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高適6篇_第1頁
2023年最新的高適6篇_第2頁
2023年最新的高適6篇_第3頁
2023年最新的高適6篇_第4頁
2023年最新的高適6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PAGE23 頁 共 NUMPAGES23 頁2023年最新的高適6篇高適(1) 高適 (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早 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 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 結交。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 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 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 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 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 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

2、高適傳 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生平和創作可分四個時期:開元二十年前,謀 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詩歌創作開始時期;開元二十 年至天寶八載,首次出塞,浪游無成,為創作極盛時期; 天寶八載至十四載,側身下僚,從戎入幕,創作才能 繼續得到發揮;至德元載(756)后,仕途得意,雖然也 寫過一些佳作,但總的說來,較前三個時期遜色。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 以下幾類: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 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 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 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 愿望,并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

3、卒和朝廷的賞 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 不義戰爭、歧視少數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蠻詩 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些詩比 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 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 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 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贊美良 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 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諷時傷亂詩。大抵指斥弊政, 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 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于安史亂后,對政局流露出 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 首等。詠懷詩,

4、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復雜。象 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 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 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而象賦得還山吟送沈四 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遺等,或抒發友情和別意,或向往隱居生活,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這類詩中也有 一些企羨功名富貴和吹捧達官貴人之作,并無可取。此 外,還有一些詠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寫 旅途景色的詩如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 行之作,也頗有佳句。 高適的詩在當時已享有聲名。新唐書高適傳 說他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殷適 河岳英靈集也稱許他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王士適指出高詩風格為悲壯而厚(帶 經堂詩

5、話)。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端直,筆力 渾厚,是高適詩風的基本特點。以詩體而論,高詩古體 勝過近體,尤以七古最為擅長。歌行長篇,波瀾浩瀚,聲 情頓挫,最是沉雄激壯。五古質樸古直,接近漢魏古詩 的氣息。近體則以七律和七絕為優。 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 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 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 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 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 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 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 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有今人劉開 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高適集校注,皆 附

6、年譜。研究高適生平的著述有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 系詩、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周勛初高適年譜、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 塞上塞下曲別董大燕歌行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酬別薛三蔡大留簡韓十四主薄信安王幕府詩薊中作送李侍御赴安西除夜作等等。以塞上塞下曲別董大燕歌行為首。 高適(2)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燕歌行 作者: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7、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封 丘 作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

8、且遲回。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高適(3) 高適 燕歌行 結構 此詩構思嚴謹,圍繞一次戰爭的場景來寫。全篇共二十八句,分為四層: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音韻 全詩平仄相間,抑揚有節。第一層八句,前四句押入聲職部(北、賊、色),后四句押平聲刪部(關、間、山);第二層八句,前四句平聲支(衰)、微(稀、圍)通押;第三層八句押上聲有部(久、后、首、有、斗);第四層四句押平聲文部(紛、勛、軍)。 此詩為歌行,屬古詩范疇,但又多律句(有的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律句),對偶工整,將古、近體詩

9、律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如: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用詞 此詩在用事遣詞各方面,處處顧到“燕”字,像“榆關”、“碣石”、“翰海”、“狼山”、“薊北”等詞,都和燕地有密切的關系。結末用李廣事,因廣守右北平,也和燕地有關。可見在詩中用事,總要切地、切事、切人,使得這首詩,移不到他處,才見精彩和綿密。否則只是泛詠征戰之苦,不能切題,又有什么意義。(見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 手法 在燕歌行中,對比手法運

10、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詩中有敵我力量的對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關”,敵方是“胡騎憑陵雜風雨”,表現出敵人的兇殘和抗敵戰士的英勇。特別是士兵和將軍生活的對比:士兵是“戰士軍前半死生”,“力盡關山未解圍”,浴血奮戰,出生入死;而將軍則是“美人帳下猶歌舞”,享樂腐化,不恤士卒。這對比多么強烈!還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對照描寫:“少婦城南欲斷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將軍”和當代“將軍”的對比等。這種手法的運用,不但突出了詩人強烈的愛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見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高適,蕭滌非、佘正松撰文) 討論 一、關于“以漢喻唐” 本詩中“漢家”、“漢將”采用了“以漢喻

