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271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在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中,特別是在祭器中發現,貫穿西周13位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不再出現讓“神”決定一切的內容,更多的是圍繞著贊美天佑、頌揚美德、軍功記事、分封田畝、世代歷史、先王訓政等。這表明,西周時期A.青銅鑄造藝術得到發展B.國家管理意識發生改變C.天道觀持續衰落D.血緣宗法政治體系完備2、一種觀點認為,統一戰線范圍內的民主主要是指在統一戰線的各級黨團組織、各項工作活動中所貫徹的民主精神、所堅持的民主程序(或制度)等。另一種觀點認為,統一戰線范圍內的民主特指“政協民主”,這種民主形式是由我國政黨制度所決定的一種特定民主形式。兩種觀點均()A.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準則B.強調民主集中制的原則C.贊同中國特色政黨制度D.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機制3、《云夢秦簡為吏之道》載有“五善”與“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做多讓”;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貴以泰,三曰擅裚(jì,斷)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賤士而貴貨貝”。“五善畢至,必有大賞”、“五失犯一,則予重罰”。據此可知秦朝()A.形成了以民為本的社會風氣B.強調對官吏的考績與獎懲C.官員考核以儒家倫理為標準D.法律與教化逐漸趨于統一4、法國的文官制度強調公務員所作所為必須對上級負責,以奉命行事為常規,辦事需審批,程序繁雜,文書汗牛充棟,被稱為“文書政治”。據此可知,法國文官制度()A.隊伍不斷壯大B.體現濃厚的官僚色彩C.管理體系混亂D.文官干政的趨勢加快5、根據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下列概括表述最佳的一項是()A.民族之間揚長補短,共同發展B.民族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和文化交流C.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D.遷移、雜居、共處、互通婚姻6、某一國際組織是從解決邊界問題開始形成,保障邊界地區安全是該組織的重要功能之一。該組織所倡導的共同安全、平等安全、以合作求安全的新安全觀念為成員國提供了可靠的相互之間的國家安全保障。該組織是A.亞太經合組織B.上海合作組織C.歐洲共同體D.北美自由貿易區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機制的沿襲與變革情況:。朝代。

特點。

地方。

沿革情況。

秦。

傳承開創。

郡縣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縣制,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漢。

漢承秦制。

西漢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稱);

東漢:州;郡、縣。

漢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基礎上,漢武帝頒布(3)“_____”,_______。

東漢時“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政區。

隋。

承前啟后。

州;縣。

隋廢郡;由州直轄縣。

唐。

發展完善。

道;州、縣。

州的行政權力萎縮;

監察區“道”(4)________________。

8、中國古代的國家政治治理。

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其中治理國家的政治制度體系是共中的一個重耍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綱。(將字母分別填入相應空格中)

A.削弱地方權力與加強中央集權的地方官制。

B.選擇標準的演變與不斷制度化的趨勢。

C.君主專制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

D.由官員兼任到設立專門機構的演變趨勢。

E;“家國一體”政治特點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綱中的“二”展開論述;可選擇下列哪三則材料?(選字母)

9、(一)官員的選拔。制度時期內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襲的制度,____世代壟斷高官薦舉功勞制春秋。

戰國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____授予官職“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秦朝向官吏學習____而為官察舉制漢代含義察舉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漢武帝時期形成漢武帝時期內容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歲舉)和____(無固定時間)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內容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歲舉)和____(無固定時間)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評價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評價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積____為官和____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此外,積____為官和____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九品中正制魏晉。

南北朝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內容在各州、郡設置____、____,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內容在各州、郡設置____、____,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評價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____。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評價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____。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10、民族交融往往通過戰爭;和親、改革與管理、經濟交往等方式實現。按照這種分類;與下列事件對應,填寫在答題紙上(填寫序號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設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進藏⑤建立榷場⑥設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戰爭

