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佛教沙國地望初探
在中國的史料和中文手稿中,有許多關于沙的。沙的地理范圍有明確的一面,需要進一步的討論。很明確的是唐朝的佉沙州。許序雅考定其故城在今撒馬爾罕以南75公里的沙赫里夏勃茲,為中世紀撒馬爾罕至溥喝(Balkh)大路中途之大城。1已經明確的還有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佉沙國。學者們指出,玄奘所說的佉沙國,自漢至唐皆作疏勒國,即今之喀什噶爾。2筆者試圖探討的是另一個佉沙。關于叉始羅、德叉始羅和叉始羅西晉安息國三藏安法欽翻譯的《阿育王傳》提到了阿育王為王子時奉命討伐得叉始羅和佉沙國的事情:頻頭娑羅王以得叉始羅城叛逆不順,即遣阿恕伽往討彼國,唯與四兵,不與刀仗。……到得叉始羅國,國中人民聞阿恕伽來,自然歸伏。莊嚴城池,平治道路,各各持瓶盛滿中物,以華覆上,名為吉瓶,以現伏相,半由旬迎而作是言,我不叛於王,亦不叛王子,唯逆王邊諸惡臣耳。供養恭敬,隨從入城。人民調順,還來歸國。王復遣阿恕伽罰佉沙國,彼國人民承迎調順,如前無異。既調順已,即還本國。有二大力士親近阿恕伽,阿恕伽即與二人封邑。3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翻譯的《阿育王經》也提到這件事,惟“佉沙”作“佉師”,“師”當為“沙”之異譯。4宋天竺三藏救那跋陀羅翻譯的《雜阿含經》第23卷也提到阿育伐德叉始羅及佉沙國事。5巴基斯坦學者艾哈默德·哈桑·達尼(A.H.Dani)教授引用印度學者H.C.雷喬杜里(H.C.Raychaudhuri)的《古代印度政治史》指出:“佉沙最早是在孔雀王朝時期出現的,在佛經《天業譬喻經》(Divyavadana)中,孔雀王朝的王子阿育在其父親頻頭娑羅執政時期,在呾叉始羅征服叛軍后,又進入了Svasarājya即佉沙王國(KhasaKingdom)。”6得叉始羅、德叉始羅和呾叉始羅都是梵文Taksasila7的音譯,其地在今巴基斯坦塔克西拉(Taxila),該地有許多佛教寺院和窣堵波遺址,并有大量文物出土。阿育王子的主要任務是討伐該地,討伐佉沙國系順道而為。以上材料說明,佉沙是一個古老的地名,其地離塔克西拉顯然不會太遠。還有一些佛經也提到了這個地方。19世紀末,俄國東方學家奧登堡(S.Oldenburg)刊布了《大孔雀明王經》梵本。法國學者烈維(S.Levi)深入研究后,著有《大孔雀經藥叉名錄輿地考》。此書由馮承鈞先生譯成中文。后來,高楊先生又根據新的資料,發表了《〈大孔雀經藥叉名錄輿地考〉補證》。關于這部佛經的年代,高楊先生指出:“我們認為本經的藥叉名錄及其分布區域的編撰時間似應在大乘佛教產生之初,即公元一二世紀。”8筆者查閱了僧伽婆羅譯《孔雀王呪經》、義凈譯《佛說大孔雀呪王經》和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三部經典的經文中都提到了佛指派眾藥叉分住各國之事,并載有藥叉及所住各地名錄,其中也有Khasa一地。僧伽婆羅譯本稱“撻摩波摩住迦舍國”,義凈譯本說“達摩波羅神,住在于疏勒”,不空譯本稱“達摩波羅神,住在于疎勒”。9三種譯文說的是同一件事,即Dharmapāla住于Khasa。Dharmapāla,意為“法的保護者”,漢譯為守法、護法或法護。“迦舍”是Khasa的對音,而“疏勒”、“疎勒”之譯不妥。烈維指出:“顧梵本中Khasa一名,蓋指雪山(Himalaya)諸地山居部落,并未專指疎勒也。”10高楊先生也指出義凈和不空本此處為誤譯。11提到佉沙的還有《鞞婆沙論》。茲論相傳為迦膩色伽時代五百羅漢結集所造,12有關佉沙的文字在第九卷中。相關文字如下:……一音聲說法者。是梵音也。悉遍音者。若有真旦人。彼作是念。謂佛作。真旦語說法。如是陀勒摩勒波勒佉沙婆佉梨。謂彼處若有兜佉勒人。彼作是念。謂佛作兜佉勒語說法。……或曰。世尊語音一切音。各有境界應適一切音。世尊極知。真旦語勝生真旦中者。如是陀勒摩勒波勒佉沙婆佉梨兜佉勒。世尊極知兜佉勒語勝生兜佉勒中者。以是故。說一音聲說法。悉遍成音義。13同這一段文字相似的內容,也見于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與道泰等譯的《阿毘曇毗婆沙論》第41卷和玄奘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79卷。14以上引文中“陀勒摩勒波勒佉沙婆佉梨”和“陀勒摩勒波勒佉沙婆佉梨兜佉勒”二語,“陀勒”、“摩勒波勒”、“婆佉梨”及“兜佉勒”均為國名或民族名,“佉沙”亦自成一國。這表明,佉沙是一個為人熟知的國度或民族,并有自己的語言。《大方等大集經》中的《月藏經》也提到佉沙國。經文中說,佛祖將諸國國土眾生付囑各星宿攝護養育。據經文所列名錄,這些國家共有343國(有少數幾個同名或重復),其中不乏讀者熟悉的名字,如富樓沙富樓國、烏場國、波斯國、尼婆羅國、罽賓國、乾陀羅國、毘舍離國、賒摩國、德叉始羅國等。15烈維指出,其所舉之地,“無疑為月藏經時代佛教世界之一種地理名錄。”16佉沙國的名稱,在這份名單中出現兩次,在角宿12國中名列第六,在虛宿17國中名列第九。《月藏經》還提到,“即時於此四天下中,而有無量百千諸佛處處而現。”下面的經文列出了“諸佛處處而現”的59個國家的名字,包括乾陀羅國、富樓沙富樓國、烏長(萇)國、波斯國、婆佉羅國、罽賓國、沙勒國、于闐國、龜茲國、鄯善國、震旦國等。名列第45位的是迦沙國,經文稱“迦沙國二十八佛現”。17此處“迦沙”當為Khasa之異譯。以上材料表明,佉沙也是佛教傳播的重要國度之一。該地有“二十八佛現”,超過了著名佛教圣地烏長國,經文稱“烏長國二十六佛現”,還不及佉沙。西晉竺法護譯的《普曜經》、隋阇那崛多等譯的《佛本行集經》,以及唐地婆訶羅譯的《方廣大莊嚴經》,都提到了佛陀上學時的一件事情:太子進入學校后,向老師列數了包括“佉沙”在內的64種文字(或64個民族或國度的文字),問老師教哪一種?老師聽后自愧弗如。《普曜經》譯為“佉沙書”,《方廣大莊嚴經》譯為“可索書”,《佛本行集經》譯為“珂沙書(疏勒)”。