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緒 論為什么學習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產生:國際組織的建立,國際經濟活動的日益繁盛什么是經濟學?什么是稀缺?國際經濟學:研究稀缺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有分配,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一、國際經濟學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1 資源配置:研究稀缺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2 資源的利用程度及積累:研究國際間的商品、資本和勞動的流動和積累。像經濟學家一樣的思考?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國際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當前國際經濟中的主要問題;發達國家不斷增加的貿易保護主義;匯率的劇烈波動與嚴重失衡;歐洲的結構性失業和日本經濟停滯;美國次債危機以及可能的衰退;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深度貧困;人民幣升值、貿易順差二、
2、國際經濟學的特征1 國際經濟學研究以國家或獨立的行政區域為單位的跨國界的資源分配;2 國際經濟學不同于區域經濟學;3 國際經濟學理論是在科學性和民族性相互關系中付諸實踐的;4 國際經濟交易是在不同貨幣媒介下進行的;5 國際經濟學是建立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基礎之上的學科;6 國際經濟學是西方經濟理論基礎上的世界經濟概論。 三、國際經濟學的發展(一)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核心:圍繞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國際貿易的結果來進行。*重商主義 奎奈 17世紀*專業化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 18世紀*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 19世紀*要素稟賦理論 赫克歇爾-俄林 20世紀初*新古典貿易理論
3、 里昂惕夫、林德、波斯納、伏珀爾、維農 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新貿易理論 克魯格曼 20世紀70年代-今1產業內貿易的迅速發展 格魯貝爾、勞埃德2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新貿易理論:壟斷競爭理論 克魯格曼、埃塞爾 20世紀80年代(二) 國際金融理論的發展核心:保持內外平衡*價格鑄幣流動機制 大衛-休謨 16世紀*金本位制 納克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布雷頓森林體系 凱恩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70年代*最佳貨幣去理論 羅伯特-蒙代爾 20世紀60年代-今*浮動貨幣體系 托賓、弗里德曼 20世紀80年代-今1 國際收支的
4、貨幣分析法;2 資產組合理論模型;3 長期國際收支分析。*理性預期學派和跨是選擇理論 布蘭查德 20世紀80年代第一章 國際 貿易理論的微觀基礎國際貿易理論是國際經濟學的微觀理論部分,它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 ,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和影響。因此,本章主要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來討論國際貿易的產生。 關鍵性問題1. 國際貿易的基本分析方法2. 國際 貿易的起因第一 節 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對象與目的 定義:國際貿易,商品及勞務的跨國流動,廣義上包括商品貿易和要 素貿易。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概念比較:1 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程度 要比其在國內的流動程度低;2 國際貿易常常會受到一些人為障礙的影響。國
5、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方法分類:1 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就某一與 貿易有關的現象,進行價值判斷,即說明其好壞,例如就一國貿易政策的制定(是采用 自由貿易的作法還是應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作法)提出依據;2 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針對某一與國際貿易有關現象,提供理論分析框架 ,旨在解釋諸如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貿易型態的決定、貿易政策措施對國內經濟活動 (如價格、生產、消費、收入分配)的影響等問題。第二節 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分析方法與模型框架一、國際貿易研究方法的特點國際貿易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 國際貿易
6、理論分析不涉及貨幣因素,不考慮各國貨幣制度的差異與關系的影響,即在分析時假定這是一個物物交易的世界。2 在分析框架上,各種貿易理論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或部門)以及生產要素不超過兩個。3 國際貿易理論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前面曾提到,研究國際貿易必然會涉及不同國家的價格體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4 大多數貿易理論都是一種靜態或比較靜態分析,時間因素在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較少體現。 二、主要分析工具 國際貿易理論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都以微觀經濟學關于消費者行為理論和廠商理論為基礎。(一)生產可能性邊界與供給1. 生產可能性邊界定義: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
7、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它表示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一國的全部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物品或勞務的最大產量。 2. 機會成本定義:機會成本,在一國資源達到充分利用時,要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必須放棄另一種產品生產的數量。一般情況下,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包括:機會成本遞增,機會成本不變和機會成本遞減三種情況。在圖形上,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切線斜率的絕對值來衡量。3. 商品市場均衡均衡的決定:生產可能性曲線與預算線相切達到國內市場的均衡點,其中預算線的斜率表示均衡價格。(二)消費者偏好與社會無差異曲線1假設個人偏好與社會偏好保持一致,即可通過個體無差異曲線的加總,來構造一條可反映整個
