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一中高一歷史10月月考試題_第1頁
內蒙古巴彥淖爾一中高一歷史10月月考試題_第2頁
內蒙古巴彥淖爾一中高一歷史10月月考試題_第3頁
內蒙古巴彥淖爾一中高一歷史10月月考試題_第4頁
內蒙古巴彥淖爾一中高一歷史10月月考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巴市一中20192019學年第一學期10月月考高一年級歷史試卷試卷類型:A說明:本試題分第卷(選擇題)和第卷(非選擇題),考試時間為60分鐘,卷面總分為100分,第卷應涂在答題卡上,考試完畢后,只交答題卡。第卷(選擇題,共6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分封制從本質上說,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續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國的中下層社會結構并未發生改變,但是出現了上層的獲得天子承認的管理者。據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聯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A強化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力B天子與諸侯形成官僚政治體制C依據血緣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D中央對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

2、權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這是個一層層重疊著的權力金字塔,每個貴族都分享著一部分權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這表明分封制A 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B 森嚴等級制度特征C 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權D 分權與制衡的原則3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中提到“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的互為挹注(從有余的地方取出來,以補不足),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儀,以朝貢、覲見、饋贈、通婚、封賞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边@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機制A有利于邊疆的開發與拓展B 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權C 有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D有利于穩定社會政治秩序4. 國語載:“同姓則同德,同德

3、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的基礎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內服制度D 聯姻結盟5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第三次在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中央集權制形成B 神權與王權結合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 王位世襲制確立6西漢初,劉邦把以長安為中心的舊秦國及其附近地區劃分為十五個郡,實行郡縣制度,由皇帝任命守、尉、令、丞,以統治地方。對舊燕、趙、齊、魏、楚等地區,采取了分封制,自北而南,封立了燕、代等九個諸侯王國。劉邦

4、此舉意在A推動經濟恢復B延續傳統制度C吸取秦亡教訓D加強中央集權7秦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桂林郡、象郡,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趙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囂任龍川縣縣令。趙佗、任囂A 定期朝覲秦始皇B負責將地方財賦運送中央C秦始皇任命的官吏D 協助秦始皇處理中央政務8漢武帝平定閩越國后,在閩越故都設立“東部侯官”,隸屬會稽郡;會稽郡則處于揚州刺史的管轄范圍之內。當時揚州刺史行使的權力是A行政權 B監察權C 軍事權D 經濟權9. 北京大學歷史系陳蘇鎮教授指出,秦朝的失敗除暴政外,還和區域性文化差異及沖突有關,特別是秦與楚、齊、趙等自身文化傳統比較深的地區的矛盾更為尖銳。漢初實行的郡國并行制,

5、起到了緩解東西文化沖突的作用。由此推斷,漢初的郡國并行制A消除了君主專制帶來的暴政B實現了不同文化區域的同步發展C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D適應了當時地方管理體制的實際10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東漢某一現象的歷史記述,據此能夠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今選舉不實,邪佞未去,權門請托,殘吏放手,百姓愁怨情無告訴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郡國舉孝廉,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后漢書·樊宏陰識列傳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威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士以報國家后漢書·張王種陳列傳A察舉制是政府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B世家子弟入仕導致政局動蕩不安C朝廷重視對青年才俊的選拔任用D察舉制

6、弊端日益嚴重,無法維系11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從隋朝開國的581年到12世紀的宋朝晚期,中國最普遍的政治發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轉,中央集權得以復原到西漢的古典官僚制。”造成當時“家族政府的逆轉”的主要原因是A 國家政治統一的實現B三省六部制的實施C 科舉制的完善與發展D豪門望族勢力壯大12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詔薛居正、呂余慶與趙普(宋初宰相)“更知印擁班奏事”,以分其權。到了太宗時,又進一步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由此可知,參知政事地位提高的最主要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B幫助宰相處理政事C加強皇權專制D監視宰相13. 晚唐時期,朝廷授予眾多節度使使同平章事

7、的頭銜,與宰相并稱,號為使相。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頭銜的官員類型增加,包括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等。由此可知北宋A宰相權力擴大B君主專制強化C藩鎮問題依然較嚴重D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14.錢穆說,元朝行省制是“一個極不合理的制度”,“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這種行省設施,實際上并不是為了行政方便,而是為了軍事控制”對此解讀錯誤的是A元朝行省制是元政權為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而實施的B地方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機構和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兩重屬性C行省制的實施有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軍事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D行省制是“一個極不合理

