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鑒賞三_第1頁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鑒賞三_第2頁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鑒賞三_第3頁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鑒賞三_第4頁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鑒賞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鑒賞三第1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概述歷史背景(581年-960年)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社會經濟富庶 思想文化活躍 中外交流增強繪畫藝術全面走向成熟 領域擴大 分科明顯 畫家輩出 石窟、寺觀壁畫壯麗輝煌 克孜爾 敦煌 麥積山書法(楷書、狂草的高峰)第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第一節 石窟壁畫一、佛教的影響 1、佛教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最高的覺悟者” 。 他所處的時代是印度等級制度森嚴的“種姓制”社會,共分為四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婆羅門,即祭司,掌握教權,主持祭祀,就古代印度人民精神生

2、活的統治者;第二個等級是剎帝利,即武士貴族,掌握軍政大權,是古代印度世俗的統治者(釋迦牟尼就出生于剎帝利種姓);第三個等級是吠舍,即農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是古代印度社會的基本生產者;第四個等級是首陀羅,即奴隸、雜工和仆役,沒有任何權利,是古代印度社會受歧視和壓迫的被奴役者。 釋迦牟尼在實踐修行和尋求解脫初期,就主張人人平等,后來悟道成佛后更是把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當成佛教的根本。 第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

3、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于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它于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佛教的節日有佛誕節(夏歷四月初八)、涅槃節(夏歷二月十五

4、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歷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稱臘八,這天已成我國民間的節日,屆時吃臘八粥 。第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2、佛教傳入中國 典籍中的記載(漢哀帝始) 漢明帝 永平10年 中郎將蔡愔 秦景 博士王遵 摩騰 法蘭 白馬寺 四十二章經第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3、石窟的興起(1)克孜爾石窟 公元4-8世紀 現存236個 中心柱式(2)敦煌石窟 前秦建元2年(366年)第6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二、敦煌莫高窟1、敦煌的地理與歷史 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 馬鬃山 祁連山 2000多年的歷史(秦漢清)2、燦爛的石窟藝術 現存812 (莫735、榆42、西22、

5、東7、五個廟6)第7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第8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1)石窟的建筑形制禪室中心塔柱窟殿堂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第9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中心柱式窟莫高窟254窟 北魏第10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殿堂窟莫高窟第249 西魏第11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禪窟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第1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殿堂窟莫高窟第332窟 初唐第1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殿堂窟莫高窟第55窟 北宋第1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殿堂窟榆林窟第4窟 西夏第1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涅槃窟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第16頁,講稿共72

6、張,創作于星期一殿堂窟彌勒佛像 莫高窟第158窟北壁 中唐第17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第18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2)彩塑佛 彌勒佛 釋迦佛(禪定像、苦修像、說法像、成道像)菩薩弟子像 迦葉 阿難第19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菩薩胸像莫高窟第259窟 北魏第20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阿難像莫高窟第328窟 盛唐第21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菩薩像莫高窟第45窟 盛唐第2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菩薩像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第2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3)壁畫尊像畫(十方諸佛、千佛)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 本生故事畫,釋迦牟尼在過去世中為菩薩

7、時的種種善行。 因緣故事畫,釋迦牟尼成佛后說法的事跡。 佛傳故事畫,描繪釋迦牟尼一生的主要事跡。 第2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神話人物畫供養人畫像經變畫裝飾畫第2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聽法菩薩莫高窟第272窟 北涼第26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本生故事莫高窟第275窟 北涼第27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出游四門莫高窟275窟 北涼第28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九色鹿本生故事畫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第29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九色鹿本生故事畫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第30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金剛力士莫高窟第251窟 北魏第31頁,講稿共72張,

8、創作于星期一天宮伎樂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第3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第3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弟子與菩薩莫高窟第276窟 隋第3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帝王圖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第3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維摩詰像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第36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舞樂圖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第37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法華經變化城喻品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第38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第39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三兔飛天藻井莫高窟第407窟 隋

9、第40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蓮花飛天藻井莫高窟第329窟 盛唐第41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于闐國王供養圖莫高窟第98窟 五代第4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普賢變榆林窟第3窟 西夏第4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千手千眼觀音榆林窟第3窟 元代第4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水月觀音變相圖 (絹畫)北宋第4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父母恩重經變相 (絹畫)北宋第46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十一面觀音變相圖(絹畫) 五代第47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普賢菩薩像(絹畫) 唐英國博物館藏斯坦因掠繪畫第131號第48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廣目天王像(

10、絹畫) 唐代英國博物館藏斯坦因掠繪畫第137號第49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多聞天王像(絹畫) 唐代英國博物館藏斯坦因掠繪畫第138號第50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高僧像(紙畫) 唐代英國博物館藏斯坦因掠繪畫第163號第51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佛坐像型紙(粉本) 五代-北宋英國博物館藏斯坦因掠繪畫第73號第5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酒賬單 北宋乾德二年第5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 北朝第5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三、敦煌藏經洞的發現與“敦煌學”光緒26年(1900年6月22日)王園箓斯坦因(1862-1943)伯希和(1878-1

11、945)大谷光瑞(1876-1948)奧登堡(1863-1934)華爾納(1881-1955)第5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敦煌藏經洞 莫高窟第17窟 晚唐第56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藏經洞的發現者-王圓箓道士于下寺正殿前第57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王道士與三層樓“西游記”壁畫第58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斯坦因(英)第59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考察途中的斯坦因第60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蔣孝宛-斯坦因的翻譯第61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蔣孝宛在整理斯坦因所獲漢簡第62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斯坦因所拍攝藏經洞口經卷情況第63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斯坦因所掠完整之寫經包袱第64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斯坦因所掠漢文文獻選萃第65頁,講稿共72張,創作于星期一伯希和 (法)第66頁,講稿共72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