8、社會需求條件與福利的無差異曲線,即社會無差異曲線。2社會無差異曲線的用途。(1) 通過結合預算線,社會無差異曲線可以用來確定一國的均衡消費點。(2) 從規范分析的角度出發,社會無差異曲線可以用來衡量整個社會的福利。三、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條件與均衡解 在封閉狀況下,決定一國經濟一般均衡的條件有以下三個:(1) 生產達到均衡;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相對價格(2) 消費達到均衡;邊際替代率等于相對價格(3) 市場出清:各種商品的消費等于其生產量(二)、國民供給曲線與國民需求曲線定義:國民供給曲線(national supply curve)和國民需求曲線(national demand
9、 curve),一國某一商品對應于其相對價格的供給與需求(如圖1-7a)。國民供給與國民需求曲線反映的是一國供給與需求的各種潛在可能發生的供給與需求,其中它表示的是眾多潛在可能性中的一種,國民供給曲線與國民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封閉條件下的均衡生產、消費水平以及相對價格。(三)、封閉下的相對價格差與國際貿易的發生四、開放條件下的一般均衡 五、貿易利益 (一)、貿易利益的衡量比較一國在封閉條件下與在開放條件下的一般均衡,我們可以確定:國際貿易將有利于一國乃至世界總體福利水平的提高。(二)、貿易利益的分解國際貿易利益包括兩部分來自于交換的利益和來自于專業化的利益。定義:交換利益,指如果個人或國家之間
10、擁有不同的商品稟賦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過互相之間的商品交易,他們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定義:專業化利益則指個體或國家之間可以通過專門從事其效率相對最高的生產來獲得額外的利益。第三節 國際貿易的起因 一、一個沒有貿易的假想世界 下列5個條件保證了在兩國封閉條件相對價格不存在差異從而貿易就不會發生:(1)兩國相同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2)兩國相對要素稟賦相同;(3)兩國消費偏好相同;(4)規模收益不變;(5)兩國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經濟性。.第二章 古典貿易理論 關于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與影響,最早是由英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在勞動價值學說基礎上,從生產成本方面提出的,其包括
11、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與比較優勢學說(comparative advantage)。這又被人們稱為古典貿易理論。從本質上講,古典貿易理論是是從生產技術差異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影響的。只不過,在古典生產函數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因此,生產技術差異就具體化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生產率差異就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起因。 關鍵性問題1 比較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的異同2 理解比較優勢理論的分析方法和內容3 了解古典貿易理論的評價第一節 古典貿易理論的演變 一、亞當斯密的國際貿易理論古典貿易理論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其理論一般被后人
12、稱為“絕對成本說 ”。定義:絕對成本說,是指在兩個國家能生產兩種產品的條件下,一國生產其中一種產品的效率較高、成本較便宜,從而形成各個 國家之間的貿易,導致生產的專業化分工的過程。1 假設條件(1) 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2) 生產過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勞動;(3) 生產要素在兩個國家之間不流動,但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可以自由流動;(4) 兩個國家的資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5) 當資源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時,機會成本不變;(6) 不存在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 ,而且產品在各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7) 生產和交換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 2 絕對成本說的內容(1) 國與國之間進行貿
13、易的原因是同種產品在各國之間存在價格差;(2) 開放條件下,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國際貿易的方向是一國出口其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進口其勞動生產力較低的 產品;(3) 國際交換以開放條件下的均衡價格為基礎,其確定的原則是國際比價要處于封閉條件下兩國國內價格之間;(4) 貿易利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進口商品比封閉條件下更便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閉條件下的價格貴。3絕對利益論的特點和局限性(1)亞當斯密有力地抨擊了重商主義,主張自由經濟,為自由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優勢這一概念,來解釋國際貿易的基礎,他認為貿易之所以發生,其基礎在于各國生產成本 上存在絕對差異。(3)亞當斯密
14、的論述雖然精辟,但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不能解釋現實中所有國家之間國際 貿易的基礎,特別是當一個國家在所有部門的生產成本上都處于絕對劣勢的話,上述分析就無法解釋這一種情況。二、亞當斯密以后的國際貿易理論1李嘉圖在斯密的絕對優勢論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指出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是兩個國家商品的相對勞動成本,而不是 生產這些商品所需要的絕對勞動成本。2李嘉圖證明了成本條件的相對差異,可以成為獲得貿易利益的基礎,但和斯密一樣,他的理論 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響;所以無法解釋貿易利益在各國間的分配問題。3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 Mill)提出“相互需
15、求理論”(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將需求面的分析納 入到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中,回答了國際價格比率即貿易條件是如何決定的這一問題。第二節 勞動生產率差異與國際貿易一、模型基本假設李嘉圖模型的假設:(1)生產素只有勞動一種;(2)勞動在一國之內是完全同質的;(3)勞動在一國之內可自由流動,但在國際間不能流動;(4)規模收益不變;(5)商品和勞動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6)不考慮運輸成本和其它交易費用。(7)兩國的生產函數不相同;(8)兩國的消費者偏好相同。另外,我們仍然以兩個國家和兩種產品為考察對象,有時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稱這一模型為221模型(兩個國家、兩種產品
