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檢驗基礎演示文稿_第1頁
臨床檢驗基礎演示文稿_第2頁
臨床檢驗基礎演示文稿_第3頁
臨床檢驗基礎演示文稿_第4頁
臨床檢驗基礎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檢驗基礎演示文稿當前第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優選)臨床檢驗基礎.當前第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一章血液一般檢驗皖北衛生職業學院王玲玲當前第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一節血液標本采集與處理一血液標本類型

二血液標本抗凝劑與添加劑

三血液標本采集

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

當前第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全血2.血漿主要用于化學和凝血項目檢測等。3.血清主要用于化學和免疫學等項目檢測。血清與血漿比較,主要是前者缺乏纖維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4.血細胞靜脈全血動脈全血末梢全血一、血液標本類型靜脈全血動脈全血末梢全血當前第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血液標本添加劑抗凝劑分離膠促凝劑二、血液標本抗凝劑與添加劑當前第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我是血漿,還是血清呢?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去除或抑制某種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稱為抗凝。抗凝劑:能夠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學物質稱為抗凝劑(anticoagulant)或抗凝物質。

(一)抗凝劑血細胞當前第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抗凝劑抗凝原理臨床用途真空采血管顏色枸櫞酸鈉(檸檬酸鈉)與血液中的Ca2+結合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血栓與止血檢驗(1:9)血沉測定(1:4)血液保養液藍色黑色乙二胺四乙酸

EDTA-K2/K3/Na2與血液中的Ca2+結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全血細胞分析紫色肝素加強抗凝血酶Ⅲ(AT-Ⅲ)滅活絲氨酸蛋白酶作用

血細胞比容測定臨床生化項目綠色草酸鈉與血液中的Ca2+形成草酸鈣沉淀,阻止血液凝固

血細胞比容、血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等(不常用)灰色(一)抗凝劑常用抗凝劑當前第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添加劑原理臨床用途真空采血管顏色促凝劑激活纖維蛋白酶,使可溶性纖維蛋白變成不可溶性的纖維蛋白聚體,進而形成穩定的纖維蛋白凝塊急診化學檢查紅色分離膠離心后固化在血清與血塊之間形成隔離層,使血清和血細胞完全分離生化、血庫、血清學等相關檢驗黃色(二)添加劑其它常用添加劑當前第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血液標本采集靜脈采血法皮膚采血法動脈采血法三、血液標本采集當前第1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皮膚采血法皮膚采血法,又稱毛細血管采血法,主要用于需要微量血液檢驗項目和嬰幼兒血常規檢驗。1、采血針皮膚采血法(1)主要器材:一次性采血針、微量吸管、消毒用品等。一次性采血針當前第1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皮膚采血法(2)采血部位:一般采用手指指端或耳垂,嬰幼兒可選擇??趾或足跟內外側緣。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采血部位為左手中指或無名指指端內側。選擇皮膚完好處采血。

當前第1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皮膚采血法材料準備(3)簡要操作

選擇采血部位按摩消毒針刺吸血止血(3)簡要操作

當前第1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皮膚采血法(4)注意事項:①采血時必須注意嚴格消毒和生物安全防范。②采血針應為一次性使用的“專用采血針”,針刺深度以2~3mm為宜。③取血時可稍加擠壓,但切忌用力過大,以免使過多組織液混入血液中。④采血要迅速,防止流出的血液發生凝固。⑤手工法血液標本采集順序為:血小板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血型鑒定等。其他,激光皮膚采血法

當前第1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靜脈采血法臨床應用廣泛,所采集的靜脈血能準確反映全身血液的真實情況,因其不易受氣溫和末梢循環變化的影響,更具有代表性。普通采血法負壓采血法1、普通采血法即傳統的靜脈采血方法。(1)主要器材:注射器、試管、消毒用品等。普通采血法負壓采血法當前第1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2)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靜脈。當肘部靜脈不明顯時,可采用手背部、手腕部和外踝部靜脈。幼兒可采用頸外靜脈采血,其它:股靜脈、大隱靜脈及鎖骨下靜脈等。肘部靜脈當前第1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材料準備(3)簡要操作

選擇靜脈扎壓脈帶消毒穿刺抽血止血放血與混勻當前第1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4)注意事項:①根據檢驗項目判斷所需采血量,選擇注射器。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③采血時切忌將針栓往回推,以免注射器中的空氣進入血循環形成氣栓。④為避免溶血,注射器和容器必須干燥,抽血時應避免產生大量氣泡,抽血完畢后應先拔下針頭,然后將血液沿管壁徐徐注入容器,需要抗凝時應與抗凝劑輕輕混勻,切忌用力振蕩試管。⑤進行血小板功能試驗,為了防止血小板激活,須使用塑料注射器或經硅化處理后的玻璃試管或塑料試管。⑥采血一般取坐位或臥位,不能立位采血,因為體位影響水分在血管內外的分布,影響被測血液成分的濃度。⑦壓脈帶捆扎時間不應超過1分鐘,否則會使血液成分濃度發生改變。當前第1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2、負壓采血法又稱為真空采血法。(1)主要器材:

負壓采血系統雙向采血針真空采血管

套管式一次性采血針頭皮靜脈式一次性采血針

(2)采血部位:同普通采血法。當前第1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材料準備(3)簡要操作

