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2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高考歷史_第1頁
專題2.2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高考歷史_第2頁
專題2.2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高考歷史_第3頁
專題2.2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高考歷史_第4頁
專題2.2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高考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標: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第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概念辨析手工業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最初從屬于農業,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脫離了農業,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目錄01古代手工業的成就02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03古代手工業的特征PART01古代手工業的成就一古代手工業的成就冶金業制瓷業紡織業一古代手工業的成就冶金業冶銅技術________________:已掌握_________:鼎盛時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鐵技術_________:已有鐵器春秋戰國:_________推廣,冶煉生鐵和鋼兩漢:高爐煉鐵、炒鋼技術東漢:________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以前一直領先世界原始社會晚期商周西周鐵農具杜詩灌鋼法16世紀(★水排)知識鏈接后母戊鼎(832.84kg)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被譽為“鎮國之寶”四羊方尊中國仍存最大的商代青銅方尊知識鏈接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最初的鼓風設備用人力鼓動,叫人排。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水排實時訓練B《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各郡設鐵官44處,而封國更以冶鐵為利,如“趙國以冶鐵為業”。漢武帝時博士徐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這說明漢代A.鐵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

B.冶鐵業發展有利農業生產C.冶鐵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D.農業已普遍實現精耕細作實時訓練《后漢書·杜詩傳》中記載:“(建武)七年,遇南陽太守,……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唐李賢注:“冶鐵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庇纱藷o法得出的結論是水排A.發明于東漢時期B.主要用途是農業灌溉C.以水力作為其動力D.主要用途是鼓風冶鐵B一古代手工業的成就制瓷業商朝燒出___________東漢燒出成熟的_________北朝燒出成熟的_________唐形成___________兩大制瓷系統,大量出口宋出現五大名窯(汝哥定鈞官)________成為“瓷都”元燒成_______和釉里紅,進入彩瓷生產時期明燒成__________________清燒成__________________原始瓷器青瓷白瓷南青北白青花瓷斗彩、五彩瓷粉彩、琺瑯彩景德鎮知識鏈接(唐)邢窯白釉雙魚背瓶(唐)越窯秘色瓷(宋)定窯孩兒枕知識鏈接(元)青花蕉葉紋瓷觚(元)釉里紅地白花暗刻牡丹紋玉壺春瓶知識鏈接(明)斗彩花蝶紋罐(明)五彩魚藻紋蓋罐(清)粉彩花卉凸三嬰戲瓶(清)琺瑯彩西洋花紋蒜頭瓶知識鏈接

1.燒造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燒成,黏土隨處可取,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燒成陶器;瓷器一定是瓷土燒成,最好的瓷土是景德鎮的高嶺土。

2.燒結溫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1000度以下,除了唐三彩要在1100度左右;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

3.吸水率和透光率不同。陶器吸水,瓷器幾乎不吸水;陶器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都不會透光,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透光。陶與瓷的區別知識鏈接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陶壺白陶鬶三彩馬

三彩釉陶女坐俑唐代盛行的陶器:唐三彩(冥器)實時訓練“茶圣”陸羽在他寫的《茶經》中說:“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據此,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A.陸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B.唐朝時瓷器已經形成青、白兩大系列C.唐朝時期白瓷開始出現D.瓷制茶具成為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C實時訓練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圖說》描繪了制瓷業的20道工序;景德鎮的《浮梁縣志》又記載了22種制瓷業工種。這可以論證出當時A.制瓷業專業化程度較高

B.制瓷工序繁瑣工種混雜C.瓷都景德鎮制瓷業發達D.制瓷業已出現雇傭關系A一古代手工業的成就紡織業絲織業原始社會養蠶并有了絲織品(中國最早養蠶繅絲)商朝出現織機、絲織品西周能生產提花織物西漢長安設____________唐吸收波斯織法和圖案風格宋品種繁多,織錦吸收________寫實風格明清蘇杭等地設_________;絲織工具:________;明中葉,江南出現________________棉紡織業宋棉紡織業開始發展元_________推廣棉紡織技術(腳踏三錠紡車)明清棉紡織業普及,明后期成為百姓主要衣料;棉紡織中心:_________東西織室花鳥畫織造局花樓機黃道婆資本主義萌芽松江深化理解:資本主義萌芽——明中葉、江南地區手工工場貨幣、生產資料所有者經營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

