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桐城中學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高一歷史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一、單選題1.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的“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應增加“玉石時代”,這是中國歷史特有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中首領“惟玉為葬”“以玉為禮”,各不同區域文明中都有大量玉器出土,較為復雜的玉器組合只出現于大型石棺墓內。由此可見,“玉石時代”中華文明的特征是()A.從事漁獵采集,過著原始群居遷徙生活B.階級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地域分布廣泛,奠定多元一體政治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逐漸產生華夏認同觀念【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中首領“惟玉為葬”“以玉為禮”,較為復雜的玉器組合只出現于大型石棺墓內?!笨梢娫诋敃r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差異,這有利于早期國家雛形的出現,B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材料主要體現了“玉石時代”中華文明中已經出現階級分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各個地區文化的特點,無法推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排除C項;材料所述與“敬天保民”無關,材料主要體現出階級分化,排除D項。故選B項。2.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遺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來自周邊各種文化因素的青銅器和玉石器,有長江中、下游以及甘肅、青海地區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這最能體現()A.區域間文明的交流 B.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C.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轉型 D.民族認同意識的形成【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本題材料“遺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來自周邊各種文化因素的青銅器和玉石器,有長江中、下游以及甘肅、青海地區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周邊文化因素的文物,占比最大的是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體現出文明的交流與借鑒,A項正確;材料只提及大量青銅器出現,無法得出技術已經成熟,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文化的交流,與社會轉型無關,排除C項;民族認同意識即同一民族的人之間存在著一種族屬親近感、文化認同感,材料中沒有關于民族認同問題的相關論述,排除D項。故選A項。3.歷史學家蘇秉琦提出中國國家起源階段的三部曲:古國(高于部落之上的穩定獨立的政治實體)—方國(夷夏關系消長最后形成多元一體共處關系的階段)—帝國(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建立)。下列與“三部曲”對應的組合是()A.夏,商,周 B.紅山文化,周,漢 C.龍山文化,夏,秦 D.良渚文化,漢,元【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應該屬于“古國”階段,夏商周屬于方國階段,秦漢以后屬于帝國階段,紅山文化屬于“古國”階段,夏屬于方國階段,秦屬于帝國階段,C項正確;夏朝、商朝同屬于方國階段,排除A項;周朝不完全屬于方國階段,排除B項;漢朝和元朝屬于帝國階段,排除D項。故選C項。4.西周中晚期的五祀衛鼎、散氏盤、師永孟等青銅器,均有土地交換轉讓的銘文,其中一些還涉及了土地賠償案件的審理程序。這反映當時()A.土地私有制已確立 B.青銅鑄造技術發達C.井田制度出現松動 D.宗法分封體系崩潰【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晚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上出現了土地交換轉讓的銘文,還涉及了土地賠償案件的審理程序,說明當時存在土地交換和轉讓的現象,井田制之下土地國有、不準買賣與轉讓的情況有所松動,C項正確。據材料及所學,此時出現了土地私有現象,但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通過系列變法確立,排除A項;材料中未提及青銅器制造狀況,不能得出青銅鑄造技術發達,排除B項;據所學,宗法分封體系的崩潰應是春秋戰國時期,且材料與宗法分封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5.商鞅認為“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因此,他第二次變法時只向農夫普遍授田,對于從事商賈技藝者不授田,這些人需要靠購買糧食解決吃飯問題。商鞅推行的授田法()A.旨在維護宗法分封制度 B.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C.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只向農夫普遍授田,對于從事商賈技藝者不授田,這些人需要靠購買糧食解決吃飯問題?!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重農抑商政策,該政策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戰國時期,禮崩樂壞,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商鞅變法整體的措施,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私商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突破“工商食官”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6.孔子提出“為政以德”,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這反映出兩者旨在()A.都屬于沒落奴隸主階級 B.推動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C.迎合地主階級的訴求 D.恢復穩定社會秩序【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以德治民和恢復周禮的主張,老子主張把道(自然而為)由個人、一家、一鄉貫徹到一國則其德豐盛廣大,以此來反對諸侯間的爭霸戰爭,表達對政局動蕩的不滿,要求恢復西周時期國家穩定的局面,D項正確;“都屬于沒落奴隸主階級”與題目設問不符,排除A項;戰國時期,各學派由于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的不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B項;孔子和老子都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排除C項。故選D項。7.《論語》記載,孔子的雅言僅用于《詩》《書》和《執禮》,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主張。他“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實踐()A.適應了社會現實的需要 B.體現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C.使儒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 D.