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考點復習訓練試題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_第1頁
全國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考點復習訓練試題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_第2頁
全國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考點復習訓練試題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_第3頁
全國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考點復習訓練試題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_第4頁
全國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考點復習訓練試題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2021天津南開中學二測]讀某小區域地質構造剖面圖,完成1—2題。1.圖中甲、乙、丙、丁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2.下列關于此地開發的敘述,最合理的是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廠B.在地表建設較大規模城市C.褶皺內部肯定存在油氣,可以開發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2021廣東深圳一模](新情境:分裂蘋果巖)阿貝爾·塔斯曼國家公園位于新西蘭南島,某游客在五一勞動節期間前往該公園進行徒步、自駕相結合的深度體驗游。下圖為該游客在公園內拍攝的一處景點照片,該景點位于海岸懸崖旁,由一形如蘋果的巨型球狀花崗巖從中間分裂為兩瓣而成,被稱為分裂蘋果巖。據此完成3—4題。3.組成分裂蘋果巖的礦物直接來自 ()A.地球表面 B.地殼上部C.地殼下部 D.地幔上部4.該游客對分裂蘋果巖的形成過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地殼抬升→剝蝕出露→球狀風化→巖體斷裂B.地殼抬升→剝蝕出露→巖體斷裂→球狀風化C.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擠壓→巖體斷裂D.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拉張→巖體斷裂[2021吉林長春第一次質量監測]自然界中有許多天然的“橋”,下圖示意由侵蝕作用形成的幾座“天生橋”。據此完成5—6題。5.以上“天生橋”所在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 ()A.黃土橋 B.海蝕橋 C.巖溶橋 D.風蝕橋6.下列與巖溶橋的成因相似的地貌是 ()A.雅丹地貌 B.冰川地貌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某地質公園因奇石林立而成為網紅打卡勝地,該地質公園內某處景觀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7—8題。7.下圖為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該景觀的巖石屬于 ()A.甲 B.乙 C.丙 D.丁8.塑造該景觀巖石形態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巖漿活動和地殼運動B.海水侵蝕和風化作用C.流水侵蝕和風力堆積D.變質作用和流水堆積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口至尼洋河口的河段,河型河勢變化較大,時而游蕩,時而窄深,大致可分為游蕩型、寬谷型和峽谷型河道。下圖為雅魯藏布江某游蕩型河段河灘、河岸分布及變化示意圖(2007年、2014年)。據此完成9—11題。9.游蕩型河道處于不斷演變的過程中,但該河段河道并未出現明顯的展寬或收縮。該河段岸線基本穩定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板塊交界處,碰撞擠壓B.氣候高寒,兩岸凍土發育C.