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的精神與方法_第1頁
社會調查的精神與方法_第2頁
社會調查的精神與方法_第3頁
社會調查的精神與方法_第4頁
社會調查的精神與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19更多企業學院:《中小企業治理全能版》183套講座+89700份資料《總經理、高層治理》49套講座+16388份資料《中層治理學院》46套講座+6020份資料

《國學智慧、易經》46套講座《人力資源學院》56套講座+27123份資料《各時期職員培訓學院》77套講座+324份資料《職員治理企業學院》67套講座+8720份資料《工廠生產治理學院》52套講座+13920份資料《財務治理學院》53套講座+17945份資料

《銷售經理學院》56套講座+14350份資料《銷售人員培訓學院》72套講座+4879份資料更多企業學院:《中小企業治理全能版》183套講座+89700份資料《總經理、高層治理》49套講座+16388份資料《中層治理學院》46套講座+6020份資料

《國學智慧、易經》46套講座《人力資源學院》56套講座+27123份資料《各時期職員培訓學院》77套講座+324份資料《職員治理企業學院》67套講座+8720份資料《工廠生產治理學院》52套講座+13920份資料《財務治理學院》53套講座+17945份資料

《銷售經理學院》56套講座+14350份資料《銷售人員培訓學院》72套講座+4879份資料博學與篤行:社會調查的精神和方法——讀費孝通《社會調查自白》、《江村經濟》及河源市招元村農業經濟調查的所思所感馮嘉安一、引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以來,提到學問,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幾個意象:黑板、書本和圖書館。從小到大,我們知識的習得,大多數出于課堂上或者書本里。我從不否認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因為我深知在課堂里吸取前人的知識和坐在圖書館里捧卷細讀掩卷靜思的益處。然而往往,我們忽視了一切知識最原始的出處——現實世界。在我們為理論精美的系統性和巧妙的邏輯性所折服的時候,我們能否反思一下:現實是如此的嗎?我從來都可不能愚蠢地強求理論要與現實一模一樣。因為理論的魅力就在于抽象,在于過濾掉現實的雜質,把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拿來考慮。但是,我也毫不讓步地堅持,一切理論的前提與假設,應與現實世界相符。否則,假如把“地心論”用再高深的數學工具刻畫成模型,把“人類神創論”在邏輯上辯解得再天衣無縫,也無濟于人類對真理的探求。因此,我們重新審視了自己做學問的方法。“實踐出真知”,這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調查實踐對做學問了人來講有永恒的魅力。基于這種對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的認識,我開始認真讀費孝通的《江村經濟》,希望在大師的腳印下探求在調查研究中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讀萬卷書是不夠的,還要行萬里路。在讀《江村經濟》期間,我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社會調查機會,在胡靖教授的指導下,與經濟學專業的的同學深入河源市的招元村進行農業經濟調查。這本書,這次調查,差不多上對心靈的洗禮。在一個個曾經以為微不足道的顯示真面目面前,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為真確的考慮。更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認識方法有了更真確的考慮。二、費孝通的社會調查態度與方法費孝通本人也強調,調查各有各的方法,他的方法也只是他個人的體會,只是個樣本,僅供參考不能生搬硬套。盡管如此,他的調查方法仍有許多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地點值得學習,比方講,費孝通認為:“任何調查都要經歷四個時期,也確實是定題、打算、實施和總結。這四個時期環環相扣,周而復始,不斷深化。然而調查者在各個時期的實際行動與現實卻不是過程本身所能完全操縱的。因此,調查能否取得成功,關鍵還在于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敢不敢堅持真理。”