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單元1-課件(2)_第1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單元1-課件(2)_第2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單元1-課件(2)_第3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單元1-課件(2)_第4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單元1-課件(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Page 2單元1 管理與幼兒園管理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Page 3知識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涵;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特點;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能夠熟練運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方法進行相關分析。單元1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概述Page 4積木拿回家后的隨想 今天是周一,剛來到幼兒園,木木(化名)和他奶奶也剛好到幼兒園。木木奶奶連忙喊住我:“金老師,你過來,我有件事情要對你說?!闭f著就從口袋

2、里拿出了好多積木,有五六塊。奶奶說:“這是在給木木洗澡的時候發現的,我們問他,他說是從幼兒園里拿回來的,我們嚇了一跳,這不是小偷的行為嗎?這剛3歲怎么就當小偷了?我很著急,告訴了他媽媽。他媽媽聽了也非常著急,說幼兒園拿的,那還了得?還打了木木呢??墒呛⒆悠怀姓J,哭著說:不是我偷的,我就是覺得好玩就拿回來了?!蹦灸镜募议L覺得這個事情挺嚴重的,所以一大早,奶奶就來學校了。 請結合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分析木木家長的做法并談談作為老師應該怎么辦。 案例導入單元1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概述Page 5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 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學習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

3、范,并內化為個人的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造的過程。在當今世界幼兒教育中,社會性能力發展是放在第一位的。因為社會性能力是人的潛能,作為群居性動物,個體必然與群體產生互動、發展關系,所以與人交往的能力,以及與團體相處的能力,是人在社會生存中必備的重要技能。 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促進學前兒童積極社會化,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1.Page 6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天的教育能否為幼兒將來獲得積極

4、的情感、態度,形成良好的社會品質及學會共同生活打好基礎,將決定其明天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指的是兒童在體、智、德、美等方面充分、和諧發展。 促進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為兒童一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2.Page 7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 二、 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特點隨機性和無意性1. 對幼兒來說,系統、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還不是一個主要的學習方式,他們的學習帶有更多隨機、無意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教育要注意為幼兒提供值得模仿的環境。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小案例幼兒學習的隨機性和無意性 毛毛是幼兒園小班的兒童。一個周末,毛毛和爸爸媽媽去爺爺奶奶家玩。到了爺爺奶

5、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幫爺爺做事情,媽媽則幫奶奶剪指甲。別看毛毛年紀小,這一切他都看在了眼里。下午,奶奶從外面買東西回來,剛進門,毛毛就主動地幫助奶奶拿拖鞋。奶奶開心地夸毛毛是個好孩子。 Page 9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長期性和反復性2. 幼兒的社會性情感與行為是在活動和交往中經過反復的體驗與練習而形成的,具有長期性與反復性的特點。從這一特點出發,教育者需要確立持久和耐心的教育態度。Page 10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情感驅動性3.情感是幼兒與世界產生聯系的紐帶,兒童常常是因為信任與愛這個世界才愿意參與和學習這世界中新奇的一切,因而,他們的學習具有明顯的情感驅動

6、性。從這一特點出發,教育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Page 11第一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和特點實踐性4.社會學習的內容大多是情意性與操作性的知識,只有通過人們的親身體驗與實踐才能使之成為真知。從這一特點出發,教育要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實踐學習的機會,才能使這些知識與態度內化為兒童自己的體驗。Page 12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社會性是指個體在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角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特征,如社會認知、社會性情感、社會性行為等。前兒童社會性是指兒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礎上,與社會生活環境相互作用,逐漸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角色,獲得社會性需要

7、、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并以獨特的個性與人相互交往、相互影響,適應周圍社會環境,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兒童心理特征。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心理結構主要包括六大系統: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技能、自我意識、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 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社會性1.Page 13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社會化也稱社會性發展,是指個體形成和發展社會性和個性的過程。也就是個體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物質文化生活中,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掌握社會規范、社會技能、價值體系等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品質,由一個自然人發展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過程。學前兒童社會

8、性是社會化的內容與結果,社會化是學前兒童社會性形成的過程。社會性發展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才能實現的。社會化2.Page 14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既包括能力、氣質、性格,也包括興趣、愛好、需要等。學前階段是個性的萌芽時期,但此時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個性傾向。針對學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本書所說的個性主要是指兒童的興趣、需要等。學前兒童個性發展的心理結構主要包括自我

