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初三一模課外文言文匯編_第1頁
上海2015年初三一模課外文言文匯編_第2頁
上海2015年初三一模課外文言文匯編_第3頁
上海2015年初三一模課外文言文匯編_第4頁
上海2015年初三一模課外文言文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2015年初三一模課外文言文匯編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注釋】相梁:在梁國當宰相鵷鵮:yuānqiān傳說欲以此駭眾取名13、根據文意,在文末橫線上填寫恰當的詞語,使文意通順。(1分)柳開(),不如張景一書。14、文中柳開的任性氣盛和張景的形成強烈的反差,具體表現在兩人應舉舉動上的差異,柳開是“”,而張景是“”。(4分)(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1-13題(12分)11.(4分)(1)喜歡(2)同“悅”,高興12.(3分)想要用這樣的舉動驚動眾人博取名聲。13.(1分)千軸14.(4分)謙遜內斂以文章投主司于簾前(衣裥自擁車人)唯袖一書簾前獻之松江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0—13題(12分)七擒孟獲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至南中,所戰皆捷。聞有孟獲者,為夷漢①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觀營陣,曰:“此軍如何?”獲對曰:“向不知虛實,故敗。今蒙使觀營陣,若止如此,定能勝!”亮笑,心知獲尚不服,縱之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欲釋獲。獲曰:“公天威,南人不復反矣。”于是亮進軍,南中平。【注釋】①夷漢:指南方的少數民族和漢人。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亮使觀營陣()(2)向不知虛實()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于是令生致之。12、首擒孟獲后,為了讓孟獲降服,諸葛亮所做的努力是“”、“”。(2分)13、下列對“南中平”原因分析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諸葛亮率軍在南中“所戰皆捷”,戰所不勝。B.諸葛亮擒獲了孟獲,讓南中人失去了主心骨。C.諸葛亮運用攻心策略讓孟獲和南人主動歸順。D.諸葛亮代表著天威,南中人根本不敢去反抗。(四)(12分)10.(4分)(1)讓(2)過去,從前,原來11.(3分)于是下令活捉孟獲后送來。(生、致、之)12.(2分)使觀營陣縱之使更戰13.(3分)C虹口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呂蒙正不受鏡呂文穆公蒙正①以寬厚為宰相。有一朝士,家藏古鑒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③。其弗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于李衛公④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注釋】①呂文穆公蒙正:呂蒙正,宋太宗時任宰相。②鑒:鏡子。伺:找到、等到。③知:知遇,得到賞識或重用。④李衛公:李靖,官為宰相,唐朝功臣。11、詞語積累(4分)(l)選擇符合下面句中加點詞意思的一項()昔賢之所難也A.nán,不好B.nàn,災禍C.nán,不容易(2)選擇與下面句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A.以其境過清B.以為妙絕C.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D.屬予作文以寄之1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3分)聞者嘆服,以為賢于李靖遠矣。13、“其弟伺間從容言之”的“之”具體是指。(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14、呂蒙正“不受鏡”的根本原因是。(請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四)(12分)11.(1)C(2)A12.聽說這件事的人都敬佩慨嘆,認為他(呂蒙正)比唐朝宰相李靖還要賢能。13.朝士獻鏡求知14.寡好而不為物累浦東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魯學士祝壽趙司城,號類庵,京師人。一日過魯學士鐸邸。魯曰:“公何之?”趙曰:“今日為西涯先生誕辰,將往壽也。”魯問:“公何以為贄①?”趙曰:“帕二方。”魯曰:“吾贄亦應如之。”入啟笥②,無有。躊躇良久,憶里中曾饋有枯魚,令家人取之。家人報已食,僅存其半。魯公度家無他物,即以其半與趙倶往稱祝@。西涯烹魚沽酒,以飲二公。歡甚,即事倡和而罷。【注釋】①贄:禮物②啟笥:打開盒子③稱祝:祝賀,祝壽11、解釋文中的加點詞。(4分)(1)公何之 之()(2)即以其半與趙俱往稱祝 俱()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虛詞用法。(3分)西涯烹魚沽酒,以飲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與“將往壽也'的“壽”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一狼洞其中 B.斗折蛇行C.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D.有好事者船載以入14、從文中看出,魯學士、趙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 的性格特征。(至少寫出兩點,3分)(四)課外文言《魯學士祝壽》(12分)11.(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12.西涯燒了魚買了酒,用它們來宴請兩位好友(直譯為:用它們來讓兩位好友喝酒)。(3分)13.A(2分)14.