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近年來,各類媒體越來越關注這樣一個氣候學名詞:厄爾尼諾。眾多氣候現象與災難都被歸結到厄爾尼諾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幾乎成了災難的代名詞!可是厄爾尼諾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話來說:厄爾尼諾是熱帶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種異常增溫,現在其定義為在全球范圍內,海氣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氣候異常。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大氣環流和海洋環流之間的強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氣環流(風)施加于海洋的應力是海洋環流的主要驅動力,同時,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來自海洋的熱量,特別是蒸發作用對大氣環流有極大的影響。厄爾尼諾的簡化模型表明
2、了能量在海洋中傳播過程中的不同波動的作用。在這個簡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稱為羅斯貝波的波動,從赤道附近的異常暖的海面向西傳播。當它達到海洋的西邊界時會被反射成一種不同的波,稱為開爾文波,這種波向東傳,它起著抵消或改變原來的暖海溫距平符號的作用,并引發降溫事件出現。整個厄爾尼諾事件中這半個循環所需時間是由這些波傳播的速度決定的,它大約需要2年。這一現象本質上由海洋動力學驅動,與之相應的大氣變化是由海表面溫度確定的(反過來大氣的變化會加強海洋溫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溫度分布是由海洋動力學決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簡化模型表示的厄爾尼諾現象本質上是可預報的。厄爾尼諾的起因厄爾尼諾已成為當今婦孺皆知的“氣象怪物
3、”,不少人對它頗有神秘之感。而厄爾尼諾一詞的原意也確實給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語“上帝之子”或“圣嬰”之意。但現在的氣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沒有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氣反常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區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區東南信風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熱水向東部擴散,(4)由上述三種現象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反常。從厄爾尼諾出現伴隨的三種現象可知,在非厄爾尼諾時期應出現與上述三種現象相反的現象,即(1)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區,(2)太平洋赤道地區吹著東南風,(3)西太平洋赤道地區堆積著大范圍的熱水,如能搞清這三種現象的原因,對厄爾尼諾的起因
4、也就不難了解了。厄爾尼諾出現伴隨著的海-氣異常,只是在近30年來才逐漸清楚的,最早的厄爾尼諾僅僅是與東太平洋冷水區的消失相聯系。在一般年份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區,這些冷水是從海洋深處翻出來的,為什么這里能上翻冷水,我們下面討論。這些上翻的冷水帶有大量的營養物,引來大量的魚蝦來這里覓食和產卵,無疑,這對當地漁民而言是豐年。冷水區一旦消失,魚蝦不來了,既使來了因水溫偏高,造成魚蝦的大量死亡,這對當地的漁民來講,無疑是災年。冷水區的消失都開始于圣誕節前后,當地人認為,這是上帝讓他的兒子給人間制造的不幸,所以把這一現象稱“上帝之子”或簡稱“圣嬰”。現在的人誰也不認為厄爾尼諾現象與上帝有什么
5、聯系,僅僅反映氣象中的一些現象,或者認為是氣象學中的一個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詞。現在人們關注的已遠不是厄爾尼諾出現導致的某些現象,而是它對氣候、生態可能造成的影響,更多的人在研究厄爾尼諾的起因問題。一、厄爾尼諾的起因及形成過程我們先把厄爾尼諾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訴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釋,(1)全球氣溫的上升,(2)春季西風帶的加強,(3)沃克環流回歸點的東移,(4)安第斯山對回歸的沃克環流胡艄上四個原因洵即慢于翎他機盜個鼾甌醐。而蛔辟帙耦歌劇翻陵化胭囿解這即誨因西L應敞1有關大福流方醐府知魄大鐲演作1語皴髀踹帆因為仁麻是支歌鎘前勝物力之一,欹碉的蜘端霏變雌接知之一,麻跪眥嶼聯耦i劭“就訴潦變雌)螺