11、唐”的手法。唐代文人常“以漢喻唐”,如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等。 二、關于“李將軍” 李將軍,一說“李廣”,西漢時人,詳見史記李將軍列傳;一說指“李牧”,戰國時趙人,其事跡詳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附李牧傳。兩可,如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稱:“李廣愛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 唐如洵唐詩解卷十六 此述征戍之苦也,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遇,能不生邊釁乎?于是鳴金鼓,建旌旆,以臨瀚海,適值單于之獵,憑陵我軍,我軍死者過半,主將方且擁美姬歌舞帳下,其不惜士卒乃爾。是以當防秋之際,斗兵日稀,然主將不以為意者,以其恃恩而輕敵也。何為使士卒力盡關山未得

12、罷歸乎?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極矣,則又述士卒之意曰:吾豈欲樹勛于白刃間耶?既苦征戰,則思古之李牧為將,守備為本,亦庶幾哉! 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此敘薊北從軍之艱辛也。首言漢將出征,甚得君之信任,繼言戰爭激烈,士卒半死,而主帥不恤,猶然自賞歌舞。當此窮秋草衰,孤城日暮,斗兵甚稀,以身受恩遇,故輕敵力戰,而苦于未得解圍馳突也。斯時城南少婦,望征夫之歸,幾于斷腸,征人則在薊北之地,空自回首,不得返鄉也。邊庭風劇難越,絕域蒼茫何在(據“更何有”解),殺氣方盛,刁斗夜傳,血染白刃,死節豈為立勛耶?沙場征戰苦辛,故今人猶憶李牧之將才,以其善于籌劃衛邊也。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 (燕歌行)這首

13、詩的特點是不只描寫一時一地或某次戰役的情景,而是描寫了征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慷慨應戰、轉戰絕域,以至久戰不歸、兩地相思、軍中苦樂懸殊和荒涼的塞外圖景,一一寫入詩里。有時雄邁高亢,有時幽怨纏綿,各種不同的情感復雜矛盾,錯綜交織,蒼涼悲壯,給人帶來沉重的憂傷之感。它所表現的情調表面看來是不統一的,然而正是這樣,它真實地表現了征戍者在不同情況下內心感情的種種變化。詩的音韻隨著詩的內容的轉變也在紆徐的轉變著,音節的美和富有詩意的畫面取得了諧和的統一。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修訂本) 開元二十六年,他在梁宋創作了他邊塞詩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開元二十六年,御史大夫兼河北節度副大使張守珪的部將在和叛變

14、的奚族人作戰中打了一次敗仗,“守珪隱其敗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見舊唐書張守珪傳)。從詩的序來看,這首詩和張守珪的事是有關系的,但詩中所寫的也并不完全是這次戰役,而是融合他在薊門的見聞,以更高的藝術概括,表現他對戰士們的深刻同情。他熱情地歌頌了戰士們英勇愛國的精神,描寫了戰斗的激烈和艱苦,并且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沉痛的詩句,揭露了將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以及他們對衛國戰爭的不同態度。也描寫了戰局的危險和戰士們思念親人的復雜心情。“相看白刃”兩句,在表現戰士們英勇無私的愛國精神的同時,也對“妄奏克獲之功”的張守珪作了委婉的諷刺。結尾回憶李廣,希望將軍體恤士卒,點出了全詩的主題。

15、詩的思想內容極為復雜,但寫得賓主分明。錯綜交織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火如荼的戰爭氣氛,士兵在戰斗中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全詩四句或八句一轉,雖語多對偶而能避免整齊呆板的缺點,顯出跳躍奔放的氣勢,也很有創造性。不愧是唐代邊塞詩中的現實主義的杰作。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新唐書說他“年五十始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舊唐書也有相同的記載。但這些記載并不完全真實,五十歲前,他寫過很多的詩,如名篇燕歌行,便是五十以前之作。燕歌行一面表現出戰士們的愛國熱情,同時又諷刺將軍們的淫侈生活,反映出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復雜關系。

16、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 (燕歌行)這首詩突破了以前同題詩作鋪陳、渲染征人思婦纏綿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開拓了歌辭的內容。舉凡出征的軍容、軍情的緊急、塞漠的荒寒、戰爭的酷烈、軍中的苦樂不均、戰士的勇武、別離的悲愴、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為一爐。詩中駢散相間的句式和平仄互換的用韻,以及援聲律入古體的寫法,和盧、駱以來的歌行并無二致,但局勢的動蕩排闔卻非前人可比。詩人的筆觸并不固定在某種單純的情思上,而是在復雜的內心波瀾間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時變換著場景,形成規格整煉而又一氣斡旋,淘洗藻飾而又意象鮮明的特色。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燕歌行)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極為復雜的,既有對男兒自