地勢落差大,徑流速度快D.兩岸山地高聳,地形制約10.2007—2014年該河段 ()A.總體上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B.流水侵蝕作用有所增強C.內力作用影響超過外力作用D.徑流量和輸沙量明顯減小11.2007—2014年③處河灘岸線基本穩定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地轉偏向力弱 B.河岸形態順直C.人類活動固灘 D.植被覆蓋率高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新情境:深泓點)深泓點是指河流斷面的最深處,其海拔變化能反映河床的沖淤情況。黃河某河段幾乎無支流匯入,河道寬淺。初春時上游來水受冰壩阻擋,導致該河段水位上漲,形成凌汛。下圖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間該河段S處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與深泓點海拔的變化。據此完成1—3題。1.該河段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華北平原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2.該時段,S處河床在流量下降過程中 ()A.持續發生淤積 B.先沖刷,后淤積C.先淤積,后沖刷 D.持續發生沖刷3.此次凌汛發生時,上游來水 ()A.含沙量較低且泥沙顆粒較細B.含沙量較高且泥沙顆粒較粗C.含沙量較低且泥沙顆粒較粗D.含沙量較高且泥沙顆粒較細天坑是一種分布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地質景觀,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巖層(碳酸鹽巖層)中,按成因可分為塌陷型天坑和沖蝕型天坑。塌陷型天坑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露出地面而成。2019年11月廣西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那坡天坑群,其內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廣西石灰巖分布廣,廣西石灰巖形成于遠古時期的海洋。讀圖,完成4—6題。4.形成塌陷型天坑的地區應具備的條件是 ()①有連續沉積、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巖層②地震導致巖層破碎、塌陷③為溫濕多雨的熱帶或亞熱帶氣候④斷層導致巖層疏松、下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塌陷型天坑的形成過程可能是 ()A.地殼抬升形成陸地→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流水沖蝕形成地下溶洞→斷裂下塌形成天坑B.地殼抬升形成陸地→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流水溶蝕形成地下溶洞→重力坍塌形成天坑C.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地殼抬升形成陸地→流水沖蝕形成地表洼地→斷裂下塌形成天坑D.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地殼抬升形成陸地→流水溶蝕形成地下溶洞→重力坍塌形成天坑6.那坡天坑群內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的主要原因是 ()A.天坑壁陡峭,人類干擾少B.所處緯度較低,熱量充足C.位于季風區,降水豐富D.天坑規模大,植物生存空間大[2021陜西西安中學期中](與2016年全國卷Ⅰ7—9題考查角度類似)牡蠣生長在氣溫適宜、河水清澈的河流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間帶區域,牡蠣礁是由牡蠣不斷附著在蠣殼上、長時期穩定堆積而形成的。牡蠣礁體具有明顯的層狀結構特征,其中的水平夾層厚度較小,水平夾層中的牡蠣個體由于環境的變遷而窒息死亡。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牡蠣礁分布(圖1)及某礁體局部剖面(圖2),礁體Ⅰ1—Ⅵ由老到新。