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_第1頁
試析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7 -試析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論文摘要:漢語言中的普通詞語雖然很容易對譯為外語,但它們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獨特意味卻在對譯時喪失殆盡。漢語言中的普通詞語很多都代表著中國式的文化意蘊。本文主要明確了漢語言元素,即漢字的演變,闡明了詞語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核心地位,并將明月、流水等具有中國式特色普通詞語進行分析、剖析其中的中華意蘊。文章最后論述了研究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的意義。論文關鍵詞:普通詞語;中華意蘊;傳統文化中華漢語言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流傳至今的珍貴財富,漢語言是中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體現著我國傳統哲學、價值觀、審美觀等。歷史上人口的不斷遷移,致使漢語言文化不斷擴散,得到推廣,發揮著其交際

2、文化的重要作用。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古代漢族人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漢字有其獨特的屬性結構,古代稱之為六書,即發揮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特點。由此可見,漢字已經不僅僅是單獨意義上的符號,更是表情達意的生動圖形,體現著我國民族的傳統思維及民族心理等。一、漢語言的文字演變中華傳統文化為漢語言所直接體現,漢語言的字、詞、成語、語法等都是漢語言不斷成熟發展的文化體現。若想了解漢詞語中的中華意蘊,首先要清楚漢語言元素漢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據史料記載,倉頡發明了漢字,遠古時期的華夏民族已經可以通過語言來實現相互表達與溝通,接著又融入了手勢來幫助語言更好的發展,然而某些抽象事物是

3、難以通過語言或手勢來表達的,不久有人提出通過做記號來表述難以表達的事物,后來記號出現得越來越多,發生了混亂,最后想到用獨特的圖形來表述意思。隨著人類不斷進化、漢語言文字也在不斷改進,早期的圖形進化到了象形字,接著在秦王朝時期,小篆與隸書遍及全國,后來三國時期又出現了楷書,自此漢字就正式確立了其方塊形態的模樣,之后又歷經多朝代的更替,中華民族又創造了行書、草書等多種版本形態的字體,書法也由這其中產生。二、語言的核心成份是詞語語言需要依托文化而存在,語言與其民族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記載著民族的物質與精神歷史。詞語作為語言中的核心成份,在其誕生之時,就已經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記。普通詞語作為中華

4、語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發揮核心作用的同時,體現著中華多方面文化。豐富多彩的漢語言詞語獨特的表達方式及表達技巧,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一些詞語只有結合文化背景輔以闡釋,方可被更好地理解與認識,漢語言詞語傳遞并表露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與文化情調。中華漢民族具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影響著漢民族的思維習慣及思維方式,這也是漢語言迥異與西方語言的重要特征及語用功能。其實在遠古時期,人類各民族具有共同的思維模式,只是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各民族的原始思維才發生了分化。中華漢民族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繼承著原始思維當中的觀物取象、格物致知的觀念,進而形成側重表象的形象思維,即所謂的具象思維。這種思維在看待事物時

5、為一種形象的運動,會不自然地將事物之間進行銜接,進行融會貫通、追求渾然一體、萬物合一的境界。這種思維方式既不是脫離物體的純粹抽象,也不是對物體外在的形象描述,而是一種蘊含情理的方式對待物體特征。最終表現在詞語上則是一種重視功能、重視意會的性質特征。漢語詞語在表述具體事物方面非常豐富、活躍,然而在說明抽象問題或關系時,缺少西方語言的精確性。詞語和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詞語是與社會同步發展變化的,可以說是社會文化的鏡象。中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漢語言詞語也經歷著歷史的滄桑洗禮,日益積淀更加濃厚,并自不同角度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傾向、文化習俗、審美情趣等。自漢語的文化意義入手分類,漢語包括

6、文化詞語與普通詞語兩類,文化詞語反映著中國各時期的獨特文化、是中國各時期文化的特產,并被保存下來,不斷流傳及發展。三、普通詞語的傳統意蘊我國漢語言詞藻豐富絢爛,其中蘊藏著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發展歷史,本文特以明月、流水這兩個普通詞語為例展開分析,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意境。(一)明月。月亮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一個通人性的意象,可以讓人懷念遠方、牽動鄉愁,載入情思,派遣孤獨,預示哲理,啟發思考等作用。月亮在國人心中具有母性的象征,人們望月心生牽掛之情,這也是和我國早期母系社會的傳統遺留有關系。中國古人在長夜不眠之時,舉頭望月,自然地會生發思念他人之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望月而惹情思、添愁緒。

7、在古代,人們望月以托相思之情,讓月亮化作郵差,表達自己的深切懷念。詩人李白吟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在李白心中發揮了心思相通、聊以慰藉的靈性作用。不僅如此,明月在古人眼中除了通達人意之外,甚至具有人的品性。蘇東坡在點絳唇中指出月可與人同坐晤談: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我們熟知的月下獨酌中也提及到明月的人性化特點,即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古至今,明月的出現始終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繽紛的意境,從而中秋節,舉家團聚,共賞圓月就是在如此一個佳節中,歡聚一堂體驗明月帶給的美好親情。明月作為國人鐘愛的意象之一,滋養了無數世代人的敏感心靈,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情思。綜上所述,在柔美的月色中