17、當橫行天下的英雄氣概的表彰,也有對戰爭給征人家庭帶來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對戰士浴血奮戰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頌揚,另一方面則是對將領帳前歌舞作樂的不滿。作者對當時邊塞用兵而將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諱言征戰的艱苦,但不失奮發激昂的高亢基調;苦難與崇高的對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戰的慷慨悲壯。故此詩雖多用偶對,卻不以文采華麗見長,而是縱橫頓宕,以沉雄質氣和渾厚骨力取勝。 (1)高適生活在唐代的什么時期?(單項) 窗體頂端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窗體底端 (2)高適燕歌行一詩在體式上屬于(單項) 窗體頂端 A.新樂府 B.漢樂府 C.南朝樂府 D.樂府舊題 窗體底端 (3)高適燕歌

18、行中“鐵衣遠戍辛勤久”后的詩句是(單項) 窗體頂端 A.玉箸應啼別離后 B.征人薊北空回首 C.少婦城南欲斷腸 D.死節從來豈顧勛 窗體底端 (4)“旗亭畫壁”講的雖不是真實的故事,卻反映出詩歌在唐代當時的流傳的盛況。“旗亭畫壁”故事里講到的詩人是王昌齡、王之渙和 (單項) 窗體頂端 A.高適 B.岑參 C.王維 D.李白 窗體底端 (5)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時,將燕歌行歸入哪一類歌辭內?(單項) 窗體頂端 A.郊廟歌辭 B.鼓吹曲辭 C.相和歌辭 D.清商曲辭 窗體底端 (1)高適燕歌行作于唐玄宗 末年。 (2)高適的詩歌以古體見長,尤長于 ,燕歌行即為著名代表作。 (3)高適燕歌行:“ ,美人

19、帳下猶歌舞。” (4)從內容看,高適的燕歌行是一首 題材的詩。 (5)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贊揚 為人“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1)開元 (2)七古 (3)戰士軍前半死生 (4)邊塞 (5)高適 高適(4) 高適、岑參邊塞詩的比較 摘要:盛唐時期是我國是個發展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流派。邊塞詩派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流派,以其獨特的視角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態。高適、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總體上來看大多反映邊塞軍旅生活和邊塞風光;但在創作內容、表現手法、風格特色方面又各有側重:岑參的詩

20、寫景、抒情,富有藝術個性,浪漫主義色彩突出;高適的詩敘事、寫實,思想深刻,現實主義氣息濃厚。本文主要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岑參、高適邊塞詩的異同。 關鍵詞:高適 岑參 邊塞詩 盛唐邊塞詩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流派 高適、岑參則是這個流派的兩朵奇葩,詩史上并稱“高岑”。他們的優秀邊塞詩篇既豐富了盛唐的詩壇,也開拓了廣闊的題材領域和嶄新的思想意境,更豐富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詩壇,為詩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奠定了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高適和岑參的邊塞詩無疑都是優秀的,但兩人的創作內容、表現手法、風格特色也存在著不同。 一、 創作內容上各有側重 高適和岑參的邊塞詩在內容方面大部分描繪壯闊蒼涼、絢麗

21、多姿的邊塞風光抒寫投筆從戎的豪情壯志和不畏艱辛的樂觀精神,也有反映久戍不歸,懷鄉思親這一類情感的詩篇。 總體來講,高適的詩歌多了一些現實主義的因素,這與高適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高適年少時長期困窘,落魄失意。他20歲西游長安求仕不成,便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生活,結交了李白、杜甫等大批詩人,但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理想卻未能實現。他曾任封丘尉,但由于官卑職微,用世心切,使高適邊塞詩的筆觸貼近現實,思考更為理性,能夠用批判的眼光觀察邊疆的一切,把他在邊塞經歷中看到的生活直言不諱的真實的描述出來,使其邊塞詩思想非常深刻。燕歌行就是他的代表作,詩篇開頭就夾敘夾議,指陳時

