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紹帥主講數碼影像技術綜合實訓第五次課_第1頁
姜紹帥主講數碼影像技術綜合實訓第五次課_第2頁
姜紹帥主講數碼影像技術綜合實訓第五次課_第3頁
姜紹帥主講數碼影像技術綜合實訓第五次課_第4頁
姜紹帥主講數碼影像技術綜合實訓第五次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數碼影像技術開課單位:上海市機械工業學校授課專業:計算機多媒體專業課時:18周*4節授課人:姜紹帥聯系方式合實訓……2TakingPicturesAphotoorphotos.3……4Discussthecreation……6Reviewlessons7……89膠卷相機先使被攝體的影像通過鏡頭在感光片上曝光;曝光后的感光片經沖洗加工得到呈現被攝體負像的底片;再經洗印便獲得與被攝體基本一致的正像。如使用反轉感光材料攝影,經沖洗加工,能直接獲得正像。按色彩分,有彩色攝影和黑白攝影。----下一頁大城---10數碼相機先使被攝體的影像通過鏡頭在感光片上曝光;曝光后的感光片經沖洗加工得到呈現被攝體負像的底片;再經洗印便獲得與被攝體基本一致的正像。如使用反轉感光材料攝影,經沖洗加工,能直接獲得正像。按色彩分,有彩色攝影和黑白攝影。----下一頁大城---11

相機發展史12我國文獻資料數碼照相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下一頁大城---13單反式暗箱早在1685年,德國修道士約翰?圖恩(John?Thun)發表了由他設計的單反式暗箱。(待進一步考證)而到了18世紀中葉,畫家們已經把單反式暗箱當作重要的寫生工具。----下一頁大城---14單反式暗箱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下一頁大城---15第一臺相機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幅照片是涅普斯于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路易·達蓋爾。涅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1825年,涅普斯委托法國光學儀器商人夏爾·雪弗萊(Charles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制作光學鏡片。并于1827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的家里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1829年與路易·達蓋爾達成伙伴關系,共同研究攝影術。1833年7月5日,涅普斯意外死亡。1839年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宣布路易·達蓋爾獲得攝影術專利。----下一頁大城---16第一臺相機1826年,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NicéphoreNièpce)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相機,并用它拍攝了第一張永久照片《窗外》。----下一頁大城---17攝影術的開端1839年8月19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實用的)木箱照相機,標志著攝影術的開端。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下一頁大城---18攝影術的開端1839年8月19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實用的)木箱照相機,標志著攝影術的開端。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下一頁大城---19攝影術的開端1、將銀板洗凈、拋光;置入裝有碘溶液或碘晶體的小箱內,碘蒸汽與銀發生反應,生成碘化銀。時間是30分鐘;2、轉入暗盒,放入暗箱進行感光,時間是15-30分鐘。在光線的作用下,碘化銀依光線的強弱還原為不同密度的金屬銀,形成"潛影";3、先以水銀(汞)蒸汽顯影,再放入濃熱食鹽溶液中,通過氯化鈉的作用,實現"定影";水洗、晾干。

這一工藝使照片感光時間由8小時縮短至20-30分鐘。這一天,他拍攝了《工作室一角》(又名《靜物》),這幅照片就是達蓋爾首次定影成功的金屬銀鹽照片。----下一頁大城---20攝影術的開端

