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園綠道建設的實踐與探索_第1頁
中國公園綠道建設的實踐與探索_第2頁
中國公園綠道建設的實踐與探索_第3頁
中國公園綠道建設的實踐與探索_第4頁
中國公園綠道建設的實踐與探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公園綠道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現代綠道起源于美國和歐洲。從強調景觀功能的遮蔭通道到重視綠色生態網絡功能的生態走廊,現代綠道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雖然現代綠道理論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但是中國的綠道思想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一直是歷代王朝與自然協調相處的重要思想。古代中國綠道主要從防風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等保護自然環境的目標出發,注重線性景觀單體,較少涉及現代綠道中的系統網絡功能。我國最早涉及“綠道”研究的文章為1985年第2期《世界建筑》刊登的伊藤造園事務所設計的岡山市西川綠道公園,僅介紹了日本的西川綠道規劃設計項目,未能深入介紹其背景和思想根源。可見,日本在中國之前已經開展了對國際上出現的“greenway”的相關研究。中國第一次較為系統地介紹美國綠道是在1992年《國外城市規劃》刊登的《美國綠道(AmericanGreenways)簡介》,文中直接使用“綠道”作為“greenway”的翻譯,分別從綠道的概念、益處、工程實踐、經濟效益和管理機構進行介紹,但并未深入解釋綠道的本質。最早在中國推廣這一概念是張文和范聞捷于2000年在《國外城市規劃》上發表的《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對國際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進行了介紹,此文將greenway翻譯成綠色通道,國內后續研究普遍使用了“綠道”和“綠色通道”。由于“綠道”較為簡單通俗和“綠色通道”的多義性,“綠道”的譯法使用較為廣泛。在綠道理論被系統引入之前,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1997)開始對國外景觀生態學進行系統研究,詳細介紹了如何將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基本原理、規劃的總體模式等方面在城鄉與區域規劃中進行應用,并以中山市為例,分析了城市景觀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為未來中山市城市景觀格局的改進提出了初步方案。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俞教授提出以景觀可達性作為評價城市綠地系統的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并研究了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與生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城市生態基礎設施(EI)概念和反規劃途徑,對國內綠道研究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北京師范大學宗躍光教授(1999)以北京市區的實證研究為例,對我國大都市區廊道效應進行了研究,強調了城市景觀規劃中廊道的重要性。經過了十幾年的相關研究,國內研究已逐漸成熟,《中國園林》學刊在2010年第3期,以城鎮綠地生態構建與管控技術研究為主題,并以綠道為專題,共刊文7篇,將國內對“綠道”及其相關理論的研究推向了最高潮,這將進一步帶動國內相關研究的發展。其中,劉濱誼結合其領銜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城鎮綠地生態構建和管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從綠地生態網絡規劃的角度切入,深入介紹了城鎮綠地生態網絡規劃的演變歷程、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前沿。劉頌等在此科技支撐計劃下,以我國發達地區的城市空間增長過程為研究對象,對城市綠地空間與城市發展的耦合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李開然則將綠道視為綠道網絡中的生態廊道,并結合國外4個典型案例論述了其功能和規劃原則。余青等對美國風景道體系基金資助進行了全面的介紹,為我國的相關實踐提供了參考。另外3篇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的綠地系統規劃進行了思考。從國內對綠道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綠道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3類,包括國外理論介紹、國外實踐案例介紹和國內綠道理論與實踐。根據文獻資料分析,目前國內對綠道的研究主要有4個機構。