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精選15篇)
《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篇1
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愿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解釋】①磬(qn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見解釋。
罅:見解釋。
當①對、向。例:當窗理云鬢。②阻擋。例:豺狼當?shù)馈"鄣謹场@悍莿⒃ブ菽梢援敳僬摺"茉凇@河写笫斨辛鳌?/p>
向:①去向。例:聞操已向荊州。②從前、剛才。例:尋向所志。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斤:①重量單位。②斧頭。例: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提問:這篇就是說跟我們剛學過的《游褒禪山記》有相同之點嗎?請說出主要的。(都有記游的內(nèi)容,都有相當多的談論成分,”記”和”議”又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這些相同點,說明同學們能夠舉一反三,這是閱讀力量提高的一個標志。這兩篇文章還有一些不同點,而且是很大的不同。這一點現(xiàn)在先不爭論,但同學們在誦讀過程中要仔細加以領悟。現(xiàn)在請看”預習提示”的第2段。
提問:“未能進一步從”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這句話是對蘇軾的批判嗎?(是。)這個批判是嚴了一點?
老師作解釋后,進一步指出:人們對事物的熟悉有一個過程,一開頭不完善是難免的。蘇軾的論斷被人們承認八百年之久,這是很了不起的。
(二)老師示范背誦全文和同學齊讀全文。
要求同學在聽老師背誦的過程中給難字注音,并仔細品嘗每句話的語氣。
老師背誦完畢,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鏗(kēnù)鏜鞳(tānù)鏜鞳(tāngtà)識(zhì)無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正音后同學齊讀全文。
(三)劃分結構的探究主旨。
說明: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構都是為“顯志”服務的。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終一段說得非常明白,首先抓住的“志”,全文結構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nèi)容擬采納“倒析法”,也就是從最終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同學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終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比,可見專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問: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酈元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提問:依據(jù)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結構的分析。
現(xiàn)在再來看看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同學概括第1段大意。(“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問:這是的言論,它跟下文敘事有什么關系?(疑而后察。)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來?(“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參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僅據(jù)文字表面意思,又難以確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賽過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證據(jù)__可見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指出: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同學概括第2段大意。(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問:這段話中哪些語句是對上述二說的表態(tài)?(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說酈元沒有哄騙他?(發(fā)覺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3.板書:
對舊說質疑——實地考察中所見——結論
(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說明:在分析主旨和結構時,可依次寫出,最終用線連結如圖,不要等到分析完畢再寫。
(四)誦讀第1段。
1.同學齊讀一遍。
2.老師領誦一遍,并作簡釋、簡評。
①“《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此句秘下名合為第一層,為下文質疑張本。按:湖口縣有石鐘山二座:上鐘山在城西,下鐘山在城東。下鐘山即蘇軾作記處。引《水經(jīng)》而不釋,筆法何等簡潔。
②“酈元以為……聲如洪鐘”——這是轉述酈元的話,“水中相搏”一語耐人尋味.,下文寫的發(fā)覺,可謂道貌岸然盡“相搏”之狀,但世人不親臨其境,便無法想象。由此導出其次層。
③“是說也……而況石乎”——這是其次層。“也”字作一頓,以示將有所論。“人常疑”,政治性疑,恨無證耳。“以鐘磬置水中”是“常人”的類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聞目見”過之。④“到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于潭上”——敘事何等簡潔。由此句至段未為第三層。