8、的制度”,是因為該制度不利于加強君主專制15“品”是我國古代官吏的級別,分一到九品。隋唐時期六部最高長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為正二品。這主要是因為明代A中樞機構設置調整,六部地位提高B 科舉選拔日益趨向嚴格C官員晉升相對容易D 官員數量相對減少,行政待遇提高16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明初則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習為故事”,重者立斃,輕者杖畢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節日朝賀時被“朝服予杖”,史謂“公卿之辱,前所未有”。這一變化反映出明代A君主專制制度有了新的發展B傳統君臣等級觀念已經顛覆C內閣行政中樞地位遭受沖擊D廷杖現象普遍,已成常態17曾任首輔大臣的葉向高感慨地寫

9、道“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據此可見在明代A入閣當值的官員始終官位較低 B內閣擁有票擬權后位高丞相之上C閣權與君權容易發生權力沖突 D內閣專權本質上緣于專制皇權體制18雍正帝添設軍機章京協助軍機大臣處理軍機事務,五年后將軍機事務移交總理事務王大臣處理,1738年乾隆帝裁撤總理事務王大臣,恢復軍機處。這一演變反映了A軍機處逐漸成為法定的中央一級機構B政治決策具有一定的隨意性C軍機處逐漸成為加強君權的工具D清朝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19.中國古代監察機構是由御史和御諫兩部分組成。御史職能主要是打擊貪腐。言諫是以匡正君主施政

10、中的缺失為目的。言諫機構興于漢、發展于唐、衰減于宋。終結于明??梢娧灾G制度A是封建王朝制約皇權專制的有效手段B發展軌跡與專制制度強化呈相反方向C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響而漸趨消亡D符合最高統治者監察百官的政治需要20. 梭倫制定法律規定,公民有權為自己或其他人的利益,對任何人提出控告;對不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要剝奪選舉權。該規定A有利于公民意識的形成B促進了直接民主的產生C體現立法過程的隨意性D削弱了血緣貴族的基礎21雅典陪審法庭的陪審員由公民抽簽選舉產生,組成十個審判庭。哪個人到哪個庭,由抽簽決定;審理哪個案件,也由臨時抽簽決定。在審判時,先讓原告、被告和證人發言,然后陪審員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秘

11、密投票,得票多者勝訴,得票少者敗訴。這反映了雅典A法律兼顧不同群體利益B案件判決結果公平公正C民主原則貫穿司法過程D法律體系達到完備程度22.伯里克利說:“我可斷言,我們每個公民,在許多生活方面,能夠獨立自主,并且在表現獨立自主的時候,能夠特別地表現溫文爾雅和多才多藝?!辈锟死绱藬嘌缘囊罁皇茿國民文化素質高B成年國民得以參政議政C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D公民享有民主權利23. 在斯巴達,任何一個“王”出征的時候,都有兩個行使同法權的監察官跟隨著他,監視他的行路并有權對其進行刑事審判。在雅典高級官吏從選任到離職都必須接受嚴格的審查。這表明古希臘A由監察官代表平民參與國政B重視對統治階層

12、權力的監察C構建了輪番而治的政治體制D實現了吏治清明的民主政治24對于任期內的官員,雅典主要通過定期的“信任投票”和“告發”兩種程序來監督官員,官員在一年的任期內要在公民大會上接受10次信任投票,大概平均36天一次,年滿20周歲的公民均有資格參加,會議固定的議題之一是對官員的任內表現進行審查,并投票表決其去留。材料中體現了A直接民主確保了司法公正B公民有依法審查的權利C平民有較大監督和問責權D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25.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在鎮壓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動后,在憤怒驅使下,雅典人決定把米提林全體成年男子處以死刑,把婦女和未成年人變為奴隸。后冷靜下來,對這個決定感到震驚,才決定重新召

13、開公民大會討論解決辦法。這表明雅典A民主決策帶有感情色彩B理性主義深入人心C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26.公元前445年,羅馬廢除貴族與平民不能通婚的舊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與貴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權利。羅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實行民主政治 B完善法律體系C穩定社會秩序 D保障平民利益27十二銅表法極力維護債權人的權益,規定債權人有權拘禁不能按期還債的債務人,甚至可以給他戴上腳鐐、賣到國外或殺死他。這反映出十二銅表法A重視維護平民的利益B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C將古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D仍然是習慣法2812世紀羅馬法在歐洲出現了復興,新編劍橋世界近