和親

改革與管理

經濟交往

11、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秦漢時期田賦秦朝“收泰半之賦”;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漢景帝改為三十稅一人頭稅秦朝的主要有口賦。漢朝的分口賦、算賦。漢朝還征收________稅秦朝的主要有口賦。漢朝的分口賦、算賦。漢朝還征收________稅徭役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隋唐時期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唐朝實行________制,租、調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實行________制,租、調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宋朝征收兩稅,但________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稅糧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________”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________”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6題,共12分)12、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庸調制。A.正確B.錯誤13、開創郡縣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與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化,是中國省制的開端。A.正確B.錯誤1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據此,中央政府在廣西設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A.正確B.錯誤15、《戰爭與和平法》標志國際法誕生;()A.正確B.錯誤16、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最高統治集團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A.正確B.錯誤17、特別行政區與民族自治區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實體。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6分)1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平民本身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事實上都成為富人的奴隸;他們被稱為保護民和六一漢,如果他們交不起地租,那么他們自身和他們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債務人的人身為擔保,這樣的習慣一直流行到梭倫的時候才改變。

——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雅典人四處尋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終于;他們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勝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倫。他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為其基本原則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臘人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房龍《人類的故事》材料三其一:你們這些財物山積;豐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應當抑制你們貪婪的心情,壓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執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前面,不許它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勢。其三:我制定法律,無分貴賤,一視同仁。按照正義,人人各得其所。

——梭倫材料四最重要的是;梭倫使城市事務與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說什么,“哦,我今天公務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著恪盡職守:參加市政會議,并擔負起保衛城邦安全與繁榮的重要職責。

——房龍《人類的故事》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平民所面臨的困境是什么?

(2)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梭倫所持有的“中庸”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評價這種“中庸”政策?

(3)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梭倫改革重要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在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后;對戰國以來的官僚制度進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一整套整齊劃一的行政機構,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大加強,也奠定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官僚制度的基礎。

——摘編自閆晶晶《淺論秦朝的中制》材料二西漢初年;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

——摘編自朱紹侯、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朝行政機構建立的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初沿襲秦制的表現及意義。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12分)20、有觀點認為,“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克羅伊斯金幣,約公元前550年由呂底亞王國《屬今土耳其地區》克洛伊斯王所鑄的橢圓形貨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之一。在此之前,呂底亞使用形狀、重量、純度不一的塊狀金銀作為支付媒介。亞歷山大頭像銀幣,發行于公元前305年至前281年,在亞歷山大死后約40年由其部將利西馬科斯鑄造于土耳其,是已知最早帶有領袖頭像的硬幣。亞歷山大頭像上的公羊角源自他自稱是“宙斯-阿蒙神之子”。明代紙幣,印有“大明通行寶鈔”字樣,字下方有象征皇權的龍紋,這張紙幣面值一貫,原到上可兌換1000銅線,但明代寶鈔發行15年后,面值一貫的寶鈔只能兌換250枚銅錢。1428年,明政府廢止了寶鈔。八里爾銀幣,發行于1573年至1598年,是鑄于南美波托西地區的西班牙貨幣,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八里爾銀幣被西班牙用于購買亞洲的絲綢、香料、茶葉、瓷器,過量的八里爾銀幣的流入,在歐洲和亞洲都引發了通貨膨脹。——摘編自[英]尼爾·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貨幣與信用”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古代專制集權政治的走向

——摘編自姚洋《中國古代政治對當代國家治理的啟示》提取材料中的一條或多條信息,圍繞“中國古代政治”自擬論題,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的知識予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致仕又稱退休、致事、懸車、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員因年齡、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離開職位、退休養老的現象。下表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變情況

——摘編自汪翔、張金銑《論唐代致仕制度之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唐代致仕制度演變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B【分析】【詳解】