選擇靜脈扎壓脈帶消毒穿刺針端穿刺混勻或不混勻血液退出刺塞針端針頭刺塞針端刺入采血管止血退出穿刺針端針頭當前第2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靜脈采血法(4)注意事項:①使用前切勿松動或拔除采血管的膠塞頭蓋。②刺塞針端的乳膠套能防止拔除采血試管后繼續流血污染周圍環境,達到封閉采血防止污染環境的作用,因此不可取下乳膠套。③采血完畢后,先拔下刺塞針端的采血試管,后拔穿刺針端。④一次采血,使用玻璃采血管多管采集血液標本的分配順序為:血培養管、無抗凝劑血清管、枸櫞酸鈉抗凝管、其他抗凝劑管;使用塑料采血管分配順序:血培養管(黃色)、枸櫞酸鈉抗凝管(藍色)、加或未加促凝劑或分離膠的血清管、加或未加分離膠的肝素管(綠色)、EDTA抗凝管(紫色)、加葡萄糖分解抑制劑管(灰色)。當前第2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動脈采血法1.主要器材:2ml或5ml注射器(準備l000U/ml無菌肝素生理鹽水溶液,以濕潤注射器內腔、橡皮塞),或一次性動脈采血針、消毒用品等。2.采血部位多選用橈動脈(最方便)股動脈、肱動脈。3.簡要操作橈動脈采血當前第2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動脈采血法4.注意事項:①隔絕空氣:用于血氣分析的標本,采集后先立即封閉針頭斜面,再混勻標本。②立即送檢: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否則應將標本置于2~6℃保存,但保存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③防止血腫:采血完畢,拔出針頭后,用消毒干棉簽用力按壓采血處止血,以防形成血腫。當前第2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血液標本預處理與保存檢驗后保存與處理運送接受與拒收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當前第2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血液標本運送生物安全原則唯一標識原則及時運送原則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當前第2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抗凝標本凝固(二)血液標本拒收采集容器不當

標本污染、容器破損

申請單和標本標識不一致

采血量不足或錯誤

溶血轉運條件不當

抗凝劑使用錯誤

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當前第2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預處理:血常規檢測:室溫存放血漿:可通過離心抗凝血獲得血漿;血清:對未含促凝劑或分離膠采血管的血液標本置于37℃孵育,待血液完全凝固后離心分離血清;含促凝劑或分離膠采血管的血液標本可直接離心分離血清;對于需要特定細胞的實驗,應根據要求采用不同的細胞分離液或分離技術分離細胞,同時盡量避免混入其他細胞。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三)血液標本預處理與保存當前第2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保存:1.分離后標本①不能及時檢驗或需保留標本,一般應將標本置于4℃冰箱內保存。②標本需保存至少1個月時,放置于-20℃冰箱內保存。③標本需保存至少3個月時,分離后置于-70℃冰箱保存。④標本存放時需要密封,以免水分揮發而使標本濃縮。⑤標本應避免反復凍融。2.立即送檢標本如血氨(密封送檢)、紅細胞沉降率、血氣分析(密封送檢)、酸性磷酸酶、乳酸等標本。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當前第2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血液標本運送、保存與處理(四)血液標本檢驗后保存與處理

血液一般分析標本:室溫24小時后處理,一般生化檢驗項目:4℃存放7天后處理,特殊檢驗項目:吸出血清或血漿-20℃冰箱內保存1個月以上。保存檢驗標本時應包括標本信息的保存,且與分離的血漿或血清標本相對應。保存原則是在有效的保存期內確保被檢測物質不會發生明顯改變。

檢驗后廢棄的血液標本處理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由專人負責處理,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使用專用的容器或袋子包裝,由專人送到指定的地點集中處理。檢驗后廢棄的血液標本一般由專門機構采用焚燒的辦法處理。

處理保存當前第2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檢驗申請(二)患者準備五、血液標本采集、運送與保存質量保證(三)標本采集(四)標本運送當前第3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一血涂片制備二血涂片染色當前第3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推片載玻片血液將推片勻速向前,勿停頓。涂片的厚薄取決于速度和角度:快、大(厚)。慢、小(薄)一張滿意的血涂片應厚薄均勻頭體尾鮮明涂片干燥后用鉛筆在血涂片的頭部寫上姓名和編號李四B123當前第3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良好血液涂片標準厚薄要適宜,頭體尾要明顯,細胞分布要均勻,血膜邊緣要整齊,并留有一定的空隙。當前第3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引起血涂片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推片邊緣不整齊用力不均勻載片不清潔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當前第3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血涂片染色(一)瑞氏染色法

(Wright'sstain)1.瑞氏染料(復合染料)酸性染料伊紅(E-)

堿性染料亞甲藍(M+,又名美藍)

美藍容易氧化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級染料(即天青),甲醇的作用:①溶解美藍和伊紅,解離為M+和E-;②脫水作用,固定細胞形態,增強染色效果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當前第3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2.染色原理

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內部的一種過程。①物理的吸附作用②化學的親和作用嗜酸性顆粒——堿性——與酸性染料——粉紅色;細胞核蛋白——酸性——與堿性染料——紫藍色或藍色;中性顆粒——等電狀態——與伊紅和美藍——染淡紫紅色。當前第3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勿沖洗再加瑞氏染色Ⅱ液5-8滴后將Ⅰ液和Ⅱ液充分混勻靜置10分鐘直接流水沖洗3-5分鐘(切勿先倒掉染液)涂片經水洗干燥后用油鏡分類計數100個白細胞李四123涂片干燥后加瑞氏染色Ⅰ液5-8滴覆蓋整個血膜1分鐘當前第3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3.pH值的影響細胞各種成分均屬蛋白質(兩性電解質)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當前第3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二節血涂片的制備與染色

染色所用玻片必須清潔,無酸堿污染。配制瑞氏染液必須用優質甲醇。稀釋染液必須用緩沖液。沖洗用水應近中性。新鮮配制的染料偏堿,須在室溫貯存一定時間,貯存時間愈久,染色效果愈好。DeamGilliland等采用吸光度比值作為瑞氏染液的質量規格。當前第3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三節白細胞顯微鏡檢查一白細胞計數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

