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測試卷_第1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測試卷_第2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測試卷_第3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測試卷_第4頁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測試卷(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非虛構文學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非虛構在文學中的合法性問題,也即“真實”在文學中的合法性問題。就文學而言,“真實”是一個很奇怪的詞語。在通行的文學標準中,“真實”只是最低級的文學形式。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談到現實主義時認為,“現實主義的理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壞的美學,因為一切藝術都是‘創作’,都是一個本身由幻覺和象征形式構成的世界”。“真實”從來都不是藝術的標準。但是,必須注意到,韋勒克所反對的“現實”和“真實”是就其最基本意義而言的,是指物理意義的現實和真實。“那兒有一朵玫瑰花”,這是物理真實,但這還不是文學。文學要求比物理真實更多的真實,“那兒是哪兒?庭院、原野、書桌?誰種的,或誰送的?那玫瑰花的顏色、形態、味道是什么樣子?”這才進入文學的層面,因為關于這些會是千差萬別的敘述。即使是非虛構寫作,也只能說:我在盡最大努力接近“真實”。在“真實”的基礎上,尋找一種敘事模式,并最終結構出關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義和空間,這是非虛構文學的核心。非虛構文本并不排斥敘事性,相反,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大量的非虛構作品,“一種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說家的直覺洞察力去記錄當代事件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形式”。非虛構文學融合了新聞報道的現實性與細致觀察及小說的技巧與道德眼光——傾向于紀實的形式,傾向于個人的坦白,傾向于調查和暴露公共問題,并且能夠把現實材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藝術結構,著力探索現實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困境。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是,只有在你聲稱自己是進行非虛構寫作時,你才面臨著“是否真實”的質疑,假借“真實”之名,你贏得了讀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擁有了闡釋權和話語權。它使你和你的作品獲得了某種道德優勢,更具介入性、影響力和批判性。同樣的題材,同樣的人物故事,當以虛構文學面目出現的時候,讀者可能會讀出趣味、人性和某種幽深的意蘊;但當以非虛構面目出現的時候,這一趣味和人性敘述就更具現實感和迫近感,它打開一個內部場景,讓讀者從“旁觀者”變為“劇中人”,從“品味把玩”變為“息息相關”。非虛構文學,作為近幾年才在國內被頻繁提起的概念,總是容易被和虛構文學對立起來談。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引起的關注要大于虛構性文學,并且里面似乎包含著某種樸素且深遠的品質;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認為它與文學的本質,即虛構性——不相符合。但我認為,通往文學的道路有多條,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挑戰既有的文學概念,從而使我們對文學本質、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編自梁鴻《非虛構的真實》)材料二:從概念的嚴謹性來看,“非虛構寫作”無疑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它似乎涵蓋了虛構之外的所有文體。但倘若就目前已發表的一些作品來看,它又呈現出某些獨特的文體特征。譬如,它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頗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記敘的完整性,不強調話語表達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題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直接展示創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同時,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敘事散文,不僅擁有較長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現場紀實性的過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詩性的懷想。拋開概念的學理性糾纏,依據我的閱讀感受和思考,“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在于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介入。這種介入,是積極主動的,是微觀化的,是現場直擊式的。譬如李輝的《封面中國》,就是以《時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國人物作為聚焦,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觀化的細節呈現中,傳達作家對這些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和《梁莊在中國》,則以故鄉梁莊作為考察坐標,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梁莊的社會變化與存在的問題,也跟蹤了梁莊人在全國各地謀生的艱辛與尷尬,并從中展示了作者對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的獨特反思。