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專業節能(綠色建筑)分析報告與計算書的內容要求_第1頁
建筑專業節能(綠色建筑)分析報告與計算書的內容要求_第2頁
建筑專業節能(綠色建筑)分析報告與計算書的內容要求_第3頁
建筑專業節能(綠色建筑)分析報告與計算書的內容要求_第4頁
建筑專業節能(綠色建筑)分析報告與計算書的內容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筑專業節能(綠色建筑)分析報告與計算書的內容要求D.0.1-1 室外風環境分析報告1 分析目標:通過風環境模擬,指導建筑在規劃設計時合理布局建筑群,優化場地的夏季自然通風,避開冬季主導風向的不利影響。實際工程中需采用可靠的計算機模擬程序,合理確定邊界條件,基于各個季節典型的風向和風速進行建筑風環境模擬,并達到下列兩款的要求:1) 過渡季、夏季建筑物室外風壓均勻,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的建筑前后(或主要開窗)表面壓差大于0.5Pa;2) 冬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場地內人活動區風速低于5m/s。1 在冬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1)建筑物周圍人行區距地高1.5m 處風速應小于5m/s,戶外休息區、

2、兒童娛樂區風速應小于 2m/s,且室外風速放大系數應小于2;2)除迎風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風面與背風面表面風壓差不應大于5Pa。2 過渡季、夏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1)場地內人活動區不應出現渦旋或無風區;2)50以上可開啟外窗室內外表面的風壓差應大于0.5Pa。2 模擬分析條件:根據AA市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AA大學編制完成的AA典型建筑布局室外風環境模擬報告分析,在通常情況下,AA市I類地區公共建筑在進行綠色建筑基本級設計時,均能滿足AA市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中關于建筑場地內風環境的要求,可不進行單獨的風環境軟件模擬分析,但為保證建筑場地內風環境的要求,在下列情況時,應進行建筑

3、場地內風環境數值模擬分析:1) 當建筑群體組合為封閉的圍合式布局時;2) 當建筑所在地地勢平坦,且采用行列式布局(指建筑主立面與主導方向垂直或平行);3) 當建筑物對場地內風環境和通風效果具有較精確的要求時。3 模擬技術規定:(是否有調整或軟件更新)1) 模擬軟件:可采用商業版或研究版CFD軟件。2) 氣象條件:根據當地氣象條件針對夏季、過渡季和冬節最多風向條件下,平均風速進行室外通風模擬。若無當地氣象數據,建議采用中國建筑熱環境分析專用氣象數據集中逐時氣象數據進行統計得到。3) 建筑模型:根據項目規劃紅線圖建立地形、目標建筑及其周邊有影響的建筑模型,目標建筑邊界H范圍內應以最大的細節要求再現

4、。對于評價區域地勢不平坦,且周圍地勢高于評價區域地勢20m時,模型空間應體現周圍地勢。H為分析模型整體高度(含地形),當模型建筑含有100m以上的超高層建筑且高于周邊其他建筑平均高度2倍以上時,可取最高建筑高度的1/2作為H。4) 計算區域:以模型邊界為基準水平向外擴大計算區域,要求來風方向不小于5H,下風向不小于6H,其他方向不小于4H。計算區域高度不小于4H。5) 網格劃分:建筑的每一邊人行區1.5m高度應劃分10個網格或以上;重點觀測區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個網格和更高的網格以內。建筑周圍及重點考察區域網格應進行加密處理。6) 計算模型:根據計算對象的特征和計算目的,選取合適的湍流模型。可采

5、用標準k-模型、零方程模型等。對風壓系數重點關注或計算精度要求較高時,可采用其他精度更高的模型如RNGk-模型、LES模型、DES模型等,并應對采用的模型進行適用性說明。7) 邊界條件:風速入口根據項目實際情況給定室外梯度風分布,如指數分布定律。有可能的情況下入口的k、e或者也應采用分布參數進行定義。對于未考慮粗糙度的情況,采用指數關系式修正粗糙度帶來的影響;對于實際建筑的幾何再現,應采用適應實際地面條件的邊界條件;特別是針對城市較高密度建筑區域內需考慮地面周邊建筑和其他粗糙物帶來的影響,設定合適的地面粗糙度。對于光滑壁面應采用對數定律。8) 數值計算收斂條件:避免采用一階差分格式。計算應在求