三白細胞形態檢查

四嗜酸性粒細胞計數五紅斑狼瘡細胞檢查當前第4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血液血漿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第三節白細胞顯微鏡檢查當前第4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白細胞計數(whitebloodcellcount)是指測定單位體積外周血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白細胞計數結果僅反映循環池中的細胞數量。一、白細胞計數1.原理白細胞顯微鏡計數法是將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釋一定倍數,使紅細胞破壞后,充入改良牛鮑(Neubauer)計數板內,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計數一定范圍內的白細胞數,經換算求出每升血液內的白細胞總數。2.白細胞稀釋液冰乙酸破壞紅細胞,且使白細胞核固定清晰亞甲藍或結晶紫使白細胞核略著色,便于識別蒸餾水(一)方法當前第4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3.器材(1)改良牛鮑計數板(2)改良牛鮑計數板專用蓋玻片(血蓋片)(3)微量吸管(4)顯微鏡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4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Neubauer計數盤(牛鮑氏計數盤)蓋玻片血細胞計數板側面觀液面高度為0.1mm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4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大方格中方格小方格每個大方格體積=1X1x0.1=0.1mm3=0.1μL當前第4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0.38ml稀釋液混勻

20ul血液充池、靜置鏡下計數、計算

4.簡要操作

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4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計數:用低倍鏡計數四個大方格內的白細胞數(N)。計算:WBC/L=N/4×10×106×20=N/20X109/L0.1μL—

1μL—

1L稀釋倍數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4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采血時間的影響2.計數誤差(1)技術誤差(technicalerrors)①器材誤差②采血與取血不當③稀釋倍數不準④充池不當⑤白細胞計數不準確(2)固有誤差(inherenterrors)又叫計數域誤差有核紅細胞的影響校正公式:(二)質量保證x:校正前白細胞數y:在白細胞分類計數時,計數100個白細胞的同時計數到的有核紅細胞數。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4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例:校正前白細胞數為12×109/L,在作白細胞分類計數時計數100個白細胞的同時數得的有核紅細胞數為40個,則校正后白細胞數/L=12×109/L×=8.6×109/L

例:校正前白細胞數為12×109/L,在作白細胞分類計數時計數100個白細胞的同時數得的有核紅細胞數為40個,則校正后白細胞數/L=12×109/L×=8.6×109/L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4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4.經驗控制以血涂片中所見白細胞的多少粗略核對白細胞計數結果有無大的誤差。表血涂片白細胞密度與白細胞總數的關系血涂片白細胞/HPWBC(×109/L)2~44~74~67~96~1010~1210~1213~18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5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方法學評價白細胞計數的方法學評價方法評價顯微鏡計數法設備簡單、費用低廉;費時、重復性較差;適用于基層醫療單位和分散檢測血細胞分析儀法操作簡便,效率高,重復性好;儀器較貴,準確性取決于儀器的性能及工作狀態;適合于大批量的標本集中檢測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5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白細胞總數高于參考區間的上限稱白細胞增多,低于參考區間的下限稱白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增多或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數量的影響,其臨床意義見白細胞分類計數。(五)臨床意義(四)參考區間成人:(3.5~9.5)×109/L;兒童:(5~12)×109/L;6個月~2歲:(11~12)×109/L;新生兒:(15~20)×109/L一、白細胞計數當前第5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對各種白細胞分別計數,即白細胞分類計數(differentialcount,DC)。白細胞分類計數的方法有顯微鏡分類計數法血細胞分析儀分類計數法(一)方法顯微鏡分類計數主要是將染色好的血涂片在油鏡下根據白細胞形態學特征逐個分別計數(一般計數100~200個白細胞),得出各種白細胞的相對比值或百分率,并注意觀察其形態的變化。當前第5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簡要操作

血涂片制備染色低倍鏡下檢查油鏡下分類計數采血高倍鏡下檢查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5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最佳觀察部位:

體尾交界處頭體尾體尾交界當前第5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2.報告方式(1)白細胞分類計數結果:以各種白細胞所占的比值或百分率表示,或者根據白細胞總數計算出各種白細胞的絕對值報告。(2)幼稚或異常白細胞:發現幼稚或異常白細胞,應計算在白細胞分類比值或百分率中。(3)有核紅細胞:血涂片中如見到有核紅細胞,應逐個計數,但不列入白細胞總數之內,而是報告分類計數100個白細胞的同時見到的有核紅細胞個數。(4)寄生蟲:如發現瘧原蟲等應報告。(5)紅細胞、血小板的形態:如有異常改變應報告。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5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方法學評價白細胞分類計數方法學評價方法評價顯微鏡分類法白細胞分類計數的參考方法,分類結果較準確;設備簡單、費用低廉;費時,結果的準確性取決于操作者個人的技術水平血細胞分析儀分類法快速、重復性好,但對于某些細胞不能識別,特別是白血病細胞、異型淋巴細胞和正常單核細胞;只能用于篩查,異常標本必須采用顯微鏡分類法進行復檢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5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參考區間白細胞分類計數參考區間(成人)白細胞百分率(%)絕對值(×109/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40~751.8~6.3嗜酸性粒細胞0.4~8.00.02~0.52嗜堿性粒細胞0~10~0.06淋巴細胞20~501.1~3.2單核細胞3~100.1~0.6注:本參考區間適用于靜脈血的儀器檢測方法。此參考區間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405-2012。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5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臨床意義二者的臨床意義基本一致。(1)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增多:①一天之內一般下午較上午高。②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嚴寒、暴熱。③新生兒。④妊娠5個月以上及分娩時。以上常為一過性增多⑤吸煙者平均白細胞總數比不吸煙者高。1.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5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高嚴重的組織損傷大量血細胞破壞

