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史第一單元梳理_第1頁
政治史第一單元梳理_第2頁
政治史第一單元梳理_第3頁
政治史第一單元梳理_第4頁
政治史第一單元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襲制 公共權力商朝:內外服制度(內服對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統治特點:用神權來強化王權(根因:生產力水平低)周朝: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1、又稱封邦建國(中國古代所說的封建就是分封制而不是封建社會) 2、分封的對象:同姓親族 異姓諸侯(功臣、先代貴族) 3、分封的內容:授土 授民(土地和義務是聯結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的紐帶) 4、作用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加強;諸侯對下屬進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宗法制:1、定義: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的一套關于財產和地位的繼承制度 2、核心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3、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大小宗的關系具有雙重性和相對性 (雙重性:大小宗既是血緣上的兄弟關系又是政治上的隸屬關系 )4、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宗法觀念影響深遠(祠堂 家譜 落葉歸根尋親 ) 禮樂制度:1、定義:周禮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準則。2、實質: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核心特征:皇權至高無上)(一)含義:包含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部分。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具體是指一切決策大權都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中央集權:是就地方分權而言的,具體是指地方沒有獨立性必須要服從中央

3、,權力要集中到中央(二)內含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三)三大發展趨勢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思想專制不斷加強(四)發展過程1、中央官制的演變(圍繞著皇相矛盾演變,總趨勢是相權削弱、皇權加強) 秦朝:三公九卿制A、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御史大夫掌管圖籍、律令 太尉輔佐皇帝處理軍務B、關系:互不相屬、既配合又牽制C、作用: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西漢:中朝制度(也叫內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A、內容:三省是指中書省(起草詔令) 、門下省(封駁審議 )、尚書省(負責執行) 尚書省下設六部,負責具體執行

4、(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門下省是決策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B、運行過程: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C、意義:I、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II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III標志著封建中央官制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是宰相辦公機構,但相權已被分割,宰相只保留不完整的行政權(設參知政事分相的行政權)。樞密院掌管軍政 三司掌管財政。元朝:一省制廢除三省,只設中書 省(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認識:I、這是古代歷史上相權削弱、皇權加強大趨勢下的一次反復 II、為提高效率以適應少數民族對

5、遼闊疆域的統治,但易出現相專權)明朝:廢丞相(明太祖),設內閣(明成祖) 影響皇相矛盾至此解決,專制皇權空前加強清朝:雍正設軍機處(標志著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圍繞著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演變,總體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秦朝:實行郡縣制影響徹底打破了西周以來的傳統的貴族分封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能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原因為:其各級官吏是由中央任免的,只食俸祿,沒有封地并不能世襲)漢朝:A、漢高祖郡國并存制原因:錯誤的認識,認為秦亡于郡縣制影響:出現王國問題B、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之亂,為漢武帝徹底解決王國問題打下基礎)C、漢武帝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了主

6、父偃根據賈誼治安策中的主張而提出的建議) 酎金奪爵 設十三州刺史 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 五代十國:實質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宋朝: 措施: A、收精兵:a.杯酒釋兵權剝奪了朝中大將兵權;b.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c.駐軍原則強干弱枝、內外相制。B、削實權:在中央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官出任州郡長官并設通判監察C、制錢谷:在地方設轉運使,各州郡財賦均由中央直接掌握。在中央設三司總管國家財政。影響:積極:a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b中央同地方的斗爭,中央占絕對上風,從此中國再沒有大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現 消極: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導致宋后來的積貧積弱3、中國古代選

7、官制度的演變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按血緣)戰國:實行軍功爵 制,秦和漢初基本沿襲。(按軍功)西漢:漢武帝時,實行察舉 制和征辟制。(按按品德)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家世、門第)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按才學) 原因:隨封建經濟的發展,士族勢力衰落、庶族地位上升 影響: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促進了的進官僚體制的一步成熟,為官僚隊伍提供了高素質人才;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宋朝:進一步發展明清:八股取士 (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4、監察、諫議制度的演變官員監察制度:A、秦御史大夫 B、漢御史府、監察地方的十三州刺史C、宋通判D、明清時期在中央既設都察院 及監察御史

8、,又設有六科給事中 ,合稱“科道”,在地方設按察使司。(達到頂峰)諫議制度 (對皇帝 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A隋唐時期:三省六部中的門下省 負責諫議和封駁B宋代:出現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C、明清時期:專門的諫議機構已經沒有。(其原因:專制皇權達到頂峰)作用:積極作用:在整頓吏治 ,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 ,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消極作用: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利,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其原因:是專制、人治)(五)評價積極方面:(主要表現在封建社會前期)A、在政治上:鞏固統一,維護穩定,抵制侵略。B、在經濟上:促進封建經濟的繁榮。C、在文化上:推動先進技術與文化的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