6、解充分收斂的情況下停止,均方根殘差應設定為小于10E-4;或以觀察點的物理量的值按照預期趨勢變化時停止。9) 模擬結果:距地1.5m處風速云圖、風速矢量圖、風速放大系數云圖,以及建筑外表面壓力分布云圖。4 室外風環境分析報告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 模擬目的、項目概況、研究對象的說明;2) 分析依據;3) 物理模型、計算域、網格的展示及建模說明;4) 研究對象與模擬目的相關的設計技術和設計參數的說明;5) 主要應用軟件與模擬方法;6) 邊界條件、初始條件、其他控制參數的設定方法和計算精度說明;7) 模擬結果的展示和分析;8) 結論和建議。D.0.1-2 室內自然通風分析報告1 分析目標:通過室

7、內自然通風模擬,指導房間門窗(相對)開口位置、外窗形式及開啟方式、外窗開口面積等設計,確保室內具備良好的通風環境。采用可靠的計算機模擬程序,合理確定邊界條件,進行室內自然通風模擬分析,并達到下列以下要求:在過渡季典型工況下,90%的主要功能房間的平均自然通風換氣次數不應低于2次/h。2 模擬分析條件:自然通風應滿足以下要求,否則應進行軟件數字化模擬分析計算:1) 自然通風房間可開啟外窗凈面積不得小于房間地板面積的4%,建筑內區房間若通過鄰接房間進行自然通風,其通風開口面積應大于該房間凈面積的8%,且不應小于2.3m。同時,單側通風房間的進深不超過房間凈高的3倍;穿堂風房間的進深不超過房間凈高的

8、5倍;2) 觀演廳堂、大空間場站、地下車庫等大尺度空間,醫療衛生建筑、實驗室等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可按各自規范關于通風和采光的要求執行;3) 在進行建筑風環境軟件模擬分析時,應首先進行建筑外表面的風壓分布分析,再進行建筑內部的氣流流場分析。3 模擬技術規定:1) 模擬軟件:可采用商業版或研究版 CFD 軟件,或網絡法模擬軟件;2) 模擬工況:重點考慮過渡季節情況下主要功能房間的自然通風情況;3) 建筑模型:根據項目建筑樓層平面圖和門窗大樣圖,建立建筑室內模型和門窗實際可開啟部分。建議參照如下原則進行建模:(1)對建筑門窗開閉的商業建筑及辦公建筑,室內的內門按開啟進行建模,對常閉防火門按關閉進行建

9、模;(2)對外窗按開啟進行建模,對通往室外陽臺、屋頂花園的門按關閉進行建模;(3)對商業建筑及辦公建筑的一層入口大廳,外門按50%開啟率建模(如有實測數據時應按實測數(據進行設定);(4)對住宅建筑,戶內的門、窗按開啟進行建模,戶內與樓道之間的外門按照關閉進行建模;(5)目標建筑室內空間的建模范圍應構建所有室內隔斷,宜包含大型櫥柜類家具,可不包含桌、椅等不顯著阻隔通風的家具。4) 網格劃分:采用室內外耦合模擬的方法時宜采用多尺度網格,室內的網格應符合模擬目標的需要,能反映所有顯著阻隔通風的室內設施,網格過渡比宜在1.21.5之間,網格過渡宜在目標建筑區域外進行,局部有必要進行快速過渡的區域可適

10、當調整,但不應大于2;采用室內、室外分步模擬的方法時,室內的網格應能反映所有顯著阻隔通風的室內設施,通風口上宜有9個(33)以上的網格。5) 計算模型:根據計算對象的特征和計算目的,選取合適的湍流模型。可采用標準k-模型、RNGk-模型、LES模型、DES模型或零方程進行計算;6) 邊界條件:采用室內外耦合模擬的方法時,參考過渡季節工況下室外通風模擬分析的參數設置;采用室內、室外分步模擬的方法時,應基于過渡季節典型的風向和風速室外風環境模擬結果,根據建筑立面風壓作為室內自然通風模擬的邊界條件;7) 計算收斂性:避免采用一階差分格式。計算應在求解充分收斂的情況下停止,均方根殘差應設定為小于10E

11、-4;或以觀察點的物理量的值按照預期趨勢變化時停止。4 模擬結果:距樓地板 1.5m 處空氣齡云圖、風速云圖、風速矢量圖,主要開口截面的速度分布云圖,統計計算對象空間內的各主要功能空間的換氣次數等(空氣齡1800S即可視為滿足2次/小時換氣次數的要求)。5 室內風環境分析報告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 模擬目的、項目概況、研究對象的說明;2) 分析依據;3) 物理模型、計算域、網格的展示及建模說明;4) 研究對象與模擬目的相關的設計技術和設計參數的說明;5) 主要應用軟件與模擬方法;6) 邊界條件、初始條件、其他控制參數的設定方法和計算精度說明;7) 模擬結果的展示和分析;8) 結論和建議。D.