18佛經中這個故事當然是神話,但編撰者說的這些地方或民族顯然是當時真實世界的反映。“佉沙”、“可索”和“珂沙”,無疑是Khasa的音譯。該佛經的成書年代雖難以確定,但可能在一二世紀,至晚在3世記。19《佛本行集經》中注坷沙為疏勒,烈維認為不妥。他指出,阇那崛多此前纂輯之《翻梵語》一書,指定并未如是之詳。其釋《普曜經》諸名,釋“佉沙”之義為“邊”,則所指更為廣泛。20佛教文獻表明,佉沙是一處確實存在的地方,是距今塔克西拉不遠的一處佛教勝地,對佛教傳播意義重大。在佛經編撰者的心目中,佉沙以及從印度西北部直至我國新疆的許多地方,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但佉沙的地望,尚待確定。沙部落的前組合艾哈默德·哈桑·達尼教授也對佉沙的地望作了研究。據達尼教授引用的材料,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曾提到佉沙,稱蟻金是佉沙和其他一些部落贈送的,他們居住在迷廬山(Meru)和曼達拉山(Mandara)之間、賽洛達河(Sailoda)旁邊。梵文戲劇《羅剎婆與指環印》(Mudrarakshasa)提到,旃陀羅笈多·孔雀的軍隊包括摩羅耶蓋杜(Malayaketu)聯軍,它由來自佉沙、摩揭陀、犍陀羅等地的男人組成,這為孔雀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對此,達尼教授指出:“如果來自《摩訶婆羅多》關于佉沙和蟻金的聯系的證據是正確的,那么他們當時應該位于吉拉斯地區,在這里我們發現了許多公元5世紀的巖刻,其中提到了Khasarajagana,即佉沙統治者的部落國家。因此,我們可以斷定,至少從孔雀王朝時期至公元5世紀,佉沙部落已定居于吉拉斯地區并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22關于蟻金的來源,達尼教授還指出:“在吉拉斯地區,至今仍可以找到這樣的淘金者,他們是索尼瓦爾人(Soniwals),他們在夏季從印度河的泥沙中淘金,那時候冰雪融化,印度河水位上漲,夾帶著從上游沖下來的金砂。”23達尼教授在吉拉斯地區發現了與佉沙有關的巖刻,他在《吉拉斯——南迦帕爾巴特(迪亞瑪爾)》一書中對此作了詳細介紹。據該書,在夏迪亞爾的一塊巖石上,鐫刻有4行文字,其內容為:JivavarmaJajaIsvaravarmaDhorikaReukavarmapedakoKhasarajaGanaVishnumajnaNidakaYasanandivarmaDhorikaRevatibhrataKhandavarmaVatuko24另外,在吉拉斯IX和吉拉斯ⅷ(這是對吉拉斯地區進行考古勘查時對巖畫分布地段的編號——引者)也發現了相關的巖刻銘文。據葛維鈞先生告,上引四行文字系梵文,但有不規范處。其中的jivavarma、Isvaravarma、Reukavarma、Vishnu、Yasanandivarma、Revatibhrata、Khandavarma等均為人名,Khasaraja意即“佉沙王”,Gana是指人的,亦譯為“氏族”,Dhorika意為“跑”,Vatuko意為“年幼者”,銘文的大意為“佉沙王的人馬由……伴隨著一起奔跑”。達尼教授指出:“Khasarajagana的所有這些名字都提供了很多信息。在吉拉斯IX,一個名字分別以斯利·吉伐伐爾瑪(Srijivavarma)和吉伐伐爾瑪(Jivavarma)被重復提及。非常不幸的是,第二條銘文的剩余部分不可辨認。在吉拉斯ⅷ,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名字維拉瓦爾瑪·賈賈(Viravarmajaja),銘文是公元5世紀的,短語Khasarajagana即佉沙國王們的一個部落,表明列舉在這里的名字都是佉沙部落首領的名字。銘文所在地顯示,部落廣泛分布在吉拉斯地區。這些人的名字都有一個后綴,如Jaja、Dhorika、Pedaka(原文如此——引者)、Nidaka和Vatuka,這些肯定是姓。很難說這些人是佉沙部落一代又一代的統治者,還是佉沙部落的頭人。因為沒有其他王家頭銜,把他們認作是佉沙部落的頭人更好一些。佉沙部落從孔雀王朝時期一直到公元5世紀都居住在這里。后來,我們注意到在這一時期,可能是部落統治的原因,這里沒有出現過其他國王。”25達尼教授引用的一些材料,筆者限于條件,未能循其線索進一步探討,但吉拉斯地區有關佉沙的巖刻銘文,對于我們探索佉沙的地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吉說rohash喀喇昆侖公路建成通車后,學者們在喀喇昆侖公路沿線發現了大量古代巖刻,包括巖畫和佉盧文、婆羅謎文、粟特文、漢文等多種文字的銘文。喀喇昆侖公路沿線古代巖刻,在吉拉斯一帶尤為集中,各種巖畫和銘文數量巨大。達尼教授的專著《吉拉斯——南迦帕爾巴特(迪亞瑪爾)之城》和《喀喇昆侖公路沿線人類文明遺跡》26對那里的巖畫作了詳細介紹。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吉拉斯地區,實際范圍要包括這一段彎彎曲曲、但大體上呈東西走向的印度河河谷的兩岸。在現在巴基斯坦的行政區劃中,這一段印度河西端南岸部分地區,如沙津(Sazin)、夏迪亞爾(Shatial)、哈爾班(Harban)等地,隸屬于開伯爾—普什圖省(原稱西北邊境省)的科希斯坦縣。其余地方則屬于“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原稱“聯邦直轄北部地區”)的迪亞瑪爾(Diamar)縣,首府為吉拉斯鎮。吉拉斯位于印度河南岸或左岸,正處在這一段印度河河谷的中間位置。吉拉斯是這一帶印度河左岸最大的一塊人類可以居住的地方,約翰·畢達爾夫寫道:“吉拉斯村位于距印度河半英里的一處斜坡上,長3英里,寬半英里,朝印度河方向傾斜。”27在英屬印度時期,英國人甚至在吉拉斯建過一個機場。吉拉斯鎮的東邊有兩條河流,緊靠它的是布托河(ButoGah),其上源有兩支。