穩定性調節,蓄熱量應依

11

據熱源能力、熱負荷核算。

條文說明:對于間歇性熱源或波動較大的熱源,設置蓄熱裝置,與熱源聯合工作,可使連續

供熱。

4.2.4在水電、光電、風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優先發展以熱泵形式的清潔綠電供熱方式。

條文說明:對于清潔綠電資源豐富的地區,采用熱泵形式供熱,可以大大提供能源的利用效

率。

4.2.5太陽能條件較好的地區,宜選擇太陽能為熱源,并采取其它能源為補充。

條文說明:目前太陽能用于供熱,主要為提供生活熱水,由于太陽能資源受季節、天氣影響

較大,若用于采暖,太陽能供熱應為輔助供熱方式,需其他供熱方式予以補充,并設蓄熱裝

置。

4.2.6在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剩余物以及林業剩余物等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應大力

發展生物質供熱方式,并建立生物質資源與價格可持續回收利用機制。

條文說明:生物質能蘊藏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長的有機物中,有機物中除礦物燃

料以外的所有來源于動植物的能源物質均屬于生物質能。

4.2.7在人口密集、具備條件的大中城市,在做好環保、選址、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前提下,

穩步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方式。

條文說明: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的選址應滿足環境影響評價要求,不得在大中城市建

成區和城市規劃區、城鎮或大的集中居民區主導風向的上風向、可能造成敏感區環境保護目

標不能達到相應標準要求的區域建設。

4.2.8在集中供熱覆蓋不到,且可再生能源利用條件不具備的地方,可以考慮采用分散式電

供熱。

條文說明:目前北方地區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為主,燃煤取暖面積約占83%。清潔燃煤集中

供熱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有效方式,未來較長時期內,在多數北方城鎮,應作為基礎性熱源使

用。

4.2.9能源供應緊張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的地區,有條件的地區可發展核供熱系統。

條文說明:核能供熱方式主要有池式低溫核供熱堆和核熱電站,對環境保護要求比較嚴格,

應根據當地政策及環保要求等選擇該種供熱方式。

12

5熱源

5.1一般規定

5.1.1在設計階段,應依據能源資源供給、負荷分布等情況,充分考慮熱平衡設計,確保冬

季供熱尖峰時段的能源資源的供給。

條文說明: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充分考慮能源資源供給的安全性、季節性、穩定性、經濟

性和可持續性,全部供熱能源供給,保障供熱安全穩定。

5.1.2新建熱源應選用先進、高效的供熱裝備和自動調控技術,采取優化的節能措施;既有

熱源應實施系統節能技術改造,提升裝備水平。

條文說明:為節約能源,提供供熱效率,熱源處循環水泵應設置調速裝置;應具備依據因天

氣變化等原因造成的用戶負荷波動,自動調節供熱量;采用先進高效的供熱設備,充分考慮

不同工況下的高效運行;熱源處各種余熱資源,應合理利用。

5.1.3供熱系統應進行阻力平衡優化。

條文說明:目前,很多集中供熱系統由于閥門、過濾器設置不合理或水泵選型太大,為防止

電機超載關小總閥門的做法造成了過大的壓降,這種不合理的壓降可以占水泵有效揚程的

30%甚至更多,因此應通過對整個系統的阻力進行優化,減少不必要的閥門、過濾器等造成

過大的壓降。

5.1.4既有熱電廠、鍋爐房排放應達到國家及地方現行標準的規定,不滿足要求的應進行改

造。

條文說明:超低排放技術,對于煙塵,可采用低溫電除塵、濕式電除塵、高頻電源等技術,

實現除塵提效;對于二氧化硫,可采用增加均流提效板、提高液氣比、脫硫增效環、分區控

制等技術,對濕法脫硫裝置進行改進,實現脫硫提效;對于氮氧化物,采用鍋爐低氮燃燒改

造、SCR脫硝裝置增設新型催化劑等技術,實現脫硝提效;對于汞及其化合物,采用SCR改

性催化劑等技術;對于三氧化硫,采用低溫電除塵、濕式電除塵等技術。具體到實際項目,

應綜合考慮環保、經濟、現有設施等情況,制定合理的超低排放技術路線。

5.1.5有污染物排放的熱源應當按地環保部門要求,安裝在線監測裝置。

條文說明:污染源監測是確保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及提高環境管理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5.1.6熱源處應計量下列參數:

1每臺供熱設備的供熱量(燃料量);

2供熱管網總出口處的供熱量;

3熱水供熱系統的補水量;