《巴黎寺院街》1838景物錯落有致,空間感很強,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風光照片----下一頁大城---21第一張彩色照片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下一頁大城---22第一張彩色照片世界上第一個彩色膠片是1936年柯達公司研究出的柯達克羅姆反轉片。盡管如此,彩色照片的誕生其實遠比這時間早。這張劃時代的彩色照片是于1861年拍攝的。這在攝影史上是相當的創舉。要知道那時候銀版攝影術問世也沒多長時間。----下一頁大城---23第一張彩色照片最早的大畫幅相機說起,它們只能拍黑白照片。底片是玻璃板鹵化銀。能記錄下光強。那類相機拍攝后取出銀版,沖洗后就在玻璃上留下影像了。根據當時的光學研究,麥克斯韋認為可用紅綠藍作為色光的原色。由此,麥克斯韋開始了彩色照片拍攝的嘗試。----下一頁大城---24第一張彩色照片當時麥克斯韋是這樣做的:他將三條絲巾分別染成紅、綠、藍三色,同時準備了三張玻璃板進行拍攝。相機位置不變,分別把三色絲巾覆蓋在鏡頭前面,拍攝了三張底片(這三色的絲巾就相當于現在的色彩濾鏡,這三張底片就分別記錄了紅、綠、藍三原色的光強)。同時,麥克斯韋準備了三架放映機,鏡頭前分別覆蓋上先前的三色絲巾,并將三片沖洗完成的玻璃板置于對應的放映機中。這三臺放映機的畫面在幕布上合成,就成為了這張全球第一張彩色照片。由此可見,我們的彩色攝影術在很久以前就誕生了,而且基本原理沒有任何變化。。----下一頁大城---25第一臺全景相機同在1861年,薩頓還發明了一款全景相機。它以一枚充滿水的玻璃球作為鏡頭,能在弧形玻璃板材上記錄約140度的寬視角畫面(當時常規相機只能記錄40-55度視角)。薩頓全景相機生產了約30臺,其中一臺在2006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以33600英鎊(約合63571美元)的價格成交。----下一頁大城---26原始單反1860年,英國的托馬斯·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于攝影鏡頭和感光元件之間裝置有45°角反光鏡的照相機,從此,這種使用同一個鏡頭進行取景、拍照的照相機便成為了一種形式獨特的影像記錄工具。----下一頁大城---27首款量產單反首款量產型單反相機誕生于1884年,它是美國人卡濱?雷?史密斯(CalvinRaeSmith)制造的MonocularDuplex。【引用】從外形上,這款產品與早期的單反式暗箱非常相似;而在內部結構上,反光鏡除了用于取景外,還兼作快門使用。----下一頁大城---28焦平面快門出現19世紀末期,伴隨焦平面快門的出現,單反相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下一頁大城---29兩種快門相機通常使用的快門主要有兩種類型:1.鏡間快門(葉片快門)薄鋼葉片組成,放置在鏡頭的單元之間。快門釋放觸發一根彈簧使葉片在曝光期間開啟,然后閉合。這種類型的快門又叫做葉片快門。2.焦平面快門,焦平面快門位于照相機里,正好在膠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點平面,也就是膠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下一頁大城---30兩種快門相機通常使用的快門主要有兩種類型:1.鏡間快門(葉片快門)薄鋼葉片組成,放置在鏡頭的單元之間。快門釋放觸發一根彈簧使葉片在曝光期間開啟,然后閉合。這種類型的快門又叫做葉片快門。2.焦平面快門,焦平面快門位于照相機里,正好在膠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點平面,也就是膠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下一頁大城---31前后幕簾聯動

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都采用了焦平面簾幕快門,這種快門是利用前后簾幕縫隙的大小來控制曝光量的,只有在快門速度低于某一個數值的時候,快門才是全開的,這個數值就是所謂閃光同步速度。如果速度低于閃光同步速度時閃光,整個畫面都能夠接受到閃光燈的光線;而如果使用高于閃光同步的快門速度,畫面上就只有一部分能夠感受到閃光。----下一頁大城---32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都采用了焦平面簾幕快門,這種快門是利用前后簾幕縫隙的大小來控制曝光量的,只有在快門速度低于某一個數值的時候,快門才是全開的,這個數值就是所謂閃光同步速度。如果速度低于閃光同步速度時閃光,整個畫面都能夠接受到閃光燈的光線;而如果使用高于閃光同步的快門速度,畫面上就只有一部分能夠感受到閃光。----下一頁大城---33正光攝影鏡頭正光攝影鏡頭:能對球差、彗差、像散、畸變、場曲、色差這6種像差都進行校正的攝影鏡頭。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展。----下一頁大城---34卡爾蔡司卡爾蔡司(CarlZeissJena)是一家制造光學系統、工業測量儀器和醫療設備的德國企業,且是制造相機鏡頭的世界級企業。卡爾蔡司鏡頭的歷史起始于1890年,發明叫作Anastigmat的散光補償鏡頭而啟開。----下一頁大城---35第一個膠卷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下一頁大城---36伊士曼·柯達伊士曼柯達公司Kodak,簡稱柯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柯達公司的前身是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壯在1881年建立的“伊斯曼干版公司”。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第一部傻瓜型膠卷相機生產者。