6、大鍋暇懿1。秩盲獻和I懶棉機大鐳就例移彖方向也各泉機跳,世界沒有一仰昉的氣愉暹受某一布靛的大鋤端的變確辨。肱又即么原雕翻歐彳麻版盟從根利就這疆翎次鐲醐翅懶鼬大雕量雕大鐲腳櫛幽慵D,大雕量的99鶴自規翻,近-夠棘的狀常飆i舞表眼她翻量般依福抬鞫噩蛾而業,但實社大卷麻加踴鼓胴達0皿茹,可見強大雕量蛇域魏因軸大馳凱大翎嬲的楠撇15偏茹靴胸能與雕,麟是大氣能鼬收M盼。另外觸偏茹反就秋舞腔跳激是抬罐的支跚南方向運動,到達東太平洋南回歸線附近下降。它在這里下降的原因有(1)受安第斯山的阻擋。這里安第斯山高6000米上下,對沃克環流的東進,無疑是一巨大的阻力,(2)受南美大陸上升氣流的阻擋,這里屬于熱帶和亞
7、熱帶地區,有較強的上升氣流。沃克環流在下降的過程受科里奧利力的作用使氣流問西偏移,氣流的中心位置降落在東太平洋的復活節島附近。因氣流在下降的過程帶有很大的沖擊力、把東太平洋赤道以南大片表面洋水吹向西去。同時又把這里深部的冷水上翻,于是在這里出現一片冷水區。沃克環流下降后要回到它的發源地,這就在太平洋赤道地區形成一股東南風,人們稱之為“東南信風”。這股東南信風又把太平洋赤道上的表面洋水吹向西去。(3)而西太平洋赤道地區是由成千上萬個島嶼和半島組成的弧形構造,西部基本上是封閉的,從東部吹來的洋水在這里堆積,在一般年份這里的海平面比東太平洋冷水區高60厘米左右。堆積的水可達1萬億立方米。又因這里的水
8、不能流動,有較強的蓄熱作用,所以這里成為太平洋最熱的水域。在一般年份這里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比東太平樣冷水區高6左右。這就是非厄爾尼諾時期太平洋出現的三種現象的原因。(1)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冷水區,(2)太平洋赤道上的東南信風,(3)西太平洋赤道地區堆積的熱水。上述三種現象的消失就是厄爾尼諾的出現,我們看看厄爾尼諾是怎樣形成的。現在大家都公認的現象是,厄爾尼諾年一定是氣溫偏高年,這是為什么?氣溫上升,大氣必然向外膨脹,這是熱力學基本法則,大氣向外膨脹,所有的大氣環流的高度也將上升。大氣平均溫度升高0.1可使大氣平均向外膨脹20-30米。對于赤道附近的大氣向外膨脹值要比平均值高數倍。沃克環流的高
9、度升高后將超過安第斯山,已具備跨越安第斯山繼續東進的條件,但在南美大陸上升氣流的阻擋下。又難以東進。全球大氣每年冬春季節西風帶強盛,在強盛的西風帶的推動下,使得已具備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環流得以東進。但已是強弩之末,很快地在南美大陸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發源地時,立即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擋,這時的沃克環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陸。因沃克環流帶有大量的水汽,使得這里經常出現暴雨成災狂風大作的反常天氣。這是“上帝之子”下凡后給人間帶來的第一個災害。與此同時,在安第斯山西側的東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區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東南信風也消失,堆積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熱水向東部回流,這就是厄爾尼諾的出現,上面已經講過,這種
10、現象一定開始于春季。經過四個月左右,這股熱水流到東太平洋,于是整個太平洋赤道地區都熱了起來,厄爾尼諾達到高峰期,這時的季節必然是夏季,此時,東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趨于一致。當厄爾尼諾達到高峰時,堆積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多余的熱水也所剩無幾,沃克環流的源動力也大為減弱,進入南美大陸上空的沃克環流開始西退,厄爾尼諾開始減弱。如果沃克環流退回的路程與原東進的路程相等,于是在東太平洋赤道海域又恢復了原來同-海域的冷水區,但由于沃克環流源頭的熱量比原來減少很多,所以沃克環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是比原東進的路程還遠,這樣,冷水區將問西擴大,這就是拉尼娜現象。一次厄爾尼諾消失后必然出現拉尼娜,可以說,拉尼娜是厄爾尼
11、諾的“副產物”。圖1d表示的就是拉尼娜出現的原因。拉尼娜一般發生在夏秋之交,因為這時全球大氣東風加強、西風帶減弱。這也為沃克環流的西退提供了一些動力。在厄爾尼娜形成的四個條件中,安第斯山起著-種獨特的作用。在氣溫不高的年份,它擋住了沃克環流的東進。在氣溫偏高的年份,它擋住了沃克環流的回歸,這是地理因素對氣候影響的典型事例之一。安第斯山北起北緯10附近,南至南緯50附近。全長約9000千米、一般高度在3000米上下,最高處處在6000米左右,主要位于南回歸線附近,這里正是沃克環流經過之處。可以說,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也是大自然多種因素的巧合。1997年的厄爾尼諾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持續的時間長