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現實,“非虛構”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現場式的介入性寫作姿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當代作家習慣蟄居書齋的想象性寫作,激發了作家觀察社會的興趣,使作家能夠帶著明確的主觀意愿或問題意識,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會現實領域,通過田野調查的手段,獲取第一手資料,也獲得最為原始的感知體驗。同時,它還體現了作家對社會歷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對某種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現在,有不少作家僅僅通過媒介資訊了解社會,只是憑借既往的經驗慣性來處理現實,由此導致很多作品因為“不接地氣”而問題頻仍。讀這些作品,我們常常覺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話說,是“經驗的貧乏”。而“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表明了作家們置身生活現場,開始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實內部,直面復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態和思想作為,也為人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當然,這種以獨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作為主要審美目標的寫作,藝術性上有時會偏弱些。那些現實調查類作品尤其明顯。畢竟,它們突出的是“實錄”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顯的是創作主體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當代作家都能夠抽出一些時間,親身介入社會歷史之中,進行一些必要的“非虛構寫作”,我以為,這會為他們的虛構性寫作提供巨大的幫助。(摘編自洪治綱《人民日報:“非虛構寫作”的價值》)1.下列對“非虛構文學(寫作)”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非虛構文學(寫作)頗有紀實性,不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實還原的意味,還體現了積極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質。B.非虛構文學(寫作)享有“真實”優勢,同樣的題材,以非虛構面目出現時,就更具介入性、影響力和批判性。C.非虛構文學(寫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表現出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姿態。D.非虛構文學(寫作)雖不排斥敘事性,但強調獨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詩性懷想,藝術性有時偏弱。【答案】C【解析】原文說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直接展示創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虛構文學(寫作)直接展示的是創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非虛構文學(寫作)”作為新的概念,被作家關注又引發顧慮,因它與既有文學概念里的文學虛構性本質對立。B.“非虛構文學(寫作)”概念在學理上很難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現出獨特文體特征,印證了其概念的嚴謹性。C.當代作家只有積極主動、深度介入社會歷史,進行“非虛構”寫作,才對他們的虛構性寫作大有裨益。D.材料一圈繞“真實”二字論述“非虛構文學(寫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樣表現出對非虛構文學(寫作)的極大肯定。【答案】D【解析】A.“非虛構文學(寫作)”作為新的概念,被作家關注又引發顧慮有兩方面的原因,選項以偏概全。B.“印證了其概念的嚴謹性”錯誤,非虛構文學(寫作)概念的嚴謹性有值得商榷之處。C.當代作家積極主動、深度介入社會歷史,進行“非虛構”寫作,對他們的虛構性寫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條件。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主要觀點的一項是(3分)()A.“創造性的一個最好的標志就在于選擇題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發揮,從而使大家承認壓根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里發現那么多的東西。”B.“非虛構為文學提供了一種生機,讓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種實證性……保留可靠的真實經驗和生活場地。”C.“我有時候告訴別人一個故事的輪廓,人家聽不出好處來,我總是辯護似的加上一句‘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價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資料都是獨門的,但我還是覺得和那段歷史隔著一層不可逾越的時空,所以決定去馬來西亞做一次實地的旅行。”【答案】D【解析】本題中材料二強調的是“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在于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介入。而D項中當作者感覺和歷史有隔閡時,決定做一次實地的旅行,也就是對現實做一次深度的介入。4.材料二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答案】①采用多種論證方式,論證充分。采用舉例論證,以李輝、梁鴻的作品為例,證明非虛構寫作表現了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實的積極主動、微觀化、現場直擊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對比論證,將不同作家進行對比,強調了非虛構寫作對于作家在介入性寫作方面的激發及意義。