據此完成7—8題。圖1圖27.在牡蠣礁從Ⅰ1到Ⅵ的形成過程中,該區域 ()A.海岸線持續向海洋推進 B.海平面間歇性下降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穩定 D.地殼持續下沉8.礁體中任一水平夾層形成時期,該區域可能 ()A.處于枯水期,營養物質減少B.處于洪水期,河流輸沙量大C.處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處于溫暖期,植被覆蓋率高[2021山東省實驗中學二測]地質構造運動中,由于上、下巖層間的層序發生間斷,形成時代不連續的巖層,這種上、下時代不連續巖層的接觸面稱為不整合面。下圖示意美國某高原相互之間距離在15km以內的三個出露巖層剖面,PQ和MN代表不整合面,XY代表斷層,巖層未發生過翻轉。據此完成9—11題。9.根據圖中所示證據推斷,比XY斷層更古老的巖層是 ()A.白色石灰巖 B.黃褐色礫巖C.灰色砂巖 D.黑色頁巖10.PQ和MN不整合面的形成源于 ()A.上下巖層受水平擠壓作用發生位移B.抬升和侵蝕,隨后發生下沉和沉積C.上下巖層接觸面受重力擠壓發生變質D.下沉和沉積,隨后發生抬升和侵蝕11.三個巖層剖面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巖層是 ()A.灰色砂巖 B.紅色礫巖C.綠色頁巖 D.褐色粉砂巖二、非選擇題(共28分)12.[2021河北石家莊第一次質量檢測,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花崗巖地貌是花崗巖體受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地貌類型。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怪石峪景區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天然造型花崗巖博物館。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在地質專家王教授指導下,對怪石峪進行了以“花崗巖探秘”為主題的研學旅行。他們來到怪石峪,放眼望去,當地滿目荒涼,草木稀少,怪石林立。圖1示意怪石峪蜂窩狀洞穴景觀,圖2示意花崗巖風化過程。圖1圖2(1)研學小組發現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怪石峪花崗巖大量出露地表。闡述怪石峪花崗巖出露地表的地質過程。(6分)(2)研學小組查閱的相關資料表明:出露地表的花崗巖因熱脹冷縮作用,常常產生不同方向的裂隙,使其更易遭受外力作用破壞。分析花崗巖裂隙的存在使花崗巖更易遭受外力作用破壞的原因。(4分)(3)研學小組發現怪石峪迎風的花崗巖表面分布著形態各異的蜂窩狀洞穴。說明怪石峪蜂窩狀洞穴的形成原因。(6分)13.[2020山東臨沂期中,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爾馬拉海位于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干半島之間,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地中海相連,是陸地之間斷層下陷形成的內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亞洲的海岸上,綿延不斷的小山,一列挨著一列,形成里亞斯型海岸,即海岸線的總方向與山脈構造線走向呈大致垂直相交的海岸,也稱為橫向海岸。圖甲示意馬爾馬拉海地理位置,圖乙示意馬爾馬拉海里亞斯型海岸的形成過程。圖甲圖乙(1)分析馬爾馬拉海亞洲海岸分布著綿延不斷的小山的主要原因。(4分)(2)簡述馬爾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亞斯型海岸的主要過程。(3分)(3)說明馬爾馬拉海冬、夏季利于船舶航行的主要自然條件。(5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2021遼寧適應性考試]冰川發育受氣溫、降水、海拔和地形等的綜合影響。冰川進退塑造了冰斗、U形谷等侵蝕地貌和側磧壟等堆積地貌。側磧壟是冰川退縮后在U形谷兩側堆積成的壟狀地形。下圖為我國某地區末次冰期冰川地貌分布圖,圖中U形谷以山頂為中心向周圍延伸。據此完成1—2題。1.圖中①②③三組側磧壟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2.