⑤“扣而聆之……余韻徐歇”——如此描寫,頗有譏李之意。李文《辨石鐘山記》今已不行見(《文苑英華》不收,)估量是轉述,有意作夸張描寫。
⑥“自以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話寫盡俗人情態(tài)。為下文“笑陋”張本。
⑦“然是說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鏗然有聲者——何哉”——駁得有力。
(五)誦讀第2段。
1.同學齊讀這一段。
2.老師范讀,加簡釋及評語。
①段首至“因得觀所謂石鐘山”——敘述考察機會到來的緣由,僅14字,何等簡潔。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誤人之深,于此可見。“固”,這里應訓“當然”、“原來”,引申為“自然”之意。不寫親訪寺僧問山名來由,而直書小童擇石而叩之,又省卻不少筆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此數(shù)句寫景。問同學:有哪些細節(jié)?(大石、鶻、鸛鶴。)渲染了怎樣的氣氛?(陰森恐怖。)要求同學將的描寫語劃出來(“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間”、“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動欲還……如鐘鼓不絕”——妙在“欲還”而未還。“大聲”突如其來,伏下文“恐”字。“如鐘鼓”,點出山名來由,照應開頭“聲如洪鐘”。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焉得不“恐”?但忽悟酈元所云,又繼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全部之“疑”頓失。
⑥“徐而察之……而為此也”——詳細道出“水石相博”之狀。為“嘆酈元之簡”伏筆,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兩山間……如樂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狀。問同學:“噌吰”與“窽坎鏜鞳”有別乎?(前者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后者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jié)奏鮮亮。)
③“因笑謂邁曰……不余欺也”——將長子邁寫入文中,其意在此——邁是他的宏論的第一位聽眾。以此結束考察過程,恰到好處。“古之人”,指酈元。
3.同學爭論層次劃分,然后分層練習背誦。
說明:這一段是誦讀的難點。為了便于同學記誦,除了劃出大的層次而外,還可以板書行文挨次。待同學能基本上背出這一段后,拭去板書,再做檢查。板書形式如下(括號中的話可略而不書):
第一層(段首至“此鸛鶴也”)發(fā)覺聲源之前
訪石鐘山緣由→小重扣石→絕壁下所見所聞:大石、棲鶻、鸛鶴。
其次層(“余方心動欲還”至段末)發(fā)覺聲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大石中的“窽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
4.檢查背誦。
(六)爭論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
問:酈、李二說的不同點是什么?(酈說認為“水石相搏”而發(fā)聲,李說認為潭石有聲。)這意味著什么?(李說是對酈說的否定。)從寺僧使小童擇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問題來?(說明信李說者多,俗見之誤人。)
問:從這一段的內(nèi)容來看,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問:對李說“尤疑”,為什么寫小童扣石事僅用一句帶過?(不值一駁。)試品嘗這句話的語氣。(輕視、譏笑。)本段著重寫聲源,有什么作用?(證明酈說。)還有什么作用?(證明酈說,正所以批李說。)本文不是游記,而是考察記,為什么要渲染絕壁下的陰森恐怖氣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淺人之無知妄說遂行于世。)
小結:本段是為破疑案而寫,對酈說是信中有疑(故結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釋而益信;對李說則是肯定否定。
(七)誦讀第3段。
1.同學練習誦讀2~4遍。
2.老師提問。
①“事不目見耳聞……可乎”照應上文哪一句?(“今以鐘磐……而況石乎”。)是什么辭格?(反問。正意是:不目見耳聞而謂“不能鳴”,便是臆斷。)
②“殆與余同”的“殆”能換成“蓋”字嗎?(不能。只能據(jù)文字推想,而無法證明,用“蓋”則會加重確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詳”相照應的上下文是哪些詞句?(上文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下文是一個“簡”字。)
③“士大夫終不愿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強調(diào)實地考察,不盲從。)怎樣的心情?(坡公何嘗不得意?然與李渤有別:李是臆斷,坡公是以事實為據(jù)。)
補充問: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夜”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爭論此題不必涉及科學原理,而要著重探究的意圖,其實“不愿”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處。)
④“而陋者……得其實”——再次譏評李渤。上文評李渤只說事實,至此才出現(xiàn)一“陋”字,貶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筆力。
⑤“余是以記之……李渤之陋也”——卒章顯志。
3.老師領誦。
4.檢查背誦。
(八)比較、辨析。
1.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其次題的完成狀況,然后做詳細分析,不是簡潔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動身,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
