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_第1頁
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_第2頁
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_第3頁
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_第4頁
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 唐代以后,原本為山地民歌的“竹枝詞”成為多受文人重視的詩體。詩人文士記事詠物抒懷,往往采用這種文句平易樸實、風格活潑清麗的形式。要探求這一生動清新的文化支脈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說到三峽。可以說,“竹枝詞”的發現、記錄和傳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峽始。三峽“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跡,是唐代特殊的歷史人文背景和歷史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如果從歷史地理考察的視角分析這種文學現象,或許可以得到有意義的發現。而交通地理對于文化的意義,或許也可以由此得到說明。唐代文人的三峽行旅與“巴歌”體驗在政治昌盛和經濟繁榮的形勢下,隨著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長江航道上

2、下,成為唐人行旅的熱線。三峽,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體驗中保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三峽紀行詩成為唐詩中頗為多見的篇什。除了長安、洛陽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峽這樣受到唐代詩人如此的關意。李白“遠憶巫山陽”,“淚向南云滿”(寄遠十二首其五),白居易“兩岸滟滪口”,“巴峽聲心里”(題牛相公歸仁里宅新成小灘)等詩句,都說明行經三峽的經歷,可以成為永久的人生記憶。與一般描畫山水記敘行旅的詩作不同,唐代三峽詩更多地表現出蒼郁悲涼的意韻。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說到“逼迫走巴蠻,恩愛座上離” 。李商隱初起詩亦有“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梁”句。不過,我們所看到的以三峽為主題的唐詩,似乎多有超越一般離情

3、鄉思的意境。唐詩中記錄的三峽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驚人險惡。李白曾經作上三峽詩:“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戴叔倫巫山高詩寫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煙。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勢逆將覆船。云梯豈可進,百丈那能牽。陸行巉巖水不前。”又如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來。”李賀入蜀:“望空問真宰,此路為誰開。峽色侵天去,江聲滾地來。”白居易初入峽有感:“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闊狹容一葦。瞿唐呀直瀉,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巖昏,無風白浪起。大石如刀劍,小石如牙齒。一步不可行,況千三

4、百里。苒蒻竹篾,欹危楫師趾。一跌無完舟,吾生系于此。” 詩人“恐”的心態,又與“愁”的情緒相交織。如王維送賀遂員外外甥:“南國有歸舟,荊門泝上游。”“檣帶城烏去,江連暮云愁。”李端送鄭宥入蜀迎親:“劍門千轉盡,巴水一支長。請語愁猿道,無煩促淚行。”若仍以白居易詩為例,說到“愁”行三峽的,有送友人上峽赴東川赴命:“見說瞿塘峽,斜銜滟滪根。難于尋鳥路,險過上龍門。羊角風頭急,桃花水色渾。山回若鰲轉,舟入似鯨吞。岸合愁天斷,波跳恐地翻。”又夜入瞿唐峽:“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岸似雙屏合,天如匹帛開。逆風驚浪起,拔暗船來。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使未能忘卻都市繁華的旅人們心情受到極強烈的震動的,

5、還有三峽地區的荒涼和冷寂。 白居易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詩:“山束邑居窄,峽牽氣候偏。林巒少平地,霧雨多陰天。隱隱煮鹽火,漠漠燒畬煙。”又自江州至忠州詩:“今來轉深僻,窮峽巔山下。五月斷行舟,滟堆正如馬。巴人類猿狖,矍鑠滿山野。”都描寫了這一情形。 三峽所獨具的神秘文化景觀,特別是巫山神女傳說,也往往使過往的詩人文士于江風峽霧之中,體味到特殊的文化感應。皇甫冉巫山峽詩寫道:“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劉方平巫山神女詩也寫道:“神女藏難識,巫山秀莫群。今宵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峽,徘徊戀楚君。先王為立廟,春樹幾氛