該地區冰川堆積地貌南坡比北坡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是 ()A.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B.南坡氣溫高于北坡C.南坡海拔高于北坡 D.南坡坡度小于北坡[2021湖北孝感第三次適應考試]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大河下游河段甲、乙兩處水文站河道主槽橫斷面示意圖,起點為水文站。讀圖完成3—5題。3.導致甲處河段主槽橫斷面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A.甲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B.甲水文站以上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庫C.該河段所在區域的地殼持續抬升D.該河段所在區域的地殼間歇性下降4.與甲處相比,乙處河槽橫向展寬不明顯,最可能是因為該河段 ()A.流速較快,河流下蝕更突出B.河流治理工程導致河槽兩側比較穩定C.兩岸巖石比較堅硬,難以侵蝕D.河床底部泥沙較松散,更易侵蝕5.近年來,甲、乙之間河段河槽下蝕的趨勢變緩,其主要原因是 ()A.河床沉積物平均粒徑變大 B.氣候變干,河流流量變小C.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積增強 D.沿岸人們生活用水增加[2020湖北黃岡第一次階段性檢測](新情境:紋泥)紋泥是一種紋層狀的沉積物,它是每年成對(一厚一薄)沉積而成的薄沉積層,十分有規律。厚的顏色淺,薄的顏色深。淺色的粉砂層形成于春季和夏季,這時河流挾帶的粗沉積物同溶解于湖里的氧同時下沉。冬季只有細的淤泥和黏土沉積,且沉積物里的有機質在水環境穩定的湖底不受氧化,所以形成深色的黏土層。據此完成6—8題。6.下列水域最可能有紋泥分布的是 ()A.河流入海口 B.河道堰塞湖C.高山冰川湖 D.火山口湖7.近一兩百年來,水域中的紋泥呈現增厚的趨勢,其原因是 ()A.氣溫升高 B.氣溫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減少8.紋泥中沉積物顏色的深淺變化主要取決于 ()A.湖岸巖石性質 B.湖岸植被密度C.湖水結冰情況 D.季風強弱變化海岸沙席是一個較寬廣平坦或略微起伏的風沙堆積地貌,按形態劃分為沙席前緣、沙席中部及沙席后緣。平潭島有典型的海岸沙席地貌,其后緣常見木麻黃防護林。平潭島夏、秋季臺風多發,臺風是海岸沙席地貌形成及演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下圖為臺風“麥德姆”登陸平潭島后海岸沙席3條觀測樣線不同部位的高程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9—11題。9.下列關于“麥德姆”登陸期間該海岸沙席所受風力作用敘述正確的是 ()A.前緣以搬運堆積為主 B.中部以搬運侵蝕為主C.后緣以搬運堆積為主 D.后緣堆積和侵蝕平衡10.臺風登陸前后,該沙席高程變化明顯,但整個沙席顆粒粒徑變化不大的原因是 ()A.沙源地和堆積地物質組成完全一致B.臺風風力強,分選性差C.防護林降低風速,風的搬運作用較弱D.海浪對沙席以侵蝕為主,堆積為輔11.當地防護林以木麻黃為主的原因是該樹種 ()A.樹干挺拔,觀賞價值高B.根系發達,涵養水源效果好C.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D.適應性強,防風固沙效果好二、非選擇題(共44分)12.[2021廣東廣州第一次質量檢測,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地質時期柴達木盆地為巨大湖泊,在地殼抬升和氣候干旱化的雙重作用下,古湖面積萎縮,形成群山環抱的封閉性斷陷盆地。強勁的西北風從阿爾金山的低洼區穿入,不斷剝蝕出露的古湖沉積地層,形成規模巨大、與主導風向一致的雅丹地貌。后來該地區氣候向暖濕轉變,加上近年來為開發東、西臺吉乃爾湖鹽業資源,在流入兩湖的河流上筑壩讓河水流入鴨湖,鴨湖水位上升,面積擴大,盆地中西部的鴨湖地區(圖1)形成了我國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觀(圖2)。圖1圖2(1)推測鴨湖地區陸上雅丹地貌的形成過程。(6分)(2)分析鴨湖地區部分陸上雅丹轉變為水上雅丹的原因。(6分)(3)從外力作用角度推測圖示地區水上雅丹潛在的衰亡危機。(8分)13.