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評價報告_第1頁
礦山評價報告_第2頁
礦山評價報告_第3頁
礦山評價報告_第4頁
礦山評價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前 言任務由來及編制依據任務由來宜章縣xxxxx礦為一證照齊全的小型民辦股份制煤礦企業,2006年5月,湖南省國 土資源廳頒發了采礦許可證,有效期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證號00000000000, 有效期即將到期。為有效的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為延續礦山開發換發采 礦許可證審批做好準備工作,xxxxx委托我公司對該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進行評做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嚴格按照DB43/T304-2006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及 相應的工作程序與委托書要求開展工作,收集有關的地質、采礦、環境等技術資料,并 于2009年3月20日3月22日赴現場進行野外調查,

2、經室內綜合分析研究,于2009 年4月完成了該評估報告的編制工作。編制依據政策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6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4 號公布;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2003年11月24日國務院令第394號;3、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2年1月24日湖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7 次會議通過;4、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的通知湘國土資 辦發2006187號2006年9月26日。技術依據(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DB43/T304-2006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06-09-28發布;(2)湖南省郴耒煤田礦區長坪勘探區地質勘探

3、最終報告廣東省冶金煤炭201隊 1968年11月。(3)湖南省宜章縣梅田礦區漿水井田xxxxx資源儲量檢測報告湖南省煤田地質 局第三隊勘探隊2007年10月,批準備案文號:湘國土資儲年報備字2008055號。(4)湖南省宜章縣漿水鄉xxxxx開發利用方案湖南華中礦業有限公司2008年 12月,評審意見書:湘國土資礦函200971號。合同依據湖南省宜章縣漿水鄉xxxxx (委托方)與湖南華中礦業有限公司(被委托方)簽定 的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服務合同書2009年3月。工作的目的任務工作目的1、進行礦山建設適宜性評估,為礦山采礦許可證換證的審批提供地質環境影響評 估依據。2、為礦山有效保護礦山

4、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科學依據。3、為有關主管部門對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技術工作依據。工作任務1、對評估區環境地質問題進行調查,基本查明評估區的地質環境特征。2、基本查明評估區地質環境現狀,對礦業活動影響程度進行現狀評估。3、基本查明礦業活動引發或可能引發、加劇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包括地質災害, 對其影響程序進行預測評估。4、在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的基礎上,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進行綜合評估 和礦山建設適宜性評估。5、對礦山開發可能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和礦山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提出預防和治 理方案。本次工作情況資料收集本次工作資料收集包括有地質、測量、開采、通風、排水、運輸

5、、排矸、供電、工 程地質、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等技術資料的收集,有人文及社會經濟資料的收集,有采 礦史的歷史資料收集,主要為文字報告、圖件、附表等。野外調查根據“技術規范”,本次礦山地質環境評估調查工作是在全面收集前人礦山自然地 理、礦區地層、地質構造、礦床特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礦山開采技術 條件、礦山開拓方式、開拓布置、開采方法及其他有關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資料的基礎上 進行的,并于2009年3月20日3月22日深入礦山現場調查研究,對礦山地質環境 現狀的基本特征及未來礦業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確定評估級別及范圍,對礦 山地質環境現狀、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評估,以及今后礦山開采將產

6、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進 行預測評估,并根據現狀與預測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區評估和礦山建設適宜性評估,針 對可能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并于2009年4月完成報告 編制工作。調查工作期間,在充分收集分析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對地表、坑道及周邊地質 環境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如期完成了評估工作任務,資料真實可靠。累計完成工作量 見表1。完成工作量統計表表1工作性質工作項目單位完成工作量備 注資料收集資料收集份5野外調查調查面積km20.978班線路km2.0坑道班m820調查矸石堆個2照片張8采用4張老窯個3水文地質點個1地質點個5居民房屋處15棟居民24調查表張4室內綜合編制評估報

7、告/附圖2、礦山基本情況礦山概況地理位置宜章縣xxxxx位于湖南省宜章縣梅田鎮南偏西5Km處,為臨武縣與宜章縣兩縣交 界處,行政隸屬宜章縣漿水鄉新華村管轄,礦山范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12o45,06112。45,14,北緯 25。15,35-25。15,56之間。礦山有簡易公路與S324相連,梅田鎮向東約23km至宜章縣城與107國道、京珠 高速公路、京廣鐵路相連接,交通便利(見圖1)。2.1.2礦山范圍、面積及礦產資源礦范圍及面積xxxxx礦山范圍由10個控制拐點圈定,面積0.2122km2,準采高程+280m至-80m(見表2)。表2xxxxx山范圍控制拐點坐標表點號XY點號XY點號XY12

8、79572038374450427957203837402882796100383743502279547038374450527959003827412892795720383744063279547038374030627959003837425012795720383744504279572038374028727951003837425010279610038374450927957203837440682795100383743509279572037384406標高從+280m +50m從+280m -50m從+280m +100m開采深度:由+280m-80m礦區面積:0.212

9、2km22.1.2.2資源儲量依據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2007年10月編制的湖南省宜章縣梅田礦區漿水井田xxxxx資源儲量檢測報告,截止2007年10月底止,本礦山二疊系上統龍潭組12-2煤層保有經濟基礎儲量(122b+333)32.9萬t,其中(122b)為24.86萬t,(333) 為8.04萬t;動用18.14萬噸,累計探明資源儲量51.04萬t。2.1.3礦山地質工作概況據調查資料,礦區開發歷史悠久,正式的地質工作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先后有 廣東省129隊、221隊和201隊等單位對礦區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工作。1965-1986,廣東省129隊、221隊、201隊先后對礦山范圍進