1)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主要以俞孔堅教授為代表,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綠道的自然生態功能和從文化遺產保護角度分析綠道的歷史文化保護功能;2)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科學與旅游系,主要以劉濱誼教授為代表,從城鎮綠地系統和綠地生態網絡介入,分析綠道在城鎮中的生態作用和游憩功能;3)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要以吳必虎教授為代表,從環城游憩功能提出了環城游憩帶(ReBAM)的概念;4)北京交通大學風景道與旅游規劃研究所,主要以余青教授為代表,從風景道的角度,分析區域綠道中的旅游開發功能。1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張文和范聞捷(2000)從國內綠色通道研究的價值談起,介紹了國外綠色通道的起源和發展歷史、綠色通道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和近年河流綠色通道的規劃案例,并分析了綠色通道面臨的挑戰,是國內第一次從理論層面介紹國外綠道。王志芳等(2001)用具體實例介紹美國遺產廊道的概念、選擇標準、保護的法律保障和管理體系以及遺產廊道保護規劃應著重強調的內容,是國內首次介紹綠道的遺產保護功能。在研究初期,國內對Greenway的翻譯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看法。車生泉(2001)、李團勝等(2001)和劉濱誼等(2001)以國外綠道研究的文獻作為共同的研究基礎,卻分別用綠色廊道、綠道和綠道網絡為主題,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于Greenway的翻譯還未統一。車生泉從景觀生態學角度介紹了綠色廊道的規模、結構、網絡形態。李團勝等則在介紹綠道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綠道的生態意義。劉濱誼等在介紹綠道概念、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深入介紹了新英格蘭綠道網絡規劃。陳爽等(2003)在對國外綠色空間的思考中,將Greenway翻譯成“綠徑”,使得國外綠道理論的國內介紹顯得更為復雜。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開始對國外綠道進行更為全面的介紹,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孟亞凡(2004)詳細介紹了綠色通道規劃的目標、尺度、構成、網絡結構和橫向協調等。朱強等(2005)在對國外景觀生態學有關生態廊道寬度相關研究成果的綜述上,總結得出了2種類型的生態廊道適宜寬度值。周年興等(2006)對國外綠道運動進行了詳細介紹,探討了綠道規劃和設計的方法。朱強等(2006)從7個方面總結了國外綠色通道研究的進展,對國內的應用和發展提出了建議。李昌浩等(2007)詳細介紹了北美、歐洲、亞洲等地綠道發展歷史與趨勢,總結了對我國的啟示。王原等(2007)介紹了生態廊道的評價的綜合指標,生態廊道網絡的5種空間布局和生態廊道規劃“七步法”,以適應綠地網絡化的趨勢。譚少華和趙萬民(2007)以美國《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雜志3期綠道專刊的文章為主,對綠道規劃的概念與術語、綠道的分類、綠道效應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回顧。這也是目前國內對綠道理論介紹較為全面的文章。2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在理論介紹的影響下,國內對國外案例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初期主要關注美國的綠道和英國的綠帶政策。劉東云等(2001)實時介紹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綠色通道規劃,分析了整個規劃所經歷的各個時期的情況。金紀元(2002)詳細介紹了奧姆斯特德和他設計的波士頓公園系統項目的背景、開發過程、開發管理和使用評價。韓西麗等(2004)回顧了倫敦1929—1991年城市開發空間規劃中的綠道網絡思想。賈俊等(2005)回顧了英國綠帶政策的起源和發展,提出了綠帶政策面臨的挑戰。王保忠等(2005)分析了美國自然風景園、公園運動、國家公園、開放空間規劃、綠道等實踐。王肖宇(2007)對美國黑石河峽谷遺產廊道的保護目標和方案做了介紹。學者們還將關注點放到了歐洲,并對各種綠道的思想和理論差異進行了對比。張云彬等(2007)對歐洲綠道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其與美國綠道的差異性,認為歐洲提出的生態穩定性原則十分值得關注。韓西麗(2008)對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市環城綠道的建設背景、景觀設計、管理維護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對綠道詳細設計方面與綠道的使用活動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豐富的照片資料展示了一個非常直觀的綠道景觀。杜欽等(2008)分析了國外綠地規劃建設中蘊含的控制、連接、融合3種城鄉綠色空間思想,為國內處于起步階段的網絡化綠地系統的研究提供借鑒。許浩(2009)介紹了美國的公園系統,指出其是由公園和開放綠地、公園路和綠道所組成的系統,并對美國公園系統的發展歷程做了詳細的介紹,認為美國公園系統具有線型綠道發達、系統性強的特點。孫帥等(2009)翻譯了查爾斯.A.弗林克撰寫的邁阿密河綠道,描述了社會各界力量利用綠道理念,增加娛樂設施,使河流成為目的地景觀,同時也對自然和文化遺產進行了保護。