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_第1頁
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_第2頁
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_第3頁
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_第4頁
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大氣第一章大氣第一章大氣

由于引力作用而環繞行星的氣體圈層叫做行星大氣。地球大氣又簡稱大氣(atmosphere),地球上的整個空氣層稱為大氣圈。第一章大氣由于引力作用而環繞行星的氣體圈第一章大氣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結構§1§2§3大氣污染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退出第一章大氣大氣的組成和垂直結構§1§2§3大氣污染§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結構

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結構一二§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結構大氣的組成一二干潔大氣大氣中的水汽氣溶膠粒子

一.大氣的組成干潔大氣一.大氣的組成1.干潔大氣除去水汽和氣溶膠粒子的混合空氣。表1.干潔大氣的主要成分氣體容積含量(%)分子量臨界溫度(℃)臨界大氣壓N278.08428.106-147.233.5O220.94632.000-118.949.7Ar0.93439.944-122.043.0CO20.03844.01031.073.0O30~3×10-4

48.000-5.092.31.干潔大氣除去水汽和氣溶膠粒子的混合空氣。表1.干潔大氣的干潔大氣特點

氣體的組成成分比較穩定干潔大氣是永久氣體

∴在氣象學中,通常將干潔空氣作為“單一”氣體來處理,其分子量為28.966。

干潔大氣特點氣體的組成成分比較穩定大氣中幾種主要氣體簡介

(1)氮氣(nitrogen,N2)

大氣中含量最大的氣體成份,影響大氣的密度、氣壓。氮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元素,是肥料三要素之一。在氣象學中并沒有特殊的作用。大氣中幾種主要氣體簡介(1)氮氣(nitrogen,N2(2)氧氣(oxygen,O2)各種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能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ultraviolet,UV),使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減少,同時影響高層大氣的溫度

(2)氧氣(oxygen,O2)各種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3)臭氧(ozone,O3)①生消原因:氧氣分子在太陽紫外輻射的作用下形成。

O2───→O+OO+O2───→O3

O3+O───→O2+O2紫外線紫外線紫外線(3)臭氧(ozone,O3)①生消原因:氧氣分子在太陽臭氧的時空分布規律空間變化特點:

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濃度最大,稱為臭氧層(ozonelayer)緯度變化特點:從赤道向兩極增加時間變化特點:隨季節而變化,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臭氧的時空分布規律空間變化特點:臭氧的作用能強烈地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B、C波段,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對高層大氣有“加熱”作用,使10至50km高度的氣層溫度增高。臭氧的作用能強烈地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B、C波段,保護了地

80年代初,在南極大陸發現了臭氧含量明顯減少的大片區域,稱為臭氧洞。臭氧洞(ozonehole──

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80年代初,在南極大陸發現了臭氧含量明顯減少的大臭氧洞(ozonehole)

產生原因:人類活動釋放的大量含氯氟烴(CFC),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

CFC在高層帶電粒子的作用下會離解出氯離子Cl-,而Cl-在以下過程中可起催化作用:O3+OO2+O2紫外線Cl-臭氧洞(ozonehole)產生原因:人類活動釋臭氧層破壞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缺少臭氧層的屏障作用,大量對人類和其它生物有害的太陽紫外線可以到達地面,對生物產生嚴重的傷害。對人的傷害:皮膚癌、眼癌、青光眼、白內障等疾病的患病率大幅度上升。據估計,紫外線透過率每增加10%,這幾種疾病的患病率可增加20至60%。這種情況對喜歡日光浴(sunbath)的西方國家影響尤為明顯。臭氧層破壞所造成的后果由于缺少臭氧層的屏障作用,地中海濱的日光浴人群地中海濱的日光浴人群了解更多的臭氧知識和動態中國保護臭氧層行動/中國臭氧網/國際臭氧日:9月16日“消耗臭氧層物質”Ozonedepletingsubstances

1)氟氯化碳(CFCs):制冷劑、清洗劑和發泡劑;

2)哈龍(Halon):滅火劑;

3)四氯化碳:化工生產的助劑和清洗劑;

4)甲基氯仿:清洗劑;

5)溴甲烷:農業種植、糧食倉儲或商品檢疫的殺蟲劑;

