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閉的心》效果美學的藝術表達_第1頁
《密閉的心》效果美學的藝術表達_第2頁
《密閉的心》效果美學的藝術表達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密閉的心》效果美學的藝術表達

艾倫博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被稱為科幻小說和象征時代的創始人,也是科幻小說和象征時代的先驅之一。他是恐怖小說的巨人和偉大主義者。他有著精湛的藝術技巧,獨特的審美視角,超前的創作理念,主張死亡美學和恐怖美學,在文學理論方面以其獨樹一幟的“效果統一論”而著稱。愛倫·坡認為,作家在動筆之前要精心布局構思來達到與眾不同的效果,作品創作中的所有要素都應該統一服務于這種效果。這種效果指的是作品要具有感染力,能觸動讀者的靈魂深處,讓讀者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愛倫·坡在創作中考慮到這種效果的同時,也關注對人性的刻畫和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描繪,真實地反映人類內心深處的孤獨焦慮的精神狀態和邪惡恐懼的心理狀態。愛倫·坡的經典短篇小說《泄密的心》就是反映效果美學的一個例子。該小說講述了一個神經過敏的心理變態者,因為同屋的老頭有一只酷似鷹眼的眼睛而殺死了老頭并將其肢解,后因為心虛和神經過敏而招認犯罪的故事。小說反映了人類內心深處的孤獨焦慮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本文試圖通過《泄密的心》主題的設定、結構的設計、意象的安排這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中的效果美學。一、孤獨或焦慮—主題的設定“文學創作應以在讀者的情感上產生盡可能強烈的藝術效果為宗旨,只要實現了這一效果,實現了美的傳遞,你就不必為作品所傳達的扭曲或畸形之美感到惋惜或痛心,至于主題、技巧、修辭等具體創作元素的選取無疑都要建立在此基礎之上,而這正是追求文學作品效果的坡所苦心經營的‘效果’理論的核心所在。”因此,主題的設定是應該服務于效果美學的。小說《泄密的心》包含了死亡的主題。死亡通常會讓人感到恐懼,不過在愛倫·坡看來,死亡卻是一種美。“以死亡為主題來制造恐怖的氣氛,能夠給讀者心靈造成極大的震撼,最大限度地在情感上扣住讀者的心弦,達到預定的效果。”在《泄密的心》中,當主人公拿定主意要老頭的命的時候,故事就開始彌漫著一層陰郁恐怖的氣氛。死亡的恐懼自此籠罩著讀者的心靈,而讀者的情緒也跟隨著“我”謀殺過程中內心活動的變化而波動起伏。當老頭死前尖叫一聲時,恐怖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讀者的心為之一顫。愛倫·坡在《泄密的心》中通過對死亡主題的描寫震撼了讀者的心靈,達到了自己預設的效果。《泄密的心》也包含了另外一個主題,就是人類內心的孤獨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這類主題容易使讀者產生共鳴而達到預設的效果。在《泄密的心》中,愛倫·坡并沒有向讀者交代“我”與老頭的關系。“我”與老頭雖然住在同一片屋檐下,但是兩人缺乏言語上的溝通交流。“我”看到老頭那一只“酷似鷹眼”的眼睛時,就會“不寒而栗”。“我”就如同《人群中的人》中的那個無名老人,那一只“酷似鷹眼”的眼睛就像是《人群中的人》中的人群,“我”不愿意被那一只眼睛審視,就像無名老人不愿意被人群了解,“我”因此陷入了愈來愈極端的孤獨,無名老人也成為了孤獨人群中的一份子。小說中當“我”在第八天夜里打開老頭的房門后紋絲不動,而老頭也靜坐在房間等待動靜,兩個孤獨的人明顯都覺察到對方的存在,然而就這樣僵持著,誰也不愿意開口溝通,這反映了兩個孤獨的人之間關系的異化。“我”最終忍受不了老頭那只“酷似鷹眼”的眼睛而拿定主意殺死他。其實“我”忍受不了的是源于內心深處的孤獨和迫于眼睛的審視而產生的焦慮,而通過殺死老頭并將其肢解這種殘忍的方式來終結內心的孤獨和焦慮是病態扭曲、毫無人性的,這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異化了的“我”異化了的心靈。愛倫·坡為讀者提供了領略人類精神世界之疾苦與混亂的機會,同時也“為他筆下最虛幻的故事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真實色彩”。愛倫·坡通過設定死亡主題和反映病態的人類精神現狀的孤獨和異化主題,將死亡散發出的恐怖美以及對人類精神現狀的憂思深入到讀者的心靈深處,扣動了讀者的心弦,使《泄密的心》這篇小說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實現了他精心構筑的效果美學。二、利用“時間”安排自己的心理時間在《評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愛倫·坡認為在故事的創作中,藝術家們應該精心構思,故事中的“每一事件,每一細節,甚至一字一句都應該收到一定的統一效果”。