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篇_第1頁
2023年最新的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篇_第2頁
2023年最新的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篇_第3頁
2023年最新的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篇_第4頁
2023年最新的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PAGE34 頁 共 NUMPAGES34 頁2023年最新的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并且進一步駕奴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范,使中醫學基本上跳出了經驗醫學的窠臼,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傳世本黃帝內經由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兩部書組成。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九卷各為八十一篇。其成書年代一向有爭議,大約是戰國至秦漢的作品。 章節:01-001 篇名:上古天真論

2、本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章節:01-002 篇名:上古天真論 本文:乃問于天師日: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共耶人將失之耶? 章節:01-003 篇名:上古天真論 本文: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

3、,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章節:01-004 篇名:上古天真論 本文: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脈衰,面始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

4、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腎氣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章節:01-005 篇名:上古天真論 本文:帝曰:有其年巳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日: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章節:01-006 篇名:上古天真論 本文: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日:夫道者

5、能郤老而全角,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章節:01-007 篇名:上古天真論 本文: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6、 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泉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于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圣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后,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內經冠以黃帝名,并非真為黃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讬之于神農、黃帝。 內經既非黃帝之作早已為確論,但其成書究竟何時?又出于何人之手?對此,歷代以來意見紛紜,終未能取得共

7、識。例如,司馬光指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他認為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讬以取重耳。綜觀歷代學者,在內經之成書時代上,約有以下幾種觀點,如有成書于戰國者,有成書于戰國末至秦漢之際者,有成書于西漢者,或謂更為晚出者等等,現仍為學者爭論最為激烈之問題之一。在這個爭論之中,有一點則為大家所公認,即明代醫學家呂復之所論: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還有扁鵲內、外經等。何以分內經、外經,猶易之有內、外卦,春秋之有內、外傳,莊子之有內、外篇,韓非子之有內、外儲說。故知醫學之分黃帝內經、外經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深意。今黃帝外經早佚,唯黃帝內經尚

8、存。 黃帝內經成書后,在其傳抄流布過程中,既有內容的散落,也有摻入和補撰,在歷代注釋整理中,也增加了該書內容。因此,出現了何為原文?何為訛傳?何為雜入等難以分辨的混亂局面,為研究者的辨析鑒別造成了困難,也時有爭論。黃帝內經流傳甚廣,現就今之素問、靈樞分述之。 素問:公元6世紀,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釋,當時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762年,王冰次注,稱為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其中除72- 73篇有目缺文外,經王氏補入舊藏7篇。11世紀,北宋校正醫書局對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釋,改名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成為宋之后歷代刊刻研究之藍本和依據,刊刻者有數10種之多。 靈樞:在漢書藝文志名為九卷,公元

9、6世紀前后,其名有針經、九墟、九靈、靈樞等不同書名之傳本。南北朝、隋唐間,針經注本多種曾有流傳,并見于隋唐及日、朝之醫事法令將其列為醫學教材,但未能流傳后世。如前所述,宋史類刻刊靈樞(1135年)后,即成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傳于世,雖有12卷本與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內容次第等并無差異。 素問、靈樞歷代之注釋、節要、語譯以及國外之注釋、譯本,共計有200余種之多,其中少數影響大者,每種刊刻印行有達40多次者。 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系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

10、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與技術。因此,它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藪,是歷代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盡管醫學家學說各異而有爭論但鮮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于內經而為立論之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也必須首先攻讀內經的原故。因為,若不基本掌握內經之要旨,將對中醫學之各個臨床科疾病之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 黃帝內經的科學成就:前已提及,內經之成書,既非成于一時,也非成于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諸多醫學家對其前代醫學發展的一次系統的總結,是對十分豐富的醫療經驗的高度概括,并從而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達到了歷史的高水平,有著許許多多的科學成就和十分正確的

11、預見。或者正因為如此,內經至今仍有其很強的生命力。 現僅就其科學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與巫術決裂。中國醫學在商周時期仍處于鬼神觀念占居統治地位,不但病因要尋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療也多巫術之法。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認識逐漸發生了動搖,圍繞著疾病診療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民間醫生扁鵲及內經作者們在這場影響深遠的斗爭中,鮮明地反對鬼神說。史記扁鵲侖公傳明確記述了扁鵲行醫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醫不治。內經的作者在素問五臟別論中強調: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用意深刻地闡明了他們在這關系醫學發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場和觀點,他們的觀點為歷代醫學