6、氳。”又如蔣洌巫山之陽香谿陰明妃神女舊跡存焉詩:“神女歸巫峽,明妃入漢宮。搗衣余石在,薦枕舊臺空。行雨有時度,谿流何日窮。至今詞賦里,凄愴寫遺風。”劉禹錫巫山神女廟詩所謂“星河好夜聞清佩,云雨歸時帶異香”,也記錄了類似的心靈訪古與意識旅游的軌跡。孟郊巫山曲寫道:“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云飛去明星稀。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又巫山高詩:“見盡數萬里,不聞三聲猿。但飛蕭蕭雨,中郁亭亭魂。千載楚王恨,遺文宋玉言。至今青冥冥,云結深閨門。”李賀的巫山高詩,文句與情感同樣飄逸飛蕩:“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

7、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云間。”李白形容三峽風景,有“歷覽幽意多”,“佳趣尚未歇”的詩句(自巴東舟行經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望還題壁)。宿巫山下詩又寫道:“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霑裳。”三峽的這種文化氣象,往往可以點燃文人的“風情”與詩興。白居易題峽中石上即寫道:“巫女廟花紅似粉,昭君村柳翠似眉。誠知老去風情少,見此爭無一句詩。”白居易送蕭處士游黔南詩可見“江從巴峽初成字,猿過巫陽始斷腸”句,其中“斷腸”二字,或許即大體表明了人們旅經三峽時的特殊心境。 唐代文人對于三峽的文化體驗,恰與

8、當地民歌“裴回”、“苦怨”、“含思婉轉”的風格相映合。其共鳴之和葉,千百年后仍然使人們不能不驚嘆這種文化奇緣的神妙。三峽地區民歌,唐人詩作中往往稱之為“巴歌”。例如: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歸越:“秋入詩人意,巴歌和者稀。”劉希夷巫山懷古:“巫山幽陰地,神女艷陽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猿啼秋風夜,雁飛明月天。巴歌不可聽,聽此益潺湲。”白居易登城東古臺:“迢迢東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臺。巴歌久無聲,巴宮沒黃埃。”又如寒山詩三百三首:“巴歌和者多,白雪無人和。”對于所謂“巴歌”,又曾經有其他不同的說法:巴童歌 岑參赴犍為經龍閣道:“驟雨暗谿口,歸云網松蘿。屢聞羌兒笛,厭聽巴童

9、歌。江路險復水,夢魂愁更多。”巴曲 杜甫社日兩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歡娛看絕塞,涕淚落秋風。鴛鴦回金闕,誰憐病峽中。”白居易發白狗峽次黃牛峽登高寺卻望忠州:“白狗次黃牛,灘如竹節稠。路穿天地險,人續古今愁。”“畏途常迫促,靜境暫淹留。巴曲春全盡,巫陽雨半收。”巴渝曲 杜甫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久嗟三峽客,再與暮春期。”“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 巴弦 白居易留北客:“峽外相逢遠,樽前一會難。即須分手別,且強展眉歡。楚袖蕭條舞,巴弦趣數彈。笙歌隨分有,莫作帝鄉看。”白居易寄微之曾寫道:“秦女笑歌春不見,巴猿啼哭夜常聞。”“巴歌”、“巴曲”、“巴弦”的風格,確實表現出與詩人們以往

10、所熟悉的歌曲顯然不同的文化韻味。 王維曉行巴峽說:“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這里的文化氛圍,使詩人體味到野趣和古風。而當地“語”“聲”的魅力,也是形成三峽地區文化條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三峽民歌所謂“竹枝”,也是典型的“巴歈”,即“巴渝”、“巴渝歌”、“巴渝曲”。其風格的神奇魅力,使諸多唐代文人傾倒迷醉。三峽“竹枝”使唐文化得到新鮮的營養。受到三峽“竹枝”影響的唐詩的創作者們又通過自己的文學宣傳,使這種民歌形式連同其樸實清新的文化精神流布四方。“竹枝”:三峽文化的重要發現李白曾經作巴女詞,應當也可以看作對三峽地區民歌的錄作或者仿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里,郎