12、0.1-3 室內天然采光分析報告1 適用場合天然采光模擬用于評價現行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中規定的各類房間(場所)以及地下空間的天然采光品質,用于指導相關的設計優化;依據初步設計或施工圖圖紙進行建模計算,校核項目主要功能房間采光質量是否達標。2 軟件要求計算軟件宜采用國家或AA市建設主管部門認可的光環境模擬軟件,也可使用正規科研機構或軟件企業開發的光環境模擬軟件,計算內核應為Radiance。3 幾何模型建模要求數值模擬所采用的幾何模型尺寸應按照實際建筑尺寸1:1構建,物理模型應包含顯著影響采光計算結果的構件,可按需對模型進行簡化,建模及簡化可參照如下規則:1) 所有主要功能房間應

13、建模,采光特性相同的房間可按類別合并,每類計算一個;2) 建筑內外各類影響采光的構件應予以建模,包含但不僅限于:門窗、外遮陽、陽臺板、外挑梁板、雨棚、屋檐、結構擋梁、外凸墻體、建筑外凸造型;飄窗或凹窗應考慮其外凸或內凹距離;其他構件應根據其對建筑采光的影響程度確定建模、簡化或忽略并應在結果報告中作出說明;3)地下采光的建模還應包含覆土厚度,地上頂部采光建模應包含采光井井深;或根據GB50033-2013附錄D將覆土或井壁對采光的影響折算為玻璃透光率;4) 目標建筑周邊240m內的現有建筑和構筑物、設計方案已經規劃管理部門審定的擬建建筑應作為遮擋物考察范圍,當它與目標建筑的室外地坪15線有相交時

14、(如下圖所示),則應當予以建模。周圍遮擋物的物理模型可適當簡化,以外部主體輪廓為主。建模域示意圖4 計算參數設置4.1 天空模型的選擇計算天然采光和不舒適眩光時天空模型應選擇CIE標準全陰天模型,室外設計照度應取12000lx。4.2 表面反射比的取值設計階段采光計算時,建筑飾面材料的反射比應根據設計資料所確定的材質取值,依據GB 50033-2013附錄D選用;如果現有的設計資料無法確定建筑飾面材料的反射比,則材料表面的反射比取值如下:頂棚:0.75;墻面:0.6;地板:0.3;4)周邊遮擋物:0.3。4.3 透明構件的參數設置建筑門窗(含透光幕墻)可按門窗表的類型和參數進行分類設定,應在輸

15、入參數中考慮可見光透射比、擋光折減系數、玻璃表面反射比。計算參數應參照設計文件選取,設計文件無相應資料時,可參考GB50033-2013附錄D選取。5 計算網格設置5.1 參考平面民用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取距地面0.75m,樓梯間、走廊、大堂等公共場所取地面。取室內地面計算采光時,為避免過于靠近邊界,可取距地面不大于0.01m的偏移。5.2 網格劃分網格分辨率應權衡計算精度和計算效率,對于常見的10100的房間,網格間距不宜大于0.5m;對于大于100的大空間,網格間距宜取1.00m;對于小于10的小房間,網格間距宜取0.25m。劃分網格時,房間輪廓向內偏移半個網格大小,使得最靠邊的網格點到墻面的

16、距離等于網格間距的一半(如下圖所示)。網格布點示意圖6 模擬結果評價6.1 評價指標采光分析計算應參考GB 50033-2013,以各房間采光系數平均值作為主要分析輸出與評價指標。另外還可用采光均勻度、全天然采光百分比(Daylight Autonomy)等評價指標對室內采光質量進行輔助評價。采光系數標準值應乘以AA地區光氣候系數K,K取1.2。6.2 采光系數達標的統計原則教育建筑的普通教室、醫療建筑的一般病房應分別滿足建筑采光設計標準4.0.4和4.0.6的強制要求。公共建筑按照施工圖繪制的主要功能房間進行統計。先對各主要功能房間的采光分別計算并統計達標的面積,再統計總的達標面積并計算其占

17、功能房間總面積的比例。當某個房間的采光系數平均值達到建筑采光設計標準中規定的采光系數標準值時,該房間面積可全計入達標面積。主要功能房間內區采光系數平均值滿足該類型功能房間采光標準值要求的區域面積計入達標面積;地下空間和高大進深的地上空間采光系數平均值不低于0.5%的區域面積計入達標面積。7 報告編制要點室內天然采光分析報告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項目概況描述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項目規模、目標建筑類型、周邊遮擋情況等信息。提供項目總平面圖或鳥瞰圖,表達目標建筑和周邊遮擋物的位置關系。2)分析依據明確分析的范圍和標準條文的要求,列出分析報告編制的標準依據及相關資料。3)技術方案對分析采用的方法、計

