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培訓_第1頁
臨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培訓_第2頁
臨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培訓_第3頁
臨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培訓_第4頁
臨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培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標:1.正確的引導:加強對輻射危害的重視,消除不必要的恐懼。2.了解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3.掌握對健康監護報告的正確解讀。當前第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主要內容:1.放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2.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3.放射事故案例分析當前第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一、放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當前第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變化(change)-可能有害,也可能無害。損傷(damage)-表示某種程度的有害變化,如對細胞產生有害變化,但未必對人有害。損害(harm)-臨床上可觀察到的有害效應。危害(detriment)-是一個較復雜的概念,要考慮損害的概率、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不易用量表達。當前第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電離輻射的健康效應

電離輻射生物效應:

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后,其能量傳遞給機體的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所造成的功能和形態的改變。在較大劑量的輻射全身照射后,機體的幾乎所有系統、器官和組織均可發生形態和功能的改變,從而導致有害的健康后果。在一定劑量輻射作用下,各組織所產生的損傷效應的嚴重程度有較大的差異,這主要與各種組織的輻射敏感性有關。當前第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產生輻射生物效應的機制

直接作用:電離輻射與細胞內具有生命功能的分子(例如DNA)的直接作用使原子鍵斷裂。間接作用:電離輻射作用于無生命功能的分子(例如水分子),電離產生十分活躍的化學物質(自由基),它可攻擊具有生命功能的分子系統。這些損傷可能改變細胞核內的編碼信息,干擾細胞的化學性質和功能或者在物理性質上破壞一些含有消化酶的細胞膜。當前第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電離輻射生物效應發生、發展示意圖當前第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按效應出現的時間早晚近期效應遠期效應按效應發生在自身或子代身上軀體效應遺傳效應按劑量-效應關系確定性效應隨機性效應電離輻射效應類型當前第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radiologicalprotection,ICRP)出于放射防護的目的,在其第26號出版物中把由輻射誘發的生物學效應分為非隨機效應和隨機效應(stochasticeffects)。后來,ICRP把非隨機效應稱為確定性效應(deterministiceffects)。當前第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按發生機理ICRP將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分為確定性效應(deterministiceffect)又稱有害的組織反應(harmfultissuereaction):是指發生的生物效應嚴重程度隨著電離輻射劑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應,這種生物效應存在劑量閾值,只要劑量達到或超過劑量閾值效應肯定發生。如輻射皮膚損傷、白內障。隨機性效應(stochasticeffect):是指生物效應的發生概率(而不是其嚴重程度)與電離輻射劑量的大小有關的生物效應,這種生物效應不存在劑量閾值。如輻射致癌和遺傳效應。當前第1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11輻射的人體效應眼晶體的輻射效應胚胎的輻射效應性腺的輻射效應血液的輻射效應遺傳效應致癌效應確定性效應(組織反應)隨機性效應急性放射病皮膚的輻射效應當前第1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確定性效應(deterministiceffect)

當受照劑量超過某一特定效應的閾劑量以后,病理改變的嚴重程度將隨受照劑量的增加而加重。效應的嚴重程度取決于細胞群中受損細胞的數量或百分率。主要表現為組織或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傷或喪失,此種效應存在閾劑量。當前第1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所有確定性效應通常都有如下特點:①與劑量呈非線性關系,而且必須接受某一最低劑量,亦稱閾劑量,才能出現;②損傷的臨床嚴重性隨劑量增加而增加;③由于個體的放射敏感性有差異,所以發生損傷的頻率與劑量的大小也有一定的關系;④組織損傷出現的時間變化很大,其范圍從幾小時、幾天到照射后若干年,這取決于效應的類型與組織的特性。當前第1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輻射危害出現確定性效應的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隨著受照劑量的增加而增大,劑量與效應的關系曲線呈S型,存在劑量閾值。確定性效應的表現,主要是皮膚的損害(非惡性損傷但有損美容)、眼晶體白內障、再生障礙性貧血和不育。當前第1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a隨機性b確定性當前第1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當前第1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隨機性效應(stochasticeffect)

當機體受到電離輻射照射后,一些細胞受損而死亡,另一些細胞發生了變異而不死亡,有可能形成一個變異了的子細胞克隆。當機體的防御機制不健全時,經過不同的潛伏期,由一個變異的但仍存活的體細胞生成這個細胞的克隆就可能導致惡性病變,即發生癌癥。這種發生概率(不是嚴重程度)隨照射劑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嚴重程度與照射劑量無關,不存在閾劑量。當前第1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胚胎或胎兒在子宮內受照射的輻射危險

來自廣島和長崎原子彈受害者的調查資料表明,胚胎和胎兒受照射后,出現的發育異常始于懷孕第3周。

當前第1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當前第1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胚胎或胎兒在子宮內受照射的輻射危險

出生前接受10~20mGy劑量的X射線診斷照射后,兒童期白血病和實體癌約增加40%。在低LET輻射照射情況下,對日本原子彈受害幸存者1263名宮腔內受照后,兒童期癌癥絕對危險95%可信限上限概率為2.8x10-2Sv-1。隨訪觀察表明,在這些人中,成年期有超額癌癥發生。當前第2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生物效應又可分為軀體效應:輻射所致的、顯現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有害效應。確定性效應都屬于軀體效應。遺傳效應:輻射所致的顯現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有害效應。隨機性效應可以是軀體效應(輻射誘發的癌癥),也可以是遺傳效應(損傷發生在受照者的后代)。當前第2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輻射興奮效應(radiationhormesis)被定義為低水平電離輻射對生物體或其組成部分的刺激作用。這種刺激作用可能對機體有益,也可能對機體沒有明顯益處。不能將刺激(stimulation)和有益(benefit)簡單地等同起來。