勞動利潤工資出資雇傭

出力被雇傭深化理解:資本主義萌芽——明中葉、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幾點要素①經營形式:民營工場手工業(集中雇工;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和勞動效率較高)②生產關系:雇傭★——雇主:擁有資金、原料、機器

——雇工:自由身份,出賣勞力(長年、臨時)③生產目的:為市場需要/利潤我們再問:為什么中國不能產生資本主義?其答復則是“一只走獸,除非脫胎換骨,否則不能兼任飛禽”。中國是大陸型國家,重農抑商已久,是傳統政策,重生產而不重分配。不僅整個領域自給自足,而且各府縣也要遍種桑稻。加以中央集權,長期實行科舉取士,使中國這個國家與社會表現出它獨特的性格,所有知識分子的人生觀也要根據這個高層機構之需要而調整?!S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阻礙中國不能產生資本主義的因素。深化理解:資本主義萌芽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①缺乏勞力重農抑商政策保護小農經濟,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②缺乏市場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始終占主導地位,國內市場狹??;②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國際市場的擴大③缺乏資金受傳統觀念影響,商業資本大量被用于買房置地,嚴重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以末致富,以本守之)④缺乏技術①文化專制,缺乏實用性人才;②儒家重道輕器,鄙視科技我們有些侈談什么中國也可以從內部自然生長出資本主義來的人們,忘掉資本主義并不純粹是一種經濟現象,它也是一種法權體系。法權體系是上層建筑。并不是只有經濟基礎才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能使什么樣的經濟結構生長出來或生產不出來。資本主義是從希臘羅馬文明產生出來,印度、中國、波斯、阿拉伯、東正教文明都沒有產生出來資本主義,這并不是偶然的。應該承認,馬克思生長于希臘羅馬文明中,他所認真考察過的,也只有這個文明。——顧準,1973年《顧準文集》實時訓練A清代學者王應奎在《柳南續筆》中說“今棉之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蓋老少貴賤無不賴之。其衣被天下后世,為功殆過于蠶桑也”。這一記載反映了A.棉布已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B.棉花種植由邊疆地區向內地擴展C.棉紡織技術不斷革新并日益推廣D.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實時訓練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貴”,受雇工匠竇桂甫等“傳單約會眾匠停工,索添工銀”,當地工匠紛紛響應,“停工洶洶”。這反映了

A.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反抗

B.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C.新生產關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學東漸影響下的反應C真題演練D(2019Ⅰ.27)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改變D.地區經濟的差異PART02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二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分配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_____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_______生產軍用品和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___________占主導地位民間手工業民營手工業民間______經營__________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___________占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售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官府大作坊明中葉以前私人民間明中葉以后副業交納賦稅家庭消費少量深化理解:官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工匠職業世襲內部生產關系從征役制到雇募制雇募制:又稱“募匠制”,唐宋時期,官營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資臨時雇傭工匠的制度。具有一定強制性,所付的雇值微薄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分析古代官營手工業的優勢和劣勢“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國語·晉語》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

——《禮記·曲禮》(官府工匠)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豆茏印ば】铩访鞒?,瓷都景德鎮有官窯58座,資金充足,設備先進,民窯不過20座。但官窯管理腐敗,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長期以來官營作坊的工匠主要來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調來無償服役的民間工匠。在強制勞動、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義。深化理解:官營手工業國家扶持,統一管理1優勢資金充足,設備先進2經營規模大,分工細密3工匠技術水平高4劣勢管理腐敗,不計成本1工匠缺乏人身自由,生產積極性低2實時訓練清代御名廠燒制的“美人醉”失傳多年,長期以來,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專家學者一直在探索這種釉的燒制方法,但始終無法獲得技術上的突破,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其失傳原因可能是A.傳統工藝品市場需求不足B.官營手工業不再占據主導地位C.制造材料現在已很難獲取D.官營手工業技術的封閉性D真題演練A(2018Ⅰ.27)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平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簡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