2.老師將本文改成一篇說明文,同學聽后再進行比較。進一步熟悉本文的特點。
改寫如下:
①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③微波入之,涵滔澎湃,④有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⑤近港口處,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則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發(fā)為窽坎鏜鞳之聲,與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酈元注《水經(jīng)》,但云⑥“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可謂⑦言之不詳。⑧唐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自以為得之,其實悖矣。
說明:老師讀的速度要慢一些。讀前告知同學,用鉛筆劃出書上的語句,并標上句子的序號。便于同學連綴成文。
從比較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①蘇文的內(nèi)容核心是說明性的,跟考察記相近。但把考察的內(nèi)容跟記游結合在一起,不僅寫了景物,也寫了自己的心態(tài),這就屬于生動的說明白。由此可見,從基本性質來說,本文文體應定為考察記。
②的考察目的是補酈說之不足,破李說之陋。由此自然生發(fā)出“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的談論。
③文中的記敘成分只有“元本七年……所謂石鐘者”這一小段,是為了說明考察緣由的;描寫成分只有“大石側立……此鸛鶴也”這一小段,是為了說明考察之不易的。
《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篇12
授課人:鄭興華湖北省宜昌市三峽高級中學郵443100
授課時間:2022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節(jié)
授課時間:高一(13)班
教學目的:
1、把握重點詞語的意義及用法。
2、辨析特別句式的現(xiàn)象并把握其規(guī)律。
3、學習蘇軾大膽質疑,重視實踐的做法。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大意,辨析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及一些特別句式。
2、學習古人反對主觀臆斷、存疑必察的求實精神。
教學設想:
運用朗讀、提問及爭論等方式讓學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利用所學的文言學問解決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及特別句式,培育同學的辯證思維力量、善學善問的力量,力爭達到師生互動。
教學步驟:
一、復習鞏固上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
通過同學們的分析得出文章結構:質疑—————探疑—————結論(針對此結構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分析)論證了一個道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中心句)
二、分析第一段(同學朗讀并提出問題)
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狀語后置;承接連詞)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定語后置;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3、文章一開頭講“《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出焉’”。為什么不直接講出來,而要引用《水經(jīng)》中的話?是不是多余?(爭論后回答)
明確:引用書中的話比自己的話有力,同時說明石鐘出確有其山;通過《水經(jīng)》提出酈道元的觀點,后面提出李渤的觀點,兩種觀點提出來,有了比較,就為的質疑供應了基礎,也為下文實地去考察供應了依據(jù)。(大家各抒已見,從各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思維很活躍,爭論也很熱鬧,很好!下面,我們就跟隨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其次、三段(指名朗讀)
同學可能提出的問題:
1、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名詞活用作狀語,從旁邊)
2、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宏如鐘鼓不絕。(狀語后置)
3、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當:在某處,中流:河流的.;古今詞義辨析,中間是空的)
4、士大夫終不愿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像李渤那樣不愿實地考察的人,養(yǎng)尊處優(yōu))
5、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溻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句)
問:“噌宏”和“款坎鏜溻”是什么聲音?
明確:“水石相搏”的聲音,兩個象聲詞。
問:這些聲音曾經(jīng)給什么樣的感覺?試從書上找出有關句子來。
明確:“舟人大恐”、“余方心動欲還”,這聲音曾經(jīng)讓非常恐驚,
問:無射和歌鐘是古代帝王用的非常出名的樂器,聲音奇妙悅耳,為什么把這些讓他嚇得魂不附體的聲音比成仙樂一般奇妙的聲音呢?(爭論)
明確:①聲音相像(為什么不干脆說像“鐘”而非比成那么出名的樂器呢?)
②這與的心情有關,由于經(jīng)受了那么艱險的探究,最終找出了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緣由,所以心里興奮,聽這個水石相搏的聲音就像樂器奏出的音樂一樣奇妙了
③這種興奮的心情表現(xiàn)在這一句的哪一個字上?
明確:笑
問:(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幾處“笑”?)