ICRP第60號出版物(46)段:在有些情況下,輻射還可增強免疫反應及改變體內激素平衡。特別是輻射也許能刺激早先的輻射損傷的修復,從而減輕其后果;或者能改善免疫保護,從而加強身體的防衛機制。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當前第2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人體能夠承受多大的核輻射劑量?世界人均天然輻射本底劑量是2.4mSv/a,我國某些高本底地區的天然輻射劑量為每年3.7mSv。一次性遭受4000mSv的輻射劑量會致人死亡。當前第2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全身和局部照射的劑量閾值器官/組織效應閾值吸收劑量(Gy)短期暴露(單次劑量)長期暴露(年劑量,重復多年)睪丸暫時不育0.150.4永久不育3.5-6.02.0卵巢不孕2.5-6.0>0.2眼晶體可見晶體混濁0.5-2.0>0.1視力損傷(白內障)5.0>0.15骨髓造血損傷0.5>0.4皮膚紅斑(干性脫皮)2.0-濕性脫皮18-表皮和深層皮膚壞死25-皮膚萎縮并發毛細管擴張10-121.0全身急性放射?。ㄝp度)1-當前第2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全身受照效應正常人群受到較小劑量射線一次全身外照射后,主要出現以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的早期臨床癥狀,在受照后1~2d內可自行消失,也可能出現血象改變。在小劑量照射情況下,癥狀的發生率與受照劑量的關系不如大劑量照射時明顯,而且特異性較差。當前第2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當人體接受的核輻射劑量超過限值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危害?在短時期內接受大量核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成為急性放射病。在較長時間內接受超劑量輻射引起的輻射損傷,稱為慢性放射病。當前第2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人體受到小劑量射線照射后早期臨床表現[GBZ113-2006]

受照劑量(Gy)早期臨床癥狀血液學變化<0.1

無癥狀血象基本上在正常范圍內波動0.10~0.25

基本無癥狀白細胞數變化不明顯,淋巴細胞數可有暫時性下降0.25~0.50

個別人(約2%)出現輕微癥狀:頭暈、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等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數略有減少0.50~1.00

少數人(約5%)出現輕度癥狀:頭暈、乏力、不思飲食、失眠、口渴等淋巴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數輕度減少當前第2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后早期癥狀與劑量的關系.全身照射局部照射應采取的措施早期癥狀全身劑量(Gy)早期癥狀局部劑量(Gy)無嘔吐<1無早期紅斑<10門診檢查2星期(血、皮膚)照后2-3小時出現嘔吐1-2照后12-24小時出現早期紅斑或感覺異常8-15在綜合醫院接受檢查照后1-2小時出現嘔吐2-4照后8-15小時出現早期紅斑或感覺異常15-25在血液科或燒傷科住院照后1小時內出現嘔吐和/或其它嚴重癥狀(低血壓)>4照后3-6小時(或更短)皮膚和/或黏膜出現紅斑水腫>25在具有良好設備的血液科或特種燒傷科住院治療當前第2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不同照射劑量對人體損傷的估計劑量,cGy(rad) 損傷程度<25 不明顯和不易覺察的病變25~50可恢復的機能變化,可能有血液學的變化50~100 機能變化,血液變化,但不伴有臨床癥象100~200 輕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200~350 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350~550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550~1000 極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000~5000 腸型急性放射病>5000 腦型急性放射病當前第2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人體組織的輻射敏感性輻射敏感性組織和器官高度敏感淋巴組織(淋巴細胞和幼稚淋巴細胞),胸腺(胸腺細胞),骨髓組織(幼稚的紅、粒和巨核細胞),胃腸上皮(尤其是小腸隱窩上皮細胞),性腺(睪丸和卵巢的性細胞),胚胎組織中度敏感感覺器官(角膜、晶狀體、結膜),內皮細胞(主要是血管、血竇和淋巴管的內皮細胞),皮膚上皮,唾液腺,腎、肝、肺組織的上皮細胞低度敏感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腺(性腺除外),心臟不敏感肌肉組織,軟骨及骨組織,結締組織當前第3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急性放射病

(一般受照劑量大于1Gy)急性放射病分型依據:存活時間、主要受損器官和基本損傷、重要的臨床表現和化驗檢查結果等。

1.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劑量范圍為1~10Gy,骨髓造血障礙是基本損傷,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感染和出血;

2.腸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劑量范圍10~50Gy,腸道損傷是決定病情發展的基本損傷,主要臨床表現為嚴重腹瀉和嘔吐,多發生血水便和血性便,水鹽代謝紊亂十分嚴重,造血損傷已不能自身修復;3.腦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劑量在50Gy以上,主要臨床表現為共濟失調、定向力障礙、肌張力增強、眼球震顫、抽搐、休克等。當前第3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各型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反應和受照劑量下限[GBZ104—2002]