9、調控、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三個系統。自我調控系統是指自我意識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調節、控制系統,它可使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性、計劃性和能動性,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前提,以及個性發展和成熟的動力基礎。個性3.Page 15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二、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方法觀察法1.觀察法是指對兒童團體生活的正常活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以獲得數據并做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觀察法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者首先對兒童在幼兒園和學校的行為進行觀察,然后對這些在自然情景中發生的行為和事件進行總結描述。(1) 觀察法的定義。第二課 學前兒

10、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觀察法案例 【觀察對象】 松松,5歲4個月。 【觀察時間】 2014年9月14日上午9:35。 【觀察地點】 幼兒園教室建構區。 【觀察實錄】Page 16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 松松用紙卷了兩個長短不一的橋墩,然后將積塑插成的橋面放到橋墩上,橋塌了。他又試了兩次,橋還是塌了。松松停了下來,拿起橋墩看了看,又豎著比了比。他站起身,左右瞧瞧,最后眼光停在明明搭的橋上。一會兒,松松舉手對老師說:“聞老師,我想要紙杯。”松松將老師給的一次性紙杯排起來,再把橋面小心地放上去。這一次,橋沒有塌。 【情況分析】 松松發現了橋塌的原因,并能通過觀察、借

11、鑒別人的經驗,向老師尋求支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Page 17Page 18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觀察法的優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研究對象沒有施加任何外來影響,能夠獲得研究對象許多生動活潑的實際材料,具有真實性可靠性,是第一手資料,所以資料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較高。 觀察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下實施的,對被觀察者不產生作用與影響,即無外來人為因素的干擾,不會產生反應性副作用,能獲得生動樸素的資料,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進行分析。 適用范圍較為普遍。不但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中普遍適用,而且在教育技術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調查法、實驗法等也與觀察法有密切關系。(2) 觀察法的優點與不足。

12、Page 19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觀察法的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受觀察者本人的限制。人的感官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超出這個限度很難直接觀察,所以觀察往往難以精確化。 研究者對于被研究者的情況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因其研究對象有其特殊性,也很難把研究成果運用于其他的研究團體中。Page 20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要確定明確的觀察目標和觀察對象。 必須進行連續性觀察。 必須進行輪換性觀察。 必須進行隱蔽性觀察。 做好觀察記錄。(3) 使用觀察法的注意事項。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幼兒教師寫個案記錄的四大誤區 所謂個案記錄,就是一種系統

13、收集各類觀察記錄的方法。好的個案記錄不僅僅反映幼兒在一定時段內活動所獲得的成果,而且反映幼兒為達到這樣的水平所經歷的整個發展過程。通過對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及最后的分析,教師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幼兒并且評價自己的教學,進而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雖然個案記錄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評價幼兒行為的方式,但是在我們目前所進行的個案記錄中,往往存在著一些缺點與不足。 1. 流于形式或經驗不足,不能真實反映幼兒的活動情況 Page 21Page 22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根據訪談的結構不同,訪談可以分為結構型訪談、無結構型訪談和半結構型訪談三種類型。 根據訪談的正式程度不同,訪

14、談可以分為正規性訪談和非正規性訪談。 根據受訪者的人數不同,訪談可以分為個別訪談和集體訪談。 根據訪談的次數不同,訪談可以分為一次性訪談和多次性訪談。 根據訪談的對象不同,可以分為不同類型訪談,例如,幼兒教師的訪談對象可以分為兒童本人、兒童的父母、兒童的伙伴等,相應的訪談可以分為兒童訪談、家長訪談、同伴訪談等。調查研究法2.(1) 訪談法。Page 23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訪談法具有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其優點表現為:可以對幼兒的真實想法有較深層次的、詳細的了解;由幼兒親口講出需要的內容會比較具體、準確;使用面廣,適用于很多問題,對成人、兒童都有效,特別是對書寫能力較差的人更

15、適用。其不足表現為:雖然面對的是幼兒,但運用訪談法也需要專門的技巧,需要受過專門訓練;運用起來比較費精力、費時間,工作成本較高。Page 24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使用訪談法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在訪談前,要確定訪談的時間和地點。 要合理設計訪談提綱。 在訪談過程中要做好現場訪談記錄、錄音或錄像,準確捕捉信息,及時收集有關資料。 研究者除了要注意受訪者的言語行為外,還要注意他們的非言語行為。 適當做出回應。Page 25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2) 問卷法。 根據問卷中提出問題的結構程度,問卷法可以分為結構型問卷法和非結構型問卷法。 根據問卷的傳遞方式,問