12、家所遵循,從而保證了中國醫學基本上一直沿著唯物的疾病觀不斷發展。 人體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認識人類疾病必須首先認識人類自身。內經的作者們很可能直接參與了對人體的解剖研究,并實地進行了人體體表與內臟的解剖。靈樞經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例如消化道解剖,靈樞已詳述了唇口幾何,唇到齒距離幾何,舌形重量,齒至咽距離,會厭形質,口腔容量,食管長度,胃容量及體大小,賁門、幽門形質,小腸長度、如何曲屈、容量,大腸之升、橫、降、容量、重量,肛門形質等等,其所記述之大小、長度、容量、形態與相互關系等,同現代人

13、體解剖基本一致。又如關于消化系統之功能,血液環流周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統之功能,雖然認識多有失之于籠統,然而也有許多科學的論斷。譬如血與脈的關系,不但對血管區分為經脈(大血管)、絡脈(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孫脈(細小血管),并且明確指出血脈是運行人體經過飲食消化而產生營養精氣等物質的,特別強調這種運行在人體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實際上他們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提出了科學的預見。 高明的醫療技術。內經是一部理論專著,但個別部分也涉及醫療技術。例如該書不但記述了水浴療法、灌腸技術,而且比較正確地論述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的外科手術截趾術等。內經已設計使用了筒針(中空的針)進行穿刺放腹水的醫療技

14、術,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療和減輕患者痛苦比較成功的嘗試。筒針穿刺放腹水雖然未能創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為一種醫療技術在后世繼續得到發展和應用。 至今雖然在器械條件和技術上已有了極大的進步,然而其原理卻是完全一致的。可貴的是內經還記述了筒針的制作技術要求,指出: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在進針的技術要領方面也已達到與現代基本相似的步驟和方法。 提倡疾病預防強調早期治療。中國醫學自古就十分重視促進人體健康以預防疾病的思想,追其原則始于內經。例如:反復強調的虛邪賊風(指致病因素),避之有時。又如強調,一位高明的醫學家,應當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療已病的病。如果等到病已發而后才給予藥物治療,就猶如渴

15、而穿井,戰亂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樣,不是太晚了嗎? 又說:一位高明的醫學家,治療疾病必須救其萌芽。并批評了醫學家中對一些久病輕易作出不可治的結論,指出: 疾雖久,猶可畢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很先進的。 內經雖有不少待研究、商議的內容,但其科學的內容、積極探求的思想等,是其2023多年來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內經不單在中國醫學的發展上創造了2023多年醫學家們不斷研究、不斷運用以解決醫療理論和技術的有效記錄,而且為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醫學家所研究和運用,以為指導,也有千余年的歷史。同時,內經也早已為歐美漢學家、私人收藏家、國家圖書館所廣泛收藏和流傳,而且有

16、被部分節譯或全譯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當代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內經也更加為人類所重視。 黃帝內經:經絡學說(2) 黃帝內經:經絡學說(3) 黃帝內經的養生精要 領悟黃帝內經:養生有“道”,自然長命百歲 在古代一些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對于疾病,不著重于治療,而是著重于預防疾病的發生。正和治理國家一樣,不是國家出了亂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時便加以防范。假如等發生了疾病再去治療,國家出了亂子才去整頓,這樣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為時己太晚了。黃帝內經恰恰提倡的是這種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

17、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整本書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講一個“道”,就是養生之道,如何讓自己的人體更好地適應大自然,達到人體內部的和諧,及人體與自然的和諧。只要領悟了黃帝內經的內涵,并且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就能達到天人合一,長命百歲。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將養生調攝方法歸納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也就是說養生應做到:適應周圍環境,避免外邪侵襲;鍛煉身體,壯體魄;節制飲食,注意起居;保養精神,保持精氣充足。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精神與形體相稱協調,享受天賦的自然壽命。 中醫五行:從“買東西”而非“買南北”說起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大多來源于對天地自然的

