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區域地質第二章中國區域地質構造概況2.1.1.中國地勢根本特征〔根本特征〕第二章中國區域地質構造概況
第一節中國地勢根本特征一、中國地勢的根本特征1.中國東西部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和橫斷山為界2.1.1.中國地勢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000~1000m
2.階梯式地形:4500m以上
500m以下
2.1.1.中國地勢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1.1.中國地勢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1.1.中國地勢根本特征〔根本特征〕3.我國自西向東逐漸降低的地勢,又為東西延伸的分水嶺所分割
4.嵌于山系之間的盆地、高原或平原均為菱形或三角形
2.1.2.中國地勢根本特征〔與深層構造關系〕二、中國地勢與深層構造關系
地形地勢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也就是說地勢越高的地區,莫霍面深度越大。2.1.2.中國地勢根本特征〔與深層構造關系〕
現代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巖石圈的塊狀結構。塊體邊界都是重力梯度帶和地殼厚度陡變帶,在構造上均為著名的深斷裂。
重力梯度帶:重力值變化很大的地帶,重力等值線平行密集排列,一般與深斷裂有關。2.1.2.中國地勢根本特征〔與深層構造關系〕2.2.1.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大地構造位置〕第二節中國區域地質的根本特征一、中國區域大地構造位置1.我國夾在印度地臺和西伯利亞地臺兩大穩定單位之間,呈東西向延伸的相對活動地帶。2.中國處于太平洋洋殼與陸殼交界附近,所以中國東部北北東構造特別強烈,與東西向構造成交叉的形式。因此,我國大地構造具有近東西向和近北北東向分區的特征。按板塊觀點,中國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帶和亞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俯沖帶附近,致使中國大地構造的開展與板塊的碰撞和俯沖至為密切。2.2.2.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概貌及特點〕二、中國區域地質概貌及特點
西部地區:構造線以北西西為主,由許多地槽褶皺系和中間地塊組成,習慣上稱為西部地槽區。東部地區:構造線以北北東向為主,主要分布有中朝準地臺和揚子準地臺,在地臺的南北兩側發育有古生代地槽褶皺系,東緣為環〔濱〕太平洋中,新生代地槽褶皺區所環繞。2.2.2.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概貌及特點〕假設以中朝準地臺和塔里木地臺為界,以北為中國北部地槽區系,屬中亞-蒙古地槽帶的南部,境內古生代褶皺系占主體。由北向南,褶皺系形成時間逐漸變新,到海西期末,全部結束地槽狀態,成為古亞洲大陸的組成局部。2.2.2.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概貌及特點〕中朝-塔里木以南,以揚子準地臺為界分東、西兩局部。西部為中國西南地槽區系,屬特提斯-喜馬拉雅地槽帶的一局部,自北而南為祁連、昆侖、秦嶺古生代為主的褶皺帶,喀喇昆侖-唐古拉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燕山地槽褶皺系,再向南為雅魯藏布-北喜馬拉雅新生代地槽褶皺系,顯示穩定區逐漸向南擴大,在新生代初與印度地臺連成一體。2.2.2.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概貌及特點〕
揚子準地臺以東,屬濱太平洋地槽區系。其西側為加里東和海西期褶皺系,東側為新生代以來發育的島弧活動帶。由西向東,褶皺系形成時間也逐漸變新,即地槽狀態向東遷移。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三、中國區域性深斷裂簡述
〔一〕中國深斷裂格局任紀舜等〔1980〕將中國境內的深斷裂劃分出10余條超巖石圈斷裂帶和80余條巖石圈斷裂帶,以及為數更多的殼斷裂帶。又根據各深斷裂帶在區域地質開展中的位置、組合分布、斷裂規模和附屬關系,將深斷裂分為斷裂系、斷裂帶及斷裂;根據地史時期深斷裂形成的應力場,將我國深斷裂歸納為三大巨型深斷裂系,即古亞洲斷裂體系、濱太平洋斷裂體系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斷裂體系。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1.古亞洲斷裂體系元古代至古生代的深斷裂體系,它控制著中亞-蒙古地槽、昆侖-秦嶺地槽以及相鄰地臺在古生代時的大地構造開展,為古亞洲構造域應力場產物。①中蒙古深斷裂系,②南蒙古深斷裂系,③博羅霍洛-中天山深斷裂系,④中朝準地臺北側深斷裂系,⑤達拉布特深斷裂系,⑥哈里克套-博格達深斷裂系,⑦阿爾金-北山深斷裂系,⑧狼山深斷系,⑨西昆侖深斷裂系,⑩北祁連-北淮陽深斷裂系,11柴達木北緣-北淮陽深斷裂系,12東昆侖-南秦嶺深斷裂,13龍門山-大巴山深斷裂系。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2.濱太平洋斷裂體系