22、政,“重橫行”,“賜顏色”,為全詩定下政論的基調,除寫蕭瑟之景襯托戰爭慘敗外,重點議論戰敗原因:邊將沉溺于歌舞,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這樣的敘寫既表現了作者對戰士們的同情,也表現了戰士們愿意以身許國的決心,更有希望良將鎮守邊關的愿望。詩人運用脈絡分明的結構,錯綜交織而又萬劍歸心的描寫,使批判邊將,同情士兵的主題得到集中體現,也是我們看到“開元盛世”背景下的陰暗面。 相比起高適,岑參的詩篇少了些現實的因素,多了些浪漫主義的情懷,“雄奇瑰麗”是他邊塞的突出特點。自古以來,人們只要一提及邊關,腦海中總浮現出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景象,但岑參卻以極大地熱情將塞外的風物盡收囊中進行是個創作。用他獨特的眼光,

23、從它的廣漠與荒涼中發現它的美麗與莊嚴,寫下了大量描寫邊塞美麗風光的詩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岑參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以絢麗的彩筆描繪了塞外八月飛雪的奇觀。“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全詩始終一描寫雪景的角度表現詩人復雜的情緒變化。“千樹萬樹梨花開”似乎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初春景象,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接著轉入眼簾的是一片慘淡無光的冰天雪地之景;“轅門外暮雪紛紛,風掣紅旗凍不翻”的描寫則是無聲的畫面烘托出送客的離愁,當古人漸行漸遠之后,大雪又給遠去的客人留下一道蹤跡,使詩人不覺隨著這道蹤跡而神馳故鄉。岑參不僅善于表現邊塞的奇寒,也擅長描寫

24、邊塞的酷熱,如“西頭熱海水入住”,“ 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火山云哥送別等等,走馬川、熱海、天山雪、火山云等邊塞的自然景觀和民俗民情,經詩人筆下的點化無不大放異彩。岑參的是個創作也開拓了邊塞詩派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所以,高適的詩歌偏重于寫實,重客觀描寫,以質樸取勝;岑參重寫主觀感受,注重寫意,以奇麗取勝。 二、表現手法的差異 高適、岑參作為邊塞詩派的代表,兩人在詩歌的表現手法上也存在差異:高適的詩多用對比的手法,語從心出,筆勢豪健;岑參擅長于描寫,動輒以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摹繪景物,寄寓感情,渲染氣氛。 高適的燕歌行中運用了強烈

25、的對比:“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中猶歌舞。”戰士與將軍,死節與貪功,效命疆場與縱情聲色,古代名將于今日邊帥等等的對比,表現了軍隊中不平等的現象,揭示了上層將領的腐敗。高適他兩度出塞,對邊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實際的觀察,體會較深,結尾“至今猶憶李將軍”,將軍中作樂的將領與身先士卒、愛護部下的李將軍作對比,表現出深刻的緬懷和抒發自己的遠大理想。詩中將士由開頭“天子非常賜顏色”求功名的思想升華到“死節從來豈顧勛”的境界,強烈的前后對比體現出戰士們精忠報國的滿腔熱血。此外,高適詩中反襯的運用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如“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數語勾勒出戰爭失利的局面,令人不禁聯想到雖浴血奮

26、戰卻最終失敗的將士們,他們遭受著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可將領們卻還在花天酒地! 岑參的詩多用比喻、夸張,他敢于發揮大膽的想象,放膽用字與比喻以達到奇特的詩句效果,如“劍河風急雪片闊”,在我們看來這一“闊”字形容雪似乎很不恰當,但用在這里似乎更勝一籌,似拙而非拙,體現出作者的膽量與才氣。生動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給人造成一種初春的錯覺,使人想象成春光的燦爛,山花滿地的美景,語意造奇,意義造奇,寫出了邊塞的奇寒,體現出詩人樂觀,開朗的心境。“蒸沙礫石然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這一奇景的描寫用了極度夸張的描寫,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夸張、比喻的例子在岑參的詩歌中數不勝數,難怪有

27、學者說:“比起現代批判家有所肯定的是,岑參是一位更為豐富多彩的詩人,中亞的異國風味在他的作品中僅是一個方便的題材,用來滿足天寶對奇異的渴求”,葛曉音先生也贊揚到:“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了塞外遼闊壯麗的景色,西域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以及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為邊塞詩開拓了新奇多彩的藝術境界。他的邊塞詩是開元精神扎根在安西北庭這塊特殊土壤里所開出的一朵奇葩。” 岑參也很注重細節的描寫,在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拔,透過行軍場面和苦寒情伏,筆墨酣暢地展現了唐軍將士艱苦卓絕的戰斗豪情,從細節出著手反映大背景、大場面。 所以,不管高適、岑參的詩用了什么表現