11、行幾歲歸。清人王琦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萬州等處,皆古時巴郡地。其水流經三峽下至夷陵。當盛漲時,箭飛之速,不是過矣。”使三峽地區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其作用當以“竹枝”著于唐人詩作為最。舊唐書劉禹錫傳記載:“(劉禹錫)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新唐書劉禹錫傳又有這樣的記述:“憲宗立,(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馬。州連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聲傖

12、儜。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說不確。樂府詩集卷八一近代曲辭三如此題解“竹枝”: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于貞元、元和之間。禹錫曰:“竹枝,巴歈也。巴兒聯歌,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其音協黃鐘羽。末如吳聲,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焉。”與劉禹錫竹枝自序多有不和,然而“竹枝本出于巴渝”的說法是準確的。劉夢得文集卷九載劉禹錫原作:竹枝詞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

13、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貴。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婉轉,有淇澳之艷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 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城西門前滟滪堆,

14、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箇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據卞孝萱劉禹錫年譜,“歲正月”,在穆宗長慶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建平,南朝郡名,治所稱巫縣,隋唐時已改稱巫山。劉禹錫又有竹枝詞二首: 楊柳青青將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劉夢得文集卷九“道是無晴還有晴”,全唐詩卷三六五作“道是無情還有情”。所謂“巴人能唱本

15、鄉歌”,正說明了“竹枝”原本出自三峽地區的事實。全唐詩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載有顧況竹枝曲: 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云飛。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一句,也說“竹枝”為“巴人”所習唱。據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顧況為肅宗至德(公元756年)進士,所作較劉禹錫之九篇約早70年。顧況竹枝曲,是我們現在所能夠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樂府詩集卷八一近代曲辭收錄的唐代“竹枝”,又有白居易竹枝四首: 瞿唐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簇

16、簇,江蘺濕葉碧萋萋。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其中“瞿唐峽口”、“白帝城頭”、“蠻兒巴女”、“巴東”“巴西”諸句,也說明了這種民歌形式的源起,使得“竹枝”已經成為代表三峽地區風土人情的一種文化符號。杜甫奉寄李十五秘書二首:“避暑云安縣,秋風早下來。暫留魚復浦,同過楚王臺。猿鳥千崖窄,江湖萬里開。竹枝歌未好,畫舸莫遲回。”杜詩中僅此一處提到“竹枝歌”。宋人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歌寫道:“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 清人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也說,“竹枝本近鄙俚。杜公雖無竹枝,而

17、夔州歌之類,即其開端。”任半塘先生竹枝考指出:杜甫夔州歌與劉氏竹枝相近者二首: 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北江南冬春花。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 東屯稻畦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其格調確實近于“竹枝”。“瀼東瀼西”所謂“瀼”,正是三峽地區所稱入江山溪水。 明人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又有這樣的評論:“杜子美漫興諸絕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詩人徑蹊。”夏承燾先生論杜甫入蜀以后的絕句也有相接近的論點:“蜀中是竹枝詞的發源地。唐人劉禹錫、白居易以及花間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聲調。”“杜甫這些不調字聲的絕句 ,是否即用四川竹枝那種激訐傖儜的聲調,他自己沒有說明,我們

18、不能臆測。但我們看宋人注杜詩,舉出他用蜀中語相當多,如上番、禁當、長年等等,都是(見郭知達九家注杜詩引趙注)。他四十八歲入蜀,五十七歲離蜀,在四川前后住了十年。他所說: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之二)還是前半期的話。他詩中既用了許多四川方言,則以蜀中民歌聲調作絕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竹枝、絕句,體式相同,皆七言四句)。”在樂府詩集卷八一近代曲辭中,又有李涉竹枝四首: 荊門灘急水潺潺,兩岸猿啼煙滿山。渡頭年少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 巫峽云開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下牢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剩別離。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獨自嬋娟色最濃。 十二峰頭