10、行大量地質工作,煤 田地質局201地質隊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全面開展礦區詳查工作,于1968年11月提 交了郴耒煤田梅田礦區漿水井田地質勘探最終報告(詳查),之后,為進一步滿足該 區斜井延深的需要,于1978年對礦區深部展開找煤勘探,并于1986年12月提交了湖 南省郴耒煤田礦區漿水延深勘探(最終)地質報告。2001年12月,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提交了湖南省宜章縣梅田礦區漿水井田xxxxx 資源儲量報告;2006年4月湖南金地鉆鑿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編制了湖南省宜章縣漿 水鄉xxxxx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報告。2007年10月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編制了湖南省宜章縣梅田礦區漿水井 田xxxxx資源

11、儲量檢測報告;2008年12月湖南華中礦業有限公司編制了湖南省宜章 縣漿水鄉xxxxx開發利用方案。上述地質工作內容較全面,資料較豐富,為本報告提供了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 質、環境地質及開采方面的資料。隨著礦山建設的發展,礦山內的地質條件將有所變化,礦山內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 也有待進一步認識,進一步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質量與力度。礦山開采工作概況xxxxx為私營企業,于1994年興建,1995年投產,原生產規模3.0萬t/a,礦井范 圍面積0.2122km2,現設計生產規模6萬t/a,開采深度及開采情況見表3。xxxxx開發簡介表表3企業性質采礦登記、發證機關發證時間采礦許可證號私營湖南省國

12、土資源廳2006 年建礦時間建井地質依據生產規模開拓方式1994 年地質勘探最終報告6萬噸/年斜井面積準采深度主采煤層礦長0.2122km2+280-80m12-2(1)礦區內主采煤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12-2煤層,礦井儲量較為可靠,煤層 結構簡單,屬較穩定的可采煤層。(2)開拓方式:斜井開拓。(3)采煤方法及頂板管理:采煤方法為倒臺階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頂板。(4)排水情況:采用一級機械排水,礦進+90m水平涌水量一般為65m3/h,最大為 125m3/h。(5)采空區面積:xxxxx已開采至+90m水平,采空區面積為98.96千m2。(6)地面工程建設:據現場調查,本礦有辦公樓、職工宿

13、舍、食堂、工業廣場等 地面設施,總占地面積約3000m2,占用地類為林地。(7)矸石堆:礦區內有2個矸石堆,1號矸石堆(見照片1)堆放為原廣東省梅田礦 務局四礦矸石堆,現存放于主井北東約300m處的山凹中(位于礦區邊界處15m處), 占用林地4000m2,方量45000m3; 2號矸石堆(見照片4)位于礦區主井附近,由生產、 開拓形成的矸石堆,占用山林地2000m2,方量13000m3。(8)開采情況:截止到2007年10月,礦井采損煤量18.14萬噸。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情況2006年4月,湖南金地鉆鉆鑿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編制了湖南省宜章縣漿水鄉xxxxx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該報告為三

14、級評估報告,提出的地質環境問題為煤矸石 破壞土石環境影響較重,礦山內有2個矸石堆,矸石堆占用林地,對土石環境破壞較重; 礦坑水對環境影響較重;礦井突水危險性中等,預測可能誤穿積水老窯引發礦井突水。提出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是:表4原保護措施實施情況效果問題矸石堆腳設置護坡和排水溝已建擋矸墻較好井口附近修建沉淀池和導水溝建有沉淀池一般邊探長邊開采實施較好2.2礦區人文與社會經濟概況xxxxx有職工約50人,其中常住人口約12人,各類房屋有4棟,為一層磚木結構, 有工業場地及材料場地各一個。評估區內有房屋9棟(其中包括礦部房屋4棟),人口 36人(包括礦常住人口12人),其中礦山內僅有礦部房屋及礦

15、山人員,居民房屋均分布 于礦山外評估區內,有居民24人,居民房屋為2層式磚木結構至磚混結構,各戶多為 獨立單棟建設,依山就勢,居民居住分散。區內耕地約2.5公傾,占礦山面積的0.78%。礦山以構造剝蝕丘陵地貌為主,森林茂密,主要樹種為松樹,次為杉樹,其他林木 樹種較少,灌木較多,自然生態較好。農民以種植水稻為主,副產品為紅薯、豆類等雜 糧作物,農民副業除采煤業外,主要是外出打工,農村經濟比較活躍,農民生活較為富 裕。3、礦床特征及礦山開發利用方案礦床特征含煤巖系及煤層特征含煤巖系xxxxx范圍內含煤巖系為二又疊系上統龍潭組上段(PJ2),龍潭組第二至六巖性段 均含煤,構成本礦區的含煤巖系,其主

16、要由細一中砂巖、粉砂巖和粉砂質泥巖構成,其 中含有13個賦煤層位,在xxxxx只有12-2煤為較穩定的可采煤層,其余為煤線。詳見 礦區綜合地質柱狀圖(圖7)。可采煤層特征xxxxx礦井范圍內可采煤層為12-2煤層,其賦存于第二巖性段,煤層結構簡單,一 般為單煤,局部含12層夾矸,在本礦區,煤層厚度0.625.6m,平均厚度5.37m, 煤層傾角680870,厚煤帶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一帶,可采性指數91.25%,煤層厚度變 異系數90.69%。煤層頂底板特征本礦主采煤層12-2煤直接底板為中厚層狀粉砂巖,厚5.5m,力學性質較好,無底鼓 現象;直接頂板以薄層狀粉砂巖為主,厚15.3m,巖石比較破

