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歷史高三三輪考前基礎篇第3課現代史通史整合(教學)_第1頁
岳麓版高中歷史高三三輪考前基礎篇第3課現代史通史整合(教學)_第2頁
岳麓版高中歷史高三三輪考前基礎篇第3課現代史通史整合(教學)_第3頁
岳麓版高中歷史高三三輪考前基礎篇第3課現代史通史整合(教學)_第4頁
岳麓版高中歷史高三三輪考前基礎篇第3課現代史通史整合(教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現代史通史整合(教學素材包)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1.現代中國與世界的綜合比較現代中國現代世界時間跨度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到當今世界特征探索中崛起的中國多極化、全球化的世界表現政治文明(1)新中國的成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構成新中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3)新中國外交走上世界舞臺,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礎(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經歷了從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的曲折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經濟文明(1)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新中國經濟建設經歷了兩個階段:1949~1956年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1956~1978年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時期(2)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也日益提升(1)十月革命后,蘇俄(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逐步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終解體(2)20世紀30年代,為了克服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確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現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一模式被普遍采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也在不斷調整(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思想文明(1)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2)新中國科技、教育、文藝事業取得重大成就(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2)現代主義文學、美術、音樂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2.20世紀世界形勢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領域表現政治列強侵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從列強共同支配中國到日本獨霸中國再到美國控制中國中國革命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革命領導階級為無產階級,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走蘇俄(聯)式到走中國式革命道路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其勝利使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解放戰爭的勝利最終使中華民族獲得了獨立經濟民族工業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經歷了較快發展,但經濟危機及列強侵華使中國民族工業到后期逐漸萎縮甚至破產思想文化思想解放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廣泛傳播思想理論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并發展3.國際格局變動對現代中國外交的影響(1)1949~1955年,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蘇聯支持、援助中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遏制中國。新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推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抗美援朝。(2)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赫魯曉夫推行霸權政策,中蘇關系開始惡化。中國在外交上,既反蘇也反美。(3)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蘇爭霸中,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處于守勢。中蘇關系全面惡化,美國改善對華關系。(4)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攻勢,蘇聯處于守勢。中蘇關系走向緩和,中美建交;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5)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積極融入世界;外交上堅持開放戰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4.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是對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的延伸和發展(1)新經濟政策由于受當時蘇維埃俄國諸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由于列寧過早逝世,故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是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和改革的經驗教訓之后而形成的較為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鄧小平更新和發展了列寧的思想,認為市場作為發展經濟與生產的一種手段,既可以和資本主義制度結合起來,也可以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為社會主義制度所利用,從而克服了列寧認識上的局限性,發展了列寧的思想。(3)列寧沒有從理論上說明市場經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鄧小平則提出了市場是一種經濟手段的科學論斷,闡明了市場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不可少的“經濟手段”,它不體現、不代表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主義建設應該對其充分利用。1.1973~1980年,中國在世界制造業中所占的比重從3.9%提升到5%。下列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A.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B.中美關系改善促使對外貿易發展C.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D.“全面整頓”使國民經濟迅速回升答案A解析中國在世界制造業所占比重的提升要么是因為國內生產的發展,要么是因為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方面1973~1980年期間我國因為文化大革命導致生產發展停滯,國際方面這一時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經濟“滯脹”階段,故A項正確。2.下圖形象地反映了二戰后的()A.中蘇關系 B.美中關系C.法德關系 D.美蘇關系答案D解析二戰后,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中蘇結成同盟關系,故A項錯誤;70年代中美關系解凍,故B項錯誤;二戰后,歐洲逐漸走向一體化,故C項錯誤;二戰后,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美蘇爭霸,圖中反映了不同時期美蘇實力對比情況,故D項正確。3.在亞太地區影響最大的是中美蘇(俄)日之間的關系。下表是20世紀50~90年代四國關系的主要變化,反映了()20世紀50~60年代中蘇同盟對抗美日同盟20世紀60~70年代中蘇分裂并繼續與美日抗衡20世紀70~80年代中美日關系改善,同時抗蘇20世紀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對友好,中蘇關系逐步正常化A.美日的根本利益完全趨向一致B.國家實力消長影響國際關系發展C.中美力量決定亞太局勢的走向D.多極格局的形成取代了兩極格局答案B解析美日國家利益完全一致說法絕對化,故A項錯誤;中美蘇日關系的轉變反映了中國、日本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上地位不斷上升,兩極格局下美蘇關系始終處于對抗狀態,故B項正確;亞太局勢的發展由國家利益決定而非中美力量能夠左右的,故C項錯誤;20世紀60、70年代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并不斷增強,世界仍處于兩極格局中,故D項錯誤。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經濟全球化中的各種要素材料二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起源問題,,有以下幾種觀點:觀點一:起源于16世紀;觀點二:起源于19世紀;觀點三:起源于二戰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論證材料二中的觀點。(說明:選擇材料二中任一種觀點,并從材料一中任選4個要素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答案示例:觀點:經濟全球化起源于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論證:①市場: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②商品:歐洲商人把歐洲的槍支、工藝品,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香料,美洲的煙草,非洲的象牙運往世界各地銷售。③貨幣:歐洲商人把美洲的金銀帶到亞歐等地,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