分型初期表現受照后1~2天淋巴細胞絕對數量最低值(×109/L)受照劑量下限(Gy)骨髓型輕度乏力,不適,食欲減退1.21.0中度頭昏,乏力,食欲減退,惡心,1~2h后嘔吐,白細胞數短暫上升后下降0.92.0重度1h后多次嘔吐,可有腹瀉,腮腺腫大,白細胞數明顯下降0.64.0極重度1h內多次嘔吐和腹瀉,休克,腮腺腫大,白細胞數急劇下降0.36.0腸型頻繁嘔吐和腹瀉,腹痛,休克,血紅蛋白升高<0.310.0腦型頻繁嘔吐和腹瀉,休克,共濟失調,肌張力增加,震顫,抽搐,昏睡,定向和判斷力減退<0.350.0

當前第3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造血系統

大于1Gy的急性全身照射經幾分鐘后就可以出現骨髓和淋巴結細胞的變化,伴有外周血細胞特別是淋巴細胞減少,第2~5周后白細胞數降到最低。白細胞的減少程度取決于造血組織的受照范圍、劑量、劑量率和劑量的時間分布。假如骨髓受到的照射區域較小,即使劑量高達30~40Gy,可能只出現局部壞死和纖維化,而不影響全身造血功能。當前第3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健康的成年人急性受照后如無高水平的治療,LD50/60范圍約為2.5~5Gy,平均值約3.5Gy。主要死因是骨髓干細胞丟失造成的骨髓功能喪失—粒細胞減少引起的感染和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出血。當前第3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皮膚

皮膚放射損傷是最常發生的局部放射損傷。受照皮膚基底組織的進行性病理反應是局部輻射損傷的典型特征。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是身體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多次大劑量(X、γ及β射線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潰瘍。皮膚受照后的主要臨床表現和預后,因射線種類、照射劑量、劑量率、射線能量、受照部位、受照面積和身體情況而異。接受的劑量越高,病理演進越快,預后越嚴重。當前第3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是由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遷延而來或由小劑量射線長期照射(職業性或醫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膚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膚潰瘍。局部皮膚長期受到超過劑量限值的照射,累積劑量一般大于15Gy,受照數年后皮膚及其附件可出現慢性病變。當前第3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性皮膚癌:在電離輻射所致皮膚放射性損害的基礎上發生的皮膚癌,癌變前表現為射線所致的角化過度或長期不愈的放射性潰瘍。輻射誘發皮膚癌屬于隨機性效應。當前第3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皮膚輻射損傷臨床表現的出現時間及受照劑量

階段/癥狀劑量范圍(Gy)

出現時間(天)

紅斑

5~1014~42

脫毛、毛囊丘疹

3~514~18

干性脫皮8~1225~30

濕性脫皮15~2020~28

水泡形成10~20

7~21

潰瘍(皮內)>2014~21

壞死(穿透較深)>25>21當前第3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分度診斷標準[GBZ106-2002]

分度初期反應潛伏期臨床癥狀劑量(Gy)Ⅰ度

毛囊丘疹、暫時脫發≥3~Ⅱ度紅斑2~6周脫發、紅斑≥5~Ⅲ度紅斑、燒灼感1~3周二次紅斑、水皰≥10~Ⅳ度紅斑、麻木、搔癢、水腫、刺痛數小時~10天二次紅斑、水皰壞死潰瘍≥20當前第3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手部的嚴重放射損傷

–阿爾及利亞丟失925GBq(25Ci)192Ir放射源事故,1978當前第4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水皰生成當前第4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右手照射后嚴重的大水皰發生;左手表皮脫落。透明液體的存在給與大水皰半透明表現濕性剝離當前第4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潰瘍和壞死當前第4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色素沉著當前第4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分度診斷標準[GBZ106-2002]

分度臨床表現(必備條件)Ⅰ度皮膚色素沉著或脫失、粗糙、指甲灰暗或縱嵴、色條甲Ⅱ度皮膚角化過度、皸裂或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指甲增厚變形Ⅲ度壞死潰瘍,角質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攣縮,關節變形,功能障礙當前第4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眼晶體X射線、γ射線、中子及高能β射線等電離輻射,無論是局部的急性或遷延照射,還是全身的急性或遷延照射,都可能誘發眼晶體混濁。電離輻射引起晶體混濁的潛伏期長短相差很大,最短6個月,最長35年,平均2-4年。年齡越小,劑量越大,潛伏期越短。當前第4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性白內障診斷標準》(GBZ95-2002)

I期:晶體后極部后囊下皮質內細點狀混濁,排列呈環形伴有空泡。Ⅱ期:晶體后極部后囊下皮質內呈盤狀混濁且伴有空泡。嚴重者,在盤狀混濁的周圍出現不規則的條紋狀混濁向赤道部延伸。盤狀混濁也可向皮質深層擴展,可呈寶塔狀外觀。與此同時,前極部前囊下皮質內也可出現細點狀混濁及空泡,視力可能減退。Ⅲ期:后囊下皮質內呈蜂窩狀混濁,后極部較致密,向赤道部逐漸稀薄,伴有空泡,可有彩虹點。前囊下皮質內混濁加重,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Ⅳ期:晶體全部混濁,嚴重視力障礙。當前第4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性白內障眼晶體有明確的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受到大劑量的外照射,或長時間超過眼晶體年劑量限值的外照射歷史,個人劑量檔案記錄顯示累積劑量在2Gy以上(含2Gy),經過一定的潛伏期,晶體開始混濁;具有放射性白內障的形態特點;除外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內障;并結合健康檔案進行綜合分析,可診斷為放射性白內障。當前第4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甲狀腺放射性甲狀腺疾病發生對象:職業照射的工作人員或非職業受照人員。放射性甲狀腺疾病可以發生于放射性落下灰、核電站事故、原子彈爆炸、急性事故性放射病、131I治療甲狀腺疾病、職業性電離輻射照射等情況。當前第4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急性放射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短期內受到大劑量急性照射后所致的甲狀腺局部損傷及其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癥。慢性放射性甲狀腺炎:甲狀腺一次或短時間(數周)內多次或長期受射線照射后,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損傷。慢性放射性甲狀腺炎又稱慢性放射性淋巴性甲狀腺炎,內外照射皆可誘發。發病機制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當前第5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組織受到電離輻射直接作用后,誘發甲狀腺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而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稱為放射性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表現為三碘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值降低和促甲狀腺激素(TSH)值升高。放射性甲狀腺良性結節:甲狀腺組織受到大劑量或長期超劑量限值的照射后誘發的結節性病變。放射性甲狀腺癌當前第5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各種放射性甲狀腺疾病的閾劑量、潛伏期和臨床表現[GBZ101—2002]