不拘小節、隨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誼、不重物質、真誠(寫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得3分,寫出一點得2分)金山區(四)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鄭玄在馬融門下①,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②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成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③”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④。融果轉式⑤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本,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競以得免。(節選自《世說新語·文學》)【注】①鄭玄:東漢未高密人(今山東人),精通歷算。馬融:東漢大經學家(今陜西人)。②渾天:古代的一種天體學說,多利用渾天儀這種算具進行演算。③禮樂皆東:這里是說儒家的學問都跟隨鄭玄傳到東面去了。④在水上據屐:在水面之上,腳穿木屐。⑤轉式:旋轉式盤推演吉兇,是一種占卜的方法。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4分)(1)三年不得相見見()(2)及玄業成辭歸及()11、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馬融就叫他來算,鄭玄一轉動算具立刻就解出了結果,大家都害怕佩服。B.馬融就叫他來算,鄭玄一下子就解答出了結果,大家都感到害怕和佩服。C.馬融就叫他來算,鄭玄轉動算具,一推算就解出了結果,大家都驚訝佩服。D.馬融就叫他來算,鄭玄一轉身立刻就解答出了結果,大家都驚訝佩服。12、馬融“果轉式逐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語句回答)(2分)13、對文中內容的理解,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3分)A.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未得見,可見馬融學問大。B.有人推舉鄭玄來演算,說明有人知曉他的才能。C.馬融追趕鄭玄的舉動,可以看出他的心胸狹窄。D.鄭玄能成功地逃脫追趕,得益于他的聰明才智。(四)課外文言文(12分)10.(1)看見,看到(2分)(2)等到(2分)11.C(3分)12.恐玄擅名而心忌焉(2分)13.A(3分)黃浦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0—13題。(12分)伯樂所著《相馬經》,有“隆顙跌目,蹄如累麴”①之語,其子執之以求馬,經年無有似者。歸以告父,更令求之。出不久而反,謂父曰:“得一馬略與同,而不能具察。”伯樂曰:“何也?”對曰:“其隆顱跌目,但蹄不如累麴爾!”遂見之,乃一大蛤蟆。伯樂笑曰:“此馬好跳躑②,不堪御也。”子亦笑,不復求焉。【注釋】⑴隆顙(sǎng):高高的額頭。跌目:眼睛鼓起。累麴(qū):疊起來的酒藥餅子。⑵跳躑:上下跳躍。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⑴其子執之以求馬()⑵此馬好跳躑()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歸以告父。12、下列成語可作為本文題目的一項是()。(2分)A.出爾反爾B.求之不得C.按圖索驥D.無跡可尋13、對文中伯樂之子的表現,有人認為這個孩子很愚笨,有人認為很聰明。你的看法如何?為什么?(3分)(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0-13題(12分)10.(4分,各2分)(1)尋找(2)喜歡11.(3分)他(伯樂的兒子)回來把情況告訴父親(主語、歸、以各1分)12.(2分)C13.(3分)要點:認為愚笨,闡述理由要聯系主旨;認為聰明,要解釋兒子欺瞞父親的原因。示例一:兒子愚笨,因為他只會按照書本知識生搬硬套,(2分)將蛤蟆當成千里馬。(1分)示例二:兒子聰明,因為他找不到千里馬.(1分)無奈之下借千里馬的部分特征,以蛤蟆來應付搪塞父親。(2分)寶山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罵鴨邑①西白家莊居民某,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茸生②鴨毛,觸之則痛。大懼,無術可醫。夜夢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而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嘗征于聲色。某詭告翁曰:“鴨乃某甲所盜。彼甚畏罵焉,罵之亦可警將來。”生平失物,未嘗征于聲色。某詭告翁笑曰“鴨乃某甲所盜。彼甚畏罵焉,罵之亦可警將來。”翁笑曰:“誰有閑氣罵惡人。”卒不罵。某益窘,因實告鄰翁。翁乃罵,其病良已③。異史氏④曰:“甚矣,攘⑤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音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者也。”【注釋】①邑:縣城。②茸生:柔密叢生的樣子。③良已:果真痊愈了。④異史氏:作者自稱。⑤攘:偷竊。11.依次對文中四個加點詞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3分)A.領會終于更加實行B.能夠去世好處實行C.得到終于更加做D.發現終于好處做1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注意加點詞語的含義。(3分)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嘗征于聲色 13.翁從“不罵”到“罵”,是因為某“”。(2分)14.我們曾學過的《狼》也是異史氏作品,所以異史氏就是(人名)這篇故事,異史氏特地設計了雅量的“鄰翁”責罵偷竊者并使之病愈的情節,其實是喻示了的道理。(4分)(四)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11.(3分)C12.