《景觀設計學》雜志2009年第6期以線性景觀為主題,對從事綠道的人士進行了專訪,翻譯了日本學者對新城綠道的發展情況的研究文獻,深入對接國外線性景觀的最新理論。在眾多綠道案例介紹的基礎上,國內對于綠道運動的來龍去脈已較為清晰,為國內綠道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實踐經驗基礎。3綠地質及作用我國在受前蘇聯影響的綠地系統規劃方法中,盡管以點、線、面的組合方式構筑城市綠地系統,但是線的要素往往由作為防護綠地的隔離帶、作為附屬綠地的道路綠地等構成。它們不屬于公園綠地范疇,無法滿足市民對游憩的使用要求。為了改善城市綠地系統,國內的思考與實踐主要致力于3個方面,一是國外綠道理念與國內原有概念的融合;二是與綠道相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念;三是借鑒國外綠道理念進行思考與實踐。3.1城市帶水性景觀的結構評價研究在與城市綠地系統的融合方面,俞孔堅等(2001)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十大戰略,其中維護和強化山水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與恢復河道及海岸的自然形態和建立社區無機動車綠色通道均與綠道理論及綠道建設息息相關。張慶費(2002)提出構建綠色網絡,強化植被對于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景觀功能的作用,并提出了構建的框架。劉濱誼(2002)提出重新構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強化綠地結構和形態評價指標。周廷剛等(2004)提出了用景觀引力場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評價指標,并用GIS技術對寧波市的景觀引力場進行了計算。胡志斌等(2005)利用GIS系統,建立城市綠地可達性模型,評價綠地景觀格局與服務功能,并以沈陽市為例進行了演繹。王海珍等(2005)運用景觀格局分析方法,選用多種景觀指數,評價了廈門本島綠地系統的現狀與已有規劃,并用網絡分析法構建了旨在優化生態網絡的新方案。朱鵬等(2006)從景觀生態規劃角度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進行了探討。馬林兵等(2006)對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可達性評價的模型進行了優化,利用每個網格的道路密度來近似模擬交通成本的阻力,并考慮了人口分布、公共綠地景觀服務力和交通成本等因素。秦佩恒(2006)以深圳寶安區為例,利用景觀分類制圖和DEM、道路等GIS數據,通過構建一個涵蓋高程、道路和建設用地密度影響的綜合可達性評估指數,研究了工作區內景觀可達性動態特征及其對林地植被變化的影響。李小馬等(2009)利用網絡分析法對沈陽市公園的可達性和服務進行了分析。在與帶狀公園的融合方面,中國城市發展出現了濱水地帶更新、古城墻保護和軌道線改造等不同形式的帶狀公園建設。這些單個項目的建設分別以綠道中的單個功能為主,可以認為是一種“類綠道”形式的線性景觀。如合肥市非常合理地利用了環護城河的水系和沿城墻的林帶等資源,提出了建設環城帶狀公園的想法,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實施,為合肥市于1992年被評為我國的第一批國家園林城市作出了較大貢獻。以“帶狀公園”作為題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可以得到21篇除報紙、年鑒以外的研究論文。根據分析可以得出,在綠道理念引入之前,國內關于帶狀公園的研究文章均為城市濱水帶狀公園開發,缺乏對線性景觀其他功能的研究。在綠道理論引入后,帶狀公園的研究開始借鑒綠道理念,李春濤(2004)開始將城市帶狀綠地與綠道理念結合分析。李素英在其博士論文(2006)中詳細分析了城市帶狀公園綠地與國外綠道等理念的關系,在后續研究(2010)中,更是將景觀生態學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城市帶狀公園結構評價。張青云在碩士論文(2007)中結合古城墻的城市帶狀公園設計研究,提出以古城墻為依托的帶狀公園包括文化傳承、塑造城市意象、游憩、審美和生態等功能,與綠道理念中的遺產廊道相似。3.2風景設計研究方法北京大學吳必虎教授在對旅游活動的系列研究中,于1998年提出了環城游憩帶(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的概念,并在以上海市為例的文章中深化了環城游憩帶的概念,環城游憩帶是指以“一夜游度假模式”的旅游地出現在環繞城市外圍,以這些游憩設施和游憩土地利用構成的游憩活動空間。在對上海的實證研究中,對其ReBAM的區位、形成原因、用地特征和空間特性做了詳細的數量分析。蘇平、黨寧和吳必虎(2004)以北京市14個區縣235處旅游地為研究樣本,運用旅游計量地理方法得出北京環城游憩帶旅游地的空間結構特征。環城游憩帶與國外綠帶理念相似,具有將環繞城市外圍的自然和人工游憩點相連的性質,但國外的綠帶強調城市空間管制,而國內的環城游憩帶則更多地注重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在綠道理念完全引入中國之前,吳必虎(2001)在觀察自駕車旅游的趨勢后,開拓了國內對風景道的研究,規劃設計了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風景道和福建寧德濱海風景道。