②論證客觀,既寫到“非虛構寫作”的價值,也兼顧到其藝術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語嚴謹,“依據我的閱讀感受和思考”“我認為”等語言,表述嚴密不留漏洞,表現了論證思維的縝密。5.如何理解非虛構文學的“真實”?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基于事實的“真實”。用紀實的形式,調查、暴露現實問題。②文學的“真實”。尋找一種敘事模式,能把現實材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藝術結構,表現作者對現實真實的觀察和思考。③閱讀體驗的真實。非虛構文學更具現實感,使讀者變為劇中人。(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憶平樂馮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個早晨,我們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時正是長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難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戰以來,如果說南京失守是第一個挫折,那么武漢撤退顯然是第二個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勢將要怎樣發展,但對于將來都具有信心。人們好像很年輕,報紙上雖然沒有多少好消息,同時幾乎天天要跑警報,可是面貌上沒有一些疲倦。在桂林住了半個多月,全國各地的一舉一動都會在這里發生感應,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樣澄清,傳不來一點外邊的消息。我立在船頭,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樣奇兀,水是這樣清澈,江底的石塊無論大小都歷歷可數。此外就是寂靜,寂靜凝結在前后左右,好像千軍萬馬也不能把這寂靜沖破。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麗還要算漓江。船過了大墟,這條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圍起來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帶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著,船上的人沒有事做,只有望著四圍的山峰。經過長久的時間,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轉了一個大彎子,面前的山峰緊接著也改變了形象,原來船已經走出這“帶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帶形的湖”里。山的轉變無窮,水也始終沒有被前面的山遏住。這樣兩天,過了陽朔一直到了平樂。在平樂,我們找到一輛汽車要經過柳州、南寧到龍州去。往南越走越熱,臨行的前一天,妻子的身上穿著棉衣,她說想做一件夾衣預備在熱的地方穿,但恐怕來不及了,因為汽車在第二天清早就要開行。我說,我們不妨到裁縫鋪里試一試。我們于是在臨江的一條街上買了一件衣料,隨后拿著這件衣料問了幾家裁縫鋪,都異口同音地說來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說來不及了,但口氣不是那樣堅決,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們也就利用這一點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縫懇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點以前把這件衣服縫好,我們愿意出加倍的工資。”“加倍的工資,我不要;只怕時間來不及了。若是來得及,一件夾袍是一件夾袍,工資無須增加。”“我們也是不得已,因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們繼續懇求,最后那裁縫被我們說動了,他說:“放在這里吧,我替你們趕做——”我們把旅館的地址留給他,繼續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瑣事。晚飯后,一切都已收拾停當,我們決定早一點睡,至于那件夾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會有什么耽擱。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時候,忽然有茶房敲門,說樓下有人來找。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樓下,白天的那個裁縫正捧著一件疊得好好的夾衣在旅館的柜臺旁立著。他說,這件夾衣做好了,在十二點以前。我當時很感動,我對于我的早睡覺得十分慚愧。我接過來那件夾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來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張一元的紙幣交給那個裁縫,他找回我兩角錢,說一聲“一件夾袍八角錢”,回頭就走了。我走上樓,把夾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聽著樓下的鐘正打十二點。六年了,在這六年內聽說廣西也有許多變化,過去的事在腦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來,敵人侵入廣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樣的大地名天天在報紙上出現,就是平樂也曾經一再地在報紙上讀到。當我讀到“平樂”二字時,不知怎么漓江兩岸的風光以及平樂那晚的經驗都引起我鄉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樂已經淪陷,漓江一帶的山水想必也會有了變化,還有那個裁縫,我不知道他會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懷念他,像是懷念一個舊日的友人。并且,在這六年內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許多人變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許多事物并沒有變:農夫依舊春耕秋收,沒有一個農夫把糧食種得不成糧食;手工業者依舊做出人間的用具,沒有一個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沒有一個裁縫把衣服縫得不成衣服。