12、,受害的區域廣,危害的區域廣,危害的程度大,其原因除全球性氣溫持續偏高外,地方性因素起的作用也不能忽視。東南亞地區自80年代以后,工業高速發展,海、陸、空也遭受全面的空前的污染,使該地區的溫室效應不斷增強,這也為沃克環流提供了更多動力,使它長時間東進不歸,持續一年之久,從1997年春直到1998年夏。1998年7、8月份出現拉尼娜,也是預料之中的,因為持續一年之久的厄爾尼諾使得沃克環流的源頭失去太多熱量。1998年盡管是一個高溫年,但仍然出現了拉尼娜。可見拉尼娜的出現與全球性氣溫關系不大,更多的取決于沃克環流源頭的熱能的提供情況,如果在印度尼西亞發生較強的火山活動,一定會出現拉尼娜。拉尼娜的出
13、現原因,給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如果能人為地降低西太平洋的溫度,也有可能避免厄爾尼諾的出現。二、厄爾尼諾對氣接的影響及厄爾尼諾預防的可能上面談到的厄爾尼諾出現的三個主要現象:東太平洋冷水區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區東南信風消失和西太平洋堆積的熱水向東回流,這三種現象的出現都是使占全球面積13的太平洋熱了起來,本來厄爾尼諾出現的首要條件就是全球氣溫的上升,這樣一來,全球更熱了。所以厄爾尼諾年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熱浪襲人。厄爾尼諾年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也是氣溫上升引出的一系列結果。受害最重的地區就是太平洋和環太平洋地區,由于太平洋東南信風的消失和西太平洋熱水東流、使得太平洋赤道地區變得不僅風平浪靜、而且炎
14、熱、干旱,雨林枯萎,1997年的印尼森林大火,與此有密切關系。由于太平洋的高溫、使得太平洋和環太平洋地區的副熱帶高壓向南緯推進,原來副熱帶高壓在緯度30度附近,厄爾尼諾年可向北推進到35-40度的地區、像我國的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正位于這樣的緯度上,所以在厄爾尼諾年這里降水減少悶熱天氣明顯增多,尤其是在夏季,而春季降水會有所增加,因為春季我國華北地區冷空氣南下頻繁、與副熱帶高壓交匯的機會增加,所以降水較多。此外,受厄爾尼諾之害的另一個地區是南美大陸的中緯和低緯地區,因沃克環流在安第斯山東側的南美大陸下降,給這里帶來大量的狂風暴雨。因沃克環流帶有大量的水汽。這是形成暴雨的有利條件、又因沃克環流的下
15、降,形成強烈的地區性溫度梯度,這是形成狂風的有利條件。厄爾尼諾消失后拉尼娜的出現對氣候的影響是否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強烈,值得探討。例如,有人把我國去年夏秋季節長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出現的洪水歸于拉尼娜的影響,這未免夸大了拉尼娜的作用,拉尼娜的主要表現是東太平洋冷水區擴大。在浩瀚的太平洋邊緣增加一點冷水,影響到萬里以外的我國嫩江地區,這是難以令人置信的。拉尼娜對氣候如果說有影響,應主要表現在“冷”的方面,而1998年的氣候主要表現在“熱”的方面。像我國黑龍江省降水增多,都出現與“熱年”。1998年的氣候與1997年的氣候差不多,均屬“熱年”。按統計資料表明,在同樣的季節,溫度偏低的年份,我國華北地
16、區降水增多,但在1998年夏秋之交,正當拉尼娜出現時,我國華北地區氣溫明顯偏高、降水明顯減少,這顯然不像是受拉尼娜影響的表現。1997年的厄爾尼諾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首先是持續的時間長,從1997年春到1998年夏,在夏秋之交出現拉尼娜。這對太平洋西岸的氣候產生不了多大影響,1998年的氣候異常,主要是厄爾尼諾起的作用。下面順便介紹一個較有興趣的問題,1998年夏美國宇航局宣布,由于厄爾尼諾的出現,使得地球自轉在過去一年來減慢了千分之一秒。對于不了解真相的人以為這是厄爾尼諾本身的原因使地球自轉變慢了。其實這是氣溫上升使地球自轉變慢了。上面我們談過,尼諾出現的首要原因是氣溫上升,氣溫上升則大氣向
17、外膨脹;氣溫下降則大氣向內收縮,這是熱力學的基本法則。大氣膨脹則轉動慣量增大,轉動慣量增大則自轉體自轉速度減慢,這是動力學的基本法則。花樣滑冰運動員很懂得這個法則,當他們伸開雙臂時,在冰上的旋轉速度就減慢,當他們抱緊雙臂時,在冰上的旋轉速度就加快,就是這個道理。大氣活動可以使地球自轉變慢,也可以使地球自轉加快。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是地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地球自轉的變化對大氣活動有哪些影響,目前還不了解。現在厄爾尼諾出現的頻次是3-5年一次,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降,厄爾尼諾出現的頻次也在變化,例如:在50-60年代,那時的平均氣溫比現在低0.4左右,厄爾尼諾出現的頻次是5-7年一次,到2020年以