(2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東南部的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是一個成層火山,歷史上多次噴發。該火山由碎屑物質與熔巖混合組成,因剖面上成層構造明顯,故稱成層火山。2010年3月20日,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噴發,這次噴發形成了一條長達500m的裂縫,并產生了壯觀的熔巖噴涌,熔巖噴涌沿著火山口堆積起數座充滿泡沫的火山巖小山。2010年3月以來,冰島南部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規模噴發。下圖為冰島冰原與火山分布示意圖。(1)分析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及其裂縫的成因。(4分)(2)簡述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口充滿泡沫的火山巖的形成過程。(6分)(3)分析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成層構造的形成過程。(6分)(4)說出冰川附近火山噴發對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8分)答案第五單元地表形態的塑造1.C依據圖示可知,此處應先受水平擠壓形成褶皺,然后巖漿侵入巖層形成巖漿巖,后來出現斷層使巖漿巖出現錯位,最后上層形成沉積巖,故選C。2.A褶皺頂部及斷層處巖層破碎,易于采石,A正確。該處有斷層存在,地質條件不穩定,不宜修建大規模城市和隧道,B、D錯誤。背斜內并不一定存在油氣,C錯誤。故選A。3.D由題干信息分析可知,分裂蘋果巖由一形如蘋果的巨型球狀花崗巖從中間分裂為兩瓣而成,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來自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4.A解答時要分析分裂蘋果巖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巖漿侵入地殼內部,形成花崗巖;這時花崗巖還在地殼深處,后來地殼抬升,花崗巖周圍的圍巖被外力剝蝕,花崗巖巖體出露;之后巖體發生球狀風化,最后巖體斷裂,形如蘋果的巨型球狀花崗巖從中間分裂為兩瓣,形成分裂蘋果巖。5.A黃土橋是黃土高原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加上當地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最嚴重,A對;海蝕橋是海水侵蝕海岸基巖形成的特殊地貌。海岸基巖堅硬,不易被侵蝕,此處水土流失并不嚴重,B錯;巖溶橋屬于喀斯特地貌,當地氣候一般較濕潤,加上土層較薄,巖石多裸露,雖然存在水土流失現象,但流失量較黃土高原地區少,C錯;風蝕橋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風蝕地貌,當地降水較少,水土流失并不嚴重,D錯。6.C巖溶橋主要是受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屬于喀斯特地貌,C對。雅丹地貌為風蝕地貌,A錯。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曾有冰川活動的地區和現代冰川分布地區,B錯。火山地貌是巖漿噴發物堆積形成的,D錯。7.B讀圖可知,該巖層具有層理構造,應為沉積巖;據圖中外力作用的箭頭指向,確定乙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積巖;指向丁的箭頭只有一個,可知丁為巖漿巖,則丙為巖漿,甲為變質巖,故選B。8.B該地位于海岸附近,其巖石形態主要受海水侵蝕和風化作用影響,B正確。9.D雅魯藏布江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但河道演變與否,主要與外力作用有關,A錯誤;雅魯藏布江谷地海拔較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表面低,氣溫較高,凍土發育程度較差,多為季節性凍土,凍土不是主要原因,B錯誤;該河段有許多河灘,說明該河段落差小,流速慢,C錯誤;受兩岸高山的約束,河道并未出現明顯的展寬或收縮,岸線基本穩定,D正確。