17、碎,巖石抗壓、抗拉強度 不大,致使煤層與頂板離層現象嚴重,因地壓力較大,容易發生片幫冒頂現象,屬I級 頂板。原梅田礦務局四礦歷年曾發生過12起冒頂事故。煤質特征表4煤層 編號類型Mad(%)Ad(%)Vdaf (%)Std (%)Q (MJ/kg)視密度(t/m3)T2 ()12-2最小0.614.397.170.8235.301.371325最大2.5934.2414.3835.96平均1.511.949.3135.55據表4中化學分析結果可知,本礦井12-2煤層為低灰、低硫、低磷,特高發熱量的3號無煙煤。因此,煤巖的工業用途為良好,可作煉焦用煤、動力用煤及生活用煤。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根據湖南

18、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2007年10月編制的年度資源儲量檢測報告及湖 南華中礦業有限公司2008年12月編制的開發利用方案,xxxxx開發利用方案如下(詳 見圖2圖4)(1)主采煤層、設計利用儲量、生產能力、服務年限根據xxxxx資源儲量檢測報告,礦井主采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上段12-2煤層,礦井內 經濟基礎儲量122b24.86萬t、(333) 8.04萬噸(設計按可信度利用80%,利用6.43萬 噸)。據xxxxx開發利用方案,可采儲量=(設計利用儲量-煤柱)x采區回采率=(31.29-0.19) x0.84=18.96萬t;礦山設計年生產能力為6萬噸/年,則礦井服務年限=可采儲量/(井型 x

19、儲量備用系數)=26.12/ (6x1.0) =4.4年。(2)開拓方式:xxxxx原開拓方式比較合理,所以設計維持原礦井開拓方式不變, 即斜井開拓。(3)水平及采區劃分:根據礦井可采煤層賦存狀況與開采現狀,本礦井+150m以 上已基本采完,+150m-80m,垂高230m,本設計決定將全礦井剩余儲量劃分為2個 水平,水平標高分別為+50m-80m。本礦井走向長度約為400m,設計各水平劃為一個 單面采區。(4)開采順序:采取先上后下,先近后遠的開采原則。(5)采煤方法:本礦井煤層為急傾斜煤層,故選用倒臺階采煤方法。(6)排矸方式:本礦井排出的矸石堆積在主井附近(見附圖1),面積2000m2,

20、方 量13000m2。設計中仍采取排矸場堆放,部分外運用于修路充填洼地(見照片3),以及 閉坑時充填廢巷。(7)排水方案:本礦井涌水量不大,最大約125m3/h, 一般65m3/h,設計在+50m、 -80m水平設中央水泵房、水倉,主要水倉容量能容納8個小時的正常涌水量,基本能 滿足生產要求。4、礦區自然地理與環境地質概況自然地理地形地貌評估區地貌為構造剝蝕丘陵地貌類型(見照片2),在評估區域范圍內,受構造的控 制,山脊線以南北向與東西向縱橫交叉為特征,山頭多呈串珠狀分布。由于剝蝕劇烈, 溝谷發育,地形較為復雜。區內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最高處海拔標高351.5m,最低海 拔250m,相對高度1

21、01.5m,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50左右,自然排水條件良好。礦山屬 林區,地面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氣象區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頻繁, 仲夏多雨多澇,秋季多旱,冬季寒冷期短。據宜章且氣象局19912006年主要氣象參 數如下: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40.5(1998.8.5)極端最低氣溫:-6.3(1991.12.29)年降雨量:1090.5 2252.6mm/a,平均 1556.67mm/a年蒸發量:1236.9 1787.6mm/a,平均 1456.73mm/a月最大降雨量:649.6mm (2006.7)日最大降雨量:286mm (

22、2006.7.15)平均降雨日:162.6天風向:秋冬多為西北風,春夏多為東南風年平均風速:1.7m/s最大風速:18m/s.水文礦區范圍內地表水系不發育,僅在礦區外圍南東有一條季節性小溪,該溪水往東8Km匯入珠江水系支流武水中。降雨至地表形成水流排入沖溝,流量、水位在雨季有暴漲暴跌特點,對井下開采影響小。礦區地質依據湖南省郴耒煤田梅田礦區漿水延深勘探(最終)地質報告及資源儲量檢 測報告,礦區地質如下:地屋巖性礦區出露地層有第四第(Q)、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1)第四系(Q):殘坡積粉質粘土,含碎石,小溪溝兩側為沖洪積含礫粘土,砂 礫土。不整合分布于二疊系龍潭組地層之上。(2)二疊系上統

23、龍潭組上段(P212):分布于礦區中部及東南部一帶,以灰-深灰色 粉砂巖、泥巖為主,夾細砂巖,含12-1和12-2煤層,12-2煤層平均5.37m,為礦山主采 煤層,12-1煤層為局部可采煤層。(3)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下段(PJ1):公布于評估區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以灰- 深灰色粉砂巖為產,次為砂質泥巖夾細砂巖。地層巖性等見礦區地層綜合柱狀圖(圖7)和地質剖面圖(圖5)。礦山地質構造(1)褶皺構造長坪向斜貫穿礦區,大致以F11斷層為界,西部為長坪向斜西翼,向東傾伏;地層 總體走向約NE500,向北西傾,傾角250270,東部傾向南東,傾解3250400, 一般 360左右。(2)斷裂構造本區主要

24、發育三條斷裂構造:F11、F13、F401,這些斷裂造成了煤系地層的缺失和重 復。各斷裂特征如下:F13:為走向逆斷層,其走向與地層走向基本一致,NE450SW350,傾向1350,傾 角700;垂直錯距300450m,斷層沿走向發育長度1000m左右,并切割了煤層。F11:為逆斷層,走向NE100左右,傾向1000,傾解750;垂直錯距300m左右,斷 層沿走向發育長度1500m左右,沿走向斜切煤層。F401:為逆斷層,走向NE100左右,傾向1000,傾角850;垂直錯距350m左右,斷 層沿走向發育長度1400m左右,沿走向斜切了煤層。綜上,礦山范圍內地質構造復雜和程序類另屬中等復雜類型

