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課件_第1頁
天灸療法課件_第2頁
天灸療法課件_第3頁
天灸療法課件_第4頁
天灸療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灸療法灸法(二)歷史沿革1.天灸療法源遠流長,最早記載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蚖……以薊印其顛。”是指用芥子泥敷百會穴使局部紅赤治療蚖蛇咬傷的方法。2.《神農本草經》記載:“斑蝥,主惡瘡,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癰疽上,少頃發泡膿出,旋即揭出。”4.清代外治名醫吳師機《理瀹駢文》對天灸療法做了精辟的論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膏中用藥味,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撥病外出之品為引。”“須知外治者,氣血流通即是補,不藥補亦可”。5.清代張璐《張氏醫通》最早記錄了天灸治療哮喘:“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復發”,選用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為藥,姜汁調和,白芥子為君藥,共奏溫肺行氣、祛痰平喘之功。(三)天灸方法天灸種類很多,臨床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白芥子灸:將白芥子研末,醋調為糊膏狀,取5~10g敷貼穴位上,用油紙覆蓋,膠布固定;或將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徑的圓形膠布中央,直接敷貼在穴位上,敷灸時間為2~4小時,以局部充血、潮紅或皮膚起泡為度。適用于風寒濕痹痛、肺結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癥。

2、蒜泥灸:將大蒜(以紫皮蒜為優)搗爛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時間為1~3小時,以局部皮膚發癢、變紅起泡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療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體炎;敷灸魚際穴可治喉痹等。

4、三伏天灸:根據“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以經絡腧穴理論及中醫時間治療學為基礎,選用芳香、辛溫之品研末調制,在“三伏天”敷貼以治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胃腸炎、風濕性關節炎等頑固性疾病。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天灸療法。(四)作用機理(中醫)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痹止痛通過發泡以祛腐生新經絡—穴位治療作用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五)作用機理(西醫)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周圍的血液供應藥物可通過皮膚的吸收到達病灶。(輕粉蒜泥灸陽溪穴治療牙痛;茵陳蒿湯中12味中藥制成乳膏貼在膽囊區治療膽絞痛)通過對細胞因子、白細胞、T淋巴細胞、阿片類的調節而作用于免疫系統,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七)穴位的選擇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辨證選穴,穴位選取重在少而精。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穴位阿是穴經驗選穴,如吳茱萸敷貼涌泉治療小兒流涎;威靈仙敷貼身柱穴治療百日咳等。(八)適應癥適用于內外婦兒各科疾病:呼吸疾病:虛人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支、哮喘等胃腸疾病: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膽囊炎等骨科疾病:骨關節炎、頸腰椎病、軟組織勞損外周神經病: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等。皮膚病:牛皮癬、神經性皮炎、尋常疣等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等兒科疾病:遺尿、厭食等(九)禁忌癥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疾病。孕婦、發熱者。皮膚對藥物特別敏感者。

三伏天灸是根據“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以經絡腧穴理論及中醫時間治療學為基礎,選用芳香、辛溫之品研末調制,在“三伏天”敷帖穴位以治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胃腸炎、風濕性關節炎等頑固性疾病。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天灸療法。(十)何謂三伏天灸?(二)三伏天灸的幾個概念何謂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按歷法規定,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

何謂庚日?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一天都由天干和地支按照順序進行組合排列而成,如“甲子日”、“庚午日”。這樣兩個“庚日”之間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當夏至到立秋日有4個“庚日”時為10天;而有5個“庚日”時則為20天了。

何謂三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歷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日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三九天:夏病冬治中醫認為“四時養生防病”,三九天貼藥是三伏天的補充,前者是夏病冬治,重在養陰,后者是冬病夏治,重在養陽,陰陽并調,更能達到提高機體素質和抗病能力的效果。具體來說,“夏病冬防”是指對一些夏季發作頻繁、癥狀明顯,而冬季癥狀緩解、發作較少,甚至不發作的病癥的防治。

現代人夏季貪圖涼快,過度使用空調或食用冷飲,以致損傷陽氣,使體內寒氣過盛,造成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的病患增加;到了冬季天冷的時候,這些陽氣不足的人更容易被寒邪所傷而發病。因此如果能在冬季進行貼敷或采用其他方法改善,不僅可以增強免疫力,還可以預防夏季疾病的發生,這也叫做“夏病冬防”。白芥子白芥子為君藥,性味辛溫,入肺、胃經,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之功用。甘遂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腎經,有瀉水積、破積聚之功用。生姜生姜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開痰之功用。

麝香

香辛溫,歸心、脾經。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之功效。諸藥相配有溫肺行氣、祛痰平喘之功效,正如清·吳師機《理瀹駢文》云“借生藥、猛藥、香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十一)藥物制備以《張氏醫通》治哮喘方為基礎,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細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細末(80目),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紗布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8°低溫下,用時倒出(姜汁低溫保存下不超過48小時,常溫中暴露在空氣中姜汁有效使用時間為不超過2小時),把藥末、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藥末用10ml姜汁)調和,并制成1×1×1立方厘米大小的藥餅,藥餅質地干濕適中,并準備5cm2大小膠布以待將藥餅固定于穴位上。(十二)操作方法病人背對醫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要求背部皮膚干燥不濕潤;汗液多時可用手絹或衛生紙檫拭干爽。背部穴位均取雙側。1次1組,3組交替使用。將藥物貼于穴位上,10天貼1次。每次貼藥成人約1小時左右,小孩20-45分鐘左右。哮喘、慢支過敏性鼻炎、虛人感冒胃脘痛(慢性胃炎)、腸炎(十三)技術要領藥材品種、加工、儲存方法的差異直接影響到療效。姜汁制作、儲存嚴格把關。天灸藥物的調配,按照制定的比例。穴位定位準確。(十四)正常反應

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輕度紅腫、小水泡、輕度熱痛感屬正常現象。(十五)不良反應局部皮膚嚴重紅腫、大水泡、潰爛、疼痛皮膚過敏發熱(十六)處理方法貼藥后局部皮膚紅腫,無明顯不適可不予以處理。若自覺瘙癢、灼痛等明顯不適,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康霜等減緩刺激。局部皮膚水泡,應穿著柔軟衣服,或外覆蓋紗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損,外涂以氧化鋅油、寶膚靈、萬花油等燙傷軟膏。水泡潰破者應避免抓撓,保護創面,外涂搽紅霉素軟膏、金霉素軟膏等消炎,防治感染,可適當予以珍珠層粉、云南白藥涂抹促使創口愈合。全身皮膚過敏,可自服抗過敏藥物:息斯敏、敏迪、撲爾敏等,全身過敏癥狀嚴重或伴有發熱,建議到醫院診治。(十七)注意事項貼藥當日戒酒、辛辣、海鮮、蘑菇、牛肉、芋頭等易致化膿食物,并避免進食生冷食品及進行冷水浴。貼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