8、,蘊含著中國人的鄉情、親情、愛情、友情等,至今表露著國人的各種情感。(二)流水。不管是潺潺的溪流,還是湍急的江河,其不停歇地奔涌前行,給國人一種時光迅速流逝,無法挽回的悲傷情感。流水在空間上以任意的形態展開,好似為匆匆流逝的時間富裕了形象,同時展現了跨越空間的隔閡。流水在中國人心中代表著一種無情、一種逝去。古人詩歌中關于流水的描述,更多透露著分別后的情思或是受阻隔難以相見的哀嘆。流水展現了離別之情或是斷腸之苦,宋朝詩人姜夔在過德清一詩中唱吟,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欄桿一點愁。所描述的哀愁,好似流水似的綿延不絕,伴隨著離去而漸遠、延伸,同時又隨著遲遲的不歸而更加與日

9、俱增。唐朝女詩人魚玄機江陵愁望有寄中: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其中啼血的思念猶如流水一樣永恒,因為其遙遠渺茫的特點讓人更加愁思不絕,肝腸寸斷。國人面對狂瀾的汪洋流水,時常感嘆自身的渺小,同時心靈為壯闊景觀而震顫,自然地產生一種具有悲劇傾向的敬畏情感。人們在怨恨流水無情之時,更多地表露了對自己所處環境被局限的無奈之感,是人們美好理想受到阻礙、挫折之后的沮喪情感流露。通過對流水的無情描述,更深層意義上是表達了自己的有情有意。除了明月、流水以外,山、樹(木)、花等眾多普通詞語,均蘊含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情趣和意味,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成果,每個詞語都體現著中華的

10、自然或歷史意蘊,漢語言文化需要每個中華兒女的愛護與善用,只有如此,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崇高的地位。四、研究普通詞語的中華意蘊的意義(一)語言教學意義我國的語文教學自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在工具性和思想性或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搖擺不定,現在的課程標準雖已明確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是具體到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言本身的人文性(含民族性)的認識與把握尚不容樂觀。現在已有不少人論述語文教育的民族性問題,但多數是關于文章內容的,而從語言本體角度闡述語言的民族性的尚不多見,而從詞義的角度論述語言和語言教育的人文性尚屬空白。在中

11、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實際上一直是著眼于工具性,即止步于詞典釋義,普通詞語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蘊一般很少涉及。從根本上說,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人文性的認識尚未真正把握。外國人學漢語的難點之一就是詞語的感情色彩,而我們的詞典卻一般不進行這一方面的解釋,對普通話詞語的民族獨特意蘊的進行梳理和解釋將開辟一條對外漢語教學的新的詞語教學途徑,可以極大提高教學效率。(二)語言學研究意義語言學是20世紀以來的顯學,歐美各國高度重視語言的研究,涌現了諸多語言學流派,其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20世紀以來的社會發展。20世紀以來語言學研究大致經歷了語形學(如結構主義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三個階段。當代語言學的

12、熱點是語用學,而語用學最為關注的是語境。語境概念可以用來解釋語言的民族意蘊。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諸多學人的共同努力下,語言美學的學科形態逐漸顯現、清晰,但應該說,語言美學尚處在發展完善中。人們在語言美學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在套用美學的一般概念體系,研究方向多集中在語言的美學觀念、語言的美學形態等等,尚不能做到對語言的每一個要素進行美學的分析研究。而從詞義的角度進行美學研究尚屬空白。詞典是工具書,在詞義的解釋上一般只著眼于詞語的工具性解釋,這固然方便了語言教學和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但也讓詞語喪失了鮮活的民族情趣,讓語言的人文性喪失殆盡。應該運用詞義學、語用學、語言哲學、語言美學的最新理論建設一種

13、新的詞義解釋方法在工具性解釋的基礎上兼顧民族文化意蘊的解釋。(三)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意義自2022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任務以來,涌現了很多關于建設民族精神家園的論文、著作,但幾乎所有的論述都是著眼于道德觀念、理想信念、信仰追求等思想教育層面,很少有人關注語言教育層面,盡管2022年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的主題定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營造共有精神家園。實際上,按照語言哲學的認識,語言是人類生存的最高層面,因此從語言的角度研究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是一個較為迫切的任務。語言是人類精神家園的核心要素,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更多的把語言當做一種工具,雖然也強調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但實際上注重的是語言所傳達的內容,其實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語音、詞匯、語法都承載著民族的情感與情趣。語言教育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基礎是漢民族語言,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港臺文學、海外華人文學中對具有民族獨特意蘊的普通詞語的運用,形成了中華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