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888美國Kodak公司發行最先采用膠卷的方盒照相機No.1Kodak柯達因戰略問題錯失了許多良機,于2011年10月傳出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的消息,造成股價暴跌;2012年1月,柯達公司因股價低迷面臨摘牌退市的危機。----下一頁大城---37伊士曼·柯達135相機是指使用135膠卷的相機。135膠卷是柯達公司于1934年推出的一種膠卷,也就是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膠卷。早期的35mm膠片是與膠片盒分開銷售的,需要用戶自己進行分裝。135膠卷則將膠片進行一次性封裝,以固定形式出售。柯達RETINA是世界上第一臺135相機,與135膠卷同時推出。----下一頁大城---38135柯達公司從1895年開始研制膠片,第一種編為101,至1916年依次編至130,年生產的24×36mm膠片編號為135,即135為此種膠片的序列編號。----下一頁大城---39135相機使用135膠卷的相機。----下一頁大城---40相機發展第二階段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制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采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制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制造廠紛紛仿制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并走向專業化。----下一頁大城---41雙鏡頭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制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下一頁大城---42雙鏡頭照相機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于實際的曝光。雙反系統結構簡單耐用,曾廣泛為記者及大眾所接受。但因其固有的視差和鏡頭的限制,現已較少生產及使用。----下一頁大城---43雙鏡頭照相機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于實際的曝光。雙反系統結構簡單耐用,曾廣泛為記者及大眾所接受。但因其固有的視差和鏡頭的限制,現已較少生產及使用。----下一頁大城---44雙鏡頭照相機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于實際的曝光。雙反系統結構簡單耐用,曾廣泛為記者及大眾所接受。但因其固有的視差和鏡頭的限制,現已較少生產及使用。----下一頁大城---45第一臺135照相機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135照相機。----下一頁大城---46第一臺135照相機這款機型使用24×36mm膠卷、42mm鏡頭、1/40秒固定快門,這也就是萊卡的第一部相機,這種機型當時巴納克一共制造了兩臺。后人稱之為“原型Leica”(Ur-Leica)。----下一頁大城---47萊卡萊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不妥協的制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談萊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下一頁大城---48萊卡1913年,萊卡相機的創始人奧斯卡.巴納克首次將使用在電影上的35mm膠片運用到了相機上,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完整意義上135(35mm)相機。----下一頁大城---49萊卡在萊卡推出首款小巧輕便的35mm相機之前,拍照的相機大多都是木質機箱加上定焦鏡頭,采用玻璃底片,快門和光圈都無法調節,而且相機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因此相機是一件上層人士消遣的高檔娛樂工具,至于攝影技巧更是無從談起。而萊卡135相機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對攝影的定義,并且認可了按照萊卡定義的拍攝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巴納克因此被稱為35mm相機之父。----下一頁大城---50柯達與萊卡1888年柯達是第一個發明了商業用可攜帶膠卷,主要用于電影工業,同年柯達也發明了用便攜膠卷的照相機,不過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早期的柯達便攜膠卷,并不是現在看到的膠卷尺寸,而是很大的,所謂的可攜帶也是非常笨重的。后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才逐步形成全球認可的135膠卷標準,那時候的135膠卷主要用于電影拍攝。