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畢業(yè)論文_第1頁
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畢業(yè)論文_第2頁
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畢業(yè)論文_第3頁
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畢業(yè)論文_第4頁
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畢業(yè)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本 科 生 畢 業(yè) 論 文題目: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 姓 名: 學 號: 專 業(yè): 年 級: 2009級 完成日期: 2010年5月 指導教師: 聯(lián)系電話; 郵件地址:, 目 錄1緒論42.茶道與禪5(1)“茶禪一味”的思想5(2)“和靜清寂”的意境 6(3)“世代相傳”的茶道精神73.結語74.參考文獻75.畢業(yè)論文指導審查表8論日本茶道文化與禪文化的聯(lián)系 摘要: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

2、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yǎng)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其目的是要人們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清潔純凈、遠離浮躁、發(fā)展茶道文化。千利休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味”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關鍵詞:日本茶道:文化藝術:茶禪一味日本茶道文化論禪文化関連要旨:日本茶道中國源発、日本民族特色持。自分形成、発展過程特有含蓄。日本茶道“日常飲食事”基礎上発展、日常生活行為宗教、哲學、倫理美學溶一、総合性文化蕓術活動。物質的享楽、上茶會通、茶禮學、品性、人審美眼道徳的観念育成。目的要人達調和付合

3、、相互尊重、清浄、遠離上調子、茶道文化発展。千利茶道“中全”、“1多”禪宗思想基礎提唱、人為的裝飾取除、至簡至素情趣求。日本“茶禪隠”言方、茶道修行積精神交際禮儀道。:日本茶道:文化蕓術:茶禪隠一,茶道與禪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傳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經(jīng)”于日本茶道史上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后世尊為茶圣的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是中日兩國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經(jīng)典著作。不僅日本的茶種、種茶、制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國,而且中國的文人、僧侶于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的意境,那種對幽潔、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

4、的原型。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觀有深刻影響。”“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們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清潔純凈、遠離浮躁、發(fā)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這一綜合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促進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1、“茶禪一味”的思想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chuàng)立“草庵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里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

5、關系的茶道界的寶物,后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湯之中”的道理。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里,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zhí)”、切忌“自高自大”、“固執(zhí)己見”。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于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

6、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并根據(jù)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lián)系應當說更為重要。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日本的茶道脫胎于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chuàng)作的最高追

7、求。在茶人們那里,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進入公元九世紀后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tǒng)。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于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chǎn)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fā)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后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2、“和敬清寂”的意境待添加的隱藏文字內容2村田珠光之后、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史上杰出的茶人是武野紹鷗。紹鷗的茶道是對珠光茶道的繼承和發(fā)展。紹鷗酷愛文藝,跟著名的歌學

8、家三條西實隆學歌道,并將歌道理論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他對珠光的茶室、茶具進行改革,使之更趨于謙和、素雅。紹鷗和千利休把珠光尚未使用的“和敬清寂”一詞用于茶道,并在茶室、茶具上使“和敬清寂”精神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日本茶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式。更深入一層來講,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guī)范,它涉及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倫理、禮儀等多個領域。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閑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講究文化道德修養(yǎng),它要求茶人必須作到“四規(guī)七則”,四規(guī)即“和、敬、清、寂”,這是貫穿整個茶道禮儀的宗旨和精神。“和”指的是和悅、和諧、和平

9、;“敬”指的是心靈誠實、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飲茶環(huán)境清潔、清凈;“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學境界,表示幽雅、幽閑、寧靜,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擯棄欲望。“其中和不僅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而且還包括人與物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七則是:茶要提前準備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自然;一定要守時;雨天要準備好雨傘;要把客人放在心上。七則的宗旨也是要求主客之間、茶客之間通力合作、和諧相處辦好每一場茶會。3、“世代相傳”的茶道精神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jīng)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發(fā)揚

10、光大,普及全國并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shù)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xù)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shù)以萬計,其中大多數(shù)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xù)數(shù)百年而不衰,并且發(fā)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武心波先生在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會制度。從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義上

11、的家庭,而是專指有某種特定技藝者的家族或家庭。家元是指那些在傳統(tǒng)技藝領域里負責傳承正統(tǒng)技藝、管理一個流派事務、發(fā)放有關該流派技藝許可證、處于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以這樣的家庭或家族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一個龐大的組織。”在這種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fā)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涌現(xiàn)。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三,結語“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茶道里“禪”的內涵,在于通過繁瑣的規(guī)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guī)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復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jīng)驗,需要飲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