18、感悟,它一開篇即講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系,做到天人合一。黃帝內經的確是人類的寶藏,因為它它不僅涉及醫學知識,還涉及一種文化,一種對大自然的領悟。 我們常常聽到,也經常說“買東西”,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么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的購物者,問日:“何往?”答日:“買東西。”“為何買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日: “東通于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日買東西。”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說金和木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換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

19、物, 中國人罵人也是講究文化的,為什么罵人說“不是東西”,而不說“不是南北”呢?這是因為你不是東西,那你就只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無情的,罵人“不是東西”,其實就是在罵這個人無情無義。 可見中國的有些東西是很有文化內涵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學習黃帝內經便能讓人領悟到這種文化的內涵。 北 屬水 西 屬金 中 屬土 東 屬木 南 屬火 拿個竹籃,可以盛金木,但是卻不可盛水火,所以人們常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而罵人的時候說你不是“東西”,言外之意就是“南北”,南為火,北為水,水火無情,也指無情無義。 為什么“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20、民間有句諺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很多人可能不解,冬天很冷為什么還要吃涼的蘿卜,夏天很熱為什么還要吃很熱的姜呢? 冬天的時候,人體氣機慢慢地開始外散,到夏天的時候,所有的陽氣已經外散到了末梢,人體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寒的格局,就是說我們的五臟六腑里是寒虛的,所以夏天的時候要吃點熱的東西。很多人在夏天覺得熱,就會喝很多的冷飲,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喜歡喝冷飲實際上是胃里有胃寒,熱出來攻這個寒,所以就形成一種燥熱,而這個時候越喝冷飲就會越渴,反而喝一點溫水更好。冬天吃蘿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蘿卜就是用蘿卜這種比較清涼通氣的東西,把內熱的局面稍微通調一下,使之達到陰陽平衡

21、,這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另外,古代特別講究吃東西。春天的時候,一定要吃糧食。因為春天的糧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種子,要想養春天的生發之機,一定要靠糧食種子的力量去養。黃帝內經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違背自然,身體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涼的東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溫水才不會損害胃氣。 急救時為什么經常要掐人中穴 當有人突然暈倒時,有經驗的人往往會先掐他的人中穴,很多時候,暈倒的人就會蘇醒了,這是為什么呢? 人中穴是人體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它關涉兩個重要的經脈。人體前陰和后陰的中間叫匯陰穴,從匯陰穴里延伸出一條經脈,叫督脈。這是人體的一條大陽經,而且是最重要的陽經。從前胸正中線一直

22、到頭部也有人體的一條重要的陰經,叫任脈。人中穴就是任督二脈的交匯處,在古代這個穴位叫“壽宮”,就是說長壽與否看人中;還有一種叫法是“子停”,也就是說將來后代的發育情況如何也 在突然暈倒時掐人中穴就是通過刺激這個穴位,使其陰陽交合,從而蘇醒。相面時,人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觀察點。人中的深淺可以改變,但是長短不能改變。古代相面學認為,人中特長的人會做官,而且長壽,后代發育也會比較好。如果人中是歪的,就說明你的陰陽交合出了問題,會現腿痛或者脊背痛等問題,這也是中醫“望聞問切”中的望診。 為什么人們常說“男左女右”而非“男右女左”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

23、通貫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之分,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男子性格暴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性格溫柔和屬于陰于右。“男左女右”在中醫應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 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俗,早在兩干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女人為什么比男人衰老得快 研究及調查數據顯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女人又比男人更長壽,這是為什么呢?黃帝內經中指出:女子代表陰,女子的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

24、段;男子代表陽,其生命節律以八為一個階段。其原文是:“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25、齒”,牙齒骨之余,是腎的表現,代表收藏。“發”是頭發,是肝氣的表現,代表生發之機。所以頭發的長短和生機是有關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歲的時候,開始有月經,太沖脈盛,乳房開始發育,這個時候就有了懷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歲的時候,女子的腎氣已經長足,生發之機也到了頂點,應該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歲的時候,女子的各方面身體要素都達到了一個頂點,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二十歲左右結婚,在二十八歲之前要生一胎,我們現在經常講最佳生育年齡在二十三到二十八歲之間,應該也是這個道理。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就是從三十五歲開始,女人就開始長皺紋了。到