19、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規啼。孤舟一夜東歸客,泣向春風憶建溪。 所謂“荊門”、“西陵”、“巫峽”、“昭君溪”、“十二峰”等,也說明作者是借三峽民歌的文體,來抒發三峽行旅的感受。一并為樂府詩集編纂者所采錄的,還有晚唐詩人孫光憲的竹枝二首: 門前春水白蘋花,岸上無人小艇斜。商女經過江欲暮,散拋殘食飼神鴉。 亂繩千結絆人深,越羅萬丈表長尋。楊柳在身垂意緒,藕花落盡見蓮心。“亂繩千結”,五代詩話作“亂繩寸結”。又孫光憲此作,全唐詩卷七六三及卷八九七收錄。據說“唐人樂府,元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其并和聲作實字,長短其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全唐詩卷八九七即將孫光憲竹枝歸入詞類,作: 門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兒,岸

20、上無人竹枝小艇斜女兒。商女經過竹枝江欲暮女兒, 散拋殘食竹枝飼神鴉女兒。 亂繩千結竹枝絆人深女兒,越羅萬丈竹枝表長尋女兒。楊柳在身竹枝垂意緒女兒, 藕花落盡竹枝見蓮心女兒。全唐詩卷八九一又有皇甫松竹枝: 竹枝一名巴渝辭 檳榔花發竹枝鷓鴣啼女兒,雄飛煙瘴竹枝雌亦飛女兒。 木棉花盡竹枝荔支垂女兒,千花萬花竹枝待郎歸女兒。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連女兒,花侵槅子竹枝眼應穿女兒。 筵中蠟燭竹枝淚珠紅女兒,合歡桃核竹枝兩人同女兒。 斜江風起竹枝動橫波女兒,劈開蓮子竹枝苦心多女兒。 山頭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兒,兩花窈窕竹枝遙相映女兒。劉毓盤詞史以為“無名氏女兒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詞所本。”“皇甫松仿此體于句中疊用竹枝

21、女兒,為歌時群相隨和之聲。”所說女兒子,見樂府詩集卷四九清商曲辭六: 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難,蹋蹀珂頭腰環環。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也寫道:“女兒子現存二首,首篇云: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蓋原為巴東的歌謠,其后被演為樂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詞六首,均以竹枝女兒為和聲。”“竹枝詞一名巴渝詞,與巴東謠產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詞的和聲,必定淵源于女兒子無疑。”任半塘竹枝考以為“必定”“無疑”一說“太過”。然而,作為推想,二者有“淵源”關系的意見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還應當指出的是,從“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的內容風格分析,似乎也可以看作三峽“竹枝”的先聲。 唐人尉

22、遲偓中朝故事說,劉瞻僖宗朝為相,因罪出守荊南,舍人李庾行誥詞,駁責太甚,幾遇害。懿宗朝,劉瞻復用,行至湖南,李庾方典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劉瞻唱竹枝詞贈李庾:“躡履過溝竹枝恨渠深女兒。”也記錄了“竹枝”的和聲。“竹枝”的發現,是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馬穉青竹枝詞研究寫道:“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絕少人注意及之。殆劉、白出,具正法眼,始見其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乃從而傳寫之,擬制之,于是新詞幾曲,光芒大白,于文學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績誠不可沒焉。”任半塘竹枝考也寫道:“劉氏詩序備述建平竹枝聲樂,確為創舉。自來民間俚藝,受文人重視如此者,史無二例。”“論民間聲詩樂藝之蘊藏,僅從百五十四調求

23、之,已極豐富。使一一皆如建平竹枝遇于劉氏者各得其遇,則我民族樂舞在歷史上所激發之光彩,將燎燭益高,啟迪益遠!且無論聲詩以外者矣。”這樣說來,唐代三峽“竹枝”經劉、白等有識者的“傳寫”“擬制”終于面世,實在可以稱作偉大的文化發現。而所謂“建平竹枝遇于劉氏”一事,并不是偶然的。其所以發生,自有三峽地域文化的特殊風格和特殊魅力在起作用。而我們對于唐代交通地理的文化意義,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認識。 三峽的交通地位與三峽“竹枝”的流布 “竹枝”在中唐以后,逐漸于詩人作品中所屢見。這表明,源起于三峽的民間野唱,已經得到當時的主要文化階層的重視,已經對于當時的主體文化形式發生了影響。例如:李益送人南歸:“人言

