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常見的運動§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長度的測量1 .長度單位1) 國際單位:米(m)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 納米n nm)3) 單位換算:1km=1000m=10 3m1dm=10-1m1cm=10 2m1mm=10-3m1 師=10-6m1nm=10-9m2 .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3 .刻度尺的使用:1)先看:零刻線、量程、分度值2)再放:零刻線與起點對齊(也可以從其它刻度線量起)刻度尺與所測長度平行,不能傾斜刻度緊貼被測物體3)后讀數:視線與尺面對齊估讀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測量結果要
2、注明單位(測量結果=測量值+單位)4 .誤差1)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2)誤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減小3) 誤差不是錯誤4)減小誤差的措施:多次測量取平均值5 .特殊測量:累積法、化曲為直、平移法、時間的測量1 .時間單位1)國際單位:秒(s)2) 常用單位:小時(h)、分鐘(min)、毫秒(ms)2 .單位換算:1h=60min=3600s ;1s=103ms3 .測量時間的工具:秒表§1-2機械運動一、參照物:被選定的標準物體(假設是靜止的,參照物的選取是不唯一的,但研究對象不可選)二、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動,叫機械運動,簡稱運功。
3、研究對象參照物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個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不同。§1-3比較運動的快慢、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1 .相同時間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時間、速度一一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1.定義:物體通過的路程(s)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t)的比,叫速度(v)2.公式:速度二路程時間3.單位:1)2)國際單位:常用單位:m/s (米/秒)讀作:米每秒”km/h (千米/小時)讀作:千米每小時”3)單位換算:1m/ s =1m 10"km1s,h3600=3.6km/h1m/s=3.6km/h4.例題:已知:s 男=1000mt 男=4min10s=250
4、s求:解:s 女=800mv男,v女t 女=3min20s=200ss 1000m / / 丫男=4m/st男250s800m- 二200sm s/答:這兩名同學一樣快。三、勻速直線運動1 .定義: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速度大小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2 .平均速度: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s3 .平均速度公式:V 二-t四、比例問題包.v1t1si12slt21. 一=一二 一一二 v 2s2 t1s2$2t1t22.3.2t1v1§v2s1v2=A = A t2至v1s2s2v1v2s1vt1v t1=A s2v2t2V2t2五、火車過橋1.s總=$車+爭喬2.3.s車=vt
5、-s喬s喬二v J專六、運動的圖像v-t圖還是s-t圖。§1-4學生實驗:測量速度一、實驗目的: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二、實驗器材:長木板、木塊、小車、刻度尺、秒表、一.一一s二、頭驗原理:V = -t四、實驗步驟:1 .如圖所示,用木塊支起木板做成斜面2 .用刻度尺測出斜面長 s,用秒表測出小車由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所用的時間to將S值和t值填入表格3 .將刻度尺擋于斜面的中點位置,斜面頂端到中點位置長si,用秒表測出小車由斜面頂端運動到中點所用時間 ti。將s1值和ti值填入表格s4 .根據公式v =,以及測出的s和t、si和ti算出小車通過整個斜面、刖半段斜面、后 半段斜面的平均
6、速度并填入表格五、記錄表格:品巨離s (cm)時間t (s)平均速度v (cm/s)s=t=v=si=ti =Vi =s2=s-si =t2=t-t iV2=六、實驗分析與結論:1 .小車在斜面上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2 . V2>V>Vi§1-5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聲音的產生: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二、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春猛傳聲三、聲速:空氣中(i5C) V聲=340m/sV固V液V氣四、回升產生的條件: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is以上,人耳才能聽到回聲。i i , s=vt=340m/s 0.is=34m s'=-s=- 34