這是吉拉斯最著名的河流,河谷很長,長滿森林,還種植小麥和玉米。布托河往東一點的是塔克(Thak)河,也較長,土地肥沃,除小麥和玉米外,還大量種植杏、核桃和葡萄。28沿塔克河上溯即至巴布薩爾(Babusar)山口。塔克河還有一條支流叫尼亞特(Niat)河,有尼亞特、古歇爾(Gushar)、辛格爾(Singal)、泰(The)、巴沙(Basha)等村莊。1913年,斯坦因從克什米爾谷地出發,經尼亞特河谷到達吉拉斯。據斯坦因記載,尼亞特村海拔7000英尺,土地耕作良好,種植小麥、燕麥和玉米,并有大量果樹。斯坦因稱古歇爾有100戶人家,也許是吉拉斯以上最大獨立居住地,谷底土地開闊,而且可從尼亞特和沙托奇(Shatoch)兩條小河獲得充足的灌溉水源。斯坦因稱泰村是一個如畫的小村莊,辛格爾是一個小綠洲,河兩岸種植著果樹和葡萄,掩蔽著窄長條的富裕村莊。29印度河河谷本身雖然一片荒蕪,但這些支谷的自然地理條件為吉拉斯地區人類居住、佛教發展和交通往來提供了經濟和物質的保障。按現在的喀喇昆侖公路計算,吉拉斯距吉爾吉特137公里,距可以通往斯瓦特的比夏姆(Besham)206公里,距阿育王建立巖刻詔書的曼塞赫拉(Mansehra)300公里,距塔克西拉所在的哈桑阿卜達爾(HassanAbdal)397公里,正處在連接這些地區的樞紐位置。因此,吉拉斯自古以來一直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和交通樞紐。吉拉斯往南20英里,便是著名的巴布薩爾山口,海拔4663米(一說為4529米),是哈扎拉(Hazara)、克什米爾和吉拉斯三地的交界處。達尼教授稱:“在喀喇昆侖公路未建成之前,巴布薩爾山口是從曼塞赫拉到吉拉斯和吉爾吉特的陸地交通樞紐。……從巴布薩爾出發,人們可以去往卡甘(Kaghan)河谷,或者去往自由克什米爾的加莫特(Gamot)和夏爾迪(Shardi,或作Sharidi——引者)。”30在吉拉斯的東邊,是南迦帕爾巴特山地的巨大山體,主峰南迦帕爾巴特峰是喜馬拉雅山脈西端最高峰,海拔8125米,這里還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這片山地是這一地區交通的巨大障礙。從北邊來的旅行者要去克什米爾,必須繞過這一障礙。為此,他們有東、西兩個方向可以選擇。東邊走阿斯托爾河谷,西邊則可從吉拉斯南行。從興都庫什山脈經亞辛、達麗羅南下的旅行者,多經由吉拉斯地區。斯坦因指出,在南迦帕爾巴特峰以西的地帶,有許多山口可以翻越。31從吉拉斯經夏爾迪,便可進入吉申甘加河(Kishanganga)河谷。32吉申甘加河又稱尼拉姆河(Neelum),是克什米爾最大的河流杰盧姆河(Jhelum)的一條支流。翻越吉申甘加河與杰盧姆河之間的分水嶺,便可進入克什米爾谷地。這是從吉拉斯至克什米爾的捷徑,也是從斯瓦特河谷去克什米爾的一條古道。這使吉拉斯成為從斯瓦特和吉爾吉特進入克什米爾的重要節點,達尼教授提到這條路線時稱:“從克什米爾、斯瓦特以及最北邊來的人都匯聚在這里。在夏迪亞爾(Shatial)和吉拉斯之間,人們可以從巖石上看到關于當時人口匯集的記載。這表明從撒馬兒罕、中國、克什米爾、犍陀羅來的人都聚集在這里。”33在吉拉斯對面的印度河北岸或右岸,有多條河流注入印度河。這些河流所形成的河谷,為人類提供了棲息之地和生存的條件。其中,又以達麗羅河谷和丹吉爾河谷最為著名。從這些河谷往北,可通往吉爾吉特河上源、亞辛和奇特拉爾,進而可通往瓦罕、巴達克山等地。從這些河谷下行至印度河,再沿印度河河谷西南行,可達斯瓦特(烏仗那)、犍陀羅等地。法顯當年就是從北邊進入陀歷(達麗羅河谷),然后沿印度河而下,再進入烏萇國即斯瓦特的。與法顯同時期的另一位僧侶曇猛則是經陀歷回國的。《釋迦方志》載:后燕建興末,沙門曇猛者從大秦路入,達王舍城。及返之日,從陀歷道而還東夏。34“后燕建興”是慕容垂的年號,從公元386年至396年。曇猛出發赴印求法之年,應即396年。法顯自長安出發,正當后秦弘始元年,即公元399年。故曇猛西行,還略早于法顯。我們不知道曇猛于何年回國,但既然被稱之為“陀歷道”,可見走的人很多,儼然是一條要道了。寺院和達麗羅吉拉斯及其周邊地區還是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這里有大量與佛教相關的巖刻,如佛教窣堵波的圖形,佛陀、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的刻像,以及佛足印、佛教的卐符等。有的巖石上刻有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還有虔誠的信徒禮拜窣堵波的場景。這一切證明,通過這里的道路是佛教傳播的一條重要路線,而吉拉斯是這條路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這條路上,僧侶、香客絡繹于途,往來不絕。另外一些巖刻,顯示這里曾是古代民族(如塞人)遷徙的通道,證明這條道路有著更為久遠的歷史。35達麗羅河谷是法顯、曇猛提到的陀歷和玄奘所稱的達麗羅川。這里土地肥沃,降雨充沛,宜農宜牧,有牧草充足的牧場,還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印度河河水帶來了金砂,這給佛教的發展和興盛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信眾們利用當地盛產的高大木材,36建起了大伽藍和高大的木雕彌勒佛像。法顯稱: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勒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前后三上觀,然后乃成。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關于這尊佛像的作用,法顯稱:訪問彼土人,皆云古老相傳,自立彌勒菩薩像后,便有天竺沙門赍經、律過此河者。