4供電系統應裝設電計量裝置。

條文說明:對于燃料消耗的鍋爐設備,應計量所耗燃料量及供熱量;對于可再生能源、余熱

等資源利用,應計量設備一次及二次側的供熱量,以便確定設備供熱效率。

5.2清潔燃煤供熱

5.2.1燃煤熱電廠應遵循“熱電協同”的原則進行建設和運營,合理選取熱化系數。

條文說明:以工業熱負荷為主的系統,季節熱負荷的峰谷差別及日熱負荷峰谷差別不大的,

熱化系數宜取0.8-0.9;以采暖熱負荷為主的系統,熱化系數宜取0.5-0.7;既有工業熱負荷

又有采暖熱負荷的系統,熱化系數宜取0.6-0.8。

13

5.2.2燃煤區域鍋爐房設計時應根據熱負荷曲線優化鍋爐的配置方案,使鍋爐房的綜合運行

效率達到最高。

條文說明:根據民用建筑采暖熱負荷的特點,采暖鍋爐運行負荷經常低于設計負荷,鍋爐負

荷率降低時熱效率降低,因此不宜使鍋爐長時間低負荷運行。鍋爐房設計時根據熱負荷變化

規律和鍋爐效率變化規律,通過鍋爐容量與運行臺數的組合,提高單臺鍋爐負荷率,在供熱

系統低負荷運行工況下鍋爐機組能高效率運行。

5.2.3既有燃煤熱電廠、燃煤鍋爐應做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具體可參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煙氣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53-2018執行。

條文說明:當前,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采暖以燃煤為主,既有燃煤供熱系統的超低排放改造,

對提高北方地區的清潔采暖率影響較大。

5.2.4水煤漿鍋爐供熱系統新建及改擴建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水煤漿工程設計規范》

GB50360-2016的規定。

條文說明:《水煤漿工程設計規范》GB50360-2016適用范圍:1)、制漿規模0.25Mt/a及以上,

生產燃料水煤漿或氣化煤漿的新建、改建、擴建工程設計;2)單臺鍋爐容量35t/h及以上,

以水煤漿為燃料的新建、改建、擴建的發電、供熱工程設計。

5.2.5煤粉鍋爐供熱系統新建及改擴建設計執行行業現行標準《大中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

GB50660-2011、《火力發電廠煙風煤粉管道設計技術規程》DLT5121-2000的規定。

5.2.6每臺煤粉鍋爐配置一座煤粉塔,煤粉按需進入計量倉后由供料器及風粉混合管道送入

煤粉燃燒器。煤粉塔按存儲不少于3天的煤粉用量考慮。

5.2.7煤粉鍋爐應安裝脫硫、除塵設備;采用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燃燒器,采用分級送風、分

級燃燒,避免局部高溫,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氣采用布袋除塵,集中收集的

飛灰,經密閉系統排出,集中處理和利用。

5.3工業余熱供熱

5.3.1余熱采集系統應結合熱源的特點、分布情況、熱負荷分布情況綜合考慮,充分利用,

必要時應設蓄熱裝置。

條文說明:余熱采集系統要根據余熱資源的類別、品質、數量、連續性、穩定性、分布和利

用狀況、余熱資源的相關參數(如溫度、壓力、流量、單位時間熱流量等),以及用戶熱負

荷情況、用熱特點,綜合考慮余熱采集系統的設計。當不能提供穩定、連續的余熱資源時,

應設置蓄熱裝置,蓄熱裝置的設置,不僅能起到調節熱源供熱能的作用,還可以平穩用戶熱

負荷,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多數耗能設備,如原動機、加熱爐等,都只利用了熱能中的一小部分。回收一部分本來

廢棄不用的工業余熱進行集中供熱,能節約一次能源,提高經濟效益,減少污染。工業余熱

的主要來源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各種工藝設備排出的高溫煙氣。例如冶金爐、加熱爐、

工業窯爐、燃料氣化裝置等,都有大量高溫煙氣排出;第二類是,工藝設備的冷卻水。鋼鐵

企業利用焦化廠初冷循環水、高爐爐壁水、沖渣水余熱,進行較大范圍的集中供熱,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焦爐產生的荒煤氣經列管式初冷器被水冷卻,冷卻水升溫至50~55°C,用作

熱網循環水。各類工業余熱溫度詳見下表5.3.1。

表5.3.1工業余熱溫度

類型(排)熱源

蒸餾工程50~120℃

石油化學

冷卻水排水30~50℃

14

加壓、常壓干燥60~150℃

干燥

真空(凍結干燥)80~40℃

數分~數十分數60~80℃

食品工業殺菌

80~140℃

熱處理工藝60~80℃(熱水、蒸氣)