疾病潛伏期臨床表現甲狀腺劑量(Gy)急性放射性甲狀腺炎一般照射后兩周內發病甲狀腺局部有壓痛、腫脹。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臨床癥狀與體征,重癥可出現甲狀腺危象。血清三碘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及甲狀腺球蛋白(Tg)升高。200Gy以上慢性放射性甲狀腺炎一年以上甲狀腺腫大,多數無壓痛。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b)和/或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陽性,促甲狀腺激素(TSH)增高。可伴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癥。0.3Gy以上放射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血清T3、T4數次檢查值均低于正常,TSH升高(原發性)或降低(繼發性)。

10Gy以上放射性甲狀腺良性結節10年以上經物理學、病理學和臨床化驗檢查綜合判定為良性結節。0.2Gy以上當前第5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性腺放射性不孕癥劑量閾值受照條件受照器官劑量閾值,Gy暫時性永久性急性照射睪丸0.15>3.5卵巢0.652.5~6.0慢性照射睪丸0.42.0卵巢每年的劑量大于0.2照射多年

當前第5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致癌

電離輻射照射的危險度隨受照個體性別和年齡的不同而變化:女性受照后誘發致死性癌癥估計為1.5×10-2Sv-1;而男性受照后誘發致死性癌癥為1.0×10-2Sv-1。胎兒或幼年兒童輻射誘發致死性癌癥的可能比均值(1.25×10-2Sv-1)高出兩倍。婦女甲狀腺癌比男性高出2~3倍。攝入低碘人群的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高。當前第5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對輻射致癌作用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最高的組織是甲狀腺和骨髓,以白血病的發生率最多(特別是髓性白血?。?。前列腺癌、睪丸癌和子宮頸癌幾乎不被輻射所誘發。當前第5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致癌

輻射誘發人體部分惡性腫瘤的潛伏期

腫瘤類型潛伏期(年,約數)最低平均全部表現期白血病2~41025~30骨肉瘤2~41525~30甲狀腺癌4~1020>40乳腺癌5~1523>40其他實體瘤1020~30>40當前第5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遺傳效應迄今為止在人的輻射流行病學調查中尚未發現有統計學意義的遺傳效應。

日本原子彈爆炸幸存者的長期遺傳流行病調查,馬紹爾群島居民受核試驗落下灰污染、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追蹤調查,天然輻射高本底地區人群及職業照射和醫療照射受照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動物實驗研究中觀察到輻射能誘發遺傳效應,包括染色體畸變(結構改變或數目改變)和基因突變(顯性的和隱性的),不能排除輻射對人類有產生遺傳損害的危險。如果輻射引起生殖細胞的損傷,這個損傷(突變或染色體畸變)可以傳遞下去并表現為受照者后代的遺傳紊亂。輻射尚未被確認為人類的這種效應的一個原因,但對動植物的研究提示這種效應將會出現,而且后果可能是微小到不可觀察,進一步則為重大畸形或喪失功能,直到早期死亡。當前第5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影響生物效應的因素(一)與輻射有關的因素輻射種類與能量吸收劑量劑量率時間與空間的劑量分布(二)與個體有關的因素照射面積照射部位受照個體組織細胞當前第5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與輻射有關的因素1、輻射種類:電離密度和穿透能力是影響其生物學作用的重要因素。α射線:電離密度大,穿透能力弱,外照射損傷小,內照射損傷大。β射線:電離密度小,穿透能力大,外照射致皮膚表層損傷,內照射致明顯生物效應。γ射線、高能X線:穿透力強,電離密度小于α、β射線,外照射時引起嚴重損傷。當前第5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幾種射線的性質射線速度(Km/s)穿透空氣電離輻射帶電否2萬2~12cm強是20萬20m弱是30萬幾百米間接電離否中子特別強間接電離否當前第6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無線電波紅外線紫外線

γ射線X射線

10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

(波長cm)可見光當前第6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的貫穿能力當前第6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的貫穿能力當前第6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2、輻射劑量:劑量愈大,效應愈顯著,急性全身照射時照射劑量與平均生存時間的關系曲線是“S”型曲線。劑量低于1Gy,效應不明顯;1-10Gy之間,劑量愈大,平均生存時間愈短,劑量與效應基本上呈線性關系;10-100Gy之間,平均生存時間處于一個坪值;劑量超過100Gy時,平均生存時間又隨劑量加大而縮短。當前第6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3、輻射劑量率:單位時間內機體所接受的照射劑量,用Gy/d,Gy/h,Gy/min等表示。一般情況下劑量率越高,生物效應越顯著,但當劑量率達到一定范圍時,生物效應與劑量率之間失去比例關系。急性放射損傷有一定的劑量率閾值,劑量率<0.05Gy/d即使長期照射累積很大劑量也不會發生急性放射病癥狀,可導致慢性放射損傷的發生。劑量率時,有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當前第6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吸收劑量(absorbeddoes,D)