急性感染

急性大出血

惡性腫瘤

急性中毒

白血病

(2)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高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中性粒細胞病理性減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某些感染:傷寒、副傷寒沙門菌

慢性理化損傷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脾功能亢進

(3)中性粒細胞病理性減少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生理變化白天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恒定。2.病理變化(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①超敏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等。②寄生蟲病:如蛔蟲、鉤蟲等。③某些皮膚病:如銀屑病、濕疹等。④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⑤某些惡性腫瘤,如霍奇金病。⑥某些傳染病:如猩紅熱。⑦某些內分泌疾病,如腦垂體功能低下。2.嗜酸性粒細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2.病理變化(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①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后。②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3.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的其它應用(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2)觀察大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3)腎上腺皮質功能測定。2.嗜酸性粒細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①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或更多。②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異常增多,可達20%以上,多為幼稚型。③過敏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超敏反應等。④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多無臨床意義。3.嗜堿性粒細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淋巴細胞病理性增多①絕對增多: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單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也可見淋巴細胞增多,但白細胞總數多正常;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細胞增多明顯,且可導致白細胞總數增高。②相對增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增高。(2)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于長期接觸放射線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膿性感染時由于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可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少。4.淋巴細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單核細胞增多正常兒童單核細胞較成人稍高病理性增多見于:①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粒缺恢復期、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等。(2)單核細胞減少意義不大。5.單核細胞二、白細胞分類計數當前第6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⑴胞體:10~15μm,圓形。

⑵胞核:分2~5葉,以3葉核為主。

⑶核染色質:粗糙,深紫紅色。⑷胞漿:粉紅色,顆粒量多、細小、均勻、紫紅色。三、白細胞形態檢查(一)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當前第6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⑴胞體:10~15μm,圓形。

⑵胞核:彎曲呈桿狀、帶狀、臘腸樣。

⑶核染色質:粗糙,深紫紅色。⑷胞漿:粉紅色,顆粒量多、細小、均勻、紫紅色。2.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一)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當前第6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

(一)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

中性粒細胞當前第6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胞體:13~15μm,圓形。(2)胞核:多分為兩葉。(3)核染色質:粗糙,深紫紅色。(4)胞漿:著色不清,橘黃色顆粒、粗大、整齊排列、均勻充滿胞質。3.嗜酸性粒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胞體:10~12μm,圓形。(2)胞核:因顆粒遮蓋而胞核不清晰。(3)核染色質:粗糙,深紫紅色。(4)胞漿:著色不清,紫黑色顆粒、量少、大小不均、排列雜亂、可蓋于核上。4.嗜堿性粒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⑴胞體:6~15μm,圓形或橢圓形。⑵胞核:圓形、橢圓形、腎形。⑶核染色質:深紫紅色,粗糙成塊,核外緣光滑。⑷胞漿:透明、淡藍色、多無顆粒,大淋巴細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勻紫紅色顆粒。5.淋巴細胞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都是什么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6.單核細胞⑴胞體:12~20μm,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⑵胞核:腎形、山字形、馬蹄形、扭曲折疊不規則形。⑶核染色質:疏松網狀,淡紫紅色,有膨脹和立體起伏感。⑷胞漿:半透明、灰藍色或灰紅色。顆粒細小、塵土樣紫紅色。

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二)外周血異常白細胞形態1.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在嚴重傳染病、各種化膿性感染、敗血癥、惡性腫瘤、中毒、大面積燒傷等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可發生下列形態改變

大小不均中毒顆粒空泡杜勒體

核變性

當前第7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即中性粒細胞體積大小懸殊。可能是在內毒素等因素作用下骨髓內幼稚中性粒細胞發生不規則分裂的結果。常見于一些病程較長的化膿性感染。

(1)大小不均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中性粒細胞胞質中出現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顆粒,稱中毒顆粒。可能因特殊顆粒生成受阻或發生顆粒變性所致。常見于嚴重化膿性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等。(2)中毒顆粒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中性粒細胞胞質內出現一個或數個空泡。一般認為空泡是細胞受損后胞質發生脂肪變性或顆粒缺失的結果。最常見于嚴重感染,特別是敗血癥時。

(3)空泡變性空泡

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7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是中性粒細胞胞質毒性變化而保留的局部嗜堿性區域。呈圓形、梨形或云霧狀,天藍色或灰藍色,直徑1~2μm,是胞質局部不成熟的表現。

(4)杜勒體杜勒體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5)核變性核腫脹核變性核碎裂常見于細胞衰老后,嚴重感染時該類細胞增多。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2.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中性粒細胞的核形標志著它的發育階段。正常以2~3葉為主。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的核象可發生變化,即出現核左移或核右移。

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并出現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細胞時稱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中毒顆粒、空泡、核變性等毒性變化。最常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再生性核左移伴白細胞增高退行性核左移白細胞總數不增高或減低

輕度核左移:僅見桿狀核粒細胞>6%。中度核左移:桿狀核粒細胞>10%并有少數晚幼粒、中幼粒細胞。重度核左移(類白血病反應):桿狀核粒細胞>25%,出現更幼稚的粒細胞(1)核左移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2)核右移外周血中5葉核及5葉核以上的中性粒細胞>3%時稱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細胞總數的減少,屬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現。主要見于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及惡性貧血、炎癥的恢復期。如疾病進展期突然出現核右移則是預后不良的表現。