16、、一種要素)。二、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與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不同,李嘉圖認為商品的生產成本或價格與其相對而非絕對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第三節 古典貿易理論的驗證與評價一、對李嘉圖貿易理論的實證1邁克道格爾(.MacDugall)對李嘉圖貿易理論的實證檢驗 對古典貿易理論進行檢驗最具代表性的是邁克道格爾的研究。邁克道格爾的實證研究以1937年為例,考察了美國與英國各行業的出口績效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他的假設檢驗可表述為:對于美國勞動生產率(根據工資差異加以調整后的)相對高于英國的產業而言,美國在這些行業的出口也應相對高于英國這些行業的出口。結果在他所討論的25個部門中,有20個部門服從假設檢驗。
17、 2繼邁克道格爾的研究思路,后來的經濟學家又進行了一些檢驗分析。如斯特恩(Robert Stern)比較了1950年和1959年兩個年份,美、英兩國的勞動生產率與出口績效之間的關系 。根據他的實證分析,在1950年,所觀察的39個部門中,有33個部門支持假設檢驗,但到了1959年,這一關系有所削弱。上述兩項研究成果為古典貿易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還不能說古典貿易理論具有廣泛適用性。二、李嘉圖貿易理論的問題1古典貿易理論的實證問題(1)這些實證分析還過于簡單化,不具有普遍意義;(2)這些研究結果雖然與古典貿易理論所預計的情況比較接近,但并不排與其它貿易理論也有一致的地方。2李嘉圖貿易理論本身的
18、不足(1)李嘉圖雖然解釋了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如何引起國際貿易,但沒有進一步解釋造成各國勞動生產差異的原因;(2)李嘉圖的理論有一條重要的結論是:各國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將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但這一點與現實有較大的出入,現實中,恐怕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完全專業化生產,一般來說,各國大都會生產一些與進口商品相替代的產品。 第三章 要素稟賦理論本章簡介本章主要目的就是介紹從要素稟賦差異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基礎的基本理論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 Theory)。要素稟賦理論最早是由兩位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師生倆
19、提出的,后經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斷加以完善。其主要內容包括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以下簡稱H-O定理)、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以及要素積累對國際貿易影響等。關鍵性問題1 掌握要素稟賦理論的分析與內容2 掌握H-O定理、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與羅布津斯基定理3 了解里昂惕夫之謎的內容及相關解釋第一節 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模型 要素稟賦理論與古典貿易理論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素稟賦理論在進行供給面分析時,除勞動之外,引入了另外一個生產要素資本,因此,生產要素包括兩個。二是關于要素稟賦差異的產生原因,也易于解釋。直觀地看,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等諸多因素,都可以成為各
20、國要素稟賦差異的來源。一、要素稟賦 定義:要素稟賦,系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絕對數量無關。一般說來,在要素稟賦存在差異的情況,如果一國的要素稟賦( )大于他國,則稱該國為資本(相對)豐富或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反過來,他國則為勞動豐富或資本稀缺的國家 。 二、要素密集度1定義: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系指生產某種產品所投入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這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投入量無關。如果X商品的生產所采用的資本與勞動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生產所采用的資本與勞動投入比例ky=Ky/Ly,即k
21、xky,則稱X是資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labor-intensive)產品。三、模型基本假設要素稟賦標準模型建立在以下幾條基本假設之上:(1)兩國相同部門的生產函數相同;(2)兩國消費者偏好相同;(3)規模收益不變;(4)所有商品市場、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5)兩國的生產要素供給是既定不變的;(6)假設A國為資本豐富的國家,B國為勞動豐富的國家;(7)生產要素在一國之內可自由流動,在國際間不能流動;(8)X、Y的生產技術不同,其中X假設為資本密集型產品,Y假設為勞動密集型產品;(9)不存在運輸成本或其它貿易障礙。由以上假設可知,A、B兩國除要
22、素稟賦不同外,其它一切條件都是完全相同的。結論:資本豐富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相對供給能力較強,勞動豐富的國家則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相對供給能力較強。在封閉條件下,一國要素稟賦差異造成供給差異,而供給方面的差異將造成兩國相對價格差,這有進而形成了兩國貿易的基礎。因此,在需求條件完全相同條件下,兩國商品貿易完全是由要素稟賦差異引起的。H-O定理: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一重要結論便是所謂的H-O定理。第三節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有兩點的寓意:第一,它證明了在各國要素價格存在差異,以及生產要素不能通過在國際間自由流動來直