熱處理

60~80℃

蒸解工程150~160℃

造紙業加熱干燥工程80~180℃

排水40℃以下

染色工程50~80℃

纖維工業

(排水)40~50℃

木材業干45℃,6周

加熱50~60℃脫脂40~50℃

電解工廠

鍍鋅20~25℃

5.3.2清潔供熱系統,應深度回收熱電廠乏汽余熱及煙氣余熱,充分利用熱電廠余熱資源。

條文說明:熱電廠的余熱主要涉及鍋爐尾部煙氣余熱、排渣余熱、排污余熱、電廠循環冷卻

水等資源。目前,我國的大型燃煤熱電機組一般采用抽汽式供熱,此時機組仍有大量的乏汽

余熱通過冷卻塔或空冷島排放到環境中。深度回收這部分乏汽余熱,可降低熱電廠的供熱成

本,提高電廠的供熱能力30%~50%。燃氣熱電廠的煙氣中含有大量顯熱及潛熱余熱,回收煙

氣余熱,可進一步提高電廠的供熱能力。現代火力發電廠各項損失參考值如表5.3.2所示,

其中汽輪機排氣熱損失(冷端損失)巨大。

表5.3.2現代火電廠各項損失參考值(%)

電廠參數

項目

中參數高參數臨界參數超臨界參數

鍋爐熱損失111098

管道熱損失110.50.5

汽輪機解析損失10.50.50.5

發電機損失10.50.50.5

汽輪機排汽熱損失61.557.552.550.5

5.3.3清潔供熱系統利用工業余熱時,宜與熱電廠、調峰熱源等并網運行。

條文說明:受工廠生產經營的影響工業余熱量一般不穩定。因此,應與其他熱源并網運行,

保障供熱安全穩定。

5.4燃氣供熱

5.4.1燃氣鍋爐供熱,宜作為調峰熱源和補充熱源。

條文說明:燃氣鍋爐負荷調節范圍較大,運行費用較高,不宜長時間大范圍應用,宜優先用

作基礎熱源的調峰。

5.4.2鍋爐房設計時,應提高單臺鍋爐負荷率。

條文說明:在做鍋爐房前期規劃設計時,應根據用戶熱負荷及熱負荷變化規律,合理選擇鍋

爐容量及臺數,提高單臺鍋爐負荷率,保證在不同的行工況下鍋爐機組能高效率運行。

5.4.3燃氣鍋爐應設置煙氣余熱回收系統。

15

條文說明:燃氣鍋爐排煙損失一般在10%左右,可以通過直接換熱或熱泵形式提取煙氣中的

熱量,降低排煙溫度,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減少煙氣白霧。

5.4.4煙氣余熱回收裝置的設置應符合以下規定:

1煙氣余熱回收裝置不應影響燃氣鍋爐的正常安全運行,并應盡可能不增加風機、水泵

等耗能設備。

2煙氣余熱回收裝置應耐腐蝕、阻力小、高效換熱、結構緊湊、便于安裝和維護。

3煙氣冷凝熱回收裝置的設計排煙溫度應低于煙氣露點溫度,并應符合回收煙氣潛熱和

煙氣冷凝熱、減少霧氣排放的要求。

條文說明:煙氣冷凝熱回收裝置分為間壁式和直接接觸式兩類。間壁式煙氣冷凝熱回收裝置

由煙氣冷凝熱換熱器主體、煙氣進口導流段、煙氣出口導流段、煙氣冷凝水管以及放氣、排

污、溫度和壓力等儀表連接管等組成,該裝置用于加熱液體和氣體。直接接觸式煙氣冷凝熱

回收裝置由煙氣冷凝換熱器主體、煙氣進口導流段、煙氣出口導流段以及放氣、排污、溫度

和壓力等儀表連接管、排水管和補水管等組成,用于加熱水等非可燃液體。

5.4.5煙氣冷凝水宜進行處理和回收利用,冷凝水處理后再利用時的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相

關標準的規定。

5.4.6對既有燃氣供熱系統實施超低氮排放技術改造,改造后應滿足國家現行標準《鍋爐大

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的規定。

5.4.7為提高燃氣的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對適宜的項目或區域,可采用燃氣冷熱電聯供系統,

并應符合《燃氣冷熱電聯供技術規程》GB51131的規定。

條文說明:燃氣冷熱電聯供系統,在選型時綜合考慮冷熱電負荷變化規律,合理配置發電設

備、余熱利用設備等,確保發電余熱充分利用,一般項目年平均能源綜合利用率可以超過70%。

5.4.8當采用戶式燃氣供熱熱水爐作為熱源時,其熱效率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家用燃氣

快速熱水器和燃氣采暖熱水爐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665中2級能效的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