7、m =i7m22§1-6樂音和噪聲、樂音及其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1 .音調:聲音的高低i)頻率振動次數所用時間單位:赫茲(Hz),簡稱赫。2)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2 .響度:聲音的強弱i)振幅:振動物體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2)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3 .音色:由發聲物體的材料、形狀等因素決定的不同音色的波形成的 、噪聲1 .定義:發聲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2 .減小噪聲的措施:1) 在聲源處減弱2) 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 在人耳處減弱§1-7超聲波及其應用、超聲波:頻率高于2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次聲波:頻率低于 20H
8、z的聲波叫次聲波第二章 質量和密度§2-1質量及其測量一、質量(m)1 .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2 .單位:1)國際單位:千克(kg)2)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微克(四)3 . 單位換算:1t=103kg1kg=103g1g=103mg1mg=103 聞二、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的改變而改變說明:質量只與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有關三、測量工具:托盤天平四、天平使用:P47口訣:先將游碼撥到零,再調螺旋找平衡左盤物、右盤碼,取用祛碼用鐐夾 先放大、后方小,最后平衡游碼找§2-2學生實驗:測量質量一、實驗目的:1 .學習托盤天平的調節和使用方法
9、2 .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二、實驗器材:托盤天平和祛碼、鋁塊、鐵塊、小水杯、水三、實驗步驟:1 .調節天平,使天平處于水平平衡狀態2 .測量固體質量1)用天平測量鋁塊的質量 m鋁,鐵塊的質量 m鐵2)分別重復3次,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3 ) 計算m鋁、m鐵的平均值3.測量液體質量1)用天平測量小水杯的質量 mi2)向小水杯中倒入半杯左右的水,測量水和小水杯的總質量m23)測量m1、m2時,分別測量3次,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 分別計算 m1、m2的平均值 m'、m2',并根據公式 m7K=m2'-m1'計算出水的質 量四、記錄表格鋁塊質量m鋁鐵塊質量
10、m鐵水杯質量m1水+水杯質量m2水的質重m水12/3平均值五、實驗結論: m鋁=g; m鐵=g; m水=g毛-3物質的密度及其應用一、密度(p):某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二、公式:P=m(m= PV,V =m)V三、單位:1、國際單位:千克/米3 (kg/m3)2、常用單位:克/厘米3 (g/cm3)3、單位換算:1g/cm3=103kg/m3四、水的密度是1g/cm3的物理意義是:體積為 1cm3的水的質量為1g五、P7K=1X 103 kg / m3六、密度的性質: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同種物質的密度是相同的mi七、比例問題:_!=上=m1 V2 =m1 V2 2 m2 Vi m2 mb
11、V1mi;i Vi:iVi=-m22V22V2miVI 弓 mi ?mi:2= = V2 m2:im2m2:i八、空心球: V球=V實+V空毛-4學生實驗:測量密度一、實驗目的: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二、實驗器材:托盤天平和祛碼、鋁塊、鐵塊、石塊、燒杯、量筒、量杯、刻度尺、棉線、 食鹽水三、實驗原理:m =-V四、實驗步驟:1 .調節托盤天平,使天平處于平衡狀態2 .用托盤天平分別測量金屬塊、石塊、食鹽水、水的質量,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在測量石塊、食鹽水、水的質量時,換用不同的石塊和不等量的食鹽水、水進行第 二次測量3 .用刻度尺測量出金屬塊的長、寬、高,計算其體積,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 .