23、接實現最佳配置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可替代要素國際流動,“間接”實現世界范圍內資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它說明了貿易利益在一國內部的分配問題,即說明國際貿易如何影響貿易國的收入分配格局。一、商品價格與要素價格以下我們以X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對價格變動是如何影響要素價格的。總的來說,X部門(資本密集部門)相對價格上升會導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資本名義價格的上升,以及另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名義價格的下降。1從要素的實際報酬角度講,要素價格等于其邊際生產力。由于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只取決于兩個要素的使用比例,與兩個要素投入的絕對量沒關系,因此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對要素實
24、際收入的影響只取決于兩種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變化。2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當商品價格變動導致資本勞動比例下降時,由于資本相對于勞動的投入減少,所以資本的邊際生產力上升,相反,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下降。隨著X相對價格上升,資本的實際價格或報酬上升,勞動的實際價格或報酬下降。斯托珀薩繆爾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提高,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則下降。斯托珀薩謬爾遜定理推論:國際貿易會提高該國豐富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二、國際貿易與要素價格均等化要素價
25、格均等化定理:貿易前,由于兩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所以兩國的要素價格的不一致導致了同種商品價格的不同。但貿易開始后,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的差異會不斷縮小,并最終達到均等,不僅如此,要素的價格和生產中的要素密集度也會達到均等。注意:要素價格的均等是以商品價格的均等為先決條件的。現實中(1)由于運輸成本和一些貿易壁壘的存在,(2)存在生產技術條件的不一致,因此,國際間要素價格均等化在現實中一般難以實現。第四節 要素積累與國際貿易一、羅伯津斯基定理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致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二
26、、要素積累與貿易條件羅伯津斯基定理的一個應用是說明要素積累對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影響效果。1 封閉條件下:要素稟賦增加之后,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兩個端點所分別對應的X、Y的最大產出,都會增加,因此,整條邊界線將向外移動,但生產邊界外移的方向性則取決于要素稟賦變化的類型。2在開放條件下,如果一國某一要素增加,對方國家一切保持不變,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國際市場上密集使用該要素的商品相對價格要下降。(1) 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出口商品,則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相應地,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改善;(2) 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進口商品,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惡化 。進一步經濟增長對增長國的福利
27、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效果。一方面,經濟增長意味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民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可能惡化本國的貿易條件,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的凈福利效應取決于上述兩種影響效應的對比。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門,則稱之為偏向出口的增長(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偏向于進口替代部門,則稱之稱偏向進口的增長(import-biased growth)。 3“悲慘增長”的幾個前提條件:(1) 經濟增長偏向增長國的出口部門;(2) 增長國在世界市場是一個大國,即其出口供給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3) 增長國進口
28、邊際傾向較高,即增長國對進口的需求會因經濟增長而顯著增加;(4)增長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需求價格彈性非常低。 三、要素積累與比較優勢在長期條件下,要素積累或經濟增長可能會改變一國的比較利益型態,即以前具有比較利益的產品,現在由于經濟增長可能變為比較劣勢;反之,以前處于比較劣勢的物品,現在也可能變為具有比較利益:第五節 要素稟賦理論的驗證與補充 對要素稟賦理論的實證檢驗工作,絕大部分都集中于驗證H-O定理,強調的重點也一直是檢驗貿易的要素比例。在眾多的實證研究中,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對要素稟賦理論適用性進行的檢驗,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的研究工作,對
29、要素稟賦理論的后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一、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之謎: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以美國為例,來驗證H-O理論的。他利用1947年美國的投入一產出表,測算了美國進、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測算之前,他推斷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應是資本豐富的國家。但結果確證明了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這一結果與H-O理論恰恰相反,故稱之為里昂惕夫之謎(The Leontief Paradox)。二、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一)、人力資本受里昂惕夫有效勞動解釋的啟發,后來一些學者在要素稟賦理論框架下引入人力資本這一因素。由于質量上的差異,一般勞動可區分為非熟練勞動(unskilled lab
30、or)和熟練勞動(skilled labor)兩類。特別是在加入了人力資本之后,里昂惕夫之謎也就可以解釋了。美國經濟學凱恩(Pete B. Kenen)后來發現,美國的出口以物質資本加人力資本密集型商品為主。(二)、自然資源有人曾指出,自然資源與資本在生產中往往是互補的,因此,一些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資本密集型的。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美國的某些自然資源是相對稀缺的(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這樣,美國的太宗進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因此,里昂惕夫之謎在考慮自然資源這一因素之后,也可以得到較好的解釋:(三)、要素密度逆轉在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模型里,我們曾假設,無論