28、手法,總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他們的詩歌中我們也能高收到慷慨激昂的心境,他們的詩歌值得我們后人去學習,去研究,去借鑒。 3、風格特色各有不同 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而邊塞詩派是最能體現這一詩風的。在風格上,高岑邊塞詩都有豪放之風,但高適詩表現為一種慷慨蒼涼的悲壯,岑參詩除了雄闊奇峭,還有清麗秀逸,統一為壯美。如劉熙載所言:“岑超高實”。 兩人詩風的獨特之處,可以分別從他們邊塞詩中代表作燕歌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體現出來。在燕歌行中,詩人以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描繪出了軍中將士苦樂的懸殊,將帥生活的腐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普

29、遍性,著符合高適詩一貫質樸的風格。詩歌從慷慨應征,轉戰絕域寫起,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戰爭全過程,揭露了矛盾的各方面,題旨深刻,個、格調渾厚豪壯,把戰士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燕歌行堪稱是高適的代表作。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的卻是奇峭瑰麗。詩歌一開始寫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比喻,把眼前的景象南國的春風和梨花,想象合理,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了大雪紛飛的姿態。這一奇想把蕭條酷寒頓時化為絢麗爛漫,從一開始就給全詩定下來豪邁樂觀的基調。接下來以凝固的字眼來形容風中的紅旗,突出了軍營奇寒的感覺;寫餞別宴會上急管繁弦,刻畫出一幅異鄉浪漫氣氛。詩歌最后以詩句“山回路轉

30、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道出了惜別之情。由此詩可以看出岑詩氣壯俏麗的獨特風格。 所以,高適的詩現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風格渾厚雄放,剛健質樸,豪邁慷慨,骨氣瑯然。岑參的詩其實雄偉,想象豐富,熱情奔放,色彩瑰麗,“奇氣益出,”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無怪乎前人栽評論高適時說“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評論岑參的詩綺麗精巧,具有奇情異彩,出語造句亦奇峭絕人。 四、其他方面的不同 高適、岑參詩歌的語言形式也有各自特點。高適的詩語言質樸精煉,突出樸素、傳統的特色:而岑參詩語言奇峭明快自然,注意煉字煉句,突出了奇巧的特色,富有創新意識。如:同樣是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句,高適、岑參的語言、用字就大不一樣。高適在自

31、武威赴臨兆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中有一段寫景:“立馬眺洪河,驚風吹白蒿。云屯寒色若,學合群山高。遠戍際天末,邊鋒來賊壕。”這段景物描寫高適沒有用什么奇字奇句,而是用樸實精煉的語言使詩歌呈現出一種質樸渾厚之美,蒼涼沉郁,非常符合高適一貫的風格。而岑參的是個非常注重煉字煉句,在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中寫道“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詩句中各用一個“飄”字,“掛”字,十分貼切、傳神。塞花飛揚,柳絲低垂,春暮花明柳媚的景色反而使愁人更添愁,景和情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所以,高適、岑參的詩歌語言都豐富發展了唐代的詩歌語言,深受人們的重視和喜愛,值得我們后世的詩人去研究學習。 在接

32、受文學遺產的影響上,高適、岑參也出現了差別。他們同樣繼承了“漢魏風骨”,同時吸收六朝以來詩歌發展的積極成果,融會貫通進行獨創,達到“聲律風骨”兼備的時代要求。但他們接受遺產更有側重:高適詩直追漢魏較明顯,岑參則較多熔鑄六朝以來近體詩的成就。 唐代是我國文學史上詩歌創作空前繁榮的時代,正如李白在古風大雅久不作中所寫的那樣:“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個”,其中邊塞詩在盛唐已逐漸成為當時詩壇上的一大流派,高適、岑參就是這一流派中兩位卓越的代表者。他們兩人的創作各有其不同之處,但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們邊塞詩的成就都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和承認。他們以自己的創作豐富了盛唐的詩壇,譜寫下了燦爛輝煌的一頁。 參

33、考文獻: 1、 郭紹虞 福壽蓀 清詩話續編 2、 元結 殷璠 唐人選唐詩(十種) 3、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綱要(二) 高適(5) 高適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