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不再出現讓“神”決定一切的內容,而是圍繞著贊美天佑、頌揚美德、軍功記事、分封田畝等,這說明當時社會注意力從神轉向了人,國家管理意識發生改變,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青銅銘文的內容,并不能反映當時青銅鑄造藝術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德治”思想,但不能表明西周時期天道觀衰落,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管理意識的改變,未涉及到血緣宗法政治,排除D項。故選B項。2、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在統一戰線的各級黨團組織、各項工作活動中所貫徹的民主精神、所堅持的民主程序(或制度)等”、“統一戰線范圍內的民主特指‘政協民主’”可知,這兩種觀點都贊成統一戰線范圍內的民主,也就是贊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依法治國和民主集中制原則,排除AB項;材料信息是關于統一戰線范圍內的民主的兩種觀點,不能得出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機制,排除D項。故選C項。3、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吏的“五善五失”體現了秦國統治者認識到官吏品德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官吏的言行對民眾具有導向作用,因此可知秦朝強調對官吏的考績與獎懲,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以民為本的說法,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對官吏的考績與獎懲,且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官員考核以儒家倫理為標準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吏的考核,非法律與教化逐漸趨于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4、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強調公務員要對上級負責,須奉命行事,公務程序繁雜,文書繁重,重視程序和形式等,反映出法國文官制度具有濃厚的官僚色彩,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法國文官隊伍不斷壯大的趨勢,排除A項;管理體系混亂與其強調程序和文書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法國文官干政趨勢的加快,排除D項。故選B項。5、A【分析】【詳解】

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間的共性逐漸增多。遷移雜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學習共同發展,民族間實現惡劣揚長補短,故選A;民族之間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和文化交流,還包括雜居、共處、互通婚姻等,BD概括不全面,排除;C項只是民族融合的某一方面的表現,沒有正確體現民族融合的內涵,排除C。6、B【分析】【詳解】

上海合作組織重在保障邊界地區安全,倡導共同安全、平等安全、以合作求安全的新安全觀念,B正確;亞太經合歐共體以及北美自貿區其產生不是因為邊界安全問題,而且側重經濟領域的合作,排除A、C、D。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7、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國并行制;推行郡國并行制,使中央集權受到威脅,最終引發了七國之亂;后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強化了中央集權;唐朝時期州的行政權力萎縮,監察區“道”逐漸演變為行政區,權力擴大。【解析】郡國并行制推行郡國并行制,使中央集權受到威脅“推恩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逐漸演變為行政區,權力擴大。8、略

【分析】【詳解】

(1)一;貴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國一體”特點,所以1)應填E;二、根據材料中的皇權加強、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這里強調的是中央集權,所以二出應填C;且2)處應填A;三、標題是選官制度的演變,而中國的選官制度的標準經歷了從血緣到德才、門第和才學的演變,且不斷制度化,所以1)處應填B;四、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在封建社會初期往往由官員兼任,隨著歷史發展,后來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監察,所以1)處應填D。

(2)根據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圖“,反映的是秦代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有關,故B項正確;“清掣簽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有關,故C項正確;都護府是漢、唐時期中原王朝為監護邊境各族而設置的軍事機構,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故E項正確;“清民間匾額”反映的是科舉制的發展,與君主專制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無關,故A項錯誤;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歷史,當時還未產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故D項錯誤。【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9、略

【分析】【詳解】

①結合所學可知;西周至春秋實行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②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為薦舉功勞制,即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③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官員選拔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④⑤結合所學可知;漢代實行察舉制,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

⑥⑦結合所學可知;察舉制分常科(歲舉)和特科(無固定時間)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

⑧⑨結合所學可知;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

⑩??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設置資品、大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結合所學可知,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解析】貴族軍功大小律令考察推舉常科特科功勞征辟資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權10、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征伐匈奴屬于戰爭方式;文成公主進藏屬于和親方式;設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設宣政院屬于改革與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場屬于經濟交往的方式。【解析】戰爭:①征伐匈奴;和親:④文成公主進藏;改革與管理:②設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設宣政院;經濟交往:⑤建立榷場。11、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朝的分口賦;算賦。漢朝還征收財產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租庸調制,租;調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解析】財產租庸調兩稅法附加稅募役法金花銀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三、判斷題(共6題,共12分)12、B【分析】【詳解】

唐朝開始實行租庸調制,故題目錯誤。13、B【分析】【詳解】

郡縣制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并非秦朝開創,故該說法錯誤。14、A【分析】【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據此,中央政府設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等,故正確。15、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戰爭與和平法》國際法”可知,《戰爭與和平法》是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創作的政治類著作,而國家法誕生的標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故題目錯誤。16、B【分析】【分析】

【詳解】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表現為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下,地方諸侯擁有很大的實權,故最高統治集團并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17、B【分析】【詳解】

