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研修成果_第1頁
古詩文研修成果_第2頁
古詩文研修成果_第3頁
古詩文研修成果_第4頁
古詩文研修成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古詩文研修成果2023駐馬店市級骨干教師培訓教育教學論文

古詩文教學方法初探

——確山縣第三小學胡婧

金秋十月,喜相逢。來自駐馬店市及各個縣區的骨干教師相聚在一起,共同學習,相互切磋,不斷成長。為我們授課的老師都是業內的專家和精英,他們的課如甘露滋潤著我貧乏的土地;如陽光照亮我迷茫的道路。在古詩文教學、閱讀教學、班級管理、讀寫結合等方面,給了我們大量啟示和借鑒。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中的迷惑,在老師的講解與共享下,對古詩的教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初探。

小學階段古詩教學的目標是以體驗作品的情感為主,那么在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時應當遵循什么樣的原則?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一)以閱讀、記誦為主原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的教學也同此理。讓學生反復吟誦,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探討、啟迪和學習。誦讀是一種感性的直覺教育手段,誦讀是小學生感受作品語言,感悟詩歌情意的最正確方法。所以,閱讀記誦是小學古詩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主要原則之一。這里所說的閱讀記誦,不僅指有聲的朗讀記誦,還包括無聲的默讀品味;不僅指課堂上有限的閱讀朗讀,還包括生活中無限的閱讀積累。運用這一原則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以學生自主誦讀為主,淡化教師的講解。

以學生自主誦讀為主,首先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要讓學生充分閱讀作品,沉潛其中,涵詠品味作品意蘊。然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由語言到內容,

感悟詩文的情意。讀的目的是為了體悟作品內在的情感,而對作品內在情感的體會又會反過來促進誦讀的效果。因此誦讀應當建立在對作品意蘊理解的基礎上,只有確鑿感悟作品的內在情感,才能讀出感情來。

淡化教師的講解,首先應當淡化對字詞句語法的講解。對字詞的認知可以放在學生預習階段,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誦讀狀況了解他們對字詞的把握程度。對詩句的學習應避免采用翻譯的方法,由于翻譯會使詩味蕩然無存。其次,教師不應把自己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或者違背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對作品意蘊進行過深的挖掘。

2、尊重學生的特性化理解

閱讀是一種特性化的行為,閱讀也是一種創造行為。學生通過與作品的對話,有感而后發,此時教師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方智范老師說:“首先要重視孩子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是他對作品有獨特的反映一定要重視。閱讀是一種創造,所以不要讓孩子被你的標準答案所束縛,讓他們主動地去發現意義、創造意義。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個中介。你這個老師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于學生。也可起向導作用,但不能代替。我們過去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也有談話的方式,那種對話是老師根據參考書、根據課文,事先準備好結論。老師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實際上是‘請君入甕’。這種方法與閱讀對話理論是背道而馳的。〞

由于我國古典詩歌借景抒情的形象化、直觀化特點,為人們閱讀作品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由此形成了詩歌含義的多義性。再加上閱讀的主觀創造性,因此,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首作品確定會得出不同的感受。所以,對于詩歌教

學來說,教師應當十分重視學生對詩歌意象的獨特感受,對詩歌意義的豐富聯想。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尊重學生的特性化理解并不等于對學生的任何想法都可以聽之任之,包括胡思亂想也不加判斷地一味確定,稱贊。假使這樣將會導致對作品的理解誤入歧途。詩歌既有它含義的豐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確定性。閱讀的感受雖然不盡一致,但是卻不能完全脫離作品的整體意境,這是由作品的內在意蘊所決定的。所以,在古詩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既要設法使學生放飛思維的翅膀,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又要擅長收束學生的思維,避免出現像脫韁的野馬那樣不可整理的局面。

3、注意使課堂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

對于語文學習來說,課內閱讀記誦是極為有限的,而課外閱讀則是無限的。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說養成閱讀的習慣是影響一個人生命軌跡的重要因素。學習古詩,課外閱讀記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通過課外誦讀不斷的積累可以提高對古詩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豐富對古典文化的修養,亦可以使心靈得到陶冶凈化。因此,教師應當特別關注學生課外閱讀記誦古詩的狀況,對誦讀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的檢測與評價。檢測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最好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譬如通過游戲展開競賽,比一比誰背的古詩多,誰讀得好。在課堂上也應當經常性地誦讀學過的古詩作品,溫故知新。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表現時,應正確對待其個體差異。對記誦能力強的學生及時表揚,對能力稍差的學生加以勉勵,目的就是要培養呵護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學原則