兼具學術和政治雙重功能【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中國)。根據材料“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與“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實踐體現出對于文化的自信與自覺,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當時的“社會現實”與孔子的思想及實踐的聯系,排除A項;儒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在西漢時期,與材料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孔子思想的政治功能,排除D項。故選B項。8.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秦人在蜀地南部進入西南地區時,“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頗置吏焉”,邛、笮“通為郡縣”。五尺道經略對秦最重要的影響在于()A.保留了考古遺存利于史學研究 B.開通了西南地區的“絲綢之路”C.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開邊統轄 D.推動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秦朝修建進入西南地區的“五尺道”,設置官職,“通為郡縣”,有利于加強秦朝對西南地區的開發與管理,鞏固統一,C項正確;對后世而言,保留了考古遺存利于史學研究,而非對秦朝而言,排除A項;關于西南地區的“絲綢之路”的記載最早在公元前122年,西漢時期,排除B項;“五尺道”的修建,客觀上推動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而非對秦朝最重要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9.秦王贏政每征服一國,就把諸侯后代、原國內的貴族和豪門大戶遷往他處,或遷往秦統治中心,或遷往邊遠地區。贏政統一全國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由此可見,贏政的大規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B.有利于貴族等級制的重構C.為推行郡縣制創造了條件 D.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基礎【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通過材料可知,嬴政將六國舊貴族和豪強遷往他處,結合所學可知,這會削弱六國舊地的傳統勢力,為全面推行郡縣制和加強中央集權創造了有利條件,C項正確;嬴政遷徙舊貴族和豪強,主要出于加強政治統治需要,材料無法判斷出嬴政的大規模移民政策旨在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貴族等級制無關,材料主要體現了政的大規模移民政策為推行郡縣制創造了條件,排除B項;地方割據的基礎主要是封建自然經濟,移民政策無法消除封建自然經濟,排除D項。故選C項。10.公元前135年,閩越圍攻東甌,制造邊疆危機。漢武帝在解決危機后說,“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仰治,并把視野轉向北方。據此可知,當時漢朝()A.繼續秉承漢初無為而治的策略 B.初步具備大一統的基礎C.郡國并行制威脅中央集權 D.以穩定社會為首要任務【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解決南方的邊疆危機后,漢朝實力大增,初步具備大一統的基礎,于是將視野轉向北方,北擊匈奴,B項正確;繼續秉承漢初無為而治的策略,與漢武帝時期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對匈奴的軍事行動,而非郡國并行制,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穩定社會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1.古語云:“天垂象,圣人則之?!睗h代,天人感應、陰陽災異思潮廣泛流行,天文學的觀測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據此可知,漢代天文學發展的主要原因是()A.專制集權政治的需要 B.農耕經濟發展的需要C.天文學家的不懈鉆研 D.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天人感應、陰陽災異思潮廣泛流行,天文學的觀測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可知,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治,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代天文學的發展,反映了專制集權統治對天文學發展有一定影響,A項正確;農耕經濟發展需要歷書,與天人感應關系不大,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具體的天文學家,排除C項;天文觀測跟農業有一定關系,跟抑商關系不大,且材料信息與重農抑商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2.漢代的制度構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統”“君統”不分,也不同秦代滅絕“親親”的做法,而是政府試圖在承認宗族是社會基本組織結構的基礎上,突破血緣關系,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這表明,漢代()A.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強化C.儒學理論體系政治化 D.社會道德風氣改善【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由材料可知,漢代政府將原先只適用于血緣關系的孝推至沒有血緣關系的親子之情,這進一步完善了社會尊卑秩序,B項正確;根據材料“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可知,材料所述君臣、君民、官民之間本無血緣關系,因此也不能得出宗族勢力發展壯大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未能體現儒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而只是體現了漢代尊卑秩序的強化,排除C項;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并不能改善社會道德風氣,排除D項。故選B項。13.據學者研究,商代“王兼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王之下還有諸多巫官,“卜風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職,巫官的職能也逐漸被其他世俗官職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這種變化表明當時()A.王權與神權相脫離 B.天子不能有效集權C.人文理性色彩增強 D.內外服制度運轉有序【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中國)。根據材料“商代‘王兼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王之下還有諸多巫官,‘卜風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職,巫官的職能也逐漸被其他世俗官職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笨芍倘顺缧殴砩瘢跫仁亲罡呤浪捉y治者,也是群巫之長,統治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而進入周代后,周王不再兼任巫職,王權統治的神秘色彩弱化而人文理性色彩增強,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變化是王權神秘色彩的弱化,而非王權與神權相脫離,排除A項;西周實行分封制,將權力下放到地方,材料內容與分封制無關,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變化是神權的弱化,而非國家機器運轉有序,排除D項。故選C項。14.