10.B讀圖中河灘岸線可知,2007—2014年河灘總體趨于萎縮或破碎,說明流水侵蝕作用增強,A錯誤,B正確;2007—2014年,內力作用不會變化太大,該河段仍以外力作用為主,C錯誤;徑流量取決于河流的補給來源,輸沙量與上游植被覆蓋率和徑流量等因素有關,題中沒有信息說明這些因素的變化,故無法推出徑流量和輸沙量的變化,D錯誤。11.C地轉偏向力的大小與緯度有關,該河段各處緯度差別小,地轉偏向力的差別小,A錯誤;讀圖可知,③處河灘為凸岸,河岸并不順直,B錯誤;③處河灘位于機場附近,岸線較穩定,最可能是人類固灘措施的成效,C正確;植被覆蓋率對當地的河岸變化影響不大,D錯誤。1.D根據材料,該河段幾乎無支流匯入,河道寬淺,說明該河段地勢起伏較小,而黃土高原地區地勢起伏大,C錯誤;圖中深泓點海拔在1000米左右,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大于4000米,華北平原平均海拔低于200米,A、B錯誤。據此判斷該河段可能位于內蒙古高原,所以該題選D。2.C讀圖可知,當流量下降時,深泓點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深泓點海拔升高時,以沉積作用為主,深泓點海拔降低時,以侵蝕作用為主,故S處河床在流量下降過程中先淤積,后沖刷,故該題選C。3.B凌汛發生時,冰壩阻擋上游來水,河水流速變慢,泥沙沉積。圖中顯示隨著流量增加,深泓點海拔總體迅速上升,泥沙沉積作用強烈,說明上游來水含沙量高;凌汛退水時流速較快,侵蝕作用強,但(深泓點海拔先升后降,)退水時先以沉積作用為主,說明上游來水挾帶泥沙顆粒較粗,故B正確。4.B天坑屬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有可溶性巖石和流水溶蝕作用。連續沉積、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巖層,能夠溶于水;溫濕多雨的熱帶或亞熱帶氣候條件下,降水多,流水溶蝕作用強。故選B。5.D塌陷型天坑的形成過程可能是: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石灰巖經地殼抬升作用形成陸地;在較強的地下流水溶蝕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地下溶洞;溶洞的洞頂在重力等作用下,不斷往下崩塌,最后洞頂完全塌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與地下長期的喀斯特作用下,漏斗越來越大,最終形成天坑。6.A天坑壁陡峭,坑內人類活動少,對植被的干擾少,故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該地所處的緯度較低,熱量充足;位于季風區,降水豐富;天坑規模大,植物生存空間大等都有利于植物生長,但都不是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故選A。7.B圖中從Ⅰ1到Ⅵ牡蠣礁的位置逐漸向東南推移,說明該時間段內,海岸線從西北向東南方向推進;但是形成的牡蠣礁不是自西北向東南延展連續的,故海岸線推進是間歇性的,故選B。8.B由材料可知,水平夾層厚度較小,說明形成水平夾層的時間較短;水平夾層中的牡蠣由于環境的變遷而窒息死亡,說明水平夾層形成時期出現了導致牡蠣窒息的環境狀況。該區域位于我國北方地區,洪水期河流輸沙量大,大量泥沙在河口海岸潮間帶沉積,掩埋牡蠣,牡蠣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故B對。營養物質減少,并不會使牡蠣窒息死亡,A錯。牡蠣礁是死亡牡蠣長時期穩定堆積形成的,因此任一夾層形成時期海平面較穩定,不會快速上升,C錯。植被覆蓋率高,河流輸沙量小,河口海岸潮間帶的牡蠣不易被泥沙掩埋,水平夾層不易形成,D錯。9.D比較圖中巖層的垂直分布順序可以發現,剖面Ⅱ中的巖層總體較年輕,剖面Ⅲ中巖層總體較古老。白色石灰巖、黃褐色礫巖和灰色砂巖都在斷層之上,形成時間不可能早于斷層,A、B、C錯。被斷層XY完全切斷了的巖層,其形成時間一定早于斷層,故黑色頁巖形成時間比斷層早,故選D。10.B根據圖形可知,三個剖面圖上巖層呈水平分布狀態,說明當地沒有受到強大的水平擠壓作用,A錯。與剖面Ⅱ相比,PQ和MN不整合面形成時,缺失了灰色砂巖,這主要是由于地殼抬升和侵蝕,灰色砂巖沒有形成或已被侵蝕,隨后發生下沉和沉積,形成了綠色頁巖及其以上各巖層,B對,D錯。上下巖層接觸面受重力擠壓發生變質應產生變質巖,但圖中不整合面附近沒有變質巖,C錯。11.B由材料可知,三個出露巖層未發生過翻轉,因而根據沉積的先后順序,垂直分布剖面圖上越往上巖層越年輕,存在時間越短。