25、。礦區工程地質根據礦區出露巖石的巖性、結構特征及成因,參考有關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參 數,區內巖土體可分為土體和巖體兩大類。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及特征(見圖7)巖體結構面(1)原生結構面區內原生結構面為巖層面,層理面及軟弱層(如泥巖及煤),巖層面及軟弱層一般 屬ni類結構面,層理面屬V類結構面,厚層及中厚層狀灰巖、砂巖、堅硬,巖層面及層 理面結合緊密牢固,巖層面粗糙,摩擦系數較大,巖層受力不易沿該類面涌動。薄層泥 巖及煤層為軟弱層,層面及層理面易裂開,結構面往往含泥質具滑感,巖層受力沿這類 面易滑動,軟弱層產生揉皺。(2)構造結構面區內巖體原生結構面主要為層為,細-中砂巖一般為中-厚層狀,層面

26、較平整,層理 較發育,結合緊密;構造結構面主要為構造破碎帶,區內斷層發育,次生節理及劈理結 構面較發育,結構面穩固性較差。煤層開采、巷道掘進應加強支護。巖體風化特征巖體風化帶較明顯,地表至深處由全風化-強風化中等風化弱風化和微風化。 風化產物多呈粉質粘土和含銻碎石粘土;風化帶厚度變較大一般厚度3m-15m。受風化 程序控制,其強度和結構特征差異較大。巖溶發育特征本區碳酸鹽地層不發育,巖溶化弱。邊坡類型、特征及穩定性區內邊坡可分為自然邊坡、人工切坡及堆積邊坡。(1)自然邊坡位于山脊兩側,坡角一般小于250,坡面殘積物厚度3m,植被發育,斜坡基本穩定。(2)人工切坡主要為混合邊坡,為礦山公路切坡,

27、由于公路依山就勢,切坡高度1-3m,邊坡基 本穩定;礦山工業廣場建設切坡710m,坡角600左右。邊坡土為含碎石殘坡積土,土 質密實,呈硬塑狀態,含水量少,抗壓抗剪性能產好,邊坡穩定(見照片2)。(3)人工堆積邊坡主要為原有開采的廢渣堆積邊坡,廢渣堆積于風井附近,最大堆積高度約15m,邊 坡基本穩定。生產礦井工程地質特征1、礦井工程地質特征生產礦井處于二疊系上統龍潭組含煤組(P2L2)地層中,主井副井和部分平巷圍巖 為巖石,以粉細砂巖為主,開采煤層巷道位于12-2煤層。2、可采煤層頂、底板巖石工程地質特征煤層頂板為粉砂巖夾細砂巖,受強烈構造運動和煤層及巖層節理裂隙影響,煤層與 頂板離層現象嚴重

28、,圍巖穩固性差,原梅田礦務局四礦歷年曾發生過12起冒頂事故。 煤層底板為細砂巖及粉砂巖,較穩固。綜上所述,礦床的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序屬復雜類型。礦區水文地質含水層與隔水層礦山含水層和隔水層見礦山綜合柱狀圖及水文地質剖面圖(圖6、圖7)。斷層帶含、導水特征礦山斷裂發育,根據生產實際情況,這些斷層含水性和導水性較差。老窯的水文地質特征原廣東省梅田礦務局四礦留下的老采空區及巷道位于設計采空區上方,據調查,老 窿積水可能通過裂隙和破碎帶下滲與生產井巷相連通,從而補充礦井涌水。礦坑充水因素和預測礦井涌水量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1)礦井充水因素礦井充水因素主要為砂巖裂隙水,間接來源為采空區積水,其補給源

29、為大氣降水, 因此礦坑涌水與降水關系密切,直接受大氣降雨控制,呈暴漲暴落現象,一般降雨后出 現礦坑涌水量增加的時間比最大降雨量時間有所滯后,其滯后時間與采深有一定聯系。 同時礦坑涌水量與開采深度及開采面積成線性關系增加。(2)礦井涌水量預測由于本礦井為砂巖裂隙充水礦床,準采下限標高為-80m。因此,用比擬法預測礦井 未來-80m水平礦井涌水量。計算公式:Q2=Q1 4F2s2)/1F.S.f)式中:Q1+90m水平現礦坑最大涌水量(m3/h),取值125m3/h,一般65m3/h。Q2-80m水平礦井未來最大涌水量(m3/h)F1一礦井已開采面積(m2),取值為98.96千m2F2礦井未來開采

30、面積與已開采面積總和(m2),取值為146.52千m2S1礦井已開拓水平水位降深(m3),砂巖平均水位185m,+90m水平水位 降深95mS2礦井未來開拓到-80m水平水位降深265m計算得Q2=254m3/h (不包括瞬時潰涌入量,以下同),一般132m3/h。(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序現狀條件下涌水量一般為65m3/h,最大涌水量為125m3/h;未來開采最大涌水量為 254m3/h,礦井充水因素為弱裂障充水礦床,但礦山斷層較發育,構造較復雜,老窯及 老采空區均有積水,礦井水文地質復雜程序屬中等至復雜類型。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礦區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區內地形總體北西高南東低,地形有利

31、于地表水排泄。 地下水由北西向南東流出排泄,其逕流方向主要受地形條件控制,順溝谷延伸方向滲流, 徑流遲緩,在谷地溪溝邊一帶以滲流形式排出地表。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地下水水位動態季節性明顯。礦山斷層發育,存在斷 層構造導水隱患威脅。礦山采空區和老窯水多分布于+150m標高以上,存在老窯積水突 水突泥涌入礦坑隱患的威脅。在天然條件下,礦區地下水主要補給源:一是大氣降水滲透,二是老窯水滲透。徑 流與排泄;由于該區整體處于一單斜構造部位,地表徑流匯集順斜坡排泄至礦區南部谷 地,再流出礦區外。在開采條件下:大氣降雨補給礦區頂板砂巖含水層,地下水在流徑地下開采礦坑形 成人工排泄點,局部地下水向礦坑流