6)氫氟氯烴(HCFC):制冷劑、清洗劑和發泡劑。了解更多的臭氧知識和動態中國保護臭氧層行動http://ww(4)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的重要原料能吸收地面與大氣的紅外輻射(infrared,IR),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二氧化碳的作用(4)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植

溫室效應: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同時也向宇宙和地面發射輻射,對地面起保暖增溫作用。溫室效應: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同時也向宇CO2的生成:生物呼吸、有機物的分解、燃燒、火山爆發、巖石風化、海洋釋放等。

CO2的消失:植物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沉積、海洋吸收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循環

(Cycleofcarbondioxideintheatmosphere)CO2的生成:生物呼吸、有機物的分解、燃燒、火山爆發、巖石風碳的循環碳的循環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變化規律

CO2的日變化(diurnalvariation)

白天午后達最低值,日出前后達最高值CO2的年變化(annualvariation)

夏季少,秋季達最低值;冬季多,春季達最高值。CO2的長期變化(long-termchange)

由于人類活動,大氣中CO2濃度不斷升高。在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前,全球平均大約為280ppm,2006年底創新高381.2ppm,比前一年上升了0.53%;2007年底,383ppm,比前一年增加0.5%;2008年底,385.2ppm;2009年底,386.8ppm。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變化規律CO2的日變化(diurnalv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歷史新高

2013-11-07世界氣象組織6日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2年地球大氣的溫室氣體濃度創下新紀錄,繼續維持增長趨勢。《公報》公布了2012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的變化情況。去年所有長期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相當于475.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濃度當量,而該數值在2011年為473ppm。在1990年至2012年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導致的輻射強迫對地球氣候產生的變暖效應增加了32%。2011年至2012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2.2ppm,超過此前十年每年增加2.02ppm的平均值,出現加速增加趨勢。去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93.1ppm,是工業化之前水平的141%。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歷史新高

2013-11-01990年到2010年間溫室氣體的輻射壓力增長了29%,其中二氧化碳的貢獻占了80%。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超過了近10年的平均水平。2010年,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大量增加,未來全球將會變得更熱,高溫天氣將更加頻繁發生。從1750年以來,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有了明顯地增長,這些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對溫室氣體輻射壓力增長的影響力占64%,在18世紀中期工業化開始前的一萬年左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幾乎維持不變,保持在約280ppm(1ppm等于百萬分之一)左右,但工業化開始以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增加了39%。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僅在2009年到2010年,二氧化碳濃度的年增長率就達到2.3ppm,而上世紀90年代的年增長率為1.5ppm,過去1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平均每年也只增加了2.0ppm。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歷史新高1990年到2010年間溫室氣體的輻射壓力增長了29%,其中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世界氣象組織: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2008.11.25)2007年地球上溫室氣體的濃度再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繼續保持工業化以來的上升趨勢。

2008年11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在日內瓦發布了2007年度《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07年地球上溫室氣體的濃度再次突破有歷史紀錄以來的最高點,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83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比2006年增加0.5%。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是四種最重要的溫室氣體,這四種氣體主要來自于人類工業化以來燃燒化石燃料和農業生產的排放。在2007年,不僅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新高,氧化亞氮的濃度也創出新高,比上一年增加0.25%,甲烷的濃度也比歷史紀錄最高的2003年增加了0.34%。和持續增加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不同,甲烷的增加趨勢在過去10年中有所減緩。但是,2006年到2007年間甲烷濃度的增量則達到了1998年以來的最大值,這或許標志著新一輪甲烷增加的開始。報告顯示,化石燃料開采、水稻種植、秸稈焚燒、垃圾填埋和畜牧業貢獻了大約60%的甲烷排放,而來自自然過程的濕地排放和白蟻排放占其余的40%。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公布的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1至6.4攝氏度,最樂觀的估計也將升溫1.8至4攝氏度。屆時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14至44厘米,11億至32億人的飲水可能遇到問題,2億至6億人將面臨饑餓威脅,每年沿海地區2億至7億居民將遭受洪澇災害,紐約和上海等城市也可能被淹沒。一位研究氣候變化的中國科學家告訴《財經》記者,全球冰芯探測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80萬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還沒有達到過380ppm的水平。而二氧化碳的濃度越高,意味著會產生更為明顯的溫室氣體效應。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的年度溫室氣體指數,2007年所有溫室氣體對地球的疊加增溫效應比2006年增加了1.06%,比1990年增加了24.2%。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同時指出,自從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簽訂后,全球對限制破壞臭氧層的含氯氟烴(CFC)的使用取得了持續的成功,CFC濃度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到2010年,其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將是《京都議定書》中第一承諾期(2008-2012)目標的5倍。從2004年開始,世界氣象組織開始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其數據來自于其在全球超過65個國家的全球大氣觀測網。世界氣象組織: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2007年地球上溫大氣中CO2濃度的年變化

