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食物物種交流新航路開辟后“遠走他鄉”“禮尚往來”
“命運與共”凡植物名稱前冠以“胡”字的,如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胡瓜(黃瓜)等,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如海棠、海棗等,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1958年7月,李約瑟博士(左三)訪問西農時與石聲漢教授(右二)在西農校園的合影冠以“番”字的,如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豆(花生)等,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來;冠以“洋”字的,如洋蔥、洋芋、洋姜、洋白菜等,為清代引入。——英國倫敦大學理工學院博士、中科院院士、農史學家石聲漢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哥倫布大交換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思考:下列哪個字屬于本節內容?(2022·定州期末)著名農史學家石聲漢曾對域外引種作物名稱做過分析: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朱至元明時由“番舶”引人;凡是名稱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見,中國古近代對域外作物的引種(A.呈單向交流模式B.帶有較強的歧視性C.以美洲作物為主D.具有鮮明的時代性D“遠走他鄉”——美洲物種的外傳新航路開辟之前,食物物種的交流特點?多集中于鄰近地區和大洲內部進行。“這是一場東、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這是恐龍滅絕以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辣椒的世界之旅15、16世紀傳入歐洲,明朝傳入中國,稱“番椒”。辣椒原產美洲,大約在十六世紀下半葉進入中國,即隆慶——萬歷年間。辣椒在亞洲的傳播與葡萄牙人的關系更為密切,辣椒在中國的傳播有3條路徑:一是華北路線:浙江-江蘇-山東,山東往北、往西傳播;二是長江路線:沿長江西上,經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再以湖南為中心,向貴州、四川、陜西、云南、廣西、廣東傳播;三是福建路線:傳播速度非常緩慢,與臺灣路線在福建交匯。——整理自《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辣椒傳入中國的途徑與傳播路徑》番椒,叢生白花,果儼然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高濂《遵生八箋》(1591)馬鈴薯的世界之旅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明朝傳入中國。又稱:洋芋、山藥蛋、地蛋、土豆、番仔薯。梵高《吃馬鈴薯的人》描繪了貧困農家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土豆的景象“窮人的餐點——除了小馬鈴薯就是大馬鈴薯。”
——愛爾蘭諺語“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飽腹感更明顯。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縣發布勸農文告,點名要求當地農民大力種植“馬鈴薯”。在清朝,有玉米參加輪作復種的土地,比沒有玉米輪作的土地增產四分之一,水稻畝產超過千斤是近幾十年才實現的事,而甘薯畝產千斤在清代時就能輕松做到。(2022·江蘇聯考)1500年,亞歐大陸人口約為4.25億。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達到5.45億。從1700年開始,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到1750年,人口達到7.2億,1800年人口突破9億。這種狀況()A.降低了工業革命的人力成本B.促進了全球商品貿易網的形成C.推動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D.得益于大航海帶來的物種交換D玉米的世界之旅17世紀,已傳遍歐洲各國。明朝傳入中國,又稱番麥、包谷;乾隆嘉慶年間,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已經遍布全國。古印第安神譜中的玉米神辛特奧特爾兩副圖對玉米形態的描繪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本草綱目》是整體展現,沒有突出某一部分的特征,側重玉米的藥用價值;清代玉米圖突出玉米穗果實部分,側重玉米作為食物的價值玉米的世界之旅17世紀,已傳遍歐洲各國。明朝傳入中國,又稱番麥、包谷;乾隆嘉慶年間,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已經遍布全國。玉蜀黍重出西土,種者亦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玉蜀黍,田家園也多種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寧河縣志》番麥,處處產之。——道光十二年(1832年)《蘭州府志》閱讀材料概述明清時期玉米在我國種植情況的變化?由很少種植到遍布全國。玉米的世界之旅17世紀,已傳遍歐洲各國。明朝傳入中國,又稱番麥、包谷;乾隆嘉慶年間,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已經遍布全國。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食糧,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玉米。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玉米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摘編自許倬云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玉米能夠在明代廣泛種植的原因?國內: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糧食產量需求高;②玉米具有耐旱耐瘠特點,適應不同土壤的環境。③人民自發種植與政府重視推廣,對氣候環境較強的適應性。國際: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拓展,世界聯系的加強甘薯的世界之旅番薯,別稱甘薯、紅薯、白薯、紅山藥、地瓜、甜薯。甘薯和紅薯都是番薯,一般認為是同一種食物,區別在于表皮顏色不一樣,甘薯的表皮呈淡黃色、紅薯的表皮呈紫紅色。材料(甘薯)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早木之實亡厭,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為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根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養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
——何喬遠《閩書》卷一百五十閱讀材料,并結合生活實際,分析甘薯在中國大量種植的原因。耐旱、耐風雨、抗病蟲害,適應性非常強;不和五谷爭地,不繁勞力;高產、多用途,老少皆宜等(2022·臺州期末)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新變化是三位一體的整體”。下列表述符合這一特征的是()A.稻麥復種制五大名窯長途販運B.龍首渠工商食官支釘C.蘇湖熟天下足手工工場十三行D.玉米甘薯機戶出資莊票D番茄的世界之旅最初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開始食用栽培。萬歷年間引入中國,觀賞和藥用。光緒年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種植。
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蕃,故名。——17世紀初: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比較番茄在歐洲和中國的傳播,兩者有何共同點?從觀賞性轉向食用性“禮尚往來”——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勇敢堅毅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的牛津、倫敦,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地也相繼開設咖啡館。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并推廣到北美的波士頓、紐約、費城。從此,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人們在咖啡館休閑聊天,咖啡館成了社交的重要場所。物種交流既是經濟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載體。“命運與共”——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種的吃的賣的人吃:促進人口增長,改變飲食習慣,深刻影響生活動物吃:有利畜牧業發展,提供更多肉、蛋、奶旅途吃:方便儲存和攜帶,促進全球貿易本地:促進商品經濟出口:加強全球聯系美洲:殖民者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破壞當地生態環境中國:過度墾荒、水土流失時間:1548年人物:意大利某家族,主人科西莫、兒子吉安、女兒安娜,管家奧蘭特情景:從遠方運來了西紅柿……管家奧蘭特:我的主人,西紅柿已送達廚房,今天的晚餐是:用撒上胡椒的番茄塊,堆滿披薩餅的面皮。女兒安娜:父親,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西紅柿的味道,請您一定要留下這種奇異的果子。主人科西莫:想不到西紅柿讓你如此癡迷,那今后就將咱們莊園里的樹都砍掉,種上這種奇異的果子。兒子吉安:父親,您忘了之前羅馬為了種甘薯,將城郊的草皮鏟掉,導致牛羊無草可吃的事故了嗎?請您一定要慎重!聽故事,談影響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女兒安娜:你可真是杞人憂天!當初來自美洲的馬鈴薯可沒少填飽窮苦農民的肚子!兒子吉安:那倒也是,有很多荒地因種植馬鈴薯得到了開發,據說還有很多農民因它致富!主人科西莫:不用爭吵,咱們可以先拿出一部分土地試試。聽故事,談影響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利于人口增長。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發展。(2022·湖北聯考)紫莖澤蘭原產于墨西哥,19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據此()A.人類應該消滅紫莖澤蘭等物種B.外來物種引進適應了生態環境C.物種傳播是西方對外侵略手段D.引進物種應該了解其生物特征D(2022·河北聯考)有研究表明,17世紀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