明確:四處“笑”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懷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為,還笑他們和李渤的觀點一樣)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擬人)
③因笑謂邁曰。(興奮、欣慰、快樂的笑,經(jīng)過艱辛探究,最終找出了石鐘山命名的緣由)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嘲諷的笑)
問:蘇軾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確:笑李渤沒有深化實地去考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無”。對,蘇軾在這篇文章中告知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重視實踐的思想。
伸發(fā)問:李渤真的可笑嗎?(同學爭論)
明確:我認為李渤不應當被嘲笑,由于他能夠對酈道元的觀點提出質疑,并且考證它,得出新的結論,這和蘇軾同樣珍貴,而且蘇軾笑李渤也是不對的,假如這樣,后人也同樣可以笑蘇軾,由于在后人看來,蘇軾的觀點也是錯誤的(運用辨證的觀點去思索)。
總結:學習《學習石鐘山記》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而且敢于探究,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精神。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千變?nèi)f化的,所以,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我們都不能看成一成不變的真理,要敢于質疑,并且去當心地求證,這就是《石鐘山記》帶給我們的啟示。
問:大師質疑的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能珍貴,大愛能不能舉出一些敢于質疑的例子?
舉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布魯諾誓死捍衛(wèi)“日心說”;.反對“兩個凡是”,提出改革開放。無論是科學家和革命家,他們這些思想都是一種很珍貴的科學精神,我們在學習中同樣要培育這種質疑精神,用胡適先生的話說就是要“大膽假設,當心求證”,并且運用辯證的方法去作出盡可能正確的推斷。
三、布置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質疑—————探疑—————結論
笑寺僧、小童的行為—————懷疑的笑
笑疑問的破解—————興奮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實際—————嘲諷的笑
《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篇13
【目的要求】
1.理解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把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總結“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章。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1.噌吰如鐘鼓不絕: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吰”課本中的解釋是形容鐘聲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外形象缽,用銅制成。)
3.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想來斷定。
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也許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急”。)
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內(nèi)容主旨】
本文記錄了考察石鐘山得名的緣由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談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fā),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其次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論,即事情假如沒有親眼觀察,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談論部分。
【寫作手法】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談論,而是先談論,由談論帶出記敘,最終又以談論作結。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綻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規(guī)律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依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其次段中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終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潔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緣由的作法,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其次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談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明篇。
【重點語段研讀】
其次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分析:這段先寫有機會去考察石鐘山名之來由,特別簡潔而直接地切入正題──小童擇石而叩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寫出李渤之說被世人廣泛地接受,而用一個“固”字表明對這種不動腦筋的解釋的輕視。(固本意為“原來”,這里引申為“自然”,“當然”。)接著寫暮夜實地考察,又先寫環(huán)境,描繪出陰森恐怖的氣氛,從而讓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士氣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脆弱的,同時也點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終不愿以小舟夜泊絕壁”的緣由。再寫心動欲還時有“大聲發(fā)于水上”,舟人大恐,而卻一改剛才的害怕為欣喜──“徐而察之”,再詳細寫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同時為下文的“嘆酈元之簡”作伏筆。又用回程中,河中“窾坎鏜鞳”的大石與從前“噌吰”的絕壁下的穴罅作比。區(qū)分兩者的聲音不同之處:絕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鳴,聲音雄渾,故曰“噌吰”;大石中,風水相吞吐,風時有時停,水一吞一吐,“窾坎鏜鞳”強調(diào)整奏鮮亮。反復寫聲源,用以證明酈道元的說法,推翻李渤的“謬論”。最終欣喜的告知獨兒子說“古之人不余欺也”。明顯,這里的古之人是指酈道元。此段為破疑而寫,在釋疑的過程中證明酈說,否定李說。
【解題指導】
一、見【內(nèi)容主旨】
二、首先從文章的內(nèi)容講兩篇文章都是游記,并且都不重山水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游褒禪山記》從游而未盡興引發(fā)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石鐘山記》用事實破疑問,提出要重實地考察,及對主觀臆斷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游褒禪山記》的結構是典型的游記體結構,先記游,后談論。記游雖簡,但游蹤很清晰,體現(xiàn)了游記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鐘山記》先談論,再記游,后談論。首先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提出質疑,然后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終在解疑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寫法上,也有不同。《游褒禪山記》的談論重在“立”;而《石鐘山記》的談論是“立”中有“破”。
三、鼓:①鼓動,動詞。②擊打,動詞。③彈奏,動詞。④正確,形容詞。
是:①這,代詞。②這樣,代詞。③是,推斷動詞。④正確,形容詞。
得:①得到,動詞。②能夠,動詞。③收獲,名詞。④交好,形容詞。
