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_第1頁
第2課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_第2頁
第2課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_第3頁
第2課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_第4頁
第2課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第一頁,共四十六頁。課標要求日本仿效唐制的變革,在課程標準中沒有明顯要求目標分解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及意義理解:(1)推行公地公民制度,把全國的土地和人口收歸國有(2)大化改新打破了氏族豪族的世襲特權第二頁,共四十六頁。思考:日本源源不斷向中國派遣使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和日本同處東亞,一衣帶水。(2)從中國來看,中國國家體制完備、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對日本有巨大的吸引力。(3)從日本自身來看,日本具有為吸收先進文化、促進自身發展不畏艱險的精神。1.原因第三頁,共四十六頁。2.主要目的:吸收先進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第四頁,共四十六頁。3.概況(1)遣隋使:607年,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者,開啟了長達近300年向中國學習的歷程。共派遣遣隋使4次。(2)遣唐使:遣唐使19次,遣唐使團既是外交使團,也是

代表團。入唐留學生不僅廣泛學習文化知識,而且也深受中國生活習俗的影響。貿易第五頁,共四十六頁。4.影響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會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大化改新的進程,從而使日本跳躍式地實現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第六頁,共四十六頁。1.日本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國學習,主要是因為(

)A.日本相對落后 B.日本善于學習外來文化C.中華文明先進 D.中國經濟發達答案:

C第七頁,共四十六頁。2.(山東青島模擬)從公元7世紀開始,日本源源不斷地向中國派遣使節,日本遣唐使團(

)①既是外交使團②也是貿易代表團③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④主要目的是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歸納綜合能力。①②是遣唐使團的性質,③④分別是其作用及目的。答案:

A第八頁,共四十六頁。1.背景(1)日本統一:3世紀興起的

逐漸統一了日本。(2)政局動蕩:國家體制極不完備,

強大,政局動蕩不安。(3)改革派形成:歸國留學生的推動,出現了以

等人為代表的改革派。(4)新政權建立:645年,

發動政變,組成新政權,逐步全面推進改革。大和國豪族勢力中臣鐮足改革派二、大化改新第九頁,共四十六頁。2.措施(1)經濟方面①推行

制度:廢除貴族的田莊及其擁有的人口,把全國的土地和人口收歸國有。②實行班田收授法:仿效唐朝租庸調制和

,定期向農民授田,受地的農民負擔租庸調。公地公民均田制第十頁,共四十六頁。(2)政治方面①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制:在中央設立了掌管國家祭祀的

和掌管行政的太政官兩機構,太政官下設大藏、刑部等八省(二官八省制),在地方設置各級機構,把地方置于中央控制之下(國郡里制)。②制定律令:規定了土地賦稅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和司法制度,用

的形式將大化改新的成果確定下來。(3)神話天皇:為確立

的最高地位,新政權編纂歷史,把天皇說成是神,把皇室說成是日本民族的祖先。法律天皇神祇官第十一頁,共四十六頁。第十二頁,共四十六頁。

日本的和服與婦女的發式都與唐朝相似。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第十三頁,共四十六頁。第十四頁,共四十六頁。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漢字的草書與楷書的偏旁創制的。第十五頁,共四十六頁。

由上可見,新政大都以唐制為藍本,不僅如此,日本的都城、文字教育、服飾等也深受唐朝影響,以至大化改新后一個時期,在日本文化史上被稱為“唐風時代”。

中日兩國文化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當時都是農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響,都使用漢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甚至許多傳統節日也一樣。這些都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結果。

中國文化傳入,成為日本文化發展的營養素,影響日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中,圍棋(唐手)、茶道、面條、湯圓、豆腐、散樂(能樂)、書法等“唐風時代”第十六頁,共四十六頁。3.歷史意義(1)氏族豪族的

特權被打破。(2)日本國家形態基本完備,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3)確立了天皇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4)跳躍式地實現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封建化標志。世襲第十七頁,共四十六頁。4.簡析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1)改革適應了社會需要,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派通過政變消滅專橫的中央豪族,組建新政權,是能夠成功的前提。(3)日本民族對先進文明積極學習、善于利用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4)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第十八頁,共四十六頁。1.仔細觀察下列四幅圖:第十九頁,共四十六頁。請回答:(1)圖一、二反映了日本在向中國學習中的什么精神?(2)日本人為何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遣隋使和遣唐使的行動產生了什么影響?(3)從上述圖片中可以汲取哪些歷史信息?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第(1)問要通過閱讀圖一、二提煉出答案;第(2)問要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第(3)問要充分利用上述圖片中的有效信息進行回答,答案不要求統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十頁,共四十六頁。答案:

(1)不畏艱險,堅韌不拔。(2)原因:為了吸收中華文明,促進自身的發展。影響: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會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大化改新的進程,從而使日本跳躍式地實現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3)日本積極向中國學習;隋唐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的貨幣、服裝都仿效唐朝制作;開放學習則國盛。第二十一頁,共四十六頁。大化改新中哪些措施是仿效唐制改革的?