夏威夷1992年至2001年平均二氧化碳濃度的年變化曲線大氣中CO2濃度的年變化夏威夷1992年至2001年平均二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

/w/index.php?title=%E5%85%A8%E7%90%83%E8%AE%8A%E6%9A%96&variant=zh-cn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http://zh.wikipedi

由于CO2是具有對地球保溫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effect),因此其濃度升高將導致全球變暖。根據用各種氣候數學模型進行的模擬計算,CO2倍增(相對于工業革命前的270至280ppm)將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5到4.5℃,平均估計值大約為3℃。未來的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到5.8℃。這樣大幅度的氣溫變化必然會引發一系列重大的環境變化。大氣中CO2濃度增加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由于CO2是具有對地球保溫的溫1000年以來CO2濃度和北半球平均氣溫曲線氣溫為估計值(深藍色)或觀測值(淺藍色)與1960─1990年基準值之差1000年以來CO2濃度和北半球平均氣溫曲線氣候變暖的后果影響全球水分平衡,引發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發生;

如寒潮、熱浪、暴雨、龍卷風等影響生物的生態適應性;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的后果影響全球水分平衡,引發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發生;

全球變暖將使北極、格陵蘭島、南極和高山上的積雪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據計算,如果全球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約69m!未來的100年內全球海平面將比目前上升9到88厘米,給許多國家帶來災難性后果。全球變暖將使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將使北極、格陵蘭島、南美麗的圖瓦盧將永遠從太平洋上消失2001年11月15日,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宣布,他們將放棄自己的家園,全國人民移民到新西蘭,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美麗的圖瓦盧將永遠從太平洋上消失2001年1氣候變暖使海平面上升的最新證據2002年1月31日,南極東岸已有1.2萬年的拉森陸緣冰B冰架再次開始分裂,35天后,這個冰架崩成了幾千個冰山,圍成一個象羽毛的形狀,在南極洲邊緣的威德爾海上漂流。分裂出的冰塊面積為3250平方公里、厚220米、重7200億噸。這個面積超過了塞浦路斯一個國家的總面積,是新加坡的9倍。

美國國立冰雪數據中心數據顯示,自1974年以來,南極半島周圍已經有7塊面積總計1.35萬平方公里的冰架脫落。

氣候變暖使海平面上升的最新證據2002年1月南極拉森B冰架崩塌前后照片對比

拉森B冰架面積3250平方公里、厚220米、重7200億噸。南極拉森B冰架崩塌前后照片對比拉森B冰架面積3250平方公南極附近游移的冰山

南極外圍大量游移的冰山向人們昭示:如果人類聽任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變暖繼續發展,消融的冰雪將會無情地蠶食人類的領地,許多人將象圖瓦盧人一樣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南極附近游移的冰山南極外圍大量游移的冰山向人

2003年9月24日,北冰洋最大的冰架,沃德亨特冰架已經破裂,表明該地區氣候正在變暖。沃德亨特冰架位于加拿大東北部,覆蓋面積廣達500平方公里,厚度達30米。科學家相信沃德亨特冰架已有三千年歷史。2003年9月24日,北冰洋最大的冰架2001年(上)和2003(下)的衛星對比照片顯示出沃德·亨特冰架上的大裂縫(紅色圓圈中)攝于2005年8月2008年4月德里克·穆勒博士發現冰架現已斷裂成三個部分2001年(上)和2003(下)的衛星對比照片顯示出沃德·亨2009年南極威爾金斯冰架冰橋出現斷裂2009年南極威爾金斯冰架冰橋出現斷裂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南極80公里長巨型冰山崩離由于受到較老的“B9B”冰山的撞擊,一座新冰山于2月份從莫茲冰河舌上崩離出來。南極80公里長巨型冰山崩離由于受到較老的“B9B”冰山的撞擊水汽的特點是唯一能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相變(phasetransformation)的物質,因此它是天氣變化的最重要的角色。是自然界潛熱(latentheat)最大的物質。能吸收地面與大氣的紅外輻射,和二氧化碳一樣對地面有保溫效應。2.大氣中的水汽(watervapour,moisture)水汽的特點是唯一能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相變(phasetran