巨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在病毒或過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細胞增生并發生形態上的改變,稱異型淋巴細胞。

3.淋巴細胞的形態異常Ⅰ型(空泡型)

Ⅱ型(不規則型)

Ⅲ型(幼稚型)

(1)異型淋巴細胞當前第8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

異淋正常人血片中可偶見此種細胞。一般病毒感染異型淋巴細胞<5%,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異型淋巴細胞常>10%。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即在淋巴細胞的主核旁邊另有一個游離的小核。常見于接受較大劑量的電離輻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子、抗癌藥物等對細胞造成損傷時,常作為致畸、致突變的客觀指標之一。(2)衛星核淋巴細胞衛星核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4.其他異常白細胞Pelger-Hüet畸形

棒狀小體

Chediak-Higashi畸形

三、白細胞形態檢查當前第8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嗜酸性粒細胞計數顯微鏡計數原理用適當的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破壞大部分紅細胞和其它白細胞,并使嗜酸性粒細胞染色,混勻后充入計數池內,計數一定體積內嗜酸性粒細胞數,即可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簡要操作加稀釋液0.38ml采血→取血20μl,混勻稀釋→充上、下兩個計數池→靜置→低倍鏡下計數四角和中央共10個大方格內的嗜酸性粒細胞→計算。當前第8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五、紅斑狼瘡細胞檢查(一)方法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原因不明,累及多個系統和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90%的病例為女性,尤其是育齡期婦女。1.原理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一種紅斑狼瘡因子(LE因子)。它屬于一種IgG型自身抗體(抗核抗體),在體外可使白細胞退化,導致細胞核染色質失去正常結構,變成游離腫脹的圓形或橢圓形煙霧狀的均勻性物質,稱為“游離均勻體”;均勻體可吸引吞噬細胞(常為中性粒細胞)在其周圍形成“花形細胞簇”;最后被其中一個吞噬細胞吞噬形成LE細胞。當前第9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2.簡要操作采集靜脈血3ml,待其凝固攪碎血凝塊,去除殘余凝塊離心,使白細胞聚集在同一層面孵育,去除白細胞層,離心涂片、瑞-吉染色油鏡下找LE細胞LE細胞五、紅斑狼瘡細胞檢查當前第9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參考區間

陰性。(三)臨床意義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在疾病的活動期,LE細胞陽性率一般為70%~90%,緩解期或激素治療后不易找到。除系統性紅斑狼瘡外,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活動性肝炎等亦可呈陽性反應。發現LE細胞,必須結合臨床表現;未找到LE細胞,并不能完全否定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應進一步作其它有關的免疫學指標檢查。五、紅斑狼瘡細胞檢查當前第9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第四節

紅細胞檢查一紅細胞計數二血紅蛋白測定三紅細胞形態檢查四血細胞比容測定五紅細胞平均值六網織紅細胞計數七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八紅細胞沉降率測定主要內容當前第9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概述紅細胞的發育過程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原始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

晚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48小時,紅細胞存活月120天第四節

紅細胞檢查當前第9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紅細胞計數(redbloodcellcount,RBC)即測定單位體積外周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是診斷貧血等疾病最常用的檢查項目之一。臨床可通過各項紅細胞參數檢驗和紅細胞的形態觀察對貧血和某些疾病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一、紅細胞計數當前第9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顯微鏡計數法(1)Hayem稀釋液:由NaCl、Na2SO4、HgCl2和蒸餾水組成。其中NaCl和Na2SO4調節滲透壓,后者還可提高比重防止細胞粘連,HgCl2為防腐劑。該稀釋液的主要缺點是遇高球蛋白血癥患者,由于蛋白質沉淀而使紅細胞易凝集。(2)枸櫞酸鈉甲醛鹽水稀釋液:由NaCl、枸櫞酸鈉、甲醛及蒸餾水組成。其中NaCl和枸櫞酸鈉調節滲透壓,后者還有抗凝作用,甲醛為防腐劑。該稀釋液配制簡單,可使紅細胞在稀釋后較長時間形態不發生改變并且不凝集,故應用較廣。(3)生理鹽水或1%甲醛生理鹽水:急診時如無紅細胞稀釋液可用此液代替。

1、試劑一、紅細胞計數當前第9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紅細胞計數用紅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后,充入改良牛鮑計數板中,在顯微鏡下計數一定容積內的紅細胞數,經換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取稀釋液2.0ml→加入全血10μl,混勻→充池→靜置→高倍鏡計數中央大方格內4角和正中5個中方格內的紅細胞數→計算。2.原理

3.簡要操作

當前第9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質量保證一、紅細胞計數1.紅細胞在室溫和4~8℃可穩定3天,37℃可穩定36小時,以后逐漸減少。2.血液加入稀釋液后和充池前需充分混勻;計數時光線不能太強。3.當白細胞>100×109/L時,可對紅細胞計數結果產生影響。處理方法是將計數所得的紅細胞數減去計數所得的白細胞數;或者在高倍鏡下注意識別,計數時勿將白細胞計入。在高倍鏡下,白細胞體積通常比紅細胞體積略大,中央無凹陷,細胞核隱約可見,無黃綠色折光。4.技術誤差和固有誤差見白細胞計數。當前第9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方法學評價方法優點缺點顯微鏡計數法傳統方法,設備簡單,成本低;為參考方法,用于血細胞分析儀異常檢查結果的復核費時、重復性較差,結果的準確性取決于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血細胞分析儀法操作簡便,效率高,易于標準化,重復性好,適合于大批量標本篩查、健康人群體檢成本高,環境條件要求較高,準確性取決于儀器的性能及工作狀態一、紅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的方法學評價當前第9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參考區間1.成年: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新生兒:(6.0~7.0)×1012/L。2.紅細胞計數醫學決定水平