特別行政區與民族區域自治區都是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遵循憲法的前提下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離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故該說法錯誤。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6分)18、略

【分析】【詳解】

(1)困境:依據材料一中“平民本身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事實上都成為富人的奴隸所有借款都用債務人的人身為擔保”信息可概括得出平民所面臨的困境。

(2)表現:依據材料三中信息結合梭倫改革的內容相關所學從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定程度上維護貴族特權;確立財產等級制度等方面說明“中庸”的表現。

評價: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梭倫改革的影響相關所學從其實質;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和諧、無法徹底解決貴族和平民的矛盾等方面進行評價。

(3)影響:依據材料四中“梭倫使城市事務與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他被期待著恪盡職守:參加市政會議,并擔負起保衛城邦安全與繁榮的重要職責”信息結合所學從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制度保障、為雅典和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礎等方面說明梭倫改革重要的影響。【解析】(1)平民面臨淪為債務奴隸的危險。

(2)頒布解負令;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組建四百人會議和民眾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定程度上維護貴族特權,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評價:梭倫的“中庸”實質是企圖通過公平公正的法律;超越平民與貴族狹隘的利益來化解社會矛盾,這有利于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但這種“中庸”卻無法徹底解決貴族和平民的矛盾。

(3)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制度保障,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會基礎,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礎。19、略

【分析】【詳解】

(1)背景:根據材料“秦始皇在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后”可歸納出統一的完成;根據材料“對戰國以來的官僚制度進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可歸納出戰國以來官僚制度的實施;根據材料“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一整套整齊劃一的行政機構”可歸納出統治區域的擴大。

(2)表現:根據材料“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可歸納出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根據材料“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可歸納出郡縣制。意義:可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及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進行分析即可。【解析】(1)背景:全國統一的完成;戰國以來官僚制度的實施;統治區域空前擴大。

(2)表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意義:推動了封建官僚政治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為后世統治提供了借鑒。五、論述題(共3題,共12分)20、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觀點闡述類題目;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首先,圍繞“貨幣與信用”,根據材料“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克羅伊斯金幣,克洛伊斯王所鑄的橢圓形貨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之一。在此之前,呂底亞使用形狀;重量、純度不一的塊狀金銀作為支付媒介。亞歷山大頭像銀幣,是已知最早帶有領袖頭像的硬幣。明代紙幣,字下方有象征皇權的龍紋。八里爾銀幣,是鑄于南美波托西地區的西班牙貨幣,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八里爾銀幣被西班牙用于購買亞洲的絲綢、香料、茶葉、瓷器,過量的八里爾銀幣的流入,在歐洲和亞洲都引發了通貨膨脹。”可以提煉出觀點為:貨幣的發行者、發行量、材質等因素都對其信用價值產生影響,或者,貨幣作為支付媒介,其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以及貨幣實際上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用約定,政府作為發行者必須確保其價值。

其次;結合提煉的觀點,結合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進行詳細闡述,如:貨幣的發行者;發行量、材質等因素都對其信用價值產生影響。1930年代,中國遭遇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白銀大量外流,貨幣領域出現動蕩。為應對這一狀況,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利用政府的權威為法幣的流通提供擔保,使這一時期法幣的幣值較為穩定,從而結束了金融領域的混亂局面。八里爾銀幣作為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產自南美波托西礦山。因為該礦山的白銀產量巨大,所以使八里爾銀幣鑄造過量,當它被用于購買亞洲商品以及流入歐洲時,都超過了當地正常的貨幣需求量,引發了通貨膨脹,導致了貨幣貶值,影響了貨幣信用。明代紙幣有政府信用作擔保,但當它過量發行時,民眾出于對其貶值的擔心,紛紛棄用紙幣,改用貴金屬貨幣,以尋求貨幣購買力的穩定,明朝政府最終認可了白銀作為合法的普遍流通的貨幣的地位。或者,貨幣作為支付媒介,其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明代商品經濟發達,政府發行了大明寶鈔作為紙幣流通。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其購買力源自民眾對政府貨幣的信用。但由于濫發,明代紙幣出現大幅貶值的現象,這就導致商品交易的雙方對紙幣的信用不認可的現象,于是民眾自發地棄用紙幣,改用貴金屬貨幣如白銀等作為支付媒介。西班牙殖民美洲,開采波托西地區的銀礦,鑄造八里爾銀幣。因為西班牙是此時的殖民霸主,在跨大西洋貿易和對亞洲的貿易中均具有相當的話語權,再加上銀幣可以重新熔鑄,所以八里爾銀幣有較高的信用,并成為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貨幣。或者,貨幣實際上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用約定,政府作為發行者必須確保其價值。克羅伊斯金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之一,它取代的是形狀、重量、純度不一的金銀塊,政府發行特定形狀和規格的貨幣,就是在利用政府的權威為貨幣的價值托底,使民眾可以放心使用。亞歷山大頭像銀幣實際上是亞歷山大的部將所鑄,將帶公羊角的亞歷山大頭像鑄在貨幣上,是利用亞歷山大崇高的政治威望和民眾對宗教的信仰作為貨幣的信用支撐。