26、六七四十二歲的時候,就開始有白頭發了。七七四十九歲就閉經了,生育功能也隨之喪失。從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女人從三十五歲就開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歲為一個周期,從八歲才開始發育,到十六歲的時候青春期才開始,“能弱冠的年齡,就是剛成年,這個時候身體還比較弱,不適合結不適合結婚行房。男子最適合結婚的年紀是在四點,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歲時,男人的身才開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歲時才開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才真正進入老年。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男人的身體開始衰老比女人晚了五年,到正式進入老年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已經有了十五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

27、男入老得快。但是為什么很多數據都顯示女人比男人長壽呢?這里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個月都會來月經,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像女人比較柔弱,難過的時候想哭就哭了,這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式。相反,“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的情緒有時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會在體內累積成為毒素。還有,男人損耗的是精,女人損耗的是血,精是可以變現成很多東西的,損耗掉了很難補養。從心理方面來說,女人更善于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在男人看來,女人很愛嘮叨,其實這也是一種宣泄方式,通過對人傾訴或者嘮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樣與別人談論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長壽的一個原因。所

28、以,從生理特點、社會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來說,女人雖然比男人更容易老,但卻比男人更長壽。 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到中醫的整體思維觀念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身體的各器官以及意識狀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治療疾病方面也要有整體的觀念,不能只見局部,不見整體。 人們常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形容醫術非常差的醫生。當患者出現某種疾病的癥狀時,醫術高明的中醫會仔細觀察病人,運用醫學理論和長期積累的經驗,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當我們喝冰水時,如果喝得很急,常常會造成臉部側面的一條直到額頭太陽穴的線狀部位疼痛。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那條疼痛線就是胃的經絡,因此這種疼痛表

29、明喝冰水太急時會傷到胃,也就是說這種額頭上的疼痛實際上是胃部疾病。 中醫還強調身心互動,即人的身體和意識也是密切相關的。人患病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人祛病也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因為身心是互相影響的。 中醫是講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強大的話,也就是肝氣很旺的話,那么這個人頭腦就很清楚,就很有理智,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一定關系。一個人有沒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腎好不好,現有有些人沒有遠大的志向,實際上說明他的腎精不足。 在中醫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氣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現。而魄力的力就關系到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

30、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都非常的足。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里又屬于先天的范疇,關涉我們的本能。 中醫是講究整體的,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不能只關注疼痛的部位,對其他部位也要做相應檢查,因為此處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別的部位的病殤變引起的。一個人有沒有魄力、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意志也與他的身體素質和身體狀況有關,這些都是中醫講究整體的力證。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精髓之一 據說,扁鵲弟兄三人均為當時的名醫,尤以扁鵲最負盛譽。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高?”扁鵲不假思索道:“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道:“我長兄治病于病發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

31、為人鏟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醫術雖高,名氣卻不易傳開;而我是于病情發作和嚴重之后進行治療,人們能看到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我也確實讓不少病人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的醫術比長兄高明。” 由此可見,扁鵲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使身體免受疾病的侵害,這才稱得上是“上醫”。這種思想也就是中醫所倡導的“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舉個例子,如果得了肝病,首先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醫認為水生木,水是腎,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腎精不足造成的,所以要先把腎水固攝住,讓腎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還有一點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還會傷及脾臟,因為脾

32、是土,要及時防治脾臟疾病,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內涵。 “治未病”就是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并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復健康。因此,我們應注重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會充滿快樂。 人體內部的“中庸之道” 我國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國家,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是一種美。自然界講究生態平衡,為人處世方面講究平衡,我們的人體內部也講求平衡,這樣才能和諧,才能長久。 黃帝內經中又講:“中央黃色,人通于脾。”這里的中央黃色就是土的顏色,黃色居于七彩色帶的中央。在中醫的五行論中,肝屬木,肺屬金,心屬火,腎屬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屬土的脾臟沒有季節可主,同時又是哪個季節

33、都主十八天,毫無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種體現。 也有一種說法講脾主長夏。長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間濕熱最重的那一段時間,正好處在一年的中間。這同樣反映了土既在中間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點。 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才能健康。 正因為人體內部有著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約束,相互制衡,人類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來,沒有像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一樣湮滅絕跡。 上古之人為何年過百歲而動作不衰 黃帝曾經這樣問岐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