18、前,平均氣溫至少將比現在上升0.4,那時厄爾尼諾出現頻次將增至2-3年一次。若氣溫還持續上升,比現在升高0.8,厄爾尼諾將每年出現一次,即每年春季都要出現厄爾尼諾,夏秋之季消失,接著出現拉尼娜。從大氣能量的角度看,厄爾尼諾的出現不過是大氣為維持其能量收支平衡的一種自我調整過程,當大氣的能量收入大于支出時就要發生大氣向外膨脹,厄爾尼諾隨之出現。大氣通過向外膨脹釋放出多余的能量,以達到新的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或減少,是大氣能量收支變化的主要原因。近3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加速度的形式增加著,所以氣溫也以加速度的形式上升,在過去的30年,平均氣溫上升0.4,在未來的20年就可上升0
19、.4。只要人類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下來,氣溫的上升就不可逆轉。在人類沒有取得比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更廉價和更容易使用的能源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會降下降,這是人們追求最大利潤的需要,也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那些有關環境的宣言、號召和呼吁等在現實生活中顯得太有氣無力了。現在看來,在未來40年內,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取代現在的碳氫能源的可能性甚微;人類應當做好氣候變得更壞的準備。可以確切地說,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在未來40年內,厄爾尼諾出現的頻次將越來越快,全球生態,尤其是環太平洋地區的生態受厄爾尼諾之苦,將苦不堪言。那么人類有沒有可能讓厄爾尼諾不出現呢?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看,有這個可能性,下面我
20、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厄爾尼諾的出現主要是一個大氣環流在做怪的結果;大氣環流是一個極為脆弱的天氣系統極易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也是各地氣候變化萬千的重要原因之一。拉尼娜的出現,給我們一個極有益的啟示,如果能用人工方法。把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水溫降下來,就可以使東進的沃克環流退回來。這就可以避免厄爾尼諾的出現;西太平洋赤道地區面積約一千萬平方公里,這里水面溫度約30,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如果能將西太平洋赤道地區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水面溫度平均下降2,就可以制止任何程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降溫的辦法也不難實現,只要把深部的海水提取出來,噴灑在海面上就可以達到此目的。海洋100米深處水溫約為16,10
21、00米深處水溫約4。以1000米深處的水為例,1毫升1000米深處的海洋水,至少可使10毫升30的水,溫度下降2,每秒取水106立方米,連續三個月,就可以使西太平洋赤道地區1千萬平方公里水面溫度至少平均下降2,這就完全可以把這個即將問世的“上帝之子”窒息在胎內。從海洋深處取水,并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把一個下端開口的輸水管伸入海洋深處,用水泵從上面提水,在提水量相等的條件下,從1米深處提出水和從1000米深處提出水,所需要的能量相等,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另外,在提水量相等的條件下,輸水管越粗越節省能量,但輸水管太粗,會增加投資費用。用口徑12米的輸水管,用1000千瓦的水泵,每秒至少可提水100立方
22、米,管中水位僅比海面下降1米。具體提水措施可以這樣:把1萬艘排水量1000噸的貨船,分布在西太平洋的海面上,船上有水泵,船下安有輸水用的軟管,伸入海洋深處。從年初啟動水泵至3月底結束,這就可以完全確保厄爾尼諾不再出現。估計一艘船連同有關設備在內,需資金1000萬美元,1萬艘需1000億美元。這筆資金看起來很龐大,但和厄爾尼諾造成的損失和災害相比,并不算大。據有關部門估計,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近千億美元,更不用說對生態造成的損害,用金錢是無法衡量的。一次性投入1000億美元,可長期解除厄爾尼諾之害,這是值得的。這筆錢由誰來出?首先應考慮由受厄爾尼諾之害最重的國家