最后,對所提煉的觀點進行總結升華,再次明確觀點的準確性,如:貨幣的信用價值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當貨幣幣值出現正常波動的時候,可以尋求多路徑的解決方式。或者,貨幣的本質在于信用,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或者,政府有義務采取措施為貨幣提供信用保障,如果貨幣不被民眾認可,實際上是政府的信用在民眾中破產。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1:

觀點:貨幣的發行者;發行量、材質等因素都對其信用價值產生影響。

闡述:1930年代;中國遭遇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白銀大量外流,貨幣領域出現動蕩。為應對這一狀況,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利用政府的權威為法幣的流通提供擔保,使這一時期法幣的幣值較為穩定,從而結束了金融領域的混亂局面。

八里爾銀幣作為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產自南美波托西礦山。因為該礦山的白銀產量巨大;所以使八里爾銀幣鑄造過量,當它被用于購買亞洲商品以及流入歐洲時,都超過了當地正常的貨幣需求量,引發了通貨膨脹,導致了貨幣貶值,影響了貨幣信用。

明代紙幣有政府信用作擔保;但當它過量發行時,民眾出于對其貶值的擔心,紛紛棄用紙幣,改用貴金屬貨幣,以尋求貨幣購買力的穩定,明朝政府最終認可了白銀作為合法的普遍流通的貨幣的地位。

結論:貨幣的信用價值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當貨幣幣值出現正常波動的時候,可以尋求多路徑的解決方式。

示例2:

觀點:貨幣作為支付媒介;其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

闡述:明代商品經濟發達;政府發行了大明寶鈔作為紙幣流通。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其購買力源自民眾對政府貨幣的信用。但由于濫發,明代紙幣出現大幅貶值的現象,這就導致商品交易的雙方對紙幣的信用不認可的現象,于是民眾自發地棄用紙幣,改用貴金屬貨幣如白銀等作為支付媒介。

西班牙殖民美洲;開采波托西地區的銀礦,鑄造八里爾銀幣。因為西班牙是此時的殖民霸主,在跨大西洋貿易和對亞洲的貿易中均具有相當的話語權,再加上銀幣可以重新熔鑄,所以八里爾銀幣有較高的信用,并成為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貨幣。

結論:貨幣的本質在于信用;信用決定了貨幣的接受度和接受范圍。

示例3:

觀點:貨幣實際上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用約定;政府作為發行者必須確保其價值。

闡述:克羅伊斯金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之一;它取代的是形狀;重量、純度不一的金銀塊,政府發行特定形狀和規格的貨幣,就是在利用政府的權威為貨幣的價值托底,使民眾可以放心使用。

亞歷山大頭像銀幣實際上是亞歷山大的部將所鑄;將帶公羊角的亞歷山大頭像鑄在貨幣上,是利用亞歷山大崇高的政治威望和民眾對宗教的信仰作為貨幣的信用支撐。

結論:政府有義務采取措施為貨幣提供信用保障,如果貨幣不被民眾認可,實際上是政府的信用在民眾中破產。2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究歷史事件、闡釋歷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題學生需要緊扣材料,先從表格中提取一條或者多條信息,再從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