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1頁
吳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2頁
吳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3頁
吳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4頁
吳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復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源于姜姓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于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后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后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年以上的歷史。源于姬姓第二個起源,是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商朝末期,黃帝后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后期,吳國崛起,后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后,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于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后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源于吳回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于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后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后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源于姚姓第四個起源,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后,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陜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后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秦漢以前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公元前5年,吳楚交戰后,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后,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后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秦漢時期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嶺南吳霸,清《廣東通志》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后遷到越國的吳王室貴族后代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漢昭帝時吳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貴州省西部。吳霸后裔興旺?!稄V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后代。三國時期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后,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吳郡吳氏。魏晉隋唐時期魏晉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并呈南興北衰之勢。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賀隴鄉吳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吳國滅亡后,隨戰亂不斷遷徙而來。至唐代,應募墾殖銅盂,始定居下來。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后。另據史料記載,入閩始祖祭公字孝先,為太伯六十二世孫,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時隨王審知入閩平黃巢起義,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間,稱吳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粵始祖吉甫公,為宣公五世孫,宣公原居四川后遷江西南豐,后因戰亂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縣,吳氏雖遍及全國,但繁衍發展中心為江南一帶。宋元時期據《海鹽吳氏宗譜》(光緒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縣西石門),故居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譜稱因為這次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幸逃過于這場劫難。大難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后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為吳繩翁后裔,分居馬頭村;一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硅村,為吳申孫的后裔。海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為一世始祖。據《海鹽吳氏宗譜》記載: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明朝末年,為避兵災戰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為海鹽吳氏的始遷祖。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于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后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后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余年的季扎長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復姓歸宗。這一時期,由于民族關系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軍事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并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后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歷后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吳姓的遷徙多是由于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弋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沖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鑒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后裔繁衍成益陽九都沖吳氏。泉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