電離輻射作用于機體而引起的生物效應,主要取決于機體吸收輻射能量的多少。為了衡量物質吸收輻射能量的多少,用以研究能量吸收與輻射效應的關系,引進了“吸收劑量”這個量,它是用于劑量測定的基本的劑量學量,其定義為:

D=dε/dm

當前第6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吸收劑量的SI單位是焦耳每千克,稱為戈瑞(Gy)1戈瑞(Gy)的吸收劑量等于1千克受照物質吸收1焦耳的輻射能量。即1戈瑞(Gy)=1焦耳·千克-1以前吸收劑量采用的專用單位是拉德(rad)1拉德(rad)=10-2焦耳·千克-11戈瑞=100拉德(rad)=100cGy1Gy=102cGy=103mGy

=106μGy當前第6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劑量率:總劑量一定,劑量率越低,照射時間越長,生物效應越輕。高劑量率急性照射低劑量率遷延照射Time急性劑量

分割劑量

Time當前第6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4、分次照射:同一劑量的輻射,在分次給予的情況下,其生物效應低于一次給予的效應,分次愈多,各次間隔時間愈長,生物效應愈小。這與機體的修復過程有關。5、照射部位:當照射劑量和劑量率相同時,腹部照射的全身后果最嚴重,依次為盆腔、頭頸、胸、四肢。當前第6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6、照射面積:當照射的其它條件相同時,受照射的面積愈大,生物效應愈顯著。臨床放療中,原則上照射野縮至盡可能小的范圍并分次照射。7、照射方式:內、外、混合照射。外照射:分為單向或多向照射,其它條件相同時,多向照射的生物效應大于單向照射。內照射:影響因素有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化學特性、攝入途徑、分布、排出、物理半衰期、生物半排期等。當前第7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與機體有關的因素1、種系的放射敏感性:總趨勢是隨著種系演化越高,機體組織結構越復雜,放射敏感性越高。2、個體發育的放射敏感性:哺乳動物的一般規律是放射敏感性隨著個體發育過程而逐漸降低,與此同時放射敏感性的特點也有變化。植入前期的胚胎(人妊娠0-9d)對射線最敏感,即可殺死受精卵。器官形成期(人妊娠35d左右)受到照射,主要出現先天性畸形,以中樞神經系統畸形為常見,胚胎死亡率較前一階段降低。胎兒期放射敏感性較低,引起器官結構和功能變化需要較大劑量。當前第7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3、不同器官、組織和細胞的放射敏感性:一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與其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而與其分化程度成反比。不斷分裂更新的細胞群體:放射敏感性高不分裂的細胞群體:放射敏感性低基本不分裂的細胞群體:放射敏感性低,受刺激后迅速分裂,放射敏感性增高當前第7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人體各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

①高度敏感的組織:淋巴組織,胸腺,骨髓,胃腸上皮,性腺,胚胎組織②中度敏感的組織:感覺器官(角膜,晶狀體),內皮細胞(血管、血竇、淋巴管內皮細胞),皮膚上皮,唾液腺③低度敏感組織: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腺,心臟④不敏感組織:肌肉,軟骨和骨,結締組織例外情況:卵母細胞和淋巴細胞,分化程度高,一般不分裂,但兩者都對輻射敏感。當前第7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細胞周期分為4個時相,即G1,S,G2和M相。部分細胞進入休止狀態,稱G0相。細胞處于其周期的不同時相受照射的后果不完全一致,這是因為處于不同時相細胞的放射敏感性不同。M相細胞對輻射最敏感,較小劑量即可引起細胞死亡或染色體畸變,G2時相對輻射較敏感,G1時相次之,而S時相相對不敏感。放射敏感性:M>G2>G1>S在多數細胞的周期中,對輻射最敏感的時相(M和G2相)所占比例是較短的。

當前第7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不同細胞周期的放射敏感性當前第7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4、亞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同一細胞的不同亞細胞結構的放射敏感性差別很大,細胞核放射敏感性顯著高于細胞漿。細胞內不同分子相對放射敏感性:DNA>mRNA>rRNA和tRNA>蛋白質。當前第7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生物效應原理輻射生物效應的發生是一個包含著一系列矛盾的非常復雜的過程。機體從能量吸收到引起損傷有其特有的原發和繼發反應過程。從原子水平的激發或電離開始,繼而引起分子水平的破壞(如蛋白質分子、DNA鏈斷裂和酶的破壞等),又進一步影響到細胞水平、組織器官乃至整體水平的損傷;遭受損傷的細胞、組織、器官還可以引起機體繼發性的損傷,進而使機體組織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的變化,代謝的紊亂,機能的失調,以及病理形態等方面的改變,損傷嚴重則導致機體死亡。當前第7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

電離輻射通過電離和激發直接作用于生物活性物質特別是生物大分子,其中最重要的是細胞核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使其受到損傷,此過程稱為直接作用。電離輻射與細胞中其他原子或分子特別是水分子作用,產生自由基,從而使生物活性物質受到損傷,此過程稱為間接作用?;蛲蛔兒腿旧w畸變