24、下江疾,君道下江遲。五月江路惡,南風驚浪時。應知近家喜,還有異鄉悲。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劉商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巴人遠從荊山客,回首荊山楚云隔。思歸夜唱竹枝歌,庭槐葉落秋風多。曲中歷歷敘鄉土,鄉思綿綿楚詞古。身騎吳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風雨。猿啼日暮江岸邊,綠蕪連山水連天。來時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補。鴻雁南飛報鄰伍,在家歡樂辭家苦。天晴露白鐘漏遲,淚痕滿面看竹枝。曲終寒竹風裊裊,西方落日東方曉。”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已獻甘泉賦,仍登片玉科。漢官新組綬,蜀國舊煙蘿。劍壁秋云斷,巴江夜月多。無窮別離思,遙寄竹枝歌。”張籍送枝江劉明府:“老著青衫為楚宰,平生志業有誰知。家僮從去愁行遠

25、,縣吏迎來怪到遲。定訪玉泉幽院宿,應過碧澗早茶時。向南漸漸云山好,一路唯聞唱竹枝。”于鵠巴女謠:“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有曾經在三峽地區生活的經歷,于是其詩作中屢屢說到“竹枝”。例如,劉禹錫的詩作中有: 山城蒼蒼夜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蕩槳巴童歌竹枝,連檣估客吹羌笛。 (洞庭秋月行)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白居易的詩作中也可見: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臨觴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

26、。(九日登巴臺) 亥市魚鹽聚,神林鼓笛鳴。壺漿椒葉氣,歌曲竹枝聲。(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惱何人怨咽多。暫聽遣君猶悵望,長聞教我復如何。 (聽竹枝贈李侍御)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題涂溪) 北客勞相訪,東樓為一開。褰簾待月出,把火看潮來。艷唱竹枝曲,香傳蓮子杯。寒天殊未曉,歸騎且遲回。(郡樓夜宴留客)其他說到“竹枝”的詩作,還有:溫庭筠西江貽釣叟騫生:“晴江如鏡月如鉤,泛滟蒼茫送客愁。夜淚潛生竹枝曲,春潮遙木蘭舟。”方干贈趙崇侍御:“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閑話篇章停燭久,醉迷歌舞出花遲。”方干蜀中:

27、“游子去游多不歸,春風酒味勝余時。閑來卻伴巴兒醉,荳蔻 花邊唱竹枝。”鄭谷渠江旅思:“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引人鄉淚盡,夜夜竹枝歌。”王周再經秭歸二首之二:“秭歸城邑昔曾過,舊識無人奈老何。獨有凄清難改處,月明聞唱竹枝歌。”蔣吉聞歌竹枝:“巡堤聽唱竹枝詞,正是月高風靜時。獨向東南人不會,弟兄俱在楚江湄。” 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之一于51歲時感嘆“昔壯今衰”,“人生多故”,有“夜聽竹枝愁,秋看滟堆沒”句,說明他在三峽地區與“竹枝”相共的歲月,在人生記憶中的深刻痕跡。他的江樓偶宴贈同座詩中所謂“望湖憑檻久,待月放杯遲;江果嘗盧橘,山歌聽竹枝”,所描寫的已經不是三峽風物,反映“竹枝”已經傳布到其他地區。又如聽蘆管: 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似臨猿峽唱,疑在雁門吹。調為高多切,聲緣小乍遲。粗豪嫌觱篥,細妙勝參差。云水巴南客,風沙隴上兒。屈原收淚夜,蘇武斷腸時。仰秣胡駒聽,驚棲越鳥知。何言胡越異,聞此一同悲。說到“竹枝”的普及,使得無論南北之別,胡越之異,都同樣受到這種藝術形式的感染。 “竹枝”從三峽地區首先傳布到楚地。 顧況早春思歸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淚:“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齊唱竹枝歌。與君皆是思歸客,拭淚看花奈老何。” 李商隱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