31、在什么情況下,X與Y的要素密度之間的關系是不會改變的,即對任何一組要素價格,X永遠都是資本密集型的,Y也永遠都是勞動密集的。定義:但在另外一些要素價格下,X變成勞動密集型,Y變為資本密集型,那么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要素密度逆轉(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四)需求逆轉在要素稟賦理論中,兩國消費者偏好假設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國際貿易型態只取決于要素稟賦差異,與需求因素無關。但在現實中,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既可能來自供給方面,也可能來自需求方面。影響國際貿易的需求因素可能有很多表現,這里僅例舉一種可能的影響形式:當某一國對于某一商品享有生產上的比較優勢,但因其國民在消費上又特
32、別地偏好該商品時,將會使得原來依據H-O定理所決定的進口方向發生改變,即發生了需求逆轉(demand reversal)。第四章 特定要素與國際貿易特定要素模型揭示了國際貿易在短期內對一國收入分配的影響,即國際貿易會提高出口部門的資本(特定要素)實際收入,降低進口替代部門的資本實際收入,而對勞動實際收入的影響則不確定。這一模型對人們認識貿易政策的制定有非常有益的啟示。關鍵性問題1 掌握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方法2 比較長、短期條件下,貿易利益的分配第一節 特定生產要素模型一、 短期生產要素1 關于“短期”的含義在短期內,我們假設有一個生產要素是固定不變的,即不能加以調整,而另一個生產要素則可自由變
33、動。通常,我們視資本在短期內是不能變動的,即在不同部門間不能自由流動。2定義“短期”的兩個原因定義:“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所謂特定要素是指一種要素的用途通常僅限于某一部門,而不適合于其它部門的需要。(1) 不同部門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產結構變化對不同要素價格產生不同影響,導致企業要素收益的變化。(2) 盡管在長期內,要素能完全自由流動,但在短期內,工廠的規模往往是固定不變的,而勞動雖然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所以可認為在短期內勞動可自由流動 。以上關于生產要素性質的長短期分析,也同樣適用于另外一種情形:生產要素包括三種,但每種生產只使用其中的兩種要素。二、特定要素模型
34、(二)模型的均衡解1 兩點說明:(1) 模型是以短期內一國供給面的情況為基礎,不涉及需求面因素。(2) 由于只有勞動是可變要素,所以在商品價格已知的條件下,只要知道勞動在兩個部門間如何分配,便可確定要素市場的均衡和要素價格。2 模型的均衡:(1)與封閉條件下的生產均衡相比,開展貿易以后,將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的商品。那么國際貿易將促使該國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2)由于價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門的勞動報酬超過了進口部門。(wfw)。這必然引起勞動由進口部門向出口部門轉移。(3)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出口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力將下降,而進口部門的邊際
35、勞動生產力則上升。于是出口部門的勞動報酬開始回落,進口部門的勞動報酬開始回升。(4)隨著勞動的在兩個部門間的流動,兩個部門的勞動報酬又重新趨于一致,最后達到新的均衡, 第二節 國際貿易與收入分配 總的來說,短期內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與長期一樣,也是通過商品價格變化來傳遞的。一、商品價格與要素價格當達到新的均衡時,與封閉條件下的均衡相比,該國的勞動價格與特定要素價格都發生了變化,(一)、勞動實際報酬的變化根據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要素分配方程,在開放條件下達到均衡時進、出口部門的實際工資可寫成下列形式:由于兩個部門的資本是固定不變的,所以,1 貿易后該國的工資水平將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小于X商品價格
36、的上漲幅度。2 對于勞動者來說,若其全部收入均來自于工資,則其實際收入水平在貿易后是否提高,取決于其消費結構。如果勞動者的消費偏重于X商品,則其實際生活水平可能會下降;如果勞動者的消費偏重于Y商品,則其實際生活水平可能上升。(二)、X部門資本實際報酬的變化相對于X產品,X部門的資本實際報酬可表示為: 當X部門由于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勞動流入時,其特定要素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將上升。因此,在自由貿易下,X部門的資本實際收入提高了。(三)、Y部門資本實際報酬的變化同樣,相對于本部門產品,Y部門的資本際報酬可表示為:當Y部門因X商品價格上漲而流出部分勞動之后,其特定要素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將下降,因此,貿易后Y
37、部門的資本實際報酬下降了。結論:國際貿易會提高貿易國出口部門特定要素的實際收入,降低與進口相競爭部門特定要素的實際收入,而對可自由流動要素的實際收入的影響則不確定,可自由流動要素的實際收入是否提高取決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費結構。二、短期與長期的比較短期內,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按部門劃分的,而長期內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按要素所有者區分的。1在長期情況下,國際貿易通過商品價格的變化,將促使兩個部門所使用的資本勞動比例朝著相同的方向變化,即對于資本豐富的國家來說,國際貿易會同時降低出口部門、與進口相競爭部門的資本勞動比例,于是兩個部門的相同要素的實際報酬也會按相同方向變化。2在短期情況下,由
38、于資本是特定要素,兩個部門的資本使用量都無法調整,所以國際貿易將導致兩個部門的資本勞動比例朝相反方向變化,于是兩個部門特定要素的實際收入的變化也是相反的。 三、利益集團與貿易政策上述介紹的要素特定模型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義。因為它揭示了不同部門或行業對貿易政策所持的態度。假設資本歸業主或股東所有,自由貿易將會使出口部門的資本家(或廠商主)受益,進口部門的資本家受損。因此,兩個部門的資本家對自由貿易將持相反的態度。對于兩個部門的勞動者來說,他們對自由貿易的態度不一。因此,在制定貿易政策時,常會有來自不同部門的勢力干擾。來自于出口部門的利益集團,會鼓動政府采取更為自由的貿易政策,而來自于進口替代部門
39、的利益集團,則會極力鼓動政府采取嚴厲的貿易限制措施。所以說,利益集團的存在會左右貿易政策的制定。第五章 需求、技術變化與國際貿易 本章簡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進入一個相對平緩時期,要素稟賦理論已經日臻完善,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但這些理論在對貿易問題的解釋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1 無論是古典貿易理論,還是要素稟賦理論,都是從供給方面來探討國際貿易的基礎,即從技術差異、要素稟賦差異等供給方面的因素來解釋比較優勢的決定,而關于需求方面因素對國際貿易的決定作用則并未涉及。2 基于生產理論的國際貿易理論模型,比較注重于靜態分析,總是假設供給方面條件一成不變。而現實中,