在古詩文教學中,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與以閱讀、記誦為主的教學原則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是說,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從整體上感受語言的幽美、感悟詩歌的意境和的感情。

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學原則與過去那種斤斤于詩歌的字、詞、句、語法,把整首作品拆碎了講的教學方式是相反的。“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較短小,思想情感積極向上,意境比較幽美單純,畫面比較顯明,而語言上相對來說比較朗朗上口的。像這樣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這種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就是所謂的“滲透性〞學習方法。

1、拓展教材。

文學作品不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時代的反映,所以對古詩的學習不應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應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精神特性,情感思想,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內涵。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補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關的生動好玩兒的故事傳聞,還可以補充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另外,在學習一首詩時還可以與學生的課外誦讀相結合,和學生接觸過的其它類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詩文作品)進行比較,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這對感悟作品情感內涵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譬如,有的老師在教授李白的《靜夜思》時,帶領學生聯系其他詩人抒寫思鄉之情的作品: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余光中的《鄉愁》等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對思鄉這種情感獲得了較為深刻的感受。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拓展方式。近年來出現的主題式教學、綜合性教學其實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2、從作品本身入手

我們說語文學習之本是作品,所以,古詩教學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離不開對詩歌作品的感悟,依舊要以作品為核心。因此,對作品整體感知的最為關鍵一步是要從作品本身入手。

從作品本身入手,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從作品的意象入手。詩歌抒情含蓄蘊籍,尋常融情于景,借景傳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個個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構成詩歌的最小單位,由意象的組合形成統一的場景畫面——意境。意境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感悟意境應從感悟意象開始。捕獲詩歌的意象,品味其特點,進行聯想與想象,感悟其內在情韻。這就是對詩歌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引領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意象的特點,想象畫面,并與生活經驗相聯系,細心體會心中產生的種種感覺,然后以自己的感覺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引領很關鍵。這里我們通過一段課堂實錄來看看教師是如何引領學生從詩歌意象入手,體會詩歌情感的。

3、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渲染意境

古詩的意境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小學生的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為主。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假使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可能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會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因此,感悟詩歌意蘊不能采用概括、陳述的方法,而應當采取生動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渲染意境。

這里所說的感性化的教學手段,包括多種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最為大家所常用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展示適當的聲像資料,對作品

的意境確實能夠起到渲染襯托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但是,現在有不少老師過于依靠現代教育技術,聲光電充塞課堂,課上得很綺麗,很喧嚷,然而效果不佳。這些老師過分追求上課的形式和技巧,違背了應以學生對作品內在情感的感悟為主這一根本。假使過多、過濫地使用聲光電技術,一則會造成資料的無效性,華而不實,喧賓奪主,對領悟作品內涵毫無意義;二則限制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使他們的思維由于受到明確的圖像或聲音的影響而趨于定勢,使閱讀喪失特性化。這與過去那種以講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為主的教學方式所產生的效果是同樣不妥的。因此,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展示圖片聲像資料應做到:寧少勿濫,以利于學生理解作品、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為目的。

此外,感性化教學手段還包括:讀一讀,演一演等方式。讀是十分直接、便利的方法,它直接作用于學生的發聲器官和聽覺器官,所以應反復誦讀。如吟誦立意歡快的詩文,可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吟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怨消極的曲子;吟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境吟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氣氛中加深對詩意的感悟,促進記憶。另外教師卓越的范讀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感性化手段,它可以一下子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帶領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演,可以使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為理解作品內涵起到很好作用。譬如有的老師在教李白《贈汪倫》這首詩時,就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這兩個角色,再現江邊送行的場景。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學生們進入了作品的情境,懇切體會到了詩人李白與普通百姓汪倫之間的深厚友情。

除了以上所說的方式,走出課堂,接觸大自然,聯系現實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一種感性化教學方式。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詩更是詩人

心物交融的產物。走進自然,觸景生情。春之落花,夏之鳴蟬,秋之霜葉??這些在古詩中浮現的意象都可以帶領孩子們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尋覓,去感受。貼近生活,因事而感。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親友之情,家鄉之思??這些在古詩中所抒發的人生感慨,都可以和我們現實的生活相對照、相聯系。只有這樣,古詩才能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