DNA鏈上具有一定功能的一般核苷酸序列稱為基因(gene)。基因是儲存特定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細胞核中的染色體是生物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載體。遺傳物質DNA發生可遺傳的變異稱為突變。輻射引起DNA損傷伴有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異常時,稱為染色體畸變。電離輻射引起的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這兩種突變幾乎都是DNA斷裂的結果。當前第7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細胞死亡和細胞變異輻射引起的DNA分子的變化可以導致細胞的死亡。當照射量達到一定水平,死亡的細胞達到一定數量時,必然會引起器官或組織功能的障礙,甚至導致機體的死亡,這種效應被稱為確定效應。假如受到照射后細胞DNA的損害和突變沒有導致細胞死亡,也沒有得到正確修復,而是出現錯誤修復,這些錯誤修復的細胞可以保持繼續增殖的能力,并把錯誤的信息傳給后代細胞,演變形成伴有特定DNA變化的異常細胞克隆(細胞克隆是由一個細胞通過無性繁殖產生的具有相同遺傳組成的細胞群),這種現象稱為細胞變異。體細胞的變異可以使正常細胞轉變為惡性細胞最后形成癌癥。假如照射引起的細胞變異發生于生殖細胞,則其錯誤信息將向受照者的后代傳遞,結果有可能引起遺傳性疾病。照射引起的癌癥和遺傳性疾病被認為是射線引起單一的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突變的結果,這種現象是隨機發生的,與接受足夠劑量后必然發生的確定性效應有所不同,被稱為隨機性效應。當前第7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監護職業健康監護:根據勞動者的職業接觸史,對勞動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檢查和連續的、動態的醫學觀察,記錄職業接觸史及健康變化,及時發現勞動者的職業性健康損害,評價勞動者健康變化與職業危害因素的關系;以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促進社會生產力及經濟的發展。當前第8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職業健康監護資料是職業病診斷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區分健康損害是否為職業性因素危害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勞動者追究健康損害責任的主要依據。因此,職業健康監護的內容必須堅持公正性、客觀性、科學性的原則。當前第8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了職業健康監護的內容、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保存和使用管理,用人單位承擔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和疑似職業病患者的醫學檢查或醫學觀察、診斷和治療費用。職業健康監護的內容包括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健康監護檔案包括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性接觸史、健康檢查結果和職業病診療等有關個人的健康資料。當前第8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照射源職業分類及其代號1核燃料循環鈾礦開采1A

鈾礦水冶1B

鈾的濃縮和轉化1C

燃料制造1D反應堆運行1E

燃料后處理1F

核燃料循環研究1G2醫學應用診斷放射學2A

牙科放射學2B

核醫學2C

放射治療2D介入放射學2E

其它2F3工業應用工業輻照3A

工業探傷3B

發光涂料工業3C放射性同位素生產3D

測井3E

加速器運行3F

其它3G4天然源民用航空4A

煤礦開采4B

其它礦藏開采4C石油和天然氣工業4D

礦物和礦石處理4E

其它4F5其它教育5A

獸醫學5B

科學研究5C

其它5D職業照射的分類及其代號當前第8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84當前第8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854.職業健康管理(第四章)當前第8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86結合放射工作的特殊性質,對于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監護、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與鑒定的要求依照《職業病防治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等做了相應修改與正在修訂的《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協調一致。當前第8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87第十八條至第二十一條分別對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應急照射或事故照射健康檢查和醫學救治方面放射工作單位的責任做出規定。第十八條:上崗前第十九條:在崗期間第二十條:離崗時第二十一條:應急/事故當前第8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88檢查周期“復查的頻度通常與任何其他職業保健監護計劃的相同。頻度雖然取決于健康狀況和工作類型,但典型的做法是每年或每兩年復查一次。在工作的特點有可能把輻照造成的皮膚損傷僅限于局部的場合,特別是雙手的場合,則應定期檢查局部皮膚。”

--IAEARS-G-1.1本辦法第十九條第二款:在崗期間定期健康檢查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2年,必要時可增加臨時性檢查。當前第8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89放射工作單位不得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標準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標準應當按照《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GBZ98)執行,核電廠操縱員的職業健康標準還應執行《核電廠操縱員的健康標準和醫學監督規定》(GBZ/T164)的特殊要求。當前第8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0第二十五條規定了放射工作單位對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結果的如實告知義務和時限。放射工作單位對職業健康檢查發現不宜繼續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應及時調離放射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對需要復查和醫學觀察的放射工作人員,應當及時予以安排。第二十六條規定了對孕婦、授乳婦女應采取的特殊保護措施。當前第9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1第二十五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在收到職業健康檢查報告的7日內,如實告知放射工作人員,并將檢查結論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放射工作單位對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不宜繼續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應當及時調離放射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對需要復查和醫學隨訪觀察的放射工作人員,應當及時予以安排。當前第9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2懷孕婦女、哺乳期婦女規定放射工作單位不得安排懷孕的婦女參與應急處理和有可能造成職業性內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婦女在其哺乳期間應當避免接受職業性內照射。當前第9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3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八條是關于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的規定。放射工作單位應當為放射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保存期限為終生,規定了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包括的主要內容,放射工作人員有權索取本人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當前第9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4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內容(一)職業史、既往病史和職業照射接觸史;(二)歷次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評價處理意見;(三)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療、醫學隨訪觀察等健康資料當前第9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5第二十九條依據《職業病防治法》,規定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與鑒定、醫療救治和醫學隨訪觀察的費用,由其所在的放射工作單位承擔。當前第9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6保健津貼、休假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在國家統一規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員不再享受保健休假。從事放射工作滿20年的在崗放射工作人員,可以由所在單位利用休假時間安排健康療養。當前第9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7放射工作人員在崗時享受保健津貼,離開放射工作崗位后即停止執行。當前第9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98關于調整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的通知