40、這些國際貿易的重要決定因素總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停地演變,有鑒于此,一些學者脫離貿易理論發展的“主航道”,從其他方面,來探討國際貿易的新基礎。本章所介紹的內容正是在六、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分別從需求和技術變化兩個不同角度,探討國際貿易起因的兩種貿易理論重疊需求理論(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與產品(技術)周期理論(The Product Cycle Theory)。總的來說,重疊需要理論是從消費者行為,即需求方面,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的。即如果兩個國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則這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重疊部分就越大,因而,兩國的貿易關系就越密切。產品周期理論從技術變化的
41、角度,探討了在產品的發展過程中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在初始期,決定比較優勢的因素主要是研究與開發;在成長期,決定比較優勢的最重因素是資本;而在成熟期,非熟練或半熟練勞動則是決定比較優勢的最主要力量。關鍵性問題1 掌握相互需求理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2 掌握產品周期理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第一節 重疊需求理論由另一位瑞典經濟學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提出的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面探討了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兩國之間貿易關系的密切程度是由兩國的需求結構與收入水平決定的。一、消費者行為假設1 定義:代表性需求,一般情況下,一國對該國平均檔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為代表性需
42、求。2 需求結構不同的假設:假設在一國之內,需求受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決定。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費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費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費者收入水平相同,則其偏好也相同。二、重疊需求與國際貿易1 假定:(1) 廠商根據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與需求結構來決定其生產方向與內容,而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對其產品有效需求的存在。(2) 如果兩國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則兩國的需求結構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兩國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則他們的需求結構也必存在顯著的差異。2邏輯推理:根據假設,如果兩國之間的需求結構越接近,則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基礎也就越雄厚。結論:(1) 重疊需求是國際貿
43、易產生的一個獨立條件。(2) 如果各國的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則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復需要的商品便不斷地出現,貿易也相應地不斷擴大,貿易中的新品種就會不斷地出現。4 關于重疊需求理論的意義及其適用性(1) 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的角度闡述了部門內發貿易發展的原因,因而是對古典貿易理論的補充。(2) 林德的重疊需求理論對于解釋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迅速發展的發達國家間,特別是產業內貿易做出了巨大貢獻。(3) 重疊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各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概括而言,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
44、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于解釋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第二節 產品周期理論與技術差異類似,技術變化也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即所謂的技術差異的動態因素。從這一角度出發,一些有關技術變革與國際貿易的理論產生出來。其中,由經濟學家維農(Raymond Vernon)首次提出的產品周期理論,就是關于技術變化在國際貿易中作用的一個重要理論。一、產品生命周期定義:產品生命周期,隨著技術的變化,產品像生物一樣,從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環。在產品周期的不同階段,各種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對重要性也
45、將發生變化。根據產品周期理論,產品完成一次循環,需經歷以下三個不同階段。1初始期(Introduction)產品的初始期是指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階段。在這一階段,產品的技術還未完形,研究與開發的費用在成本結構中占居最大的比重。2成長期(Growth)當產品進入成長期階段以后,由于技術已被確定,并被普遍采用,新進入的廠商不會受到技術上的限制。因此,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為擴大生產和銷售,企業進行大量的資本投入,即產品進入大量生產與銷售階段。在生產上從研究與開發密集型轉化為資本(物質資本管理、營銷所需的人力資本)密集型。3成熟期(Maturity)此時產品已實現了標準化,并普及到廣大的市場中,廠商的生產基
46、本達到了最佳規模點。二、產品周期與國際貿易 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化,由于各國在各種投入上的在相對優勢不同,因此,隨著時間的變化,各國在該產品不同階段是否擁有比較優勢,從而為國際貿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一般說來, 1在初始期,產品主要成本為其開發成本,因此對于少數先進國家來說,由于勞動相對稀缺,工資比較高,擁有這方面的比較優勢,是主要的新產品的出口國; 2在成長期,資本成為最主要的成本構成。根據要素稟賦理論,發達國家在這一產品階段擁有比較優勢,產品將主要由發達國家輸出到發展中國家。 3在成熟期,原材料和勞動工資是最重要的成本,尤其是低工資的勞動,包括非熟練勞動與半熟練勞動,成為本階段決定比較優勢的