(3分,得分點:“素”、“未嘗”、“征于聲色”)鄰居老人平素器量很大,平時丟了東西,(心中的不愉快)從來不在(不曾)話語、臉面上流露出來。(括號中內容不補出來也可以)13.(2分)因實告鄰翁14.(4分,前一空1分,后一空3分)蒲松齡對壞人壞事要勇于批評,才能使之改正(對壞人壞事不應該原諒,要揭露出來等)(意對即可)嘉定區閱讀下面選文,完成第11-13題(12分)劉氏善舉劉氏者,某鄉寡婦也。育一兒,晝則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于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鄉里咸稱其善。然兒不解,心有憾。母戒之,曰:“與人為善,乃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母喪三年,劉家大火,屋舍衣物殆盡,鄉鄰給其衣物,且為之伐木建屋,皆念劉氏之情也。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1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1)劉氏以己之衣遺之()(2)屋舍衣物殆盡()12、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和別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本分,誰沒有困厄、情勢緊迫的事呢?B.對別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本錢,誰沒有困厄、情勢緊迫的事呢?C.為別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根本,誰沒有困厄、情勢緊迫的事呢?D.跟別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基礎,誰沒有困厄、情勢緊迫的事呢?13、“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劉氏的“善舉”具體表現在(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劉兒“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第11-13題(12分)11.(4分)(1)贈送(2)房屋12.(3分)C13.(2分)(1)輒以斗升相濟(2)以己之衣遺之(3分)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與人為善則與己為善)。崇明縣(四)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滅燭絕纓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燭滅,有一人引美人①手,美人援絕其冠纓②,以告王。王曰:“今已飲,不絕纓者不歡。”令百官皆絕冠纓,乃出火,遂名之曰“絕纓會。”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首,王怪而問之。對曰:“昔者絕纓會上,蒙王不殺之恩,思以頭血濺敵久矣!”遂克晉。【注釋】①美人:指楚王的愛妃許姬。②冠纓:指帽上的帶子。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引美人手( ) (2)遂名之( )1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2分)王怪而問之。12、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文中加點的“恩”的具體內容。(3分)13、概括故事主旨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待人要寬宏大量 B.做人要知恩圖報C.遇事要沉著冷靜 D.戰爭要取信于民(四)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10.(1)牽,拉(2)命名,給……取名(4分)11.楚莊王感到奇怪就問這位大臣。12.臣趁日暮燭滅冒犯莊王的愛妃,而莊王卻為其掩蓋,不予追究。(3分)13.A(3分)閘北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齊王一日臨朝,顧謂侍臣曰:“吾國介于數強國間,歲苦支備①,今欲調丁壯,筑大城,自東海起,連即墨,經大行,接軒轅,下武關,逶迤四千里,與諸國隔絕。使秦不得窺吾西,楚不得竊吾南,韓魏不得持吾之左右,豈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雖有少勞,而異日不復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聞吾下令,孰不欣躍而來耶?”艾子對曰:“今旦大雪,臣趨朝,見路側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問其故。答曰:‘大雪應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賤麥,我即今年凍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當在何人也。”

選自蘇軾《艾子雜說》【注】①支備:調度戰備。支,調度,支付。②踣:跌倒③應候:順應時令。

11、(1)下列與“使秦不得窺吾西”中的“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A.爭而不得,不可謂強B.雖雞狗不得寧焉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即出,得其船(2)下列與“臣怪之,問其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A.落日故人情B.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C.即克,公問其故D.故有所覽輒省記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豈不大利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齊王認為老百姓會踴躍參與筑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14、通過艾子的話,作者想要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4分)(四)(12分)11.