14、代史寫道:“羅馬法披荊斬棘在叢林中開辟了一條明確的、始終一貫的道路, 這條道路對于權威和財富是有利的。”這反映出羅馬法A有利于加強教皇的權力 B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武器C保護商品生產者的利益 D是歐洲近代各國法律的源頭29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和貴族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斗爭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其間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評論說:“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边@一長期斗爭的結果是A貴族的特權被取消B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C公民與貴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獲得相同的權利30羅馬法學家尤里安在就羅馬法的某項內容做出解釋時曾舉例說:“沒有人懷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種了你的小麥,收

15、獲物及出賣收獲物的價金將是我的。”這反映了羅馬法A物權保護之規定更加完善B強調維護土地貴族的權利C私有財產所有權保護不力D法律體系建設已日趨完備第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材料解析題(31題23分,32題17分,共4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31.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是中國古代政治演變的基本特點。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封建”各諸侯國,它們實際是包含著宗族血緣與區域地緣二元因素的混合體秦的大一統建立在諸國各自區域統一的基礎之上,“大一統”與“封建制”最鮮明的區別,就在于以流通的官僚制代替世襲的貴族制,封國盡變為由中央任命的郡縣職官來治理,各級貴族,特別是諸侯國君素質的下降與腐敗成風,遲早

16、會動搖統治的“合法性”,庸弱者不勝其位,強悍者不安其位。為著經濟和政治權益資源的再分配,貴族階級內部將一己私利置于“名分”之上正是貴族階級無意識地自壞規則,自掘墳墓,導致變局的發生。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材料二:自秦至唐末共一千一百多年,分裂時期長于統一時期。其中做到集權于皇帝手中的,只有三百六十余年。其余時間,戰亂頻繁,朝廷失控,宦官、外威、軍閥輪番割據,實際上可稱為貴族分權制的統治時期。漢、晉、唐時均大分諸王,宋代開始實行了真正的中央集權。罷藩鎮,以文臣代之,奪其權柄,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皇子亦不世襲。這樣,封地和世襲的兩個宗法分封制的特點都消失了。自宋至清末九百余年中,歷代帝王及其中樞政府掌

17、握了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大權。摘編自惲奇試論我國封建社會由貴族分權制向官僚集權制的轉變材料三:在秦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國家政治文化體制方面并不完全是“大一統”或一元化的結構,而是在相當多的方面呈現出復合建構,如皇室“家天下”的貴族政治與郡縣官僚政治的并存復合,由于統治者利益驅使和政治生存環境的壓迫,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往往成為統治者手中交替使用的政治“武器”,在貴族政治的相關政策方面,統治者往往忽左忽右,招擺不定。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二者的主輔復合,都可以歸入戰國以后“權力塑造社會”的整體模式。李治安關于秦以降皇權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的復合建構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貴族政治退出政治舞臺的主要

18、原因。(4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是如何打破西周“宗族血緣與區域地緣二元因素的混合體”的?(4分)“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么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并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梢姟跋壬敝夥钦嬲摹敖處煛敝?,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

19、”之本源含義在于禮貌和尊稱,并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于禮記?曲禮,有“從于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2)材料一、二關于官僚政治起點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理論依據。(6分)(3)材料三對中國傳統政治體制提出了什么新的見解?以史實說明“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往往成為統治者手中交替使用的政治武器”。(5分)32.“在人類發展歷程中,以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為代表的東西方文明曾經彼此交融,相映生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

20、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人教版歷史必修一材料二:“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內閣而于軍機處。清史稿材料三:“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議案展開辯論。雅典人認為,煩瑣的辯論雖然延長了決策時間,卻可避免魯莽行事帶來的災難”。岳麓版歷史必修一請回答: (1)從材料一看此制度在決策方式方面有何特點?(3分)有什么積極意義?(2分)(2)根據材料二、三,說明古代中國和雅典軍國大事的決策方式及其造成結果的差異。(4分)“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么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

21、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并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梢姟跋壬敝夥钦嬲摹敖處煛敝猓故桥c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磥?,“先生”之本源含義在于禮貌和尊稱,并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于禮記?曲禮,有“從于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

22、技巧,“死記”之后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么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范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給學生的腦海里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3)上述三則材料說明了古代中國和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異?簡要分析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8分)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于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里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梢?,“教師”一說是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