——《社會調查自白》,費孝通(1985)這不是政治課上大談的“態度問題”,而確實是做科學研究要秉持的精神。而且,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與自然科學有不同,他特不強調:“社會調查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自然科學工作者對它們研究的對象態度的好壞,絲毫不阻礙對象的性質及其反映。然而社會調查面對的是與我們同樣活生生的人。只有被調查者認為你的態度誠懇,才會同意你的調查。因此,社會調查不僅僅是一項科學研究,還有群眾工作的內容在內。”——《社會調查自白》,費孝通(1985)在本次的農業經濟調查過程中,就深刻體會到費孝通這番話是金玉良言。在農村里,我們必須放下大學生的身份,虛心向農民學習。如胡靖教授要求,要做農民的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才能得到農民的信任。在誠懇的交流中感受他們的感受,才能了解到我們想明白的農村的現狀和農民的思想。費孝通還對調查過程要注意的問題有詳細的論述,歸納起來能夠形成以下四點:一、在選題問題上,要考慮問題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不要調查無關痛癢的問題,也不要調查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問題;二、調查研究的打算不是在房子里苦思冥想能得出來的,必須建立在參考已有文獻和進行了初步調查的基礎上;三、用觀看和訪問的方法收集原始資料時,要考慮自己所看到聽到的是真實的嗎;四、在對資料進行分析時,要采納分析工具,著重分析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關系和行為,以及這些部分對整個社會結構和其變化的作用。這些具體方法講出來不是什么驚世駭俗的言語,但在真正進行調查的過程里就會發覺,要做到這句句是十分不容易的。三、農村“微型調查”——審視費孝通《江村經濟》與我們的招元村農業經濟調查上文僅僅是費孝通對社會調查方法的一般性闡述,具體到對農村進行調查,費孝通也有許多值得細味的思想。《江村經濟》是費孝通在倫敦經濟學院修讀人類學博士時的學位論文,也是費孝通學術生涯的發端。對《江村經濟》在當代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的學術地位那個地點就不與評價了,那個地點僅對其調查方法進行分析學習。《江村經濟》一書能夠確實是一本對那個江蘇太湖附近的開弦弓村經濟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它的內容從家庭關系到鄰里關系,從生活狀況到生產狀況,從種植業到手工業,把開弦弓村的方方面面都展現出來。僅以《江村經濟》中比較重要的一章——《第十二章蠶絲業》為例展現《江村經濟》中細致入微的調查。選取這一章,是因為布·馬林諾斯基,費孝通的博士導師,曾經評價講:“我個人認為,或許有關蠶絲業的這一章是本書最成功的一章。它向我們介紹了家庭企業如何有打算地變革成為合作工廠,以適應現代形式的需要。它證明,社會科學學要研究社會工程的有關實際問題。”——《江村經濟·序》布·馬林諾斯基《江村經濟》不是一篇記流水帳的調查報告,不是把調查所得像意識流小講一樣隨感想排列出來。費孝通的調查結果是在一個分析框架下展現出來的。基于布·馬林諾斯基的三欄分析法,費孝通把蠶絲業變遷的過程分成促使變革的外部力量、變化情況和承受變化的傳統力量三欄。把調查所得系統的歸納進欄中,具體如下:A.促使變革的外部力量B.變化情況C.承受變化的傳統力量I.世界經濟衰退,蠶絲業在世界性范圍內向科學方法工廠企業的進展。I.生絲價格下跌,家庭蠶絲業衰退。I.最低生活水平II.江蘇省女子蠶業學校是工業變革的積極因素II.居民有變革的預備,當地領導人支持。II.農民缺乏工業改革方面的知識,當地領導人的社會地位和知識III.工業變革的意圖III.改革的打算。III.被改革的傳統技術IV.政府作為變革力量所持的意圖IV.政府的支持。IV.地點自治及人民懷疑政府——《江村經濟》,費孝通(1936)(注:1、書中原圖更為詳細,此處僅列出梗概用以舉例;2、表中所指政府是1936年的國民黨政府)把那個分析圖列出來以后,整個村的蠶絲業變化過程就清晰的展現在眼前。這些變化情況,這些緣故,都不是費孝通主觀推斷出來的,當中的每一個字差不多上調查所得。在欄后的篇幅里,費孝通認確實闡述出每欄每項是如何從調查中獲知的。當中的認真程度,如同親臨繅絲工廠,親歷蠶絲業變化過程。比如講,文中有繅絲機器運轉的認真描述,有對村領導人的采訪翔實記錄。