……由茲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37玄奘寫道:……至達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多出黃金及郁金香。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金色晃昱,靈鑒潛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攜引匠人升睹史多天親觀妙相。三返之后,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流東派。38這一高大貼金佛像的建立,表明當地統治者對佛教的崇敬,對于吸引更多的信眾和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法顯稱“大教宣流,始自此像”,玄奘說“自有此像,法流東派”,并非溢美之詞,而是真實情況的寫照。當地學者認為,當年佛像和佛寺的所在地,就是達麗羅河谷的普古奇(Phuguch)。39斯坦因在考察該地時看到了肥沃的梯田,住家散落于茂盛的果樹林和葡萄園中,說明土地肥沃,氣候良好。斯坦因認為這里最有可能是彌勒菩薩木雕像的所在地,因為法顯和玄奘描述的木雕像的材料和尺寸均同產于該山谷的重要木材相一致。40玄奘稱這一高百余尺的刻木慈氏菩薩像系末田底迦所建,而在佛教文獻中,末田底迦是奉命到罽賓即克什米爾弘揚佛法之人,他到陀歷或達麗羅建造佛像,表明克什米爾同該地間關系密切,往來很多。達尼教授認為,吉拉斯和達麗羅一帶佛教的興盛同佉沙國的統治者或首領有關。他指出,發現于夏迪亞爾和吉拉斯的有關Khasarajagana的巖刻銘文屬于公元5世紀,而巖刻銘文中的那些名字“一定是廣泛分布于吉拉斯地區的佉沙部落羅阇(首領)的名字。該地區大致相當于漢語中的達麗羅。中國佛教徒沒有給他們命名,但從古文字學的角度看,由于那些佉沙羅阇的銘文產生于這一時期,而且正是他們幫助了佛教的發展。”41中國佛教徒沒有記下佉沙部落首領的名字,但記下了Khasaraja這個名稱,漢譯佛經更是多次提到這個地方,另外,中國史籍中的某些記載,也可能同這個地方有關。關于“《釋氏西域記》”的討論《水經注》卷二引用道安《釋氏西域記》(或稱《釋氏西域志》)的一段話,提到一個叫伽舍羅逝的小國:“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道安為公元4世紀人(312~385年),42《高僧傳》稱他“多聞廣識”、“窮覽經典,鉤深致遠”、“外涉群書,善為文章”,他還是著名胡僧佛圖澄的弟子,而佛圖澄曾受學于罽賓。道安邀請了眾多西域名僧共同譯經,其中,曇摩難提是西域兜佉勒人,僧伽提婆和僧伽跋澄都是罽賓國人。43譯經之余,道安還從他們那里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的地理交通知識,故雖未親歷西域而有《釋氏西域記》之作。《釋氏西域記》已經亡佚,但為酈道元《水經注》所征引而有一小部分得以保存至今。道安記述的伽舍羅逝,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岑仲勉先生稱:“按迦舍羅逝可還原為KhasaRaja,即羅什孔雀王經之迦舍國。”44他還指出:“伽舍應在蔥嶺至印度道中。”45周連寬先生稱:“佉沙(Khasa)一名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古印度西北邊境(今巴基斯坦東北)或雪山中諸民族,狹義則有時指疏勒,有時指雪山中一國家。”46學者們還有別的看法,就連哪些話是《釋氏西域記》的原話,也存有異議,問題還很復雜。我們現將《水經注》有關文字抄錄如下:河水自蔥嶺分源,東逕迦舍羅國。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城南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山,山即蔥嶺也。逕岐沙谷,出谷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逕無雷國北,治盧城,其俗與西夜、子合同。又東流逕依耐國北,去無雷五百四十里,俗同子合。河水又東逕蒲犂國北,治蒲犂谷,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與子合同。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車三百八十里。47余太山指出,“迦舍羅國”應即下文引《釋氏西域記》之“迦舍羅逝”國,“迦舍”與下文之“岐沙”應為同名異譯,“羅逝”應即梵文raja之音譯,“迦舍羅逝”猶言“迦舍王”。余太山認為,迦舍羅國或迦舍羅逝,應即《魏書·西域傳》所見“渴槃陁”和《大唐西域記》卷一二所見“朅盤陀”。《梁書·西北諸戎傳》稱渴槃陁國“王姓葛沙氏”,“葛沙”與“迦舍”乃同名異譯。對于有人認為“城南有水”以下一十二字均系釋氏之文的說法,余太山表示其說非是。48鐘興麒先生認為,迦舍羅逝應為今新疆塔什庫爾干縣明鐵蓋區域,而岐沙谷即明鐵蓋達坂。《釋氏西域記》所稱之“城南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山。”此水又經無雷、依耐、蒲犁,只有源于明鐵蓋的塔什庫爾干河的河源可以當之。羅逝城即明鐵蓋。1995年《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圖》標示明鐵蓋達坂有水分而東北流和西南流,與有水“經岐沙谷,出谷分為二水,一水東流”的記述相符。49筆者以為,如果《釋氏西域記》中有關迦舍羅逝的只是“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這一句的話,可以認為迦舍羅逝就在吉拉斯一帶,也就是佛經中的佉沙國,因為這一句話正是吉拉斯交通樞紐地位之寫照,地名也相符合。吉拉斯是可以筑堡的,現尚存有古堡,可以被稱為“城”。