萊卡則是在1913年發明了利用135電影膠片的小型照相機,并讓它成為照相機的標準。反過來徠卡的135照相機標準,也促使了柯達這些膠卷巨頭將電影與攝影拆分對待,專門研發用于照相機的135膠卷(負片),其后又不斷改善,使得攝影用的膠卷ISO選擇比電影用的多許多----下一頁大城---51首款135單反1933年,德國公司Ihagee發布了采用127底片(片幅為60×40mm)的VPExakta(VP=Vest-Pocket)單反相機。與當時主流的3英寸×2英寸畫幅相比,這款相機的體積已經非常小了。隨著徠卡、蔡司等公司相繼推出采用135膠卷的旁軸相機,Ihagee基于VPExakta進行了改良,于1936年推出了世界第一臺135單反相機:KineExakta。----下一頁大城---52電子測光出現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硒測光表一般是用矽光電池來測光,矽光電池受光照會產生電壓,就如同小型計算機上的光電池板,再經分壓電組將電壓提供給一個電壓表。----下一頁大城---53相機發展第三階段(一)從1939年之后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下一頁大城---54相機五棱鏡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并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下一頁大城---55自動控制曝光量(AutomaticExposure)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制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現代攝影器材AE主要分為三類,全自動程式曝光(P),光圈先決(AV)曝光以及快門先決(TV)曝光;自動曝光原理依據AV+TV=BV+SV=EV。----下一頁大城---56第三階段后期(三)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紀末為第三階段的后期。1960年以后,照相機開始采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后,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下一頁大城---57第三階段后期(二)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并有了透視調整、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于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下一頁大城---58第三階段后期(三)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機生產主要是引進德國技術并加以仿制,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徠卡相機仿制了L39接口的35mm旁軸相機,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制造出了旁軸相機。PENTAX的前身旭光學工業公司1923年開始生產鏡頭,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日本軍隊對光學儀器的需求急劇增加,尼康、賓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學儀器廠都接到了大量的軍隊訂單,為侵華日軍生產望遠鏡、經緯儀、飛機光學瞄準儀、瞄準鏡、光學測距機等等軍用光學儀器。----下一頁大城---59佳能株式會社----下一頁大城---6061佳能株式會社佳能公司的創始人是位日本醫學博士,取此名的靈感出自他抬頭眺望天空而來。佳能公司原來的名字叫“精機光學研究所”(Seiki-kougaku-kenkyuujo或PrecisionOpticalInstrumentsLaboratory),是一個精密光學儀器研究所。其初衷只是為了研究高品質相機的發展。此公司成立于日本(日語:キヤノン株式會社)。----下一頁大城---62株式會社尼康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著名相機制造商,成立于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托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尼康(Nikon)”的名稱,從1946年開始使用,是“日本光學”日文讀音(NipponKogaku)的羅馬字母縮寫,并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機ZeissIkon中kon的寫法。