12、用量筒測量出石塊的體積,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5 .用量筒分別測量出已測過質量的食鹽水和水的體積,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6 .根據公式P =m計算出各種物質的密度并填在表格中V五、實驗表格i.測金屬塊的密度2 .測石塊的密口質量 m (g) V 水(cm3)V 總(cm3)V 石(cm3)密度 p (g/cm3)第一塊 第二塊3 .測液體的密子1rlim 杯(g)m 總(g) m 液(g) V 液(cm3)P (g/cm3)水食鹽水第三章運動和力§3-1 力一、力(F)1 .定義: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施力物體受力物體2 .產生條件:1)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2) 必須有兩個物體
13、(或兩個以上)二、單位:牛頓(N)三、力的相互作用: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異物、等大、反向、共線)四、力的作用效果:1 .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大小、速度方向)2 .改變物體的形狀五、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3-2力的測量一、彈簧測力計的使用1 .使用前:1) 觀察量程和分度值2)調節測力計的零刻線(調零)2 .測量時:1)要使測力計的受力方向沿軸線方向2)不要倒著使用彈簧秤3 .讀數時1) 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2)靠近哪條刻度就讀哪條刻度的值/-3重力(G)一、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近的物體
14、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二、重力三要素:1 .大小:G = mg2 .方向:豎直向下3 .作用點:重心三、g=9.8N/kg四、例題:G=mg=5kg 9.8N/kg=49N§3-4二力平衡一、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二、二力平衡: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就說處于二力平衡狀態三、二力平衡的條件: 同體、等大、反向、共線§3-5滑動摩擦力(f)一、定義: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產生阻礙相對滑動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二、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三、影響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兩物體間的壓力大下四、改變大小的方法:1
15、.增大有益摩擦:1)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物體間的壓力2 .減小有害摩擦1)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2)減小物體間的壓力3 ) 變滑動為滾動拈-6運動和力的關系、慣性: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1 .本來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2 .原來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對慣性的解釋1 .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一種性質2 .物體的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與受力情況無關3 .質量越大,慣性越大、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使他改變這種狀態。1 . 或“與和”的區別2 .定律指出了外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16、,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第四章壓強與浮力§4-1壓力、壓強、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壓強(P):1 .定義:作用在物體上的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叫做壓強2 .公式:P =S23.單位:帕斯卡(帕) 符號:Pa 1Pa=1N/m§4-2探究液體壓強、液體內部壓強特點:1 .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2 .液體內部各個位置都有壓強3 .在同一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4 .同種液體,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壓強相等5 .同一深度,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二、液體內部壓強公式: p = F = mg = -Vg = -Shg = 7ghS S S S§
17、4-3連通器一、連通器: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二、特點:連通器中如果只有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各容器中的液體總保持相 平。§4-4大氣壓強一、定義:空氣和液體一樣, 在其內部的各個位置也都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二、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存在三、托里拆利實驗:測出大氣壓強數值P = Pgh =13.6 m103kg /m3M9.8N /kgx0.76m 之 1.01 xl05Pa (1 標準大氣壓)四、標準大氣壓:相當于 760mm水銀柱高的氣壓叫做標準大氣壓五、大氣壓的變化1、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2、溫度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
18、積減小,壓強增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4-5流體的壓強與流速一、流體:氣體和液體沒有一定的形狀,而且都很容易流動,統稱為流體二、流體壓強特點: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4-6浮力一、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叫浮力二、方向:豎直向上三、浮力產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壓力差四、影響因素:浮力大小只與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體積有關p液V排五、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數值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5浮=6排=m排g )六、公式推導:F孚=%-F上=P下S-P±S=Pgh下S-Pgh上S=PgS (h下-h上)
19、=PgV排§4-7物體的浮沉條件、浮沉條件:1 .當5浮=6時,物體懸浮在水中或漂浮在水面2 .當F浮G時,物體上浮3 .當F浮G時,物體下沉、增大浮力的方法:把物體做成空心可以增大V排,增大F浮、潛水艇:改變自身重力實現上浮和下潛第五章簡單機械§5-1杠桿、杠桿:繞固定點轉動的棒、桿或硬件等叫做杠桿。1.2.3.4.5.、杠桿五要素:支點(O):杠桿繞著運動的點動 力(Fi):驅使杠桿轉動的力阻 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動力臂(Li):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杠桿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轉動 二、杠桿平衡條件:動力 勾力臂=阻力