吉拉斯的巖刻銘文保存了一個古老地名Somanagar,意為“月亮城”,說明該地古時便有“城”之稱。如果“城南有水,東北流”也是《釋氏西域記》的文字,則可同布托河相對應。布托河正是從吉拉斯鎮南邊朝東北方向流入印度河的。但其他文字無法同吉拉斯對應,且吉拉斯就在印度河的邊上,仼何記述者都不可能忽視這樣一條大河的存在。究竟是《釋氏西域記》在此處原來就沒有提及印度河,還是酈道元引用時有所節略,已無從得知了。《釋氏西域記》中的迦舍羅逝同佛經中的佉沙,以及同Khasarajagana的巖刻究竟有何種關系或淵源,渴槃陁王“葛沙氏”與此有無關系,都值得進一步研究。智猛至阿毗達池的路線智猛是繼法顯之后不久,西游天竺并撰有行記的高僧。智猛等15人于后秦弘始六年(404年)自長安出發,出陽關,入流沙,凌危履險,歷鄯善、龜茲、于闐諸國,然后前往罽賓。從于闐至罽賓的旅程,最為驚心動魄。《出三藏記集》載:從于闐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蔥嶺,而同侶九人退還。猛遂與余伴進行千七百余里,至波淪國。三度雪山。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飛絙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慘酷,影戰瑰慄,漢之張騫、甘英所不至也。復南行千里,至罽賓國。再度辛頭河,雪山壁立,轉甚於前。下多障氣,惡鬼斷路,行者多死。猛誠心冥徹,履險能濟。既至罽賓城。恒有五百羅漢住此國中,而常往返阿耨達池。……猛先于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於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邊燦然。50智猛所去的罽賓國,不再是漢代的罽賓國,而是《梁書》、《魏書》、《宋云行記》所說的罽賓,以及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谷地。“恒有五百羅漢住此國中”的,只有迦濕彌羅。《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部分,第一節是“開國傳說”,第二節就講述五百羅漢僧來到迦濕彌羅的傳說。據《大唐西域記》,五百羅漢僧和五百凡夫僧原來都在摩揭陀國,受無憂王供養,后來,一位凡夫僧摩訶提婆寫了一篇“理違圣教”的論文,引起了“凡有聞知,群從異議”的風波。“無憂王不識凡圣,因情所好,黨援所親,召集僧徒,赴殑伽河,欲沈深流,總從誅戳。時諸羅漢既逼命難,咸運神通,凌虛履空,來至此國,山棲谷隱。”五百羅漢來到迦濕彌羅后,無憂王后悔了,“躬來謝過,請還本國”,但“彼諸羅漢確不從命”,無憂王只好“為羅漢建五百僧伽藍,總以此國持施眾僧”。51由此可見,智猛所到罽賓,就是迦濕彌羅。智猛傳文又稱五百羅漢“常往返阿耨達池”。阿耨達池,巴利文Anotatta的音譯,玄奘《大唐西域記》作阿那婆答多池,為梵文Anavatapta之音譯,意譯無熱惱。佛教傳說認為它是恒河、印度河、縛芻河、徙多河之源,具有神圣的地位。52許多學者以岡底斯山當阿耨達山,以瑪旁雍錯湖(亦稱瑪法木錯湖)當阿耨達池。筆者以為,五百羅漢“常往返阿耨達池”一說雖是佛教神話,但表明了罽賓就是鄰近西藏的克什米爾谷地,且兩地間有著古老的交通往來。智猛等人“從于闐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蔥嶺,而同侶九人退還。”這是智猛從于闐出發后行程的第一段。這里的蔥嶺,顯然是東帕米爾高原。傳文下有“先于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的記載,表明智猛到過奇沙國,但沒有說明奇沙國位于智猛旅程的哪一段。奇沙國的地望,只能推測。張星烺先生認為奇沙國讀音與佉沙國最近,《大唐西域記》之佉沙即今之喀什噶爾,但又不載其國有佛文石唾壺及佛缽,“故奇沙似指印度境內某地也”53。余太山據《法顯傳》指出,法顯入印之前曾抵竭叉國,見“其國中有佛唾壺,以石作,色似佛缽”,因此,奇沙國應即法顯所經竭叉國。54法顯和智猛西行求法,出發時間相距不過數年,兩人所見之佛唾壺,可能是同一個。而竭叉地望,學者多認為即今塔什庫爾干。因此,智猛也是從塔什庫爾干入印的。應當指出的是,即使奇沙國不是竭叉國,智猛和法顯所見的并不是同一個佛唾壺,“從于闐西南行二千里”,智猛等人也必定要從今塔什庫爾干縣經過。“猛遂與余伴進行千七百余里,至波淪國”。這是智猛從于闐出發后行程的第二段,從塔什庫爾干前往波淪國,所取路線應該就是罕薩道。從塔什庫爾干入罕薩道,有基里克、明鐵蓋、紅其拉甫、星峽爾四個主要山口可走。而傳文簡約,沒有說明智猛等人走的是哪個山口。但“三度雪山。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飛絙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慘酷,影戰瑰慄”一段,顯然是翻越喀喇昆侖山脈至波淪國途中經歷的重重冰川、雪山、深谷、懸崖和索橋的極其生動的寫照。從這段文字看,更像是對星峽爾河谷諸多冰川和罕薩河中下游深邃河谷的描寫。“波淪”一名,最早為智猛所用,其次是《魏書·西域傳》中所載“波路”和“波路國”。《魏書》有關材料取自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時所獲信息。“始琬等使還京師,具言凡所經見及傳聞傍國,云:……自莎車西南五百里蔥嶺,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為一道焉。”55據余太山,董琬、高明于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八月出使,于太延三年十一月返回,56智猛于后秦弘始六年(404年)出發,于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自天竺返回。