32、入含水層以裂隙水形式順裂面往礦坑排泄。其它含 水層地下水仍維持天然補、徑、排條件。礦區地下水動態變化受降雨的影響,地下水季節性變化明顯。生產井水文地質特征礦井充水因素主要為風化裂隙水及老窿水,其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因此,礦坑水在 裂隙面和巖石破碎帶以滲流和頂板以滴水方式排入邊溝,再匯集于水倉后,用水泵排至 地面水溝。礦井水量隨大氣降雨量變化,且滯后時間較短。多年的生產實際資料,礦坑 最大涌水量為125m3/h, 一般涌水量為65m3/h,礦坑水涌過主斜井口排出地面。未來開 采過程中,隨著開采區面積不斷加大,預測礦坑總涌水量將有所增加,采用比擬法估算 其最大涌量為254m3/h, 一般涌水量132

33、m3/h。結論綜上所述,評估區內地表水系不發育;礦坑充水層主要為砂巖弱裂隙承壓水,富水 性較弱;區內及礦井內地質構造較復雜,井下斷裂構造較發育,但其富水性和導水性較 弱,但由于斷距較大和巷道工程穿切,未來開采可能成為地下水的運移通道;礦山范圍 內老窯和老采空區多有積水,對未來開采構成隱患。故該礦為水文地質條件中等至復雜 的礦井。礦山及周邊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周邊礦業活動及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本區礦業活動主要為煤炭開采,區內有3個小煤礦。淺部曾有老窯開采,北部為個 木沖煤礦,該礦準采高程為280+50m,曾于2001年10月由省地環總站進行過環境評 估,當初的主要地質環境影響問題主要是矸石堆占用林地,現

34、已開采到+I00m水平,目 前礦坑涌水量小,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仍是矸石堆點用林地;東部為新華煤礦,準采高程 為+295-150m,也是2001年10月由省地環總站進行過環境評估,地質環境問題也是 矸石堆占用林地,現開采水平為-1000m。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其它人類工程活動及其影響(1)礦業活動:本區礦業活動主要為煤炭開采,礦業活動所產生的礦坑水對流經 地土壤及地表水體污染較輕,矸石堆占用林地,影響較重;現狀未發現因井下開采而導 致的崩塌、滑坡和泥(矸)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等現象。(2)民用建筑:評估區內房屋較少,比較分散,均為小型民用建筑,工程規模小, 對地質環境未造成破壞性影響,也未誘發地質

35、災害。(3)道路建設:區內道路建設主要為礦山公路建設,礦區內鄉村簡易公路多沿山 坡、溝谷修建,切坡較少,未因切坡產生地質災害,公路建設無深切坡與高填土現象, 未造成涌坡及崩塌。(4)農林種植:區內大部分地段為荒地,少量旱地、耕地,農業耕耘對地質環境 影響較輕。綜上所述,本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以礦業活動為主,表現為本礦 矸石堆場地區植被遭受破壞,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輕。礦山環境地質情況小結.評估區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地形標高250351.5m,最大相對高差101.5m。山 坡坡度小于25,地形條件中等。.評估區內地表水系不發育。.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上統粉砂巖、砂質泥巖及泥巖等

36、,地質構造中等, 褶皺不發育,礦山內斷裂構造較發育。.礦山主有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上組段12-2煤層,煤層平均厚5.37m,煤層傾角68 870,屬急傾斜煤層。.礦區分1類巖體,1類土體,巖體類型為:軟硬相間薄至中厚層狀砂巖、砂質泥 巖、泥巖夾煤的巖性綜合體。煤層頂板為I級頂板,礦山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礦坑充水的主要因素為煤系地層中弱的裂隙含水層,礦井最大涌水量 125m3/h, 水文地質條件中等至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表現為以前的礦業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主要有本礦矸石堆破 壞土石環境較重,總體上對地質環境影響較輕。綜上所述,依據“技術規范”附錄C礦山環境地質條件復雜程序分級標準,本礦山環境地質

37、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5、評估級別及評估范圍的確定評估區級別的確定通過實地調研,獲得如下資料:(1)評估區人居因素:評估區內有居民約36人,無重要交通要道和建筑設施,無 自然保護區及旅游景點,礦區內主要為林地區,耕地面積約2.5公頃,對照附錄B,人 居因素屬于一般區。(2)根據礦山建設規模分類一覽表的分類原則,xxxxx設計年產原煤6萬噸,屬中 型規模;(3)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前面已敘述了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綜合以上三項,對照附錄A,確定此次評估級別為二級評估。評估范圍的確定根據技術規范,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范圍為礦業活動與周邊相互影響范圍, 包括開采范圍及采空區破裂角

38、影響范圍;礦渣堆放影響范圍(占地影響范圍、廢礦渣污 染影響范圍);礦坑排水影響范圍(降落漏斗影響范圍、排出的礦坑廢水影響范圍);附 屬工程建設影響范圍等因素,評估區范圍具體確定如下(見附圖1)。北約礦界外250m,南至礦界外小溪,東到礦界外約300m分水嶺,南至礦界外(煤 層露頭線)100300,評估范圍面積約為0.978km2。6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水資源、水環境影響的現狀評估水資源影響現狀評估(1)對地下水資源枯竭影響較輕xxxxx已開采到+90m水平,據調查現狀條件下+90m水平礦井最大涌水量125m3/h, 一般65m3/h,礦坑充水來源為龍潭組上段砂巖裂隙水,礦井最低開