戰國時期,荀子主張“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墨子主張“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他們的思想主張()A.傾向于重構社會秩序 B.維護了地主階級利益C.奠定了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 D.是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荀子主張‘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墨子主張‘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因此諸子百家紛紛提出改造社會的方案,試圖重構社會秩序,A項正確;墨子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排除B項;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排除C項;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5.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先后五次大規模出巡,除西南外,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北、南、東南各地區,每到一處,往往都要刻石立碑,祭祀名山大川,歌頌自己的功德。這些活動()A.是秦推行文化專制的重要手段 B.具有構建國家認同的政治使命C.加重了人民負擔導致秦的滅亡 D.是秦始皇實施暴政的具體體現【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多次出巡并刻石立碑宣揚自己的功德,是為了增加民眾對秦政權的認同,從而達到鞏固統一的目的,B項正確;材料中的活動不屬于文化專制,排除A項;秦始皇出巡的確會加重人民的負擔,但導致秦的滅亡過于夸張,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秦始皇大規模出巡雖然耗費民力,但不是暴政的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16.郡縣制是地方基層行政組織并因此成為社會控制體系,它是在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商鞅變法時在秦國初步建立,秦統一后推廣到全國。由此可知,郡縣制發展的過程是()A.專制皇權不斷強化的過程 B.中央集權逐步形成的過程C.貴族政治逐步消失的過程 D.官僚政治取代專制皇權的過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至秦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郡縣制是地方基層行政組織并因此成為社會控制體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屬于地方管理制度,它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郡縣制的推廣過程是中央集權逐步形成的過程,B項正確;戰國時期沒有皇帝,且郡縣制屬于地方管理制度,與專制皇權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貴族政治消失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官僚政治是為專制皇權所服務的,排除D項。故選B項。17.“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大要素。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分析大量的史實,然后得出科學的結論。下列對郡縣制的敘述屬于“史識”的是()A.它分郡縣兩級,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B.郡縣制是中央對地方政權進行有效控制制度C.郡縣制開中國單一制國家組織結構先河,影響深遠D.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依據題干對“史實”、“史論”、“史識”概念的解釋,分析選項可知,“郡縣制開中國單一制國家組織結構先河,影響深遠”敘述的內容是以科學史觀為指導,分析郡縣制度大量的史實,得出的科學結論,即郡縣制是怎樣的制度,屬于“史識”,C項正確;“它分郡縣兩級,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敘述的是歷史事實,是“史實”而非“史識”,排除A項;“郡縣制是中央對地方政權進行有效控制的制度”敘述的是對郡縣制的評價,是“史論”而非“史識”,排除B項;“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敘述的是歷史事實,是“史實”而非“史識”,排除D項。故選C項。18.如圖所示的中央機構存在于()A.秦朝 B.漢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B項正確;秦朝設置三公九卿制,排除A項;宋朝設置二府三司制,排除C項;明朝廢除丞相,排除D項。故選B項。19.《史記》是西漢史學的代表性成就。有史家將其記述人物籍貫的內容摘錄如下:“陸賈者,楚人也?!薄芭碓秸撸厝艘病!保◤埵毓澱x:“漢武更山陽為昌邑國。”)“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據此材料,無法得出的結論是()A.以郡為籍貫成為當時慣例 B.一度出現以封國為籍貫的現象C.西漢中期,戰國遺風猶存 D.反映了西漢區域觀念的變化【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材料“史家將其記述人物籍貫的內容摘錄如下:‘陸賈者,楚人也’”和“彭越者,昌邑人也”可知,在西漢時期存在以國為籍貫的方式,并未以郡為籍貫成為當時慣例,A項符合題意,A項正確;據材料“史家將其記述人物籍貫的內容摘錄如下:‘陸賈者,楚人也’”和“彭越者,昌邑人也”可知一度出現以封國為籍貫的現象,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中以封國為籍貫的現象體現出戰國遺風,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中存在現以封國為籍貫的現象,也存在以郡為籍貫的現象,反映了西漢區域觀念的變化,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20.漢代董仲舒認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還強調,天是能夠賞善懲惡的最高主宰,它通過“正”天子而“正”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边@些主張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C.維護君臣倫理關系 D.構建新的儒學體系【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與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笨芍獫h代儒學的特點是神化君權,目的在于強化君權,維護君主專制,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沒有體現,排除A項;漢代儒學的“三綱五常”起到維護君臣倫理關系的作用,但是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本題的主旨為“漢代儒學的核心目的”,而構建新的儒學體系只是表面現象,不是本質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21.漢魏之際,地方治理系統在戰亂中被破壞,各地出現大量塢堡,豪強地主借此自衛,農民歸附以求茍存。這就形成以家族為核心的莊園組織。十六國至北朝前期,塢堡再度盛行,控制著大量土地和人口。針對上述狀況,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仿照門閥制度,確定鮮卑貴族門第 B.遷都洛陽,打擊舊貴族勢力C.實行均田制,授田于民,恢復農業 D.