兩者相距的時間很近,了解的情況也應該比較一致,“波淪”和“波路”有著共同的詞源。此后,《魏書·世宗紀》景明三年(502年)有“不崙”遣便朝貢之記載,正始四年(507年)有“缽崙”遣使朝貢之記載。57貢使來華的路線,雖史籍沒有記載,但不外乎法顯、智猛所取之道。上述波淪、波路、不崙、缽崙等名稱,無疑為同名異譯。這一名稱自5世紀初一直沿用到6世紀初,顯然是同一個地區。稍晚一點,神龜元年(518年)出使西域的宋云等人有“缽盧勒”之記載。《洛陽伽藍記》稱:“一直一道,從缽盧勒國向烏場國。”58到唐代,《新唐書》載有“缽露”;玄奘《大唐西域記》載有“缽露羅國”。這些地名,學者們一般均將其轉寫為Bolor。關于Bolor的語源,前些年學者們發現吉拉斯以北霍杜爾(Hodur)的古代銘刻提到這里曾有過一個叫PatolaShahi的統治王朝。通過語言學研究,Patola實際上念Palola。另外,在吉爾吉特的阿拉姆橋(AlamBridge)附近的婆羅謎文銘刻中,也發現了Palalo、Palala、Palola等名稱,與霍杜爾銘文獲得的Palola一詞十分接近。因此,學者們認為這很可能就是漢文缽盧勒、缽露羅的起源。59關于PalolaShahi王室,我國西藏也保存有確鑿的證據。拉薩大昭寺的一間儲藏室里珍藏著一尊特大特重的、精美的克什米爾風格觀音坐像,其上有四行天城體銘文。據德國弗賴堡(Freiburg)大學的辛漁伯教授的解讀,銘文標明的年代為82年,相當于公元706或707年;銘文提到了王朝的名字PalolaShahi,提到了其統治者叫阇耶曼迦羅·毗伽羅摩底耶·難提提婆(Jayamangalavikramadityanandideva),這位統治者有王中之王(Maharajadhiraja)等稱號;銘文還提到了王室的一位供養人提婆尸梨耶(Devasirya)。學者們指出,提婆尸梨耶一名也出現在洛克菲勒(Rockefeller)博物館所藏克什米爾風格“雙塔間的佛像”的銘文中,造像的年代為公元714年或715年,屬于吉爾吉特地區。學者們指出,在PatolaShahi王朝時期,在克什米爾金屬造像傳統中,存在著精工成熟的銅像“吉爾吉特流派”。60波淪和布路國,就是以吉爾吉特為中心的吉爾吉特河流域地區。從布淪去罽賓國,是智猛等人離開于闐后行程的第三段。羽溪了諦早已指出:“在佛教方面之載籍中,罽賓即迦濕彌羅,已為定論”,他并指出智猛所去之罽賓國亦為迦濕彌羅國。61盡管如此,本文仍就此再作一些討論。“復南行千里,至罽賓國”,這是總提一句,指出了這一段行程所取路線的方向、距離和目的地。從近代資料來看,吉爾吉特的經度為東經74°23′,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的經度為東經74°50′,62相差無幾,克什米爾谷地正在吉爾吉特南邊,只不過道路迂回曲折罷了。無論走哪條道路,都可以說“南行千里”。“再度辛頭河”。“辛頭”即布魯沙斯基語詞Sinda之音譯。Sinda,本義為“河”。這表明智猛在吉爾吉特以南渡過了印度河。《法顯傳》中的“新頭河”,也是Sinda的音譯,但法顯是在出達麗羅河谷后渡印度河的。“雪山壁立,轉甚於前。下多障氣,惡鬼斷路,行者多死。猛誠心冥徹,履險能濟。既至罽賓城。”這一段是智猛渡過印度河之后所取路線的路況。這一段路況也可表明,智猛所去的罽賓國不是犍陀羅地區,而是克什米爾。如果說智猛所去的罽賓是犍陀羅地區,那末,最直接的路線就是吉爾吉特——吉拉斯——巴布薩爾山口——卡甘谷地——曼塞赫拉——塔克西拉。這是一條古老的路線,并且是一條向西南方向走的路線。《漢書·西域傳》稱:“罽賓國,……東北至難兜國九日行”,說的就是這條道路。但“九日”應為“十九日”。另外,漢代罽賓國在犍陀羅地區,不是克什米爾。直到近代,從拉瓦爾品第取道巴布薩爾山口去吉爾吉特,路上仍要走19天。這條路線,在吉爾吉特往下,便由東向西沿印度河而行至吉拉斯,或者從吉爾吉特越山至印度河河谷,再前行至吉拉斯。這段路上并沒有“雪山壁立,轉甚於前”的景象。倘若在夏季,河谷中還是很熱的。除渡印度河外,此道的主要障礙是巴布薩爾山口。巴布薩爾山口一年中有9個月冰雪封山,難于通行,但過了山口后就好走了。對于已經翻越過喀喇昆侖山脈的智猛來說,不至于有“雪山壁立,轉甚於前”的感受。如果智猛去的罽賓是克什米爾,途中需要翻越的山口就要多一些,困難會更多,“雪山壁立,轉甚於前”的可能性更大。從吉爾吉特去克什米爾,必須繞過南迦帕爾巴特山地的主體部分,因而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先到吉拉斯,從吉拉斯南下,有好幾個山口可以通往克什米爾谷地。對此,斯坦因描述道:“在無法逾越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山岳的西面,環境則明顯不同。從巴拉伊(Barai)山口起,其邊緣是常年積雪的南迦帕爾巴特峰的最西延伸,我們發現許多山口實際上都可以翻越,道路從相對有人居住的地方通向齊拉斯幾個山谷的上部,并較容易地經小帕米爾式的平坦的槽形高地通向南邊的分水嶺。”631913年7月31日,斯坦因自斯利那加出發,走這樣一條“連接克什米爾和下一個目標齊拉斯的捷徑”,從克什米爾到達吉拉斯。斯坦因還指出,從克什米爾到吉拉斯的貨運并不十分困難。他說,“那時從南面向吉拉斯運輸物資并不十分困難,原因是此路全程穿越海拔在3600英尺至4400英尺之間的峽谷低地,可常年進行交通。”64這條路線上也有一些山口海拔較高,如巴拉伊山口海拔14250英尺,法薩特(Fasat)山口海拔15200英尺,卡瑪克杜力(Kamakdori)山口海拔14120英尺(一說13750英尺),65均高于巴布薩爾山口,如果不是在夏季走這條路,很可能會遇到“雪山壁立,轉甚於前”的情況。另一條路線是越印度河到本吉,走阿斯托爾河谷,從東邊繞過南迦帕爾巴特山地的主體部分。阿斯托爾河谷有好幾個山口通往克什米爾谷地,最有名的路線是溯阿斯托爾河而上,翻越布爾濟爾(Burzil)山口,經古雷茲(Gurez,或作Gurais),越特拉格巴爾(Tragbal)山口,最后進入克什米爾谷地。