(1)B(2分)(2)C(2分)12.(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或好處)的事嗎?(2分)13.雖有少勞,而異日不復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2分)14.辦事情,想問題,要把考慮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結合起來。或既要看遠大目標,又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能利國利民。(4分)楊浦區(四)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楊震eq\o\ac(○,1)孤貧好學,明歐陽《尚書》,通達博覽,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禮命eq\o\ac(○,2),眾人謂之晚暮,而震志愈篤。鄧騭聞而辟③之,時震年已五十余,累遷荊州刺吏、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④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后轉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官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選自《資治通鑒?楊震四知》)【注釋】①楊震:字伯起,東漢名臣。②禮命:任命。③辟(bi):征辟,長官召請下面的人做官。④茂才: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的諱而稱秀才為“茂才”。秀才,指才能優秀的人,是漢代作為舉薦人員的科目之一,與明清科舉考試時的秀才不是一回事。11、解釋加點字。(4分)(1)當之郡之() (2)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故()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使后世稱為清白官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13、下列對畫浪線的句子“而震志愈篤”中“志”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A真正“明歐陽《尚書》”B成為名副其實的“關西孔子”C安心教書生活 D做一名百姓歡迎的官吏14、從文中看,楊震是一個 、 的人。(3分)(四)課外語段閱讀(12分)11.(1)到……去(2分)(2)過去(2分)12.讓后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用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3分)13.C(2分)14.博學多才廉潔奉公(不徇私情)(3分)閔行區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武則天改字武則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諱。有幽州人尋如意上書云:“國”字中“或”,“或”亂天象,請“□”中安“武”以鎮之。則天大喜,下令即改。月余,有上書者云:“武”退在□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則天愕然,遽下令再改。后孝和帝(唐中宗李顯的謚號)即位,果幽則天于上陽宮。【注】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尋如意:人名。11、解釋文中的加點詞。(4分)(1)則天好改新字好()(2)與“囚”字無異異()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后孝和帝即位,果幽則天于上陽宮。文中武則天兩次改字的原因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中的幽州人“尋如意”阿諛奉承。B.文中的另一個“上書者”未卜先知。C.文中的武則天不加考證、偏聽偏信。D.文中的武則天忌諱頗多、朝令夕改。(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11.(1)喜好(喜歡、愛好)(2分)(2)不同(2分)12.后來孝和帝繼承了王位,果然(把)武則天幽禁在上陽宮。(或:果然幽禁武則天在上陽宮)(3分)(即位、果、幽、于為關鍵詞,注意句子通順)13.(1)“園”字中“或”,“或”亂天象,請“口”中安“武”以鎮之(1分)(2)“武”退在“口”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1分)14.B(3分)靜安(青浦)區(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0-13題(12分)后魏自太和遷都之后,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廊廡①間,不可校數。太后賜百官負絹,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稱力②而去。唯章武侯王融與陳留侯李崇負絹過任,蹶③倒傷踝。太后即不與之,令其空出。時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兩匹。太后問日:“侍中何少?”對曰:“臣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選自《太平廣記》)【注釋】①廊廡,堂前的屋子。②稱力,盡力。③蹶,跌倒。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l)庫藏盈溢()(2)侍中崔光止取兩匹()1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太后即不與之,令其空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