23、和地區共同擔負,其次是那些制造溫室效應最重的國家和地區擔負。全人類也都應該關注這個改造氣候、造福全人類的宏偉工程。人類給生態制造的災難太多了,應當為拯救生態做出有益的投入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有的年份,赤道東太平洋的水溫異常地升高。歷史上最早記載厄爾尼諾可追溯到1541年,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以往厄爾尼諾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地區性的現象。隨著科學的發展,對厄爾尼諾的監測和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到本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厄爾尼諾與太平洋上大氣活動和一些地區的氣候異常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一種大規模的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狀況,引起了地球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氣象學界,已經成為當今研究
24、形成氣候異常的突破點。我國處在太平洋西岸,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不可忽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厄爾尼諾出現的季節有早晚;持續時間有長短;暖水區域有大小;偏暖程度有強弱,等等,問題非常復雜。這些年來對它的研究雖取得了一些結果,可是迄今關于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搞清楚。其與某地區的氣候異常的關系也僅僅還是一些統計相關的分析,它們之間的物理原因遠未揭露。近來,由于去年剛發生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有些傳媒把一些地區的旱澇天氣或別的自然災害,都歸因于厄爾尼諾現象,這只是一種宏觀的模糊推論。科學家們將更加奮發地去揭示厄爾尼諾的秘密。拉尼娜Nina)指的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即赤道東太
25、平洋海溫較常年偏低。這里本來就是海洋寒流的活動區。其與正常年份相比,只是海溫偏低程度的差別,而不是冷暖性質的對立。一般來說拉尼娜的影響和破壞力沒有厄爾尼諾嚴重。對它的研究也不及厄爾尼諾多。拉尼娜常發生于厄爾尼諾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陌生的拉尼娜近兩個月來,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海洋、大氣的各種監測數據表明,厄爾尼諾現象正在迅速向“拉尼娜”現象轉化。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據美國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中心的電腦模型顯示,目前海面以下的寒冷海水正由東南亞朝南美流去,并將迅速上升至海面,使赤道附近
26、的表面海水轉冷。5月份,在東太平洋的一些監測區內,海洋水溫驟降了8,信風加強。美國海洋熱帶研究所指出,位于赤道附近、低于正常水溫的區域如今已擴展到東西長3000海里、南北寬數百海里。盡管這片水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這片水域仍在擴大,略低于表面以下的一個巨大的冷水層源源不斷地向這片水域補充冷水。美國氣象預報中心負責人哈里。范登多認為,形成拉尼娜的條件很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成熟,有些跡象已經在向這方面發展。有關專家指出,拉尼娜現象對氣候的影響很難預測,因為它不像厄爾尼諾現象那樣簡單。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認為,拉尼娜現象可能使美國東南部冬天的溫度比正常時期高,而西北部比正常時期低。英國的科學家認
27、為,拉尼娜現象將使北美洲的西部地區、南美洲及非洲東部地區面臨干旱威脅,而可能給東南亞、非洲東南部和巴西北部造成水災。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認為,拉尼娜的危害不會有厄爾尼諾那樣大。關于拉尼娜現象對我國氣候的影響,他認為,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很多,現在還很難估計具體影響。拉尼娜來者不善據新華社消息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專家日前說,繼去年延續至今年上半年的“厄爾尼諾”之后,目前正在形成的“拉尼娜”現象也將對我國氣候產生一定影響,有關地方和部門必須高度警惕其可能引發的各種災害。在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比一般年份異常偏高時,被稱為“厄爾尼諾”(圣嬰),而表層海水溫度比一般年份異常偏低時,被稱為拉尼娜