費孝通稱這種調查為“微型調查”,而我們這次招元村的農業經濟調查幾乎也是這種“微型調查”,我們對一個農戶的調查,內容也是涉及到這戶人家的家庭歷史、居住情況、消費狀況生產方式等細致方面。我們甚至畫出了這家人房子的平面圖,數了這家人要緊的財物,拿尺量過他們的農田面積,拿秒表計算過他們割水稻的速度。因此,我們的系統程度與細致程度跟費孝通的《江村經濟》是沒法比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點。四、考慮“微型調查”的意義所在初看《江村經濟》和剛開始調查時,我自己都在考慮,我們花大精力對某村,某一戶農戶拿著“顯微鏡”去調查的意義是什么?直到我再讀費孝通的學術著作,才對那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提到:“假如只調查了一個農村,把所調查的結果就講成是中國農民生活的全貌,那是以偏概全的,在方法上是錯誤的。假如講明這只是一個中國農村里農民生活的敘述,那是實事求是的。但問題是,只闡述一個中國農村里的農民生活,有什么意義呢?這就提出了那個解剖一只麻雀來研究麻雀的微型調查在科學方法上有什么價值的問題。”——《社會調查自白》,費孝通(1985)費孝通提出的上述問題,正正切中了我的問題,這是一個在調查之前應該弄清晰的問題。所謂“三思而后行”,不認真想清晰去認真收集方方面面的資料和數據的價值,就拿著尺去測量每一樣東西是沒有意義的。那微型調查的意義和在?費孝通是如此講的:“我不是就村論村,把那個村作為應用功能分析方法的標本。我的目的確實要了解中國社會,而且不只是那個小村所表現出來的中國社會的一部分,還有志于了解更寬敞更復雜的‘中國社會’。……我把江村調查看作是我進入那個‘了解中國社會’的領域的開始。”——《社會調查自白》,費孝通(1985)我們的調查也是如此。我們進入招元村調查的目的,不是以一個旅行者的身份,帶著都市人獵奇的目光,去賞玩一個農村的這般面目。我們想全面了解中國農村的一個“切片”,來觀看中國農村的真實一面。但這“一面”是不夠的,這次田間行走也只是個開始,要真正了解中國的農村,還有專門都地點要去,還有專門多路要走。前面提到“切片”那個關于微型調查的比喻,是胡靖教授提的,我覺得那個比喻和貼切。生物學上研究細胞,需要用顯微鏡對細胞切片認真觀看,但一個切片不足以窺全貌我們還需要收集各具代表性的切片進行觀看。至于分析了切片,如何把它們整合起來?費孝通如是講:“然而,如何樣把微型研究和宏觀研究結合起來?也確實是如何樣答復一個一個小村子的調查能加成一幅中國社會的整風光貌呢?……我并不滿足于對一個社區進行內在聯系的分析,繪畫出一個系統的網絡,對各部分間搭配的如此巧妙而作自我觀賞。不,我把《江村經濟》的清樣校閱完畢,即匆匆返國,一到昆明時就投身內地農村的調查之中。那個行動講明我內內心有一個方法,我想去發覺中國各地不同類型的農村,用比較方法逐步從局部走向整體,逐步接近我想了解的‘中國社會’的全貌。”——《社會調查自白》,費孝通(1985)我們要使微型調查有意義,必須能把一個個微型的調查所得整合起來,成為宏觀的整體。當中所必須要做到的是,對微型調查對象的選擇要有代表性上的差異。比如講我們要選擇農村作為調查對象,既要選擇東部沿海的村,又要選擇西部內陸的村;既要選擇自然條件好的村,又要選擇自然條件差的村;既要選擇比較富裕的村,也要選擇比較窮的村;既要選擇勞務輸出為主的村,也要選擇糧食生產為主的村等等。這就看起來要研究皮膚、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相互關系要選切片,只選擇皮膚切片的話,對一萬張進行細致的顯微觀看,也不可能得到想明白的,因為它們構不成整體。除此以外,費孝通還對類型比較法進行了修正和補充:“我在昆明從事內地農村調查這一段時刻里,指導我的調查方法的方法確實是上面所講的類型比較法,那個方法我至今認為依舊有價值的,然而差不多看到它的不足。……雷德菲爾德(Redfiled)(引者注:美國人類學教授,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派奠基人羅伯特·帕克(RobertPark)的女婿,也是接班人),我和他不謀而合也主張微型分析,然而他后來也感到,研究一個文化較高的農民社區,應當注意到那個社區在經濟上和意識形態上與城鎮的聯系。這就對我過去的方法指出了不足之處了。對中國農村的調查不能限于農村,因為在經濟上它是都市網絡的基礎,離開了上層的結構就不容易看清它的面貌。在意識形態上,更受到經濟文化中心洗禮過來,維持一定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觀念體系所操縱。”——《社會調查自白》,費孝通(1985)歸根到底,做學問做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