----下一頁大城---63株式會社尼康1917年成立“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18年著手光學玻璃的生產研究1921年銷售超小型棱鏡雙筒望遠鏡“MIKRON4倍、6倍”1925年銷售JOICO顯微鏡1932年照相機鏡頭被命名為尼克爾(NIKKOR)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制造業務轉為雙筒望遠鏡、照相機、顯微鏡、測量儀器、計量儀器、眼鏡鏡片等民用光學設備----下一頁大城---64株式會社尼康1946年銷售眼鏡鏡片“POINTAL”,小型照相機被命名為尼康(Nikon)1947年銷售測量儀器“LevelE”和“TransitG”1948年銷售小型照相機“NikonI”,銷售計量儀器“萬能投影儀I型”進軍國際1950年紐約時報介紹尼康照相機和尼克爾鏡頭1953年在美國成立NikonOpticalCo.,Inc.(現NipponKogaku(U.S.A.)Inc.),從事照相機等產品的進口、技術服務和市場調查業務1958年在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上尼康SP等獲獎1959年銷售單鏡反光相機“NikonF”…………----下一頁大城---65第三階段后期(四)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下一頁大城---66TTL測光在許多相機的規格表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常見的名詞“TTL測光”,這個“TTL測光”究竟是什么含義呢?“TTL測光”的英文全文是ThroughTheLens,意思是通過鏡頭,用在測光這里就是表示這是一種通過相機鏡頭測量光線的方法,簡稱為“TTL測光”。----下一頁大城---67TTL測光“TTL測光”技術起源于1964年,當時人們外出拍攝時都需要攜帶一塊測光表,先測光之后再設定相機的光圈值以及快門值,隨后進行拍攝,整個過程比較煩瑣。而“TTL測光”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拍攝時,攝影師半按快門,相機啟動TTL測光功能,入射光線通過相機的鏡頭以及反光板折射,進入機身內置的測光感應器,這塊測光感應器和CCD或者CMOS的工作原理類似,將光信號轉換為電子信號,再傳遞給相機的處理器運算,得到一個合適的光圈值和快門值----下一頁大城---68第三階段后期(四)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并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照相機圖片。----下一頁大城---69第三階段后期(四)1954年,日本第一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旭光學-賓得公司制成。1957年作為日本照相機的后起之秀,又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鏡光學取景的單反照相機。此后美能達、尼康、瑪米亞、佳能、理光等公司爭相仿制、改進單反照相機及鏡頭技術,從而推動了民用照相機技術在日本的發展,世界單反照相機技術重心逐漸由德國轉移到了日本。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并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照相機圖片----下一頁大城---70賓得株式會社賓得(PENTAX)是世界著名光學品牌,產品覆蓋天文望遠鏡、醫用內視鏡、眼鏡等范圍。賓得的品牌文化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于日本東京的旭光學合資公司。旭光學公司是日本著名的光學大廠,創造過攝影行業的諸多世界第一和日本第一。作為旭光學的單反相機品牌,賓得曾經稱雄一時,并一度作為世界聞名的賓得株式會社(2002年,旭光學公司正式更名為賓得株式會社)而存在。----下一頁大城---71賓得株式會社2007年,賓得株式會社的全部事業被日本另一個光學大廠HOYA株式會社以股票收購的方式吸收合并,賓得作為一個獨立公司不復存在。2011年,日本著名辦公設備生產商理光(RICOH)集團宣布收購HOYA株式會社的攝影事業部。賓得品牌于是一分為二,除醫用光學部分仍屬于HOYA株式會社,其占主體地位的影像事業劃歸2011年成立的理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理光映像株式會社(2013年更名)所有。----下一頁大城---72賓得株式會社1952年,首部日本制造的35mm單鏡反光相機AsahiflexI面世1952年,首部日本制造的35mm單鏡反光相機AsahiflexI面世1964年,AsahiPentaxSP面世,配備透鏡頭測光系列,暢銷全球,為日后單鏡反光相機的典范。1971年,推出AsahiPentaxES,采用全球首創的光圈優先自動曝光系統。1981年,全球首部透鏡頭自動對焦單鏡反光相機賓得ME-F面世。1986年,全球首創的變焦輕便相機賓得Zoom-70面世。1987年,推出賓得SFX,全球第一部內置自動閃光燈的自動對焦單鏡反光相機;----下一頁大城---73賓得株式會社…………2007年,被日本HOYA公司以強制買入股票的方式收購2011年,理光(RICOH)公司收購HOYA公司旗下賓得產業,成立賓得理光映像株式會社2013年,賓得理光映像株式會社更名為理光映像株式會社…………----下一頁大城---7475AV的出現以上幾款產品雖然搭載了測光功能,但其測光系統并沒有與曝光系統實現聯動。