39、采標高低于本區最低 侵蝕基準面,地下含水層疏干主要影響龍潭組砂巖弱裂隙含水層,不是區域性主要供水 含水層,礦井排水僅對煤系地層砂巖含水層造成疏干,據調查評估區居民生活用水主要 為民井取水,井深810m不等,均未鑿至基巖,因此井水來源為第四系孔隙含水層, 水位距井口 2.53.5m,水量30m3/d左右。礦山開采民井水位和水量無明顯影響,居民 生活、生產用水沒有受到影響,現狀評估地下水資源枯竭影響較輕。(2)區域地下水均衡破壞影響較輕評估區地下含水層含水貧乏,滲透系數小,礦井開采范圍小,礦坑疏排水僅對其上 部砂巖含水層造成局部疏干,對區域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小,沒有影響農業生產生活用 水,因此礦坑

40、排水對區域地下水均衡破壞影響較輕。(3)地表水漏失影響較輕根據現場調查訪問,評估區內有一條季節性小溪,礦山開采小溪未出現漏水現象, 現狀評估地表水漏失影響較輕。對水環境影響的現狀評估(1)對地表水污染影響較輕評估區水質污染主要為礦坑水和矸石堆淋濾水,該礦礦坑水經沉淀池沉淀后排入溝 溪中,礦坑水中含硫對地表水有一定的污染,據現場用試紙測定PH值為6左右,該礦 生產規模小,煤系地層含水性弱,礦井排水量小,影響范圍小,僅對排口附近造成污染, 污染程序較輕,排出地表后對周圍農田、植被未產生影響,故現狀評估,礦坑水、矸石 淋濾水對地表水體污染影響較輕。(2)對地下水污染影響較輕前述評估區礦坑水和淋濾水水

41、質呈弱酸性,該礦礦坑涌水量小,煤矸石堆淋濾水水 量也很小,地表一般有粘性土層,滲透低,故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地下水污染影響較輕。綜上所述,現狀條件下礦井開采對水資源,水環境影響較輕。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土石環境影響的現狀評估礦活動對土地資源影響現狀評估1、礦山占用土地影響較輕(1)礦山地建筑用地xxxxx1994年開始建井,礦山地面建筑有礦部辦公樓,井品、生產用房及生活區等,共占用林地約為3000m2,對土地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土地的使用屬性。(2)煤矸石場占用土地xxxxx現有2個煤矸石堆,1號矸石堆位于礦山東部,為原梅田礦務局四礦矸石堆, 占用林地面積4000m2, 2號煤矸石場位于主

42、井附近,占用林地2000m2。(3)公路用地xxxxx礦山公路,占用土地1200m2,所占地類為林地。三者合計占用土地10200m2,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影響較輕。礦業活動占 用(破壞、污染)土地資源情況見表5。占用、破壞、污染土地資源現狀表 表6環境影響物名稱總 計 (m2)占用(破壞、污染)土地情況(m2)能否 恢復耕地林地住宅地礦山建筑用地3000占用3000能廢石堆6000破壞6000臺P 能礦區公路1200占用1200臺P 能合計1020010200土石環境影響現狀評估(1)地表變形破壞土地影響較輕據調查,礦山開采范圍內多為林地,此次調查,未發現采空區地面變形現象,現狀 評估,

43、地表變形破壞土地影響較輕。(2)采礦引發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響較輕該礦山屬低山丘陵地形,植被較為發育,有利于水土保持,到目前為止礦業活動基 本沒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響較輕。(3)礦業活動對土石環境污染現狀評估矸石堆破壞土石環境較重礦區內有2個煤矸石堆,1號矸石堆占用林地面積4000m2,方量45000m3; 2號矸 石堆占用林地面積約2000m2,方量13000m2,現狀評估矸石堆破壞土石環境較重。礦坑水對土石環境污染影響較輕該礦礦坑水量最大125m3/h,排放范圍較小,途徑短,對周邊植被生長無影響,現 狀評估礦坑水對土石環境污染影響較輕。礦山地質災害影響(危害)現狀評估地質

44、災害類型及分布現場調查,評估區內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巖溶地面塌陷 等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影響現狀評估1、采空區地面塌陷危害小,影響較輕據本次現場實地調查,礦山范圍內大多為林地,未對礦山北部五戶居民房屋及礦山 南部稻田產生影響,因此采空區地面塌陷影響較輕。2、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現狀評估危害小,影響較輕評估區屬低山丘陵地貌,植被發育,多以喬木和灌木為主,山坡較緩,居民少,地 下開采,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在現條件下不發育,危害小,影響較輕。3、泥(矸)石流災害現狀評估危害小,影響較輕矸石堆高度較小,沿山坡堆放表面坡角與山坡自然角相接近,地表植被發育,溝谷 匯水面積較小,沒見水土流

45、失和泥石流及廢渣矸石流,危害小,影響較輕。4、礦坑突水影響較輕礦山范圍沒分布巖溶地層,以粉砂巖、細砂巖、泥巖為主,含水層為一弱含水層, 地表也無大水體及河流,礦坑涌水量較小。且多年開采未發生突水突泥危害,礦山突水、 突泥危害性現狀評估小。礦業活動對建筑物及工程、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影響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建筑物及工程、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影響較輕礦區內無大的建筑物、工程、設施,區內無鐵路、無高速、高等級公路、無超高壓 輸電線路,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評估區內建筑物及工程、設施的地質環境影響較輕。 6.5礦業活動對景觀影響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景觀影響較輕。據調查,評估區范圍內無人口集中區,附近沒有設有自然保護區,