國家措施唐朝日本土地制度均田制班田收授法賦稅制度租庸調制租庸調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二官八省制地方官制郡縣制國、郡、里制第二十二頁,共四十六頁。第二十三頁,共四十六頁。2.大化改新對日本歷史發展的影響有哪些?提示:

(1)社會性質上:通過班田收授法,將土地授給農民,從而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2)階級關系上:改新后,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班田農民有了生產資料,雖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農民。(3)生產關系上:豪族對部民的奴役解除后,農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改變,生產積極性提高。但班田制實施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第二十四頁,共四十六頁。(2011·江蘇南京統考)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經濟文化交往源遠流長。唐朝的文化對日本社會轉型影響最大的是(

)A.鑄銅和制鐵技術 B.均田制和租庸調制C.文字和建筑 D.佛教和儒學解析:

利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解決問題。題目中“日本社會轉型”指的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封建經濟基礎(或生產關系)當然是最根本的。第二十五頁,共四十六頁。思維流程:答案:

B第二十六頁,共四十六頁。2.閱讀下列材料: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賀正禮畢,即宣革新之詔曰:其一曰,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屯倉,仍賜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賜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盡其治,則民賴之。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第二十七頁,共四十六頁。其三曰,初造戶籍,計賬,班田授受之法。凡五十戶為里,每里置長一人,掌按檢戶口,課殖農桑,禁察非違,催驅賦役。若山谷阻險,地遠人稀之處,隨便量置。凡田長三十步、廣而二十步為段,十段為町。段租稻兩束兩把,町租稻二十二束。……——《日本大化改新詔》請回答:(1)歸納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指出這些措施之間的關系。(2)分析這些措施對日本歷史產生的影響?第二十八頁,共四十六頁。解析:閱讀材料,分析提煉有效信息,調動并運用所學知識解答。注意對材料中“班田授受之法”“段租”等關鍵詞語的理解。答案:

(1)實行公民公地制度、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公民公地制度是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的前提和基礎,租庸調制以班田收授法為基礎。(2)這些措施使氏族豪族的世襲特權被打破,日本國家形態基本完備,確立了天皇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跳躍式地實現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第二十九頁,共四十六頁。第三十頁,共四十六頁。本課內容在課標中沒有明確的要求,基本屬于了解的范疇。通過對本課的學習,知道日本7世紀發生的重大轉折,并為學習日本歷史的第二次重大轉折——明治維新作好鋪墊。第三十一頁,共四十六頁。一、閱讀與思考

像日本人那樣自覺的、大規模的文化引進,在西方歷史中是找不出同樣的例子的。18世紀初俄國的彼得大帝可能算個例外,但是后者的時代要晚得多了,做起來要容易多了,規模也小得多了。——賴肖爾《當今日本人》這段話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點?結合課文說明這一特點對日本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第三十二頁,共四十六頁。答案:

(1)這段話反映了日本民族善于學習外國長處,促進本國發展。(2)學習唐朝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等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實行二官八省制、班田收授法,從而打破了氏族豪族的世襲特權,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跳躍式地實現了日本歷史上的一次飛躍。第三十三頁,共四十六頁。二、解析與探究

(材料見教材第13頁)1.想一想,材料一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時期為什么稱為“唐風時代”?答案:因為這一時期日本全方位接受中國文化,從政治、經濟制度到文學藝術、思想等各個領域都打上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被稱為“唐風時代”。第三十四頁,共四十六頁。2.三條材料反映了當時文化落后的日本對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抱什么態度和方法?答案:能夠批判地吸收中國文化,剔除中國文化中落后的成分,如宦官制度;拋棄不利于天皇專制統治的內容,如“易姓革命”思想。第三十五頁,共四十六頁。三、自我測評1.概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答案: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學習中國三省六部制和郡縣制,在中央設立二官八省,在地方設立各級機構等。第三十六頁,共四十六頁。2.簡析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

(1)改革適應了社會需要,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派通過政變消滅專橫的中央豪族,組建新政權,是能夠成功的前提。(3)日本民族對先進文明積極學習、善于利用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4)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第三十七頁,共四十六頁。第三十八頁,共四十六頁。1.歷史上日本不斷向中國派遣使者,學習中國先進文化的優越條件是(

)A.地理位置優越,中日兩國一衣帶水B.中華文化先進C.中國社會政治安定,政府開明D.日本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比較發達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日本向中國學習的有利條件,即地理位置優越。答案:

A第三十九頁,共四十六頁。2.大化改新時,日本新政權推行公地公民制度,是指(

)A.土地歸公,人民成為享有一定民主權利的公民B.土地和人口收歸國有C.在公地上的生產者為公民D.土地歸農民所有解析: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廢除了貴族的田莊及其擁有的人口,把全國的土地和人口收歸國有。答案:

B第四十頁,共四十六頁。3.大化改新在日本政治史上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消除了封建割據,完成了國家統一B.以法律形式鞏固了改革的成果C.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政體D.削弱了世襲貴族的勢力解析:

改革以前的日本國家大權實際上掌握在世襲豪族的手中,國家經常陷入混亂之中,改革后確立了天皇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國家體制。答案:

C第四十一頁,共四十六頁。4.閱讀唐朝均田制同日本班田制的相關資料:材料一有關均田制的唐代法令: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又稱永業),余以為口分。——《唐會要·租稅》凡授田,先課后不課,先貧后富,先無后少。凡州縣界內,所部受田悉足者為寬鄉;不足者為狹鄉。——《大唐六典·尚書戶部》凡官人受永業田:親王一百頃;職事官正一品六十頃;郡王及職事官從一品五十頃……——《大唐六典·尚書戶部》第四十二頁,共四十六頁。材料二有關班田制的日本法令:凡給口分田者,男二段(段、町:日本土地面積單位,長30米、寬12米為一段,十段為一町)。——《大寶律令·田令》凡國郡界內,所部受田悉足者為寬鄉;不足者為狹鄉。凡給田,先課役后不課役,先無后少,先貧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