28、(圣女),又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我國科學家認為,如果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的表層海水溫度連續6個月比平時低0.5,就是一次拉尼娜事件。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宋學家研究員和王彰貴研究員說,從1950年至今,已經發生9次拉尼娜現象。在拉尼娜事件中,赤道中、東太平洋信風比常年偏強,海水溫度偏低,云量減少,海平面氣壓比常年偏高,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溫度比常年偏高,對流活動加強,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氣壓偏低。位于太平洋西邊界的黑潮也比常年增強。拉尼娜發生時,由于大氣環流以及副熱帶高壓的變化,影響我國的夏季風明顯增強,強勁的夏季風將大量暖濕空氣帶到內陸,使我國北方地區夏季降水增多。拉尼娜發生期間
29、,由于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池”溫度偏高,使熱帶風暴能量充足,因而臺風發生的個數比常年要多,在我國沿海登陸的臺風也要相應增多。臺風的移動路徑將向西增加。冬季黃、渤海的海冰冰情往往有所偏重。專家說,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災害損失往往要低于“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影響我國氣候“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其引起的氣候變化特征恰好與赫赫有名的“厄爾尼諾”相反,并同厄爾尼諾一起成為當前預報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最強信號。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今年,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于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62276:2025 EN-FR Single crystal wafers for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device applications - Specifications and measuring methods
- 【正版授權】 IEC TR 62240-1:2013 RU Process management for avionics - Electronic components capability in operation - Part 1: Temperature uprating
- 【正版授權】 IEC 60923:2005+AMD1:2006 CSV EN-D Auxiliaries for lamps - Ballasts for discharge lamps (excluding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s) -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權】 IEC 60364-1:2005 EN-D Low-voltage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Fundamental principles,assessment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definitions
- 【正版授權】 IEC 60076-4:2002 FR-D Power transformers - Part 4: Guide to the lightning impulse and switching impulse testing - Power transformers and reactors
- 2025年春季大班教學工作方案
- 銷售經理方案2025年演講稿
- 教師節企業活動方案設計2025年
- 檸檬少兒畫課件
- 2025年商場春節促銷活動方案演講稿
- 可吸收絲素修復膜(CQZ1900597)
- 凱萊通綜合版
- 步行功能訓練詳解課件
- 醫藥代表客戶、市場潛力分析課件
- 幼兒園大班綜合《我們和手機》課件
- 幾內亞共和國《礦產法》
- 物理講義納米光子學
- 保潔服務禮儀培訓(共55張)課件
- 中考英語寫作指導課件(共41張PPT)
- 基于8255的溫度顯示
- 因式分解——數學復習課件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