34、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黃帝在問這樣一個問題:我聽說上古的人,都能活到100多歲,而且他們的動作并不顯出老態;現在的人,只活到50多歲,動作就顯出衰老了,這是由于時代和環境的改變,還是違背了養生之道呢? 岐伯是這樣回答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這又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認為遠古時候的人,知道養生的法則,能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飲食有節制,生活有規律,不會過度勞累,所以能使 侖障形體與精神和諧統一,因此能活到應該達到的壽命。 可是現在有些人就不是這樣了,經常熬夜,作息無規律,暴飲暴食

35、,嗜酒抽煙,過度勞累,還有的人情緒波動很大,殊不知,這些做法都會不斷地消耗精氣和真元。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都被消耗掉了,還有什么精力去做事情,還有什么能力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要想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就要避開外界致病的因素,例如適當勞動而不過累,保持清心寡欲,真氣和順,將精氣神固守于內而不隨意消耗。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吃得適口而有營養,穿得適時而滿意,住得舒服而愜意,活得開心而滿足。只要處處遵循養生之道,就能健康、快樂、長壽地生活。 黃帝內經:經絡學說(4)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本臟第二十九章要點】一、論述人體經脈、血液、衛氣、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況下的一般表現。這些都是來源于先

36、天,不因人的愚、智、賢、不肖而有所不同。二、論述了容易發病與盡終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臟的大小、高下、堅脆、端正與偏傾的不同。而五臟的這些內在情況,又是可從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變化而了解的。三、概論五臟之八種變化的生理表現和多發病癥。四、具體說明五 【本章要點】 一、論述人體經脈、血液、衛氣、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況下的一般表現。這些都是來源于先天,不因人的愚、智、賢、不肖而有所不同。 二、論述了容易發病與盡終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臟的大小、高下、堅脆、端正與偏傾的不同。而五臟的這些內在情況,又是可從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變化而了解的。 三、概論五臟之八種變化的生理表現和多發病癥。

37、 四、具體說明五臟、六腑與外在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間的生理病理聯系。釋】解利:潤滑的意思。怵惕:形容驚恐害怕的樣子。五節:五個季節,除春、夏、秋、冬外,還有長夏一季。喘喝:形容喘息聲粗、呼吸困難的樣子。喉痹: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

38、,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

39、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痹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肺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挽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月少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歸于大腸,下加

40、于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骨曷骨于者,心高;骨曷骨于小、短、舉者,心下。骨曷骨于長者,心下堅;骨曷骨于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骨于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骨曷骨于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

41、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而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黃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愿聞人之有

42、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擾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擾;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擾。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言語也。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應。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

43、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月囷堅大者,胃厚;肉月囷幺者,胃薄。肉月囷小而幺者,胃不堅;肉月囷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月囷不堅者,胃緩;肉月囷無小里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

44、黑多紋者,膽結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釋】解利:潤滑的意思。怵惕:形容驚恐害怕的樣子。五節:五個季節,除春、夏、秋、冬外,還有長夏一季。喘喝:形容喘息聲粗、呼吸困難的樣子。喉痹:喉中如有阻隔,呼吸不暢的一種病癥。膈中:一種以飲食難下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好肩: 【注釋】 解利:潤滑的意思。 怵惕:形容驚恐害怕的樣子。 五節:五個季節,除春、夏、秋、冬外,還有長夏一季。 喘喝:形容

45、喘息聲粗、呼吸困難的樣子。 喉痹:喉中如有阻隔,呼吸不暢的一種病癥。 膈中:一種以飲食難下為主要表現的病癥。 好肩:這里指肩部肌肉豐滿。 揭唇:指口唇上翹的樣子。 脈沖小:指脈搏虛弱短小的意思。 外應:即能看到的體表組織。釋】解利:潤滑的意思。怵惕:形容驚恐害怕的樣子。五節:五個季節,除春、夏、秋、冬外,還有長夏一季。喘喝:形容喘息聲粗、呼吸困難的樣子。喉痹:喉中如有阻隔,呼吸不暢的一種病癥。膈中:一種以飲食難下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好肩:這里指肩部肌肉豐滿。揭唇:指口唇上翹的樣子。脈沖小:指脈搏虛弱短小的意思。外應:即能看到的體表組織。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的氣血精神,是用來奉養生命以維持