風景道的概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念,其后余青教授延續了這方面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學余青教授等(2006)介紹美國風景道時,將遺產廊道(HeritageCorridors)、文化線路(CultureRoutes)和綠道(Greenways)等路旁或視域之內擁有風景、自然、文化、歷史、游憩價值、考古學上值得保存和修復的景觀道路統稱為風景道(Parkway),但在其后一篇文章(2007)中則將風景道更正為ScenicByway。余青(2007)在深入研究美國風景道體系的基礎上,利用風景道理念設計了鄂爾多斯風景道,指導碩士研究生宋悅(2008)、柳曉霞(2009)、王樂(2009)等對美國國家風景道體系評估標準、濱水型風景道、美國國家風景道投融資體系進行了研究,逐漸完善了對美國風景道研究的體系,并翻譯了《Greenways:AGuidetoPlanning,Design,andDevelopment》,作為其出版的《風景道規劃與管理叢書》系列之一。美國風景道與綠道之間有交叉部分,綠道通過申請可以成為國家風景道體系中的一員。但是綠道具有3個層次,區域層次的綠道可以與風景道部分交叉,而城市層次和社區層次的綠道則更加注重無機動車的要求,與風景道作為自駕游的載體不同。3.3國內外相關研究在對國內城市建設問題思考方面,韓西麗(2003)首次將國外綠道理論與國內城市發展背景相結合,在分析我國非機動車交通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在我國城市社區中建設非機動車綠色通道的策略。郭美鋒等(2004)也從生態廊道與非機動車通道結合的方向提出了建議。韓西麗(2004)還對北京市綠化隔離帶規劃建設進行了反思,北京市綠化隔離帶缺乏生態學思考,是一個相對孤立的綠化環帶,以此提出了向綠色通道轉變的措施。李強等(2005)從綠帶的政策績效角度對比北京綠化隔離帶和倫敦綠帶,并分析了差異背后的規劃權力結構制度性安排上的差異。張毅川等(2004)利用綠道理念對我國城市建設中的綠道設置問題提出了建議和解決方案,希望通過綠道建設加強生態網絡建設,更好地發揮城市的生態功能。在借用遺產廊道對我國遺產保護進行思考方面,俞孔堅(2004)從世界遺產保護的概念對中國遺產保護的現狀進行了反思,指出了我國文化認同危機不斷加深與自然和人工遺產的保護意識不足有關。李偉等(2004)通過我國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提出建設遺產廊道是建設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態基礎設施的需要。俞孔堅等還以臺州市為例,對遺產廊道的適應性分析方法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運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結合GIS技術的新方法。李偉和俞孔堅(2005)還對世界遺產保護領域的文化線路與美國綠道中的遺產廊道進行對比,認為借鑒兩者的有關理念,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區域規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李春波等(2007)利用GIS作為分析工具,研究得出京杭大運河天津段遺產廊道的理想寬度應為單側2~2.5km2。朱強在完成博士畢業論文《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工業遺產廊道構建》后,開始了他們在遺產廊道方面的后續研究,為我國遺產廊道框架的構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帶動了國內遺產廊道的廣泛研究與應用,主要包括京沈清文化遺產廊道、南京城市西部、絲綢之路寧夏固原段、晉商文化線路和漓江等遺產廊道。在利用綠道理論進行規劃設計方面,徐文輝等(2004)在借鑒國外“綠道”理念對諸暨市入口段進行綠化景觀規劃設計,是國內單個建設項目中首次借鑒國外綠道理論。徐文輝(2005)對浙江生態省建設戰略中的綠道網建設規劃進行了介紹,提出了浙江省域范圍內的綠道網絡骨架,其中包括自然山脊型、濱河濱海保護型、區域交通型和旅游文化型4類。黃哲在其進行的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中,借鑒和運用綠道理念,提出了促進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功能分區科學化、游道設計生態化、游道景觀的美學化、社區參與的普及化和對遺產保護的多元化的方法,并以湖南邵陽市遂寧黃桑地區生態旅游規劃為例進行演繹分析。周睿(2006)對武漢市的濱江綠道網進行了思考。胡晶明等(2007)利用綠道理論原則對張家口市城市快速路景觀進行了設計,探索了城市淺山區生態廊道景觀規劃的方法。黃藝等(2006)利用綠色廊道網絡理論構建了東營市西城區的綠地廊道系統。譚曉鴿(2007)在總結綠道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天津市的綠地系統規劃進行了評價,并利用網絡分析法構建了中心城區綠道網絡方案。張笑笑(2008)結合綠道和游憩的概念,提出了城市游憩型綠道的概念,并利用AHP法對上海市黃浦區、靜安區和盧灣區進行了詳細的綠道選線設計,演繹了游憩型綠道的選線方法。田逢軍等(2009)對上海市游憩綠道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縱兩橫三環”的綠道格局,并對3種類型的綠道進行了設計。余雪琴則從景觀格局和AHP法的結合入手,進一步深化了上海市區綠道規劃。張春英等(2009)利用景觀連接度的方法對福州市綠地景觀綠道功能進行定量分析,針對福州市綠地景觀連接性較弱的現狀提出了規劃建議。趙兵等(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