高于6.8×1012/L,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低于3.5×1012/L,可診斷為貧血;低于1.5×1012/L,可考慮輸血。(五)臨床意義見血紅蛋白測定。一、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0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血紅蛋白的分子結構二、血紅蛋白測定卟啉環包著一個亞鐵離子組成一個亞鐵血紅素,每條多肽鏈含一個亞鐵血紅素,每個血紅蛋白分子有四個珠蛋白肽鏈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或HGB)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組成,每個Hb分子有4條珠蛋白肽鏈,分子量為64458。當前第10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血紅蛋白測定Hb有多種形式及衍生物HbO2HbredHbMHb(Hi)HbCOSHb當前第10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血紅蛋白測定當前第10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正常人Hb種類及含量種類多肽鏈組成比例HbAα2β2大于90%HbA2α2δ2約2-3%HbFα2γ2小于1%二、血紅蛋白測定當前第10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原理(一)HiCN測定法RBCHbHiHiCN

OD值Hb(g/L)=KAλ=540nm溶血氧化結合計算當前第10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直接計算結果此處K值為理論值,在實際應用中更多采用標準品參照,測定未知樣品血紅蛋白濃度(一)HiCN測定法當前第10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HiCN法測定血紅蛋白標準曲線制作標準曲線求得樣品Hb濃度?A:0.332,Hb=?當前第10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其他測定方法十二烷基硫酸鈉法(sodiumdodecylsulfatehemoglobin,SDS-Hb)堿羥血紅蛋白法(alkalinehaematindetergent,AHD575)疊氮高鐵血紅蛋白法(HiN3)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法(cetyltrimethylammonynmbromide,CTAB)目前,自動血液分析儀已多使用不含氰化鉀的血紅蛋白測定方法當前第10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質量保證1.合格的標本2.主要器材

分光光度計的波長、光柵、比色杯3.HiCN轉化液

的質量要求4.HiCN參考液定標

5.開展室內質控當前第10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方法學評價測定方法優點缺點HiCN測定法參考方法,操作簡單,反應速度快,可檢測SHb之外的所有Hb,HiCN參考品可長期保存,便于質控KCN試劑有劇毒,高白細胞、高球蛋白血癥標本可致渾濁,對HbCO的反應慢,不能測定SHbSDS-Hb測定法次選方法,操作簡單,呈色穩定,試劑無毒,結果準確,重復性好SDS質量差異大,消光系數未定,SDS易破壞白細胞,不適于同時進行白細胞計數的血液分析儀AHD575測定法試劑簡易,無毒,呈色穩定,準確性與精密度較高;可用氰化血紅素作校準品575nm波長比色,不便于自動檢測,HbF不能轉化HiN3測定法反應迅速,呈色穩定,準確度、精密度較高試劑有毒性(為HiCN的1/7),HbCO轉化慢(20分鐘)CTAB測定法溶血性強且不破壞白細胞,適于血液分析儀檢測精密度、準確度略低血紅蛋白測定方法學評價當前第11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成年男性:130~175g/L

成年女性:115~150g/L

兒:170~200g/L。(五)參考區間當前第11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六)臨床意義極重度重度中度輕度正常<30g/L(31-60)g/L(61-90)g/L(91-120)g/L>120g/L

306090110

120Hb(g/L)女性

男性貧血的程度與臨床表現并不一定一致當前第11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增生理性增多年齡性別及缺氧代償引起的增多多病理性增多①相對性增多;②絕對性增多減生理學減少①6個月~2歲的嬰幼兒;②中、晚期妊娠的孕婦;③造血功能減退老年人以上幾種情況所致的貧血統稱為生理性貧血少病理性減少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等。②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鐵引起的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③紅細胞破壞增加:各種溶血性貧血。④紅細胞丟失過多:急、慢性失血WHO定義RBC、Hb或Hct低于同年齡同地區同性別參考值下限,即為貧血(anemia)RBC+Hb的變化(六)臨床意義當前第11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紅細胞形態檢查