三個巖層剖面中,剖面Ⅲ中綠色頁巖位置最靠上,最年輕,但與剖面Ⅰ中最年輕的褐色粉砂巖相比,綠色頁巖較為古老;剖面Ⅱ中褐色粉砂巖形成早于紅色礫巖,即紅色礫巖最年輕,是存在時間最短的巖層。故選B。12.【解析】第(1)問,讀材料可知,花崗巖地貌是花崗巖體受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地貌類型。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巖漿活動和地殼上升運動,即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花崗巖受地殼上升運動而抬升;外力風化、侵蝕作用導致花崗巖體裸露,進一步風化、侵蝕形成花崗巖地貌。第(2)問,讀圖2可知,角部和棱部的花崗巖更易被風化、侵蝕。多個方向的裂隙的存在使得花崗巖表面變得脆弱,形成多個角部及棱部,更易被風化、侵蝕;巖石中的裂隙也是水溶液、氣體和生物活動的通道和場所,可以促進風化作用。第(3)問,我國西北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氣候干旱,風力作用強。西北地區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形成更多的裂隙;風力作用強,挾帶的砂粒磨蝕花崗巖,巖性松軟處易被風化、侵蝕形成蜂窩狀洞穴。【答案】(1)地質時期,巖漿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花崗巖;(2分)因地殼上升和剝蝕作用(或上覆巖層及風化產物被侵蝕、搬運),花崗巖出露地表。(4分)(2)裂隙的存在破壞了花崗巖的完整性,多個方向的裂隙使花崗巖出現多個角部及棱部,巖石的角棱更易被風化、侵蝕;(2分)巖石中的裂隙是水溶液、氣體和生物活動的通道和場所,可以增強風化作用。(2分)(3)怪石峪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由于晝夜溫差大等原因,花崗巖裂隙發育(,花崗巖上不同位置的巖石軟硬不同,抗侵蝕能力不同);(2分)當地風力強勁,風沿裂隙(及巖石較軟處)侵蝕,(2分)并用挾帶的砂粒進行磨蝕,形成蜂窩狀洞穴。(2分)13.【解析】(1)應主要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回答。內力作用方面,主要從板塊的運動角度說明一列列山脈的形成;外力作用方面,主要從風化、侵蝕等對地表形態的塑造角度回答。(2)馬爾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亞斯型海岸的過程結合圖乙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即可。(3)結合馬爾馬拉海水域特征及其周邊的氣候、地形條件分析冬、夏季利于船舶航行的條件即可。根據緯度和地處地中海沿岸的特點可判斷,該海域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多晴天,風浪小,能見度高;冬季雖然受盛行西風影響,但由于周圍陸地山脈的阻擋,風浪較小;地中海氣候,冬季較溫和,該海域無結冰期。【答案】(1)地質時期,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不斷碰撞、擠壓,隆起形成一列列山脈;(2分)后來山脈不斷被外力侵蝕,海拔降低,形成綿延不斷的小山。(2分)(2)板塊碰撞擠壓隆起形成一列列與海岸走向大致垂直的山脈,山脈之間凹陷形成谷地;(1分)后發生地殼運動,馬爾馬拉地區斷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谷地,形成內海;(1分)海浪不斷侵蝕山脈,形成陡峭的海岸斷崖。(1分)(3)夏季:受下沉氣流控制,風浪小;(1分)晴天多,能見度高。(1分)冬季:周圍陸地山脈阻擋盛行西風,風浪較小;(2分)冬季不結冰,利于航行。(1分)1.D由材料可知,側磧壟是冰川退縮后在U形谷兩側堆積成的壟狀地形,圖中①②③三組側磧壟,所處的海拔由高到低,且都位于同一溝谷的兩側,③堆積的海拔最低,且從相對位置來看,其位于U形谷的最外側,形成的時間應最早。①位于最里面,覆蓋在③②之上,說明形成時間應最晚,②位于中間,據此進行分析,沉積順序為③②①,D正確。2.D一般而言,坡度和搬運能力影響堆積地貌的形成。根據圖中等高線可知,該地南部地區等高線稀疏,溝谷的坡度較小,冰川的搬運作用較弱,沉積作用較強,因此堆積物較多,堆積地貌保存完整;北坡等高線密集,坡度大,冰川在移動過程中,搬運作用強,冰川物質被帶到更遠的地方,使得北坡堆積地貌保存不完整,D正確。