46、正常生理機能的物質,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能使氣血運行于機體內外,濡潤筋骨,滑利關節;衛氣能溫煦肌肉,充養皮膚,滋潤腠理,主導汗孔的開合;人的意志,能夠統馭精神,收攝魂魄,適應氣候寒溫的變化,調節情緒。血脈通調和順,則氣血暢行,流于周身,營養肌體,從而強勁筋骨,滑利關節;衛氣的功能正常,則使肌肉滑潤,皮膚柔和潤澤,腠理致密;志意專注,則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安定,不產生懊悔憤怒的情緒變化,五臟就不會遭受邪氣的侵擾。如寒熱調和,六腑就能運化五谷,使風病、痹病等無從產生,經脈通利,肢體關節靈活。以上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五臟貯藏精神氣血魂魄,六腑傳化水谷而輸送津液。這些功能,都是先天所賦,與人

47、的愚笨、聰明、賢能、淺薄無關。但有的人能享盡天年,不受邪氣侵擾,老而不衰,即使是風雨、驟寒暴暑,也不能傷害他;有的人雖然足不出戶,也沒有受到憂傷、驚恐的刺激,但仍免不了生病,這是為什么?請講解一下好嗎? 岐伯回答說:這個問題很難解答!五臟的生理功能,是與自然界相適應的,符合陰陽變化的規律,并與四時的變化相聯系,與五個季節的五行相適應,五臟本身就有大小、高低、堅脆、端正及偏斜的不同,六腑也有大小、長短、厚薄、曲直、緩急的差異。這二十五種情況各不相同,分別顯示著善惡吉兇,請允許我詳加說明。 心臟小,則神氣斂藏安定,邪氣不易侵害人,但人易傷于憂愁;心臟大,則人不易傷于憂愁,而易被邪氣所傷。心位偏高,

48、則向上壓迫肺使肺氣壅滯,令人煩悶不舒而健忘,固執己見;心位偏低,則心神之臟氣外散,令人易受寒邪,易被言語恐嚇。心臟堅實的,則臟氣安定,守衛固密;心臟脆弱,則人容易患消癉病及熱中。心臟端正,則神氣血脈和利,邪氣難以侵害人;心臟偏斜不正,則操守不堅,使人無主見。 肺臟小,則飲邪很少停留,不會使人喘息;肺臟大,則多有飲邪停滯,易使人患胸痹、喉痹及氣逆的病。肺位偏高,則氣機上逆,使人抬肩喘咳;肺位偏低,則居處接近橫膈,以致胃脘上迫于肺,使人易患脅下疼痛的病。肺臟堅實,則人不易患咳逆上氣;肺臟脆弱的,則易患消癉。肺臟端正的,則肺氣調和宣通,使人不易被邪氣所傷。肺臟偏斜的,則使人胸中偏痛。 肝臟小,則臟氣

49、安寧,令人不患脅下痛;肝臟大,則壓迫胃脘,上迫咽部而令人患膈中癥,且脅下疼痛。肝位偏高,則向上支撐膈部,并緊貼著脅部使其滿悶,成為息賁病;肝位偏低,則逼迫胃脘,令脅下空虛,使人易被邪氣侵襲。肝臟堅實,則臟氣安寧不易被邪氣所傷;肝臟脆弱,則易患消癉病。肝臟端正,則肝氣條達,人不易受邪;肝臟偏斜,則人易患脅下疼痛。 脾臟小,則臟氣安和,人很難被邪氣傷害;脾臟大,則脅下空軟處充聚而痛,使人不能快行。脾位偏高,則脅下空軟處牽引季脅作痛;脾位偏低,則向下迫臨大腸,人易被邪氣所傷。脾臟堅實,則臟氣安定,人不易被邪氣所傷;脾臟脆弱,人則易患消癉病。脾位端正,則脾氣健旺,不易受邪;脾位偏斜,則人易生脹滿。 腎