這意味著我們在使用這些相機時,需要根據機內曝光表的提示,手動設定光圈值與快門速度。1962年發布的蔡司ContaflexSuperB是首款實現自動曝光功能的135單反相機,但它并沒有采用TTL測光方式。1971年,旭光學推出的PentaxElectroSpotmatic(PentaxES)首次實現了光圈優先、快門自動的自動曝光模式;到了1976年,佳能推出的AE-1則采用了快門優先、光圈自動的自動曝光模式。此后,日系相機廠商在自動曝光問題上形成了兩大陣營:以佳能、理光(Ricoh)為代表的廠商選擇支持快門優先;而以賓得、富士(Fuji)、美能達為代表的廠商選擇則選擇支持光圈優先模式。----下一頁大城---76兼具AV與TV相機1977年上市的美能達XD(又稱XD7』或『XD11』)成為首款兼具快門優先與光圈優先自動曝光的135單反相機。除了擁有兩種自動曝光模式外,----下一頁大城---77首個自動對焦單反相機體系在經歷了一番探索之后,美能達于1985年2月推出了首款『機身一體化』的自動對焦單反相機α7000。它與同期登場的12款A卡口鏡頭一起,組成了首個實用化的自動對焦單反相機系統。----下一頁大城---78首個自動對焦單反相機體系與此前的產品相比,α7000不僅內置了TTL相位檢測模塊,同時還整合了對焦馬達。在使用中,對焦馬達通過機身與鏡頭的連桿驅動鏡組前后移動,從而完成對焦過程。得益于這種設計,α7000的配套鏡頭無需『外掛』其它電子模塊或者電池包,體型也與同規格的手動對焦鏡頭區別不大。----下一頁大城---79首個自動對焦單反相機體系美能達在α7000和新系統的研發上共耗費了4年時間和約20億日元經費。由于要拋棄沿用數十年的MD卡口,因此整個項目組都承擔著不小的風險。時值日本經濟大蕭條時期,美能達的相機部門更是多了一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現在我們知道,美能達的這次博弈取得了勝利:α7000憑借良好的性能和低廉的價格,在短短半年內就銷售了50多萬臺。不僅包攬了同期幾乎所有相機大獎,還使美能達超越連續8年銷量保持第一的佳能,成為當年的日本第一相機廠商----下一頁大城---80美能達1978年,佳能推出了采用全數字控制的A-1旗艦級135單反相機。這款產品擁有快門優先、光圈優先、全自動程序、預設光圈優先、自動閃光燈(需搭配佳能指定型號閃光燈)共5種自動曝光模式,并且可以通過機身指令撥盤設定光圈值。即使在今天看來,A-1的操作界面都是非常先進的。----下一頁大城---81美能達1928年11月田島一雄(KazuoTashima)創立“日德寫真機商店”1929年03月美能達第一臺照相機“尼夫卡列德”上市銷售;1937年09月公司更名為“千代田光學精工株式會社”;1937年11月日本第一臺雙鏡反光照相機“美能達夫列庫斯”上市銷售;1955年08月照相機出口美國;1957年11月照相機出口歐洲;1958年09月美能達第一臺單鏡反光照相機“SR-2”上市銷售;[1]SR-21962年02月做為航拍攝影器材,美能達Hi-Matic相機使用在美國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友誼7號”;1966年04月采用TTL開放光圈測光方式的單鏡反光照相機“SR-T101”上市銷售;----下一頁大城---82美能達1968年12月美能達航空用測光表,應用在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1981年02月成功開發出世界第一臺具有TTL測距功能的35毫米AF照相機1988年02月世界第一臺內置雙焦點鏡頭、防水、防塵的輕便相機“DUAL35”上市銷售;1988年05月世界第一臺內置智能卡的AF單反照相機“α-7700i”上市銷售;1990年10月世界第一臺具備成熟的自動對焦功能的雙鏡反光照相機“8×22、10×25”上市銷售;1992年07月世界第一臺采用1/12000秒快門的AF單鏡反光照相機“α-9xi”上市銷售;1994年07月公司正式更名為“美能達株式會社”;1994年09月在中國設立2家合資公司-“上海美能達光學儀器有限公司”和“武漢美能達辦公機械有限公司”,分別生產銷售照相機和復印機;----下一頁大城---83美能達2003年08月美能達宣布與柯尼卡合并,目標是“成為像柯達和富士一樣的數碼影像整體服務提供商”——不過,這句今天最終得到一個慘淡的句號;2004年09月柯尼卡美能達推出合并后的第一款數碼單反α7D,這臺機器仍使用美能達α/Maxxum/Dynax卡口,采用了美能達的CCD防抖動技術,它也是美能達歷史上第一臺成熟的數碼單反;2005年07月柯尼卡美能達推出其第二臺α系列數碼單反α5D,主要面向入門級用戶;2005年07月柯尼卡美能達宣布與索尼合作開發基于α/Maxxum/Dynax卡口的數碼單反相機;----下一頁大城---84首款自動對焦單反相機寶麗來公司自1972年起開始生產SX-70系列單反式拍立得相機。并于1978年,在SX-70Sonar上實現了自動對焦功能。產品名稱中的『Sonar』代表了超聲波測距儀,是一種基于主動式反射時間測量法的對焦系統。由于SX-70并非采用135膠卷,同時無法更換鏡頭,因此其『首款自動對焦單反相機』的身份常常被人忽略。。----下一頁大城---85賓得株式會社…………2007年,被日本HOYA公司以強制買入股票的方式收購2011年,理光(RICOH)公司收購HOYA公司旗下賓得產業,成立賓得理光映像株式會社2013年,賓得理光映像株式會社更名為理光映像株式會社…………----下一頁大城---86首個完全電子化的鏡頭卡口自1985年起,尼康、奧林巴斯、雅西卡(Yashica)先后推出了新型自動對焦單反相機。