遺:①遺留,動詞。②送給,讀wèi,動詞。③丟棄,動詞。④遺失,動詞。
四、1.古代的人沒有哄騙我啊!2.城里(的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狀況)。
3.當時(一般)人不同意。4.我不哄騙你,你不哄騙我。
這些句子的動詞分別是:欺、覺、許、詐、虞。賓語是:余、之、爾、我,都是代詞。這些賓語都移到了動詞前面。各句中的否定詞是:不、不、莫、無、無。(補充,常見的其他否定詞還有:弗、未、否、毋。另外,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也要提賓,疑問代詞有“何、誰、孰、惡、安、焉、胡、奚、遏。)總結:古漢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五、1.承接,可以不譯。2.并列,不譯或譯為“又”。3.轉折,可是。4.因果,因而。5.前“而”表并列,不譯,后“而”表轉折,卻。6.并列,可譯為并且。7.并列,不譯。8.前、后“而”,都表修飾,可譯為“地”;中間“而”表并列,不譯。9.因果,因而。10.假設,假如。
【資料窗】
一、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聞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概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二、補充整理文言文基礎學問:①詞類活用:A使動,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之鳴。B名詞做動詞:例1.“而此獨以鐘名”。名,命名。例2.“枹止響騰”。枹,用鼓槌敲擊。C形容詞作名詞:例:“枹止響騰”,響,聲音。D名詞作狀語:例:“目見耳聞”。目,用目,耳,用耳。
②古今異義:“自以為得其實”,其實,那事情的真象。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詞,那里,這里。例:心不在焉。B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詞,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D語氣助詞,啊,呀。例:1于是余不嘆焉。2如樂作焉。E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例:硿硿焉。
三、文學常識:紀年法:(一)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相互結合以紀年,六十年一輪。(二)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記年。如開元,天寶為唐玄宗的年號。(三)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多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趙惠文王十六年,魯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數(shù)記。(四)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木星),歲指太歲。又分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即依據(jù)歲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紀年。十二星次名稱自西向東依次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12年一輪。太歲紀年方向與歲星紀年相反,名稱更為繁復。
四、關于石鐘山的資料: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口,屬江西湖口縣。石灰?guī)r質。關于它命名的緣由歷來有三種看法,(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內(nèi)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石鐘山志》記載:“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行窮,形如覆鐘。”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說,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月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篇14
學習要點
1.了解蘇軾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把握文中出現(xiàn)的基本文言學問;
3.了解和體會本文將談論、記敘、描寫、抒情恰當結合及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4.了解和體會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見。
重點講解
課文簡析
課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敘述關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說法,然后分別提出質疑,為下文親臨其境進行探究供應了依據(jù)。其次段,寫親臨石鐘山和探究石鐘山得名緣由的經(jīng)過,在這段里生動細致地敘寫了親自探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鐘山”命名的緣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寫探訪得實后的感想:凡事須親歷而不行主觀臆斷,點明白寫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作為線索。先“疑”,后“探”,再“斷”,最終是“嘆”。文章結構嚴謹,脈胳清晰,記敘、寫景、談論緊密結合,是宋人游記常用的寫作方法。本文的特點是記敘內(nèi)容容量大而條理分明,寫景奇特,真實動人,而通過對石鐘山命名的探究,闡明白“臆斷”有害于人們對事物的正確熟悉,“臆斷”的方式又是多么謬誤和淺陋可笑。
寫作特色簡析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談論,而是先談論,由談論帶出記敘,最終又以談論作結。
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綻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規(guī)律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依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其次段中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終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潔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緣由的作法,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其次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談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反饋練習
閱讀唐代李渤《辨石鐘山記》,完成文后各題。
《水經(jīng)》云:“彭貂之口,有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隱居的人,即李渤自稱),尋綸(釣魚)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臨時住宿)于南隅,忽遇雙石,漱(傾斜)枕潭際,影淪(倒映)波中。詢諸水濱,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發(fā)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chǎn)茲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酈道元字善長)之論,則瀕(瀕臨)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號)記。
1.解釋加橫線的詞。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產(chǎn)茲奇石乎茲;
(4)瀕流庶峰庶:
2.寫出《石鐘山記》中與本段中下列語句意思相應的句子。
(1)枹止響騰余歇:(2)如善長論:
3.與“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義相同的一項()。
a.有仙則名b.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眾寡d.而此獨以鐘名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詢諸水濱
(2)聊刊前謬,留遺將來
(3)有銅鐵之異焉
5.用上文中的有關語句回答問題
(1)李渤探訪石鐘山遺蹤所得的結論是什么?