20、洵力臂(F1L1 = F2L2) 三、杠桿分類:1 .省力杠桿:Li >L2; Fi <F22 .費力杠桿:Li <L2; Fi >F23 .等臂杠桿:Li=L2; Fi=F2§5-3滑輪一、滑輪:由可繞中心軸轉動的,有溝槽的圓盤和跨過圓盤的繩(或鋼索、鏈條)等組成二、滑輪的分類:1 .定滑輪:在使用時,軸固定不動2 .動滑輪:在使用時,軸與物體一起運動三、滑輪的特點1 .定滑輪(等臂杠桿)1)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f=g2) 繩端移動的距離等于物體移動的距離S=h2.動滑輪(省力杠桿)11)使用一個動滑輪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用力萬向F=
21、1(G物+G動)22) 繩端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兩倍S=2h四、滑輪組:f = G物+動;s=nhn第六章 功和能§6-1 功、功(W):1 .定義: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我們就說這個 力對物體做了功2 .做功條件:1)有力作用在物體上2)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公式:功=力刈巨離(W=F S)、國際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 J 1J=1N m§6-2 功率(P)一、定義:物體做的功與做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叫做功率二、物理意義:功率是用來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八十 W W二、公式: P - 一t四、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 w 1w
22、=1J/s§6-3功的原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分類:1 .有用功(W有):機械對物體所做的功2 .額外功(W額):克服機械自重和摩擦所做的功3 .總 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W額), ww w諄-W額 w諄w額<1)、機械效率(球: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上空-=1-WbWbWb W心、心、心、心、§6-4機械能一、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二、動能: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叫動能1 .物體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具有的動能就越大2 .物體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具有的動能就越大三、重力勢能:物體由于
23、被舉高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1 .物體高度一定時,質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2 .物體質量一定時,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四、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第七章 熱現象§7-1溫度、溫度計一、溫度: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二、溫度計測量溫度的工具1 .工作原理:熱脹冷縮2 .攝氏溫度的規定:1) 0c 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2) 100 c 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三、溫度計的使用:1 .觀察量程和分度值2 .液泡要全部浸入3 .不碰到底和壁4 .示數穩定后再讀數5 .不能取出讀數(體溫計除外)6 .讀數時視線要與頁面相
24、平7 .讀數前要先確認零上“、零下”§7-2熔化和凝固一、物態變化:物質從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二、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吸熱)三、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四、物質的分類:1 .晶 體:有固定熔點。例:食鹽、常見金屬、冰、水晶等2 .非晶體:無固定熔點。例:玻璃、松香、石蠟、瀝青、橡膠等 五、圖像熔化凝固晶體圖像AAB:固態TCBC:固液混合/XB C t/minAAB:固態 T/CBC:固液混合CD液態 BZjL_>min溫度熔點凝固點條件 特點達到熔點,繼續吸熱 溫度小艾達到凝固點,繼續放熱 溫度小艾非晶體圖像1'T/C«mi
25、nipT/C L 1嚴1n條件吸熱放熱特點溫度不斷升高溫度不斷下降§7-3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吸熱)、汽化的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三、蒸發與沸騰的異同點:小同點相同點蒸發液體表向任何溫度緩慢溫度降低汽化、吸熱沸騰內部及表向沸點劇烈溫度小艾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1 .液體的溫度2 .液體的表面積3 .液體表面上方空氣流動的快慢五、影響沸點的因素:液面上的氣壓大小。氣壓越大,沸點越高;氣壓越小,沸點越低。 六、液化: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放熱)七、液化的方式:1 .降低溫度2 .壓縮體積§7-4升華和凝華一、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二、凝華
26、: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三、物態變化三角形:升華(蹶熱1,一 熔化吸抄)| 汽化【吸磬)固心* 1佼心、.廠1凝固一加液化1凝華放蛇J§7-5物質結構的微觀模型一、擴散現象:兩種不同的物質可以自發地彼此進入對方,這種現象稱為擴散現象。二、熱運動:組成物質的大量分子處于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之中,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居U烈,我們稱這種運動為熱運動。三、物質結構的微觀模型:1 . 一般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2 .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3 .分子之間存在作用力(引力和斥力)§7-6內能、能量轉化一、內能:1 .分子動能:分子由于做熱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分子動能2 .分子勢
27、能:分子內間由于存在著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分子勢能3 .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二、同一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大三、改變內能的方式1 .熱傳遞2 .做功:1)克服摩擦力做功,能能增加2)外界對物體做功,內能增加3)物體對外界做功,內能減小四、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 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7-7比熱容一、比熱容(c):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其質量和溫度變 化乘積的比。二、公式:c =、_ m|_t1. Q:吸收(或放出)的熱量2. m:物體質量3.