改革官員選拔制度,大力推行科舉【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依據材料“十六國至北朝前期,塢堡再度盛行,控制著大量土地和人口”,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鄔堡盛行,控制著大量土地和人口,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是實行均田制,,授田于民,恢復農業,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門閥制度,無法得知其仿照門閥制度,確定鮮卑貴族門第,排除A項;遷都洛陽無法解決豪強地主的問題,排除B項;改革官員選拔制度,大力推行科舉,屬于隋煬帝改革的政治措施,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2.如表是東漢三國時期官方登記在冊戶數口數數據表。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時間戶數口數東漢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吳280年5230002300000A.外戚宦官的相繼專權 B.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C.政治黑暗吏治腐敗 D.北方人口大批量南遷【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三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這是官方登記在冊戶、口數數據表,東漢至三國時期國家控制的戶口數大幅減少,結合時代特征,可以推斷出是由于豪強士族的發展。因為三國時期豪強士族勢力發展迅速,有大量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不納入國家戶口,B項正確;外戚宦官專權是在東漢末年,排除A項;政治黑暗吏治腐敗是歷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西晉末年,北方人口大批量南遷,且三國時期國家控制的戶口數總和依然少于東漢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23.史載,秦國所處的關中地區,土地不過天下的1/3,民眾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卻達到了天下總量的60%,為日后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所以到了漢朝,統治者非常重視關中平原。這說明()A.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B.秦漢大一統有一脈相承的因素C.漢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D.關中平原的經濟是影響王朝興衰的關鍵【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但就其富庶程度,卻達到了天下總量的60%,為日后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所以到了漢朝,統治者非常重視關中平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關中平原,說明關中平原對秦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體現秦漢大一統有一脈相承的因素,B項正確;漢承秦制,是繼承的秦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判斷漢朝是否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關中平原的經濟是統一奠定的基礎,而非關鍵,排除D項。故選B項。24.如表為西漢淄川國諸王世系表,該表可以用來說明西漢時期()世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諸侯王名劉賢劉志劉建劉遺劉終古劉尚劉橫劉交劉永王國領地28縣28縣11縣11縣7縣7縣3縣3縣3縣A.察舉制實施的基礎狹隘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君主專制漸趨強化 D.刺史制度的有效實施【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西漢淄川國諸王的王國領地越來越少,這說明地方王國勢力受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B項正確;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對察舉制的基礎作出判斷,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西漢時期君主專制漸趨強化的歷史結論,排除C項;該現象與推恩令的實行有關,與刺史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5.“任土作貢”(依據土地具體情況,制定貢賦的品種和數量)現象古已有之,漢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嚴格規定土貢征收數量、種類、時間及運輸、庫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員間饋贈禮物中有許多當地土貢物產,土貢流動距離近至同一州、同一道,遠至跨州連郡。唐后期這一現象()A.說明了經濟重心的不斷難移 B.為藩鎮割據奠定了經濟基礎C.表明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減弱 D.說明了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后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唐后期地方官員間饋贈禮物中有許多當地土貢物產,土貢流動距離近至同一州、同一道,遠至跨州連郡?!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后期土貢發生變化,土貢原本是貢給中央的,安史之亂后,唐朝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地方官員也可收土貢物產,這表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C項正確;材料未對南北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對比,無法得出經濟重心的不斷難移,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權力受到挑戰,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并沒有發生變化,仍是小農經濟,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唐后期,地方官員也可收土貢物產,挑戰了中央集權,與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先秦時期的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吨芏Y》中記載“大司徒”負責實行荒政和救濟孤寡等;“遺人”具體負責日常及災荒時的救濟與施舍;《周禮?地官司徒》中記載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盜賊”等荒政措施.還規定了“令五家為比.使之相?!遄鍨辄h,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購(救濟)”的救助措施;在為齊宣王解說周文王如何治理國家時.孟子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強調“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墨子主張通過利他和利我從而達到“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1)根據材料概括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說明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特點?!敬鸢浮浚?)主要內容: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主張實行仁政.幫扶窮民;提倡民間互助;建設利他和利我的大同世界。(2)特點:體現了強烈的民本思想;政權積極介入;注重國家救助與民間互助相結合;救助對象廣泛?!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先秦(中國)。