他認為作品要取得感染讀者心靈的效果,就得在下筆前精心構思和策劃,力圖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在《泄密的心》中,愛倫·坡精心地編排了時間、地點、人物、敘述的角度,以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坡本人十分注重印象或效果的統一,他認為這是短篇小說藝術性的主要體現。”愛倫·坡巧妙地安排了《泄密的心》的閱讀時間。該篇小說短小精悍,讀者能在短時間內一氣讀完,這樣他就保證了讀者對于小說的整體印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小說內部的時間安排也非常巧妙。他將小說中人物上場的主要時間設置在“每天夜里,大約午夜時分”,這樣就能夠營造出恐怖的氣氛,使讀者感到膽戰心驚,體會到小說中的恐怖之美。愛倫·坡在該小說中也巧妙地安排了人物的“心理時間”。起初愛倫·坡還會提到“物理時間”是“一個鐘頭的時間”、“幾分鐘”,后來這種物理時間的運用就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內心經歷的心理時間。該小說中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歷程來傳達心理時間,比如文中這么寫道:“我靜靜地站在原地,一聲不吭……他還坐在那兒,在聽動靜……我等了許久,非常地耐心……我還是克制著自己,一動不動。”通過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來表現時間,這比直接使用物理時間來得更加巧妙,更加能感染讀者的心靈。他通過精心構筑時間,達到了自己預設的效果。愛倫·坡也巧妙地安排了《泄密的心》中小說發生的地點。封閉又漆黑的房間彌漫著陰森恐怖的氣息,木制的地板使房間顯得暗淡沉悶,整體氣氛壓抑得幾乎令人窒息。當“我”提著一盞黑乎乎的燈小心翼翼地推開門,悄聲無息地進入老頭的房間,借助提燈的一條縫隙透出的一絲微弱的燈光來窺視老頭時,讀者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毛骨悚然。這種陰森恐怖的場景有助于喚起讀者內心不安、緊張和恐懼的情緒,有效地達到小說預設的效果。愛倫·坡注重“以真實為目標”,強調通過各種逼真的手法去“扣住讀者的心弦”,從而達到激起讀者內心反應的效果。小說《泄密的心》從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來展開。這種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逼真傳神地刻畫了“我”病態扭曲的犯罪心理。讀者無法預測到小說中敘述者“我”的下一步行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跟隨著“我”的敘述,真切地體驗了“我”作為病態扭曲的殺人兇手在行兇前、行兇過程中以及行兇后的整個內心活動。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讓讀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將讀者帶入了真實的故事情境,成功地拉近了讀者與故事之間的距離,激起了讀者的內心反應。三、愛倫坡的表現愛倫·坡“強調創作應以感染讀者的靈魂為創作的主旨,就是要達到一種預定的效果,要有計算、推敲和斟酌的才能”。在小說《泄密的心》中,他經過推敲和斟酌,精心巧妙地安排了眼睛和心跳聲兩個意象。小說中反復出現的這兩個意象,有其深層含義。首先,小說對于眼睛的編排十分巧妙。小說一開始就交代了“我”因為看到那只“酷似鷹眼”的眼睛就覺得不寒而栗,便拿定主意殺了老頭來擺脫那只眼睛。在英文中,眼睛(eye)與我(I)諧音,“可解讀為敘述者‘我’的雙重人性的具象表達,影射的恰恰是人性的自我分裂”。“我”殺死了老頭,擺脫了那只邪惡的眼睛的時刻,也同時殺死了邪惡的自我。因為殺死了老頭,另一半善良的自我感到心虛而招認了罪狀,走向了象征意義上的自我毀滅。讀者從眼睛飽含的深刻意蘊可見愛倫·坡在安排眼睛這個意象時的確是煞費苦心。其次,小說對于心跳聲的安排也十分巧妙。在殺死老頭之前,“我”因為聽到老頭的心跳聲而加劇了使自己狂亂的恐怖,并且強調了那種心跳聲就像是“裹在棉花里的手表發出的聲音”。當最終忍受不了越來越大的心跳聲的時候,“我”利索地殺死了老頭并確保他的心不再跳動。當在殺死老頭之后,“我”依然聽到了聲音逐漸增強的心跳聲,再一次強調了那種聲音“特別像是裹在棉花里的手表發出的聲音”。當再一次忍受不了越來越大的心跳聲的時候,“我”招供了自己的罪行。作者強調了兩次那種心跳聲就像是“裹在棉花里的手表發出的聲音”,似乎在暗示著讀者其實心跳聲自始至終都是源于“我”。因為在極其安靜的環境下,人只可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而非他者。心跳聲貫穿于小說的始終,在“我”殺老頭的前后彼此相互呼應,結構上達到了預期效果的統一。盛寧對愛倫·坡的效果美學思想曾有過精煉的概括:“聰明的藝術家不是將自己的思想納入他的情節中,而是事先精心策劃,想出某種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這樣一些情節——他把這些情節聯結起來,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實現那預先構想的效果。”愛倫·坡總是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