(2)李渤對酈道元的觀點持什么態(tài)度?文中是怎樣說的?
6.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對李渤的觀點是怎樣評價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參考答案:
1.(1)蘊含(2)沿襲(3)這(4)眾多
2.“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3.d
4.(1)向住在水濱的人詢問緣由
(2)姑且修訂前人的錯誤說法,以留給將來的人
(3)有銅鐵那樣的特異聲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發(fā)為至靈”“山仍石名,舊矣。”
(2)否定。“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
6.“然是說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石鐘山記》教學要領探微篇15
石鐘山記
蘇軾
[教學目標]
1.學習“焉”“是”“得”“相”等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把握文言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特別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詞類活用等學問。
3.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教學難點]
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支配]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洵、王安石、歐陽修等宋代文學家的散文,對宋代散文的總體特點已有所了解,今日我們在學習蘇軾的散文《石鐘山記》,以進一步加深對宋帶散文的理解。
二.作品與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jīng)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jīng)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書法和繪畫的造詣也很高。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與黃山谷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對下列三組句中劃線的詞語注音、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1)()
A彭蠡(li指鄱陽湖)之口有石鐘山焉
B今以鐘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樂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響騰,余韻徐歇
D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聲響)焉
(2)()
A而山上棲鶻(hu老鷹),聞人聲亦驚起
B磔磔(zhe鳥叫聲)云霄間
C或曰此鸛鶴(huanhe一種水鳥)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聲音嘹亮)如鐘鼓不絕
(3)()
A則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縫)
B有窾坎鏜鞳(tangta鐘鼓聲)之聲
C汝識(zhi通“志”,記住)之乎
D周景王之無射(she弓箭名)也
2.朗讀下列句子,精確?????處理好句中停頓。
A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B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D士大夫終不愿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補充解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鼓:振動
3.水石相搏搏:拍擊
4.南聲函胡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揚
6.枹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歇:消逝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臨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C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蒞臨指導
2.是
A是說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C覺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雙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D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解釋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四)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水中
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為得之矣
(五)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體會
1.《水經(jīng)》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么書?
答:《水經(jīng)》也叫《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記。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由于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納了什么方法來反對?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fā)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jù)。
六.作業(yè):背誦第一段,并把它翻譯成現(xiàn)代散文。
七.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復習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其次段
(一)補充解釋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適:到,往
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赴:赴任,就職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5.微波入焉焉:兼詞,相當于“于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術館裝修安全合同樣本
- 腎性腦病護理個案
- 2024清遠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淶水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湖南省水利水電建設工程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湖北省實驗幼兒師范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免熏蒸膠合板托盤生產(chǎn)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備案
- 電工基礎考試模擬題(附答案)
- 運動解剖學測試題與答案
- 房屋贖回借款合同書版
- 《健康體檢重要異常結果管理專家共識》(2019)要點
- 襄陽四中五中自主招生考試物理試題
- 防護服穿脫流程培訓課件
- 六年級下冊美術教案-第9課 紙塑丨浙美版
- 最新云南省地圖含市縣地圖矢量分層可編輯地圖PPT模板
- 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心理適應》形考任務1-7參考答案
- 創(chuàng)維公司逃稅案分析
- 《淹溺急救》PPT課件(2022版)
- EPC項目管理之安全文明施工責任制度
- 第二節(jié)模糊綜合評價法
- 《雷鋒叔叔_你在哪里》說課稿5548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