關于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主要內容,由材料“先秦時期的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笨芍惹貢r期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由材料“實行荒政和救濟孤寡”、““遺人”具體負責日常及災荒時的救濟與施舍;”可知,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主張實行仁政,幫扶貧民;由材料“令五家為比.使之相?!遄鍨辄h,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購(救濟)的救助措施”可知,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提倡民間互助;由材料“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可知,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建設利他和利我的大同世界?!拘?詳解】本題是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先秦(中國)。關于先秦時期社會保障思想的特點,由材料“負責實行荒政和救濟孤寡”可知,先秦時期社會保障體現了強烈的民本思想;由材料““遺人”具體負責日常及災荒時的救濟與施舍”、“令五家為比.使之相?!遄鍨辄h,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購(救濟)”的救助措施”可知,注重國家救助與民間互助相結合;由材料“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可知,救助對象廣泛;由材料“《周禮》中記載“大司徒”負責實行荒政和救濟孤寡等”可知,政權積極介入。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后,開始強行推行秦國文字。據許慎《說文解字敘》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對于規范后秦的文字,《說文解字》中有著詳細的描述,“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除大篆、小篆和隸書外,其他文字主要運用于儀式物品書寫中,沒有廣泛傳播。大篆作為被改良的文體,在秦國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學界認為秦朝的“書同文”既不是專指篆書,也不是專指隸書,而應該是指秦國的文字?!w云澤、楊啟鵬《“書同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與媒介變革影響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書同文”政策實施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朝“書同文”政策實施的影響。【答案】(1)背景:①秦朝實現了國家統一;②原有文字多元混雜,不利于信息交流。(2)影響:①有利于文字改良和信息傳播;②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③有利于文化認同和民族共同體的發展。(任答2點)④強制使用秦國文字,不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解析】【詳解】(1)背景:根據“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得出①秦朝實現了國家統一;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得出②原有文字多元混雜,不利于信息交流。(2)影響: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文字發展,從政治、文化等角度回答。從文字自身發展角度得出①有利于文字改良和信息傳播;從政治影響角度得出②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從文化影響角度得出③有利于文化認同和民族共同體的發展。還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影響方面回答,從消極方面得出④強制使用秦國文字,不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國時代儒墨道三家都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從現實出發形成他們自己的社會觀,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鬃幼允觥扒鹨猜動袊屑艺撸换脊讯疾痪?,不患貧而患不安……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蹦有麄鳌霸蝗慌螢槎酶毁F而辟貧賤?莫若為賢,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薄献影褜ψ匀滑F象的觀察引入政治社會理想,認為社會的貧富懸殊與“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會是返璞歸真,小國寡民。——摘編自張豈之《中華文明十二講》材料二“中國”這兩個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銅器上發現的,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爸小薄皣眱勺肿钤缍际窍笮挝淖?。“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由于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于中間,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皣保ǚ斌w為“國”)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或生產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所以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墻。所以“國”實際上是有圍墻的、有人守衛的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處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在這么多國中間誰有資格稱為“中國”呢?只有最高的統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爸袊笔翘熳铀诘膰?。到戰國后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稱皇帝,自然便稱“中國”了。以后歷代王朝都自稱為“中國”,“中國”概念從一個點擴大到整個國家,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合同無效由哪些部門確認
- 2025年變更勞動合同協議 副本
- 2024年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醫療保障局選聘社會監督員筆試真題
- 2024年邳州市市屬事業單位考試真題
- 2024年柳州市市屬事業單位考試真題
- 2024年湖北省中醫院招聘聘用工作人員真題
- 2024年安慶皖江中等專業學校專任教師招聘真題
- 2024年福建福清元載中學教師招聘真題
- 2024年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招聘真題
- 2024年安國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專任教師招聘真題
-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研究-以螞蟻集團為例12000字(論文)】
- 挖機上樓拆遷施工方案
- 幼兒園故事課件:《一葉障目》
- 政工師主要工作業績總結(二篇)
-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中譯本修正版)
- 2023年迎春杯五年級初賽
- 政務信息寫作工作培訓
-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實踐:五下第二單元課本劇《猴王出世》劇本
- 2016版公路工程施工監理規范
- 公司報檢單模板
- 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與危險化學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