47、最重要因素。具備這一條件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工業化方面已取得相當成效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這一階段,產品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 第六章 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 本章簡介本章分別以外部規模經濟、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理論模型為基礎,探討了國際貿易的起因和影響,指出即使比較優勢不存在,國際貿易仍可產生,因為除了相對價格差外,規模經濟亦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基礎。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國際貿易仍是互利的,貿易利益主要表現為:(1)貿易可充分實現規模經濟利益;(2)貿易可改變市場結構,促進競爭,從而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和促進技術進步。 關鍵性問題1. 掌握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
48、對國際貿易的影響。2. 掌握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特別是區分理解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第一節 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一、規模經濟的含義定義:規模經濟,是指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遞減的現象。規模經濟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內在的,即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其自身生產規模擴大而下降;另一種是對單個廠商來說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與單個廠商的生產規模無關,但與整個行業的規模有關。外部規模經濟是一種經濟外部性表現,其產生的源泉有很多,具體來說,其包括:(1) 行業地理位置的集中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效應,(2) 行業內每個企業從整個行業的規模擴大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
49、,即阿羅(Arrow)所說的“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效應。相關定義:規模收益遞增,是指一種純粹的技術特征,它指生產過程中產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規模經濟并不是要求規模報酬遞增一定存在。特別是,在外部規模經濟情況下,企業的生產過程仍是規模收益不變的。 二、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直觀地看,無論國家間是否存在相對價格差別,規模經濟的存在都會引導各國廠商專門生產部分產品,這樣便可獲得來自于規模經濟的好處,因此,規模經濟可以說是有別于比較優勢的另一種獨立的國際貿易起因。(一)模型假設1 X和Y兩個部門中至少有一個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例如,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而
50、Y部門仍為規模收益不變部門;2 市場結構仍是完全競爭的;3 兩國的相同部門的生產函數、要素稟賦、消費者偏好以及市場規模均相同,所以在封閉條件下當達到均衡時,兩國的相對價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較優勢。(二)模型分析在規模經濟(無論是外部的,還是內在的)存在的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可能會不同于前面幾章所提到的兩種形式,而是一條凹向原點的曲線。這里,影響生產可能性邊界形狀的因素有兩個:(1)要素密集度,(2)規模經濟,一般來說,前者的差異會產生一種將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凸的“張力”,而后者則產生一種將生產可能邊界向厚點凹(機會成本遞減)的“吸力”, 最終整條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則取決于兩股相反“
51、力量”的對比 。3貿易結果(1) 在上述情形中,兩國在開放條件下,消費均衡點重合,即兩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好處是相同的。(2) 在一般情形下,貿易利益在兩國間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說,兩國的社會無差曲線不見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線TT的中點。(三)模型結論1 外部規模經濟可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獨立起因。2 在兩國情況完全相同條件下,國際分工及國際貿易格局并不確定,其主要決定于各個國家所面臨偶然或歷史因素。3 在一定條件下,兩國無論生產或出口哪種產品都能從國際貿易中獲益。4 開放條件下,兩國的一般均衡解并不不是唯一,但對應于不同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一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則可能會有所不同,甚
52、至相差甚遠。5 鑒于上述分析,一個政策上的推論為一些小國也可能會通過進口保護或出口促進等政策措施,改變其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格局中的地位,此外,國與國之間市場的差別也會對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格局產生實質影響。在以上模型里,如果允許兩國市場規模存在差異的話,那么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格局的不確定性就會大大降低。一般來說,如果兩國的國內市場規模存在差異,而其它條件完全相同,那么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大的國家將完全專業化生產具有外部規模經濟的產品(X),而國內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將只能完全專業化生產規模收益不變的產品(Y)。第二節 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 不完全競爭市場經常與規模經濟相伴出現。與完全競爭理論不同,
53、不完全競爭理論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完全市場結構過于復雜。圖63是關于市場結構的一個直觀說明。假設圖中的原點代表一種極端的市場結構完全壟斷,即市場上只有一家廠商。由原點出發沿著箭頭方向右移動,表示競爭程度在不斷加劇,壟斷程度在不斷下降,無窮遠處代表另一種極端的市場結構完全競爭。那么在和無窮大之間任何一點都表示一種介于兩個極端市場結構之間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比如,圖中A和B就表示兩種不同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A和原點更接近,表示與B相比,前者市場競爭程度要低于后者市場競爭程度。圖6-3 由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千差萬別,所以無法用一種統一的“語言”去描述。但