人事部、財政部、衛生部(國人部發[2004]27號):2004年1月1日起執行衛生防疫津貼由按月發放改為按工作日發放,標準分別為:一類每人每工作日9元,二類每人每工作日7元,三類每人每工作日5元,四類每人每工作日3元。對醫療衛生津貼標準國家不再統一調整。各醫療衛生單位可按照中組部、人事部、衛生部《關于深化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人發[2000]31號)精神,通過深化內部收入分配改革,對專職從事或接觸有毒、有害、有傳染危險的人員制定適當的傾斜政策。

當前第9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

檢查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和《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和應急(或事故)照射的健康檢查。當前第9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當前第10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上崗前健康檢查

上崗前醫學檢查不僅是根據《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GBZ98—2002)淘汰不應(或不宜)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而且是從業人員接觸放射線前的本底資料,可為就業后定期檢查、過量照射等提供對比和參考。

當前第10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在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下安全地履行職責的健康能力,就業前常規檢查原則上同一般健康檢查,應著重檢查對輻射敏感的器官和系統。醫學史的詢問:特別是先前的輻射照射史和各種毒物接觸史的調查;內科、眼科及皮膚科體格檢查;血液及尿液常規化驗檢查;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和(或)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分析;胸部X射線攝影、心電圖、腹部B超等檢查;根據工作和健康情況,由負責醫師提出的其他有關檢查。當前第10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醫學史調查包括輻射照射史和各種毒物接觸史的調查,既往患病史(包括職業病史),月經史,婚姻史,生育史,個人生活史,家族史及自覺癥狀等。當前第10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體格檢查

常規檢查應包括內科、皮膚科和眼科檢查。特殊崗位人員,例如核反應堆操縱員、高級操縱師等應增加心理測試。放射工作人員具備正常的聽覺、嗅覺、色覺、視力及觸覺是保證放射安全的必要條件,檢查時應予充分重視。內科檢查:營養發育狀況、身高、體重、血壓、脈搏、淺表淋巴結、甲狀腺、心、肺、肝、脾、腎、脊柱、四肢和神經系統等。皮膚科檢查:脫發,脫毛,出血紫癜,皮疹,干燥,脫屑,皸裂,色素沉著,色素減退,過度角化,多汗,疣狀物,皮膚萎縮,潰瘍等。當前第10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眼科檢查:色覺、視力、眼前部、晶體、玻璃體、眼底。必要時檢查視野。心理檢查:對核反應堆操縱員和高級操縱師應進行明尼蘇達多相個性量表和韋克斯勒智力量表測試。明尼蘇達多相個性量表(MMPI)測定的目的是了解被測試者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韋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測驗被試者的智慧水平。

當前第10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血液及尿液常規化驗檢查常規應包括血常規和白細胞分類,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檢查。必要時可選作血糖、甲狀腺功能、血清睪丸酮等檢查。當前第10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外周血淋巴細胞遺傳學檢查

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和/或微核分析為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應急或事故檢查時的必檢項目?!锻庹丈渎苑派洳≡\斷標準》(GBZ105—2002)中將“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顯著增加和/或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顯著增加”作為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診斷的一項參考指標。當前第10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和微核分析已廣泛應用于急性事故照射的生物劑量估算,是較好的近期照射的生物劑量計。職業受照者由于長期受到小劑量和低劑量率的照射,一方面因所接觸的射線種類、劑量、劑量率、受照部位、工作年限以及防護條件等不盡相同,另一方面輻射損傷和修復同時存在,非穩定性染色體畸變的產生和丟失交錯發生,非穩定性染色體畸變與穩定性染色體畸變比例的不斷變化都給職業受照者的劑量估算帶來很大難度。衛生部于2001年發布了行業標準《用穩定性染色體畸變估算職業受照者劑量的方法》(WS/T204—2001)。當前第10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器械檢查常規應包括胸部X射線攝影(不作透視)、心電圖和腹部B超等檢查。

當前第10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在崗期間的定期健康檢查

在崗期間定期復查的目的是判斷放射工作人員對其工作的適任性和繼續適任性,發現就業后可能出現的某些可能與輻射有關的效應及其他疾病。當前第11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檢查內容

從事放射工作后的情況,應記錄:從事放射線和/或放射性核素的工種、工齡及劑量;對放射工作的適任情況;從事放射工作后,患過何種疾病及治療、轉歸情況;有無受到醫療照射、過量照射、應急照射、事故照射等情況;就業后至本次檢查累積受照射劑量當量。檢查結果應與就業前進行對照、比較,以便判定是否可以繼續從事放射工作,或需調整做其它工作。如發現異常,應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檢查頻度及檢查項目。當前第11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離崗時的健康檢查

離崗時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工作人員離開工作崗位時的健康狀況,以分清健康損害的責任,特別是依據《職業病防治法》所要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檢查項目基本與在崗期間檢查項目相同,進行系統全面的健康檢查,同時根據工作人員的醫學史、癥狀及體征、職業照射記錄、接觸放射線或放射性同位素的類型、方式及靶器官的不同,檢查時要側重于不同的項目,以評價工作人員在離開工作崗位時的健康變化是否與職業危害因素有關。當前第11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應急或事故照射的健康檢查