16、卷法可以分為發送問卷、訪問問卷和郵寄問卷等方法。Page 26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使用問卷法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問卷法主要適用于教師和家長。 要擬訂一份結構完整的問卷,包括問卷的標題、前言、指導語、問題和結束語等,能反映出研究的主題和目的。 問卷不能太長,答卷時間最好控制在半小時以內。 問卷的表述應當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以便被調查者能準確理解、正確回答;問卷的題目要與研究的問題直接相關。 問卷設計應當考慮實施過程中和結果整理中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要求,以便實施結果的處理。Page 27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實驗研究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手段

17、,主動干預和控制一切估計會干擾實驗結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組織地操縱某個因素,以揭示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常量和變量兩個概念。常量也稱常數,是在某些條件下一種恒定的或不可變的數值或數據項。變量一般是指研究者操縱、控制或觀察的條件或特征。變量也稱“變數”。實驗研究法3.(1) 實驗研究法的含義。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幼兒園小班進餐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方案 某幼兒園教師以自己所帶的小班幼兒28人為被試對象,幼兒年齡為33.5歲。在實驗的第一個星期,對幼兒的獨立進餐能力進行三次觀察和記錄,時間分別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然后在第二個星

18、期對幼兒實施培養進餐能力的系列教育活動,再在第三個星期的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進行三次對幼兒進餐能力的觀察與記錄。通過比較前三次記錄的觀察結果與后三次的觀察結果來說明教育活動的效果。Page 28Page 29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2) 實驗研究法的種類。 實驗研究法分為自然實驗、實驗室實驗和模擬實驗三種。自然實驗有時被稱作現場實驗或不被察覺的實驗,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自然的情況下控制條件進行的實驗。它的主要特點是自然性,讓被試處于日常活動的環境中,并盡量不讓其覺察到實驗者的意圖及自己是實驗對象,使其有可能排除實驗室實驗中因人為的實驗環境或緊張氣氛影響被試心理表現等缺點。Pa

19、ge 30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實驗室實驗是指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查明被試心理效果和影響的實驗。與自然條件下的實驗相比,它的特點是可嚴格控制無關變量,有計劃地操縱自變量以觀測因變量的變化,所以實驗結果的說服力較強。另外,又因為人的各種心理活動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而引起和制約心理活動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又是很復雜的,因此,在實驗室內進行的實驗,脫離了社會生活,增加了人為的因素,真實性會受到影響。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稱為模擬實驗。這種方法如果沒有被覺察到人為因素,則其結果就是真實可

20、信的。Page 31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3) 實驗研究法的特點。(3)(1)(2).研究目的都是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要主動干預或變革研究對象,使研究對象接受精心設計的實驗處理,即對自變量實施操作。必須控制條件。Page 32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個案研究法是以個人或團體為研究對象,對個案的問題在較長時間里進行不斷的診斷、評定、矯正的循環過程,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一種方法。其研究對象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有目的地選擇與指定的,只要條件符合研究者的研究要求,就可以確定為個案研究的對象,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包括對一個或幾個個

21、案材料的收集、記錄,并寫出個案報告。在現場收集數據的叫作“實地調查”,它通常采用觀察、面談、收集文件證據、描述統計、測驗、問卷、圖片、影片或錄像資料等方法。個案研究法4.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幼兒個案記錄與分析 幼兒姓名:祝依 年齡:5歲 性別:女 指導教師:許玉文 一、 幼兒基本情況與典型特點 這是個清秀、愛跳舞的女孩,只要老師一彈奏鋼琴曲子,她就會像蝴蝶一樣在教室里翩翩起舞。祝依唱起歌來聲音甜甜的,非常好聽,音樂的節奏掌握得也不錯。她的語言發展較好,語句的表達比較完整,只是普通話不夠流暢、標準。Page 33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 在繪畫中,

22、祝依很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合理地安排畫面,選色相當豐富,所以,她的每一幅畫都完成得很好。特別是在評價作品時,她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同伴的畫作,并能從多方面來評價作品,如顏色是否漂亮、畫面是否豐富等。 二、 案例記錄與分析 不知從何時開始,只要我一彈奏鋼琴樂曲,祝依就會在教室里翩翩起舞,而且舞蹈動作變換多。比如,同樣表現花的造型,她會擺出七八種,每種造型都很優美??粗R啦粩嘧儞Q的舞姿,我想:這不是讓孩子大膽想象、創編以及表現自我的最好時機嗎?于是,我常會在閑暇時間彈奏不同風格、韻律的樂曲,讓祝依領著同伴一起跳起來。Page 34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 近階段,祝依迷上了