46、無歷史文物、古 跡旅游景點及地質公園,灌木林全區發育,礦業活動主要是地下開采,礦業活動對地面 景觀影響小。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地表景觀破壞影響較輕。礦業活動對人居環境影響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人居環境影響較輕前面已述,本礦遠離民居建筑,礦渣及矸石和礦坑水對土地,土石環境地表以污染 較輕,僅矸石堆對土石環境影響較重,對當地農業及生產、生活影響較小。因此,礦業 活動對人居環境影響較輕。現狀評估小結現狀評估結論(1)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地表水漏失、區域地下水溝衡破壞影響較輕,對水資源、 水環境的影響較輕。(2)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礦山土地資源影響較輕;對土、石環境影響總體較輕, 局部煤矸石破壞、占用林地影響較

47、重。(3)現狀條件下,地質災害危害小。(4)評估區內無自然保護區分布,無重要交通要道,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評估區 內建筑物、交通和自然保護區等影響較輕。(5)評估區內無風景名勝景觀分布,礦業活動對自然景觀影響較輕。(6)礦業活動對評估區內人居的環境影響較輕。現狀評估分區現狀評估分區按地質環境影響程序不同,共劃分二個大區。即:矸石堆破壞土石環 境影響較重區(II)、地質環境影響較輕區(III)。現狀評估結果見表6。1、矸石堆影響土石環境較重區分兩個地段:1號矸石堆(IIr)位于東礦界處,1-1為原梅田礦務局四礦矸石堆,矸石堆方量45000m3,占用灌木林地4000m2; 2號矸石堆 (I11-2)

48、位于主井附近,方量13000m3,面積2000m2。對土石環境破壞較重。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輕區(III):該區位于上述區段以外評估區以內的地區,礦 業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較輕。現狀評估總體結論評估區水資源、水環境、土地資源受礦業活動影響較輕;矸石堆對土石環境破壞影 響較重,但可恢復治理,治理難度較小。評估區內目前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采 空區地面塌陷、巖溶塌陷、礦坑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現狀條件下,礦業活動對景觀及 人居環境影響較輕,對自然景觀及建筑物、工程設施影響較輕,綜上所述,依據技術規范附錄E判定,現狀評估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輕。現狀評估結果表見表7。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結果表表7

49、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現狀分布位置影響與危害對象損失情況影響程度水資源 水環境地下水資源枯竭礦區含水層地下水枯竭較小較輕區域地下水均衡破壞礦區含水層地下水較小較輕地表水漏失小溪居民生活、生產較小較輕水質污染評估區地表地下水質較小較輕土地資源 土石環境礦山建設占用土地礦山房屋、煤矸 石場、礦山公路林地10200m2較輕地表變形破壞土地礦區民居、稻田較小較輕矸石堆破壞土石環境矸石堆放處林地6000m2林地 不能利用較重土石環境污染主井附近林地損失小較輕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未發生生態較小較輕采空區地面塌陷評估區人民環境較小較輕巖溶地面塌陷無人民環境較小較輕礦坑突水采煤區坑道井下機器設備、 作業人員無

50、較輕建筑物及工程、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影響較輕礦山人居環境影響較輕礦山景觀影響較輕7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礦山活動對水資源、水環境影響的預測評估對水資源影響預測評估礦井充水來源、礦井涌水量預測及含水層疏干半徑礦井充水來源依據礦山水文地質條件,礦山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及現狀評估,xxxxx開采12-2煤層,平均厚度5.37m,開采時最大導水裂縫帶高為:Hf=100 mh7.5 h + 293+ 7.5 =100 * 5.37 義 507.5 義 50 + 293+ 7.3 = 47.5m開采煤層垮落帶高度Hc=0.5Hf=0.5x47.5=23.7(m)礦山開采時形成的最大導水裂隙帶高度47.5m,不

51、會波及到地表。含水層疏干半徑疏干半徑 R=R0+r0R0=10S - kkr0=(FF礦山開采面積約212200m2k 透系數=0.008m/dS水位降深=265代入上式得R=237+260=497因此,xxxxx開采至-80m水平時,沿走向影響半徑約497m。礦井涌水量預測根據地質環境條件,水文地質部分已進行了礦井涌水量預算,礦山開采到-80m水 平時,礦井正常涌水量為132m3/h,最大涌水量254m3/h。對地下水資源枯竭影響較輕本礦開拓主風井及采礦巷道均布置在龍潭組上段地層中,無含水豐富的含水層,以 往及今后擴大開采都是影響龍潭組含水層,太陽沖煤開采,此次設計范圍主要至-80m, 最低

52、開采標高低于本區最代侵蝕基準面,今后擴大開采的范圍較小,礦井涌水量不會有 大的增加,因此礦井開采到-80m水平時,預測礦井最大涌水量254m3/h,疏干半徑約 497m,采煤產生的導水裂隙帶高度不會延伸至地表,僅對開采范圍及其邊部的龍潭組地 層中的砂巖裂隙弱含水層造成一定程度的疏干影響,預測評估礦山開采對含水層疏干影 響較輕,進一步礦井開采對地下水資源枯竭影響較輕。對區域地下水均衡破壞影響較輕礦井開采受影響的含水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巖裂隙水含水層,預測未來礦坑最大 涌水量254m3/h,但疏干的含水層為煤系地層弱的砂巖裂隙水,砂巖含水性弱滲透系數 差,它不是區域主要供水含水層,礦山對區域性地下

53、水含水層影響較小。因此預測評估 區域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影響較輕。對地表水漏失影響較輕現狀未發生地表水漏失,今后礦山向深部開采煤層埋深約200m以下。據開采方案, 礦山開采所形成的最大導水裂隙帶高度為47.5m,所以導水裂隙帶不會波及到地表水, 因此預測評估地表水漏失影響較輕。水環境影響的預測評估(1)對地表水質污染影響較輕本礦開采誘發的水質污染主要為礦坑水與矸石堆淋濾水。未末開采礦坑水與矸石堆 淋濾水的水質不會有大的變化,只是水量有所增加仍是對排山口及附近污染,但影響范 圍不會很大,預測評估未來礦業活動引起的水質污染影響較輕。(2)對地下水質污染影響較輕前述,現狀評估礦業活動對地下水污染影響較