50、臟小,則臟氣安和,人很難被邪氣傷害;腎臟大,則易患腰痛,不能前后俯仰,人易被邪氣所傷。腎位高,則人常患背部、脊梁骨疼痛,不能前俯后仰的病;腎位低,則人會腰尻部疼痛,不能俯仰,甚至患狐疝病。腎臟堅實,則人不易腰背痛;腎臟脆弱,則易患消癉病,易被外邪所傷。腎臟端正,則腎氣充盛,人不易受邪;腎位偏斜,則易患腰尻部疼痛。以上是常見的二十五種病變。 黃帝說:怎樣了解五臟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斜的情況呢?岐伯說:膚色紅、紋理細密的人,心臟小;皮膚紋理粗疏的人,心臟大。胸骨劍突不明顯的人,心臟位高;胸骨劍突短小,高突如雞胸的人,心位偏低。胸骨劍突長的人,心臟堅實;胸骨劍突軟小薄弱的人,心臟脆弱。胸骨劍突

51、直向下而不突起的人,心臟端正;胸骨劍突偏向一邊的人,心臟傾斜不端正。 膚色白、紋理細密的人,肺臟小;皮膚紋理粗疏的人,肺臟大。兩肩高聳,胸膺突出而咽喉內陷的人,肺臟位置高;兩腋內斂,脅部外開的人,肺臟位置低。肩背部肌肉厚實的人,肺臟堅實;肩背部肌肉薄弱的人,肺臟脆弱。胸背部肌肉勻稱堅厚的人,肺臟端正;肋骨偏斜而稀疏的人,肺臟偏斜不正。 膚色青、紋理細密的人,肝臟小;皮膚紋理粗疏的人,肝臟大。胸部寬闊、肋骨高突外張的人,肝臟位高;肋骨低而內收的人,肝臟位低。胸脅發育勻稱健壯的人,肝臟堅實;肋骨軟弱的人,肝臟脆弱。胸腹部發育良好、比例勻稱的人,肝臟端正;肋骨偏斜外突的人,肝臟偏斜不端正。 膚色黃、

52、紋理細密的人,脾臟小;皮膚紋理粗疏的人,脾臟大。口唇上翹外翻的人,脾臟位高;口唇低垂弛緩的人,脾臟位低。口唇堅實的人,脾臟堅實;口唇大而不堅實的人,脾臟脆弱。口唇上下勻稱端正的人,脾臟端正;口唇不勻,一側偏高的人,脾臟偏斜不正。 膚色黑、紋理細密的人,腎臟小;皮膚紋理粗疏的人,腎臟大。雙耳位置高的人,腎臟位置高;耳向后陷下的人,腎臟位置低。耳堅實的人,腎臟堅實;兩耳瘦薄不堅實的人,腎臟脆弱。兩耳完好端正,接近頰車的人,腎臟端正;兩耳偏斜,高低不對稱的人,腎臟偏斜不正。以上情況各不相同,只要掌握這些規律,注意調攝,就會安然無恙,若再受到損害,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 黃帝說:講得好。但不是我想要問

53、的,我想知道的是:有的人很少患病,能享盡天年,即使受到憂恐、驚悸等巨大的精神刺激以及嚴寒酷熱等外邪的侵襲,身體也不會有所傷害;有的人雖然足不出戶,又沒有受到驚悸等刺激,仍避免不了要生病,這是為什么?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岐伯說:五臟六腑,是內外邪氣避棲的地方,請讓我說說其中的緣由。五臟都小的人,很少受外邪侵襲而發病,但卻經常焦心思慮,多愁善憂;五臟都大的人,做事和緩,很難使他憂慮。五臟位置都偏高的人,處事多好高騖遠;五臟位置都偏低的人,多甘居人下。五臟都堅實的人,不易生病;五臟都脆弱的人,經常病不離身。五臟都端正的人,性情和順,為人正直,很得人心;五臟位置都偏斜不正的人,多有私心雜念,貪心好盜,