大小異常紅細胞異常形態

染色異常

結構異常

形態異常正常形態紅細胞當前第11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紅細胞形態檢查(一)正常紅細胞形態正常的紅細胞呈雙凹圓盤形,細胞大小均一,平均直徑約7.2μm,瑞氏染色后為淡粉紅色,血紅蛋白充盈良好,呈正常色素性、向心性淺染,中央有生理性淡染區胞質內無異常結構。除健康人外,部分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和白血病等患者的紅細胞亦呈正常形態。當前第11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大小異常大紅細胞大小不等小紅細胞巨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直徑小于6μm直徑大于10μm直徑大于15μm指同一血涂片中紅細胞大小懸殊,直徑相差在1倍以上當前第11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小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1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大紅細胞和巨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1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紅細胞大小不等(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1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2.形態異常橢圓形紅細胞靶形紅細胞球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棘形紅細胞緡錢狀排列裂片紅細胞紅細胞形態不整鐮刀形紅細胞淚滴形紅細胞當前第12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球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口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橢圓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靶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鐮刀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裂片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棘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紅細胞形態不整(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淚滴形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2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緡錢狀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高色素性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低色素性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嗜多色性紅細胞(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4.結構異常(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染色質小體染色質小體(Howell-Jollybody):又稱豪-焦小體,位于成熟或幼稚紅細胞胞質內的紫紅色小體,直徑1~2μm,1至數個不等,為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殘余物。最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也見于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術后。(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卡波氏環卡-波環(Cabotring):存在于成熟或幼稚紅細胞胞質內,呈紫紅色線圈狀或“8”字形結構,可能是紡錘體的殘余物或脂蛋白變性所致。常與染色質小體并存,見于溶貧、巨幼貧、白血病及鉛中毒等。(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嗜堿性點彩紅細胞嗜堿性點彩紅細胞(basophilicstipplingcell):指在瑞氏染色涂片中,紅細胞胞質內出現形態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灰藍色點狀物。在鉛、鉍、鋅、汞等重金屬中毒時增多,為鉛中毒診斷的篩查指標。重癥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骨髓纖維化等亦可見增多。(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有核紅細胞有核紅細胞(nucleatederythrocyte,NRBC):即幼稚紅細胞。存在于骨髓中,1周內新生兒外周血涂片可見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現有核紅細胞屬病理現象,常見于各種溶血性貧血、白血病、紅白血病等。(二)異常紅細胞形態當前第13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都來認一認,分別屬于哪一種?當前第14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血細胞比容的概述(概念)血細胞比容測定方法血細胞比容質量控制血細胞比容方法學評價血細胞比容參考區間血細胞比容臨床意義四、血細胞比容測定內容當前第14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血細胞比容概念血細胞比容(hemotocrit,HCT;packedcellvolume,PCV),是指一定體積(1L)的全血中(抗凝血)紅細胞所占容積的相對比例(小數或百分數)HCT的高低主要與紅細胞數量、大小有關,主要用于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的診斷,反應血液稀釋和血液濃縮變化還可根據RBC、Hb、Hct計算紅細胞平均值HCT測定可采用直接離心法(包括溫氏法和微量法),或間接血液分析儀法四、血細胞比容測定當前第14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溫氏法微量法

折射儀法黏度法比重測定法放射性核素法等

四、血細胞比容測定血細胞比容測定方法其中微量法為推薦方法,放射性核素法為參考方法當前第14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溫氏法1.原理溫氏(Wintrobe)法是利用血液中不同的有形成分比重的差異,將定量的抗凝血以一定的速度和時間離心后,血液中有形成分沉淀,讀取壓實紅細胞層在全血中所占體積的百分比四、血細胞比容測定1.Wintrobe管2.paustrue管當前第14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溫氏法2.簡要操作抗凝血注入Wintrobe管→以2264g離心力離心30分鐘→讀數→再離心10分鐘→判讀結果四、血細胞比容測定當前第14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微量法微量法是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毛細玻璃管將抗凝靜脈血注入其中,或先將毛細玻璃管肝素化并干燥后直接采集毛細血管血,然后以相對離心力12500g離心5分鐘,取出毛細玻璃管,測量其中紅細胞柱、全細胞柱和血漿柱的長度,判讀結果四、血細胞比容測定當前第14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質量保證1.抗凝劑目前多選用肝素或EDTA-K2用于HCT測定,對紅細胞影響小2.選用合格的器材溫氏管、微量管、高速離心機等3.離心RCF直接影響到HCT,ICSH建議溫氏法RCF2264g。RCF與RPM可相互轉換4.規范化操作,避免操作誤差5.結果判讀與分析離心后血漿與血細胞的分界面應為平面,目光平視,讀數時讀取自還原紅細胞層以下的紅細胞的高度四、血細胞比容測定當前第14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方法學評價方法優點缺點溫氏法應用廣泛,無需特殊儀器難以完全排除殘留血漿(可達2%~3%),測定值比真實值略高,標本用量多,耗時長。微量法WHO推薦的常規方法,CLSI推薦的參考標準。標本用量少,相對離心力高,結果準確、快速、重復性好仍有殘留血漿,但較溫氏法少。需微量高速離心機微量離心計算法可常規用于HCT測定的校準。HCT=(離心HCT值-0.0119)/0.9736需用參考方法測定全血Hb和壓積紅細胞Hb,HCT=全血Hb/壓積紅細胞Hb血液分析儀法無需單獨采血,檢查快速,精密度高,無血漿殘留引起的誤差準確性不及微量離心法,需定期校正儀器放射性核素法ICSH曾推薦為參考方法,準確性最高方法繁瑣、特殊,不適用于臨床常規檢查四、血細胞比容測定HCT測定的方法學評價當前第14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五)參考區間成年人男性0.40~0.50女性0.35~0.45兒童0.33~0.42新生兒0.47~0.67四、血細胞比容測定當前第14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六)臨床意義1.增高: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②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③新生兒。2.降低: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②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3.臨床補液量的參考各種原因導致脫水時,HCT都會增高4.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診斷指標當HCT大于0.7,RBC為(7~10)×109/L,Hb大于180g/L,即可診斷5.計算紅細胞平均指數,對貧血的形態學分類有幫助。6.血液流變學指標自發性凝血時,HCT可>0.6四、血細胞比容測定當前第15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概述計算方法參考區間臨床意義五、紅細胞平均指數內容當前第15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概述紅細胞平均指數包括: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為貧血的形態學分類和鑒別診斷提供重要線索五、紅細胞平均指數當前第15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計算方法儀器法與手工法基本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手工法費時費力儀器法自動計算,報告準確而且儀器法還有其他多種參數可以參考,如紅細胞直方圖五、紅細胞平均指數當前第15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手工法:紅細胞平均指數的計算

如果RBC=4.01012/L,Hb=124g/L,Hct=0,42,那么MCV=?MCH=?MCHC=?(二)計算方法當前第15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MCV由血液分析儀直接測定細胞信號獲得MCH=Hb/RBCMCHC=Hb/(RBC×MCV)HCT=RBC×MCV儀器法:紅細胞平均指數的計算