23、講故事。尤其是到了“故事大王”的時間,她的參與性就特別強。祝依在講故事上有兩大優點:一是聲音響亮,音色甜美;二是故事有情節,好聽。因此,同伴們都很喜歡聽她講故事。孩子的發展與展現自我,需要成人不斷地為他們提供相對應的舞臺。我在一日活動中,常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個別”活動,讓每個孩子都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成長?!肮适麓笸酢钡奈枧_就深深地吸引著像祝依這樣的孩子,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孩子表現的欲望。 祝依的觀察能力很強,像今天在觀察兩只老鼠時,她不僅會從顏色方面來辨別,還會細心地觀察它們“臉上的表情”,知道從細微處來琢磨它們“內心的感覺”。觀察能力對語言發展、想象力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只有仔細

24、地觀察了,孩子才會有話可說。作為教師,不僅要為孩子選擇能激起他們觀察興趣的對象,更要關注孩子的觀察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觀察”的教育因素。Page 35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小案例 祝依越來越喜歡玩“蘑菇插塑”的游戲了。這不,在今天的區域活動中,她用心地拼出了一架小飛機。這架飛機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都考慮得很周到,說明祝依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孩子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摸索和實際操作,慢慢積累相關經驗,從而使自己有所提高。這件事讓我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孩子們真的要在“玩中學、學中玩”。給予孩子充分的動手機會和展現機會是教師應該且必須做到的。小案例 祝依越來越喜

25、歡玩“蘑菇插塑”的游戲了。這不,在今天的區域活動中,她用心地拼出了一架小飛機。這架飛機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都考慮得很周到,說明祝依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孩子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摸索和實際操作,慢慢積累相關經驗,從而使自己有所提高。這件事讓我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孩子們真的要在“玩中學、學中玩”。給予孩子充分的動手機會和展現機會是教師應該且必須做到的。Page 36Page 37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行動研究法5.(1) 行動研究法的含義。(2) 行動研究法的分類。 行動研究法是指理論工作者(如專家、學者)與實踐工作者由于迫切需要解決而又缺乏現成方法的問題,而將

26、研究(理論知識)和行動(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按照研究的側重點,行動研究法可以分為三種: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行動所進行的研究、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Page 38第二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教師行動研究 一、問題的發現:P在校內外表現反差大 一天早上,正要進校門時,我看見不遠處我班上的學生P正對送她上學的父親大發脾氣,樣子很兇,全然不同于平時在學校里那副膽小怕事的樣子。印象中,P好像對老師有一種畏懼感,從來不敢正面看我們,不敢大聲說話,上課發言膽怯得很,在學校里很少見她歡快地說笑。P在學校與她在校外的表現怎

27、么會反差這么大? 二、 問題的癥結:解讀P 拓展閱讀Page 39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一、 目標原則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活動的方式、活動的結果等都要受到目標的制約,因此,對學前兒童進行社會教育時必須遵循目標原則。教師在組織社會教育活動時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在教育過程中選擇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時都要圍繞目標進行。除了要遵循國家教育部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領域設定的目標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的社會教育活動制定具體且合理的目標。Page 40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二、 主體活動性原則 盡可能把課程內容設計成幼兒各

28、種自主性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要為兒童創設活動的空間,如提供活動的材料、布置環境等;給兒童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主動體驗、觀察、操作,以獲得社會認知,形成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教師還要為學前兒童提供適當的指導以提高兒童的活動水平,如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給予指導;教師還可以根據兒童的水平,給他們提出一些更高的社會活動的要求,激發他們產生更高、更多的社會活動需要,不斷提高他們的活動水平。Page 41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三、 滲透性原則滲透到各領域中1.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屬于幼兒園領域教育的一個部分,要實現該領域的教育目標,可以滲透到其他領域中去。例如,要培養孩子謙讓

29、的品質,可以在藝術領域中學唱“排排坐,分果果”歌曲,在語言領域中學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等。Page 42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滲透到各游戲中2. 教師應該設計一些與社會教育內容相關的游戲活動,讓學前兒童在愉快、自然的氛圍中進行社會學習。例如,在角色游戲中,可讓學前兒童根據角色的社會行為來調節自己的行為,處理角色間的人際關系;在結構游戲中,讓學前兒童養成認真仔細、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的習慣。Page 43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滲透到一日生活中3.教師要善于發現日常生活中進行社會教育的契機及時進行社會教育。例如,教師發現幼兒有爭搶玩具的現象時,可以隨機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分享的品質。P