18、算工具、幾何模型的簡化、周邊遮擋的處理、計算參數設置、計算網格設置進行必要的說明。提供分析軟件中的三維幾何模型。4)模擬結果與分析天然采光模擬分析,給出室內參考平面采光系數分布圖或室內參考平面天然光設計照度分布圖,在建筑單體各層平面圖上注明主要功能房間的采光系數平均值,或進行列表給出各房間的采光系數平均值計算結果。對于標準層,按最低的自然層注明采光系數,非標準層各層均應注明出。公共建筑還應給出達標百分比。5)結論與建議對項目采光系數達標情況進行簡要的說明。D.0.1-4 建筑日照分析報告1 適用條件對托兒所、幼兒園的生活用房,中小學校建筑普通教室,醫院、療養院病房和療養室等有明確日照要求的建筑

19、類型,需進行日照計算。2 軟件要求推薦使用眾智、PKPM、斯維爾、天正、飛時達等國內專業日照計算軟件。Ecotect等軟件計算日照使用的是北京時間而非真太陽時,使用該軟件計算時應進行時間換算。3 幾何模型建模要求根據項目總圖建立幾何模型,在建模時可進行綜合或簡化,當屋頂、外墻、構筑物及建筑附屬物形體較為復雜時,可為簡單的幾何包絡體。所有建筑的墻體應按外墻輪廓線建立模型,構成遮擋的地形、建筑附屬物應建模,所有模型應采用統一的平面和高程基準,進行窗戶分析時,應對被遮擋建筑外墻面上的窗進行定位。4 計算參數設置1)日照基準年:公元2001年;2)采樣點間距:窗戶0.3m0.6m,建筑0.6m1m,場

20、地1m5m;1)日照計算時間間隔:不宜大于1min;4)日照計算應采用真太陽時;5 計算規則1)日照計算范圍: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和對該建筑將產生日照影響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地形)均需參與日照計算。2)窗的計算基準面:一般窗戶以外墻皮窗臺位置為計算基準面,轉角直角窗、凸窗等特別窗戶原則上以平行墻面的外墻皮窗臺位置為計算基準面。3)窗戶計算高度(含落地門窗、組合門窗、陽臺封窗等門窗形式)按離室內地坪0.9米的高度計算。4)所有陽臺均以陽臺出挑面為計算基準面。6 報告編制要點建筑日照分析報告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項目概況描述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項目規模、目標建筑類型、周邊遮擋情況等信息。提供項目總平

21、面圖或鳥瞰圖,表達目標建筑和周邊遮擋物的位置關系。2)分析依據明確分析的范圍和標準條文的要求,列出分析報告編制的標準依據及相關資料。3)技術方案對分析采用的方法、計算工具、幾何模型的簡化、周邊遮擋的處理、計算參數設置、計算網格設置進行必要的說明。提供分析軟件中的三維幾何模型。4)計算結果與結論采用分析圖示結合表格或文字等方式表達目標建筑主要考察房間窗臺日照計算結果,并說明是否滿足日照標準。D.0.1-5 迎風面積比計算書1適用條件項目設計選用材料的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低于0.4時,在核算該項目平均迎風面積比不大于0.8時,可判定滿足標準8.2.1條第2款的要求。2計算規則迎風面積比計算方法為建筑物

22、在設計風向上的迎風面積與最大可能迎風面積的比值。AA地區設計風向為NW。FyfFyf迎風面積計算示意圖式中: QUOTE s s為迎風面積比; QUOTE Fyf Fyf為主導風向的迎風面積; QUOTE Fyfmax Fyfmax為最大可能的迎風面積。平均迎風面積比定義為:設計地塊紅線范圍內各個建筑物的迎風面積比的算數平均值。其中: QUOTE s s為平均迎風面積比; QUOTE m m為設計地塊紅線范圍內建筑物數量; QUOTE si si為設計地塊紅線范圍內各個建筑物的迎風面積比。3報告編制要點迎風面積比計算書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項目概況描述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項目規模、建筑布局情

23、況、架空設計等信息。提供項目總平面圖或鳥瞰圖,表達建筑布局信息。2)分析依據明確分析的范圍和標準條文的要求,列出分析報告編制的標準依據及相關資料。3)技術方案對分析采用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說明。4)計算結果與結論采用表格形式給出單棟建筑迎風面積比計算結果,并說明是否滿足標準要求。D.0.1-6 窗地面積比統計表房間編號采光等級外窗面積A1(m2)房間地面面積A2(m2)A1/A2(%)窗地比限值D.0.1-7 主要功能房間外門窗或玻璃幕墻的可開啟面積比例統計表D.0.1-8 房間外窗(含透光門)及透光幕墻有效通風換氣面積與房間外墻面積比例統計表(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房間編號房間外窗(含透光門)及