54、輕,未來開采仍為現狀下的地質環境, 只是開采范圍有所增大,增加的涌水量和矸石堆方量很少,礦坑水排出與流經地不變, 流入礦山附近山溝中,流經處地表覆蓋層較完整,因而礦坑水進入地下含水層污染地下 水水質的可能性不大,影響較輕。故預測評估礦業活動對地下水質污染影響較輕。綜上所述,預測未來礦山開采活動對地表、地下水資源、水環境影響較輕。7.2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土石環境影響的預測評估對土地資源影響的預測評估礦業活動占用土地資源影響較輕該礦山為一個中型煤礦,開采規模較小,地面設施建設占用土地面積約 3000m2, 地面設施建設已完成今后不會再占用新的土地,只是其矸石堆會擴大,礦山開采按矸石 量與產煤量之

55、比為12%計算,每產矸石7200噸,矸石方量7200-2.5x1.25 (松散系數) =3600m3,按設計開采量和礦山服務年限(4.4年)計算,矸石增加15840m3,按堆高平均 6.5m計算,今后矸石占用土地面積增加約2500m2;礦山公路不會增加。生產石門碎石 可用于修路,因此礦業活動占用土地資源由原來的6000m2增大到8500m2,所占土地仍 為林地,礦業活動占用土地資源預測評估影響較輕。對土石環境影響預測評估(1)地表變形破壞土地影響較重現狀條件下采空區上方未發現地面塌陷,未來采空區在礦區中北部地段,隨著礦業 活動進行,采空區擴大,采空區地表可能會發生沉隆變形,故地下采空后部分地段

56、可能 產生地表變形破壞,影響地段大多為灌木林地和荒地,在礦井北部有5棟民房,居民24 人,會受到影響,房屋可能開裂,預測影響住宅用地面積約2800m2,所以預測評估地 表變形破壞村民住宅用地較重。(2)矸石堆破壞土石環境影響較重。據現狀評估結果,矸石堆破壞土石環境影響較重,目前煤矸石堆影響較重區面積共6000m2,隨礦業活動的進行,礦山煤矸石堆放場預測占用土地面積約 8500m2,方量 73840m3,矸石堆堆放處植被破壞較重,因此預測評估矸石堆破壞土石環境影響較重。(見表8)占用、破壞、污染土地資源預測評估表 表8環境影響物名稱預測評估占用土地情況(m2)能否 恢復住宅用地林地現狀增減小計現

57、狀增減小計總計2800280010200250012700能礦山建筑用地占用30003000臺P 能矸石堆破壞600025008500臺P 能礦區公路占用12001200臺P 能采空區地面變形破壞28002800臺P 能(3)采礦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響較輕礦山植被保持較好,且預測矸石堆數量不會增加太大,礦山開采為地下開采,因而 預測礦業活動基本不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4)礦坑水對土石環境污染影響較輕礦山未來開采礦坑涌水量較小,預測最大涌水量254m2/h,只對排水溝沿線造成污 染,土壤污染范圍小,治理恢復也較容易。故預測評估礦坑水對土石環境污染影響較輕。綜上所述,預測礦山未來開

58、采對土地資源、土石環境影響總體較輕。礦山地質災害預測評估礦業活動可能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礦業活動可能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1)引發采空區地面塌陷及開裂危險性中等礦山開采12-2煤層,現狀未發現采空區地面塌陷,未來開采深度在+90-80m水平, 直接頂板直接頂板為粉砂巖,節理裂隙較發育,易破碎,容易冒落,隨著未來礦山開采 范圍增大,采空區地面隨之增大,將引發地裂縫及采空區地面塌陷。因而預測評估誘發 采空區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中等。依據三下采煤規程煤層履巖為中等硬度巖層,變形移動 角上山65、下山55、走向75推算,圈定的地表移動邊界見附圖2。礦井上覆巖層沉陷區變形參數按以下三個采

59、煤簡單公式計算沉陷變形區最大下沉值WmaxWmax=qmaxxm.cosaQmax最大下沉系數(根據三下采煤規程附表4-5地表移動覆巖分類表,本區屬中 硬巖層,qmax=0.55)M煤層采厚取值最大5.37m,a煤層平均傾角75,計算得Wmax=764mm沉陷變形區地表移動最大傾斜值(icm)計算公式imax=Wmax/r:采空區邊界影響半徑(由r=H/tgP求得,其中H為開采煤層深度,取值約300, P為巖移影響角,tg。取值為1.428。r=210,計算得imax=3.63mm/m沉陷變形區地表移動最大曲率Kmax(10-3/m)計算公式 Kmax=1.52Wmax/r2=0.026x10

60、-3/m沉陷區地表最大水平位移Umax(mm)計算公式 Umax=bmaxxWmaxBmax:水平移動系數(礦井最大水平移動系數bmax=bx( 1+0.0086cosa)其中b值取0.2, a為煤層傾角(),計算bmax=0.2 Umax=153mm沉陷區地表最大水平變形值smax(mm/m)Emax=1.52bmaxxWmax/r=1.52Umax/r=1.11mm/m根據礦井地表沉陷區計算的變形參數值,按照三下采煤規程,表3磚混結構建筑物 損壞等級分類標準,采空區塌陷區imax值小于6, smax值為1.11,小于2,采空區地 面變形屬輕度破壞,其北礦界外居民區可能遭受損失(房屋5棟,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