54、在經濟理論中,有兩種市場結構經常成為不完全競爭理論的研究對象。這兩種典型的不完全市場就是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市場。目前,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模型已成為不完全競爭理論中最成熟的理論模型,應用也最為廣泛。以下我們就以這兩個模型為基礎,討論在不完全競爭下的產業內貿易問題。 一、壟斷競爭與差異產品下的產業內貿易(一)、 壟斷競爭市場特征1 定義:壟斷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不同,壟斷競爭市場是保持其他完全競爭的條件不變,允許差異產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和大量廠商的存在的市場。2 市場或行業內產品品種的數目的決定。(1)在壟斷競爭條件下,差異產品(的存在使得產品數目擴大在需求方面
55、,我們假設消費者偏愛消費多樣化(love of variety),即消費者希望供選擇的消費商品種類越來越好。在供給方面,差異產品的存在使得每個廠商都面對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這一點與完全壟斷廠商面對向下斜率的需求曲線是一樣的,因此每一個廠商在單個品種市場上都擁有一定的壟斷力量,而且與其他廠商的產品差異越大,壟斷力量也就越強。結果,基于消費者偏好和追求壟斷利潤,每個廠商都傾向于選擇不同于其他廠商的產品,這樣一來,市場中的產品品種數目有一種不斷擴大的趨勢。(2)規模經濟和自由進入限制了產品的種類如果市場中產品品種不斷增加,那么由于市場規模有限,每一品種的產量都比較低,規模經濟就難以實現。也就是說
56、,對于廠商而言,他既希望生產更多的品種,又希望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但這兩種追求對廠商來說很難兩全齊美。因此,廠商只能在這兩種追求中折衷一下,即要使生產規模不能太低,又要選擇與其他廠商不同的商品品種。最后,當市場均衡時,市場中的產品品種是有限的。此外,決定市場中產品品種數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來自于市場可自由進入這條假設。這一假設意味著,當市場上存在壟斷利潤時,就會不斷有新的廠商進入市場,直到當市場平均利潤為零時,廠商數目達到均衡,差異產品的種類也隨之確定。 (二)、市場規模與廠商產量、廠商數目1 假設條件:(1) 在一共同行業內,所有廠商的生產技術條件和所面對需求條件均分別相同,(2) 每
57、個廠商只生產一種品種的產品,各廠商的數目與差異產品的數目是等同的。(3) 該行業的要素投入總量是固定不變的,市場總需求完全無彈性,即與價格無關。2模型分析(1)壟斷競爭市場的自由進入,最終導致行業的內所有廠商的利潤為零,從而確定了市場中廠商數目。(2)規模經濟與差異產品決定了市場規模的大小與廠商數目。(三)、開放條件下壟斷競爭市場的均衡1 模型假設(1) 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A國與B國;(2) 兩個國家除了市場規模存在差異(例如人口規模的差別導致了市場規模的差異)外,在生產技術條件、要素稟賦以及消費者偏好等諸多方面假設都完全相同,(3) 假設A國是小國,B國是大國。2 模型分析在封閉條件下,
58、A、B兩國的市場均衡分別為A點與B點(圖6-5)。同時,我們還可以很容易地推斷出,在封閉條件下,A國產品的價格要高于B國,在開放條件下,在該行業上A國會因價格高成為進口國,B國會因價格低成為出口國的情況不會發生。事實上,規模經濟會導致另外一種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格局。首先,開放以后,原來處于封閉狀態下的兩國市場結合成統一的世界市場,由于市場規模的擴大,整個世界所能容納的廠商數目和產量均擴大。其次,自由貿易下,各國市場均衡也發生變化。各國廠商的產量與封閉情形相比都擴大了,但由于假設該壟斷競爭行業的要素使用總量是固定的,對于各國來說,廠商產量的擴大必然意味著廠商數目的減少。對應于新的均衡點,A、B兩
59、國的廠商數目之和等于nw,即開放后兩國所生產的差異產品的數目之和等nw,很顯然,nwnbna,所以開放后兩國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品種要比各自在封閉狀態下都多;3 模型結論(1) 由于廠商間所生產的產品都是 有差異的,因而它與規模經濟共同成為不同于價格差的國際貿易的新基礎。(2) 每個國家究竟生產哪些種類的產品,即國際分工與第一節的結果一樣也是不確定的。(3) 這種貿易是發生在具有差異產品的同一行業內,所以貿易型態是一種產業內貿易。4 福利效果根據以上分析,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況下,國際貿易的作用在于使一國市場擴大,市場擴大則產生兩種積極效應,(1) 通過廠商產量的提高實現規模經濟利益;(2) 增加
60、產品的品種數量。從整個社會福利提高的來源看,貿易利益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的降低,使消費者可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消費品;二是產品品種的增加,使得消費者可有更多的選擇,帶來更多的滿足。(四)、規模經濟、要素稟賦與國際貿易在上一部分所建立的壟斷競爭貿易模型基礎上,除了規模經濟外,我們將引入要素稟賦差異這一因素,并從一般均衡分析(針對兩個部門)角度入手對國際貿易與規模經濟進行分析。二、寡頭壟斷與同質產品下的產業內貿易(一)寡頭市場的特征定義:寡頭市場,廠商數目很少,每個廠商擁有的市場份額比較大,廠商做決策時要考慮到自己的行動會引起競爭對手什么樣的反應的壟斷市場結構。寡頭壟斷的市場特征:(1)市場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高校畢業生招聘約134人(第二批)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四川達州鋼鐵集團招聘50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四川自貢華薈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招聘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融資協議書樣板范本
- 投資車位合同協議
- 施工規劃合同協議
- 收購橙子合同協議
- 物品借用合同協議
- 造林管護合同協議
- 2025上半年貴州畢節市納雍縣鴿子花農業有限公司招聘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數學-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期中檢測試題和答案
- 2024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診斷和治療課件
- 家庭農場經營與管理-家庭農場生產管理
- 四年級下冊數學-口算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1000題
- DB11/T 850-2011-建筑墻體用膩子應用技術規程
- 《電化學儲能電站監控系統技術規范》
- 老撾萬象鉀礦百萬噸級規模氯化鉀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的開題報告
- 2023年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真題
- 新型電力系統簡介
- 一、中國經典話劇藝術賞析(引言)
- 22G101基礎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