真正變得不成人形的卻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學校辦得不成學校,有些軍官把軍隊弄得不成軍隊。現在敵人正在廣西到處猖獗,謠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會里病菌似的傳布著,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兩岸的風光和平樂的那個認真而守時刻的裁縫。一九四三年,寫于昆明(摘編自《中國現代散文選》,有刪改)文本二:我因為工作的關系,不能離開這里,但是當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鎮上時,鎮上忽然活躍起來,與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館里、飯館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著許多服裝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館里沒有茶,飯館里沒有飯,商店里沒有貨物。我看著這些兵士是新鮮的,這些兵士看這個市鎮也是新鮮的。他們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條條空曠的街巷中走來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鎮。我分明知道,戰爭隨時都可以爆發,但在它還沒有爆發之前,卻好像很沉重地懸在空中,要落,卻又落不下來。這時忽然在街上出現了一個農夫,挑著一擔西瓜,他也帶著詫異的神情,東張西望,他大半是從遠方挑著這擔西瓜到這里來賣的,并不知道這里已經起了這么大的變化。他把這擔西瓜放在一座橋上,經過一個時期的躊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這來來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聲喊道:“弟兄們,把這一擔西瓜分著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剛說完這句話,在他周圍已經聚集起十幾個兵士。我看著這幅景象,心里感到輕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歷史要從此開始。一九四五年,寫于昆明(摘編自馮至《八月十日燈下所記》)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回憶“六年前”的往事,可見本文并非作者率爾下筆,有感輒發,而是長時間體驗與思索的升華,是多年的沉淀和積累釀造出來的。B.文章描寫漓江“奇麗”的山水,引入詩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僅使人獲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給人多方面的啟迪。C.文章運用排比手法,連用雙重否定句,贊美農夫、手工業者都能夠堅守職責,節律強勁,感情洋溢,達到了加強語勢、深化文意的效果。D.文章以“變”反襯“不變”,一些衣冠人士變得不成人形,祖國河山變得瘡痍滿目,但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卻不會變,他們的精神會永遠傳承。【答案】C【解析】“文章運用排比手法”無中生有,排比至少要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三個短語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文本一倒數第2段中沒有這樣的三個短語或句子,其他地方更沒有,因此不能說文章運用了排比手法。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本一敘述武漢撤退后,盡管局勢不容樂觀,但“人們好像很年輕”,臉上也沒有倦容,表達了堅決抗日、抗戰必勝的信念。B.文本一寫漓江山與水的關系,令人想到辛棄疾“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名句。作者這樣寫眼前景,應該是有所寄托的。C.文本一共出現了兩次“衣冠”,最后說“謠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會里病菌似的傳布著”,可見作者對衣冠人士的強烈憤慨。D.文本二寫“茶館里沒有茶,飯館里沒有飯,商店里沒有貨物”,寫出鎮上的空曠冷清,令人感受到戰前的緊張氣氛。【答案】C【解析】“可見作者對衣冠人士的強烈憤慨”以偏概全,原文是說“真正變得不成人形的卻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學校辦得不成學校,有些軍官把軍隊弄得不成軍隊”,這里的“衣冠人士”特指上流社會的部分人物,并非泛指上流社會的所有人物。8.文本一是一篇沉淀著哲理意味的詩性散文。你覺得文中主要蘊含了什么哲理?對我們有何啟示?請簡要分析。(4分)【答案】哲理:現象時刻在變,精神永垂不朽。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許多人也在變,但那些美好的事物不會隨之而改變,如普通百姓做事認真、恪守信用、待人誠懇的精神,是永遠不變的。啟示:誠信做人,認真做事,弘揚工匠精神,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都要堅守自我,決不隨波逐流。只要大部分人能夠如此,中華民族定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夢定能順利實現。9.馮至撰文善于以小見大,截取大時代大動亂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請結合兩則文本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文本一擷取平凡人物,通過裁縫師傅恪守信用這件事,由特殊到一般,展現勞動者身上閃光的品質,抒發作者對那里山水人物的贊美和思念,引發作者對后方都市里的一些“衣冠人士”的嘲諷。②文本二中,作者截取賣瓜的農夫招呼兵士吃瓜的場景,表現了那個動亂時代普通民眾對抗戰的支持。同時引出下文作者面對“新的歷史”輕松、爽朗和愉快的心情。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楊業,并州太原人。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間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云、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然失利。