這也就是近代英國殖民者為同沙俄爭奪中亞而修建的“吉爾吉特運輸大道”所取的路線。斯坦因指出此道比經吉拉斯的路線要遠得多,且沿線缺少牧草,不能進行馱載交通。66這條路線上的冰雪障礙也更多。斯坦因于1900年6月從克什米爾走此道至吉爾吉特,對途中的暴風雪、雪崩和大雨有生動的描述。67如果不是在盛夏走這條路,那末,“雪山壁立,轉甚於前”也可能是這條道路的寫照。如果奇沙國就是塔什庫爾干,那么,智猛走這兩條路線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奇沙無疑是Khasa的音譯,如果智猛傳中的奇沙國就是佛經中的佉沙國,就是達尼教授指出的吉拉斯一帶,我們就可以認為智猛是從吉拉斯南下克什米爾的。吉拉斯和克什米爾谷地之間,有印度河與吉申甘加河之間的分水嶺,還有吉申甘加河與杰盧姆河之間的分水嶺,如果在冬季走這條路,當然會遇到許多雪山。問題是智猛和法顯所見之佛唾壺,究竟是不是同一件東西。佛缽、佛唾壺一類“圣物”,不僅可以流轉,熱衷于傳播佛教的信徒也是完全可以自行制造的。吉拉斯一帶既然是佛教勝地,有高達百尺的貼金彌勒佛像,自然也不能缺少佛唾壺一類的“圣物”。所以,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奇沙國位于吉拉斯一帶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智猛走吉拉斯—克什米爾間那條捷徑的可能性。在智猛等人西行十多年之后,釋法勇(曇無竭)等人于劉宋永初元年(420年)西行求法。據《出三藏記集·法勇法師傳》,68他們也到了罽賓,也見到了佛缽。筆者以為,他們所到的罽賓,也是克什米爾,智猛見過的佛缽,仍在克什米爾。他們所走的路線,顯然是吉爾吉特—阿斯托爾—克什米爾道。對這條道路的探討,限于篇幅,本文從略。吉申甘加河谷an河谷《魏書·西域傳》也提到奇沙國:副貨國,去代一萬七千里。東至阿副使且國,西至沒誰國,中間相去一千里;南有連山,不知名;北至奇沙國,相去一千五百里。國中有副貨城,周幣七十里。宜五谷、葡萄,唯有馬、駝、騾。國王有黃金殿,殿下金駝七頭,各高三尺。其王遣使朝貢。69關于副貨國的地望,學者們有不同推測,余太山先生指出各說均無確據。關于阿副使且國、沒誰國和奇沙國,余太山先生也認為地望待考,且副貨朝魏,本紀不載。70筆者設想,如果將“奇沙”視為Khasa之音譯,奇沙國可能就是佛經中的佉沙國和巖刻中的Khasarajagana,就在今吉拉斯一帶。若此,副貨國極有可能在吉拉斯以南的吉申甘加河流域。吉申甘加河雖有曲折,總體上是自東向西流的,阿副使且國在河谷的東頭,沒誰國在河谷的西頭,“中間相去一千里”,似乎就是吉申甘加河流域。至于副貨城,很有可能就在現在的夏爾迪,那里被認為是吉申甘加河谷的心臟。該地有印度教薩拉達(S′arada)神廟,是克什米爾最神圣的廟宇之一,信徒們從四面八方來這里朝拜。71傳文中的“黃金殿”,可能指這座神廟。傳文中的“南有連山”,就是吉申甘加河谷與克什米爾谷地之間的分水嶺。在吉拉斯通往吉申甘加河谷的路上,亦即夏爾迪對面的薩姆甘(Samgan)河谷,作物的產量雖少,但質量很好。居民還牧養牛羊,所得酥油還可供輸出。另一條河谷,亦即斯坦因從克什米爾去吉拉斯時走的凱爾谷(KelDara),居民種植玉米,還擁有大量優質山羊,產酥油。72吉申甘加河左岸山地,還有像洛拉勃(Lolab)和格爾納奧(Karnao,或稱Karnah)那樣美麗、肥沃的山谷,有茂密的叢林和大片的草場,利于畜牧,還盛產核桃、蘋果、櫻桃、李子和桃,這里還有多個小湖泊,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棲息之所。73洛拉勃以北的卡羅拉斯(Kroras),可以種植棉花、玉米和果樹。74因此,說那里的氣候條件“宜五谷”也未嘗不可。至于葡萄,吉拉斯一帶和克什米爾谷地都盛產葡萄,位于兩者之間的吉申甘加河谷也可能有葡萄。那里有馬、駝、騾,表明該地具備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并與周邊地區有密切交往。當地有許多草場,至近代仍在培育小馬。該地有使節來中國,雖然本紀不載,但《魏書》中的這段記載,很可能源于來使的報告。吉申甘加河谷為克什米爾谷地至吉拉斯的必經之地,當時,克什米爾與中國間來往很多,有使者隨同來華,是意中之事。除夏爾迪外,吉申甘加河谷的另一個重要地方是古雷茲。這是克什米爾北部的一個山谷,四面都是崇山峻嶺,山谷中沒有寬度超過1英里的地方,山谷的東北、西南部分的低處十分狹窄,只有山谷南部靠近古雷茲堡(GuraisFort)的地方開闊平坦。古雷茲山谷只有較低的坡地有森林,山谷中氣候嚴酷,缺乏光照和雨水,作物一年只有一季,有粟、蕎麥和豌豆,糧食產量少,稻子則無法成熟。有一些蘋果樹和梨樹。但古雷茲山谷有不錯的草場,牛羊成群,并育有良種小馬,所以在作物歉收時可以從外面購進糧食。75古雷茲是從克什米爾至阿斯托爾河谷和巴爾蒂斯坦的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斯坦因還認為它是達爾德人的首府,但同夏爾迪相比,夏爾迪更可能是古代副貨城的所在地。“北至奇沙國,相去一千五百里”,可視作吉申甘加河谷中心地區至吉拉斯的距離。據《克什米爾與拉達克地名錄》所附路線表No.48,自夏爾迪經卡瑪克杜力(Kamakdori)山口至吉拉斯54英里。76另據《克什米爾、拉達克、斯卡杜旅行指南》路線表No.22,這段路程為53英里。《克什米爾、拉達克、斯卡杜旅行指南》路線表No.22a載,從凱爾經巴拉伊山口至布納爾(Buner),再至吉拉斯的距離為84英里。77由于都是山路,還要過幾個山口,這段路程頗費時日。北宋時期于闐文《克什米爾行程》載“從Silathasa到橋陸行八日程”,78筆者認為,這就是從吉拉斯到吉申甘加河上的木橋的行程。1913年斯坦因從斯利那加到吉拉斯,共走了11天。79道路狀況至近代已有許多改善,斯坦因一行又都是旅行家,準備充足,但從凱爾谷至吉拉斯,差不多也走了8天。古代旅人,所費時間更長。