24、透光幕墻有效通風換氣面積A1(m2)房間外墻面積A2(m2)A1/A2(%)D.0.1-9 西向立面外遮陽系數分析報告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項目概況:西向立面窗墻比設計和西向立面遮陽設計現狀;2)明確設計依據:西向立面外遮陽計算分析報告應說明所依據的計算標準、采用的計算方法(按照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52-2020附錄C的計算方法);3)分析對象:計算報告應明確采用西向立面遮陽設計的范圍和形式,選取有代表性的西向立面遮陽設計平面或者節點為分析對象;4)分析計算數據明細:應明確分析遮陽節點的幾何參數,對應的空間位置和計算結果;5)報告應有明確的達標情況說明。D.0.1-

25、10 可調節遮陽面積比例計算表朝向透明圍護結構面積(m2)可調節遮陽面積(m2)東向南向西向屋頂合計可調節外遮陽面積比例備注:1) 常見的可調節遮陽措施有:(1)活動外遮陽設施;(2)永久設施(中空玻璃夾層智能內遮陽);(3)外遮陽加內部高反射率可調節遮陽。2) 可調節面積計算規則:本條所指的外窗、幕墻包括各個朝向(事實上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北向外窗、幕墻均沒有)以及透明天窗等。對于東西向和屋頂部分,可調遮陽允許1.1的權重系數。對于沒有陽光直射的透明圍護結構,不計入分母總面積的計算。D.0.1-11 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使用比例計算表建筑材料種類重量(噸)建筑材料重量合計(噸)建筑材料總

26、重量(噸)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使用部位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漿乳膠漆屋面卷材石材砌塊其他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鋼材銅木材鋁合金型材石膏制品門窗玻璃玻璃幕墻其他備注:1) 建筑材料總重量即為表中所有材料重量之和,換算為t(噸)。2) 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C=可再循環利用材料總重量(t)/建筑材料總重量(t)。D.0.1-12 裝飾性構件造價比例計算表序號裝飾性構件名稱裝飾性構件材料工程量材料單價(元)單項總價(元)位置12345裝飾性構件造價合計(元):工程總造價(元):裝飾性構件造價與工程總造價的比例(%

27、):D.0.1-13 可重復使用隔墻和隔斷比例計算表樓層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的面積A1(m2)可重復使用隔墻和隔斷圍合的建筑面積 A2(m2)A2/A1(%)1234合計 D.0.1-14 既有建筑物、構筑物利用率計算表序號既有建筑物、構筑物的利用面積 A1(m2)既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積與構筑物的等效面積的綜合 A2(m2)A2/A1(%)123合計 D.0.1-15 聲學專項分析報告應至少包括包含以下內容:1)項目概況:介紹項目有聲學設計要求的主要房間功能和設計范圍;2)分析依據和計算方法:明確各聲學功能房間應滿足的相關標準,以及相應聲學設計指標和噪聲控制指標;3)應提供聲學功能房間相應指標計

28、算數據明細;4)對劇場觀眾廳、音樂廳、體育館大廳、電影院影廳和多功能廳等應有專項的聲學品質仿真模擬分析;5)應提供相應的噪聲控制指標計算報告。D.0.1-16 碳排放計算分析報告應至少包含以下內容:1)項目概況:建設規模、主要建材和設備使用情況。2)分析依據、計算方法:目前主要依據建筑碳排放計量標準(CECS374:2014),主要采用的方法為此標準中提出的清單統計法和信息模型法;3)分析范圍:設計階段的碳排放量主要包含鋼筋、混凝土、砌體、門窗、保溫材料、防水材料、等上述主要建材和主要設備的碳排放量;4)數據來源:說明碳排放因子數據來源和數據選擇的依據。最好采用廠家調研的數據,如果沒有應優先選用IPCC、發改委等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5)計算與結果分析:碳排放計算分析應分樓棟計算,并分析單位面積碳排放量。計算結果以碳排放總量(t CO2)和單位面積年碳排放量(kg CO2/y)。6)碳減排放措施及效果估算:說明項目所采取的具體碳減排措施,計算其減碳量,分析采取措施前后碳排放變化情況。D.0.1-17 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計算表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計算表單棟建筑名稱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基本級 一星級 二星級 三星級綠色建材設計應用情況序號種類產品類別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等級綠色建材應用量材料總預算量綠色建材應用百分比計量單位(質量/體積/面積)應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