時契丹國母蕭氏領眾十余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監軍王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于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節選自《宋史·楊業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B.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C.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D.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答案】D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契丹,一般指遼朝,契丹族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發源于中國東北地區。B.雁門,即雁門關,又名西陘關,是古代中國北境著名邊關要塞。C.寅,十二地支的第三位,文中“自寅至巳”相當于現在的從凌晨三點到上午十點。D.王師,指天子的軍隊或國家的軍隊。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王師”即為此意。【答案】C【解析】“從凌晨三點到上午十點”錯,“自寅至巳”相當于現在的從凌晨三點鐘到上午十一點。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楊業年幼時就騎射出眾,胸懷大志。每次打獵,他獲得的獵物都超過同伴,并且認為自己將來統兵打仗,也會像打獵時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B.楊業屢立戰功,威名遠播。他曾在雁門大破契丹軍隊,后來契丹軍隊遠遠看到他的軍旗就會退走,因此楊業被稱為“無敵”。C.楊業審時度勢,智勇雙全。大兵北征,他敏銳地感知到敵軍氣勢旺盛,不可力敵,但在小人逼迫下,明知道此戰必敗,仍毅然率軍出戰。D.楊業知恩圖報,忠義剛烈。他為報答宋太宗的恩情,在不利的形勢下血戰到底,被俘后也寧死不降,表現出了高尚的氣節。【答案】B【解析】“他曾在……因此楊業被稱為‘無敵’”無因果關系,且“無敵”的稱號在楊業降宋之前就已經有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2)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答案】(1)您一向被人稱為“楊無敵”,現在遇到敵人卻逗留徘徊不與其交戰,該不會您還有其他意圖吧?(2)潘美不能阻擋,于是(帶領軍隊)沿著交河向西南前進了二十里。不久聽到了楊業兵敗的消息,立即指揮軍隊退卻。14.閱讀選文,說說楊業對國家有何具體貢獻。(3分)【答案】①為前朝(劉崇)建立功勛。②勸劉繼元降宋,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生命。③率軍抗擊契丹軍隊,為宋朝邊防做出貢獻。【參考譯文】楊業是并州太原人。楊業少年時性格豪爽灑脫,喜歡仗義行俠,善于騎馬射箭,喜愛打獵,(每次打獵)所得獵物總要比同伴多一倍。(楊業)曾對他的同伴說:“我以后當將軍領兵打仗,也會像(打獵時)用鷹犬去追逐野雞和兔子一樣。”(楊業)青年時侍奉北漢皇帝劉崇,擔任保衛指揮使,憑借勇猛矯健而聞名。多次提升以后任北漢建雄軍節度使,在戰爭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戰必勝,北漢人都稱他為“楊無敵”。宋太宗征討太原,平日就聽說楊業的名聲,曾經出重金想招攬他。不久,(太原城在宋軍的包圍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勢危在旦夕,楊業勸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來保全城中百姓的生命。劉繼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宮中的使者召見楊業,十分高興,讓楊業擔任右領軍衛大將軍。正當契丹軍隊侵入雁門關,楊業率領部下數千騎兵從代州北面的西陘寨出發,從小路趕到雁門關的北口,由北向南在背后攻擊契丹軍隊,契丹軍隊大敗。從此,契丹軍隊一看見楊業的軍旗,就立即領兵退走。雍熙三年(986年),宋朝軍隊向北征伐契丹,任用忠武軍節度使潘美擔任云、應路行營都部署,任命楊業為潘美的副手,然而戰斗失利。這時,契丹皇太后蕭氏率領十幾萬軍隊,又一次攻陷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國軍隊正處在士氣最旺盛的時候,不能同他們交戰。”監軍王侁說:“您一向被人稱為‘楊無敵’,現在遇到敵人卻逗留徘徊不與其交戰,該不會您還有其他意圖吧?”楊業說:“我并非貪生怕死,只因為現在時機對我方不利,白白犧牲士兵而不能立功。現在您用不愿犧牲(的理由)來責備我,那我就應當在你們之前出戰。”臨出兵前,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敗。”于是,楊業指著陳家谷口說:“請各位將軍在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兩翼來支援。等我輾轉戰斗退到這里時,你們就率領步兵從左右兩邊夾擊敵軍救援我。不這樣的話,只怕我會全軍覆滅了!”潘美就與王侁帶領部下士兵在陳家谷口排好陣勢。從寅時一直守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托邏臺眺望前面戰場,以為契丹軍隊被楊業打敗逃走,就想與楊業爭功,馬上帶領軍隊離開陳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擋,于是(帶領軍隊)沿著交河向西南前進了二十里。不久聽到了楊業兵敗的消息,立即指揮軍隊退卻。楊業奮力戰斗,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最終)到達了谷口。望見谷口無救兵,就捶胸悲慟。只能接著率部下兵士奮力作戰,身體受傷達幾十處,士兵們也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斬殺了百十來個敵人。后來因為戰馬受了重傷,無法前進,于是被契丹軍隊俘虜,他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斗中犧牲。楊業于是長嘆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來期望可以討伐敵人、保衛邊疆來報答皇恩,誰知卻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軍隊遭遇失敗,我還有什么臉面活下來呢!”