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小說課件_第1頁
三十年代小說課件_第2頁
三十年代小說課件_第3頁
三十年代小說課件_第4頁
三十年代小說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八章 30年代小說 新人迭出,題材廣泛 中長篇小說數量激增 流派豐富,分野明晰第一節 左翼作家的小說一“左聯”準備期的小說1. 蔣光慈(19011931),安徽霍丘縣 人。 主要作品少年漂泊者 、鴨綠江上 、短褲黨 、最后的微笑、麗莎的哀怨 ,長篇沖出云圍的月亮標志著思想的轉變。長篇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為田野的風)是其代表作。 創作特色具有強烈的宣傳鼓動性特具一種歷史沸騰時期昂揚的激情與藝術追求力 缺乏對生活從容的觀察思考和充分的形象化缺少血肉豐滿 的人物形象2、柔石(19011931)中篇二月塑造了一個徘徊于大時代革命潮流岸邊的苦悶矛盾的知識青年的典型。短篇為奴隸的母親寫的是“典妻”的故

2、事, 既寫出了重血緣承續的宗法社會的丑陋習俗,也呈現了一位普通女性的心靈痛苦。 左聯五烈士:柔石、胡也頻、殷夫(白莽)、李偉森、馮鏗 二、早期普羅小說的特色1、 站在鮮明的革命立場上,選擇屬于時代焦點問題的現實革命斗爭題材,以描寫激烈的政治斗爭為主要內容,體現了強烈的時代精神。 2、在表現激烈的階級沖突的同時,注意塑造群像,以此體現集體主義思想。3、與多寫激烈的階級沖突和抒發革命激情相適應,在風格上追求粗獷、激烈的藝術效果。4、早期普羅小說的不足對革命抱有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狂熱幻想;以空洞的政治說教、標語口號來演繹生活,人物形象蒼白;“革命+戀愛”的情節模式。丁玲(1904年1986年)1、

3、坎坷的路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不同凡響的起步 1927年發表小說,第一篇是夢珂,第二篇是莎菲女士的日記,在沉寂文壇上,拋下一顆炸彈。2729年末,丁玲的小說集有在黑暗中、自殺日記、一個女人,這是丁玲創作的早期表現其藝術個性的萌芽。 反映革命與戀愛的沖突30年代初,丁玲的小說創作發生變化,個性解放主題的淡化與階級解放主題的強化。韋護、一九三0年春上海革命+戀愛為工農代言中篇小說水是丁玲創作轉換方向和內容的重要標志。田家沖、母親、奔,早期藝術個性失落,革命傾向增長。飛向新天地毛澤東臨江仙 壁上紅旗飄落照 保安人物一時新 西風漫卷孤城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支淮與似 三千毛瑟精

4、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這一時期,丁玲寫了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夜、三八節有感等其藝術個性的回歸與拓展期。太陽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2等獎。 在逆境之中 復出以后牛棚小品杜晚香2、男權傳統的挑戰者挑戰之一:性愛主角從女性視角切入,關注女性自身丁玲是五四以來表現女性題材最為集中、最為自覺、也最為深切的作家。 獨特的生命體驗莎菲女士的日記 作品以莎菲與葦弟和凌吉士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細膩地描繪了莎菲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女性獨特的視角,以細膩的感情、大膽的筆觸表現了現代女性的自我意識,刻劃了莎菲幻滅、彷徨的心態和悲劇命運,表現了五四運動后知識青年的苦悶與追求

5、。茅盾:充分肯定莎菲女士的日記的大膽與不凡,并從社會學的角度評析莎菲的形象:“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莎菲形象的意義莎菲是我國新文學史中真正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的新女性形象封建禮教的叛逆者、舊道德的挑戰者和黑暗社會的反抗者她的苦悶、感傷、失落,概括了五四落潮時期知識女性的心理特征。 莎菲們叛逆的、矛盾的、孤獨的形象夢珂 夢珂 莎菲 莎菲女士的日記 阿毛 阿毛姑娘 伊薩 自殺日記 貞貞 我在霞村的時候 陸萍 莎菲在醫院中 挑戰之二:貞操質疑我在霞村的時候 貞貞 1942年創作的雜文“三八節”有感 在水深火熱中奮力掙