指從昆明至銀川一線向東至臺灣〔西太平洋島弧〕之間廣闊地域內的一系列深斷裂系,這是一個中、新生代強烈活動的,較為復雜的斷裂體系,它控制著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的大地構造的開展,為濱太平洋構造域應力場的產物。該體系包括有:14西太平洋貝尼奧夫帶深斷裂系,15東南沿海深斷裂系,16蘇北-黃海深斷裂系,17郯城-廬江深斷裂系,18下遼河-華北深斷裂系19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深斷裂系20汾渭地塹深斷裂系21華南北西向深斷裂系。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3.特提斯-喜馬拉雅斷裂系指中國西南部以一系列巨大的弧形斷裂為主干的斷裂系。這是一個中、新生代的斷裂體系,它控制了特提斯-喜馬拉雅巨型地槽帶的開展,并使古亞洲大陸上的一些古斷裂重新復活,為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應力場的產物。22雅魯藏布江深斷裂系。23喜馬拉雅輾掩斷裂系,24怒江-瀾滄江深斷裂系,25金沙江-紅河深斷裂系,26道孚-馬山深斷裂系,27青藏高原西段剪切斷裂系,28青藏高原東段剪切斷裂系,29青藏高原中段南北向張斷裂系。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另有兩條深斷裂系可能是元古代以來多旋回活動的。即:30康滇地軸深斷裂系,31江山-紹興深斷裂系。中國西部,特提斯-喜馬拉雅斷裂體系與古亞洲斷裂體系復合。斷裂系具有長期活動的特征。在中國東部,濱太平洋斷裂體系與古亞洲斷裂體系復合交錯,相互間常呈明顯的交切關系。這三大斷裂體系的發生、開展、交切、復合的演變過程,控制著古生代以來中國區域大地構造的開展歷史,決定了中國區域地質構造和現代地貌的一系列特征。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二〕中國主要深斷裂特征簡述中國境內的超巖石圈斷裂有:1.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是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之間的地縫合線,在中國境內長約2000km,沿斷裂帶發育了中國最大的蛇綠巖套帶。2.臺灣大縱谷深斷裂帶是西太平洋島弧深斷裂帶的一局部,沿斷裂發育蛇綠巖套,藍閃石片巖及混雜堆積。是一條左旋剪性斷裂〔西太平洋島弧貝尼奧夫帶一般都是以壓性為主〕,向南延即為菲律賓深斷裂。3.有證據說明北祁連深斷裂帶、班公湖-怒江深斷裂帶、金沙江-紅河深斷裂帶、德爾布干深斷裂帶和西拉木倫深斷裂帶等均是古板塊縫合線,亦即超巖石圈斷裂帶。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中國境內的巖石圈斷裂:包括地槽中的大多數深斷裂和地臺上的一局部深斷裂,其中重要的有:1.郯廬深斷裂系是亞洲東部最重要的深斷裂之一,包括郯城-廬江、撫順-密山和依蘭-伊通三條斷裂帶,全長2400km。呈北北東向延展,是中國東部一個重要的中、新生代巖漿活動帶,成礦帶和地震帶。2.昆侖-秦嶺深斷裂系
這是橫貫中國東西的復雜的深斷裂系,控制了祁連、昆侖、秦嶺地槽的發生和開展,長期以來構成南北的地質分界。該斷裂系統包括北祁連-北秦嶺-北淮陽深斷裂系、柴達木北緣-青海南山-北秦嶺-北淮陽深斷裂系、東昆侖-南秦嶺三個深斷裂系。2.2.3.中國區域地質根本特征〔深斷裂簡述〕中國境內的殼斷裂:殼斷裂在中國廣泛分布。硅鎂層斷裂主要是張性斷裂,它控制著華北、蘇北、江漢等地一系列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發生和開展。重要的有滄州深斷裂帶、聊城-蘭考深斷裂帶以及汾渭地塹深斷裂系等。其共同特點:平面上呈“之〞字形折線,追索現象十清楚顯;剖面上為一系列階梯式正斷層與盆地同步開展,往往形成箕狀凹陷的邊界,普遍有玄武巖流。2.3.1.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單元名詞〕第三節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的劃分一、地槽褶皺區構造單元名詞根據構造旋回、地槽總的開展史及構造特點可劃分一級和亞一級地槽構造單元;根據沉積建造、隆起和坳陷等可劃分二級和三級地槽構造單元。一級構造單元:地槽褶皺區——是位于兩個大陸地臺之間或大陸邊緣的強烈活動區。包含不同時期發育的,在空間上連成統一整體的假設干地槽褶皺系及它們之間的中間地塊。如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