如果MCH=30pg,MCV=120fl,那么MCHC=?(二)計算方法當前第15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參考區間人群MCV(fl)MCH(pg)MCHC(g/L)成人80~10027~34314~3541~3歲79~10425~32280~350新生兒86~12027~36250~370五、紅細胞平均指數MCV、MCH、MCHC參考區間當前第15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臨床意義貧血形態學分類MCVMCHMCHC臨床意義正常細胞性貧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大細胞性貧血增高增高正常巨幼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降低降低正常慢性炎癥、尿毒癥等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降低降低降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慢性失血等五、紅細胞平均指數貧血形態學分類及臨床意義當前第15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網織紅細胞定義網織紅細胞形態網織紅細胞染色方法網織紅細胞計數方法網織紅細胞計數參考區間網織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5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Ret)是介于晚幼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之間的過渡階段細胞,其胞質中尚殘留部分嗜堿性物質(核糖體和核糖核酸),可被某些染料活體染色后呈藍色或紫色的網狀或顆粒狀結構,故名為網織紅細胞。Ret體積略大于成熟紅細胞(直徑8.0~9.5μm),仍具有合成血紅蛋白的能力,約1~2天后,過渡為成熟紅細胞。ICSH將網織紅細胞分成I~IV型。定義I型(絲球型)

Ⅱ型(網型)

III型(破網型)

Ⅳ型(點粒型)當前第15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網織紅細胞類型及特征分型形態特征正常存在部位I型(絲球型)RBC幾乎被網織物充滿僅存在于正常骨髓II型(網型)位于RBC中央線團樣結構松散大量存在于骨髓,極少見于外周血中III型(破網型)網狀結構稀少,呈不規則枝點狀排列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IV型(點粒型)嗜堿性物質少,呈分散的細顆粒、短絲狀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一)試管法1.原理

網織紅細胞內帶負電荷的RNA磷酸基,與新亞甲藍、燦爛甲酚蘭等堿性染料帶正電荷的有色反應基團結合,使RNA膠體間的負電荷減少而發生凝縮,形成藍色的點狀、線狀或網狀結構,顯微鏡下計數可得網織紅細胞的相對值(%)和絕對值(×109/L)(Ret#=RBC×Ret%)。2.試劑

10g/L煌焦油藍或新亞甲藍染液。3.簡要操作

染液與待檢血液1︰1混合→室溫放置10~15分鐘→制備血涂片→低倍鏡下觀察→油鏡計數→計算。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二)玻片法1.原理同試管法2.試劑

10g/L煌焦油藍乙醇溶液。3.簡要操作

滴加染液于玻片上→待干→加同體積待檢血液→充分混勻,染色→制備血涂片低倍鏡下觀察→油鏡計數→計算。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網織紅細胞示意圖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黃焦油蘭染色的網織紅細胞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黃焦油蘭染色的網織紅細胞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5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三)Miller窺盤法BAMiller窺盤為圓形玻片,玻片上刻有兩個正方形格子,計數時用小方格A計數紅細胞,用大方格B(包含A)計數網織紅細胞,大方格B(包含A)面積為小方格A的9倍。ICSH及我國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推薦使用Miller窺盤進行網織紅細胞計數。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6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B格2個Ret,A格5個RBC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7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A格內紅細胞數(RBC)B格內網織紅細胞數(Ret)121102140120120121130140111合計11055110×9Ret%==0.5%

Ret#=RBC×Ret%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8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四)儀器法帶網織紅細胞計數參數的血液分析儀、流式細胞儀(FCM)和網織紅細胞專用計數儀均可,網織紅細胞中RNA經特殊熒光染料染色可進行RNA定量,能精確計數網織紅細胞占紅細胞的百分數(Ret%)。網織紅細胞可分為低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LFR)、中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MFR)以及高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HFR)。還可計算未成熟網織紅細胞(IMR)和網織紅細胞成熟指數(RMI)。

IMR=HFR+MFR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69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方法分類

試管法和玻片法原理、試劑基本相同,均可使用米勒窺盤,方便計數提高效率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70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五)質量保證1.及時檢測陳舊標本檢查結果將降低。2.選擇合適的染料3.染色過程

染色時間不能過短,室溫低時,可放置37℃溫箱或適當延長染色時間。染液與血液的比例以1︰1為宜。嚴重貧血時,可適量增加血液的比例,制片時血膜應厚薄適宜,避免網織紅細胞分布不勻。4.計數

選擇紅細胞分布均勻、網織紅細胞著色好的部位計數。外周血網織紅細胞主要為Ⅳ型,凡含有2個或2個以上顆粒、且顆粒遠離細胞邊緣的紅細胞均應計為網織紅細胞。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71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六)方法學評價計數方法評價普通顯微鏡法簡便、成本低,可直觀細胞形態;但影響因素多,重復性差玻片法水分易蒸發,染色時間短,結果偏低試管法易掌握,重復性較好,易復查Miller窺盤計數法規范計算區域,減少了實驗誤差(CV值在10%左右),為ICSH推薦方法血液分析儀法檢測細胞多,精密度高,與手工法相關性好,易標準化,但儀器貴,在出現H-J小體、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時結果常假性增高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的方法學評價當前第172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七)參考區間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73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八)臨床意義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2.作為貧血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3.作為觀察病情的指標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當前第174頁\共有268頁\編于星期日\18點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1)網織紅細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尤為顯著。溶血性貧血時由于大量網織紅細胞進入血循環,網織紅細胞百分數可增至6%~8%或更多。急性溶血時可高達20%,嚴重者甚至可達40%~50%以上;急性失血性貧血時網織紅細胞可明顯增高;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時,網織紅細胞正常或輕度增高。(2)網織紅細胞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