這些產品在對焦方式以及機身設計上都明顯受到了美能達α7000的影響。佳能在1985年4月,也推出了旗下首款量產型自動對焦單反相機T80和三款配套鏡頭。但這一系統的市場反應并不理想,T80也在短短一年后宣告停產。----下一頁大城---87首個完全電子化的鏡頭卡口T80的失敗導致佳能市場業績大幅下滑。痛定思痛下,終于決心做出徹底的改變。于是,在1987年3月,我們看到了全新的EOS單反相機系統。它的最大革新之處,莫過于實現全面電子化的EF鏡頭卡口。機身與鏡頭依賴卡口上的觸點進行數據交換與電力傳輸;無論是自動對焦還是光圈收縮,均由鏡頭內部的馬達直接驅動完成。全面電子化的設計不僅避免了機械結構在長期使用后的磨損問題,同時還提高了傳動效率,大大縮短了自動對焦所需的時間。【引用】----下一頁大城---88首個完全電子化的鏡頭卡口截止到1987年,佳能、尼康、美能達、賓得四家公司均推出了可換鏡頭自動對焦單反相機系統,而奧林巴斯、富士、啟能、柯尼卡、瑪米亞等廠商則先后終止了135可換鏡頭單反相機或整個135相機的生產研發。在單反相機完成從手動對焦到自動對焦的轉變過程后,全球相機工業也隨之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下一頁大城---89鏡頭接口的演變對一個可更換鏡頭的相機系統來說,鏡頭接口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限定了畫幅、最大光圈等規格,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款相機的機械性能。早期的L39、M42等鏡頭接口均為螺口式,不僅拆裝鏡頭時需要像擰螺絲一樣進行旋轉,同時還容易受到熱脹冷縮所帶來的不利影響。1954年,徠卡設計的M卡口成為最早的插刀式鏡頭卡口;而1959年尼康設計的F卡口,則是最早的插刀式單反相機卡口。隨著單反相機步入自動對焦時代,以美能達、佳能為代表的廠商拋棄了原有的鏡頭卡口。而以尼康、賓得為代表的廠商,則為了保證新機身對舊鏡頭的兼容性,選擇在原有卡口上進行補充和完善。時至今日,主流單反相機廠商均推出了內置對焦馬達的新型鏡頭,而新興的無反相機系統,也全面應用了完全電子化的鏡頭卡口。----下一頁大城---90數碼相機之父1975年,柯達公司用CCD制造了可操作的電子相機,。相機從此進入了電子數碼時代----下一頁大城---91數碼相機之父相機通過擁有10,000像素(按100x100的陣列排列)的CCD拍攝影像。每個像素占4個位——由0和1組成的四位數組合,表示照片中的每一個點。一旦拍攝完畢,影像便會經過數字化處理并存儲到相機中的內存緩沖區。從這里,照片便可記錄到更具永久性的存儲器內,以便從相機上取下進行播放。盒式磁帶機便是用于此用途。從曝光那一刻起,相機需花費大約23秒鐘的時間將影像寫入磁帶機。----下一頁大城---92數碼相機之父顯像過程----下一頁大城---93數碼相機之父塞尚說:“我們的研發工作在70-80年代全力向前推進,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們的第一臺原型機誕生之后所帶來的一系列技術上的問題。從那段時間之后,柯達公司一共申請了約1000多項關于數碼相機的專利,現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數碼相機很多都在使用著這些專利技術。”----下一頁大城---94數碼相機之父頗為諷刺的是,柯達雖然掌握了海量的數字影像技術專利,但卻因為擔心會對傳統膠片構成沖擊,因此一直沒有在實際產品方面投入過多精力。進入21世紀后,整個膠片市場都在不斷萎縮,而柯達自身的多次轉型也未取得明顯成效。2012年1月,具有130多年歷史的柯達公司正式申請破產保護。----下一頁大城---95第一臺數碼相機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臺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下一頁大城---96回顧數碼相機發展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下一頁大城---97回顧數碼相機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于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后,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于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下一頁大城---98回顧數碼相機發展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芯片”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Smith和Willard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Bubble”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