30、age 44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滲透到家庭教育中4.對學前兒童進行社會教育并不是僅僅靠教師的力量就可以實現的,教師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必須依靠家長的配合。教師要向家長講兒童在幼兒園的社會學習情況及一些恰當的社會教育的方法,讓家長在家中繼續對他們進行社會教育,家園配合共同做好兒童的社會教育工作。Page 45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四、 實踐性原則幫助并教給幼兒具體的行為方式1. 在學前兒童實踐前應給學前兒童講清道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漸體會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另外,由于孩子缺少行為實踐的經驗,未能掌握良好的行為方式,幫助并教給幼兒具體的行為方式可以為他們在

31、今后的社會行為實踐中打下良好的基礎。Page 46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組織兒童參加多種實踐活動2.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給學前兒童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通過身體力行、反復練習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和習慣。在鼓勵兒童自己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在實踐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可以獲得更好的實踐效果。Page 47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五、 強化性原則教師要采取明確、適宜的強化方式1. 當學前兒童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教師要對兒童明確地表示肯定、贊同;當學前兒童表現出不良的行為時,教師要對兒童明確地表示否定,甚至批評,但要講究批評的藝術,使兒童易于接受。Page 48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

32、原則強化應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2. 強化不是為了讓兒童做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而是重在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例如,對兒童進行肯定時,老師不宜經常采用物質獎勵等外部強化手段(如小紅花、小玩具等),這樣容易使兒童為了獲得某種物質獎勵而去做某種特定的行為。教師可多采用身體動作、語言的強化方式,如點頭、微笑、撫摸、搖頭、嘆息等,效果會比物質強化更能打動兒童的內心,可使兒童為了得到某種行為的愉快體驗而再次出現該行為,或為了不感到某種行為的難過體驗而不再出現該行為。Page 49第三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強化應及時3.研究結果表明,倘若兒童的行為與教師反應間隔的時間太長,強化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對兒童沒有太大

33、影響。因此,強化一定要及時進行。Page 50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萌芽以德養性的慈幼傳統1. 慈幼即慈愛幼小,對幼兒的慈愛既體現在對幼兒身體的悉心養育與照顧上,也體現在對幼兒良好品德行儀的熏陶上。在我國古代,悉心地愛護與養育幼兒也是一種傳統。周禮中就記載了“保六息,養萬民”的思想。愛護幼小是人類的天性,中國自古就將慈幼放在治國之首,并且非常重視幼兒的道德培養,由此非常重視養育者(主要是乳母)的德行,要求養育者必須具有寬容、冷靜、慈愛、智慧、溫和、善良、謙恭、誠敬、謹言、慎行這十種美德。Page 51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國外的學前

34、兒童社會教育 在古代,國外也有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很早就對學前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主張。古希臘的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關于學前教育的思想。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論中,主張學前教育和胎教(優生)。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在雄辯術原理中指出:人的教育應從搖籃開始;應注意嬰兒的語言發展,強調了周圍環境對兒童最初觀念形成的重大影響;主張為兒童挑選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為兒童是從教育者那里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和道德觀念的;認為游戲對增強智慧、培養品格有積極作用。 資料卡Page 52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注重禮儀倫常的童蒙教育2. 學校的設立要以教養童蒙為基礎,因為童蒙時期的孩子天

35、性純潔善良,如果教養得當則能讓兒童的善良本性得到好的滋養,從而為日后道德的進步與完善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禮儀倫常教育是兒童品格涵養的要務,不能忽視,教育的方法要適合孩子的性情,否則禮儀倫常教育就會成為孩子美好心靈習性成長的枷鎖。雖然現代的諸多學者認為這些禮儀倫常已落后于時代,不宜再用它來教育現代的孩子,但禮儀倫常的核心并不在于它表面的種種規范,而在于仁、義、禮、智所代表的萬物常德,它是超越于時代的,對今天的社會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仍是今天幼兒社會教育需要借鑒的重要的道德內容。Page 53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注重生活與文化的常識教育3. 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萌芽階段,學前

36、兒童社會教育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沒有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但有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2)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3) 強調以德養性、童蒙養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與道德性。 這一階段的教育的思想可以歸納為:踐行第一,文學第二;養育第一,學問第二;德行第一,才學第二;師品第一,教授第二。行、養、德、品是教育的核心。Page 54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

37、,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資料卡Page 55第四課 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二、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初創階段幼兒修身教育的延續與發展在繼承“蒙以養正”的基礎上,注重德性與心性的陶冶1. 鴉片戰爭以后,我國幼兒教育仍以舊式的家庭教育為主,但隨著幼兒公育思想的廣泛傳播,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開始出現。1903年創辦的湖北幼稚園提出“開導事理、涵養德性”的宗旨,并奉行養重于學的原則,提出了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