事故或應急照射的醫學記錄盡可能完整,詳細記錄應急照射的經過、防護情況、機體反應、詳盡的體格檢查,在在崗期間定期檢查項目的基礎上,可結合個人劑量監測或生物、物理劑量估算和臨床表現等具體情況。所記載的劑量標明是事故照射或應急照射所致,并及時報告審管部門。當前第11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離崗后的醫學隨訪輻射的健康危害效應有許多是遠期的,損害是緩慢的,甚至在離開輻射作業環境數年或數十年以后才出現,例如放射性白內障、慢性放射病、放射性腫瘤等等。從職業病防治管理的角度來看,職業健康檢查的內容還應當包括離崗后的醫學隨訪觀察。當前第11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

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標準根據《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GBZ98—2002),對放射工作人員健康要求總的原則是,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在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下,都能準確無誤地、安全地履行其職責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以及體質能力,不至于引發導致危害公眾安全和健康的誤操作。當前第11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基本要求

明確的個人和家庭成員的既往史、放射線及其他理化有害物質接觸史、婚姻和生育史、子女健康情況等,均應予以記錄;目前健康狀況良好:正常的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系統以及正常的皮膚粘膜毛發、物質代謝功能等;正常的造血功能,如紅系、粒系、巨核細胞系等,均在正常范圍內;正常的神經系統功能、精神狀態和穩定的情緒;正常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以及正常的語言表達和書寫能力;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和微核率正常;尿和精液常規檢查正常。當前第11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外周血常規的要求:男性,血紅蛋白120~160g/L,紅細胞數(4.0~5.5)×1012/L;女性,血紅蛋白110~150g/L,紅細胞數(3.5~5.0)×1012/L;就業前,白細胞總數(4.5~10)×109/L,血小板數(110~300)×109/L;就業后,白細胞總數(4.0~11.0)×109/L,血小板數(90~300)×109/L。

當前第11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核電廠放射工作人員的特殊健康要求

頭頸部及人體外形適于穿著和有效使用個人防護用具;嗅覺—能覺察燃燒物和異常氣味;視覺—未矯正視力大于0.5,周圍視野120°或更大,有立體視覺和足夠的深度感;觸覺—通過觸摸能分辨各種形狀的控制按鈕和手柄等。當前第11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放射性廠礦和內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員

的特殊健康要求

胸部X線照片和心肺功能正常;電測聽功能正常;肝、腎功能正常;痰細胞檢查和尿中放射性核素檢查正常。當前第11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不應(或不宜)從事放射工作

的健康條件

嚴重的造血系統疾病及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中對外周血象要求任何一條者;

嚴重的呼吸系統疾??;嚴重的循環系統疾病;嚴重的消化系統疾??;嚴重的神經和精神系統疾?。粐乐氐拿谀蛏诚到y疾病;嚴重的內分泌系統疾?。粐乐氐拿庖呦到y疾病;當前第12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嚴重的皮膚疾病嚴重的視聽障礙;嚴重的聽力障礙。惡性腫瘤,有礙于工作的巨大的、復發性良性腫瘤。嚴重的、有礙于工作的殘疾、先天畸形和遺傳性疾病。手術后而不能恢復正常功能者。未完全恢復的放射性疾?。ㄖ妇蜆I后)或其他職業病等。其他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未能控制的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等。當前第121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輻射誘導的染色體畸變染色體畸變分析在輻射損傷中的應用起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內外學者利用人體外周血細胞體外培養這樣一個理想的體系,對各種射線(x,γ射線和中子等)不同的照射條件引起的染色體畸變所作的大量實驗研究證實,染色體畸變是反應電離輻射損傷的良好指標之一,不僅能檢測電離輻射損傷和評價其損傷程度,而且能用照射離體人血所建立的染色體畸變劑量效應曲線估算事故受照的劑量。

當前第122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人類染色體及形態特征染色體(chromosome)是指細胞核內可被堿性染料染成很深顏色的小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它是基因的載體,是研究生物遺傳物質的基礎。當前第123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染色體數目人類46條染色體,其中44條為男性和女性所共有的,與性別無關,稱為常染色體。另一對則與性別有關,稱為性染色體,在男性為XY,女性為XX。每一對中的一個染色體來自父親,另一個來自母親,這一對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彼此配成對,這樣的染色體稱為同源染色體。成熟的生殖細胞中,精細胞和卵細胞,由于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稱單倍體,用n表示。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稱為二倍體(Diploid),用2n表示。當前第124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染色體的形態結構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在細胞分裂中期最為典型,因此對于染色體的計數和形態觀察都是在細胞分裂的中期進行。每條染色體都有兩個臂,兩臂之間以著絲粒相連。正常染色體只有一個著絲粒。按著絲粒的位置不同,可分中著絲粒,亞中著絲粒,端著絲粒染色體。除臂和著絲粒外,有的染色體的末端還有一球形的隨體,以細絲相連。臂的長短和著絲粒的位置,有無隨體等,可作為鑒別染色體的指標。當前第125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顯微鏡下染色體圖像(10x100)當前第126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染色體核型(女性)當前第127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dic+ace當前第128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rc+ace當前第129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核輻射事故案例分析當前第130頁\共有146頁\編于星期三\19點在人類核能利用歷史上發生過的核安全事故1957年-溫斯克爾大火引起的核事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