54、不能與人和平相處,言語反復無常。 黃帝說:我想了解一下六腑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相應關系。岐伯回答說:肺與大腸相合,大腸相應于皮;心與小腸相合,小腸相應于脈;肝與膽相合,膽相應于筋;脾與胃相合,胃相應于肉;腎與三焦、膀胱相合,三焦、膀胱相應于腠理毫毛。 黃帝說:六腑與身體其他部位是如何相應的呢?岐伯說:肺與皮膚相應。皮膚厚的人,大腸就厚;皮膚薄的人,大腸就薄;皮膚松弛,肚腹大的人,大腸松弛而且長;皮膚緊繃的人,大腸緊而短;皮膚滑潤的人,大腸通順;皮膚與肌肉不相附的人,大腸多結澀不暢。 心與脈相應。皮膚厚的人,脈就厚,脈厚的人小腸就厚;皮膚薄的人,脈就薄,脈薄的人小腸就薄;皮膚松弛的人,脈就弛緩,脈弛

55、緩的人小腸就大而長;皮膚薄而脈虛小的人,小腸就小而短;三陽經脈的部位多見彎彎曲曲的血脈的人,小腸就結澀不暢。 脾與肉相應。肉月囷堅實粗大的人,胃體就厚;肉月囷細薄的人,胃體就薄。肉月囷細小薄弱的人,胃體就不堅實;肉月囷瘦薄與身體不相稱的人,胃就下垂,胃下垂,則胃下口約束不利。肉月囷不堅實的人則胃弛緩;肉月囷無小顆粒累累的人,胃體緊斂。肉月囷多有小顆粒累累的,胃氣結澀,胃氣郁結,則胃上口約束不利。 膽與爪相應。爪甲厚實色黃的人,膽厚;爪甲薄弱色紅的人,膽薄。爪甲堅硬色青的人,膽緊斂;爪甲濡軟而色赤的人,膽弛緩。爪甲正常色白無紋理的人,膽氣舒暢;爪甲異常色黑多紋理的人,膽氣郁結不暢。 腎與骨相應。

56、皮膚紋理致密厚實的人,三焦與膀胱都厚實;皮膚紋理粗疏薄弱的人,三焦與膀胱都薄弱。皮膚紋理疏松的人,三焦與膀胱弛緩;皮膚緊張而無毫毛的人,三焦與膀胱都緊斂,毫毛美澤而粗的人,三焦與膀胱之氣疏暢;毫毛稀疏的人,三焦與膀胱之氣都郁結不暢。 黃帝說:臟腑的厚薄、好壞都有一定的跡象,而它們所發生的病變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臟腑與體表組織是內外相應的,觀察外在的體表組織,就可知道臟腑的情況,從而可以了解到內臟所發生的病變。 黃帝內經:經絡學說(5) 黃帝內經養生 順時養生學部:公共管理 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 班級:11財管本2 學號:11110603048姓名:謝晶晶 選題 語言條理 獨到的見解 綜

57、合印象 總分 評卷老師 黃帝內經養生 順時養生提要: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醫事活動。“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實為養生真諦。而我,對養生雖感興趣,卻缺乏實操與理論基礎,所以就以平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不規律睡眠為例,談談對順時養生的小小見解,現將從每天,每月,每年區別論述。 一、十二時辰與養生 生活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后,8、9點鐘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后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里11點總

58、想吃點東西,在屋子里找點食,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這個時候恰恰是陽氣開始生發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的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關系,所以睡覺就是在養陽氣。 子時:膽經當令 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膽”。取決于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這是要:安睡以養元氣,環境宜靜,排除干擾。“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種姿勢。 丑時:肝經當令 丑時是指凌晨1點到3點,這個時候是肝經當令。這個時候

59、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則你的肝就養不起來。在這個時候陽氣生發起來,而這個時候叫丑時,丑時是什么樣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這個時候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就是說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養好肝血,1點到3點要睡好。 寅時:肺經當令 寅時是指凌晨3點到5點,這個時間是人從靜變為動的開始,是轉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有一個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時候應該是3點到5點,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心臟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鍛煉,有心臟病的人一定要晚點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張早上鍛煉。晚上是一片陰霾之氣,你可以活躍一下。而早晨是陽氣生發的時候

60、,就順其生發好了。 卯時:大腸經當令 卯時是指早晨5點到7點,這個時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門開了,五點醒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這個時候代表地戶開,也就是肛門要開,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足了才有大便。可以見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先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六七遍;再將兩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兩手抱后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極拳或練其他導引術。 辰時:胃經當令 辰時是指早晨7點到9點,。胃經是人體正面很長的一條經脈,胃疼是胃經的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