3.B讀圖可知,與1999年10月相比,2015年10月甲處河道主槽橫斷面高程下降趨勢明顯,表明該河段的泥沙淤積量減小,河水對河床的侵蝕作用增強。若甲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則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該處主槽橫斷面高程不會下降,A錯誤。若甲水文站以上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庫,則大量泥沙在庫區淤積,水庫下游河流含沙量降低;同時,水庫的修建將加大其上下游水位落差,使得甲水文站附近河段河水侵蝕能力增強,B正確。圖文材料中沒有該河段所在區域地殼變化的相關信息,且如果地殼出現抬升或下降,則整個剖面線上高程均會上升或下降且幅度較均衡,據此判斷C、D錯誤。選B。4.B注意題干關鍵詞“橫向展寬”,其主要與河流的側蝕作用有關,A排除;讀圖可知,乙河段河床高程在25m以下,且位于我國北方某大河的下游,可推斷乙河段流經平原地區,周邊可能城市密集,當地對河流的治理更深入,導致河槽兩側比較穩定,所以河流橫向展寬不明顯,B正確;材料中無相關信息表明該河段兩岸巖石較堅硬、河床底部泥沙較松散,排除C、D。選B。5.A根據水文站高程可知,甲水文站位于乙水文站上游地區。根據前面分析可知,甲水文站以上流域可能修建了大型水庫,使甲水文站附近河段河水侵蝕能力增強,泥沙淤積量減少,而甲、乙之間河段的河床淤積物多由大小不一的顆粒物組成,該河段的泥沙淤積量減少,但侵蝕能力增強,體積小、重量輕的堆積物被侵蝕并搬運,留下的體積大、重量大的顆粒物不易被搬運,因此河槽下蝕的趨勢變緩,A正確、C錯誤;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該河流所在地區氣候變干,B錯誤;相比于A選項而言,沿岸人們生活用水增加不是該河段河槽下蝕趨勢變緩的主要原因,排除D。選A。6.C據材料信息可知,淺色的厚粉砂層是春季和夏季河流挾帶的粗沉積物同溶解于湖里的氧同時下沉形成的,深色的薄黏土層是冬季細的淤泥和黏土沉積形成的,且沉積物里的有機質在水環境穩定的湖底不受氧化。由此推斷,夏季由于冰川融化強烈,河流水量充沛,搬運能力強,其挾帶的泥沙注入湖泊后,較大粒徑的砂和粉砂顆粒很快沉于湖底,而粒徑較小的黏土質顆粒仍懸浮于水中,至冬季冰川融水減少、湖水結冰時,才慢慢沉積于粉砂層之上,C正確。7.A紋泥是泥沙沉積形成的,紋泥呈現增厚的趨勢,說明沉積的泥沙增多,據此可推測,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氣溫升高,冰川融水增多,徑流挾帶泥沙的能力增強,沉積的泥沙變多,A正確,B錯誤;高山冰川湖的泥沙沉積受降水影響較小,C、D錯誤。8.C高山冰川湖冬季結冰,冬季沉積物里的有機質在水環境穩定的湖底不受氧化,所以形成深色的黏土層,而結冰有利于形成深色的黏土層,湖水結冰狀況對紋泥中沉積物顏色影響較大,C正確。9.C風力作用的差異主要受風力大小影響。風力強勁,搬運作用強;風力弱,堆積作用強。地形以及植被的阻擋會降低風速,“麥德姆”登陸后向岸風在向陸地推進的過程中受地形影響,風速逐漸降低,尤其是受到沙席后緣木麻黃防護林的阻擋,風速急劇下降,所以風力作用從沙席前緣以侵蝕為主,到沙席中部逐漸轉變為侵蝕和堆積相對平衡,最后在沙席后緣變為以堆積為主。10.B臺風登陸前后,整個沙席顆粒粒徑變化不大的原因是臺風風力強,分選性差。11.D應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分析木麻黃的生長習性。材料顯示當地夏、秋季多臺風,且沿海地區土地鹽堿化問題突出。據此可知,木麻黃耐鹽堿,根系發達,可防風固沙;木麻黃適應性強,成活率高。12.【解析】第(1)問,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內力作用方面看,青藏高原隆起,柴達木盆地受擠壓變形,形成眾多褶皺山脈(氣候越來越干,古湖萎縮);從外力作用方面看,風力作用產生的沉積物和湖泊底部的沉積物暴露于地表,被風力和流水不斷侵蝕,形成雅丹地貌。第(2)問,陸上雅丹轉變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為鴨湖地區的水變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方面應主要分析氣候轉暖變濕,徑流量增加給雅丹地貌帶來的影響;人為原因方面應主要分析人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