6、扎與執著追求,貫穿了丁玲的坎坷生涯與文學世界。從個體走向群體,由主觀轉向客觀,從面向女性自我到面向廣闊社會。(三)張天翼(1906年-1985年)擅長用諷刺的筆法觸及三十年代社會的各種畸形病態現象,塑造了一系列獨特的諷刺形象。貫穿著反虛偽、反庸俗、反彷徨的諷刺主題。 1、塑造了一系列獨特的諷刺形象虛偽、狡詐的地主、官僚,如:笑里的九爺。蛇太爺的故事里的蛇太爺。動搖庸俗的小知識分子、小公務員、小市民,如:包氏父子里的老包、小包。愚昧不幸的城鄉勞動人民,如:同鄉們里的長豐大叔,善女人里的長生奶奶。 2、出色的諷刺藝術:俯視諷刺對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視出豐厚的人物性格史。重視敘述角度的靈活多變,以

7、動作、情緒作為敘述結構的內在依據,淡化故事情節,依靠戲劇性細節和矛盾來結構小說,形成橫向結構的片斷性、速寫性很強的富有戲劇張力的小說形式。如砥柱善舉。潑辣豪放的漫畫式的夸張風格,意旨浮露的諷刺藝術。沒有魯迅的諷刺的博大精深,沒有老舍的諷刺的溫和婉轉,沒有錢鐘書的諷刺的機智幽默,但卻具有獨自的鋒利冷峭語言明快,洗煉,潑辣,與整個塑造諷刺形象色調一致。華威先生 (1)以速寫方式塑造諷刺形象(2)利用逼真的細節凸現人物的主要特征。斥責虛偽,嘲笑庸俗,抨擊黑暗。犀利、憤激、冷峭。 華威漫畫(四)葉紫(1912年1939年)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鶴林,湖南益陽人。葉紫是他發表成名的處女作豐收用的筆名。“葉”

8、系其祖母的姓,“紫”是血的象征。著有短篇小說 豐收、電網外、山村一夜 等。以故鄉洞庭湖畔農村的斗爭作為主要內容,時代特色鮮明深刻,創造了老農民云普叔、立秋(豐收)等農民形象。第二節 京派小說與新感覺派小說一. 京派小說:(一)“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當文學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繼續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群;沒有正式的結社 ,有自己的陣地,如文學月刊、駱駝草、 水星 等。“京派”作家 除前期的老舍以外,主要是沈從文、廢名、凌叔華、蕭乾、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美,尤其是鄉土的人情美之中,來與現實的丑相對抗強調文學是作者感受的強烈表現,并有意識地

9、讓它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 (二)廢名(19011967)馮文炳,早期小說有短篇集竹林的故事。短篇桃園、菱蕩,以及長篇橋,為其小說的代表。多寫鄉土題材,嘗試了多種手法,具有田園牧歌風味,后轉向詩化小說,內容多為自然風物并蘊涵禪趣,追求平淡古奧、樸納靜美的審美意境。文字簡省,富于彈性。(三)凌叔華 (19071990)原名凌瑞棠,早年作品酒后、繡枕等多寫紳士家庭的生活情趣和中等人家女兒的夢,長于心理描寫。其后的小哥兒倆、花之寺、瘋了的詩人等小說,禮贊童心,吟詠自然風物,神往于古代的高人雅士。融詩、畫藝術于小說之中,具有傳統寫意畫的神韻。(四)“京派”小說的特點1.以人道主義為根基的“為人生”的創作思

10、想。(多由文化層面探討人性、人生和國民性。)2.內容上多寫自然風物、純真愛情、美好童心與原始純樸的人性美、人情美,有時也對都市上流社會發出譏刺。3.藝術上化“古”納“洋”,熔寫實、浪漫、記“夢”、象征于一爐,把現代寫意小說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二新感覺派(現代派)小說新感覺派小說又稱心理分析小說,是在弗洛伊德學說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影響下而形成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這一流派人數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初期曾轟動一時主要人物是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一)新感覺派形成過程三個發展階段:11928年9月,劉吶鷗創辦無軌列車半月刊, 29年9月,劉吶鷗、施蟄存、戴望舒等又合辦了新文藝月刊,翻譯介紹日本片岡鐵

11、兵等新感覺派小說,并發表新感覺派小說。 21932年5月,現代創刊,編輯施蟄存對穆時英、劉吶鷗的作品高度評價 ,新感覺派創作這時達到了鼎盛時。 31932年以后,劉吶鷗遠走日本,穆時英在政治上也趨于墮落, 1935年,施蟄存、杜衡等人退出現代雜志編輯部,新感覺派解體。 (二)“新感覺派”小說的主要人物1、施蟄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成名的小說集是上元燈。以纖細的筆觸描寫少男少女純真的初戀,襯托上淡淡的社會貧富不均的背景,充滿了詩意。梅雨之夕、 春陽轉向較為典型的心理分析。2、穆時英(19021940)浙江慈溪人,筆名伐揚、匿名子。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小說用純是印象式、卡通式的跳躍