地槽褶皺系——簡稱褶皺系,屬亞一級構造單元。它是地槽褶皺區內相對強烈活動地帶。構造巖漿活動極強烈,后期褶皺變質,上升為造山帶。如天山地槽褶皺系。2.3.1.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單元名詞〕二級構造單元:2.中間隆起帶:是地槽褶皺系中介于地槽沉降帶之間的相對隆起或長期隆起遭受剝蝕地帶,沉積缺失或很薄,斷裂、巖漿活動比較強烈。如中天山隆起帶。2.3.1.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單元名詞〕4.山間坳陷——是地槽褶皺回返后,褶皺山系內部出現的不同時期形成的大小與形狀各異的坳陷或斷陷。如吐魯番-哈密山間坳陷。5.隆起——是地槽褶皺系中,呈多邊形輪廓,面積較大,且相對穩定的地區。它可以是保存下來的古地臺碎塊或早期固結的褶皺地區,如佳木斯隆起。〔二〕地臺區構造單元名詞劃分依據:基底及蓋層構造在地史階段和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巖漿活動和深斷裂特征。一級構造單元:1.地臺:指大陸殼上地形起伏不大的穩定地區。具有明顯的基底和蓋層雙層結構。在An∈紀變質基底之上的沉積蓋層,厚約1~3km,發育比較完全。如俄羅斯地臺、塔里木地臺。2.準地臺:是活動性較大的地臺。如中朝準地臺。2.3.1.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單元名詞〕1.臺隆:是地臺或準地臺上的隆起。如膠遼臺隆。2.臺坳:是地臺或準地臺上的坳陷。如鄂爾多斯臺坳。3.地軸:地臺或準地臺邊緣活動性很大的線狀隆起帶。如內蒙地軸。4.臺緣坳陷:是地臺或準地臺邊緣的線狀坳陷帶,如鄂爾多斯臺緣坳陷。二級構造單元:2.3.1.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單元名詞〕〔三〕大陸邊緣活動帶構造單元名詞中生代以來,中國大局部地臺轉化為大陸邊緣活動帶。強烈的構造變動在原來比較穩定的中國東部地臺上形成斷隆、斷坳、臺褶帶和臺緣褶帶等。1.斷隆:指斷塊隆起區,如魯西斷隆。2.斷坳:指斷塊坳陷區,如華北斷坳。3.臺褶帶:指地臺蓋層形成的褶皺帶,如燕山臺褶帶。4.臺緣褶帶:指原臺緣坳陷中的地臺蓋層褶皺而形成的褶皺帶。如鄂爾多斯臺緣褶帶。2.3.2.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構造分區〕二、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分區〔一〕中國的地臺區中國境內有中朝準地臺、揚子準地臺、塔里木地臺和南海地臺以及印度地臺北緣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喜馬拉雅臺褶帶。1.中朝準地臺:基底由中條運動〔呂梁運動〕形成。沉積蓋層由Pt2-O淺海相沉積,C-P系海陸交相至陸相沉積,中、新生界陸相沉積所組成。2.揚子準地臺:基底由晉寧運動形成。蓋層由Z-T系海相沉積和中、新生界陸相沉積組成。3.塔生木地臺:基底由晉寧運動形成〔相當于塔里木運動〕。基底內部大局部地區被新生代沉積所覆蓋,周圍為古生代地槽褶皺系所包圍,故有人稱為中間地塊。2.3.2.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構造分區〕4.南海地臺:基底形成于6.27億年,它的大局部已沉入南海海底,局部已轉化為洋殼,成為一個歷史構造單元。5.喜馬拉雅臺褶帶:基底形成于An∈紀最晚期。∈系至新生界具地臺蓋層特征,晚喜馬拉雅運動形成構造復雜的臺褶帶。2.3.2.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構造分區〕〔二〕中國的地槽區中國的地槽區可劃分出7個地槽褶皺區和21個地槽褶皺系〔帶〕。1.薩彥-額爾古納地槽褶皺區:屬于中亞-蒙古地槽褶皺區系的一局部。在我國僅有一個褶皺系,即額爾內褶皺系,興凱旋回結束地槽狀態。2.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海西期結束地槽狀態,轉化為褶皺區。包括阿爾泰褶皺系、準噶爾褶皺系、天山褶皺系、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吉黑褶皺系。3.秦祁昆地槽褶皺區:包括秦嶺褶皺系、祁連褶皺系、東昆侖褶皺系、西昆侖褶皺系。其中祁連褶皺系為加里東期末結束地槽狀態。秦嶺褶皺系、東昆侖褶皺系、西昆侖褶皺系的地槽狀態自加里東期一直延至T紀,印支運動后才全部轉化為褶皺系。2.3.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塌方地段地主協議書
- 學生安置協議書模板
- 解除房屋拆遷協議書
- 親友借住協議書范本
- 冷庫技術依托協議書
- 就業解約協議書范本
- 民宅賣房協議書范本
- 客人旅游協議書范本
- 青陽華府認購協議書
- 協議書離婚房產歸屬
- GB/T 20424-2025重有色金屬精礦產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規范
- 輸油管道安全培訓
- 2025年海南重點項目-300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小說環境描寫的深度剖析:解鎖文學世界的另一把鑰匙(高中教材全冊)
- 2025年河南省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招募1100人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使用錯誤評估報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TSG 23-2021 氣瓶安全技術規程 含2024年第1號修改單
- 氟橡膠基本課件
- 上海市一模二模或中考數學答題紙
- 樁基礎負摩阻計算表格(自動版)
- 幼兒繪本故事:愛書的孩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