筆者據《克什米爾行程》推算,從Silathasa(吉拉斯)到斯利那加,約需十六七天。據《克什米爾、拉達克、斯卡杜旅行指南》路線表No.22,從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至索布爾(Sopor),乘船需行1天,再從索布爾至吉拉斯為111英里。同書路線表No.22a記索布爾至吉拉斯的另一路線總長157英里。《克什米爾與拉達克地名錄》路線表No.72還載有第三條路線,從斯利那加至夏爾迪80英里,加上夏爾迪至吉拉斯54英里,合計達134英里。從吉拉斯到吉爾吉特,現代公路長137公里。1961年時,盡管道路狀況已大為改善,但仍有5程,乘吉普車也需1天。80因此,吉爾吉特和克什米爾間的行程,即便是走條件較好的吉拉斯道,也需要20多天。副貨國、阿副使且國、沒誰國的名稱現在還無從查考,如果副貨國在吉申甘加河流域,阿副使且國可能指東邊的阿斯托爾河谷或巴爾蒂斯坦,沒誰國就要到西邊的穆扎法爾阿巴德或卡甘一帶去尋找了。在現代,這個地區和鄰近的一大片地方被籠統地稱為達爾德斯坦。斯坦因指出,這一地區和上印度河河谷的其他部分完全處在克什米爾的政治影響之外,因此,克什米爾的歷史中見不到它們的古代名稱。81克什米爾的歷史中缺乏記載,而這一地區的語言又都沒有文字,這是副貨國、阿副使且國、沒誰國等名稱難以考證的根本原因。第二,“乾達、阿婆羅、達舍越、衛生密、不沙國并遣朝獻。”《魏書》本紀中還保存著一些為“西域傳”所不載的國名,有的疑似與本文討論的佉沙國有關。《魏書》卷八《世祖紀》景明三年(502年)載:“是歲,疏勒、罽賓……不侖……噠舍……諸國,并遣使朝貢。”同卷《世宗紀》永平四年(511年)載:“六月乙亥乾達、阿婆羅、達舍越、伽使密、不流沙諸國,并遣使朝獻。……八月辛未,阿婆羅、達舍越、伽使密、不流沙諸國并遣使朝獻。”82“乾達”是Gandhara的音譯,即犍陀羅地區;罽賓和“伽使密”都是克什米爾;“不侖”和“不流沙”都是吉爾吉特地區,“不侖”源于該地王室名稱Palola,而不流沙源于布魯沙斯基語,指稱當地的Burushal一詞。“阿婆羅”,筆者疑其為巴爾蒂斯坦的一個重要河谷——哈伯羅(Khaplu)之音譯。這幾個地方互相毗鄰,共同派遣使團,或者一國遣使,沿途各國也派出使節,結伴而行。顯然,噠舍或達舍越也是一個與它們相毗鄰的地方,由此,筆者懷疑“噠”和“達”系“迦”之誤,而“越”字系衍文。該名稱源于Khasa,就是吉拉斯一帶。《行程》所載吉越界的路線佉沙的名稱,后來便失傳了,這可能同巖刻銘文中叫作Khasarajagana的那個部落國家的衰亡有關。但是,經由這個地方的交通并未中斷,吉爾吉特—吉拉斯—克什米爾道成為中國到克什米爾谷地的一條捷徑,這條路上的交通,有過很大的發展。克什米爾是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從西域到中國來傳播佛教、翻譯佛經的高僧,如僧伽跋澄、僧伽提婆、曇摩耶舍、弗若多羅、卑摩羅叉、佛陀耶舍、佛馱什、曇摩密多、求那跋摩、佛陀多羅、佛陀波利、釋阿你真那、釋般若等,都來自罽賓,并且都是罽賓人。可見,罽賓同中國的往來是很多的。在公元8世紀,唐朝還和箇失蜜有過密切的外交關系,《新唐書》因此有“箇失蜜傳”。有關僧人的傳記和史籍雖然沒有提供交通路線的材料,但經由吉拉斯的這條捷徑肯定是旅行者的首選。10世紀時產生的于闐文《克什米爾行程》證明,經吉拉斯入克什米爾的道路,后人不僅一直在使用,而且走的人很多,甚至產生了對《克什米爾行程》這樣的旅行指南的需求。于闐文《克什米爾行程》寫卷系斯坦因從敦煌千佛洞搜去文書之一,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據黃盛璋先生研究,此《行程》寫作的上限不會超過958年,下限不應超過966年,寫作者可能是于闐在沙州的使團或僧人,寫作的目的是為內地或沙州赴印求法者提供一份路程表。據黃盛璋先生考證,《行程》所載路線,系自葉爾羌起程,經喀什噶爾、塔什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62271-100:2001+AMD1:2002 CSV EN-D 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100: High-voltage alternating-current circuit-breakers
- 【正版授權】 IEC 61834-2:1998 EN-D Recording - Helical-scan digital video cassette recording system using 6,35 mm magnetic tape for consumer use 525-60,625-50,1125-60 and 1250-50 syst
- 文物安全的宣傳
- 施工員2025年度工作方案報告
- 酒管管理培訓課件
- 2025年臨床護理下半年工作方案
- 新員工培訓及考核方案
- 市場數據分析與未來工作計劃
- 幼兒園老師培訓方案2025年
- 《核電電氣儀表安裝與調試》全套教學課件
- 授權獨家代理商合作協議2025年
- PE特種設備焊工理論復習題庫(帶解析)
- 精準醫療復合手術室
- 《基于三維熒光技術的水環境污染源深度溯源技術規范》
- 危險廢物處理應急預案(4篇)
- 江蘇省南京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英語試卷含解析
- 慢腎風中醫辨證施護
- 危險化學品工傷事故形勢及典型事故案例
- 《多相反應及反應器》課件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動漫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評分參考
- 不同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比較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