12、寫法。白金的女體塑像 、圣處女的感情 3、劉吶鷗(19001939)原名劉燦波,筆名洛生,臺灣臺南人。短篇集都市風景線,內容多為大都市紙醉金迷的病態和糜爛。 (三)新感覺派小說的創作特色1、在快速的節奏中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生活,揭示了在燈紅酒綠的環境中人與人關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靈的孤獨。劉吶鷗都市風景線,熱衷于描繪都市文化的時尚特征,穆時英 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以一個周末夜總會為場景,描寫了五個人生的失意者 。 2、運用弗氏的學說把心理分析、意識流作為創作方法,運用到創作中,以回憶、聯想、閃念、夢境、幻覺等方式,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挖掘和表現人物的潛意識,刻畫人物的性格分裂和變態心理。施

13、蟄存 梅雨之夕 。3、注重主觀感覺的捕捉和刻畫,將物象個性化,生命化,同時追求小說藝術表現手法的翻新。上海的狐步舞4、女人作為都市的象征城市,常常被看作欲望的孽海,而女人則是表現欲望的符號。女人與大街與城市混為一體,城市被人格化、女性化,也色情化了。男主人公只是這個城市的“看客” 。 三、“京派”與“新感覺派”的不同1.“京派”注重道德與文化上的健康與純正;“新感覺派”注重都市風的機械文明。2.“京派小說” 把東方情調的詩情畫意融合在鄉風民俗的從容雋逸的描繪之中,形成了一種洋溢著古典式的和諧和浪漫式的超越的人間寫實情致。新感覺派”則在“十里洋場”的糜爛罪惡中尋覓五光十色的美,這種東方“惡之華”

14、的尋蹤,使小說藝術體式和表現手法在貼近畸形都市商業文明的節奏和情緒中,發生了別開生面的解體和重構。3.“京派”將知識者與“鄉下人”合為一體,厭惡城市文明和美化鄉村文明是他們共同的“文化審視心理”;“新感覺派”則是“都市之子”,對大都會五光十色生活的厭倦更加深了他們的依戀性。第三節 東北作家群及蕭紅的創作一、東北作家群1、形成過程30年代中期,一批從東北淪陷區流亡到內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創作群體,主要有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駱賓基、羅烽等。2、創作特征群體意識:敢于直面殘酷的現實,正確對待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成為時代愿望的體現者和時代思想的表達者。題材選擇與形象塑造:大多選取淪陷

15、區血腥的故事和浴血奮戰的場景,集中地寫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難和人們的抗爭,塑造受難者和反抗者的群像。二、蕭紅(1911.6.11942.1.22)(一)飄泊歲月寂寞路原名張迺瑩,黑龍江呼蘭縣人 。用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感受來建筑藝術世界(二)蕭紅的創作情況以1938年為界分為期后兩期,前期作品包括與蕭軍合著的跋涉,以及生死場、手、牛車上、商市街等小說和散文后期作品有民族魂、魯迅先生散記、山下、曠野的呼喊、小城三月、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呼蘭河傳1、“死的掙扎”“生的堅強”成名作生死場35年出版 寫東北農村人民在沉滯閉塞生活中的掙扎,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后他們的苦難與走向斗爭。主要塑造在苦難屈辱中

16、由愚昧、屈從到覺醒、抗爭的農民群像,以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各種各樣農民的艱辛勞作、悲歡離合、愚昧無知的悲劇。揭示了奴隸們從不甘奴役地位走向反抗的全部生活情景。體現了作家對民族命運的殷切希望2、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后期代表作呼蘭河傳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描寫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先從宏觀角度鳥瞰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生存世態再通過“我”這一敘事者和作品的人物,敘述小城故事。3、出色的藝術才能散文化的小說結構,無完整的故事情節,卻韻味深長。重文化風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畫。 茅盾在呼蘭河傳序里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俗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三、蕭軍 (1907年1988年)原名劉鴻霖,筆名三郎、田軍等,遼寧義縣人。代表作長篇八月的鄉村結構是短篇連綴式的,更接近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