大氣中的水汽來源于地面的蒸發(evaporation)和植物蒸騰(transpiration),因凝結降水而返回地面。處在不斷的循環之中。含量變化規律:隨高度減少;與地理因素關系密切;隨時間變化大水汽的生消和分布大氣中的水汽來源于地面的蒸發(evapora

水的大循環水的大循環3.氣溶膠粒子(aerosolparticle)氣溶膠粒子:懸浮在大氣層中沉降速率很小的固體、液體微粒。組成:有機物—花粉、微生物、細菌

無機物—灰燼、塵埃、小水滴等作用:作為凝結核(condensationnucleus),使水汽凝結成水滴、冰晶,影響云、降水的形成;能吸收輻射,影響著地面與近地層的溫度變化。

3.氣溶膠粒子(aerosolparticle)氣溶膠粒子二、大氣的垂直結構

(VerticalStructureoftheAtmosphere)

“九重天”“天高地厚”天有多高???天分九重???二、大氣的垂直結構

(VerticalStructure大氣上界(upperlimitoftheatmosphere)的確定

⊙以物理現象出現的最高高度作為確定上界的標準:“極光”出現的最大高度為1000—1200km,因此可確定大氣上界為1200km左右。

⊙以空氣密度作為確定上界的標準:接近星際空間的氣體密度的高度約為2000—3000km。

大氣上界(upperlimitoftheatmosp極光弧(底部整齊微微彎曲呈圓弧狀)極光弧(底部整齊微微彎曲呈圓弧狀)極光帶(有彎扭褶,宛如飄帶狀)極光帶(有彎扭褶,宛如飄帶狀)極光片(云朵一般片朵狀)極光片(云朵一般片朵狀)極光幔(面紗一樣均勻的椎幕狀)極光幔(面紗一樣均勻的椎幕狀)極光芒(沿磁力線方向呈射線狀)極光芒(沿磁力線方向呈射線狀)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瑞典斯德哥爾摩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德國薩可森州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德國薩可森州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德國北部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德國北部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極光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冰島極光二〇〇〇年四月七日冰島南極上空的卷滾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的卷滾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的分裂射線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的分裂射線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正在快速演化的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正在快速演化的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的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南極上空的極光一九九七年六月四日中山站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10時35分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10時35分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10時35分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10時35分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10時50分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10時50分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8日12時極光美國阿拉斯加,北京時間2000年4月8日12時極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9時30分極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北京時間2000年4月7日9時30分極光2002年9月3日,因近地行星際磁場出現持續南向分量,在美國和加拿大北部出現長達9個多小時的極光。

極光2002年9月3日,因近地行星際磁場出現持續南向分量,在美國2002年9月3日,在美國和加拿大北部出現長達9個多小時的極光。

極光2002年9月3日,在美國和加拿大北部出現長達9個多小時的極極光相隔幾天之后的7日,磁暴再次發生,人們再次看到多彩的極光。極光相隔幾天之后的7日,磁暴再次發生,人們再次看到多彩的極光2004年3月3日,日本東京。這束門簾一樣的極光是被一名與日本南極冬季科考隊同行的攝影師在觀測船上拍攝到的。

2004年3月3日,日本東京。這束門簾一樣的極光是被一名與日垂直結構

大氣在鉛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有不均勻的。根據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特點,并考慮密度、電離狀況等因素,可將大氣分為五層。垂直結構大氣在鉛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有不1.對流層(troposphere)2.平流層(stratosphere)3.中間層(mesosphere)4.熱層(thermosphere)5.散逸層(exosphere)1.對流層(troposphere)2.平流層(strato大氣層中的溫度分布和鉛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逸層大氣層中的溫度分布和鉛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

厚度變化空間:隨緯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緯地區:平均厚度為17~18km;中緯地區:平均為10~12km;高緯地區:平均為8~9km;時間:夏季大于冬季。1.對流層(troposphere)