于是絕食,三天后死去。(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雜詩四首(其四)①[清]王夫之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壯士匣中刀②,猶作風雨鳴。飛將不見期,蕭條阻北征。關河空杳靄,煙草轉縱橫。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注】①清軍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讒遭逐,流轉湘西,本詩為該時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劍在匣喻壯士不得志,刀劍有聲,表示不平。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五、六句運用漢朝李廣的典故,寫出了將領有志抗清卻不被征召、抗戰受阻的現狀。B.七、八句與“良夜”相呼應,描寫了眼前的大好河山,進一步堅定了詩人的復國之心。C.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體現了詩人以抗清救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以及壯志難酬的無奈。D.全詩有寫景,有抒情,有敘事,蒼勁悲涼,情意深沉,層次清楚,詩意進展順暢自然。【答案】B【解析】“七、八句與‘良夜’相呼應,描寫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錯誤,此二句描寫的是國土失陷后深遠空濛、荒煙蔓草雜陳的凄涼景象,反映的是詩人感情的抑郁與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16.有人評價本詩開頭四句寫得“情境和諧”,請簡要說明。(6分)【答案】①深夜悲風怒吼,邊馬嘶鳴,鞘中之刀也發出風雨似的呼嘯聲,營造出一種征戰殺伐的悲壯氛圍,與詩人驚悸激動、熱血沸騰、渴望投入戰斗的迫切心情和諧統一。②然而風空吼,馬空鳴,刀在鞘,抗清復國的豪情遭受重創,又與詩人心中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和諧統一。(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過秦論》中表現秦始皇北筑長城,對擊退匈奴發揮了重要的威懾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在陳述莊宗得、失天下的具體過程,并引用“滿招損,謙得益”這句名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歷史教訓。【答案】(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筷子,古稱“箸”,被看作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晚期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箸,與當時熱食、粒食、羹食的出現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關。明清時,民間將箸“呼為筷子”,筷子這個名稱沿用到現在。今天,筷子是國人最普通的日常餐具之一,我們每天都要使用它。()筷子通常方首圓足,既方便使用,也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宇宙觀。它多次出現在歷代文人的文學作品中。元代周馳《箸詩》云:“正使遭讒口,何嘗廢直躬?”詩人托物言志,抒發了即使遭受讒毀也不舍棄正直品質的情懷。筷子在民俗、禮儀活動中的應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舉行婚禮時,長輩會以紅繩系一雙紅筷送給新人,寓意成雙成對,生活快樂。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筷子不僅僅是尋常之物,更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B.筷子不僅僅是尋常之物,卻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C.筷子雖為尋常之物,更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D.筷子雖為尋常之物,卻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答案】D【解析】根據“筷子通常方首圓足,既方便使用,也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宇宙觀”可知,括號要表達的是:筷子很普通,但是蘊含深意,再來看四個選項的關聯詞。A.“不僅僅……更……”為遞進關系,連接的應該是同一性質的詞語。而“尋常之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該存在轉折關系,排除。B.“不僅僅……卻……”語句不通順,排除。C.“雖……更……”中,“雖”表示讓步,而“更”表示遞進,不符合語境,排除。19.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句子中存在的語言現象相同的一項是(3分)()A.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C.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D.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答案】C【解析】文中的句子“生活快樂”中的“快”與“筷”諧音,運用語意雙關的手法。A.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風飄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B.“護田”與“排闥”為用典。C.用的是語意雙關的手法。“晴”和“情”諧音,“有晴”“無晴”是“有情”“無情”的隱語。“東邊日出西邊雨”表面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上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D.運用擬人的手法,“水暖”鴨“先知”。20.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要求寫出修改后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