28、 At變化的溫度三、單位:1 .國際單位:J/(kgK),讀作 焦每千克開”2 .常用單位:J/(kg尸C),讀作 焦每千克攝氏度”四、J/(kg?C)的物理意義:質量為 1kg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C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五、注意:1 .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Q、m、At無關2 .物質的比熱容與狀態無關§7-8熱機一、熱機:熱機是利用燃料燃燒釋放出的熱量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二、汽油機構造: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汽缸、活塞、連桿、曲軸三、汽油機四沖程:進氣門排氣門活塞運動力向吸入汽缸物質能量轉化吸氣沖程開關向卜汽油和空氣壓縮沖程關關向上機一內做功沖程關關向卜內一機
29、排氣沖程關開向上四、柴油機與汽油機的不同汽油機柴油機構造火花塞噴油嘴吸入氣體汽油+空氣空氣點火方式點燃式壓燃式第八章 光現象§8-1光的傳播、光源:能夠自行發光的物體叫做聲源、光的傳播1、特點: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3 、光線:帶箭頭的直線。 +三、直線傳播的例證:1 .小孔成像:1)成倒立實像2)保持光屏與孔的距離不變,增大蠟燭與小孔的距離,像變小3) 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2 .影子的形成四、光速:真空中 V光=3X108m/s§8-2學生實驗: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一、光的反射:光從空氣照射到另一種介質的分界面時,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氣中的現象,我們稱為光的反
30、射二、光的反射定律:1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2 .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光的可逆:在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四、鏡面反射和漫反射:1 .鏡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向光滑的平面,反射光也是平行的2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表面上,反射光射向各個方向§8-3學生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一、實驗目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二、實驗器材:平面鏡、白紙、刻度尺、蠟燭、寫有“b的紙板、火柴等三、實驗步驟:1 .把白紙放在水平桌面上,中間畫一條直線2 .把平面鏡沿直線垂直紙面放置3 .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平面鏡前任意位置,通過平面鏡觀察蠟燭的像4
31、.比較像與物的大小5 .分別測量像、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它們的大小6 .觀察比較像與物的左右是否一致四、實驗表格項目次數物距u/cm像品巨v/cmv與u的比較%L、次第二次第三次五、實驗結論:1 .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2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 .像和物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4 .像和物左右相反六、成像原理光的反射Ni -的像是虛彼廣 ¥ ”§8-4探究光的折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光一、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了變化,的折射二、折射定律:1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2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三、折射規律的應用:1 .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12巍巍中山陵教學設計1 蘇教版
- 高中語文培訓課程大綱
-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20錄音新聞教學設計1 蘇教版
-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學教案設計歸納總結7
- 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五單元 定量研究化學反應 第一節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同步教學設計 (新版)魯教版
-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第三單元 在集體中成長 第七課 共奏和諧樂章 第二框《節奏與旋律》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電池檢測方法培訓總結
-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第九章第一節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縣馬家莊第二中學
- 店鋪執行力培訓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 10.1 關心國家發展 教學設計
- 錘擊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綜合施工記錄
- 初中化學人教九年級下冊(2023年新編) 酸和堿黃琳娜微項目皮蛋制作中的化學教學設計
- Q∕SY 02098-2018 施工作業用野營房
- DB62∕T 3176-2019 建筑節能與結構一體化墻體保溫系統應用技術規程
- 《博物館館藏文物管理庫房工作日志》示例
- 施工現場防洪防汛應急預案45173
- 大貓英語分級閱讀 八級1 Unusual Traditions課件
-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論文
- 固定資產及累計折舊審計程序表
- 注射用鹽酸丙帕他莫簡介
- GB_T 17468-2019 電力變壓器選用導則(高清正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