厚度變化空間:隨緯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緯地區:平均厚度為

對流層的主要特點: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氣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水汽

溫度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100m降低0.65℃

具有強烈的對流(convection)與亂流(turbulence)運動

氣象要素(meteorologicalelement)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勻

對流層的主要特點:

分層:下層、中層、上層、對流層頂。

下層(摩擦層或行星邊界層):0-2km

摩擦作用、對流運動和亂流運動最強烈;

在接近地面約30~50m高度以下的氣層稱為近地氣層,常有霧形成。

中層:2-6km

空氣運動以對流為主;

有中云和直展云出現,由云滴增大成雨滴的過程多在此層進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氣層。分層:下層、中層、上層、對流層頂。下層(摩擦層或行星邊

上層:6km至對流層頂

受地面影響更小,氣溫常在0℃以下,水汽含量少,各種云均由冰晶或過冷卻水滴組成。飛機飛行在此氣層常出現結冰現象。

在中、低緯度地帶,常出現風速等于或大于30m·s-1

的強風帶,即所謂高空急流。

對流層頂: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1-2km的過渡層

氣溫隨高度變化很小,甚至成為等溫狀態。

由低層上升而至的水汽和塵埃等多聚集在這里,使能見度惡化。上層:6km至對流層頂受地面影響更小,氣溫常在0℃以下2.平流層(stratosphere)

厚度從對流層頂向上,一直到55km左右為平流層。集中了大氣中的大部分臭氧,空氣密度很小。1.氣溫隨高度而升高;平流層頂氣溫可達-3—-17℃。

2.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氣流運行平穩,沒有強烈的對流3.水汽和塵埃很少,很少有云,透明度好。

平流層的主要特點:2.平流層(stratosphere)3.中間層(mesosphere)

從平流層頂向上,到85km左右為中間層。主要特點有:1.溫度隨高度而迅速降低。2.有強烈的垂直運動,故又稱為高空對流層。3.中間層(mesosphere)從平流層頂向上,4.熱層(thermosphere)

從中間層頂向上,到大約800km左右為熱層(又稱熱成層、暖層、電離層)。主要特點有:1.氣溫隨高度而升高;300km處氣溫可達1000℃,頂部可高達2000℃。2.空氣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與宇宙射線作用下處于高度電離狀態,故又稱為電離層(ionosphere)4.熱層(thermosphere)從5.散逸層

(exosphere)

熱成層以上為散逸層(又稱外層),是大氣圈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帶。主要特點有:2.空氣非常稀薄1.氣溫隨高度很少變化3.空氣質點的運動速度很快,可逃逸到星際空間5.散逸層(exosphere)

二、大氣污染(pollutantintheatmosphere)二、大氣污染(pollutantintheatmos農業氣象學:第一章--大-氣課件

大氣中的污染物質:

定義:

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成分發生對生物界有害的變化。

分布:

空間上垂直:主要集中在3km以下的低層大氣中;水平:城市多,農村少;陸地多,海洋少。

時間上:冬季多,夏季少;清晨和夜間多,午后少。大氣中的污染物質:定義: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

火山爆發、風吹揚沙和沙塵暴、雷擊森林失火等。

來源:

自然過程形成。

人為過程造成。

工業和交通上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使用,農業上化肥、農藥的噴施,生活上制冷采暖的排放與泄漏等。火山爆發、風吹揚沙和沙塵暴、雷擊森林失火等。來源

二次污染物:

分類:

一次污染物:直接從污染源排出來的物質。

進入大氣的一次污染物互相作用或與大氣正常組分發生化學反應,以及在太陽輻射線的參與下引起光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新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分類:一次污染物:直接從污染源排出來的物2.大氣污染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農作物減產、產品品質下降、價值降低等。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酸雨(acidrain):

大氣降水的pH值明顯低于正常值(5.6)的現象。2.溫室效應(greenhouseeffect)3.臭氧洞(ozonehole)2.大氣污染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酸雨酸雨

酸雨的危害危害一:湖泊酸化危害二:土壤酸化危害三:酸雨與森林衰退危害四:酸雨與建筑、文物

酸雨的危害酸雨在我國的分布酸雨在我國的分布PM2.5和PM10

PM2.5和PM10PM2.5和PM10PM2.5和PM10

PM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